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其孙子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当年,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变”,并于建文四年夺取皇位。朱棣死后,庙号为太宗,是为明太宗。到了嘉靖十七年,明世宗朱厚熜改庙号为成祖。从此之后,后世多称朱棣为明成祖。那么嘉靖帝为什么要给朱棣改庙号呢?这里面涉及到很多原因,我看到已有的回答中,大多数认为是嘉靖帝给朱棣改庙号,是为了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来梳理一下。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几件事情。第一,朱棣的庙号是明太宗与明成祖有什么区别?第二,嘉靖为什么让要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第三,改朱棣庙号是否只是为了让自己父亲进入太庙?

朱棣的庙号是明太宗与明成祖有什么区别?

庙号制度起源于商朝,不过真正发展完善开始于汉朝。《孔子家语》记载,“祖有功,宗有德”,意思就是开创为功,守成为德。所以,历史上开国皇帝的庙号都是祖,汉之后宋之前比较乱,有的用太祖,有的用高祖,宋辽之后就统一使用太祖,所以朱元璋的庙号就是明太祖。一般来说,这个庙号只有开国皇帝才能享受,但有一些中兴的皇帝,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是也有开创之功,也称为祖,比如西汉的刘秀就称世祖,清朝的康熙就称清圣祖。

开国皇帝之后的皇帝,一般都称宗,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非开国皇帝都是称宗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英宗朱祁镇等等。所以,朱棣死后的庙号定为太宗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是从自己侄子朱允炆手里夺来的皇位,于礼仪上不免有来路不正之嫌,所以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朱棣就说自己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亲儿子,还取消了建文帝朱允炆的年号,而建文帝兵败之后下落不明自然也没有庙号(大明灭亡后,南明朝弘光元年给定了个明惠宗),这样,朱棣就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按照他的意思,死后的庙号定为太宗,这和唐太宗李世民的事情意思差不多,是没有问题的。

嘉靖为什么让要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

要说明这个问题,还要从嘉靖即位说起。

  • 第一阶段:话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后,既没有亲儿子,也没有亲兄弟,只好从自己兄弟的孩子里面找,找来找去,选定了朱厚熜,是为明世宗,年号嘉靖,后世也称嘉靖帝。原因我们不多做讨论,但仅从礼仪上看是没有问题的,根据史料记载,

“兴献王(朱厚熜的亲爹)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

好了,现在朱厚熜成了皇位继承人,按照礼仪要求,朱厚熜是要过继给前任皇帝的父亲朱佑樘当儿子,也就是说他以后就得称朱佑樘为亲爹,朱厚照为亲哥,反而要称自己的亲爹为叔叔,这就是所谓的“以小宗入大宗。”本来吧,从一个普通的藩王一下子成了万乘之尊的皇帝,高兴还来不及呢,换一般人也就不计较这点事了。可嘉靖不是一般人,他不干!

既然不认朱佑樘为亲爹,那朱厚熜的皇位继承就有问题,说不通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厚熜提出追封自己的亲爹为皇帝,这样不就说通了吗?可这样一来,大臣们不干,于是嘉靖与大臣们之间就爆发了一场长达十几年的争斗,史称“大礼仪之争”。请注意,这里的用词是“争斗”而不是“争论”,期间很多大臣被贬,也死了很多人,最后以首辅杨廷和致仕结束,嘉靖帝朱厚熜取得了胜利,顺利追封自己的亲爹为明睿宗。

  • 第二阶段:现在,朱厚熜的亲爹成了明睿宗,按说自己的皇位继承名正言顺了,但朱厚熜觉得份量不够。于是,他提出既然自己亲爹是皇帝了,就得进入太庙。这下大臣们又不干了,当时就有两百多人在宫门外长跪示威,表示抗议,朱厚熜很生气,让锦衣卫抓了很多人。总之,闹的很厉害。不过朱厚熜很固执,最后这事还是让他做成了,排在了前任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前面。

改朱棣庙号是否只是为了让自己父亲进入太庙?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当时太庙的情况。按照规定,天子七庙,祖庙不迁,三昭三穆,合称七庙。周人以后稷为太祖,文武并列为世室,再有三昭三穆,乃是九庙。也就是说,当时太庙里可以放九位皇帝,其中称祖的太祖朱元璋不能动,其他的按血缘关系远近的顺序,依次往外挪,古代称之为“祧”,通俗讲就是把皇帝的神主(牌位)从正殿(寝殿)挪到偏殿(祧殿)。

