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帝王或者将相有时会一掷千金给自己取得战功的将军们,比如赏千户侯或者赏金千两之类的,那么,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封建时代,真的可能会随意把那么多黄金赏赐给自己的属下吗?


在中国很早就有了冶炼金属的技术,夏商时期先民已经开始使用金器了。但是在古代中国生产力是很低的,我们想要大批量的把金子从矿石中提取出来并不容易。而在春秋时期,青铜其实也是贵重的金属,这些都是制造货币所用的。


古代如果动则赏黄金万两,咱们可以换算下,在生产能力低下的封建时代,每年收入有多少,有多少黄金千两够皇帝赏赐的,毕竟黄金是有限的。有时候为了减少铸造货币所需消耗的贵重金属量,有的朝代连官员都不发银子用物质代替,比如粮食什么的。


从战国一直到东汉以前的金,通常说的就是真正的金子,那时候的金子多做成马蹄形或饼形,每一块就是“一斤”。


先秦时期的郢爰(yǐng yuán)


在先秦两汉的古代文献中所说的金就是铜制货币的单位,在先秦两汉贵金属是极少见的奢侈品,多用于工艺品,比如曾侯乙幕中出土的金钗,而世面上流通的货币却多是青铜材质。


东汉以后社会就不大用金子了,我们可以先看下东汉以后的记录,如果赏赐的是金子,一般都会很明确的告诉“赏金千两”,一定是有单位的,但是“十万钱”里的“钱”,就是我们所说的铜钱了。所以我们再看“米贵,一斛万钱”,“首饰值七十万钱”。一钱,等于一文,就是一枚铜钱的意思。 一千文(钱)是一贯,或者说是一吊。元代之后,银子流行,相互之间可以兑换。一吊钱约等于一两银子,因此说,“郎吏冯球,家最富,为妻买一玉钗,奇巧,直七十万钱”,这玉钗的价格七十万,乍一看令人吃惊,但其实也就700两银子。


李自成想抓崇祯,悬赏封万户侯,首告者赏金千两,这后头就带着计量单位,如果不带计量单位,那就是银子,这个一会儿会说到。李自成的悬赏很明确是金子,不是银子,更不是铜钱,他再抠门,为了抓皇帝,也不至于赏给人家一千两的铜片子。


明清时期,如果单说“金”就是银子,这主要出现在文人的笔记中,说什么东西值多少金,意思就是值多少两银子。如《清稗类钞》里,记录达官贵人舍得花钱,买鼻烟壶当时尚,“屑叶为末,杂以花露,一器值数十金,贵人馈遗以为重礼。”这里的数十金,是说数十两白银,而不是数十两黄金。更不可能是铜板了,几十个铜板买的,贵人们也不好意思馈赠当成重礼。



终上所述,我们了解到,春秋的金,大约是在说铜。战国、秦、汉的金,通常就是说的金子。汉以后的金,后面加计量单位“两”的,一定是黄金,但说“赏金三十万钱”这种,赏的就是孔方铜钱。明清时期,不加单位的金,如“值数十金”,这里的一金就是指一两白银。


至于影视剧中经常提到的赏赐黄金千两什么的,我们不能绝对的说历史上没有,但是我们肯定的是影视剧中随便的黄金千两万两的是为了烘托气氛,

最佳贡献者
2

重量单位古今是不一样的。据史料和现存古物来看:金锭有一两、二两乃至十两、二十两之分;银锭有半两、一两、十两、二十两、五十两以至一百两或三百两。

旧制一市斤等于十六两。秦和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这是十两黄金。

这是五十两。

足赤也并非今天的99金,能到9成就不得了了,古代的冶金技术有限。






虽有差异,但这些不足金的黄金都是文物,其价格要远超纯金的价格,从地下挖出来的都是国家的财产,个人不得将其私自非法交易损坏,否则必将触犯刑法。上交后会有奖励以及一面锦旗。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山东省泰安市满庄西五公里处萧家林就曾经在翻修老宅时,在墙下挖到一个瓷缸,里头都是金锭。

3

关于古代皇帝“赏金”千两“,是否真的就赏赐100斤黄金这个问题

有两个方面需要确定一下

一是,”赏金“的”金“,是什么?

二是,”千两“这个数字是多少?


