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成为一代明主之后,一些历史真相被历史刻意的隐瞒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是“渭水之盟”,也称“便桥之盟”。
渭水之盟发生于626年8月30日。这一年的6月4日发生玄武门之变,8月9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得知消息的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颉利可汗的侄子,小可汗)立马率军进攻长安地区。8月28日,约20万突厥主力和几万唐军对峙在渭水的两岸,大唐的都城长安有颠覆的危险。
多亏了李世民临危不惧,巧设疑兵,暂时迷惑了突厥统帅的判断,然后李世民给出了诱人的条件,并且杀白马歃血为盟,突厥得到利益之后撤退,并于9月送给大唐3000匹战马,10000只羊。(渭水之盟剧照,李世民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去见颉力可汗)
以上都是正史的记载,渭水之盟到底哪些历史真相被掩盖了,待我细细道来。
东突厥的野望——李世民登基未稳。
一、东突厥的再度统一。
583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并开始突厥内战。东突厥的军事实力仍旧非常强大,对隋朝的西北和北方边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隋朝支持东都蓝可汗的弟弟突利对抗都蓝可汗,东突厥的内战可以缓解东突厥对隋朝边境的压力。
599年,突利在东突厥的内战中失败,隋文帝于是将突利封为启民可汗,居住在河套地区,此时东突厥分裂为两部分——都蓝可汗和启民可汗各率领一部。隋朝为了拉拢启民可汗,先后将隋朝的宗室女嫁给了启民可汗,先是安义公主,后是义成公主。娶这两个公主之时,启民可汗都得到隋朝的高规格礼仪接待,并且赐给启民可汗很多礼品。
在隋朝的支持下,启民可汗于603年统一了分裂的东突厥,东突厥的军事势力更加强盛。东突厥的再度统一离不开隋朝的支持。(隋朝末年,割据势力和东西突厥地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窦建德等都臣服于东突厥始力毕可汗)
二、东突厥和隋朝翻脸。
东突厥再度统一之后,每年都向隋朝纳贡称臣。不过东突厥的势力的迅速壮大却使得隋炀帝感到不安全,于是千方百计想让东突厥再度分裂,这十分有利于隋朝统治的安全。
隋炀帝为了分裂启民可汗儿子始力毕可汗的势力,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封始力毕可汗的弟弟为大汗。
重复隋文帝的操作,派遣使者携带大量的礼物给始力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并且封他为“南面可汗”,让东突厥再度内战。不过隋炀帝的这一招失败了,始力毕可汗的弟弟胆小如鼠,况且没有多少军事实力,不敢接受隋朝的封赏,始力毕可汗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恼怒,不过隐忍不发。
第二件,杀始力毕可汗的亲信。
史蜀胡悉是始力毕可汗最信赖的手下,为可汗出谋划策,隋炀帝挑拨离间东突厥内斗这事被识破也有史蜀胡悉的功劳。隋炀帝根据大臣的建议,哄骗史蜀胡悉到马邑地区互市,然后派军杀了这个可汗最信赖的臣子,隋朝谎称此人谋反,并告知了始力毕可汗。
隋炀帝做的这两件大事都被识破了,始力毕可汗于是寻机报复隋炀帝。
615年,隋炀帝巡守雁门关,得知消息的东突厥于是发兵围困了雁门关,吓得隋炀帝痛哭流涕。还是派遣使者走通了义成公主的门路,义成公主谎称北方有战事,始力毕可汗才撤围而去。
三、东突厥意图称霸中原。
东突厥趁着隋朝内乱,于是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一样进军中原,然后统一天下。东突厥的可汗先后支持了刘武周、梁师道、郭子和等割据势力,刘武周被始力毕可汗封封定杨可汗,梁师获封大度毗伽可汗,郭子和获封平杨天子。始力毕可汗的目的非常明确,扶持中原割据势力,时机成熟则图霸中原。
619年,始力毕可汗率突厥主力,刘武周、梁师道协同准备进攻太原,半途中,始力毕可汗病故,东突厥撤军,这才使得大唐初年避免了被颠覆的危机。
已经崛起的东突厥问鼎中原的野心在隋末战乱之时已经有了,一直在寻找机会对付刚刚建立的大唐。玄武门之变就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东突厥得知这一消息之后认为,李世民不能够马上解决唐朝内部的各种关系,趁着李世民登基没有彻底稳固之际,一举拿下大唐的国都,东突厥则可以趁势问鼎中原。(颉力可汗剧照,启民可汗之子,始力毕可汗之弟)
渭水之盟就处于这样的大背景之下签订的。
义成公主的仇恨。
也许是上天保佑大唐,自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东突厥就迎来了魔咒。619年,始力毕可汗(启民可汗长子)就意图攻占太原地区,然后看情况继续进军。不过始力毕可汗却在紧要关头得重病去世了,东突厥内部又出现一番内斗,始力毕可汗的弟弟取代自己的侄子继承可汗之位,史称“处罗可汗”,启民可汗的第二子。
处罗可汗如果稳固下来,东突厥可以继续进军中原,没想到处罗可汗命不长,于620年就病故了,只做了不到一年的可汗,启民可汗的第三子颉利可汗即位。
东突厥在走马灯换可汗的当头,有一个女人的地位却始终没有变,她就是隋朝的义成公主,她姓杨,是隋朝皇室的子女,对隋朝有很深的感情。义成公主先后成为启民可汗(颉力可汗的父亲)、始力毕可汗(启民可汗长子)、处罗可汗(启民可汗次子)、颉力可汗(启民可汗第三子)的妻子。义成公主对唐朝从内心仇视,希望借助东突厥问鼎中原之际,消灭新建立的大唐,为隋炀帝报仇雪恨。她在东突厥内部的话语权还是非常大的。(义成公主形象图,隋朝皇室杨氏宗亲,先后嫁给四任东突厥可汗)
譬如,615年,始力毕可汗围困隋炀帝在雁门关,是义成公主发布假消息让突厥主力撤围而去。
义成公主想着为隋炀帝及其皇家宗室报仇,一直支持东突厥对中原地区用兵。颉力可汗即位之后,屡屡进攻唐朝的边境地区,掳掠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趁着李世民刚刚登基,让颉力可汗、突利可汗(颉力可汗的侄子)率领20万突厥大军进攻唐朝首都长安也有义成公主的巨大影响力。
630年,唐朝名将李靖破东突厥,俘虏了义成公主、隋炀帝萧皇后等人,义成公主被处决,而萧皇后却安然无恙,为何?义成公主仇视大唐,是主战派,而萧皇后则是温和派,这才得以幸免被杀。
历史记载证明,义成公主主张对大唐频繁用兵,她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到底李世民赔了什么?