当时在太庙正殿供着的都有谁呢?太祖朱元璋、太宗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武宗朱厚照,合计八人。这么一算,还差一位,正好可以把自己亲爹明睿宗放进去,正好九个,于礼仪上是说得通的,似乎不必大动干戈。

但是,嘉靖帝朱厚熜是个对礼仪非常执着的人,他考虑的比较深远。虽然现在自己靠着皇权的强大压力,把他亲爹安排住进了太庙,但等他死了之后,他也要进太庙。按照前面说的,一旦人数超过九人,就要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祧”出一个皇帝来去偏殿。如果按照正常程序,血缘关系最远的是明太宗朱棣,但是他也知道朱棣的功劳比较大,虽然不是开国皇帝,但实际上却有开国之功,如果自己死后大臣们顾念朱棣的再造开辟之功,不愿意“祧”出朱棣,那极有可能再把他亲爹的牌位“祧”出来。

所以,为了他们父子和子孙后代考虑,朱厚熜打了一个好算盘。给朱棣升级为祖,这样朱棣就不能被“祧”,也就不能参与太庙位置之争了,那么第一个要被“祧”出来的就变成了仁宗,仁宗在位时间比较短,文治武功也不大,到时候阻力没那么大。这样,他爹进,“祧”仁宗;他进,“祧”宣宗……一直这么下去,他爹、他自己以及他的子孙们就可以一直待在太庙里了。

我想,朱厚熜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才在嘉靖十七年给朱棣改了庙号,从明太宗升级为明成祖。事实上,朱厚熜的计划非常成功,他死了之后迁了仁宗,他儿子穆宗死后迁了宣宗,孙子神宗死后迁了英宗,重孙光宗死后迁了宪宗的,重重孙熹宗死后迁了孝宗的,再往后就是思宗崇祯帝了,他死了大明就亡了。所以,终大明一朝,他亲爹朱佑杬的神主一直在太庙里好好的,没有被“祧”。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嘉靖也想追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并进太庙,所以就把朱棣的“太宗”庙号升格为成祖。

我国历代宗法礼制,基本上都沿袭周礼。《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因此,太庙正殿中只能供奉七个皇帝,除开国皇帝外,后世皇帝的牌位都遵循“亲尽则祧”的原则。“亲尽”指的是超出了与现任皇帝的亲缘关系。



所谓“父为昭,子为穆”,如果死去的皇帝,出了三昭三穆的关系,就得被“祧”。而这个“祧”,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太庙后面的偏殿单独供奉。

发展到明朝,这项礼制稍微有些变化,太庙中能供奉九位皇帝。除朱元璋外,多出来的就要去祧庙。



大家都知道,嘉靖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的父亲兴献王是藩王,没当过皇帝,因此是不可能入太庙的。所以,一开始大臣们和嘉靖围绕认爹这个事上,闹得很僵,这就是著名的“大礼仪之争”。

之后,嘉靖追尊自己的爹当皇帝还不够,还要把他也弄进太庙去。然而,那时明朝太庙中的九个名额已经满了。因此,要是再塞他爹进去,就得祧一个出来。



而若论亲缘关系,朱元璋之下就数朱棣和嘉靖最远。因此,嘉靖只能把朱棣“祧”出来。

可是,朱棣的文治武功是何等的伟大,这点嘉靖也是知道的。所以,嘉靖就干脆把朱棣的庙号从“太宗”升级为“成祖”,这样一来朱棣就能与朱元璋并称为祖,同为“万世不祧”之君,于太庙正中供奉。

这一轮操作过后,嘉靖就以礼把明仁宗祧出来,放进了后殿供奉。这就是嘉靖追尊朱棣为成祖的始末。


本文作者:小贱贱

3

嘉靖帝朱厚熜也不是吃饱了撑的去改朱棣的庙号,不过还是为了让他爹也能进入太庙。

庙号是古代帝王驾崩之后,在太庙之中立宣奉祀的时候追尊的称号,虽然庙号并不参照谥法,但是不同的庙号还是含有不同的褒贬之意。

通常来说,太祖与高祖,都是开国皇帝的庙号,而太宗,通常都是开国之君的继任者,比如唐太宗、宋太宗等,朱棣虽然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但是明朝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太祖朱元璋与朱棣之间,还有过一个皇帝,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由于朱棣乃是发动靖难之变夺位称帝,而朱允炆也自然不可能进入太庙享奉祀,其所谓的“惠宗”庙号,乃是南明时代才出现的。如此一来,朱棣自然也就成为了朱元璋的继承者。永乐22年,朱棣驾崩于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炽登基后,为其上庙号为“太宗”。

