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花了七年零两个月,不是十年。其实如果不是唐廷内部三番四次的自己作死,平定安史之乱连七年也要不了,估计两三年时间就能平定了。

唐廷方面的第一次作死是唐玄宗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战,导致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京城长安沦陷,明明已经好转的平叛形势又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由于这段历史很多人都知道,所以就不细说了。

唐廷的第二次作死是安禄山被杀后,唐肃宗不信任郭子仪和太子李俶,导致唐军明明可以围歼安庆绪,提前结束叛乱。却因为唐肃宗的多疑,被史思明打得全军覆没,又多打了整整四年时间。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安禄山被杀。长安、洛阳相继收复。叛军的第二号人物史思明见唐军势大,就率八万叛军降唐。

史思明投降后,安庆绪孤军作战。他很快就被唐军围困在了邺城。当时唐肃宗从各地调来了十个节度使,二十几万大军,并任命后来的唐代宗李俶和名将郭子仪分别担任唐军的大元帅和副元帅,组织唐军围攻叛军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安庆绪是死定了。

然而,正当唐军集结十个节度使,以绝对优势兵力围剿安庆绪时,唐肃宗作死了。

当时,唐肃宗认为太子李俶(当时是天下兵马大元帅)长时间跟节度使搞在一起,难免会起异心。如果李俶也学他一样,在节度使的拥立下称帝,遥尊自己为太上皇,那他这个皇帝也就玩完了。所以肃宗在决战前,就把李俶调回了长安。

李俶回京后,肃宗对郭子仪这个天下兵马副元帅也不放心,他怕郭子仪功高盖主,怕大伙只认郭子仪,怕郭子仪学安禄山造反。于是他就在撤了李俶的大元帅职务后,也撤了郭子仪的副元帅职务。

前面说了,围困叛军的唐军是从各地调来的十个节度使,这些人相互不认识,他们能拢在一起打叛军,完全就是因为有李俶坐镇和郭子仪居中调遣

可是,现在统帅和副统帅都被撤了,唐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了,前线情况一团糟。这仗还打个皮蛋



前线唐军的混乱情况,唐肃宗知不知道?从肃宗后来的调遣来看,他是知道的。但是肃宗认为自己的皇位更重要,所以他就在明知唐军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还是给前线的十节度使硬塞了一个太监鱼朝恩,让鱼朝恩这个完全不懂打仗的太监负责监军。

鱼朝恩到了前线后,秉承肃宗的意思,让十个节度使各打各的,各自为战,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智商”分析,唐军有绝对兵力优势,这仗还能打输?

然而,后来的结果就是唐军打输了。

由于史思明复叛,杀向唐军,而唐军之间又没有统一指挥,都以为杀向自己的史思明部是自己人。于是十节度使统帅的二十几万大军,就这么哗啦啦地全溃散了。

事后,除了李光弼和王思礼全军而还外,其他八个节度使都是死伤惨重。而史思明则杀掉了安庆绪,自立为帝。

消息传到长安后,肃宗大惊。一方面,叛军大胜,他害怕唐军又会兵败如山倒;另一方面,这次大败完全就是他造成的,他害怕承担战败责任。所以,他决定找一个替罪羊给自己背黑锅。

那么这个黑锅应该让谁来背呢?很显然,郭子仪呗。公元758年,郭子仪光荣地接过了肃宗抛来的黑锅,从此暂离指挥线,回到老家避嫌去了。

然后,唐肃宗夸奖了李光弼,说李光弼是个好同志,能全军而返,封李光弼为天下兵马副元帅,让他坐镇洛阳,指挥前线。

事情到这里,你以为完了吗?没有,因为唐肃宗决定第三次作死。



由于肃宗也怕李光弼威胁自己的统治,所以他偷偷的调走了李光弼的军队,只给了老李一个空头副元帅职务。

当上副元帅后,李光弼心里很苦逼,他手里只有五百亲军,而其他节度使嫉妒他,都不服他这个副元帅的指挥。恰恰就是这时,史思明的十三万大军杀了过来。

李光弼在看清形势后,他认为反正节度使也不听他的,那么干脆放弃洛阳,让各节度使各自为战,分开袭扰叛军。等叛军被打疲惫后,再聚拢部队发动反击。

应该说,李光弼的这一招是有效果的。因为叛军占了洛阳后,确实被搞得很烦,几次都想放弃洛阳,撤回范阳,在战略上处于非常被动的境遇。

但是,此时肃宗第四次作死了。他认为李光弼放弃洛阳后,长时间不收复,这到底是意欲何为?难不成李光弼跟史思明有一腿?

