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兴彷佛“倏”地一下便离开了所有人的视线,再也没有发出过让人惊叹的声音,这样的结局让人感慨之余也不免为他感到惋惜。

黄兴和孙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过去的两个灵魂人物,时人敬称为“孙黄”,可是,当孙先生冉冉崛起的时候,黄先生却被不断地边缘化。

不过,孙、黄二人,纵观他们一生所作所为,倒是黄先生更让人喜欢和尊敬。

黄兴曾经只是一个晚清秀才,可是他却独具一双慧眼,看透了腐败的清政府的本质,所以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一条更壮阔的路——革命。

孙先生在1894年上书李鸿章无果后,去了美国檀香山,然后成立兴中会,没人抵抗得了他那极具感染力的说辞。

黄兴则是在1903年和宋教仁、陈天华、章士钊等人秘密成立了华兴会。

后来,孙、黄走到了一起,组织成立了同盟会,一个让清政府头疼不已却又拿他们没办法的革命组织。

谁当同盟会的总理呢?兴中会和华兴会是同盟会的核心元素,所以总理一席也只会在孙、黄二人之间,选孙者有之,选黄者亦有之,可是黄兴却一手拍了下去:“察同人之意,总理一席,属意孙公,可胜手续,不必投票。”

黄争不过孙吗?当然不是,黄当时的威望可一点也不比孙差,可是他见不得还没成功便已经不停争权夺利的场面,他更想所有人能够团结一致。

所以,后来他屡次强调不要重蹈太平天国的覆辙。

黄兴的“让”赢得了更多人的尊敬,孙虽然坐上了总理一席,可却没能压制住所有人。

被称为“章疯子”的章炳麟可没少怼孙先生,孙先生虽然气恼,却也莫可奈何。

后来,章炳麟更是摆明了车马向孙开炮,要求孙让贤,让黄兴当总理,孙更是气得不轻。

不过,黄兴不是一个贪权好利之人,为顾全局,他一边否决了章炳麟的想法,一边则又试图调和章、孙之间的矛盾。

谁知道章炳麟的“疯劲儿”上来了,一气之下竟然带着光复会退出了光复会,孙也为此气愤和尴尬不已。

从此事也可以看出,黄兴行事确实够磊落,也够忠厚,换成别人或许已经顺势取孙而代之了,可他却一直甘居孙之下。

黄之人品,可谓千金难得。

1912年,辛亥革命终于推翻了风雨飘摇、破破烂烂的清王朝,新时代的气息刺激着每一个人的鼻孔。

可是,孙先生此时正远在美国,有人说他是在筹款,也有人说他是在刷盘子。

总之,当时是黄兴领导着革命军挡住了清军一波又一波的攻势,用命换来了“南北议和”的机会,他也因此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和威望,孙不及黄远矣。

所以,革命党人纷纷请黄兴去上海“负起领导全国革命的责任,到上海去统率江、浙军队攻克南京”,然后“在南京组织全国军政统一机构,继续北伐,完成革命事业”,此时黄兴总揽革命党军政,由他组织和领导中央临时政府确实再合适不过了。

只是谁也没想到的是,黄兴又开始“让”了,他说:“至于组织政府,则非兴所能担任者也。”

黄兴不能,谁还能?

他之所以会婉拒众望,一来是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北伐一事,二来也是为了避免远在美国的孙尴尬。

他如果撇开孙的话,将来难免生出嫌隙,不再团结,这也正如他所说:

“孙先生是同盟会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们互相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肯自我牺牲的人才能从事革命,革命同志最要紧的是团结一致,才有力量打击敌人。要团结一致,就必须不计较个人的权利,互相推让。”

即便他后来被众人说动,筹好了经费准备赴宁组织临时政府,可一接到孙打来电话告知将抵沪的消息,他便立刻停了下来,选择等孙。

让人唏嘘的是,孙虽然在黄的谦让下顺利当上了总统,可是,他因为没有亲身组织和领导革命,所以威望不如黄,以至于众人有事仍然是去找黄,而不是孙。

孙先生心中也郁闷不已,忍不住向朋友抱怨自己虽然当上了总统,可是“诸事由克强作主”,“南京政府之际,弟忝为总统,乃同木偶,一切皆不由弟主张”。

只是一个摆设,你说气人不?

