1

草原民族对中原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匈奴不可能因为汉朝和亲,就不打汉朝。如果汉朝在强盛的时候不打匈奴,那就会像后来的金朝那样,强盛的时候不打蒙古,等到衰败的时候就只能挨蒙古的揍了。

西汉早期,匈奴对其的威胁非常大。楚汉战争期间,匈奴趁着中原内战,统一了整个漠北草原,而且还占领当年秦将蒙恬所夺的匈奴地及朝那、肤施(现宁夏、陕北地区)等郡县。直接威胁到汉朝北部的统治。

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和韩王信勾结,匈奴的前锋部队一度杀到了太原,席卷了整个山西北部。如果不是后来刘邦起倾国之兵把匈奴又给推到了长城以外,冒顿单于会不会像吞并河套地区一样,把代国也吞并掉,都很难说。

白登山之战后,汉匈开始和亲,双方表面上维持了大体上的和平局面。

说到和亲,很多人都给予了极高评价,甚至把汉初的安定局面,都归功于和亲。比如当年的御史大夫韩安国。

然而,这是一种很扯的观念。

因为,和亲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就好比两个小孩子拉钩,是否守信,全看人品。匈奴人不守信,汉朝拿匈奴一点办法也没有。

就拿公元前166年的汉匈战争来说。汉文帝在陪嫁了宗女和大量物资后,匈奴军依然无端入侵,出动14万骑兵,一边杀人,一边抢劫,一边放火,干着比强盗还强盗的勾当,把边境上的人和物都被抢得差不多了。甚至于,匈奴的前锋军一直压到了甘肃泾川县境内,距离长安只有200多华里。大有进攻长安之势。

匈奴欺负到了家门口,刀驾到脖子上了,此时此刻,汉朝能怎么办?除了整军备战跟匈奴玩命,还能怎么办?

因此,汉武帝选择对匈奴开战,原则上没有问题。因为汉朝不反击,匈奴也会入侵。与其被动的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造成的边患问题

另外,汉武帝作为西汉的第六位统治者,他身上是背负了使命感的

何为使命感?

前面说了,和亲就好比拉钩,没有任何实际约束力。匈奴没吃没喝了,就会打汉朝。不会因为和亲就不打汉朝。

在武帝之前,汉朝之所以坚持了70年没让匈奴进入中原。一方面,是匈奴基础差,没有入主中原的条件;另一方面,是汉朝高惠文景四位皇帝和吕后,都是圣主明君,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没给匈奴浑水摸鱼的机会

但是,谁能保证汉朝出了一个昏庸皇帝,把国家搞乱了,不会让匈奴浑水摸鱼呢?就好比后来的北宋一样,与辽缔约,维持百年和平。然结果就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个小小的女真就能把宋辽一起横扫。


其实,早在汉文帝时,文帝就想干这事,替后世子孙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他当时点军十多万,打算亲征漠北。只不过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后,坚决不让他去,文帝才很不甘心地放弃了亲征的打算。

既然,当年的文帝都能有这种觉悟,享受了高惠文景“福利”的武帝,又有什么资格推卸这种使命感呢?

老话说,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武帝这代人该干的的事,就是打匈奴。他不打,难道要留给儿子打?

总的来说,汉武帝坚持要打匈奴,跟秦始皇打匈奴,隋文帝打突厥,唐太宗打突厥,清朝康雍乾三代打准嘎尔是一样的道理。有能力,有实力,当然要赶在自己还提的动刀的时候把边患问题解除了。

如若不然,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自己落一个“仁君”的空头名号,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最佳贡献者
2

汉武帝继位以前,汉匈战争一直持续,总体上说,匈奴处于攻势,汉朝处于守势,尤其是“白登之围”以后,汉朝选择以和亲的形式来缓解双方的摩擦,极力避免大规模战争,即便如此,匈奴依然不断的以袭扰的形式侵犯汉匈边境,文帝期间有过反击,但多是基于匈奴主动进攻基础上的自卫反击战,并没有出现汉朝大规模进攻的行动。

汉朝的政策看似软弱,实则有自身的难处。

冒顿单于继位以后,整合了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无论人数还是组织能力,都大大优于秦朝时期,刘邦对匈奴的御驾亲征可看做是双方第一次正式交锋,而从“白登之围”可以看出,汉朝对匈奴的军事实力缺乏了解,加之汉军以步兵为主,无法应对匈奴以骑兵为主的作战方式,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白登之围”带来的失利,打消了汉王朝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指导思想,加之后来的文帝景帝性格柔软,把精力都放在国内休养生息,不愿意大规模对外用兵,双方出现了长期的和平局面。

这种局面随着汉武帝的继位而被打破!