于是,肃宗强令李光弼反攻,并调名将仆固怀恩增援。结果这一臭棋,导致唐军又是化主动为被动,被打了个全军覆没。

为什么会全军覆没呢?因为前面说了,李光弼就是个空头副元帅,他指挥不动唐军,如果打硬仗,唐军没有统一指挥,必输!所以李光弼建议,唐军依山列阵,利用地形优势跟叛军对耗。可是肃宗新调来的仆固怀恩不认为唐军会输,他认为自己叫来了回纥军助阵,根本不怵叛军。只要一开战,叛军必然会在野战当中被自己消灭

一个要依山列阵,一个要打野战,唐军的两个统帅意见不统一,这仗怎么打?

并且,最要命的是,李光弼和仆固怀恩都是典型的军人性格,情商极低,谁都不迁就对方的意见。于是,两人就这么耗着,一直耗到叛军来了还没有决定怎么列阵,被叛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事后,唐肃宗又得找背锅侠,由于李光弼是他刚任命的光杆司令,所以他就让握有兵权的仆固怀恩背了锅。

反攻惨败后,唐军收复洛阳无望,于是李光弼就跟史思明在洛阳耗。就这样耗啊耗,安史之乱进入了第六年,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干掉,安史之乱进入了尾声。

听说史思明挂了,肃宗很高兴,他给李光弼下旨,让他反攻。不过唐军还没有集结,江南财赋重地就叛乱了。不得已之下,肃宗只得让李光弼先去江南镇压判军。

于是,平定史朝义的时间又拖了一年。

一年后,唐玄宗先病死,玄宗死后不久,肃宗也病死,唐朝进入唐代宗时代。

史朝义听说唐肃宗死了,也很高兴,他赶紧派人联络回纥,告诉回纥的牟羽可汗,说唐朝皇帝死了,内乱了,没皇帝了,你来,我俩平分唐朝,土地人口归我,财宝妇女通通都归你。

牟羽可汗一听有这好处,于是集结了大军准备攻打唐朝。然后,唐代宗火速派被撸了职务的仆固怀恩出使(回纥牟羽可汗是仆固怀恩的女婿)。

经过仆固怀恩的一通嘴炮之后,牟羽可汗改变了主意,不打唐朝了,而是随仆固怀恩一起打史朝义。

得到了回纥兵之后,公元762年10月,即安史之乱的第七年,唐代宗立马让儿子李适为大元帅,负责镇场子(后来的唐德宗),仆固怀恩为副元帅,负责筹划全局。

你瞅瞅,这架势是不是跟四年前,唐代宗和郭子仪打安庆绪是一个模版刻出来的?

不过,这次没有唐肃宗拖后腿了,所以唐军的反攻进展顺利,短短几个月,唐军就把史朝义给打的自杀身亡了。

史朝义死后,唐廷对参与叛乱的部分叛军将领特赦,并委以他们重任,他这些叛军继续担任节度使。叛军人心安定后,安史之乱这才完全终结。

其实,哥舒翰在潼关和安禄山对峙时,如果玄宗不让哥舒翰出战;十节度使围剿安庆绪于邺城时,如果肃宗继续让代宗和郭子仪负责总指挥;李光弼收复洛阳时,唐肃宗别让仆固怀恩去洛阳,而是让仆固怀恩率回纥兵去袭扰叛军后方。都能把叛军一举打趴。但是在玄宗和肃宗的眼里,叛军和唐军都是一丘之貉,他们父子都对唐军不信任,所以平定安史之乱才会打的磕磕绊绊,明明两三年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打了七年多。

当然了,皇帝和老百姓的视角不一样,皇帝关心的是政治,十节度围邺城之战,摆明了是唐肃宗不想让儿子全取平叛大功,威胁自己的地位。之后重用李光弼,又不肯加重李光弼的权威,也是不希望李光弼变成第二个安禄山。保住自己的地位才是真的。

至于平叛要打几年,皇帝才无所谓呢。

最佳贡献者
2

安禄山为了造反可谓是做足了准备,他一方面骗取了唐玄宗的充分信任,为自己谋得了一个封疆大吏的官职。同时他又秘密的训练了八千死士,同时招募了十五万大军。如果放在一个动荡的年代,像安禄山这样做事滴水不漏的人肯定能够打下一片江山,但他却在唐朝最为鼎盛的时候选择了造反,大唐王朝气数未尽,轰轰烈烈的安史之乱历时7年最终还是被平定了。

年轻时的安禄山工于心计,但当他率领大军开始造反的时候,就变得开始束手束脚,做了很多败人品的事,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烧杀抢掠,丧失民心。