孙、黄二人之嫌隙,自此再也没办法缝合,所以分道扬镳是迟早的事,更何况他们二人的理念从一开始便不一致,只是为了同一个目的而走到一起。

1913年,宋教仁案成为了孙、黄“分手”的导火索。

宋教仁选举成功,可还没来得及施展才华,便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孙闻此消息之后,立即回国,试图武力讨伐袁世凯,然而黄却不认同他的想法。只是,他一再坚持,黄也不好不给面子,所以只好全力配合他。

只可惜,他们最终还是失败了,被袁世凯赶出了国,孙、黄二人相继去了日本避难。

对于失败,孙将矛头直指黄,说黄不听从指挥。所以,他决定成立一个绝对服从于自己的政党,黄会同意吗?不会,所以黄只能黯然出走,去了美国。

孙将黄踢出了局,或者说是黄主动退出,总之孙因此得以慢慢消除了黄在革命党人中的影响。

后来袁世凯称帝,黄兴虽远在美国,却也始终为“讨袁”一事奔走出力。

1916年7月4日,黄兴回到了中国,想继续为国出力,只可惜身体不允许,他也在当年10月31日病逝了。

章炳麟感慨万分地为黄兴手书一份荡魄雄浑的挽联:“无公乃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历史无论哪一个朝代曾经多么牛气哄哄,都摆脱不了"其勃也兴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宿命,因为他们推行的是家天下,靠暴力夺取,靠暴力维持,也终将在暴力中失去。

清朝那帮屠城发家的家伙也是如此,当初入关时多么威风,但鸦片战争后就走了下坡路,就像一个百病缠身、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苟延残喘。1911年,10月爆发的辛亥革命成为压垮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1912年2月,清朝终于寿终正寝,终结了它几百年的统治。

而领导辛亥革命的就是孙中山和黄兴。

就像朱毛在后世老百姓心目中不可分割一样,孙中山和黄兴被当时的人们并列为孙黄,意思是说他们都是伟大的革命领袖。

朱毛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孙中山和黄兴也是一个理论家,一个实干家。

没有理论去干那叫蛮干,不干光说那叫干耍嘴皮,二者缺一不可,孙中山和黄兴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

孙中山接受的是西方教育,黄兴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他们一个在广东,一个在湖南,按说两人是不会有交集的。然而共同的革命理想让他们走到了一起。1902年,黄兴到日本去深造。

不久后邂逅了积极进行革命宣传的孙中山,孙中山告诉他,要救国必须推翻满清,满清政府才是国家衰落是罪魁祸首,黄兴听了茅塞顿开,孙中山也被黄兴的爱国热情所感染,二人经常彻夜长谈、相见恨晚。

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同盟会,黄兴担任副手。

同盟会成立后,黄兴马上回国挽起袖子大干起来,不停地策划发动起义,对满清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次精确打击。

1908年,黄兴在广西领导了钦廉上思起义,数百人跟数万清兵周旋了一个多月,打得敌人晕头转向,狼狈不堪。

1911年4月2日黄兴发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黄花岗起义。黄兴一马当先、冲锋在前,带领数百勇士向几千名清军守卫的两广总督府发起进攻,虽然起义失败,但革命党人的英雄气概让敌人惊恐万状,恐惧不已。

在黄兴和战友们的推动下,反清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满清统治风雨飘摇、奄奄一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终于引发了全国人民反清的浪潮,黄兴闻讯后火速赶赴武昌担任起义军总指挥,对前来镇压的清军给以迎头痛击。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和黄兴这对生死与共的战友终于迎来了革命成功,应该携手并肩、大展宏图为振兴中华奋斗了。

可是俗话说兄弟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历史上好多君都是在打天下的时候精诚团结,大功告成的时候君臣反目。

孙中山和黄兴虽然不是君臣关系,但在具体事务上屡屡出现分歧,而国民党又没有建立一个操作性强的权力制衡的民主集中制,所以两人产生了隔阂,渐行渐远,差点分道扬镳。

首先是在国旗设计上,黄兴认为孙的图案跟日本相似,有点不妥。而孙中山认为革命成功日本是积极支持的,也援助不少,没有日本支持,革命不一定成功,再说我们是学习日本的先进制度又没有出卖国家利益。如果为了避嫌可以把国旗颜色改成青天白日满地红。

而黄兴执意要用"井"字图案,寓意耕者有其田的革命主张。而孙中山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认为黄的图案太复古了。

如果仅仅是一面国旗图案的分歧也就罢了,二人还在重大决策时产生了重大分歧。

1913年,宋教仁遇刺,国民党人矛头直指袁世凯。

在如何应对上,孙黄意见相左。

黄兴觉得孙中山说袁世凯是凶手是有罪推定,既然国家机构健全,法制健全,就该走法律程序来找出真凶,抓到袁世凯参与的真凭实据,完全可以采取有力手段将袁世凯赶下台。

而孙中山觉得秀才遇见兵,跟袁世凯说不清,只能动粗。

黄兴胳膊拧不过大腿只得被迫参加讨袁,1913年7月下旬讨袁失败,黄兴等再次逃到日本。

1916年孙中山改国民党为中国革命党,黄兴因为不认同孙中山的独断专行而拒绝加入,心里萌生退意,终于跟孙中山分道扬镳。1914年夏天,黄兴离开老战友孙中山前往美国。

