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不死,刘邦可以避免白登之围吗?
答案是不可以!
因为韩信死于公元前197年,而白登之围发生于公元前200年,也就是说发生白登之围的时候,韩信还没死呢……
那如果韩信来指挥这次作战,还会发生白登之围吗?
咱们先从军事角度来看看白登之围具体是咋回事。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为了防备匈奴的进一步南下,就想设置一道缓冲地带。于是刘邦将太原郡和直至北部边界的三十一个县划给韩王信(与击败项羽的韩信重名,因为他被封为韩王,所以史称韩王信)作为封地,作为一个分封的属国去抵御匈奴。可是当年秋天,匈奴来攻的时候,韩王信却和匈奴约定好共同攻打汉朝。韩王信献出了国都马邑,投降了匈奴,并率军攻打太原。
勃然大怒的刘邦,在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反击。战役的初期,汉军进展顺利,连续击败韩王信的叛军,以及叛军和匈奴的联军,甚至还击败了冒顿单于的先头部队。此时已经是冬季,天降大雪。而棉花这样的重要御寒物资要到一千多年后的宋元时代才开始推广。因此,当时汉军士卒自然缺乏足够的御寒服装。普通汉军战士多被冻伤,甚至有20%到30%的士兵被冻掉了手指。汉军的行动越来越迟缓,各部队之间也出现了脱节。
同时,刘邦在连胜之后,中了冒顿单于的示弱诱敌之计,产生了轻敌冒进思想。当刘邦亲率先头部队进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南30里的白登山。主力二十万汉军则还停留在楼烦、马邑一线。冒顿单于抓住汉军的这一漏洞,调集整个匈奴帝国的三十多万骑兵,将刘邦和汉军先头部队合围在白登山。汉军苦战7日不得突围,情况十分紧急。
后世人绘声绘色地演绎了刘邦脱困的过程:无计可施的刘邦向随行的谋士陈平求助。陈平建议派人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皇后),让她劝说冒顿解围。汉高祖采用此计,派使者用重金贿赂求见阏氏,并送上一幅美女图。使者说“汉朝有这样的美女,现在汉朝皇帝的状况非常困厄,打算把这位美女献给单于,以求脱困。”阏氏见图,担心单于得此美女,夺走冒顿对自己的宠爱,便劝冒顿解围撤兵。她说:“汉、匈两主不应该互相逼迫得太厉害。就算你夺取汉地,可能也会水土不服,无法长住。汉帝被围了七天,军中没有什么慌乱,想必是有神灵在相助,不如放他一条生路。”冒顿听后决心动摇,于是将包围圈放开一角,汉高祖刘邦这才顺利逃脱。
其实为后世所多为津津乐道的使者与匈奴阏氏对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没有提及。相反,司马迁强调“其计秘,世莫得闻。”那个对话的版本,出自东汉哲学家、经学家、琴家桓谭的《新论》一书。至于桓谭是如何能将一件将近两百年前,当事人都不晓得细节的事情,描绘得如身临其境一般,这就不得而知了。
更有意思的是关于白登之围的记述,同一本《史记》中都展现了不同角度的细节描写,堪称汉匈历史当中的“罗生门”。
《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後罢去。”
《史记·陈丞相世家》“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史记·韩(王)信列传》“汉令车骑击破匈奴。匈奴常败走,汉乘胜追北,闻冒顿居代谷,高皇帝居晋阳,使人视冒顿,还报曰‘可击’。上遂至平城。上出白登,匈奴骑围上,上乃使人厚遗阏氏。阏氏乃说冒顿曰:‘今得汉地,犹不能居;且两主不相厄。’居七日,胡骑稍引去。时天大雾,汉使人往来,胡不觉。护军中尉陈平言上曰:‘胡者全兵,请令彊弩傅两矢外乡,徐行出围。’入平城,汉救兵亦到,胡骑遂解去。”
《史记·匈奴传》“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
