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英宗在夺门之变后杀掉了于谦,但依然延续了大明朝二百年的命运。如果不杀掉于谦,大明朝最好的结果,不过也就如此,明朝未必会有更好的结果。

就史实看来,杀掉于谦,对于明英宗和大明朝,并没有带来致命的问题。

正如题主所言,是于谦挽救了大明朝,没有于谦很可能就没有以后大明朝二百年的命运;杀掉于谦,不仅是天下百姓,就是朝中有点良心的大臣都是坚决反对的。

杀掉于谦的确也不仗义,但哪个帝王是仗义的呢?哪个帝王首先会考虑朝臣和天下百姓的感受呢?

他们只有自己的利益,明英宗也不例外。

土木之变后,于谦力主孙太后以郕王朱祁钰为君,置明英宗朱祁镇死活于不顾。瓦剌太师也先企图以朱祁镇为砝码与大明朝讨价还价,但于谦置之不理。

出于大明朝的利益考虑,于谦不仅没有过错,保住了大明朝,反而是居功至伟。

但站在朱祁镇的角度,看待于谦的行为,会做啥感想呢?

朱祁镇恐怕抽于谦的筋、扒于谦皮的心思都会有的。

在迎回朱祁镇这件事上,朱祁钰犹豫不决,得到了于谦的保证,不会让朱祁镇再做皇帝才答应让他回来。朱祁镇能够活着回来,于谦是有功劳的。

但朱祁镇回来之后,朱祁钰就把他囚禁在南宫,提心吊胆渡过了整整七年生不如死的生活。朱祁镇恐怕会认为还不如不回来,死在瓦剌营中算了。

此时,朱祁镇对于谦那一点点感激之情,早就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有忌恨。

夺门之变后,朱祁镇重新获得了帝位,此时,他有两种选择:

第一,翻脸不认人,并不信任和重用石亨、徐有贞等复辟功臣,展现出英明君主的大度,继续信任和重用于谦。

既能继续利用于谦与瓦剌对抗,又能笼络、安抚天下人之心。

第二,就是杀掉于谦,重用石亨等复辟有功大臣。

这是一般人的心态,明英宗之所以有土木之变,就说明他不是非凡的君主;夺门之变后,在对待于谦这件事上,他也不可能表现出非凡之处。

因此,杀掉于谦就是基本、常规的做法。

当石亨等人提出杀掉于谦时,朱祁镇也假惺惺地说:“于谦是有功劳的。”

这可以理解为两点:一是迎回朱祁镇,于谦是有功劳的;二是击败瓦剌,保住了大明朝的江山。

但朱祁镇为了继续能够坐稳帝位,对他来说,这些都微不足道。

此时,朝中势力分为两派,以于谦为首的一派,以石亨等人为一派。石亨等人能够在夺门之变中成功,让朱祁镇顺利复辟,足以说明他们具备很强的实力。

如果朱祁镇不杀掉于谦,能不能得到于谦一派的支持不好说,起码令石亨一派大失所望。他们都是见风使舵、唯利是图的权臣,更没有啥底线可言。

站在朱祁镇的角度,按照石亨等人的建言杀掉于谦,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杀掉于谦之后,对大明朝有啥危害,能不能抵御瓦剌,不是朱祁镇首要考虑的问题。

事实证明,杀掉了于谦,朱祁镇尽管遭受了诟病,但大明朝并没有因此灭亡。从这一点看来,朱祁镇的选择是正确的。

如果不杀于谦,很可能导致于谦跟石亨两派的争斗,最终的结果还很难说,朱祁镇能不能保得住帝位不说,大明朝也会出现内乱的情况。

土木之变后,于谦一言九鼎,所有大臣都看他的脸色行事,那是因为有明代宗朱祁钰的支持。朱祁镇复辟之后,不可能像朱祁钰一样再支持他,以前所有反对于谦的人都会跳出来与之作对。

加之于谦性格刚烈,与群臣的关系很不融洽,于谦被杀也在必然之中。

如果当政的帝王会顾惜大臣的功劳,考虑百姓的感受,哪里还会有屈死的鬼魂。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朋友邀请这个问题。