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典籍中经常出现的”金“并不是现在意义上我们所说的黄金。尤其是中国早起的奴隶社会时期,冶炼技术不发达,物资贫困,先秦文章中出现的”金“往往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黄金,而是黄铜。

《初学记》载:“黄帝采首阳山之铜,始铸为刀。”

《史记.平淮书》载:“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以来久远,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

《汉书·食货志》载“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

我国早期的货币多种多样,龟贝作为货币出现的最早,随着铜与铁等金属冶炼技术的发展金钱、刀布相机成为货币。而在春秋战国时期,金钱,一般指的就是铜,刀币,则大多有铁制造。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秦国举行变法,为了取信民众,所以辕门立柱,许诺能够将“三丈之木”移动到北门的人,就赏赐给“十金”,此处的金,实则是铜,并不是黄金。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

其中货币,便涉及到“赏金千两”中的金。

度量衡,则与“赏金千两”中的“千两”有关。

“秦兼天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为名,上币;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如其文。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臧,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汉书.志·食货志下》


秦始皇规定,市面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有黄金和铜钱两种。而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仅指的是黄金的意思,还指“钱”的意思。

所以在古代的典籍中,皇帝赏赐大臣的时候,除了“赏金千两”之外,还往往会有“赏金十万钱”。秦汉之后,“赏金千两”指的就是赏赐黄金1千两,而赏金十万钱,指的则是赏赐铜钱十万。

那么“千两”,又是多少呢?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做事能量水平不行,与某某相比是“半斤八两”,评价一个比较小心眼,对钱比较看重的人,往往说他“锱铢必较”。

在中国古代,铢,两,斤都是重量单位。

“铢者,物繇忽微始,至于成著,可殊异也。”

“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斤者,明也,三百八十四铢,《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


二十四铢是一两,十六两是一斤。

二十四铢是一两,象征二十四节气。十六两是一斤,象征“四时乘四方之象”。


所以,古代赏金千两,并不是赏赐黄金100斤,根据十六两为一斤,则是62.5斤。


因此,先秦以前,“赏金千两”赏赐的是铜,而由于当时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因此具体的重量也很难确定。秦汉之后,统一度量,“赏金千两”则是赏赐黄金62.5斤,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黄金100斤。

4

在现代拍摄的古装影视剧中,常常会有赏赐“黄金万两”这个情节,因此许多人就误以为古代皇帝经常赏赐臣下黄金万两。事实上不论是古今中外,黄金都是贵金属,只是新中国成立后禁止了黄金作为货币使用的流通形式,但其价值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要明确一点,在古代生产条件下,并不可能会有赏赐黄金万两的举动。在秦代以前,由于由于冶炼技术不够发达,所以各诸侯国储存的黄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黄铜。即便如此,春秋战国时期的“黄金”储存量也不大,不会有谁慷慨到要赏赐黄金万两。

从汉代到唐代,随着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黄金的开采量才越来越大,而且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地区分黄金和黄铜了。据史书记载,唐代的许多大商户就有私家储存的黄金了,不过存储量稀少,最多也只有数百两的水平,一般只是用于储存。在中国历史上的明清时期,国家的黄金储存量才是最大的,远超其他朝代,但也没有赏金万两的案例。

如果假设真有皇帝赏赐你黄金万两,那么会是多少钱呢?我们需要明白,古代是使用16进制,一斤是16两。也就是说,古代的一万两黄金也就是现在的625斤黄金。我们以金价280元/1克计算,所以一万两黄金的价值是八千七百五十万元人民币。不过这样算是非常不准确,因为没有考虑到历史上的通货膨胀和明清时期实际的交易情况。

结合清末的物价看,在清末的1碗面才2文钱左右。而当时1万两黄金就是10万两白银,也就是1亿文铜钱,可以买整整5000万碗小面。 按照现在1碗重庆小面/8元的价格算,也就是4亿人民币。不过即便是这样算,还是有很大误差。

黄金在古代是极贵重的金属,绝对不能用今天的人民币的币值来衡量,我们也只是用来大概地估量一下价格,这已经脱离了实际情况。要知道在古代,皇帝绝对不会赏赐你1万两黄金。即便是清末有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也万万不敢向“黄金万两”这个台阶冲刺。

