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这个东西,就是个记号,是关于身份的标识。本来是很简单的事,但要说清楚却很复杂。
比如,一见面一般会问一下姓名,相互介绍一下,说姓啥名啥,大家都很明白,知道你是谁了。
但要想说清为何姓啥,为何名啥,这可就麻烦了。甚至他自己都说不清楚,也就有了他爹姓啥他姓啥,他爹叫他啥他就叫啥。
至于题主这个问题,要简单说清,最好别去管他的姓是咋来的,关心一下他的姓是咋没的,就更容易明白。因为以他爹姓啥他姓啥理解,最省事,也不容易出错误。
那么,豹眼就不啰嗦,以此直接上干货。
01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吴王夫差,他爹姓啥他姓啥,不是没姓。
据史书记载周太王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泰伯)、次子仲雍、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聪明早慧,深受周太王宠爱。隔辈亲,爷爷爱孙子,这符合人情。
喜欢一下也就罢啦,还想把王位传给他,但依据传统应该传给长子。为此,周太王郁郁寡欢。长子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就和二弟仲雍假借为父亲采药的机会,一起逃到了荒凉的江南,定居梅里(今江苏无锡的梅村)。
哥俩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也称工吴、攻吾。国姓姬姓,还是跟着他爹姓姬。
当时,只有贵族有姓,平民只有名没有姓。古时说得百姓,不是大众平民,是指有影响的、有姓的贵族。
吴国国主姓姬,国姓姓姬,当然也会有别姓贵族,但没有姬姓尊贵。
周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后,分封天下,就把他父亲姬昌的大爷、二大爷,也就是武王姬发的大爷爷、二爷爷在吴国的后代,封为二国:其一为虞国,其二为吴国。
一传二传,其中吴国传了二十三代就到了春秋时期,传给吴王僚。期间只改名不换姓,一直还姓着姬姓。
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也叫姬光,是吴王僚的弟弟,就把吴王僚给杀了,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国王换了,但还姓姬,这没有变。
同样的情况,越国也是这样,但比吴国立国还早,更牛叉。
大禹直系后裔夏朝君主少康庶子无余,封地在欧余山之南,今天浙江绍兴一带,以禹王陵为中心,建国,国君为姒姓。
春秋末期,越国与吴国经常相互攻伐。前496年,越国国君允常死后,勾践继位,这就是越王勾践。勾践祖上姓姒,勾践自然姓姒。
秦朝之前,在春秋时期,还处在奴隶社会,以分封制为主,宗室贵族是社会的统治阶层,底层的民众大多都是奴隶身份,基本都没有资格有姓。有姓的宗族都是上层统治阶层,都知道他姓啥,不说也知道,一般都是习惯只称呼名字,不习惯全称姓名。就好比是一个村都是一姓,不称姓也知道姓啥,直呼其名就行了。这种情形一般不会重名。
这就是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大多不称呼其姓,只称其名的原因吧。
02
专诸、要离
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今南京六合区西北)人。就是吴国公子光雇的杀手,是伍子胥推荐给公子光把吴王僚杀掉的那个人。没有史料介绍他姓啥,不得而知,或许根本就没有姓。上面已经说过,不是人人都有资格能够有姓的,底层民众只有名没有姓,也属正常。
公子光也就是姬光即位,由于专诸杀死吴王僚后,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就以专诸之子为上卿,进入了贵族阶层,是否赐姓,不得而知。
要离,也生活在吴王阖闾时期。据《吴越春秋》记载,前(513年),吴王阖闾即位的第二年,派遣要离刺杀庆忌。其父为职业刺客,要离为屠夫,因为成功刺杀庆忌,成为春秋时期著名刺客。
要离跟专诸,可能一个情况,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姓,更大可能是一个屠夫没资格有姓。
03
墨翟、百里奚
墨翟,墨氏,名翟,华夏族,战国时期滕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其祖先是宋国贵族目夷(今河南商丘人),子姓,跟孔子的祖先一姓。
墨子为何就以墨为氏,没有资料介绍。
百里奚,(?--前621年),姜姓,吕氏,百里氏,名奚,字子明,齐国没落宗室。
墨翟、百里奚的情况是,本来姓子、姓姜就挺好,莫名其妙就又有了氏。
史料没有记载,也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瞎猜也没有任何意义。
总之,古时候,只有贵族才有姓,平民、奴隶是没有资格有姓的,凡是有姓就不是一般的人家。如吴王阖闾、吴王夫差都姓姬,越王勾践姓姒,墨翟姓子,百里奚姓姜;底层百姓专诸、要离,就没有姓,只有名做个记号。
看来,名字就是记号,姓才是表明身份地位。
贵族阶层也会出现分化,因子孙封地、祖先官职、祖宗名字等各种情况,子孙以此又有了氏。如何把这些事弄清楚,就要看家谱,记载的比较清楚。
说起来很简单,弄明白很复杂。
豹眼也就了解这么多,有兴趣的友友可以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