导语: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大太监王振,对王振言听计从。王振提出要他御驾亲征瓦剌,他听了,结果朱棣留下的50万大军全军覆没,跟随英宗的52名文武百官全部战死,明英宗被俘虏。


北平门户被打开,面对汹涌如潮的瓦剌骑兵,于谦镇定自诺主持国家大局,他否决了众人迁都南京的建议,带领明军和百姓击退瓦剌军,保住了北平。因瓦剌利用英宗不断要挟明朝索要财物,又企图索取宣府、大同等城,于谦等人果断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代宗,最终粉碎了瓦剌的图谋,让明朝平安度过灭亡的危险。但是明英宗复位后却杀了以于谦为首等众多权臣,明朝的军政又一次受到严重影响。

于谦为官清廉,对挽救大明功不可没,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听说于谦要被处死,百姓都纷纷叹息,他们夹道相送,跪地大哭,都认为于谦是被冤枉的。于谦死那天,有一个叫朵儿的指挥,是曹吉祥的部下,他痛哭不止,把酒泼在于谦死的地方祭奠于谦,表示于谦死的冤。曹吉祥发怒,令人鞭打他,但第二天他依旧如此。


那么在众百姓反对的情况下明英宗为什么还要杀于谦?

  • 一、从明英宗个人考虑。

朱祁镇的一生经历颇为波折,皇帝→囚俘→太上皇→被软禁→复辟重登帝位。当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遭受到有生以来的苦楚,提倡了苏武在漠北的苦寒与屈辱。他苦苦等待,痴痴期盼明朝来为他赎身,可是等来的结果却是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登基了,而把他推向皇帝宝座的正是于谦,这等于是于谦帮助弟弟朱祁钰抢了朱祁镇的皇位。

塞外一年多的囚徒生涯好不容易捱到尽头,朱祁镇却迎来了另一种囚徒生活,在南宫整整被囚禁了7年。插说一下,在接朱祁镇回国前,代宗是不愿意的。他不高兴地说:

“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明史》

于谦向他保证说: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明史》

于谦是代宗的大忠臣,他是力挺代宗继续当皇帝的,接回英宗他也是不愿意的。而朱祁镇心里是不愿放弃帝位的,自从自己被俘朱祁钰登基后自己的皇后哭瞎了眼,伤残了一条腿。所以朱祁镇对于谦和代宗是憎恨的,而更让他痛恨的是于谦造就了他7年的囚徒生涯。有于谦对景泰帝的支持保护,景泰帝更加认为他必须要为保证自己的皇位做出措施。

于是南宫大门被景泰帝上锁灌铅,每日派锦衣卫的严密监视,为防备有人藏在南宫周围的树林中联络朱祁镇,景泰帝把周边的树木都砍光,朱祁镇复出的所有希望被摧毁!

朱祁镇吃食极差且都是通过小洞递入,食不果腹,衣不御寒,这里的待遇远不如漠北。据当时朱祁镇身边的侍奉人袁彬记述:

也先等人待朱祁镇以礼相待,每二日进羊一只,七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

而南宫这边,朱祁镇过是如此悲惨的生活,他最爱的钱皇后不得不支撑着残缺的身体做些女红以补家用。

而此时没有任何一位大臣来看望过他,包括于谦。甚至于景泰三年朱祁钰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也没有大臣能阻止,包括有这个能力的于谦。

对朱祁镇来说,这是惊恐不安的7年,这是度日如年的7年,这是让他刻骨铭心的7年!

英宗恨于谦,应该是恨到骨髓里!怎能不想着去杀于谦。

  • 二、杀于谦是明英宗再次称帝的需要。

景宗虽然各方面都比英宗强很多,但他的独子朱见济死了,自己又病的快不行了,支持朱祁镇复辟的人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贞、袁彬……

(南宫复辟)

而这些人多为于谦的死敌,他们早就想着要整死于谦。因于谦耿直清廉,违反了他们的官场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另外于谦的功绩和威望让他们妒忌,于谦对这帮人来说就是绊脚石,他们早就预谋着要踢开他了,这是个绝佳的机会。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明史》

英宗的复辟成功,离不开这些人的支持,对于这些人的要求他怎会拒绝呢?