1916年6月窃国大盗袁世凯在四面楚歌、举国声讨中死去,7月8日,黄兴应各界邀请回国共谋大业。但由于旅途劳顿、积劳成疾,于10月31日在上海不幸去世,年仅42岁。

黄兴跟孙中山在一系列问题上意见相左,萌生退意,所以黄兴在辛亥革命后就销声匿迹了。

黄兴即使不去世,他在国民党权力中心也待不下去,因为黄兴心直口快,嫉恶如仇,性格太过于刚直;而且黄兴不会隐忍,不会手腕,也不会妥协,只能当一个大元帅独当一面,不适合当一个政治家领导全面工作。

3

黄兴顾全大局,主动把表演的权力交给了孙中山。

1907年,总部设在日本的中国同盟会内部发生了矛盾,章太炎、陶成章、张继等人不再支持孙中山作为同盟会的总理,而是改推举黄兴。

这是孙中山在同盟会内部的威信第一次遭到怀疑,不过黄兴为了稳定同盟会内部的稳定,拒绝了章太炎等人的建议。不过黄兴的这一努力并没有阻止同盟会的分裂。

不久,连他自己也因为革命举事时的国旗问题和孙中山产生了分歧,孙中山坚持用青天白日旗,但黄兴认为这和日本国旗过于相似,两人之间的矛盾让黄兴辞去了同盟会内部职务。

孙中山过于霸道的政治作风最终导致了宋教仁等人和他的分裂,随后宋教仁等人离开日本,在上海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部,并否定了孙中山的革命路线。

这一决定得到了黄兴的支持,并且提出“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之,大事不难一举而定也”的起义路线和战略思想。

事实证明,武昌起义的爆发验证了黄兴这一路线的正确,起义时期孙中山仍还远在日本,而黄兴离开上海前往武汉担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指挥武昌起义的后续发展。

武昌起义中革命党人把黎元洪推选为湖北督军,有效扩大了武昌起义的效果,使得南方各省加入到反抗清政府的独立战争中来,又以黎元洪的名义发布《照会各国领事》,使得西方国家对武昌起义保持了观望和中立态度。

起义成功后,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革命党人原本打算推选黄兴作为大元帅,组织指挥临时政府,但是被黎元洪反对,最后只好让黎元洪担任大元帅。

而这个时候,远在美国的孙中山获悉武昌起义成功后,于是离开美国回到国内。黄兴得知这一消息后,就没有前往南京负责组织临时政府的事宜,他说:

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以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互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节选自《辛亥革命回忆录》

由于黄兴坚持不就组织南京临时政府一职,孙中山回国以后由于其作为一个拥有巨大威望的革命领袖,于是在各省代表的推举下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负责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应该说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孙中山并无多大的关系,他能够担任临时大总统一职也是凭借着前期革命活动中树立起来的威望,以及黄兴对领袖岗位的排斥,这才铸就了孙中山民国之父的美名。

然而要论其功勋,则要首推黄兴和宋教仁。

为了让清帝退位,孙中山承诺把民国政府总统许给袁世凯,最终促成清帝退位,这是孙中山不可抹杀的功劳。不过随着宋教仁被刺杀,国民党和袁世凯关系破裂,讨袁战争爆发。

起初,黄兴认为党内政治不稳定,反对发动战争讨伐袁世凯,但孙中山认为应该凭借这一形势一鼓作气北伐袁世凯,统一北方。不过,讨袁战争的失败导致辛亥革命的成果完全被袁世凯窃取。

孙中山和黄兴等人不得不流亡日本,同时两人的关系也随之破裂,孙中山在日本重新改组国民党成立中华革命党,要求党人入党时必须服从自己的指挥,因为孙中山认为二次革命的失败就是大家不听他的指挥,并且对黄兴多加责怪。

黄兴感到孙中山过于强势的政治主张,于是拒绝加入,并远渡美国。

应该说这是备为遗憾的一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否有孙中山的原因确实值得探讨,他的政治才能究竟是否合格也值得商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感到孙中山更像是一个偏于理论型的政治家,而缺乏实际操作政治的能力,而黄兴更像是一个务实的实干家。