武帝终其一生不断对匈奴用兵,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1)汉武帝个人性格

有心理学家推测,汉武帝可能属于典型的热血型人格,这类型的人不甘于平庸,做事冲动,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汉武帝在位期间,长期大规模对匈奴用兵,与此不无关系。除此以外,匈奴强势时期给汉王朝带来的屈辱感,也是汉武帝矢志不渝打垮匈奴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武帝有个同父同母的姐姐,十四岁就远嫁匈奴,也就是后来的匈奴阏氏,虽然其身份地位并未受到亏待,但这种城下之盟定下的婚姻,让汉武帝难以接受。

汉高祖去世后,冒顿单于出于挑衅目的,在言语上多次冒犯吕后,“ 孤债之君 , 生于沮泽之中 , 长于平野牛马之域 , 数至边境 , 愿游 中国 。 陛下孤立 , 孤债独居 。 两主不乐 , 无 以 自虞 , 愿以所 有 , 易其所无 ” 。

其时汉朝国力有限,无法做出军事上的回应,只能让匈奴单于吃豆腐,但于此产生的耻辱情绪并未随着事情的解决而消散,再加上“白登之围”给汉朝带来的负面影响,让汉武帝强烈渴望一雪前耻。他在诏书中写道:高皇帝遗联平城之忧,高后时单于书绝悼逆,昔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2)主战思潮占据主流

汉朝立国初年,碍于国力,主和派占据主流,“文景之治”以后,汉朝国力增长,主战派开始崛起,汉武帝因势利导,主持了两次廷辩,就战和问题进行讨论,其中第二次王恢和韩安国关于马邑之战的廷议争辩使得主战派的声音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加上汉武帝本人主战的意愿,主战思潮开始占据主流。

(3)国力支撑

楚汉战争以后,中原地区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破坏,《史记》记载:天下既定 , 民 无盖藏 , 自天子不能具醇驯 , 而将相或乘牛车。在这种背景下,汉朝根本不具备长期对匈奴用兵的国力,“文景之治”后,汉朝生产力得到恢复,人口大幅增长,已经具备了对外用兵的实力,“ 吏安其官 , 民乐其业 , 蓄积岁增 , 户口寝息 ”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并不打算将这些财富用于百姓,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屡屡侵犯边境的匈奴,不仅投入巨资提升战斗力,还从后勤保障方面加以完善,例如对军马的重视,就贯穿武帝一朝,“ 众庶街巷有马 , 吁陌之间成群 ” 。

与之相对应的是,匈奴在经历了冒顿单于的巅峰后,国力开始下降,此消彼长,给了汉武帝用兵的绝佳机会。

站在历史的角度,汉朝与匈奴的冲突,实则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两种生产方式的冲突,纵然其中一方在军事上取得短暂优势,在生产方式不发生变更的前提下,双方的冲突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汉武帝终其一生对匈奴用兵,实则是对这种规律的一种反抗,但从效果来看,并不理想。

当然,日慕乡关并不否认汉武帝用兵的积极意义,正是在他的不断打击下,匈奴政权趋于解体,宣帝年间,利用匈奴遭遇雪灾的机会再度用兵,终于彻底击溃匈奴,此后很长时间,匈奴无力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追本溯源,还是汉武帝的功劳!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3

前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汉武帝刘彻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用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自己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可是美中不足的是,汉武帝在位的54年,居然花了44年去攻打匈奴,连年的战争,劳民伤财,可是刘彻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第一,匈奴的崛起对大汉边境危害极大

每一个朝代,都会有他自己的死敌,诸如:秦汉与匈奴,晋朝与鲜卑,隋唐与突厥,两宋与辽金,明朝与满清,满清与列强,随着秦末汉初,连年的战争,使得匈奴得以趁机崛起,东征东胡,西破月氏,挥师北上征服漠北诸民族,等大汉朝建立之初,匈奴已经成了超级草原帝国。由于游牧民族资源有限,因此,便经常肆意骚扰我大汉边境,由于匈奴大多数是以骑兵为主,经常席卷一个地方之后,洗劫一空,牛马,人口一并抢掠,等到大汉军赶来,匈奴骑兵早就撤回草原,因此匈奴的存在对大汉边境危害极大。

第二,匈奴与大汉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打完和亲和亲再打反反复复

1.匈奴与大汉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汉朝建国之初,汉高祖刘邦大军一度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还是刘邦手下谋士陈平贿赂冒顿单于的宠妃才解围脱困,西汉早期一直对阵匈奴人都为守势,只能通过和亲政策进行笼络,以保持汉朝北方边关的安宁。之后,经过汉朝几代皇帝的努力百姓得以修生养息,因此大汉国力日盛,自汉武帝登基上台后,立即改变了这种以女人与钱粮换取和平的软弱外交政策,进而使用强力手段。最后,大汉政策的改变,而匈奴由于游牧民族资源匮乏,既然你大汉不再上贡,那么,匈奴又只能再回到原始办法,抢掠,打一枪换一地的战略,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三,整整44年的战争,汉武帝:“不再妥协,有足够资本打赢”