在古代,太宗这个庙号非同一般,为朱棣上太宗这个庙号不仅算是一种极高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这个庙号还标榜着朱棣法统上的正脉,这对于一生都因得位不正而受到非议的朱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原本,朱棣成为太宗之后,这个庙号应该也就这么一直叫下去,结果到了嘉靖时代,发生了改变,朱厚熜重新追谥,并改朱棣的庙号为成祖。

庙号好好的在那里,朱厚熜自然也不会是闲着没事去改,他改庙号主要还是有私心。

朱厚熜本为兴献王朱佑樘的世子,按理说他的人生就是做个逍遥的藩王,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德16年,武宗朱厚照突然驾崩,而且并未留下子嗣,导致皇位无以为继,更尴尬的是,朱厚照的父亲明孝宗当年独宠张皇后,也没其他的子嗣存活于世,所以这一脉算是断绝了。而按照古代有子立子,无子立嗣的传统,张太后与内阁首府杨廷和等,迎立皇族之中血缘最近年岁最长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入继大统继承大位。


然而,这里又出现了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朱厚熜到底是继嗣还是继统,毕竟让他继位的诏书并非朱厚照所留,而是杨廷和等“奉先帝旨意代拟”,而诏书之中只说让朱厚熜继承皇统,并未提及让其继嗣。换句话说,朱厚熜认为,遗诏的意思只是让他来做皇帝继承大统,并未让他继承孝宗的宗祧,继承孝宗这一脉的香火

也由于这个问题,最终引发了著名的“大礼议之争”,虽然经过几番交锋,朱厚熜成功将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佑樘尊为了“本生父兴献帝”,生母蒋王妃成为“兴国太后”,但朱厚熜当时毕竟年少势单力孤,也做出了妥协,那就是仍尊孝宗为“皇考”,而按照礼法,皇考的地位在“本生父”之上,也就是说从某种角度来说,朱厚熜当时还是孝宗名义上的嗣子。

但朱厚熜并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逐渐在皇位之上坐稳的朱厚熜,于嘉靖三年直接尊封自己的生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嘉靖七年,朱厚熜下令为父母上册,祭告天地宗庙,结果引发了群臣不满,发生了“左顺门案”。

盛怒之下,朱厚熜直接廷杖朝臣,四品以上悉数罚俸,一下子有16人被朱厚熜打死,而左顺门案之后,再无人敢反对朱厚熜。朱厚熜得寸进尺,直接更改大礼,改孝宗为“皇伯考”,生父为“皇考”,朱祐杬的神主被奉安于奉先殿东边的观德殿中。从此,朱厚熜在法统之上彻底脱离孝宗一脉,自成一系,而这也成为了朱厚熜打压前朝群臣,实际掌握朝权的标志

但朱祐杬此时终究与真正的皇帝还差了点,差什么呢?庙号。虽然兴献王的王坟成为了皇陵,也就是明显陵,但没有庙号的朱祐杬依旧无法进入太庙享奉祀之礼,于是,朱厚熜又开始开动了他的小脑筋。

按照周朝时代的规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也就是说太庙正殿只能奉祀七位君王,除了开国君王,其他人都是“亲尽而祧”,即超出与现有皇帝的亲缘关系,就迁出去。所谓三昭三穆,乃父为昭,子为穆,大祖乃是万世不祧,明朝时期,改成了九庙。

按照规制,太庙分成前殿、中殿与后殿,前殿用于祭祀礼仪,中殿为寝殿,后殿为祧庙,三大殿均有九间,成华年间已经满员,所以当时的朝臣商议,将朱元璋的高祖父德祖作为始祖,自德祖以下依次迁往后殿的祧庙,也就是所谓的奉祧。到嘉靖时期,已经依次把太祖朱元璋的曾祖、祖父跟父亲的神位都祧出了太庙。

按礼法,如果朱厚熜想把自家亲爹的神主挪进太庙,就要提前挪走一位祖宗,可按顺序应该挪的是太祖,但很尴尬,太祖的神主没人敢动,太宗功在千秋也没人敢动,而接下来的也都是正经皇帝,挪谁都说不过去。

最终想来想去,朱厚熜直接改定太祖为不迁之祖,而将原本的始祖德祖给奉祧迁了出去,同时将朱棣的庙号改成了“成祖”,与太祖同为万世不迁之祖,这么一来,朱厚熜就给自己亲爹成功地在太庙里腾挪出了个位置。