安禄山的叛军从河北地区一路南下,河北的军队百姓忠于唐王朝誓死抵抗。这也彻底的激怒了疯狂的安禄山,于是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此丧失民心的行为使安禄山的一切冠冕堂皇的谎言彻底被戳穿,所有人都将他视作背叛唐王朝的叛徒。

民心如水,载舟亦覆舟。安禄山只知道巴结权贵,却忽略了真正对历史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黎民百姓。

见小利而忘命,无长久之计。

安禄山每攻破一处大城市,都将在战争中掠夺来的财富装上马车运回他的大本营大同。这让所有人都看出了安禄山其实只是一个来偷东西的小贼,一个趁火打劫的强盗,并没有长久之计。所有人都不相信这个强盗能够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权,实行宽容的政策,让百姓安居乐业。安禄山的鼠目寸光,让那些本来摇摆不定的节度使坚定的加入了反对他的阵营。

唐王朝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安禄山最大的失误在于低估了唐朝的国力,他只看到了唐朝腐败的上层统治,却忽略了唐朝统治深入人心,百姓富足,所有民心都向唐。他本来以为自己一旦竖起一杆造反的大旗,所有人都会见风使舵跟着他造反。然而,他每到一处唐朝军队百姓都拼命抵抗,投降的人寥寥无几。尤其是唐肃宗命令各地节度使自己招募军队讨伐叛军的召令一下,各镇节度使纷纷起兵勤王,足以看出大唐王朝此时气数未尽。

依靠着郭子仪,李光弼等唐朝名将的英明指挥,唐朝军民百姓的全力支持,席卷全国的安史之乱最终被平定下去了。

3

安史之乱一直被视为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前后一共持续了七年,事实上,我们应该问的是,为什么安史之乱能够持续七年之久?

唐朝,在唐玄宗执政时期,唐朝的国力达到了顶峰,唐玄宗才继位时,唐朝军队的战斗力比较弱,所以他立刻开始着手军队改革,唐朝军事制度开始往佣兵制转变,这也让唐军战斗力得到了提高。

唐军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整顿之后,唐朝再次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唐朝设立了十大节度使,本来这是为了加强唐朝的军事实力,但是节度使统辖地方军政大权,也为安史之乱,唐末地方势力割据埋下了隐患。

安禄山本来是个胡人,早年间安禄山是干牙郎的,后来被唐朝名将张守珪收为了义子,开始在大唐工作,安禄山为人圆滑,贿赂了不少朝廷官员,大家都为他在唐玄宗面前说好话,也因此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睐,任命他为平卢节度使,后来他又认杨贵妃为干妈,权势日渐鼎盛。

安禄山

唐玄宗让他担任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唐玄宗晚年开始怠政,任用奸臣,李林甫为宰相时,他和安禄山的关系都还比较融洽,李林甫死后,杨国忠担任宰相,杨国忠最大的能耐就是嫉贤妒能,所以他很忌惮安禄山,时不时就给安禄山小鞋穿,安禄山更是鄙视杨国忠,两人的矛盾不断的激化。

杨国忠经常对唐玄宗说安禄山会造反,虽然唐玄宗不信,但是安禄山却开始担心了,他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起兵造反了。此时安禄山大概有十五万军队,并且常年在边关作战,战斗力也很强,唐玄宗最开始并不相信安禄山造反了,所以唐朝军队是没啥准备的,根本来不及调兵遣将,所以最初安禄山几乎就没怎么遇到阻碍。

唐玄宗晚年昏庸,见叛军势不可挡,一时不知所措,昏招频出,先搞死了自己的两员大将高仙芝和封长清,又不管唐军实际情况,多次催促哥舒翰出战拒敌,哥舒翰兵败,唐军大败,长安城沦陷,唐玄宗和大臣们仓皇逃跑,马嵬坡病变后,唐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扬镳,李亨到了朔方大营后登基称帝为唐肃宗,唐军正式开始反击。

唐肃宗任用郭子仪,张巡等将领抗击叛军,在睢阳展开了拉锯战,阻止了叛军南下,并收复了长安,洛阳,叛军内部也不稳定,安史之乱爆发才一年,安禄山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唐军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名节度使集结数十万大军,准备一举攻破邺城,但是这个时候唐肃宗开始作妖了。

他开始担心自己手下的大将们,如果把安庆绪和史思明灭了后,会不会像安禄山一样拥兵自重,所以他一直没有下令征讨叛军,也没设元帅,唐军虽然人多势众却各自为战,安庆绪就一直躲在邺城,也不迎战,最后因为粮草补给跟不上,又没有统一指挥,导致了唐军溃败。郭子仪被解除了兵权,唐军和叛军进入了相持阶段。