626年8月28日,20万突厥大军和几万唐军对峙在渭水两岸,如果突厥坚决进攻,唐军大败而且要丢了长安。李世民艺高人胆大,只带了五个随从就去渭水之上的便桥和颉力可汗对话,这六个人中包括高士廉、房玄龄,其他人都没有历史记载。
一、赔偿?
李世民和颉力可汗直接谈判,双方签订和平协议,颉力可汗得到金银布帛等财物之后,全军撤退而去。至于李世民到底赔偿了多少东西,历史记载中没有说,但是,据传说,李世民当时几乎搬空了大唐府库内的金银和布帛。东突厥自可汗之下都心满意足而去,突厥军队绝对不会空手而归。
乍一看历史记载,好像颉力可汗畏惧大唐的军力而退却,并且赔了一些东西,这是非常不符合战争常规的。
乙酉(626年8月30日),又幸便桥,与颉利刑白马设盟,突厥引退。九月丙戌,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旧唐书》)
李世民和颉力可汗见了两次面,第一次在8月28日,第二次是8月30日,和平盟约签订,交接物资,然后颉力可汗撤军。至于颉力可汗所给的3000匹战马和10000只羊,李世民并没有接受,而是让颉力可汗将俘虏的民众放还。
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头,帝不纳,诏归所俘于我。(《新唐书》)
这里明显的是春秋笔法,颉力可汗掳掠唐朝的边境很多次,这么好心献给唐朝这些东西。这次渭水之盟能够顺利达成,李世民只率领六骑到渭水的便桥同颉力可汗对话,一下子镇住了突厥君臣上下,疑兵布设也非常成功,让东突厥不知道唐朝的军事势力,从而不敢贸然进攻。此外东突厥进军长安无非是为了钱财,只要满足了东突厥财物需求,自然就会率军退去,不打没有把握的战争。
二、称臣?
此外让唐太宗李世民最感到耻辱的应该是向东突厥称臣,这事应该也不是李世民双方订立的盟约,而是李渊。当年唐朝尚未建立之时,群雄四起,为了稳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很多起义割据势力都向东突厥的始力毕可汗称臣了,有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王世充、李轨、郭子和等,记载如下:
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新唐书》)
东突厥在隋朝末年势力庞大,有号称百万的军队,北方少数民族臣服,中原的各个割据势力也向东突厥称臣。李渊的发家之地在太原,他也安排刘文静同突厥和谈。北方这么多割据势力和少数民族都臣服突厥了,难道李渊例外,况且太原距离东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么近。由此可以推断,李渊当时口头上和突厥达成了和议,至于是否臣属有待推敲,李渊臣属突厥的可能性非常大,目的是保持太原地区的安定,为争霸天下打下基础,是权宜之计。有鉴于后来唐朝影响力非常大,这里采用的是春秋笔法,遮掩了真实的历史。
李世民战功显赫,刚刚登上帝位就被东突厥颉力可汗逼迫之下签订了渭水之盟,这是典型的城下之盟,被人打到了都城下签订的,况且可能赔偿了不少的财物,这就是李世民感到最耻辱的地方。
东突厥的灭亡。
其实东突厥没有在渭水发动对唐朝的战争,其内部不和也已经暴露出来,当时的颉力可汗的反对派已经出现了。
627年,原来臣服于突厥的薛延陀部、回鹘部等反叛东突厥,唐朝立马抓住时机,封薛延陀为可汗。东突厥的突利可汗(始力毕可汗的儿子)率军镇压反叛的部落,遭遇惨败,被颉力可汗囚禁,囚禁了很长时间才释放他。突利可汗和颉力可汗的部族之间产生分裂,颉力可汗在兵力衰落之时要求自己的侄子突利可汗提供兵源,叔侄二人反目成仇,互相攻杀。
突利可汗很早之前就和李世民有过联系,在颉力可汗的攻击下,突利可汗率众内附唐朝。李世民封突利可汗官职,记载如下:
(628年)突利至,礼见良厚,辍膳以赐之,拜右卫大将军,封北平郡王,食户七百。(《新唐书》)
东突厥的颉力可汗先是薛延陀、回鹘等反叛自立,然后内部突利可汗依附唐朝,势力大减。
629年的秋天,李世民派李靖为统军大将,领兵10万,部将柴绍、薛万彻、李勣,全面进攻颉力可汗。颉力可汗被击败之后诈降归顺唐朝,企图保存势力,东山再起。李靖趁着唐朝和议使者唐俭在颉力可汗大营谈判成功饮酒之际,突袭颉力可汗大营,东突厥最后的主力被全歼。
630年3月,颉力可汗在逃亡吐谷浑的半路上被俘,东突厥灭亡,李世民报了当年城下之盟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