但这个时候还是不行,虽然有空位,但是没买票还是上不了车,因为朱祐杬还是没有庙号,还是进不去,于是,嘉靖帝朱厚熜又玩起了曲线尊爹的套路。

嘉靖17年,扬州府同知丰坊很神奇的上了一封奏折,请求嘉靖帝效仿古法建立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而在古代,明堂祭天与郊祀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高等祭祀礼,堂祭需要有功德的祖先配祭昊天上帝,所以也不是谁都能配享明堂的。

嘉靖帝很高兴,直接在朝上说了这件事,而意思也非常明显,结果一群大臣揣着明白装糊涂,全部反对,连同严嵩也认为献皇帝配享明堂可以,但称宗就没必要了。结果,老羞成怒的朱厚熜,又是一波“能动手就不动口”,凡是反对的臣子全都受到了重罚,吓得严嵩赶紧改口。

最终,朱厚熜一波操作之下,为生父追谥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追尊庙号为“睿宗”,成功进入了太庙之中

表面上,朱棣从宗变成了祖,好像地位被朱厚熜抬高了,然而这对于一生都在各种操作,企图清除身上夺位影响的朱棣来说,实在不是个好消息,为了表示自己的正统,朱棣啥事都做了,甚至还改了生母,结果到头来还是全打水漂,不知泉下的朱棣该哭还是笑。

4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为什么古代的皇帝在后世人读来,要加上太祖,太宗,或者武宗这些前缀的称呼呢?相信很多人即使知道太祖,太宗皇帝是谁,但是却说不出来这些称号代表什么意思。今天诗涵果果就详细的为大家讲一下为什么皇帝前面会加上祖,宗!为了方便大家都能记住并且理解,在此,我就以明成祖朱棣为例。

  • 古代皇帝的年号和庙号,祖和宗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知道年号和庙号的意思。年号就是新任的帝王为了纪念自己登基,和上一任皇帝有所区别而设立的名号(朱棣的年号是永乐,所以也叫永乐大帝)。庙号是一个帝王死后,后人对他在位期间,所做过的成就,贡献终其一生的评价(朱棣死后的庙号是太宗,所以也叫明太宗)。接着开始说祖和宗的关系:一般来说,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皆为祖,(比如明朝朱元璋,明太祖)。后来继位的皇帝则被称为宗(明太宗朱棣)。

  • 嘉靖帝的身世

简单来说,嘉靖皇帝其实是没有办法登基的,他的父亲没有做过皇帝,自然没有继承权。但侥幸的是,上一任皇帝朱厚照并没有留下子嗣可以继承他的皇位,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就由太后和大臣在与朱厚照相近的皇族中挑选了一位登基,这个人就是明世宗朱厚熜。

  • 嘉靖为何改朱棣太宗为成祖

前面讲过,历朝历代,只有开国皇帝才能称为太祖。那么为什么嘉靖要冒着气活祖宗的风险,改朱棣太宗为太祖呢?在古时,最讲究礼仪,嘉靖这么做,完全是违背了祖制,与礼不合。这就要从嘉靖的身世上找原因了!由于嘉靖不是正儿八经的皇帝继承人,那么在古代,这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如果有藩王作乱,就可以拿这个作为讨伐嘉靖的理由。嘉靖帝自己也知道,是以才会下定决心为自己更名,只有把自己的老爹也封为皇帝,并且置于太庙正殿,自己的登基也就名正言顺了。明朝时,供奉祖宗的太庙正殿规定只能放置九位皇帝的贡牌,太祖皇帝则不在这个要求范围内。现在嘉靖要把自己老爹的牌位也放进去,更不可能得到大臣的支持。所以表面上嘉靖把朱棣的太宗改为太祖是为了纪念朱棣开创永乐盛世,武力远征蒙古残部,繁荣了国家的经济,稳定了国家的边界。其实是为了让朱棣在太庙给他老爹让出一个位来,以供后世子孙供奉。

5



有些人一直认为一直认为。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了追认自己没有当过皇帝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为正统的皇帝,并让父亲进太庙,才把先祖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说是当时的太庙已经满了9个皇帝,如果要将兴献王朱祐杬的位子摆进太庙,就要移出与现任皇帝血缘最远的“宗”,这个宗就轮到明太宗朱棣了。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