在我看来,孙中山就像是革命运动中的一面旗帜,它能够稳定和号召革命运动,但操旗手更像是黄兴和宋教仁等人,考察孙中山领导下的起义活动就会发现竟然没有一例是成功的。

反倒是在黄兴和宋教仁等人策划下的武昌起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随着孙中山的介入,辛亥革命的胜利也随之流产,当然这本身就是党内的矛盾造成的,但也说明孙中山并不是我们想象那样富有卓越政治才能的人。

应该说,黄兴没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干是非常惋惜的事情,倘若黄兴能够领导武昌起义后的临时政府,说不定历史就会产生新的结局。

4

先简单说明当时情况,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是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月底黄兴赶到武汉,领导了阳夏战争,坚守汉阳20多天,为当时各省独立赢得时间,功不可没,可惜的是汉阳还是沦陷,黄兴执意放弃武汉,东取南京,受到多数人的反对,同时宋教仁起草了《鄂州约法》,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也被激烈反对,称黄兴乃败军之将,又弃武汉不顾取南京,安能作元帅,结果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这时孙中山又回国,黄兴的副元帅未上任就迎孙中山去了。

黄兴(1874-1916年),长沙人,中国近代革命家。本文依据《辛亥革命回忆录》,杨时杰、耿觐文、贺之才等人亲述。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很快总统大位拱手让给袁世凯,黄兴被改任参谋总长,虽然军政大权旁落段祺瑞,但黄兴受到袁世凯高规格礼遇,对其深信不疑,在来往的信件中,黄兴把袁世凯比作华盛顿,还各方游说,袁世凯如何同情革命等,直到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杀后,凶手矛头指向袁世凯,那时的黄兴依然建议走法律程序处理此事,替袁世凯开脱,直到袁世凯先发制人,撤换了粤、赣、皖三省的都督,黄兴迫不得已,联合孙中山讨袁,二次革命爆发。

图为黄兴故居。

此时的黄兴和孙中山有了明显的分歧,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黄兴认为武力不足,应该坐下来好好商量,对战争充满悲观,他被任命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到南京后向江苏都督程德全作揖打躬,请求其宣布独立,程德全阳奉阴违后,一溜烟跑到上海避难,黄兴所带的湖南兵严重不足,讨袁军内部多被袁世凯收买,结果可想而知,很快讨袁失败,黄兴与孙中山等人流亡日本,在总结讨袁失败的会议上,黄兴正式与孙中山相悖。

图为黄兴墓。

1914年6月孙中山在日本重组中华革命党,所订誓言有“附从孙先生再兴革命”一语,黄兴不同意,但又不便与孙中山力争,7月黄兴与孙中山分道扬镳,远游美洲,黄兴在费城与陈炯明、钮永建、李烈钧等人联名发表公开信,表示自己反袁,也认同孙中山为领袖,但不支持其做法。1915年袁世凯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反对,黄兴于6月抵达上海,参与讨袁事宜,积极联络各部动员其反袁称帝,护国战争爆发并进展顺利,孙中山也回到国内,两人再度携手讨袁,到了1916年7月护国战争胜利,10月10日黄兴在上海因胃出血住院,31日竟与世长辞,1个月后大总统黎元洪发令,肯定黄兴的功劳与地位,以殊勋规格治丧,孙中山亲自主持,在上海开追悼大会后,归葬长沙岳麓山。

5



黄兴是民国初期的大英雄,其侠义之名全国皆知。

作为中山先生最得力的副手,黄兴在辛亥革命后不久,仿佛消失了,这到底怎么回事?

其实,黄兴没有销声匿迹,辛亥革命5年后,他只是去了一个地方,那里叫天堂。他走得太急,没有时间继续辅佐中山先生,没有时间看到国民政府后期的辉煌。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黄兴在辛亥革命后的境况,以及如何走的天堂。

黄兴在辛亥革命后,官位不低



黄兴在辛亥革命后,在南京临时政府担任了陆军总长。这官位不低啊!