  • 三、英宗杀于谦是为了证明他当皇帝“正统”性,证明他这个皇帝的威严。
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



于谦是忠于明朝的天下皆知,没有于谦顶着,大明在土木堡之变后就得亡国,但是于谦是支持朱祁钰的,是没有在得到朱祁镇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做主拥立新帝,而且这个新皇帝比英宗在位期间干的更好,更得到群臣的认可,而于谦是景泰帝继位最大的支持者。在朱祁镇心里,他反而认为自己复辟得来的皇帝位并不合法,所以他必须杀掉于谦,证明皇位本来是自己的,表明他对于谦当年的做法不赞成。

  • 四、杀于谦是他巩固地位的需要。

于谦是明代宗的忠臣,他对代宗忠心耿耿日月可鉴。尽管他很有能力,也忠于大明,但他并不是忠于明英宗,所以明英宗对他不放心,多年的苦难让他不再相信任何人,他和于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最终,于谦及当初拥立朱祁钰的诸臣,太监被杀,朱祁钰被废为郕王。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把朱祁钰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明英宗再次称帝改景泰八年(1457年)为天顺元年。这位明朝历史上的第六位、第八位皇帝在每一次的皇位上都留下败笔:土木堡之变和杀于谦,这两件事是怎么也洗清不了的,但值得称赞的是他废除了殉葬制度。

3

其实明英宗冤杀于谦压根没给任何人反对的时间,他复辟的当天就把于谦抓紧监狱,5天后就将其处死。要是在土木堡时候有这速度,这货绝壁不会被也先给抓住,但吐槽机可以确认,此时丫的下限绝对比土木堡时候更深不可测。故事还是得从他被也先释放说起。

储君之危

明景泰元年(1450年)阴历八月初二,在使臣杨善的斡旋(或者说忽悠)下,瓦剌太师也先释放了被俘一年的朱祁镇。回到北京后,朱祁镇被弟弟送到南宫软禁了起来,这个帝国的一切都不再和他有任何关系。

囚禁了哥哥的朱祁钰逐渐爱上了权利的滋味,于是他在景泰三年废掉侄子朱见深的太子位,将自己的儿子替换了上去。然而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很恶劣的玩笑,第二年太子朱见济就死了,那是他的独生子。

于是之后的若干年中朝堂上反复出现雷同的一幕,大臣们向皇帝表示你赶紧立个储君吧,免得有天挂了再麻烦我们,而朱祁钰则反复表示老子还不满30岁,容我再努力耕耘一番。耕耘数年后,皇子没折腾出来,朱祁钰倒是重病不起了......

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正月病的无法祭祀的皇帝让北京守卫战中的名将石亨代替自己主持仪式,借机在病床前交代了一些事情,出来之后石亨就断定朱祁钰要不行了。于是他去找了前府右都督张鞁和宦官曹吉祥,准备谋一条后路。

石亨认为大学士王文准备拥立襄王朱瞻墡世子,如果这件事儿成了那么功劳全是文官的,武将啥实惠都闹不着,不如去把太上皇朱祁镇请出来,这样我们就有了拥立之功,前途无量。

于是三人开始分工,曹吉祥进宫去找孙太后取得支持,石亨和张鞁去太常寺找许彬商量办法。许彬听说之后耍了个滑头,表示自己太老了,折腾不动了,推荐他们去找徐有贞拿主意。

就这样,武将、宦官、文官开始串联,在正月十六夜间带着千把人冲进了南宫,把朱祁镇给抢了出来。然后浩浩荡荡的直奔大内而去,过程中门官、守卫都没有太多阻拦,朱祁镇直接坐上御座,宣布复辟。

此时弟弟朱祁钰正在乾清宫西暖阁洗漱,听到外面撞钟擂鼓吓了一跳,赶紧问身边人“难道是于谦不成”?片刻后,宦官兴安回奏说是太上皇复位,朱祁钰连说两个“好”字,躺下睡去了。

