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简单讲一下赵光义的生平。

①:皇位是抢来的

开宝九年,五十岁的宋太祖赵匡胤夜里突然暴毙,没有遗诏,没确定谁为继承人。当时除了赵光义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可以继位。(都已成年)

看到宋太祖已经去世,当时的小宋皇后就派大太监王继恩去叫赵德芳迅速进宫。然而王继恩自做决定,没去找赵德芳,而是迅速把消息告诉了赵光义,于是赵光义就连夜进到宫里,赶在赵德芳前面,抢到了皇位。

据说宋皇后当时见到来人不是赵德芳,而是小叔子赵光义时,当场吓得语无伦次,张口就称呼赵光义为“官家”(皇帝),以乞讨的语气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我母子的命都交给你了)

以上是司马光编写的史料,这已经是对赵光义继位过程最客气的记载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有“烛影斧声”这件事,赵光义的皇位都是抢来的。

②:做贼心虚,逼死弟弟、侄子

赵光义继位后,因为自己得位不正,就编了一个“金匮之盟”的传说,说自己继位完全是依照皇太后杜氏的意思执行的。

但是按“金匮之盟”的约定,赵光义也不能把皇位传给儿子,因为他儿子也小,于是他就假模假样的做姿态,说自己是“兄终弟及”继位,那么他死后,皇位也会传给弟弟。为此他还把四弟赵廷美钦定为了继承人。

结果赵光义大权独揽后,立刻就推翻了之前的决定,大肆迫害宗室。

首先挨整的是大侄子赵德昭,高粱河之战后因为受猜忌,被赵光义骂了一顿,回到家里就自杀而死了。紧接着,小侄子赵德芳也是莫名其妙去世,史籍记载为“寝疾薨”。

再接下来就是四弟赵廷美了。赵德芳莫名其妙暴毙的第二年,赵光义把赵廷美的职务一撸到底,流放到房州监禁。

房州就是唐朝流放皇帝的地方,唐中宗李显当年就在房州待过。所以赵光义把赵廷美流放的房州,其意很明显,就是要他去死。赵廷美到了房州没多久,忧愤成疾,然后就莫名其妙的死了。

赵光义听说弟弟终于死了,有点得意忘形的在朝堂上说:赵廷美从小就脾气不好,我每每劝导他、骂他,可他总听不进去,现在居然搞成这个样子哟!

并且赵光义还说:以前宫中开凿西池,池中建造水心殿。赵廷美打算在桥没修好时,偷偷下手干掉我,只是没得手。后来他假装生病,想趁我到府上看望他时,加害于我,只是被人告发,也才没得手。你们说赵廷美是这样一个货色,他是不是死的活该?

赵光义这连续两段惊悚的话,顿时把朝堂上的百官都听傻了,这都是宫里秘事,百官们哪知道啊。

啥叫越描越黑?赵廷美死后,赵光义的种种行为,就是越描越黑。他什么都不说,大家或许还什么都不知道。他现在讲了,大家反倒在心里有点犯嘀咕了——秦王赵廷美真的是因为谋逆才被废黜的吗?

后来因为流言越来越多,赵光义的大儿子赵元佐被吓疯了。赵光义因为愤恨他为赵廷美说好话,也是一撸到底,废黜为庶民。二儿子,也就是赵光义钦定的太子赵元僖在大哥被撸后不敢说话,最后也是暴疾而死。

老大被废,老二死了,赵光义不得已只能立老三,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为太子。京城里的老百姓听说新太子册立,欢欣鼓舞,结果赵光义又不高兴了。他对寇准说:“人心都向着太子,我放在什么位子?”——赵光义当时已经到了看谁都不顺眼的程度。

所幸是寇准反应快,下拜说:“这才是社稷的福气,陛下您人选对了!”赵光义才醒悟,理智战胜情感,没搞死宋真宗。

你们说,猜忌心这么强的皇帝,其他人和他在一起时,弦肯定绷得非常紧,感觉自己有今天没明天,赵光义的人品能好到哪去?终赵光义一朝,大臣们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有自己半点主见,生怕被杀。文官还好点,武官就惨了。