但是,你黄兴可不是老袁的人,这个官你能当舒服吗?不能。

袁世凯上任后,迁都北京,黄兴在南京留守,整编各路南方人马。可是,政府没钱,发军饷那叫一个困难,于是,军队哗变,黄兴成了光杆了,就此退居上海。

闲暇之时,黄兴多次参加上海同盟会。1913年3月,宋教仁被人暗杀。袁世凯说,不是我干的。孙中山二话没说,组织人马,联络黄兴,发起了二次革命。没有意外,革命失败了。这些人实在不是袁世凯的对手。

此时的黄兴,无所遁形了,得罪谁不好,得罪了袁世凯,那只有死路一条了。

黄兴随孙中山东渡日本,后赴美国,然后病死在中国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等人无处容身,于是东渡日本,同行的就有黄兴。

去了日本后,孙中山重新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所有人员宣誓“效忠于他个人”,这让黄兴很不认同。两人就此发生口角。

黄兴一看孙中山变了,非常失望,就此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那一年是1914年。

两年之后,黄兴看到袁世凯称帝,要开历史的倒车,黄兴就此筹资,然后返回了中国。起初,拿所筹之资资助云南护国军。后来,在袁世凯病逝后不久,黄兴和孙中山先生再次开始了亲密无间的配合。

但,天妒英才,黄兴在1916年的10月31日去世,享年42岁。从此,人间再无黄兴。



让大家感觉黄兴在辛亥革命后销声匿迹的原因是,黄兴没成为民国政府袁世凯的心腹,被排除到了主流之外,大部分时间不在国内,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黄兴就东渡了日本,国内没有了消息。

之后,日本没呆几天,又去了美国,国内更没有消息。1916年终于回来了,但不久就去世了。

6

那恐怕是因为您对中国近代史了解不够。

辛亥革命回国后黄兴在武昌被黎元洪登台拜将任命为革命军总司令,汉口、汉阳失守后他并未渡江回到武昌,而是化装沿江东下至上海,江浙联军攻下南京后,他先被推举为革命军海陆副元帅,临时政府成立后又被任命为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南北议和、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后仍然让黄兴任参谋总长兼南京留守,统一指挥南方各军,也就是辛亥革命后南方独立各省所保留和新建的非北洋系军队。

黄兴在任南京留守期间是主和派,一直幻想通过南方裁军换取袁世凯的谅解,实现全国和平,因此不顾南方各省革命党人不满,强力裁撤了不少南方军队。但袁世凯采用手段控制南方财政,到1912年夏南方军队因为军饷短缺不断哗变,黄兴被迫辞职,袁世凯为拉拢他任命他为粤汉铁路督办,他最初接受,但发现权力受掣肘后又很快辞职。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刺杀案发生,KMT和袁世凯闹翻,孙中山号召举行“二次革命”推翻袁世凯,黄兴积极响应,7月15日自上海至南京,自任讨袁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南方宣布独立各省讨袁,但实际只能直接指挥江苏、上海等地战事。由于南方军队裁撤后战斗力大减,加上各独立省份各自为战,很快抵挡不住,二次革命失败,黄兴在江北连连战败后弃军潜逃日本。

1914年7月,孙中山在陈其美倡导下抛弃KMT,转而酝酿成立带有青红帮色彩的中华革命党,要求所有成员仿效青红帮入帮,进行诸如喝血酒、盟誓和对孙中山本人效忠等仪式,黄兴等原属光复会的许多人认为这些仪式是“封建残余”,拒不接受,和孙中山闹翻,未加入中华革命党,为互留面子远走美国“宣传革命”,此后孙黄关系若即若离。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激怒了国内各派反袁势力,黄兴也凭借个人影响(他和蔡锷是同乡,和投奔云南参与起义的原江西都督李烈钧是昔日同志)积极推动云南起事,并奔走美国、日本,为讨袁军筹措军饷和武器。护国军兴,黄兴回国至上海,但积劳成疾,1916年7月回国,10月便生病入院,31日因食道与胃静脉曲张出血病故,年仅42岁。

尽管因为护国战争一致对袁世凯,孙、黄关系有所修复,但终究未能回到同盟会时代。此后孙历经坎坷,最终走上了在南方重建KMT和创办黄埔军校的新路,并在他去世后由常凯申部分实现了北伐目标。

常建立新的国民政府后以孙中山继承人自居,孙黄反目的原因固然很复杂,双方都有责任,但直接导火索却“好说不好听”,蒋为了维护孙、实际上等于维护自己的尊严,只好连中华革命党搞青红帮那一套,连带黄兴的这段事迹都隐晦掉。不仅如此,蒋是陈其美的门生,而中华革命党那一套章程正出自陈其美,陈的侄子立夫、果夫又在国民政府中地位举足轻重,当然就更不愿多提民国时代的黄兴,武昌起义元老曹亚伯撰写《武昌革命真史》,其中提到湖北革命党人、提到黄兴较多(事实上还并没有直接给黄兴树碑立传),居然被封存腰斩。

建国后新中国同样以孙中山衣钵传人自居,自然也要强调孙的“主线”,黄在辛亥革命后的轨迹和孙有太多不合拍之处,因此也就一笔带过,他任南京留守的事迹只在大学历史通用教程中提了一句,二次革命,旧中国历史初中第三册有寥寥几个字交代,新版教材估计连这几个字也省掉,自然就会有人觉得他“辛亥后就消失”了。