一直到了唐代宗李豫继位,叛军内乱,唐朝才再次集结军队,一举击溃了叛军,史朝义自杀,持续了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就此结束。

唐代宗李豫

安史之乱能持续这么久,主要的问题还是唐朝内部,从最开始,唐玄宗宠幸奸臣,怠政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战乱初起,听信谗言,不了解形势,杀害大将,导致唐军兵败;唐肃宗继位,本来可以平定叛乱,但是对手下将领却处处提防,没有统一调度,唐军再次兵败,所以才让安史之乱一直到了唐代宗时期才被平定。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4

盛世大唐,因为安史之乱这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而逐渐走下了人人吹捧的神坛,步入渐渐衰败的境况。很多人都说安禄山多厉害,有英勇善战的军队,为什么唐朝皇室却能在仅仅七年间就平定了安史之乱?瀚海就此事来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第一、安禄山在安史之乱后一年之余就被刺杀

首先,说到安史之乱,大家脑海里肯定立马想到了历史教科书上的所提到的经典人物——安禄山,事实上罪魁祸首安禄山也就乱了一年之余的“安史之乱”,在十三个月之后他就撒手人寰了。安禄山的身体在安史之乱之前就已经渐添毛病,在安史之乱后更是一日不如一日,眼睛疼痛睁不开,性情暴躁,经常打人,最终他被亲信杀死的。



第二、唐朝皇室的各种作死的骚操作延长了安史之乱的期限

按理来说,如此一来,安禄山没了,安史之乱应该能够更加快平定下来才对,为什么唐朝皇室还多用了六年来搞定它呢?根据大家推测,如果不是唐朝皇室各种扑朔迷离的操作,要不然安史之乱恐怕仅仅用个三年就能够平定下来了。

《资治通鉴》记载:太原具言其状。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上犹以为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死于安乐的唐玄宗不信安禄山会造反,直到大势所趋,他才相信自己的亲信安禄山有谋逆之心。到底唐朝皇室有哪些骚操作呢?

其一,在安禄山造反之时,唐玄宗处死封常清和高仙芝,威逼哥舒翰出战,这使得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安禄山的军队多强大,士兵们都是骑在马背上长大的善战一员,这让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和高仙芝抵不住,北京、河北、山西太原、潼关等地都给安禄山的军队轻而易举地侵占了。然而,唐玄宗在这个关键时刻竟然向封常清和高仙芝问罪,令他们二人自杀身亡。群龙不可无首,二十万大军没有人领导,势必是如同一盘散沙,于是唐玄宗派哥舒翰去往潼关迎战安禄山。最终哥舒翰出关,中了安禄山的埋伏,潼关失守,安禄山派兵攻占长安。



其二,唐肃宗怀孕郭子仪和太子李俶图谋不轨,撤去他们的职位了,其后安排一个叫做鱼朝恩的太监前往监军主掌军事,领导二十万大军。然而,二十万大军还是如同一盘散沙,逐渐在战争中解散覆灭。

其三,唐肃宗没有给当时唐军的副元帅李光弼实权,使得他浪得虚名,只能做个空头领导,手下的人跟他不和,总是窝里斗。直到公元762年10月,唐肃宗幡然醒悟,任命太子李适为大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最后唐军在他们的运筹帷幄之下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战乱。

5

哪有10年,只有7年多,安禄山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起兵,到唐代宗宝应二年(公元763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结束,一共才7年。但不管是7年,还是10年,“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对唐朝社会、政治、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那么一度攻陷长安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最终为什么会失败呢?


战争初期安禄山取得节节胜利

起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举兵15万造反,唐朝从建立后已经数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军备松弛,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所过之处全都望风而降,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有力的抵抗,安禄山就顺利的控制了河北。

随着唐玄宗确认安禄山真的造反,便开始组织唐军进行反击,而这时候的唐军精锐主要都是常年驻扎在边境的边军,唐玄宗命令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在长安、洛阳等地临时招募军队。但“临阵磨枪”带来的结果就是安禄山很顺利的就攻陷了洛阳,唐军开始退守潼关。

最要命的是唐玄宗还凡了“疑将”的错误,斩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接着启用番人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哥舒翰沿袭了高仙芝等人的战术坚守潼关,但在杨国忠的蛊惑下唐玄宗坚持要求哥舒翰出潼关作战。结果唐军大败,在黄河北岸的灵宝折损数十万兵马,近20万的兵马,最后只逃回来8千人左右,哥舒翰侥幸没死。

所以皇帝不懂军事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譬如明朝崇祯就因为乱指挥结果逼死了孙传庭,戏剧性的是就战死在潼关。经此一战,唐军实力大受损失,哥舒翰也被部下胁迫投降了安禄山,后被安庆绪所杀。