1.促成汉武帝刘彻下定决心与匈奴对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经过前任几代皇帝的努力,虽然采用了和亲进贡的方法,但是毕竟百姓结束了秦汉末年战争之苦,得以安居乐意修生养息,此时的大汉日益强盛,兵强马壮,自身强了也就不会再对匈奴示弱。

其二:匈奴越来越过分,胃口越来越大,由于之前和亲进贡,匈奴尝到了甜头,因此匈奴对大汉索要的越来越多,女人,牛马,生活器具等等,稍微不满意或者没有达到预期,就派出起兵在边境肆扰抢掠百姓。

其三:汉武帝将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公主与西域强大的乌孙国国王猎骄靡和亲联姻,有了乌孙国在背后的相助,大汉王朝即少了一个敌人多了一个朋友,有乌孙国在匈奴背后钳制,大汉可以正面攻击匈奴,无疑,这次的和亲大汉是成功的。

第四,为什么这场战役会打的如此之久,需要整整44年?

虽然汉武帝刘彻决定向匈奴用兵,然则匈奴并不是那么的好打,毕竟,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而且军队是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大汉每次纠集重兵,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说,最后还不了了之。

汉武帝发动长达44年对匈奴的战争无疑是失败的,连年的战争,使得国库空虚,百姓居无定所,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之下,汉武帝决定停止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修生养息,让百姓过上了太平日子。

4

西汉王朝诸多皇帝之中,名气最高的一个就是汉高祖刘邦,另外一个就是汉武帝刘彻了。

刘邦的知名度之所以高,是因为他建立了整个汉朝国家,而刘彻之所以知名度高,是因为在他在这个期间将打击匈奴当成一辈子的大事业,他一共在位了54年,用了44年来打击匈奴,将汉王朝北方最大的一个威胁匈奴成功的赶到现在的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附近。对此历史上也曾记载为“漠南再无单于庭”。虽然受制于地理环境,汉武帝没能够将匈奴彻底的给消灭,但也导致匈奴元气大伤,从那之后一蹶不振,一直以中原王朝的藩属国而存在,不过在到后来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王朝的没落,匈奴人再次折返,还是给汉人带来了莫大的灾难,此是后话,这里姑且不谈。

言归正传,汉武帝为什么要死抓着匈奴不放呢?

一、首先,自然是来自于历史上的仇恨。

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最头疼的一个问题,自从商周时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就一直威胁到中原地区的统治,所以在战国时期,北方的赵国,燕国才会专门修缮长城对抗匈奴。

——因为匈奴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他们居无定所,来也匆去也匆,根本没办法通过正面交战消灭匈奴,对于这种规模性的部落骚扰,中原王朝能做的只有通过修缮城墙的方式来避免匈奴到内地抢劫财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匈奴趁着中原内战不断的向内地延伸触角,等到秦王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专门派遣蒙恬派兵北却匈奴千里,收回了河南套地区。不过伴随着秦朝末年出现内乱,匈奴再次趁机南下占据了河南套地区,并且掳走了大量的汉民为其耕种粮食。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也曾想效仿蒙恬将匈奴给打跑,但结果却中了匈奴的圈套陷入了白登之围,若不是陈平给刘邦献计,贿赂了单于的汉人小妾,恐怕刘邦在那场战役之中就交代了,汉朝天下可能再一次会陷入一种混乱之中。从那之后北方的匈奴就给汉朝留下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当时汉朝为了和匈奴保持和平,甚至不得不通过嫁公主求和的方式维持两家的关系。

最过分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掌握着国家的重要政权,当时匈奴知道之后就给吕后写了一起极其露骨的书信,要求吕后带着嫁妆嫁到草原那,这明显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羞辱,无奈当时吕后明白以汉朝的实力根本无法与匈奴对抗,只好用很委婉的信件拒绝了匈奴的提议。

这件事情也成为汉朝人的一个耻辱,尽管汉朝内心极度不服,但也没有办法。

不过这个仇恨的种子已经在汉朝统治者心里给种下了。二、其次,就是两种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匈奴的游牧文化虽然相对落后,但是无论是战国时代还是汉朝期间,匈奴对边境地区不间断的骚扰,都对中原的农耕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尤其是汉朝向匈奴和亲求和之后,匈奴仍旧不守规矩,虽然说表面上两家说的好好的,但背地里可能会派兵到中原地区抢粮,抢钱俘虏百姓。

汉朝由于休养生息的需要,只能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外交手段给匈奴钱和粮食来维持和平稳定,尽可能的减少匈奴对内地骚扰造成的损失。

但如果想要保证中原农耕文明的正常延续,必须完全消灭北方的游牧隐患。

既然刘邦打不过匈奴,那么汉武帝为什么敢打匈奴呢?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就就问,居然双方仇恨颇深,迟早有一战,那为何会在汉武帝时期爆发呢?