提到了武官,再来说赵光义时代的变态抑武政策。

③:猜忌心强,用宦官监军

赵匡胤时代,虽然搞杯酒释兵权,但他的本意是以新人代旧人,武官群体的整体地位还是比较强势的。但赵光义登基,他的得位比赵匡胤还不正,所以他对武官的压制,更是到了变态的程度。

赵光义两次北伐辽国都大败而归,就是这种压制的明显体现。

宋初名将曹彬、米信、潘美这些人在赵匡胤活着时,都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可到了赵光义时代,都不行了。归到底,就是赵光义发明了坑爹的监军制度。任你名将再能打,你的指挥思路与赵光义不一样,监军的太监不同意,打赢了都是死罪。

赵光义继位后,大将们本来就担心会受新皇帝猜疑,而现在太监又来监军,这就导致每次开战后,处处撑肘,放不开手脚,这仗当然打不赢,幽云十六州当然收不回了。



所以说,赵光义其实就是个私心过重,性格阴鸷,有强烈的自尊心,猜忌心极强,而军事才能又非常一般的人。他的性格与宋太祖的豁达大度、善于用兵,完全相反。

才不配志,志向有多大,祸就有多大,说的就是宋太宗赵光义这种人的。

除了以上说的那些缺点外,赵光义更要命的一点是,他还有极强的表现欲、成功欲,他极力追求自己当世和后世的名声,希望自己能够名垂青史,最好能够超过赵匡胤。他的这样一种性格、志向和能力,注定了他要走一条不平凡的路,一条让所有人的生活大受影响的路。

历史上有一个人与赵光义颇为类似,就是隋炀帝杨广。



他们都是性格阴鸷,有强烈自尊心,猜忌心很强,军事才能一般,但却志向远大,想要建立震古烁今的伟大功绩的人。杨广把隋文帝的老本赔光了,赵光义也是不遑多让。

他两次北征都失败了,将宋太祖留下来的精兵几乎输了个底朝天,整个富庶的河北几乎都成了前线。西北的党项人在他在位时也闹成了气候,耗资无数,仍然无法解决。即便是内政方面,他也干的不好。肆意设置专卖机构,压榨民众,激起川蜀王小波、李顺大起义。王朝开国就能闹出大起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可以说,赵光义是把杨广所走过的路,都走过了一遍。所幸的是,赵光义相比杨广,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迷途知返,才没导致更大程度的崩盘。(宋真宗为稳定北宋也有一定贡献)

因此,我觉得赵光义不算明君,他只是一个志向很大,但本事不行,晚年悔悟,守住了晚节的收成之君。

或许你觉得这种评价有点苛刻了,历史上很多明君的私德跟赵光义是一样的。但是我觉得,赵光义太“菜”,而“菜”这一点就是他的原罪。如果他有唐太宗的“武功”,他才称得上是一个明君。

最佳贡献者
2

赵光义是北宋第二代君主。烛影斧声千古之谜,无论其他人怎么看,反正在清水哥眼里,赵光义得位不正。就算按兄终弟及,赵光义也没有传给弟弟,而是自己父传子家天下。至于说,赵光义是否是明君?根本谈不上明君二字,不过是守成而已,是守住了周世宗和大哥赵匡胤基业罢。无丝毫开创之基。反而将精兵丧失殆尽。自他死后,北宋再无进取之心。赵光义,即宋太宗,宋太祖赵匡胤二弟,37岁登基,是北宋第二代皇帝,在位21年。58岁死于腿伤。

赵光义也是一个倒霉蛋少点运气。赵光义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超越他大哥赵匡胤,意图堵住天下悠悠众口。说他得位不正的说法。但赵光义一生除了灭北汉之外,实在是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为了让所有的人觉得他的英明神武。没有那么大的本事,非要御驾亲征北伐辽国,结果却可想而知,瞎指挥乱指使。被箭射大腿最终做驴车逃走。也最终死于腿伤。最关键的是,柴荣和赵匡胤两代积攒下来的精华丧失殆尽,更加严重的是,赵光义自己的勇气和精神彻底萎靡和丧失了,宋朝重文抑武就此成为国策,武事不如赵匡胤,也只有在文事上去超越了,在文事上赵光义做的不错。赵光义之所以处处不如赵匡胤。