战争中期双方保持胶着状态

随着潼关失守,长安再无险可据,安禄山得以长驱直入,在此情形下,唐玄宗不得不带着一众儿子和嫔妃出逃长安,逃至马嵬坡时,朝廷禁军发生哗变,先是诛杀了杨国忠,后又要求唐玄宗杀死杨贵妃,在此情形下唐玄宗不得不遵从。

杨氏兄妹的死对稳定当时唐军士气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杨氏兄妹不死,唐朝弄不好要灭亡,随着杨氏兄妹死去,唐军士气得以稳定下来,另一面安禄山已经攻陷长安。马嵬之变后,唐玄宗逃到四川,太子李亨则在灵武登基称帝,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迫退位。

唐肃宗起用郭子仪、李光弼,开始收复失地和剿灭叛军,期间一直打到至德二年,发生了对“安史之乱”乃至唐朝命运都影响极为深远的“雎阳之战”,使得安禄山十几万的部队被牵制在雎阳足有10月之久,从而大大减轻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的压力,进而收复长安和洛阳。

“雎阳之战”后,唐军开始逐步取得主动权,而安禄山一方逐渐陷入被动。


战争后期随着安禄山被杀,安庆绪和史思明的内部矛盾使得唐军取得胜利

安庆绪由于害怕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安庆恩取代,于是联合宦官李猪儿将安禄山杀死,随即自立为帝。不愿安庆绪节制的史思明率部向唐军投降,但很快再度复叛,并囚杀安庆绪,自立为“大燕皇帝”,但很快,史思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这时候的安史叛军基本上已经不成气候,在仆固怀恩的攻势下,随着史朝义的自杀,“安史之乱”遂高结束。

“安史之乱”虽然只有七年,但却历经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位皇帝,从唐朝各方面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正所谓是“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而对于安史叛军余部的处理失当,使得唐朝形成了河朔三镇的半独立割据藩镇,进而又引发了“二帝四王之乱”。

而考察“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失败的原因实际上源于其自身内部的利益矛盾,无法形成统一协调的阵线,进而导致“未败于唐而自溃”的结果,但唐廷也没捞着什么好处,“天可汗”的荣耀自此一去不复还,所以唐玄宗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做人还是要居安思危啊!

6

安史之乱没有打那么长时间的,从安禄山正式起兵,到最后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共计七年零两个月,这就七年多的时间。

先说安禄山的军队,其实安禄山的军队很强大的,算得上当时唐朝军队的顶尖水平,这都是因为安禄山经过长期的准备,部队训练有素,而且大部分都是骁勇善战的骑兵,可以说算的上是精锐部队。

但要说为什么唐朝只用了七年?那我告诉你,要不是史思明的响应、晚年昏庸的唐玄宗和唐肃宗的延误战机,早的话只用不到一年就平定了,何必需要七年。

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率领十五万大军,以讨伐杨国忠为借口,直奔长安而来。

  • 史思明的响应:

安禄山起兵之后,史思明也开始响应,可以说战火在唐朝蔓延开来,但是郭子仪此时任朔方节度使,率领军队与叛军作战,史思明的起兵,也牵制住了一部分前朝的军队,给了安禄山很大的空隙,让他可以直奔长安。

  • 昏庸的唐玄宗:

安禄山的军队起兵之后先取洛阳,这期间让各地唐军让安禄山打得溃不成军,但唐玄宗在这时候不是让封常清和高仙芝组织抵抗,而是先问罪二人,最终让二人自杀,真可谓自毁长城啊!

封常清和高仙芝的死,导致前方二十万大军没人管理,一时间群龙无首,被迫派哥舒翰去前线督战,此时的哥舒翰带病上场,只能坚守潼关,安禄山对他无可奈何,正当安禄山一筹莫展之时,杨国忠却给他“帮了忙”。

杨国忠劝唐玄宗,让哥舒翰主动出击,而哥舒翰知道后,大哭一场,放弃坚固的潼关,去出击打敌人,真是昏庸啊!