一、首先,就是汉朝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力量来打仗。

等到汉武帝上位的时候,汉朝已经经历了文景之治,国力大增,甚至相传汉朝经历过文景之治之后,仓库里的粮食都堆的堆不下了,存放在钱库里的铜钱因为中间的绳子断了而数不清楚。

虽然这种说法夸张了一些,但由此也可以直接反映出,当时汉朝的综合国力还有积蓄力量已经相当充足。与汉朝刚建立之初的百废待兴,是完全相反的一种场面,综合国力更是不在一个层次。

而且汉朝这个时期,还出现了很多的人才,比如说卫青霍去病这两个大将。

除此之外,汉武帝当时精简丞相制度,将皇权空前集中,从而让自己掌握了国家力量的绝对支配权,不再受到任何约束,而汉武帝也本人是非常迫切的与匈奴开战的。

汉武帝曾说道:“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

而从这一点来看,汉武帝本人的作战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二、其次,汉武帝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文景之治除了增强汉朝的国力之外,同时也对国家内部的体制进行了重新梳理,官场上下一片清明,百姓也是安居乐业,因此汉武帝没必要每天在处理国家内政上面花费太多心思,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抗匈奴上。

在汉武帝攻击匈奴之前,位于汉朝南部的闽越以及南越地区,已经完全归顺于汉朝。在归顺之前此地还是战乱频起,归顺之后汉朝可以将原本设立在南方的军事力量向北调,集中力量对抗匈奴。

所以当时也并非汉武帝仅盯着匈奴不放,因为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他除了收拾匈奴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工作可以做了。虽然后来在西南地区又出现了一个夜郎国,甚至叫嚣着要灭掉汉朝,但实际上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夜郎国被汉朝的一个小县令带兵就剿灭了,因此夜郎国的“灭汉计划”对于汉朝整体的作战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三、最后,匈奴自身已经到了疲软期。

强盛并非永固,匈奴整体是一种游牧的状态,他们逐草而生,没有一个固定的据点,而这就注定了他们的发展若遇到瓶颈期将很难得到突破,反而会逐渐陷入危难。

——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他们积累生产资料的方式也非常的简单,就是积累牛羊,同时种植一些简单的农作物,但农作物的产量远远没办法和中原王朝相比,虽然牛羊好吃,绝对没有五谷杂粮耐储存,更没有五谷杂粮好运输。因此匈奴人在积累生产资料的同时,非常容易受到天气环境的影响。

而也就是因为这层原因,匈奴才会频繁南下从中原地区抢劫粮草。

不过随着汉朝的逐渐强大,匈奴到南下抢劫的机会越来越少,等到汉武帝时期匈奴的发展已经逐渐衰弱。而此时的汉朝经过不断的发展,综合国力已经翻了好几倍。

在此消彼长之下,匈奴已经不可能再是汉朝的对手了。

汉武帝是如何征服匈奴的?

汉武帝首先采用的是逐个击破的方式,首先打击的就是实力较弱的西域部分匈奴势力。

——毕竟西域匈奴生存的地方属于沙漠地带,每年能生产出来的资料更少,人口更为的稀少,所以匈奴的力量相对弱小一点。

搞定西域各地之后,向东征服了现在的朝鲜地区,解决了两翼的匈奴,也就可以直面北上迎击匈奴了。同时汉武帝对于已经臣服自己的西域,采用了高压的管理政策,以防他们在汉朝对匈奴作战期间背叛汉朝。

在汉朝和匈奴的战争正式打响后,汉武帝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将整个国家变成了一个战争机器,首先就是给普通的民众宣扬汉朝和匈奴之间的仇恨,并且将这种仇恨激化,因此百姓对于匈奴有着非常强烈的排斥心理。汉武将这些排斥匈奴的力量集中到一起,然后从中选拔出身体素质强悍的士卒,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在卫青和霍去病的带领下对抗匈奴。

这支军队将消灭匈奴作为人生的宿命,“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他们的座右铭。

除此之外,由于在汉武帝之前国家已经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所以军队在兵马粮草上面也没有任何的后顾之忧。

因此,在战争开始之后,整个汉王朝便进入了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

不过在征讨匈奴大战开始之后,很快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因为匈奴所生活的地方已经比较偏北了,若是一直往北区赶的话,那么他们的生存环境会越发恶劣。

所以匈奴的抵抗心特别的强。很多匈奴士兵大多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和汉军作战,因此刚开始的时候,汉军的死亡量一只居高不下。后来经过不断的总结经验,霍去病等人研究出了专门针对于匈奴的阵法这才降低了死亡率。此后汉军通过不断的北击匈奴,在打击匈奴的同时,也让周边的其他部落更加臣服于中原王朝。

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汉朝在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物资,但是物资也经不起长达40多年的消耗,所以在将匈奴给消灭差不多的时候,汉朝自己也差不多垮了。之前所积累的物资全部消耗完不说,甚至还出现亏欠状态。