高帝乃使使间厚遗阏氏,阏氏乃谓冒顿曰:‘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满傅矢外乡,从解角直出,竟与大军合,而冒顿遂引兵而去。”
但是如果我们综合各方面历史记述,从军事角度而不是从简单的宫斗角度分析整个“白登之围”。那么,我们就能拨开历史的迷雾,发现被后世文人所演绎和想象所层层遮盖的历史真相。
刘邦因为轻敌冒进,与汉军主力脱节,导致整个指挥中枢和前锋被匈奴主力合围。汉军苦战7日不得突围,所带的粮食也要耗尽。在这窘迫之时,刘邦派使者贿赂匈奴阏氏,阏氏劝说冒顿单于,冒顿单于将包围圈放开一角,这些事情都确有其事。但是如果我们只按事情表面的现象去理解,就明显背离了冒顿单于的为人性格和军事常识。
冒顿在当太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头曼单于喜爱后妻所生的孩子,就想废了冒顿。于是头曼派冒顿月氏国当人质,然后却故意发兵攻击月氏国,以此借刀杀人。冒顿偷得了月氏人的千里马,才逃脱了月氏人的追杀。
头曼单于见冒顿如此勇壮,就让他当上了万骑长。冒顿也没说什么,就是制造了一种名叫“鸣镝”的响箭。然后冒顿规定:“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出猎时,冒顿射出鸣镝,随从有不随鸣镝射往同一目标的皆被斩杀了。后来冒顿用鸣镝射自己的宝马,随从有不敢射者,也被立斩。再后来,冒顿又用鸣镝射自己的爱妻,随从仍有不敢射者,又被斩杀。最后,当冒顿用鸣镝射父亲头曼单于的宝马,冒顿的随从都没有一个人敢不射了。
这时,冒顿才显露了他的真实目的。当冒顿随父亲头曼单于出猎时,冒顿用鸣镝射头曼。冒顿的随从神经反射般都随之放箭,于是就射杀了头曼单于。随后,冒顿又诛杀后母及那个差点取代他的弟弟,杀光了不服从自己的大臣,自立为匈奴单于。
冒顿刚当上单于,东胡王乘其立足不稳,派使者来索要头曼单于的千里马。冒顿不顾群臣反对,将千里马送给了东胡王。东胡王又索要冒顿单于的阏氏。结果,冒顿不顾周围大臣的反对和气愤,把自己的妻子也送给了东胡王。东胡王认为冒顿软弱可欺,不再将其放在眼里,自然也放松了警惕。过了一段时间,东胡王又来索要匈奴与东胡之间的一块荒弃地。匈奴有大臣认为可以出让。结果冒顿却大怒,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人”。冒顿杀掉了主张让地的大臣,发兵突袭东胡。东胡猝不及防,东胡王被杀,其民众及畜产尽为匈奴所得。
可见冒顿是一个性格隐忍果敢,下手毒辣凶狠的枭雄。别人珍视的宝马爱妻,他是说杀就杀,说送就送。只要碍到他了,别说随从大臣,就是后母、异母兄弟,甚至亲生父亲,他杀起来也毫不留情。这样一个枭雄,现在调动了全国的兵力与汉帝国进行战略决战,并且已经包围了对方的整个指挥中枢。他怎么可能因为在他看来可以随意杀掉,随意送人的女人的几句话,就中止这么庞大而关乎国运的军事行动?如果冒顿是这样一个视军国大事为儿戏、耳根子软的人,估计早就死在了月氏国,更别说成为“草原苍狼之王”,建立如此强悍的帝国了。
所以,冒顿主动将包围圈放开一个缺口,明显是一个反常举动。从心理学角度,当一个人有突然的反常举动,那么他一定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其实我们综合前面的史料,同时换个角度考虑,就能发现其中的端倪。匈奴面对被包围的刘邦,可谓占据了天时:天气寒冷,汉军非战斗伤亡增多,战斗力下降;地利:将汉军重重围困;人和: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虽然被围的汉军无法突破匈奴人的包围,但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匈奴人同样也无法突破汉军的防御。这就等于,冒顿单于动员倾国之兵,将刘邦和汉军前军包了饺子。但这个饺子夹生了,吃不掉。同时,后续汉军主力也在源源不断地赶来。等到第七天的时候,被包围的汉军、包围的匈奴人、前来解围的汉军主力,三方形成了一个僵持状态。之前占尽优势的匈奴人反而要担心被汉军内外夹击了。