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嘉靖皇帝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前面有明太宗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太宗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镇、景泰帝朱祁钰、明宪宗朱见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等10位皇帝,但是建文帝和景泰帝因为历史原因,这时还没有庙号,所以这两人不在太庙里,太庙里实际上只有8位皇帝,如果嘉靖皇帝要将自己的父亲摆进去,也才9个,不需要移出任何人。



既然如此,嘉靖皇帝为什么要将朱棣的庙号由明太宗改为明成祖呢?因为嘉靖皇帝觉得太宗不适合朱棣。嘉靖皇帝能得以当皇帝,是因为伯父明孝宗朱祐樘家里绝后,嘉靖皇帝是以小宗入继大统的,一开始大臣们反对嘉靖皇帝喊明孝宗为伯父,他们要嘉靖皇帝过继给伯父当儿子,而自己的亲生父母变成叔父母。为此,嘉靖皇帝和大臣们斗了17年多时间,终于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将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的地位提升到和明孝宗朱祐樘一样的级别,位置排在明武宗朱厚照之上。17年的大礼仪之争,将嘉靖皇帝的礼仪知识锻炼的炉火纯青,也爱上了礼仪之争。

所以,嘉靖皇帝才对朱棣的明太宗庙号起了疑心。封建社会的太宗,是一个朝代仅次于祖的最高庙号。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等等。太宗意味着是太祖的合法继承人,是太祖事业的最好传承者。祖有功,有功才能评上祖,而太宗是太祖、高祖的直接继承人。



但是,嘉靖皇帝觉得,朱棣是靖难之后夺取的帝位,而且迁都北京,六扫漠北,功劳很大,奠定了燕王一系子孙的帝位,于国于家算是有功劳,应该成为祖,但是是成祖,历史上原本没有任何朝代有成祖这个庙号,朱棣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后来的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追赠他为清成宗。如此看来,这个成字有点不好。

祖有高祖、太祖、世祖、圣祖等。太宗是宗的头,某种意义上,鸡头比牛后还好。但是,朱棣的不肖子孙嘉靖皇帝朱厚熜将朱棣的太宗改成成祖,算是还原了朱棣篡位的真实历史,倒也符合实际。也算是歪打正着。

6

《古董局中局2》开播,在第一集中,许愿鉴别贩卖文物团伙的一个瓷器时,根据瓶底“大明洪熙元年成祖遗制”几个字,成功判断出这个瓷器是赝品,原因就是,洪熙是朱高炽的年号,在朱高炽当皇帝的时候,朱棣的庙号还是太宗。直到100多年后嘉靖年间,才将朱棣的庙号改为明成祖。

所谓庙号就是:“专指皇帝死后, 由有司拟定尊号奏上而立的。”庙号其实也是古代对皇帝一生的“盖棺定论”。

通常情况下,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能够称“祖”,比如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除了开国皇帝之外,都称“宗”,比如唐太宗、宋太宗。

也就是说,按照规矩的话,朱棣作为明朝第二位皇帝(他不承认朱允炆为皇帝),在死后自然也被称为明太宗。

至少在此后一百多年里,都是以明太宗来作为朱棣的庙号,只不过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在一百多年后,他的子孙嘉靖皇帝竟然将他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也算是历史上的独一份了。

那么,嘉靖为何要做这个事呢?这就要从嘉靖皇帝当皇帝时候开始说了。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之后,由于膝下无子,最后不得不破了规矩,让近支的堂弟朱厚熜(嘉靖)继承皇位。

本来白捡个皇帝做,是一件极好的事情,但是嘉靖却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他在自己当了皇帝之后,还想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这就犯了难了,遭到当时大臣的一致反对。

其实我认为嘉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不会在这细枝末节上得罪大臣,主要原因出在明朝的皇权制度上,由于嘉靖是旁支夺嫡,还是兄终弟及,明显不符合继位传统的,这也给明朝大臣架空皇帝提供了借口。

嘉靖非要追授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其实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也是皇权与内阁大臣的一次正面冲突,这场争论也被称作“大礼仪之争”,如果一个皇帝连说出的话都没有权威,那还叫什么皇帝。

论讲道理,明朝的皇帝大多都不是大臣的对手,一时半会竟然落了下风,但嘉靖毕竟是皇帝,等到坐稳皇位之后,又开始与大臣针锋相对,当初反对最激烈的内阁杨廷和看架势不对就告老还乡了。

随即,嘉靖就尊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取得了“大礼仪之争”的胜利,当然,嘉靖的目的绝对不止于此,他还想要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这就遭到又一轮的反对。