7

俗话说的好,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而孙中山的背后,却是一个男人,这个男人就是黄兴。后来孙中山名留青史,家喻户晓,但黄兴却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被人遗忘。

民主革命思想生根发芽,蓄势待发

黄兴本是清朝的秀才,后进入当时比较新式的学堂“两湖学院“”学习,尤其对地理和体操两门学科有很深的研究,并开始接触西方的革命历史书籍。

后来的日本留学经历,对黄兴的影响深远,让他对民主革命思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

留学期间,对军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专门请日本军官讲授军事课程,每天练习骑马、射击,这为日后领导武装起义准备了很好的身体条件。

弃笔从戎,将“革命”进行到底

1903年,为抗议沙俄侵占东北,黄兴组织二百余人的拒俄义勇队。在这一过程中,他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这让他更坚定只有实行改革,才能救国于危难。30岁生日那天,邀请宋教仁、章士钊等人秘密集会,创立华兴会,黄兴被众人推举为会长,准备在慈禧七十大寿那天,在长沙进行起义。后来因事情泄漏,黄兴被迫逃亡日本。

在日本,他结识了孙中山。两人的思想不谋而合,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黄兴大力支持孙中山成立“同盟会”,同盟会成立选举总理时,黄兴更是提议无需投票选举,孙中山理应是总理。这个提议获得一致通过。黄兴在于孙中山共建同盟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没有黄兴,同盟会不可能创立。同盟会完全是以孙中山、黄兴为核心建立起来的。

起义狂人,越挫越勇

同盟会成立以后,黄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武装起义上面,积极选拔一些坚定分子入会,并且回国策反清朝官员。1905年,黄兴派遣刘道一等人回国,策划起义。1905年12月,萍浏醴起义爆发,虽然失败了,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07年,黄兴先后参与或指挥了七次起义,但都以失败告终。但黄兴丝毫没有气馁。

身先士卒,努力杀贼

1909年,黄兴受孙中山委派,到香港策划广州新军起义。在起义前夕,黄兴更是写了绝笔书给孙中山,“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

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领100余人的敢死队攻打总督衙门。撤军时,遭到巡防营的围攻,革命党人死伤惨重,黄兴右手的两个指头被夹断。一路冲出突围,队伍被冲散,只剩黄兴一人。

虽然广州起义再次失败,但在全国掀起了极大的革命激励作用。黄兴是这次起义的总指挥,在国内和国外华侨中,赢得了很大的威望。起义失败后,黄兴在香港疗伤,曾一度灰心,还想着冒险去暗杀清朝官员,为死去的烈士报仇,被众人劝阻。

与孙中山意见不合,远赴美国

1912年,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黄兴任陆军总长。但后来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1913年3月,袁世凯派人暗杀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兴师讨伐袁世凯,而黄兴则主张法律解决。7月,孙中山兴师讨袁,二次革命爆发,黄兴任讨袁军总司令。讨袁刚开始,一部分军队被袁世凯收买,发生了内变,其余部队大都未经训练,节节败退,黄兴见大势已去,流亡日本,二次革命以失败告终。

孙中山等国民党许多骨干分子再次流亡日本,总结失败的原因。

孙中山认为是党内许多人不听从他的指挥,以至于错失良机,致使袁世凯有时间向日本借款,从容应对。会上孙中山对黄兴十分埋怨。

而黄兴认为正义只是一时被金钱权利打倒,并非真正的失败。天道轮回,正义终将来到,最后的胜利依然属于我党。

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将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并要求所有的党员入党时,按手印,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黄兴与孙中山在意见不合产生分歧,拒绝加入,次月远赴美国。

时刻挂念国内局势

虽远赴美国,但黄兴从未停止过革命。黄兴还发起抵制袁世凯向美国借款的运动。1915年,袁世凯称帝,黄兴就派自己的儿子和秘书回国参加讨袁护国运动,一边黄兴还积极写信给当时的社会名流,动员他们反对袁世凯称帝。1916年5月,袁世凯去世后。1916年7月,黄兴回到国内,同孙中山恢复了往日的亲密关系。1916年10月,黄兴因胃出血住院,10月底,在上海病逝,年仅42岁。

黄兴大局观十分的强,是一位实干家。最重要是的不争权夺力,甘愿做孙中山背后的那个男人,默默无闻的替孙中山遮风挡雨。在辛亥革命以前的几次“倒孙”风波中,黄兴始终站在孙中山这一边。