赵光义缺乏赵匡胤当年的经历和社会的经验,他的一切都也不是凭自己的本事挣来的,赵匡胤比赵光义大12岁,与其说是大哥,更不如说是“父亲”。他的一切都来自包括他的地位都是赵匡胤给的,赵匡胤给他铺的路,赵光义才事事顺利,赵光义很难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错觉。所以赵光义对大哥又嫉妒又愤恨。再就是赵光义自视甚高,他觉对认为自己高于赵匡胤,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实际上呢,赵光义就是一个庸才。赵光义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过于急功近利,拿下北汉有些忘乎所以,觉得大辽是孤儿寡母好欺负,岂不知人家萧太后是武则天第二。先后有高梁河与雍熙北伐两次败北。从此一以后,北宋再北伐之能。

有战略大家评价赵光义是:”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对内则是治国无能,为人伪善不择手段,苛刻对待开国皇后,以兄终弟及的名义的登基,但为了自己的儿子登基,逼死大哥儿子德昭、秦王廷美。变得极其阴毒和猜忌。到最最后连自己的儿子都“嫉妒”。真是小肚鸡肠之辈。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千古美谈,而赵光义呢?看看小周后就知道了,一国国亡后,后妃被辱之事,算不得什么(赵匡胤纳孟昶后妃)但赵光义竟在大庭广众之中,让人当场作画,不仅是无耻之尤,更是闻所未、就算是野史,从中也可以看出赵光义的人品了。既没有赵匡胤本事也没有大哥的胸怀。

一个有点本事的,爱耍阴谋,厚黑阴险就是赵光义的形象。个人能力则是赵光义眼高手低。宋朝积弱就是由他而起,性急而无能。伪善而狡诈就是赵光义的评价。赵光义不是昏君,但绝对不是明君。平庸之主罢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3

毋庸置疑,赵光义就是明君,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爱民皇帝。

绝大部分人对赵光义的印象不是很好,因为他确实有黑点。篡位、香艳事儿姑且就不说了,最大的败笔在于北伐失败,输的还很难看。

而中国历史偏偏有一个特点——皇帝的武功比文治更重要。一个对外战争失败的皇帝是注定得不到国人认可的,所以宋太宗的贡献一直为人所忽略。

宋太祖和宋太宗两兄弟身处于五代乱世之末,比谁都知道使民修养生息的道理。放宽刑法标准,减免苛捐杂税,尽可能的减少国家和宗室的开支。

比起宋仁宗,我认为宋太宗更担的起“仁”这个字。宋仁宗的仁,是对士大夫的仁。宋太宗的仁,是对天下百姓的仁。

节俭

宋代皇帝节俭经常被拿出来说的是宋仁宗,半夜想吃驴肉忍住了,因为怕变成常例浪费钱。可宋仁宗的节俭,和宋太宗相比不及百分之一。

宋太宗时期,皇宫里面的仆役穿的都是布衣,包括妃子、公主在内所有人的俸禄都非常低。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一个公主的月俸才五贯钱,都不如宋神宗时期从外面雇来的临时下人高。

宋太宗时期一年的全国财政收入只有2000多万缗,只有宋仁宗时期的七分之一,给大臣、宗室、勋戚赏赐也从来没有短缺过(南郊祭祀)。但府库里的钱就是堆积如山,以至于穿铜钱的绳子都放烂了。而北宋从宋真宗后期开始,财政收入和之处相比明显力不从心。

爱民

大宋开国那两皇帝都有个好习惯——事必亲躬。虽然把刑法的处罚放宽了,但依旧不放心,怕有冤狱发生,一有空就到牢里去看看。尤其是宋太宗,碰到过地方官吏残害妇孺,深体民生之艰难,跑的比较勤快。

牢里面的犯人(包括被流放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基本诉求得到了满足。历朝历代这是独一份。

在关乎民生大计的农业上也是不计成本的投入,令北宋半壁江山耕地面积比唐朝还多,赋税还低(相对于后世)。

其实李默说的很对:“汉武征四夷而海内虚耗,唐宗攻淮蔡而晚业不终”。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宋太宗才是坐江山的皇帝,可惜了。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4