而这也是当时汉匈战争中的一个弊端。

5

汉朝在文帝刘恒景帝刘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两次除租税之半文外。而十三年还全免租。对周边敌国家也不轻出兵 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皇帝更以身作则,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不挂添帷,帐不施文绣,更禁上进贡奇珍异物。

国家的开支大为节省。克制贵族官僚 不敢奢侈无度。减轻了人民负担,更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努力耕作农民,使百姓富裕起来。

国家的粮仓丰满。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堆集多得无法计算,出现多年未有稳定富裕的景象 。进入华夏盛世第一个时代。经济强盛,当然也要求国家强大,国家强大,不但有经济强盛更要军事强大,文化强大各个全面发展强大。帝国发展也要从文治武功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时匈奴右贤王背弃和亲条约 率数万大在前177年,侵占黄河以南,并袭上郡,杀略汉民 威胁长安,西汉王朝也并不甘心和亲政策。到前166冬,匈奴老上单于 亲率14万大军 入侵汉地,前锋直抵岐州雍(宝鸡)甘泉(淳化)长趋直入到都城长安二百里的地方。威胁西汉王朝统治中心,汉军令张武为将 发车干乘,骑兵十万屯兵驻长安附近, 防卫京师,各处积极调兵迎击匈奴,苦战月余,老上单于才退出塞外。汉军都跟随出关。却不能一举消灭匈奴,更没有血战拚杀。从此匈奴日益骄傲,岁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

云中,辽东受害最重。边患一日深似一日。文景还是遣使与匈奴修好和亲,总体在黄老思想指导下,受制国力,军力和马匹武器的制约。文景时期,对待匈奴的入侵。并没有从根本上想铲除匈奴,组织军队主动出击,以消极贡献求和政策,是为了免除战乱,加重百姓负担,更影响恢复经济,怕 被战争所累。再次受到破坏。

到汉景帝刘启第十儿。七岁时,被立皇太子,十六岁登基为帝后。汉武帝刘彻对汉朝经济强盛,军事软弱和亲对外。有着雄才大略的天才政治家,必须要改变被匈奴欺凌耐打局面,时代也呼唤大汉军事必须强大。要求他必须改变受黄老思想,要积极进取 ,用新时代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大显身手,留下改变过去大汉军事软弱深刻的影响,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为他有强大中央集权控制能力,开疆拓土,励精图治,对内广揽人才。全力革新创设新全方位规章制度,集中财力。对外宣战,征伐四夷,开通西域。从而使汉王朝。走向世界鼎盛时代,确立大国地位,做出巨大贡献。一批人才横空出世,公孙弘,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东方朔,枚皋 朱买臣李延年,桑弘羊,张骞 苏武 李延年 李广,班固。更重要有了天才军事家卫青,霍去病。

改变是过去诸侯都有兵权,集中兵权到中央。充实了中央军事力量,改革兵制。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北部边郡安定,用使者 出使西域,联合各国共同打击匈奴,打通西域到中亚通商道路,用武力平定四方 ,大幅开拓领土,灭三越,西南夷人,朝鲜半岛北部,和西羌等地都纳入大汉版图。汉武帝开创中华历史的新局面。



6

我是青岩,我来回答。

从匈奴方面来看:



1匈奴人缘起自中原大地。他们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夏的直系后裔。自商汤灭夏以后,夏桀带其部众迁居于漠北高原之上。(《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匈奴于公元3世纪逐渐兴盛于漠北高原。匈奴本为中原民族,因为兵败北迁漠北草原。匈奴自古就有回归其故土的志愿。




2漠北草原本就是苦寒之地。人类在此居住本就十分艰难。每逢干旱 酷冬等极端天气,牛羊大量死亡漠北的牧民就将无以为继面临死亡。南下中原抢劫粮食牲畜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匈奴南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十分的频繁。紧邻匈奴的秦 赵 燕 三国为抵挡匈奴,就分别筑有长城以抵御匈奴人掠夺。




3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秦朝时。匈奴的部落社会也逐渐走向联合。强大的秦朝 二世而亡。但在秦二世元年漠北英雄冒顿单于杀父自立,他统一了所有的匈奴部落,建立了一个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匈奴的统一为他们南下回归故土打下了基础。公元前126年冬军臣单于病死,其弟伊稚斜继任大单于。此人狂妄自大又极富野心。他将匈奴南下回归中原视为他最大的人生抱负。伊稚斜单于也将是汉武帝刘彻的最大敌人。

从汉朝方面来看:




1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五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打败楚王项羽(项羽兵败乌江自刎),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汉朝大将韩信起兵造反。韩信兵力不足勾结匈奴人一起攻伐大汉。公元前197年汉朝大将柴武大败韩信的匈奴联军。韩信兵败被杀。刘邦协大胜之师32万攻打匈奴。一开始先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今山西宁武)一带。直至山西大同的平成地区。由于刘邦情敌冒进中了冒顿单于的诱兵之计被围于平成的白登山上(白登之围)。刘邦多次领兵突围皆被冒顿单于击溃。后来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向冒顿单于爱妾阏氏送去数不尽的金银珠宝(相传刘邦之妻,吕后搬空了汉宫的所有的值钱之物,连自己的嫁妆都拿了出去。)以求解白登之围。阏氏后来向莫顿谎称“汉朝又有30万大军前来解围”。随后冒顿单于领兵退回漠北。

白登之围的七天七夜彻底打掉汉高祖刘邦的锐气和胆魄,被匈奴帝国的强大军力所震服。自汉高祖刘邦起直到汉景帝刘启的六个汉朝皇帝。对于匈奴得政策都是已安抚为主的“和亲政策”。就是汉朝公主嫁于匈奴的单于为妻并带去大量的嫁妆(公主多为皇帝义女,名为和亲实为向匈奴纳贡),以求汉朝与匈奴的和平相处。将近70的年的和亲历史,汉朝受尽匈奴欺辱。



2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汉武帝励精图治,消灭各个刘姓诸侯统一全国。汉朝的国力逐渐强盛。朝野上下对于匈奴欺辱怨气颇深,强烈要求对匈奴用兵。汉武帝刘彻本人雄才大略,为当世之雄主。他早以立志报70年和亲之辱,彻底打败匈奴。为其子孙打下“万年不坏之基业”从而青史留名。




3公元前131年,刘彻用假和亲之计诱使冒顿单于前来接亲。冒顿单于中计领兵十万前来接亲。汉武帝刘彻领兵30万在马邑设伏。但冒顿单于在最后时刻察觉汉军意动,领兵返回漠北。至此汉朝和匈奴彻底翻脸,再无回旋之余地。

我从不同立场阐述了。匈奴与大汉朝因为历史积怨 生存环境因素 和各自君王的人生抱负等几个方面, 所产生的巨大矛盾。匈奴与汉民族的矛盾是难以调和的,这也是为什么汉武大帝用尽毕生的心血一定要彻底的解决匈奴问题的原因。

本文系原创欢迎 关注 点赞 评论 转发。

7

汉武帝几乎是耗费了毕生精力来与匈奴进行决战,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忍无可忍,不需再忍。众所周知,汉朝初年对匈奴施行了近七十年的和亲政策,这都是因为汉朝不得已。首次和亲是在著名的“白登之围”后,刘邦看清楚了当时的局势——根基未稳的汉朝根本就无力与匈奴对抗,所以采取了刘敬(即娄敬)的建议,开始与匈奴和亲。吕后时期,冒顿单于给吕太后写了一封充斥着羞辱性的“求爱信”,樊哙当即表示自己要率领十万精兵“横行匈奴中”,但吕太后最终听取了季布等人的建议,忍受屈辱,继续和亲。和亲政策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执行下去,但是汉朝初年的和亲政策,完全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匈奴根本就不会因为和亲而停止南侵!汉朝嫁过去十几位公主,只是白白的助长了匈奴的嚣张气焰而已。

屈辱求和的局面总会被打破的,而汉武帝正好是这么一个人。

第二、汉朝的确已经有了与匈奴争衡的资本。汉朝刚刚建立之时“自天子不能具醇驯 , 而将相或乘牛车”,经过前面几任领导人的休养生息以及鼓励生育、鼓励养马政策的坚决执行,汉武帝即位之时已经是“牛马成群,农夫以马耕载,而民莫不骑乘”。有马就意味着可以发展骑兵,有了骑兵就意味着可以长途奔袭,也就意味着防御可以转变为进攻。

第三、汉武帝不只是和匈奴过不去,他是和一切与大汉对抗的政权过不去。汉武帝在位期间与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楼兰等国都有战争,但是这些小国基本上都比较容易臣服,只有匈奴是打了还要打,那只能奉陪到底了。

8

汉武帝从上台不久就开始打匈奴,一直打到晚年时期还在和匈奴作战,前后经历了四十多年。而且他的将军也换了几拨,从前期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到后期的李广利、李陵,都已经是两代人了,汉武帝还在和匈奴打仗。

如果说,匈奴对汉朝一直存在威胁,汉武帝与匈奴作战,也说得过去。但实际上,自从卫青、霍去病多次打击匈奴后,他们对汉朝已经没有什么威胁了,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汉武帝还要继续和匈奴作战呢?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汉武帝长年累月与匈奴作战,让汉朝的国力受到了巨大的损耗,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点,汉武帝自己也意识到了。他在晚年的时候,曾下过一道《轮台诏》,后世普遍认为这是汉武帝下的“罪己诏”。在这份“罪己诏”里,汉武帝对他的西域政策进行了反省。这说明,汉武帝也对他一直与匈奴纠缠不休有些后悔。那么,当初汉武帝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汉武帝剧照)