夺门之后

夺回皇位的朱祁镇发布的第一条命令就是逮捕于谦、王文等人,随后在正月二十三将于谦杀害。有些史书上写朱祁镇本不准备杀死于谦,还说“谦实有功”,奈何与于谦有仇的徐有贞用话术欺骗了他,只一句不杀于谦则夺门师出无名就坚定了皇帝的杀心。

后来深得朱祁镇信任的几个夺门功臣依次出事,不是贪腐放纵就是谋逆造反,最终名臣李贤为朱祁镇解开了这个逻辑陷阱。根本不必夺门,朱祁钰无后,孙太后尚在,皇帝不可能离开宣宗一脉。宣宗只有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儿子,那么皇位必然回到朱祁镇这支上。

恍然大悟的朱祁镇这才彻底断了对夺门功臣的感激之情,在李贤的帮助下把他们全都收拾了,之后又释放了建文子嗣,废除了殉葬制度。好歹在史书中留下了一个也许不是好皇帝,但确实是个好人的名声。

残酷真相

其实上面的故事里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帮家伙串谋夺门的时候于谦是否知道?很多资料显示他很大概率是知道的。须知当时他位高权重,北京但凡风吹草动很难瞒过他;既然知道他为何不平乱?他手握重兵,摧毁石亨、徐有贞之辈易如反掌。

第二个关键问题在于夺不夺门真的没有区别吗?主流的说法是没区别,朱见深年纪小,确实会让朱祁镇拥有实际权力。但权力的架构却完全不同,朱祁镇的权利会来自他的儿子,他会失去最重要的一项权利——指定继承人的权利。况且儿子是会长大的,天家有过亲情吗?

第三个关键问题在于于谦的定位,我们惯性的认为于谦品格高洁,是百世难出的救世之臣。但那是基于历史资料给我我们的印象,当时的皇族是这么认为的吗?从朱祁钰听到钟鼓的反应我们就能窥视一二了,一个臣子给钱不收、升官不愿、品德高尚、深服民望又手握重权,他到底想要什么?

显然,于谦如果想的话,他可以去当曹操,起码不会比后来的张居正差到哪去。处在夺门之变中的他其实完全可以顺势干掉那些小杂碎,让朱祁镇死于乱军,然后扶着一个小皇帝登基,谁也说不出他有什么错。

然而他的伟大就在于没有那么做,或许是因为纯粹的理想,或许是顾念宣宗的知遇之恩,或许是害怕国家经不起太大动荡,最终手握兵权的他坐视英宗复辟,以一身生死换取相对平安的过渡。

总结起来吧,朱祁镇也好、石亨也罢、徐有贞之流也都算在内,他们都各有杀于谦的私心理由,大抵也并不怕天下百姓反对。但是只要于谦不想死,没人可以杀他,最后只是这个立志成为石灰的人选择了粉身碎骨保社稷......

4

明英宗朱祁镇杀掉对明朝有大功的于谦,甚至是在很多人反对的情况下。

有人说明英宗是被逼的,要不然自己复辟就没有借口;有人于谦权力太大,整个京城十几万精锐都在他手里,他随时可能造反;有人说明英宗是为了报仇,毕竟自己被迫当了8年的太上皇是于谦私自拥立明代宗继位导致的;

的确上面这几个原因,任何一条都可以是一个君王杀死权臣借口,但是大家一定不要忘了这个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镇,他的心胸远非一般君王可比。

他从出生学的唯一一项技能就是如何做一个皇帝,他的国号叫做正统,他能够被敌人俘虏,然后说服敌人把他又放回来,还没有割地,没有称臣,没有纳贡,没有和亲。

所以以明英宗朱祁镇的心胸,因为这几条原因而杀害一个对大明朝有大功的大臣,他是做不出来的。但他为什么最后还是对于谦动手了呢?