明朝时期按照祖制,太庙中只能供奉九位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永远享受供奉的,但是随着入太庙皇帝的增多,就需要把其他皇帝往出挪一挪。

既然朱元璋不能动,挪出来的只能是朱棣,但是嘉靖也明白一个道理,大明江山能够坐到他们这一支,全是朱棣的功劳,而且朱棣在位期间还开创了“永乐盛世”,为了把自己的父亲加进去,把朱棣挪出去,显然也不好。

这个问题其实早晚都要解决,即使嘉靖当时不把他爹立到太庙中,等到他死的时候,还是给儿子留下一个难题。

为此,聪明的嘉靖皇帝想到了一个方法,给朱棣提格,将“太宗”的庙号改为“成祖”,让朱棣和朱元璋享受一样的待遇,这样就腾出一个位置,把他爹放进去,等到他死的时候,他儿子肯定把明仁宗挪出来,而不会挪他们父子。

当然,嘉靖可能也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把朱棣称为成祖,是否意味着,旁支夺嫡也是拥有合法性的,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来佐证自己继承皇位是符合礼法的。

可以说,嘉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皇帝,尤其是在与大臣斗法上,始终处于上风,但是在治理国家上,显然是没有什么作为,在嘉靖担任皇帝后期,几十年不上朝,导致朝纲混乱,奸人当道,沿海地区倭寇横行,如果再让嘉靖当个十年二十年皇帝,明朝真就离被推翻不远了。

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也很正常,明朝十分重视储君的教育,只要是嫡长子出身的皇帝,基本就是内定的皇帝,在教育上不遗余力,然而其他皇帝就没有接受这种优良教育的传统,因此,只要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的明朝皇帝,都不懂得治国之道。

7

先说答案,因为他们都是外地藩王继统,明世宗继位的时候就有过大礼仪之争(都把嘉靖皇帝逼哭了,还说不做皇帝了等等),搞的明世宗很不爽,他为了要自己的皇位更正统,直接把明太宗升格为明成祖,这样自己的皇位更正统,像发生大礼仪之争这样的事自己可以掌握更多主动。

因为登基之初的大礼仪之争给嘉靖皇帝的刺激太大(权力的世界不相信眼泪),这也就导致了他以后的执政风格:严厉驭下、冷酷无情。

另外天地坛也是这位给天地坛分开祭祀的,以后延续了下来才有了今天的天坛和地坛。

8

嘉靖帝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可他这个皇位可以说是白白捡来的。因为明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子,于是从近支皇室中挑选15岁的朱厚熜来继承帝位,他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生父兴献王朱祐杬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异母弟。

别看嘉靖继位时只有15岁,他恐怕是明朝十六帝中最难伺候的主,比他堂哥明武宗还能折腾。刚从湖北安陆抵达京城,还没坐上皇帝的宝座就开始折腾,原因是为了给他的生父生母正名。按照古代惯例,朱厚熜以兄终弟继的方式继承皇位,那他应该过继给明孝宗为子,这样才名正言顺。举例来说,清朝光绪帝继位,就是入继为文宗(咸丰帝)之子,从而克承大统。

可嘉靖帝不干,他以奉母返回安陆做要挟,迫使张太后和朝臣同意进封生父生母为兴献帝后。这还不算完,此后嘉靖帝屡次加封生父生母的名号,可以说他前半辈子一直在为父母争取名号,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事件。

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帝再次加封生父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升祔太庙,排名在明武宗之上。按照周礼,供奉皇帝排位的太庙正殿最多只能有七位,明朝时已经放宽到了九位,多出来的牌位要放入偏殿内供奉。

嘉靖帝是个极其较真的人,他一定要将生父的牌位放在太庙的正殿当中供奉,可位置满了该怎么办呢?有办法,除了开国皇帝的牌位之外,后世皇帝可遵循“亲尽则祧”的原则来筛选供奉于太庙正殿的牌位。按照古代“左为昭,右为穆”的昭穆制度,假如正殿中供奉的皇帝牌位与现任皇帝超出了三昭三穆的关系,就得被“”出,就是把牌位从正殿中挪出来,放到后面的偏殿内供奉。

明太祖朱元璋的牌位享受“万世不祧”的待遇,居于正殿的中央位置。它的左边是明太宗朱棣的牌位,右边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从亲疏关系而论,朱棣的牌位应当被“”出正殿,然而永乐大帝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一直在嘉靖帝的心头萦绕,编撰《永乐大典》、五次亲征蒙古、攻占安南设立行省、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等等。