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古人的角度来思考。

一、开疆拓土是国家主题。

我们现在非常肯定“文景之治”的政策,包括“文景之治”时期对匈奴的政策。实际上,古人并不是这种观点,他们并不认为“文景之治”外交政策是好的,是讲和平的,而是认为“文景之治”时期的匈奴政策是懦弱的,是因为打不赢,才勉强那样。如果打得赢,他们一定会打。

汉文帝曾经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意思是说,你没有遇到打仗的时候,要是遇到了,封一个万户侯太简单不过了。汉文帝说这个话,其实就是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没能力和匈奴打仗,要是有能力,肯定也是会打的。

汉景帝曾经把五个投降过来的匈奴人封为侯,为此,还和周亚夫闹了矛盾。其实,他们的核心问题是,周亚夫想打仗,但是汉景帝不想打,只想招抚。也不是汉景帝不想打,而是他知道打也打不赢。如果打得赢,他一定会打。

到了汉武帝时期,有这个打仗的国力了,因此,他也就要坚持不断地打。

这也就是说,实际上征伐是古人的一个主题。让国家的地盘变大,让国家的臣民变多,是作为一个君王必须要做的事情。只是看国家当时的实力强不强。如果实力强大的时候,他一定会对外征伐,绝对不会停顿下来的。

(周亚夫剧照)

二、建功立业是人生理想。

在古人的价值观里,人一生下来,就应该建功立业。作为大臣,就是要通过建功立业封侯。作为君王,就要通过建功立业让四海归附。

但什么样的作为才叫建功立业呢?我们今天所讲的,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发展经济,让老百姓富裕起来,过上和平安宁的日子。但是古人不是这样认为的,他们并不认为富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反而认为富裕是祸害,重要的是“安贫乐道”,也就是说安于贫困,还要顺服统治。

古人所谓的“建功立业”,就是要打仗,要征服别的国家。刘邦曾经和大臣们立下一个“白马之盟”,规定,非刘姓不能封王;非建功,不能封侯。也就是说,封“王”,那是血统问题,是没办法改变的,追求也追求不过来的。但是封“侯”,则是大家都可以想法实现的。而封侯,就要建功。要建功,就要征伐。

这种思想,既是一般大臣的,当然也是君王汉武帝的。对于汉武帝来说,打击匈奴,扩大疆域,那就是莫大的功绩。

(攻打匈奴,图取其意)

三、光宗耀祖是君王道德。

古人认为,祖宗创建了一片基业,作为子孙后代,必须把这份基业守住。守不住,将来百年之后,是无法前去面对列祖列宗的。

如果不但能守住基业,还能够扩大基业,那将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也就是说,你这样做,是在给祖宗长脸,是在给整个家族长脸。这在作为家族社会的古代,显然是极为重要的。

所以,虽然汉武帝已经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但是,他还需要光宗耀祖,而把匈奴打出去,把西域那一块纳入大汉的版图,那就是汉武帝建立的不朽功勋,是最为体面光彩的事。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9

汉武帝乃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他于后元三年(前141)登基,共计在位54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让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自元光二年(前133)起,他一直致力于消灭匈奴,花了整整44年才成功。这执着的劲儿不禁令人疑惑:为何他揪着匈奴不放?

一、匈奴崛起,肆意侵扰

匈奴人的祖先是夏后氏后裔——淳维。他们以游牧为生,延水草迁徙,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原是内蒙古河套地区与阴山一带的小部落,通过众多民族的融合逐渐演变成匈奴。后来又趁中原混乱,不断地对周边的农耕文明进行劫掠与扩张,最终击败了位于河西走廊的东胡、月氏等族,不仅成为漠北最强大的部落,还成了汉朝最强大的敌人。

当时匈奴地域辽阔,东起辽东,西与羌、氐(今我国西北地区)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及山西、陕西北部。如此看来,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一触即发。更何况汉朝立国初年,政权微弱、经济凋敝、军事重创,只能通过和亲来避免匈奴的侵扰。然而和亲政策并没有太大成效,匈奴忽冷忽热,时不时进军汉朝边疆,杀汉人、夺钱财。对此,汉朝只能养精蓄锐、厚积薄发、等待时机,进攻漠北。

二、修生养息、实力大增

自汉高祖刘邦建国以来,就奉行“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又经过“文景之治”的调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已恢复得差不多,只有军事方面相对羸弱。但汉武帝在铲除异姓王与平定刘姓诸王的叛乱后,加强了中央集权与军事管理,最终改变了与匈奴的外交政策——“反守为攻”。另外卫青、霍去病等大将的出现,使汉军焕然一新,大大地提高了歼灭匈奴的几率。

三、汉武帝个人的政治梦想

汉武帝从小文韬武略,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纵观他的一生,除了窦太后掌权的那几年,他几乎都在征战,不仅北征匈奴,还东击朝鲜、西拓西南与闽越。如此看来,汉武帝十分好武,而且乐此不疲。不过最重要的是他有着打通河西走廊、前往辽阔西部的政治梦想。众所周知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所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鸿图大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必须击败匈奴。