因为于谦在他心中扎了一根刺,这根刺扎进去的时候疼,拔出来的时候更疼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于谦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镇当了皇帝,这件事明英宗朱祁镇并不生气,因为于谦一心为公。

皇帝被俘虏了,敌人的军队已经到达了京城的城下,这个国家怎么办?是让只有几岁的皇太子朱见深登基当皇帝,然后南迁到南京去?还是让皇帝的弟弟朱祁钰当摄政监国,带领大家抵抗敌人的侵略?

在这个问题上,于谦选择了后者。君臣二人同心协力,最终抵挡住了,也先大军的进攻,保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于谦是有功的,而且一心为公。

那于谦给明英宗朱祁镇心中扎的那根刺是怎么扎进去的呢?

我们知道朱祁鈺是从摄政监国而做皇帝的。当时太后也是同意的。

因为有个约定:明代宗朱祁鈺死后,皇位依旧传给明英宗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可是人都是有私心的,景泰三年,明代宗朱祁鈺废掉了英宗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位置,换成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 而这个时候掌握朝廷大局的于谦竟然沉默了。 没有明确表示反对明代宗朱祁钰的这个做法。这个事真正伤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心。

因为朱祁镇他可能是这样想的:

如果说你于谦拥立明代宗继位是完全是为了国家社稷,那我朱祁镇佩服,尊敬,赞同。但朱祁鈺换掉了我儿子朱见深的皇太子位置,破坏了这个约定。而你于谦在换皇太子这个问题上又沉默了。

那你于谦在我朱祁镇的心中就大打折扣,因为沉默就是暧昧,暧昧就是有私,既然不是无私,那于谦当时保卫国家的功劳也就存在着私心,而并不是一心为公。那杀了你于谦也就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了。

这才是朱祁镇必杀于谦的理由。

5

公元1449年6月,北京紫禁城中满目疮痍,哀声传遍朝堂。尚有清醒的文武官员,在争着往南京跑,还是往四川跑。没有政府号召,城市已经罢市、罢商、罢学了,街上冷冷清清,人们深知,大明王朝要亡国了。

因为在刚不久,好大喜功的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瓦剌。由于指挥不力,导致二十万明朝精锐之师全军覆没!明英宗自己也成了俘虏!这时,驻守整个北方的大明军队只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人,如果瓦剌首领也先挟天子朱祁镇南下冲关!大明忘国指日可待。

这个时候,大明的中流砥柱于谦站了出来!他严厉地批评了逃跑主义分子,宣传固守北京城的重要性。并且策划、组织、指挥了保卫京师的战役,最终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几乎是凭以一已之力,使大明王朝转危为安了!

而公元1457年,明代宗朱祁钰病重,石亨、曹吉祥、徐有贞成功趁机发动了夺门之变,迎接明英宗复辟了帝位。很奇怪的是明英宗自知于谦是卫国功臣,更晓得于谦深得民心,却下令杀死了于谦,原因何在呢?

1.明英宗复辟皇位后,极度的自私心里在作祟。

他深知,如果明代一直活着下去,且身体恢复了健康,那么,弟弟是不甘心自己夺回皇位的。而于谦一直是弟弟坚定的支持者,倘若弟弟与自己争权,弟弟依赖的人就是这个有治国安邦之才的于谦。

而且于谦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尽管为大明王朝的延续立下了不世之功,但一以贯之地兢兢业业,不计名利,在朝廷建立了很高的威望。朝中文武百官、军中骨干将领相当一部分都是于谦一手提拔上来的!

有于谦在,明英宗自然不放心。只有于谦死了,明英宗才能彻底放下心来,因为,弟弟的才智他清楚,反抗能力有限。果然在杀死于谦后,明代宗没有了任何反弹的机会,并且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2.于谦在国难当头,以大局为重,没有积极地去营救明英宗。

于谦懂得,被捕后的明英宗是也先的政治筹码,大明王朝越是想营救他,对方开出的价格就越高。所以,于谦坚定地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珏为新的皇帝,这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举措。自然也让明英宗在也先手上变得一文不值,所以,也先送回了明英宗,尽管明英宗因于谦的运筹帷幄而获得了自由,而于谦的举措却也成了明英宗心中永远的痛!因为,自己在旧臣于谦的心目中,份量不大啊!