赵光义算是明君。

北宋建立后第一次皇位传承,就留下“烛影斧声”这一千古奇迷,这要赵光义皇位存在疑问。

那是个雪夜连绵夜晚,赵光义进入皇宫同大哥赵匡胤喝酒,数小时外,宋太祖赵匡胤去世,赵光义成为大宋第二任皇帝。

赵光义对于北宋贡献:

北宋建立:赵光义其实对北宋有不少贡献,他是陈桥兵变主要参与者,赵匡胤能成为皇帝,赵光义功不可没。

北宋统一策略:赵光义是北宋统一战争决策者,他夜访赵普,确认北宋先南后北统一方针,在赵光义努力决策下,北宋结束五代乱局,名义上统一全国。

北宋以文治国国策确定者:赵光义登基后,增加参加科举人数,发展农业,开垦荒田,加强官员考核,编纂大型书籍,约束节度使权力,在他一系列政策努力下,北宋形成文治一个繁荣景象。

加强吏治整治:赵光义登基后延续大哥赵匡胤反贪思路,严厉惩治贪官,生活上保持简朴。

北宋外交政策:高粱河之战后,采取守势之策,不穷兵黩武,依靠岁币维持和平,保证国家稳定发展。

赵光义缺点:

赵光义不擅长军事,刚愎自用,因他固执导致宋军在高粱河之败惨败,赵光义负伤而归,赵光义对武将极度不信任,遥控指挥军队,限制前线将领发挥。

赵光义坚持不迁都,这也为北宋灭亡埋下伏笔,还有他霸占小周后一事也不少人感动诟病。

综合所述:

赵光义虽不擅长军事指挥,可他在对内治理下,还是有一定能力,在赵光义努力下北宋有个安定内外环境,从而确保北宋长治久安,从这点来看,赵光义是位明君。

5

赵光义是明君吗?为什么?

我是临石观海,我来回答

赵光义有明君之志,但无明君之能,离明君的标准还有距离,所以称不上明君。

赵光义,是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弟,史书记载他从小卓尔不群,极有威信。而他的继位过程扑朔迷离,是历史上一大迷案,这里略过不表,我们先来说说赵光义做了皇帝之后的表现。

首先,赵光义肯定是想当一个明君的,这从他继位后将年号改为“太平兴国”就可以看出端倪,而他之后的各项举措,虽有励精图治之心,但更有用力过猛之嫌。我们来看下赵光义执政的功与过。

赵光义之功

军功,赵光义继位后,赦免了赵匡胤时期的罪人,巩固了皇权之后,迫降割据浙江福建的地方势力,之后马不停蹄的出兵北汉,并消灭北汉,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动乱时代,统一了全国。

内政,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鼓励开荒垦地,使得宋朝农业得以空前发展,稳固了经济基础。扩大科举名额,使大量人才得以入仕为官。保障了人才源源不断的进入体系,为国家效力。

文化,推动佛教在我国的发展,他信奉佛法,建造寺庙,促进了与他国的佛教文化交流。而且他的书法造诣也颇深,尤其擅长飞白体,淳化元宝上的字就是他所书。


赵光义之过

任用亲信,德不配位

赵光义上位后,为了加快巩固皇权,大量任用自己的亲信,将原有的前朝老臣调离职权部门,致使各个岗位出现德不配位的情况。特别在战争中表现更为明显,有很多亲信将领都出现惧怕上阵的情况,这就太过无语了。

频繁战争,劳民伤财

赵光义多次发动北伐,且都以失败告终,对百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从而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原因在于他对自己的能力以及国家的实力过于高估,且太急功近利。虽之后有调整战略,但也只能无奈的由攻转守。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重文抑武,军事乏力

宋朝之所以武力孱弱,起自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用文人,打压武将,而到赵光义时到达巅峰,从而造成了宋朝经济文化繁荣,但国防武力较弱的局面,也在之后强敌环伺的岁月里承受着长期的威胁和压力。