哥舒翰出城后被安禄山埋伏,战败被俘,安禄山将其杀死,而潼关也因此而丢。

此时的郭子仪甚至已经将史思明击败数次,也迫使安禄山不得不救助,可以说大好形势却因为唐玄宗的害怕而破灭,最终选择逃往蜀地,不久之后,太子李亨登基,郭子仪军队不得不班师回朝。

  • 唐肃宗的延误战机:

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登基,成为唐肃宗,但是他一登基,就耽误了郭子仪和李光弼直捣安禄山后方的计划,他没有选择让郭子仪等人出击,而是班师回朝。这是第一次耽误战机。

班师回朝之后,郭子仪等人还是受到了重用的,也取得了很多胜利。而就在此时,安禄山被自己儿子杀死的消息传了出来。

安禄山死后,叛军开始各打各的不在集中,而此时著名的睢阳之战爆发了,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等率军民坚守睢阳,拖了数十万叛军长达十个月之久,此时郭子仪等人认为趁机进攻叛军,可以结束叛乱。

郭子仪等人迅速出击,收复长安,逼近洛阳,而叛军见唐军势大,弃洛阳而走,郭子仪成绩收服洛阳,而就当唐军要乘机进军的时候,唐肃宗却不下令进攻了,而是自己先迁回长安,最终耽误战机。这是第二次耽误战机。

再次准备进攻已经是758年,但担心武将权力太大的唐肃宗,选择了分权给九位节度使,但为设置兵马大元帅,只有郭子仪还是一个副兵马大元帅,当然按没有人听他的,更为昏庸的是唐肃宗找来一个太监鱼朝恩当监军。

最终因为各种原因,唐军最终不敌叛军,而史思明也趁机在去洛阳。而鱼朝恩诬陷郭子仪,郭子仪被唐肃宗罢了兵权,这是唐肃宗的第三次耽误战机。

之后唐代宗继位,郭子仪又在征讨叛军中大放光彩,再加上叛军自己内部的矛盾爆发,郭子仪终于抓住机会,利用一年多的时间,彻底平定叛军。

这场安史之乱,本应该迅速解决战斗的,但是被各种原因阻碍,最终拖至七年之久,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唐朝内部的腐败。

7

总结为一句话:“黑吃黑吃黑吃黑”

安禄山被自己儿子安庆绪杀死,

安庆绪被父亲部下史思明杀死,

史思明被自己儿子史朝义杀死。

史朝义自杀。



乌合之众就是乌合之众。老子安禄山造反,儿子安庆绪也特别卖力,鞍前马后赴汤蹈火帮忙,结果安禄山打下了洛阳长安,也自封为大燕皇帝,这时候却想换个太子了。



儿子安庆绪当然不同意呀!心想:“我这么拼命跟你造反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想以后轮到自己做皇帝,现在你却过河拆桥换太子了!”于是他密谋宦官把他老子给杀了。

“不用你给了,我已经自己争取来了,哈哈”。



话说儿子还是没老子厉害,这儿子取代了老子的位置后却节节败退,东奔西逃的到处求援。 他老子的老部下史思明看不下去了,把这不中用的安庆绪杀了,自己当老大。

这史思明也是有些能耐,他跟唐军相持了好几年,但是结果也是惊人的相似,他儿子史朝义也把他给杀了。



同样的,儿子还是不如老子,史朝义掌握大权后却被唐军打得屁滚尿流,东奔西逃。最后,他手下的田承嗣和李怀仙分别投降把他给卖了,史朝义走投无路自缢而亡。自此,安史之乱结束。

黑吃黑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自己的儿子黑吃黑,这种就叫做睡觉都感觉不踏实的感觉。四重黑吃黑,安史之乱就是这样十年不到就被平定了

8

十年平定,莫非你还嫌短?正因为叛军强大,平叛才须耗时近十年。否则,就覆手可灭了。又何须十年?

安禄山的军队强吗?平心而论,确实强!唐王朝当时,国家在编军队总兵力只六十万余,而安史叛军兵力就有接近二十万,这是近三分之一的武装力量叛乱。所谓叛乱,就是趁朝廷大意,突然发动,以有备打无备,那么震动天下,席卷南北,亦是理所当然了~

叛军就是国家北方边防的正规野战军,所以除了总兵力规模强,同时他们的军事组织制度体系,编制,训练,武备兵甲等等,全是正规经制之师,与那些虽人多势众、却体制杂乱无度的农民军,完全是两码事。

更要命的是,当时突厥已衰落,蒙古高原上契丹已有崛起之兆,大唐的主要作战方向,已经从西域又移至北疆,国家的军事资源,人力物力大多投给了安禄山。大许多军功贵族子弟也在安禄山部下效命,包括薛仁贵的孙子等~幽州自古出骑士,自东汉起,幽州突骑之名就冠绝天下。故而安史叛军,可以说是唐帝国野战军中最强的骑兵集团。

但是再强的军队,也不能逆了历史潮流。叛军虽强,也只是一二州的力量。

况唐帝国当时,国力又值极盛时,一以一国之力圧一二州,用十年平叛,那已经是因为统治阶级实在已腐朽不堪了,常常首鼠两端,昏招迭出,。

如果朝廷不干预,放手让郭子仪,李泌等名臣去干,或许三二年就彻底平定了。

大唐那时,虽政治已趋腐败,但总体民心未失,人民还盼着安逸,并不想改朝换代,所以,大多数人不会选叛军。安史叛乱,虽平叛时间长了些,但是叛军的最终失败,是必然的!