5

我是寂寞的红酒,我来回答。

我国是货币大国,但不是金银大国,历史上我国金银产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于需求,所以大量使用其他金银代币,比如铜和铁,铜钱一直是古代流通的主要货币,在明朝以前金银流通范围很小,一般由国家储备,很多王朝根本不允许金银流通。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金不仅仅指黄金也指铜和锡,秦之前铜和锡都可称为金。汉朝时期,随着黄金的增多,金逐渐成为黄金的代称。所以汉代之后的赏金千两是可信的,确实是黄金。古代一斤16两600克左右,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千两即现在的31.25市斤,所以赏金确实赏的是黄金,只是纯度没现在的高,此外赏金千两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没几个人能得到这么多的赏赐。用的都是铜钱,最多也是碎银,并不像电视里演的那么夸张。

6

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皇帝赏给某某多少黄金和白银,但封建时代人们生产能力并不高,这些黄金真的是可以这样随意赏赐给人的吗?

查看史料,原来我国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冶金技术,在夏商时期金器就得到了使用。但当时的生产力并不高,而这些大量的金子都是从矿石中提炼而来的,所以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春秋时期,青铜属于制造货币的材料,因而属于贵金属。

可以说,战国到东汉时期的金多为真正的金子,形状有马蹄形或饼形,重量约一斤一个。比如南昌海昏候墓就出土了许多金饼等。

先秦两汉金多为铜制货币单位,那时贵金属是奢侈品,多做工艺品用。东汉以后,金子的使用数量开始渐少。查阅东汉以后的史料,可以发现若当时赏赐的是金子都会明确说明“赏金千两”,后面会有单位。若是“多少万钱”,那就是指铜钱了。

到了明清时期,在许多文人口中的“金”其实是指银子,比如说一样东西多少金,就是多少两银子的意思。

所以,不同朝代,金的意思也不一样。比如春秋时期的金主要是指铜。而战国、秦汉时代的金,就是真正的金子。汉以后一般都会在后面带计量单位“两”,一定是指黄金,说“赏金多少钱”的,指的就是铜钱。明清两朝,没有单位的金,如“值多少金”就是指多少两白银。

7

不是,古代十六两为一斤,因此说皇帝的“赏金千两”肯定不够一百斤,那有多少?按十六进制,约莫六十二点五斤,被打了将近六折。(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而且皇帝“赏金前两”赏赐的还不一定就是后人惯常理解的黄金,因为古代把铜、铁等金属物质,都被统一称为“金”。

这一点在贾谊的《过秦论》中有所提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关于这事太史公司马迁也有文字存世,大意是说:“秦始皇为了防止六国遗民反叛,把兵器都收府库,铸成十二个铁人或者说是铜人,”目前尚无实物出土,但可以确知的是肯定不是黄金。


虽然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说法,但断无秦始皇统一六国使用清一色黄金武器的说法,果真如此的话秦始皇就不是统一六国,而是统一世界了!

因此,古代皇帝所说“赏金千两”,其实可以有很多理解,即可能是人家说的就不是黄金,就是是,也不可能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黄金一百斤。

而且古代的一斤也不总是就是十六两,十六两为一斤,出自春秋战国时的商圣范蠡。当时是为了防范人们缺斤少两,故意将秤调低,这样有利于卖家不吃亏,体现的是一种范蠡超然物外的商业精神。

如果那个人不识趣,觉得皇帝给的不够数,拿秤来秤,关键是一秤绝对是缺斤短两的书,不相信帝王已经算是欺君之罪了,再发现皇帝的小秘密,不弄死你皇帝都没法当了。

8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还有点费劲,因为网上流传的很多相关知识就是错的。

首先,一直到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将1市斤=16市两改为1市斤=10市两之前,中国的1斤,都是16两,也就是说,1000两绝不可能等于100斤,等于多少,可以自己算算。

其次,电视剧里“赏金千两”的出现,主要是编剧和导演对于古代货币价值的不了解造成的,类似的还有动辄几万两银子的打赏,几百万两的镖银,等等。

其实,白银哪怕在明清这两个广泛使用的朝代里,其过高的购买力也限制了底层人民的接触,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主要接触的是“铜钱”,也称“制钱”。

而黄金当然不会以“多少钱”为单位,这个钱指的就是铜钱。

说到这儿,要纠正一些说法,就是黄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是法定货币,很多人都说楚爰是,但是不知道,在秦国、秦朝和汉朝,都以黄金为法定货币。

《史记·平准书》的说法是:

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

也就是说,黄金的一金,在秦为一镒,所谓千金,其实就是千镒黄金,不过对于“镒”这个重量单位究竟多重,至今学术界莫衷一是,为啥呢?