3.在废立太子一事上,于谦没顾虑英宗的感受。

土木堡事变后,孙太后综合各方意见,同意立朱祁钰为皇帝,同时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意思明确,待朱祁钰死之后,再传位给朱见深。

但在公元1457年,朱祁钰废掉了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帝!这些于谦都是亲历者,并且是重要支持者!你说英宗不恨于谦吗?

4.明英宗回到北京后,于谦没为他说话。他被幽禁了七年,于谦当时是朱祁钰的心腹,兼任兵部尚书。如果于谦顾虑点君臣关系,也不会被关押了七年之久。毕竟朝中有心向英宗的大臣,这些大臣在为英宗开脱时,于谦是没有迎合态度的!

归根到底,于谦之死在于他公而忘私的品格,在于他的忠心报国,在于他的崇高的政治理想。

6

关于于谦的评价历史早有定论,其是大明王朝绝对的忠臣与国之柱石。

  • 若是没有于谦,大明朝于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或许便已经土崩瓦解了,所以说于谦为大明续命200年,这是一点都不为过。
  • 若不是于谦是坚决反对“南迁”的主张,使得朝野上下统一抗战思想,坚定了大明背水一战的决心,以一书生亲自上阵杀敌,又何来的北京守卫战中大败瓦剌,使大明转危为安。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却在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之后的第一时间被抓拿入狱,并在几天后被明英宗以谋逆罪处死,这让所有人都无法理解。

其实于谦有功于朝廷,明英宗知道,也明白,但于谦还是有他必死的理由。

理由很简单:杀于谦是为了保证皇位的正统性

其实明英宗一开始根本就不想杀于谦,甚至想保住于谦。但,徐有贞的一句话却让明英宗朱祁镇不得不杀了于谦。当徐有贞建议朱祁镇杀掉于谦时,朱祁镇说到:“谦实有功”,徐有贞步步紧逼说到:“不杀于谦,此举无名”。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杀于谦,夺门之变没有正当的名义。

所谓“无名”,意思就是说,朱祁镇这次的复位没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当性。正中朱祁镇的痛点,所以朱祁镇必须杀于谦。

可能说到这里,大家有点不明白了,毕竟皇帝的位置本就是朱祁镇的,现在他只是复位,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何来正统、不正统之说。

这主要是因为明朝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对皇位传承的正统性异常看重,就如当面的朱棣靖难之役后,为了保证自己的正统性甚至连自己亲娘都不认。当时的朱祁镇也是同样的心理,对于夺门之变成功复位心中有点虚的。再者当年便是于谦将朱祁钰推上皇位的,也就是说正是于谦的推举,这才有了自己的不正统

其实朱祁镇明白,他知道于谦当年土木堡之变后推举朱祁钰本就无奈,也认同于谦的做法。但,认同是一回事,于谦有功又是另一回事,于谦必死又是另一回事。

只是朱祁镇不知道的是,其实正统性一直在他身上,因为彼时朱祁钰已经病重,其独子也已经夭折,就算不发动夺门之变,最终群臣也会迎他登基。只是受了徐有贞等人的蒙蔽,最终误杀了于谦。

7

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23岁;夺门之变时,朱祁镇31岁。朱祁镇驾崩时38岁。放在现在就是一个容易犯错误的年轻人,他的一生是傀儡的一生。本来他坐拥明帝国最繁华最安定的时代,但是由于听信了身边人的话,亲自出征漠北瓦剌,使得明帝国差一点陷入了万劫不复。

朱祁镇一生为人宽容,身上有着明朝皇帝们难有的贵族气质。但是也有着致命缺陷,那就是耳根子软,容易被人利用。

他先是被王振利用;后被瓦剌也先利用,当“敲门天子”;然后又被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夺门勋贵”利用。