9

安史之乱,作为大唐历史上一个由盛转衰的主要时间节点。

背后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凭借一场安史之乱,声名大噪,然而他的所作所为,却给整个盛唐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危机与风险,实际上按照当时安禄山的兵力,是完全能够与唐军所抗衡的,而且在起兵造反之前,安禄山就用自己独特的神技,将大唐的统治者安抚的顺顺当当。

安史之乱总共持续了7年有余,这场反叛的最终领导者安禄山,如果能够从头到尾贯彻这场战乱,相信还是可以打到10年之久的

当时仅仅在安史之乱发生没多久,安禄山就已经因为内斗撒手人寰,而且是死于自己的亲儿子之手,整个安史之乱的二头领史思明,最终也在安史之乱的倒数第2年,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杀害,群龙也不可无首,对于整体战略格局的掌控者安禄山一死,再加上史思明的死亡,这场起义最终的败局已定。

当然,在这里并非有否定史思明能力不行之意,实际上史思明的领兵作战能力远在安禄山之上

只不过他们二人术业有专攻,史思明掌握着用兵大权,而安禄山在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了安抚君心,正是由于这样的天合之作,才为整个安史之乱的爆发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否则要在此前没有准备好之前,他们贸然行动,势必会提前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实际上这场安史之乱的平定,在安禄山死后,本来可以速战速决,轻松完胜

因为当时看见大势已去的史思明已经率部下8万余人投降,只有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还在孤军作战,但就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唐肃宗协调有误,并没有集中兵力将其一举歼灭,反而在那样的危急关头,怀疑衷心于自己的部下,甚至怀疑到了自己的儿子头上,所以进一步削弱了唐军战斗力,又是一盘散沙的唐军,也毫无疑问地被安庆绪打败了。

这下可好,本来当时已经投降的史思明,看到唐军竟然如此不堪一击,此前那颗蠢蠢欲动的心再次膨胀起来

所以当即决定再次反叛,杀唐军一个回马枪,何况当时由于消息传达并不及时,许多唐军都误认为史思明的部下就是自己人,正因为如此,也进一步加剧了唐军的溃败之势,最终死伤惨重。

老谋深算的史思明,最终成功诱杀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自己再一次成为叛军首领,通过称帝进一步彰显自身地位。明明知道是自己的过错,才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而当时的唐肃宗却似乎不敢承认是自己的过失,反而拉上无辜的将领当垫背的背锅侠。

“一失足成千古恨”,唐肃宗也就在一次次的作死过程当中,逐渐偏离正轨

不仅自己决断失误,反而一次次干扰当时的指挥官的视线,唐军优秀将领为了避嫌,都已经不愿意再拿出100%的实力为唐王朝效力,这才是最终延长战事的根本原因,就这样唐军在一次次迂回折返当中,也被搞得精疲力尽。当时的唐肃宗甚至怀疑到了世代忠将仆固怀恩家族的头上,最终又一次加剧了唐王朝的危机。

要不是在安史之乱第6年,史思明最终死于自己的儿子史朝义,这场战乱还会被无限期的延长下去,安禄山的叛军实力虽强,但却终究不得民心,尽管整个唐王朝的唐军,不能够齐心协力,但他们最终代表的也是正统皇家地位。

10

没有十年那么长,从安禄山起兵开始算起,到史思明之子史朝义兵败自杀,满打满算也就七年零两个月。

就是这七年多的时间,也不能说是完全凭借叛军自己的实力撑过来的,没有晚年的唐玄宗及后来的唐肃宗的失策行为,也持续不了这么长时间。

安史之乱的叛军领导者变更过程

公元755年12月,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率15万军起兵,就在现在的河北涿州。两月后,安禄山僭越称帝,伪国号大燕。

757年1月29日,安庆绪(安禄山次子)联合安禄山的军师严庄,及宦官李猪儿,合伙诛杀了安禄山,自立为帝。

759年年初前后,安庆绪被唐军围攻于邺城,势弱求援史思明,不久后,史思明支援但事后杀了安庆绪及其亲族,接管他的军队,同时称帝。

761年春,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与部将联合谋杀,随即史朝义上位称帝。

763年春,叛军部下战败投降,史朝义自缢身亡

从这些时间可以看出,叛军每个两年左右就会发生内部主导权的斗争,安禄山是反叛一年多就被杀了。这说明叛军内部是有不少利益之争的,这种内部不稳的叛军,对于朝廷来说是有很多机会的,但朝廷都没把握机会。