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把皇位从侄儿朱允炆手中夺了过来,将帝系中从朱标一脉转为朱棣一脉,嘉靖帝根本就不会有君临天下的契机。

于是,嘉靖帝将朱棣的庙号由“太宗”升格为“成祖”,他认为朱棣一生所创造功绩丝毫不逊于开疆拓土、定国开基的太祖高皇帝,应该与太祖牌位同享“万世不祧”的待遇,供奉在太庙正殿之中。如此一来,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被嘉靖帝“”出,把生父“睿宗”的牌位放入太庙正殿供奉,永乐大帝朱棣的庙号由此从“明太宗”变成了“明成祖”。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

一、庙号都有哪些规定?燕王朱棣是如何成为明太宗的;

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奉祀的称号,但并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庙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起初一般只有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帝王,才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庙号起源于商朝,从周朝开始庙号制度被废除,一直到汉朝才恢复,两汉对庙号追加很严格“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追加庙号,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汉朝以后庙号也开始泛滥,逐渐多了起来。庙号也有褒贬之分,一般说来太祖、高祖有开国立业之功;太宗,一般是太祖、高祖后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太宗发扬光大王朝,也大多为王朝有为君主;穆宗在位时间短且少有作为;世宗为守成君主的美号,也有指世系传承发生偏移的含义。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以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太子朱标早年病逝),年号建文,这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实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遂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攻打建文帝。公元1402年(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朱棣即皇帝位,年号永乐。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与民休养生息、鼓励垦荒、疏浚会通河(南北大运河关键河段);任用人才、知人善任、宽严并济;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五征漠北、南征占领安南,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交流往来;使得四海宾服,出现永乐盛世局面。在位22年,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漠北蒙古回师途中病逝,终年64岁,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永乐帝朱棣也因其在位之功得以上庙号太宗,这就是明太宗朱棣的由来。



二、明“大礼议”之争,朱棣从庙号“太宗”变成“成祖”的前奏;

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他是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明武宗的堂弟,兴献王封国在安陆州(兴王是爵位,“献”是死后上的谥号)。兴献王就两个儿子,长子出生五天就死了,次子就是朱厚璁。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暴毙而亡,没有子嗣。武宗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中“朝廷无子,则兄终弟及”的原则,迎立武宗堂弟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明世宗)进京继统,这个时候兴献王朱祐杬已经去世两年了,作为兴献王世子的朱厚熜居丧中。

朱厚熜入京继位后年号为嘉靖,所以朱厚熜也称为嘉靖帝。以藩王世子承继大统,嘉靖帝朱厚熜想“继统不继嗣”,就在在宗法意义上改换父母、以及在给兴献王上尊号问题,嘉靖帝与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臣们展开了长达三年之久“大礼议之争”,杨廷和也因此事辞官回乡。

明世宗嘉靖帝与杨廷和等人多番较量争论后,世宗嘉靖帝改称生父兴献王变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母亲为“本生母章圣皇太后”尊封孝宗皇后为“圣母昭圣慈寿皇太后”,明武宗皇后为庄肃皇后(孝静毅皇后)。本生两字其实就代表仅承认自己父亲为生身之父而已,宗法上明孝宗仍然是明世宗嘉靖帝父亲。嘉靖帝极不情愿,依然想着变更。嘉靖三年(1524年)就引发了左顺门案几百位大臣跪在皇宫联名反对,杨廷和之子状元杨慎擂门大哭,许多进言反对的大臣被锦衣卫廷杖逮捕受刑而死,被削职、免职、罚俸的大臣一大堆。左顺门案后,劝谏的大臣们才开始停止。

随后世宗嘉靖帝给生父献帝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改称“圣母章圣皇太后”改称明孝宗敬皇帝“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最终“大礼议之争”以明世宗嘉靖帝的胜利告终,以张璁等人为代表的世宗嘉靖朝新势力,代替了原杨廷和等武宗朝旧势力。但这也使得明王朝的风气也因此改变,大臣们阿谀奉承之风开始盛行。