对于于谦,朱祁镇实际上是有评价的。

于谦实有功。于谦始终景泰朝,被遇若一身,死无余赀。——朱祁镇

但这里面其实体现出来一个问题,明英宗朱祁镇的确认为于谦是个大功臣,但是他不可能站在今人的高度去评价于谦。

他做为一个皇帝不可能看到,于谦拥立景泰此举是避免了中原遭受“靖康之乱,生灵涂炭。一个被放回来的时候,还问接自己的人为什么不从宣堡把自己被俘前留在那里的衣服给带来的人。他只在乎一点,那就是丢掉了皇位。他认为于谦是景泰朝的大功臣而已,是哪个夺走自己宝座的那个人的大功臣而已。

因为此前他在大漠一年受过的苦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意识到皇帝这个宝座的重要。此后被放归,又被幽禁在南宫整整7年。这使得他对景泰朱祁钰的恨实际上是无以复加的。朱祁镇甚至可以不恨也先,不恨王振,唯独恨景泰。事实也证明如此,朱祁镇复辟之后,很多瓦剌人最后成了从龙之臣;又开始怀念王振,并要给他修庙;唯独对朱祁钰上谥号曰“戾

其实即便对朱祁钰恨入骨髓,最终也不过就是给上了恶谥而已,仍然是以亲王礼下葬罢了。朱祁镇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他只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临终前还废除了人殉制度。

总体上他是一个宽容的人。但是他还是对于谦下了毒手,因此很大程度上不是恨于谦,而是被人利用了。

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

“夺门之变”在很多人眼里或许是个伪命题。朱祁钰死了,又没有儿子,所以他死后必然是朱祁镇继续当皇帝。是这样吗?其实还未必,因为可能是朱见深当皇帝,他继续当太上皇。虽然朱见深是自己的亲儿子,但是自己的亲儿子未必能掌握在自己手里。虽然最后他在李贤提醒下,诛杀了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夺门勋贵”。

但是当初徐有贞等人给于谦安的罪名恰恰是扎朱祁镇心的话。

于谦等人“欲迎立外藩”。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于谦等人宁肯到其他藩王里面再去挑一个来做大明朝的皇帝,也不愿意让朱祁镇复位。可见徐有贞才是真正掌握了朱祁镇的内心啊!所以朱祁镇或许也曾后悔过杀于谦,但是到朱祁镇临终前,都未曾给于谦平反。而明宪宗一即位便给于谦平了反,以此收复天下人心。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8

说起于谦,相信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说相声的于谦,因为不熟悉历史的人,他们不一定了解明朝的大忠臣于谦。但是,于谦有一首诗却被大家所熟知: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一次读于谦这首《石灰吟》的时候感觉并不是很押韵,后来用客家话读一遍会押韵很多,难道明朝的官话发音接近客家话?这个我们姑且不讨论,于谦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但其实是他自己,他就是这样一种性格的人。

于谦在永乐年间就考中进士,辅佐过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爷孙三代,宣宗之后是英宗,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成为明朝第六任皇帝的时候,于谦依然继续尽心尽力地辅佐这位君王。

如此重臣最后却被斩首,这是为何呢?这一切还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

土木堡之变——明朝的首个宦官之祸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立下一条祖训,不允许内臣干涉朝政,而且还在宫门外立下了一块牌子: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朱元璋的这条禁令一直被后面的皇帝遵守着,朱棣没敢违背,朱高炽、朱瞻基同样没有犯禁,但到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却犯禁了,他宠信太监王振,听信谗言,甚至不顾大臣们的反对,要亲自率军征讨瓦刺。

皇帝要上前线打仗,皇宫内总要有人当家啊,于是英宗找来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帮自己监国,然后跨上战马直奔边境。

出发的时候斗志昂扬,到了前线却是一败涂地。当时英宗带了二十五万大军从北京出发,而此次行动的主要指挥官居然是太监王振!他在军务上独行专断,其他将领完全没有说话的份。但是他哪会打仗啊,没多久大军就撤退回朝。