因为在秦国和秦代出土的文物,有“镒”这个重量单位铭文的,只有陕西临潼武家屯出土的秦代金饼一件,上书“益两半”,问题是,该金饼重量250克,与秦1斤(16两)近似,与汉代文献所见的1镒为20两或24两的说法都不吻合。

在出土秦简里更是不见“镒-两”这个单位体系,而明确写到(《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

十六两一斤,卅斤一钧,四钧一石。
四万六千八十铢一石,千九百廿两一石,百廿斤一石。

换句话说,秦的度量衡制度里,并没有镒的位置,而有它的位置的是东方六国。

战国时代已见考古成果的,有齐、楚、卫、三晋用“镒”。

其中:

楚镒为16两,该国用镒—两制;

卫镒、三晋镒为20两,卫、韩、魏用镒—釿制,赵用镒—两制;

齐镒为24两,该国用镒—锱制。

与以上各国均不同,秦用斤—两制。

秦并天下之后,镒,应该有通用的度量衡概念,变成了专属的黄金货币概念,而其基本重量应该等于秦制的1斤,也就是16两。

而到了汉初,《史记·平准书》记载: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於是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到了刘邦建国,干脆把一金黄金定为1斤,不再用过去的“镒”说事儿了。

黄金作为高级货币的度量,具体的克数,可以看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这也可以让那些说汉代黄金都是青铜的二把刀闭嘴了。

文帝的亲儿子,梁孝王死时,“藏府余黄金尚四十余万斤”。

不过在东汉之后,黄金逐步退出了“上币”的位置,而成为一种纯粹的贵金属,一直到清代。

9

先秦时期的金是专指青铜,黄金用得不多,用于货币的仅仅楚国发行的郢爰,之后直到明代才发现黄金官锭。一直以来黄金都不是作为货币的存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

秦代以来,也有少量金币出现,例如秦代金半两,作为上币存在过:



宋代金淳化供养钱:


之后也有金开元,金光绪,金大头等,各地方军阀银元也铸有金样币。都不是以流通货币的身份存在,都是社会上层把玩互赠所用。


楼主所问赏金那就得看是哪个年代了,如果是先秦时期赏金就是吉金,也就是青铜。到了西汉才会是赏黄金。



而重量则各代不同,商代、西周货币单位为朋,春秋战国到唐以前为铢,一两为二十四铢,秦代一两为二十六克左右,唐代为五十多克一两,到了明清时期则为三十六克一两,民国也不外如是。
所以楼主所说一千两,这种赏赐方式最少得到西汉以后,重量不一而足,以清代为例,一千两黄金就等于36000克,折合现代的三十六公斤,也就是七十二斤,七百二十两。

10

我认为是对的,在古代,尤其是西汉时期,皇帝赏赐黄金经常发生而且数额巨大,例如因大将军卫青抗击匈奴有功,一次性赏金二十万,王莽纳后用金三万,有人统计过仅汉武帝时期,赏金给大臣不少于五十万两。数量之大让后世学者认为其金可能是黄铜之类的金属。在我上初中时在课本中读到一篇关于公输盘的文章其中墨子对公输盘说请求他杀死北方侮辱墨子的人,成功后给予金二十两,在课本注解中金为铜一类金属。

但江西海昏侯墓的挖掘让一部分学者的态度发生转变因为海昏侯墓里的黄金太多了(至少有80公斤)且成色好,大部分纯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此国内一家杂志为其做了详细报道。下面我们讨论中国古代是否有能力拥有那么多黄金。

首先至少在汉武帝时期,中国设立了专门负责黄金开采提炼的职位,这让中国的黄金大幅增长。其次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丝绸等物品卖出国外,在罗马,丝绸竟被炒出与黄金同价,此时,大量黄金流入中国。为此一部分西方学者认为这是东方对西方的一次经济掠夺。在结合海昏侯墓出土如此多黄金,古代赏金很有可能是真金。

再者古代一两并不是50克,例如西汉时期一两相当于25.8克。而且早期黄金并不太值钱,在西汉一两黄金相当于三两白银,但随着大量黄金陪葬,在清朝一两黄金可兑三十两白银。所以在早期,赏金千两真可能是黄金百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