表面上看,叛军主导权是由血统继承的,但其实叛军的每次权力更迭都有部下主动的参与,如严庄是安禄山的军师,配合其子夺位,史朝义是被部下“半挟持”状态继承大权的,史思明与安庆绪的矛盾也不是秘密。对于朝廷来说,明明有机会,但就是吃不到的这种感觉,也是挺难受的。

朝廷的失策行为

第一,错失战机,临阵斩将。

由于唐玄宗一贯的宠信行为,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消息传道到京城 ,他并不相信,认为这是有意诬陷而没有重视。这导致朝廷没有足够时间遏制叛军发展,也没有提前布置防守兵力,造成朝廷恐慌,局势恶化。

已然错失良机之后,朝廷并没有冷静对待,在军力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任命封常清和高仙芝等人率疲弱士卒抵抗敌人的精锐之师。事败之后,二人认为先应固守潼关,集结兵力之后再图反攻,但唐玄宗听信太监谗言竟把这两位名将斩杀了,真是会玩,这也为后来的哥舒翰战败埋下伏笔。

第二,强令出兵的潼关之战

在处斩高仙芝和封常清之后,唐玄宗又命哥舒翰率20万大军镇守潼关,这没毛病,哥舒翰守得固若金汤,同时郭子仪和李光弼也在河北数次打败史思明的军队,局势已然好转。只要静待时机,叛军就会在各路援军围攻下崩溃。

哥舒翰守了潼关半年,一看局势好了,唐玄宗又开始作妖了,他严词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敌,哥舒翰认为贸然出关很容易中了敌军圈套,再三上书,但唐玄宗下了圣旨了。鉴于高仙芝和封常清的先例,哥舒翰不敢不听话,结果是“恸哭出关”,果然中计,陷入了长达七十里的山道伏击区,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潼关之战使平叛战争的局势急转直下。叛军迅速占领潼关,拿下长安城,唐玄宗早就吓得带着杨贵妃逃往西蜀了。

第三,肃宗分权

肃宗不比晚年的唐玄宗强到哪去。在安禄山身死之后,朝廷也集结了十五万大军,反攻长安,一路进展顺利,不仅收复了长安洛阳,连带收复了河西、河东、河南大片失地,安庆绪也逃往邺城,史思明闻讯率十三万大军降唐。

这大多是在758年,反叛的第三年,当时局势再次好转。但很快 ,皇帝的毛病又犯了,担心武将揽权,尾大不掉,开始分权了。

这一年朝廷组织了九路节度使,60万大军攻打安庆绪所在的邺城,奇葩的是没有一个总指挥,数十万大军没有一个元帅,只是找了个太监,名义上监管全军,太监哪会打仗?

上一任的总指挥李俶(唐代宗李豫)虽然是个虚职,好歹能放权郭子仪,这次就被按在京城了,郭子仪的副帅一职也没了,跟其他节度使一样了。

无领导就意味着拖延,长时间拖沓本来就是军中大忌,此后两军对阵,数十万大军遭遇一阵“狂风突袭”之后,互不统属的官军就乱了,降而复叛的史思明“名义上”就打败了官军,其实他也吓到了,退了军,只是没有官军那么散乱乱,稳住了阵脚。而后,郭子仪被夺了兵权。

久战

史思明援救了邺城之后,除了杀了安庆绪,自称皇帝外也没干啥事了,马上就回到了范阳了,叛军也没干出啥惊天大事 。肃宗虽然还是不老实,但双方战局都在相互拉扯,整体上唐军稳定下来后又处于优势了。761年春,史思明被儿子干掉,一直磨到唐肃宗在762年死了也没结束,但来年春天,随着敌军战败,史朝义的死,安史之乱就正式结束了。

结语

在安史之乱的七年时间里,叛军队伍的强大没有想象的那么突出,回援的唐军也不弱,只有早期安禄山带领的十几万人马实力上来说是比较突出的,当时哥舒翰也不敢贸然出动,随着安禄山身死也就分散了。安庆绪和史思明等人的部队不少也是征兵等方式招来的。

安史之乱能持续七年之久,也不是完全靠的强军,几次大的事件都跟朝廷失策有不小的关系,从一开始的镇守潼关开始就接连犯错,老老实实的镇守潼关可能就没那么多事了。不论是高仙芝还是哥舒翰都是少有的名将,守个潼关不在话下。

简单模式你不走 ,非要搞个地狱模式 ,老巢都丢了,也搞垮了大唐的元气。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