总结:综上所述,赵匡义是有做明君的志向的,但过于急功近利,可能是能力有限,抑或是方法不对,所以没有取得特别令人称道的成就,因此他还称不上一个真正的明君。

6

历史学家对宋太宗赵光义早有定论,“宋太宗其人对于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的。

赵光义在斧声烛影赵匡胤暴亡后当上了皇帝,即便不说赵光义是亲手害死自己哥哥的凶手,其皇位得位也是不正。记载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的《金匮之盟》后人普遍认为是伪造的,是当时的宰相赵普为了重新掌权,和赵光义达成的一项政治交易。赵光义在位期间,为了不让《金匮之盟》使自己作茧自缚,不但害死了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又和赵普共同害死了弟弟赵廷美,使自己得以传位给儿子。

为了稳固皇位,赵光义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积极努力”,造成了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开始。

武功方面,吴越钱氏和福建陈洪进两个割据政权不战而降,这是赵匡胤在世时就通过外交努力和军事压力已经成熟的大桃子,实际上不算是赵光义的功绩。而如何体现自己超过太祖的武功呢?就是北伐。北汉当时是契丹辽国的属国,宋王朝与辽国并未进入战争状态,北汉就如现在的台湾,一打即下,但美国的问题不解决,后续很麻烦。这种情况下,赵光义仍然坚持攻打北汉,付出惨重代价拿下了太原,又想借胜利之势攻打辽国,结果有了高粱河大败。几年之后又组织了雍熙之役,同样是大败而回。从此,赵光义再不敢言北伐之事,对北方势力一味防守退让。

在军事体系建设方面,赵光义一改赵匡胤的精兵政策,把宋王朝的兵力从之前的不足30万增加到60-100万,给国家带来沉重的负担。并发明了按战图指挥战斗,将领们自由发挥打胜了也要受罚,按战图打败了也无罪,军队战斗力急转直下。至于说赵光义对武将的限制,也无非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之前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已经做了很好的开头,并非是赵光义首创。

赵光义在位期间,不但与当时最强大的辽国关系恶化,也未能掌控西北,使西夏得以出现,成为宋王朝又一个长期敌人。

文治方面,赵光义一改赵匡胤时期控制官员数量的做法,大肆提拔官员。赵匡胤在位期间仅录取了188个进士,而赵光义时期高达1487人,出现了大量的冗官。同时,赵光义大力推崇佛教,大规模增加僧尼等出家人数量,并广泛修建佛寺,消耗了国家大量财富。

于是,赵光义时期,国家财政负担严重,是宋王朝“积贫”的开始;对外一味防守退让,军队战斗力低下,是宋王朝“积弱”的开始。

赵光义是个假皇帝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赵光义对史官编撰实录不满意,指导宰相组织重新编修,伪造了大量的内容,到赵光义满意为止。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增加了陈桥兵变前的事迹,把赵光义描述成陈桥兵变的主使者之一。实际上赵光义当时仅21岁,赵匡胤率兵出征时,赵光义留在京城与母亲杜氏在一起,根本不存在“太宗叩马”的情况。对此元代文人也有评价,《清荣居士集》中记载“實録無太宗叩馬一段,後録増入顯是迎合”。意思是说第一稿实录没有“太宗叩马”的记录,第二稿是为了迎合赵光义而增加的。

所以,有专家戏称,“赵光义是个假皇帝”,就是说他的帝王实录中有大量虚构、伪造的内容,正史中有些采用了,有些没有采用。

这样一个皇帝,还能说是明君么?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7

您好,我是林生,希望我的解答多少能够帮助到您,通读整个解答大约需要2-3分钟。觉得我不错可以关注我!

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怎么得到他是明君的结论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勤政爱民,关心百姓

他登基之后呢,并没有收刮民脂民膏,而是励精图治,利用自身的政治地位,在太平兴国三年(978)与吴越王钱俶还有割据另外之前的漳州、泉州的陈洪进交涉,收复了漳州、泉州二州的失地。

赵光义在北伐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与刘备相似的事情,就是在行军的路上,与百姓一起行走,不忍百姓收到战火之苦。

赵光义对于朝政是很勤奋的,在位期间,没有一天不上朝。身边也有几位能力极好的大臣辅佐,比如寇准等贤臣。而且下早朝之后,回去御书房经常读书,学习之前朝代的兴衰史,以古鉴今。

2.为历史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赵光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割据。太平兴国四年(979),身为一国之主的赵光义亲自带领军队,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陋习。使得文史百家有得发展!