本来冒顿单于也在等待韩王信叛军的支援,但韩王信的叛军却迟迟不到。背叛者从来都是得不到信任的,韩王信的叛军也是如此。冒顿甚至都开始担心叛军和汉军重新联合起来。因此,冒顿单于的战役决心不可能不发生动摇。但冒顿用兵一贯喜欢用假想欺骗敌人,使敌人出现误判,从而打破僵局占据主动。比如他对付东胡人就各种委屈求全,然后突然一击必杀。冒顿对汉军同样也是如此。之前匈奴和汉军的前哨战中,面对汉军战车与骑兵的正面突击,匈奴总是处于下风。因此,冒顿故意进一步示弱于敌,面对着汉朝的使者,故意将精锐隐藏起来,只显露老弱病残。于是成功欺骗了久经战阵的汉高祖刘邦,最终促成了白登之围。
因此,冒顿单于听从阏氏的劝告,主动放开围困一角,最大的可能是一个假象和烟雾,背后有着更大的杀招。《孙子兵法》曾经说过“围师必阙”。强调包围敌人时,为防止敌军产生拼死作战的决心,要虚留缺口,以动摇敌军指挥官的意志,涣散敌军士兵的斗志。更重要的是,虚留缺口并非放任不管,而是要在敌人逃跑时,发动致命一击,使敌人在仓促逃跑过程中陷入覆灭。冒顿单于够呛读过《孙子兵法》,但大草原上残酷的生存竞争无时不刻在教授在他这种战争哲学。
草原上的群居猛兽,如狮子和狼常常会进行类似的围猎。比如狼群捕猎鹿的时候,会先分散于鹿群的四周,全部隐蔽,逐渐逼近鹿群。当靠近之后,一部分狼采取骚扰或追赶的方式,把目标赶往隐蔽好的头狼附近。当鹿奔跑到埋伏的头狼身边时,头狼便开始以偷袭的方式发动必杀一击。一来鹿已经开始慌乱,二则出乎其意料,故而比简单的追赶更加容易获得猎物。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很早就学会了这种需要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群体作战伏击作战方式。13世纪波斯史学家志费尼(Ala-al-Dn‘Aa-Malik Juwain)记载有关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远征国外的历史著作《世界征服者史》一书中记载到:“凡从事战争者,必先训练使用武器,必须熟于围猎,如何迫近野兽,如何遵守秩序,如何依人数多寡,包围兽类。
联系冒顿灭亡东胡之前给东胡的“甜头”,从军事角度分析,冒顿在白登之围中给刘邦的这个解围一角的“甜头”,更像是鱼饵。但当时僵持的战局,逼迫着身经百战的刘邦只能硬生生吞下这个“鱼饵”。这时候,陈平的身影出现了。历史上的陈平不是那个后世描写的谋士般的形象。当时他的官职是护军中尉,汉帝国军队里的高级军官。历史上记载的陈平奇计,也不是那个“宫斗奇计”,而是一个重要的战术建议。陈平建议:士兵手持强弩,以战斗队形,徐徐撤出围困。
草原上的哲学,面对强壮的敌人要主动退让,以减少己方的损害。野狼捕猎时也是让开最强壮的猎物,只攻击病弱者。匈奴的哲学更是如此。面对着围而不乱、退而不溃,严阵以待的汉军阵列,匈奴人找不到发动致命一击的契机。同时,前来救援的汉军也赶到了。因此,冒顿单于只能撤兵北返,汉匈两大帝国的第一次碰撞就这样落下了帷幕。虽然没有最终的结果,但双方也在这次碰撞中,体会到了对方的实力。
在正面战场上,匈奴对面汉军的车骑突击处于下风。面对严阵以待的汉军,匈奴也无法突破其防御,讨到什么便宜。但匈奴则可以通过机动力上的绝对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决定在什么时候打,在哪打,或者通过袭扰、围困来拖垮汉军。
总之,这就是两大势力在不够了解对方情况下发生的一次主力会战。
刘邦如果不是太过轻敌冒进,不管有没有韩信,都不会发生白登之围。
而如果是韩信来指挥作战,就算不发生白登之围,汉匈这种实力对比依然存在。奇谋与决断是无法短时间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实力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