8

作为我国近代革命事业的开创者,孙中山在国民心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所以一般谈起辛亥革命,可能我们所有人都会说孙中山,很少人会去想起黄兴。

但其实黄兴也是当年革命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虽然地位不及孙中山,但是他为革命建立的功勋同样非常卓著,后人习惯称他们二人为“孙黄”。

黄兴和孙中山两人毕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波操劳,虽说他和孙中山之间相处的并非任何地方都很融洽,两个人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但是在没有将清朝推翻的这个大前提下,他们两个人始终通力合作砥砺前行。

和孙中山相比,黄兴在某些实际贡献方面其实更为突出,要知道,之前的多次推翻清王朝的起义都是黄兴策划领导的。所以说如果论当时的个人威望,黄兴甚至一度可以和孙中山不相上下。

而在清政府被推翻之后,黄兴甚至曾被推举为大元帅,不过却遭到黎元洪的反对,无奈之下,只好做了副元帅。

但是,黄兴在副元帅的位置上并没有坐多长时间,在得知孙中山即将回来的消息之后,便主动提出了辞职,说白了黄兴就是想让位给孙中山。

黄兴虽然和孙中山之间存在矛盾,但是,黄兴始终都谦让孙中山,为人十分实在——其实早在同盟会推举总理的时候,黄兴是有实力坐上这个位置的,而且很多人也都推举黄兴为总理,不料却被他拒绝了,他执意把位置让给孙中山,在他看来孙中山是更好的选择。

不过,黄兴这个人虽说品质没得说,可他在某些方面却不够睿智,比如在对待袁世凯问题上。我们都知道革命果实后来被袁世凯窃取了,但此时的黄兴不但没有站出来反对袁世凯,反而一次又一次被袁世凯蛊惑蒙蔽。

当然了,黄兴也不是傻子,不可能永远都被袁世凯蛊惑。当宋教仁被暗杀的时候,黄兴和袁世凯之间的矛盾终于是爆发了。在孙中山的建议之下,黄兴决定以正义之师之名讨伐袁世凯。

但要知道,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之后,革命党人的军事力量已经不可能与袁世凯相提并论了。而除了革命党人的军事力量非常落后之后,革命党人内部也矛盾重重,这样的一支队伍根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于是在袁世凯的严厉打击之下,革命党很快就土崩瓦解了,甚至很多人都走上了逃亡之路,黄兴也是其中之一,起义失败之后,黄兴被迫跑到了日本,走上了流亡之路。

在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暴露之后,全国上下一片嘘声,黄兴与孙中山再次趁机开始起义讨伐袁世凯,不过此时的黄兴在和孙中山再次联手之后不久,却因积劳成疾,胃出血而死亡。到了北伐时期,黄兴一派的势力一直都被打压,以至于直到上个世纪末,黄兴的事迹才逐渐得到认可。

9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民国之人提及革命元勋,一般指的是黄兴和孙中山二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时代,提及国父,却往往只是孙中山,而无黄克强,那么,在辛亥革命之后,他到底发生了什么?

绝大多数人想不到的是,在辛亥革命成功(1912)之后的第四年,也就是1916年,黄兴先生就英年早逝了。二次革命,反袁世护国,已经算得上是他的“革命晚年”了。

二次革命失败后,大多革命党人逃亡到了日本,在大批革命党人生活艰难时,他托日本友人“将家藏珍品出售济贫”;在东京创办“浩然庐”,作研究军事场所,层任军职的革命党人都在这里肄业,他还为这所军事学校亲题匾额两块:

“汉贼不两立”
“大盗窃国,吾辈之责”

之后又创办了明明编译社和《民国》杂志,凡持种种,是为了收拾革命失败后的人心,当流亡的党人们逐渐稳定下来后,他开始着手于筹谋未来,但当时的革命党内部大多都反对黄兴的好意劝导。他也曾向孙中山坦陈陈述了实事求是整顿党务的意见,但无奈的是,孙中山没有采纳,还要他“静养两年”。

黄兴任劳任怨,不争不抢,却得不到同志们的理解,于是默默忍气悄声出走美国,行前还特意盛情宴请孙中山与之话别。

很遗憾的是,黄兴提出的切合当时实际、符合党心、民心、较为完善的战略策略思想“外察国势,内顾党情”,也没有一一付之实践,本可形成的革命新格局顿成泡影。

这是黄兴于革命党最后的告别。

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革命的理想。大抵是抱着“便于孙先生发展他的抱负”的心思,黄兴于1914年6月30日离日赴美,但他的内心痛苦是无法言说的,在太平洋上,他写了这样一首诗:

口吞三峡水,足蹈万方云

茫茫天地间,何处著我身?