而世宗嘉靖帝不但完成了权力过渡,把生父兴献王硬是抬成了皇帝,但是他还想把他爹弄进太庙,这才导致了永乐帝朱棣由“明太宗”变“明成祖”。



三、藩王世子“继统不继嗣”,但我依然是正统;明世宗嘉靖帝不但把生父抬成了皇帝,还要入太庙正殿成为“万世不祧”之君,这才导致“明太宗朱棣”变成了“明成祖朱棣”。

在古代王朝帝王的宗庙(太庙)分家庙和远祖庙,远祖庙称祧。家庙中的神位,除始祖外,凡辈分远的要依次迁入祧庙中合祭,而永不迁移的就叫做“万世不祧”一般天子七庙(一祖三昭三穆),明朝多了两(一祖四昭四穆),昭穆就是指祠堂神主牌位的摆放次序 (也称昭穆制度)。一般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这样一来,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祖孙则始终同列,另外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样按照这个分左右次序。它这个都不是乱来的,都有礼制规定。

明朝皇家太庙正殿供奉的帝王“万世不祧”,牌位数量也是固定的。在世宗嘉靖帝以前太庙正殿牌位,已经有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8位皇帝。加上被世宗嘉靖帝硬抬为皇帝的生父(献皇帝),刚好九个。但是世宗嘉靖帝死后,想要入太庙就得移出一个牌位到后殿(祧殿)。但是该祧出谁(移走谁)也是有规矩的,一般按照亲疏关系移走和自己关系最远的那位。明太祖朱元璋是大明王朝开创者、明太宗朱棣是世宗嘉靖帝这一脉的帝位开创者,这两位肯定都不可能被移出。紧接着就轮到在位仅8个月的明仁宗朱高炽,就被祧出来放进后殿。

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帝生父兴献帝被追尊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改兴献王墓为显陵。明太宗朱棣被嘉靖帝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也被改为“成祖”。并且嘉靖帝生父献皇帝神位也被供入太庙,次序在明武宗之上。不过在明世宗嘉靖帝去世后,继位的隆庆帝(明穆宗)把献皇帝的牌位又移出,把仁宗朱高炽的牌位又放回了太庙正殿。


10

修改老祖宗的庙号,完全是嘉靖皇帝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的最有力选择。

首先,为了把自己的父亲“抬”进太庙。嘉靖皇帝并不是皇子出身,而且王子,也就是他的父亲并不是皇帝。属于旁系继统,为了确保名正言顺,他就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父亲变成皇帝,那需要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父亲进太庙。在经历一番斗争后,嘉靖皇帝迫使大臣妥协,允许其父亲兴献王进入太庙,成为兴献皇帝。同时,因为太庙里的位置只有七个,也就是七庙。想新进入一个皇帝,那么就要把拿出去一个,放到其他的地方供奉。这也就是出祧。而一般都会选择离在位皇帝亲缘比较远的皇帝出祧。最远的自然是太祖朱元璋,但是作为始祖的朱元璋是万世不祧。下一个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就失踪了,并且也不被承认为皇帝。而下一位就是太宗朱棣了,但是朱棣也不能祧,因为他是整个明朝帝系的一个法理依据,没有他,明朝皇帝的正统性要受到质疑,因为嘉靖皇帝绝对把他变成了祖,就成了成祖了。

其次,朱棣在明朝作为太宗已经很久了,他的儿子和孙子都没有把他“升级”为祖,为什么单单嘉靖皇帝要这么做呢?原来嘉靖皇帝有自己的私心。那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性。在明朝历史上总共就两个旁系继统,一个朱棣,一个就是嘉靖皇帝朱厚熜。其余的皇帝包括父子相继和兄终弟及都符合嫡系继承,甚至包括土木堡时期的景泰帝。朱棣夺侄子的位置,朱厚熜继承堂哥的位置,虽然都是根红苗正的老朱家,但是合理性都不是那么充足。这也是刚刚即位的嘉靖皇帝要不惜一切代价和大臣争一下的原因。他不能让这么大臣欺负自己这个旁系。他提高朱棣的身份,间接就是抬高自己。于是,他适时的给自己的老祖宗拔高身份,也就把自己的身份提高。

第三,朱棣的能力确实够得祖的身份。朱棣实际上完全够得上祖。“开创为祖,守成为宗”,实际上,朱棣确实把他爹的事业发扬光大了。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设立奴儿干都司,哈密卫,大古刺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等。还有派郑和下西洋。这些都是不世之功。可以说,朱棣完全属于开拓者,具备成为祖。

第四,历史上的太宗,结果大都不怎么好。历史上的汉太宗刘恒属于旁系继位,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宋太宗有杀兄嫌疑。嘉靖皇帝也可能有这方面的考虑给老祖宗改庙号。

嘉靖皇帝充分利用老祖宗朱棣做足了文章,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避免了旁系继统,造成的权臣擅权情况,也有效维护自己帝位的正统性。可以说一举多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