赵光义在这点上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为以后朝代发展奠定了中央管理,集权的基础。

3.具有爱国品质,能听得进劝言,治国有方,爱憎分明

《续资治通鉴长编》提到:三年有成,前典之明训,一日必葺,昔贤之能事。

赵光义身为一国之主,能够广纳直谏,听得进去诸位大臣的奏报,治国有方。拜赵普为相后,才重新将被枢密院侵夺的军国大政议事权还给中书门下。到了宋太宗时,才确立了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并立的体制,这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重要事件。

总体来说赵光义还是明君,但是人无完人,没有有能够十全十美,赵光义在北伐的过程中有几次因决策失误导致大将战死等几次失误,成为后人为之诟病。

本文由林生观历史原创,如果您看完本文之后对您有帮助或者喜欢,可以点击红色+号关注“林生观历史”,我会每天为您更新分享更多的历史知识,如果您有任何的意见或建议都可以在下方评论和我互动,林生感谢大家的阅读。

8

这个真的有待争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只能说宋太宗赵光义不是个昏君,我们就单纯的讨论一下他在位期间的功绩和过失就知道了。先说一下功绩吧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始于后周周世宗时的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他的过失也是不能不说的。

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宗转而执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所以不太好评价赵光义,但是就算不是明君也不是昏君,因为他至少敢北伐,希望建功立业,做出一些成绩,这至少比后来宋代皇帝不敢打仗,只知道给钱来求平安好多了。

9

赵光义是北宋第二位皇帝,在予民治理上还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

宋在979年灭了北汉后,赵光义是想乘胜一鼓作气拿下被“契丹”占据的燕幽十六州,可惜“契丹”不是北汉 ,赵光义被辽军打的大败,自己乘驴车逃跑了。

之后的几年里,赵光义还是有收复燕幽州志向的,可惜就是宋朝的兵制改革,使得北宋率军之将久不统兵,在军中失去了将威,在指挥军队作战中出现部下不听指挥导致了的失败。其次就是军队中有好多能征善战之将得不道提拔重用。

北宋初期是出现了不少能征善战之将,如黑面大王“尹继伦”、张齐贤、雷有终、袁继忠、折御卿等,赵光义都没有好好加以重用,导致北宋丢失的领土一直无法收复。

要说赵光义是不是明君,比起赵匡胤来武功方面还是差了点。

10

宋太宗赵光义是宋太宗赵匡胤的弟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其在位期间,御驾亲征消灭北汉,基本完成了中原地域的统一。因此后世有人称赞其为一代英主。但事实上,赵光义却并不像史书中记载的那么伟大、光荣、正确,而是一彻头彻尾的小人。

首先是赵光义的皇位来的有点莫名其妙。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皇位的继承基本都是父死子继。但宋太宗赵匡胤死后,皇位却是由他的弟弟赵光义来继承的。

根据赵光义自己的说法,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的生母)认为后周灭亡皆因幼主临朝,所以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求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其弟,史称“金匮之盟”。但此说法疑点重重,宋太祖在位时期从来没人听说过有这么一份盟约。而且太祖去世时,次子赵德昭已25岁,最小的儿子赵德芳也已经17岁,完全有能力继承大统。

赵光义继位后,短短几年时间,太祖在世的几个儿子也都相继死去。

此外,赵匡胤的离世也存在很大的疑点。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赵匡胤召其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赵匡胤死前,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的疾病,一个晚上就突然暴毙,身边又只有赵光义一人。他说自己没有加害兄长,你信吗?

此外,赵光义的历史功绩也被史书过于夸大了。消灭北汉是事实,但此后的北伐辽国,南战交趾(越南),西征西夏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赵光义在位晚期,还爆发了宋朝第一次农民起义,可见其内政方面的治理也不行。

弑兄篡位,强抢人妻,好大喜功。如此不堪的一位宋太宗,北宋第一无耻皇帝除了他,还有谁可以担当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