抵美后,他的理智战胜了情感,不但没有丝毫“静养”之意,而是立即投入反袁斗争中,他先后到了檀香山、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纽约、华盛顿、费城等地,每到一地,便召集或参加各种集会,发表演说,或者撰写文章,进行反袁宣传。

当然除了反宣传,还积极对外交涉,筹款等。蔡锷云南起义,实际上很大程度上都是出自黄兴的手笔,包括帮助蔡锷逃脱袁世凯的控制。在云南爆发护国运动后,他又命谭人凤、周震麟等到南洋筹款。之后,蔡锷致电他,希望他回国,于是黄兴在美国呆了两年,着手准备回国。

袁世凯死后,局面并没有得到改善,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之后他又积极策划,从北洋手中夺了湖南这块革命发展地,也就是扶住谭延闿成为湖南都督。

然而对当时政局洞若观火的黄兴,没多久就因为积劳成疾,药石无灵,溘然长逝。他来不见看到荡涤“霾塞不通”的污浊空气,即带着无限的遗恨走掉了。而更令人可悲的是,他此后在历史上的地位,居然一再被削弱,乃至于辛亥革命之后,大多以为他默默无闻,消失匿迹一般。

10

黄兴曾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与孙中山在海外遥控指挥不同的是,辛亥革命前后,黄兴一直投身在国内的革命浪潮中,直接参与并领导了国内一次又一次的革命运动,虽多数都以失败告终,但也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经历使得他的威信在当时国内革命党中仅次于孙中山,而同盟会就是以他和孙中山为核心组建起来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在辛亥革命成功后,却慢慢淡出了大众的视线,那么原因又是为何呢?如果了解黄兴及那段历史的话,就不难发现,造成这一切后果的关键就在于他和孙中山对革命理念的不同。

虽然黄兴与孙中山在革命大体方向上是一致的,但他们也有很多想法并同,比如1913年宋教仁被刺杀后,孙中山主张立即讨伐袁世凯,但黄兴却坚持通过法律的手段解决,至于当时黄兴为何没有支持孙中山,最大原因就在于当时南方革命党的实力太弱且内部不稳,黄兴不希望此时与袁世凯决裂。

而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讨袁失败后孙中山将责任推到了黄兴身上,并以国民党内部不稳为由,在日本组建种花革命党,而加入种花革命党的首要前提就是必须宣誓服从孙中山一个人,这个规定引发了黄兴对孙中山的不满。

与孙中山不同的是,黄兴是一个非常纯粹的革命家,他参加革命没有其他想法,就是希望推翻满清的封建腐朽统治,所以他对个人崇拜这一套非常反感,当孙中山要求他也加入种花革命党的时候,他坚决拒绝了。

事实上,当时拒绝加入该党的原国民党成员及其他民主革命人士不在少数,这些人不满孙中山的这一套,趁欧洲一战爆发之际又成立了一个组织,名叫“欧事研究会”,成员有李烈钧、陈炯明、李根源、熊克武等。表面上看这个组织是用来研究欧洲事务的,其本质上就是一个反对孙中山种花革命党的组织,而这个组织名义上的会长就是黄兴。

那么,为何说黄兴是“名义”上的会长呢,因为这是李烈钧、陈炯明等人推举他的,但黄兴不愿担任此职,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能明白当时黄兴内心深处还是非常尊重孙中山的,他不想搞党内分裂,但也接受不了孙中山的个人崇拜,所以矛盾之下的黄兴远赴美国,直到1916年国内因袁世凯复辟而爆发护国运动,黄兴这才在时隔两年后再次回国,正当他准备与孙中山冰释前嫌,一起讨伐袁世凯的时候,却不曾想因长期奔波在革命第一线而积劳成疾,最终不幸去世。

所以,通过黄兴辛亥革命之后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黄兴逐渐退出大众视线的主要原因与孙中山及当时的国内环境不无关系。

可能有的人会解释说,当时孙中山搞个人崇拜的原因是希望维护国民党内部的稳定,但历史无数次证明了,以这种守旧的做法维护稳定是不现实的,而孙中山的这一行为或者说是想法也是造成国民党内部分裂的一个诱因,因为孙中山从一开始就一直在依靠地方军阀和地方经济维持革命而没有真正的将这些力量凝聚在一起,后来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后,又想通过个人崇拜去解决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所以,我们能看到,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一直都是派系林立,而国民党这三个字,也就剩下了一具空壳子而已,毫无任何精神和内涵可言,如此想来,当年黄兴远走美国也真是无奈之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