本来撤退还是挺顺利的,当退到蔚州的时候,王振竟然提出让英宗去他的家乡参观参观,他这是想在父老乡亲面前显一显威风。英宗答应了,也为此耽误了撤退良机,瓦刺大军追袭而来,最后明军被瓦刺军逼至土木堡,英宗被俘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被俘,国不可无君啊,于是于谦和大臣们向孙太后建议,应该立现在监国的这位朱祁钰为皇帝,而原来的英宗皇帝就成为太上皇了,孙太后同意了。

瓦刺那边得到了英宗如获至宝,他们的太师也先觉得大明皇帝在我们手上,可以向他们索要好东西了,但事实上边关将领都不愿搭理也先,也先的发财梦落空了。

这下可把也先急坏了,英宗在他手里反而成了烫手山芋了,于是他以归还英宗为名,挥师北京城,想趁机把大明朝一举拿下。在这危急关头,以于谦为首的文武大臣顶着巨大压力,展开了激烈的北京保卫战。

也先侵占北京的愿望落空,瓦刺军败走塞外,英宗也被一同带走。后来也先觉得留着英宗实在没有什么用处,就以归还英宗为条件,向大明朝议和。这时候大臣们犯难了,因为新帝朱祁钰已经登基,年号都改成景泰了,如今旧皇帝要回来,新皇帝又往哪搁

此时于谦站在了新帝朱祁钰这边,认为“天位已定,宁复有他?”他让朱祁钰只管接太上皇回来,有什么事我顶着!

就这样,朱祁镇被接回来了,却被软禁于南宫之中,一关就是七年。景泰八年的时候,朱祁钰病重,石亨、徐有贞等人密谋重新拥立太上皇,也就是原来的英宗为帝。在这帮人的安排下,英宗成功复辟,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夺门之变”。

英宗复位的当天,于谦就被逮捕了,罪名是谋逆!这是一项必死之罪,但英宗并不想杀于谦,因为于谦对于大明朝的功劳实在是太大了。这时候徐有贞在一旁鼓动英宗:“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英宗这才同意,正月二十三日,于谦在他拼死保卫的城池前被斩首,据说当时天昏地暗,乌云密布,很多人都为于谦鸣冤。

结束语

于谦死后被葬于西湖边,与岳飞的祠墓同时出现在西子湖畔,西湖也因此被世人所重视。清朝袁枚有诗写道:“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其中“岳于”说的就是岳飞和于谦,他们都曾官封少保,两个人的墓都在西湖边。

9

因为英宗重用依赖大太监王振,导至士木堡大败被俘,在大明危亡的紧急关头,于谦不得已和众大臣,请求皇太后同意,拥立英宗之弟朱祁玉为皇帝,成功地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坐败也先挾持英宗灭大明阴谋,也先见英宗也无利用价值不得予放回英宗,英宗又被朱祁玉软禁。后来朱祁玉病重卧床,曹吉祥、徐有贞、石享三人为了捞起个人更大私利,见有机可乘,投机放出英宗复皇帝位,英宗本来就为自己被废的私仇怨恨救国功臣于谦,但杀不杀于谦还难于下狠心,处于矛盾之中,徐有贞等为了扫清自己捞起更大政冶利益的道路障碍,视于谦为眼中钉,徐对英宗说:不杀于谦夺门无名,英宗在这种情况下复位本来就心虚,所以在徐有贞等三人的煽动下,下决心杀了挽救于大明王朝被灭亡的大功臣于谦,英宗、徐有贞、石享君臣四人就成为历史罪人。

10

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率兵亲征蒙古瓦刺,被蒙古骑兵打得大败被俘。国不可一日无君,于谦在争得孙太后的同意后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是为明代宗。蒙古看到明朝有有新皇帝,认为明英宗没有利用价格就勒索一些金银财宝,把他放了回来。回来后的明英宗被尊为太上皇,并被软禁起来。过着吃没吃喝没喝穿不暖的没有自由的囚犯的生活。

后来明代宗朱祁钰病故后才把囚禁七年的明英宗放出来复位,石亨等一些势利小人趁机进馋言说于谦通外藩要造反,明英宗就趁机把于谦给 杀了,算是对明代宗朱祁钰的报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