四、张骞十三年的西域经历

实际上汉武帝最初想除掉匈奴在于消除边疆威胁,但匈奴的实力不容小觑,且漠北气候恶劣、方向难辨,所以他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寻找被匈奴灭国向西迁徙的月氏,以求联盟、再东西夹击、攻打匈奴。张骞这一走就是十三年,这期间他被匈奴捕获两次,虽免于一死,但常年被监视。尽管如此,他仍没有忘却武帝托付给他的任务。于是他忍辱负重,趁机逃离。穿过河西走廊,登上帕米尔高原,横跨塔克拉玛干沙漠,终于找到月氏,然而月氏拒绝了联盟。不过张骞并未失落,而是留在西域考察该地区的人土风貌与气候地形。后来历经千辛万苦带着大量地西域资料回到长安。这些资料不仅引发了汉武帝对西域的向往,更为攻打匈奴提供了参考。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攻打匈奴是大势所趋,毕竟一山容不了二虎。汉武帝花了44年攻打匈奴,实际上也说明匈奴的实力非常强大。所以汉朝最终能够击败他们,乃大汉王朝的骄傲。

10

要正确的描述汉武大帝的丰功伟绩,匈奴是绕不过的一道坎,汉武帝在位54年期间,整整花了44年去打匈奴,可以说,为了抗击匈奴,消弭北方的大患,汉武大帝整整耗费了两代人的青春。

汉武大帝为什么留住匈奴人不放呢?这主要有国仇家恨两方面的因素。

匈奴人在秦朝的时候被蒙恬打得落花流水,到了秦梦农民大起义的时候由于,实力强劲的九原秦军,进入内地,讨伐起义军,这才使得被打出翔来的匈奴人缓了一口气,并且趁着秦军调防逐渐做大。到了大汉帝国建立的时候,已经成为了汉朝边境上的心腹大患。

白登之战,刘邦率领大军被围,要不是中华计王陈平的妙计,很有可能,刘邦就交代在匈奴人的手里了。这一战也让刘邦正视了匈奴人的威胁,认识到汉朝现今的国力不足以抗击匈奴,他们只能采取和亲的方式,通过嫁公主来换取廉价的和平。

可是区区一个公主就能填满匈奴人的贪欲吗?明显不能。虽然汉朝人愿意俯首做小低三下四,但是匈奴人可没有什么契约精神,每年该打的秋风还是一次不少。

更有甚者,匈奴单于曾经写过一封挑衅意味极重的信件给当时值汉朝国柄的吕后。刘邦去世以后,他的遗孀吕后就成为了太后,成为了这个大汉帝国真正的掌权人,整个大汉帝国都是这个女人说了算。对于汉惠帝刘盈,几乎就不存在的。

然而,当吕后权势滔天之际,来自北方的匈奴冒顿单于写来了一封求婚信,他表示,自己是一个寂寞的君主,吕后也是一个寡妇,肯定也很寂寞空虚冷,双方都无法取悦自己,那不如交换资源,互相满足。

这封信写得极其粗鄙不堪,满朝文武皆以此为耻,但是吕后不愧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她知道汉朝目前最大的任务是休养生息,培养国力。

如果为了一时之气和匈奴大打出手,对于整个国力的培养不利,最后她不得不用低三下四的口气回复了这封极具挑衅色彩的求婚书,虽然两国没有因此爆发战争,但是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汉武帝刘彻每次听到这么一个屈辱的故事,他都恨得牙痒痒,这让他在心中下定决心要收拾匈奴。

另一方面,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大涨,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甚至马匹也不缺。在文景之治时,如果长安人骑一匹母马出游是会被看不起的,后来经过汉武帝的马政政策,汉军拥有了大批合格战马,所以真的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汉朝具和匈奴打大仗的实力。

有了实力,正是可以一雪前耻!汉武帝刘彻刚刚登基的时候年轻气盛,他一心想报仇!他打算对匈奴动手,而且汉武帝的作战思想和以往的汉家皇帝不同,他主张彼能往吾亦能往,他变消极防御为主动出击,这在以往处于弱势地位的汉军是不敢想象的。

汉武帝是幸福的,他的时代拥有两位能够最大程度契合他战术思想的天才将领卫青和霍去病!在这两位天才的指挥之下,打的匈奴人节节败退,随着汉军实力的逐步增强,在草原上的战争形势也发生了变化,汉军成为了猎手,而匈奴人成为了被汉军撵的到处跑的老鼠。

辉煌的战绩,又给了汉武帝无穷的信心,能够下决心一次又一次的征讨匈奴。匈奴人在汉武大帝的打击之下, 从当初那个强大的草原帝国逐渐衰弱,最终,在后世被分化瓦解,汉武大帝功不可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