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王朝隋王朝与蒙古元朝,都曾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璀璨夺目独步一时,在当时的世界上,可能也称得上是非常非常强大的王朝。但是,这三个曾明亮若北斗的封建王朝之星,都未逃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其中秦与隋算得是短命王朝!

先盘点一下这三个王朝的统治存世时间:秦传二世而亡,存14年。隋亦传至二代,断送于杨广之手,隋朝统治存在了37年。最长的数蒙古元朝,而元朝在频繁换皇帝先后11个之后,终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坍塌,整个王朝统治历时97年。元朝历时近百年,换帝11位,在封建王朝中算比较长的。

这些曾轰轰烈烈一时,强大到非凡的封建王朝,为何仅仅经过一段时间就灭亡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简单说,秦朝苛政:秦始皇对于律法的重视几乎严肃到了骨子里,秦国百姓因为小错而被重罚的例子比比皆是,对于原本属于其他六国的子民而言,秦朝法律更是难以适应。秦朝的横征暴敛:秦始皇是一个热衷于功勋的皇帝,即使已经统一了六国,但他仍然耗费民力修筑长城,先后和匈奴和百越开战,连年的征战和修筑任务让秦朝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隋朝是杨坚篡权得来的皇位,平南陈,整吏治,整个王朝可谓是勃勃生机。到了二世杨广手里后,隋朝可是打的匈奴不敢畜牧于塞上,万国来朝就是起源于隋朝时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到了最鼎盛的时期。但到杨广时期,大肆征召民夫修建通济渠运河,修建洛阳城,民间饿腑遍野,哀鸿一片。杨广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反而因为高句丽的轻视连续三次对高丽用兵………

秦与隋王朝及元朝的灭亡,都与社会转型政权交替,各种存储的矛盾处置失当,加之阶级矛盾,穷人积穷积贫,造反是死,苟且偷生也不得,所以干柴遍地,一点星火,烽火连天,这些王朝焉能不短命!

最佳贡献者
2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谁说的疆域越大就越短命呢?

汉武帝时代的疆域超过秦始皇,西汉活了两百年。

唐朝疆域超过隋朝,唐朝活了三百年。

疆域多寡与王朝命数没有必然联系!

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是因为秦始皇暴毙,导致接班人出现问题,赵高等人矫诏杀死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扶苏,立了昏庸的胡亥,结果赵高控制中央,导致秦朝核心力量离心离德,在巨鹿之战最关键的时刻赵高还在阴谋算计前线秦军将士,终于导致秦国天下大乱,最终灭亡。

隋朝短命同样是隋文帝在接班人上出现问题,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次子杨广登上帝位,杨广是个著名的暴君,横征暴敛,穷奢极欲,终于导致隋朝大乱,最终灭亡。

元朝其实并不算太短命,元朝自忽必烈立国到元顺帝被明朝逐出北京,前后一共将近一百年,之后的元朝在塞外一度被称为“北元”,北元又和明朝打了三十多年才灭亡。

与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相比,不算割据政权,只说基本完成内地统一的王朝,西晋五十年运数,北宋一百六十多年运数,元朝不多不少正卡在中间。

中国历史上短命的王朝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秦朝是暴政+昏君+权臣导致灭亡;新莽是改革失败触动地主阶级利益导致灭亡;西晋是内讧+外族入侵;隋朝是暴政+对外战争失败。

以上这几个曾完成过统一,随后不久就灭亡的朝代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理由,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反观那些比较长命的大一统王朝,如东西两汉,唐朝,明朝,清朝。

他们有几个共同点:有一个牛逼的开国皇帝打下好基础,留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有一个或者几个牛逼的接班人,将“草创”的帝国制度完善,并且消灭内在和外在的最大的威胁,在中前期没有出现太大的“坑货”接班人。

而且,这些长命帝国还都有一个强大的汇聚精英的“基本盘”,汉朝是功勋贵族和豪强地主,唐朝是关陇贵族,明朝是士大夫和勋贵集团,清朝是八旗集团。

只不过,当这个帝国赖以生存的基本盘腐朽崩溃甚至反水挖坟的时候,帝国也就是无以为继了。(老不看三国)

3

这是个尖锐问题,可以看看《过秦论》。

社会生存发展的核心是自然发展,整体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比别的动物聪明,有时会聪明反被聪明误,太相信人能做到一切了,任何事情都由人来把握,最后适得其反。

秦朝生产的箭头都有著字,从打磨工匠到铸造工匠到监工……最后到丞相李斯,精细到现代机床的程度,说明了秦朝律典的严苛,在战争期间作用很大,但是,在正常社会生活发展中还用严苛的连坐制度,还用军事化管理,造长城,修水渠,建皇陵,就不合时宜了。

隋朝也是如此,开运河,争朝鲜,几下扬州,不可谓不强大。

元朝征战欧亚大陆,愣是绕道印度从云南进攻宋朝,现在云贵还有蒙古遗族,其强大不可一世。

但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点,人的所有行为的目的是好好过日子,各司其位,各尽其责,安分守己,做好自己的事情,有吃有喝有住,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每个人都值得相信自己努力生活,这种个体的生命力形成社会的生命力,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这才有无为而治,这才有汉朝的兴盛,唐朝的辉煌。

4

这个问题本身有两个问题:

一是秦朝、隋朝与元朝都强大,但不是都短命。

秦朝(前221-前207)约14年,隋朝(581-618)约37年,而元朝(1206-1368)约162年。单纯以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定国号为元算起,元朝也有97年历史,并不算短。

三国时期才60年,西晋才52年,五代时期也才53年,辽国才118年,金国才119年,南宋也不过152年。单纯以元朝统一的97年对比其他大一统王朝是相对短些,但蒙古162年并不短。

毕竟蒙古政权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具有独特性,元朝不算短。

二是秦朝、隋朝和元朝的版图并非都空前的大,秦朝和元朝可以说版图空前,但隋朝的版图并不算空前。

我并没有去详细的查询隋朝的版图面积,但我们简单对比一下隋朝的版图与汉朝和西晋的版图,发现隋朝的版图并没有比他们大多少,总体上基本持平。

(隋朝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西汉疆域地图,图片来自网络)

与西汉版图相比,隋朝的版图少了左下角的“云南地区”和“辽东与朝鲜地区”,总体上有所损益,并未超越西汉,所以隋朝疆域“空前”是不准确的。

(西晋时期版图,图片来自网络)

即便隋朝的版图与西晋时期相比较,隋朝的疆域也不见得比西晋多多少,所以说“隋朝疆域空前”也是不准确的。

秦朝、隋朝与元朝“强大却短命”的原因各有不同

我认为三朝灭亡的原因中共同原因都有两点,那就是“好战”和失民心

好战,对于历史来说是一个中性词,不同时期的“好战”具有不同的历史意义。

一个古代王朝的初创期,好战是褒义词,说明王朝的创立者具有“创业精神”,积极进取。比如,秦朝的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开疆扩土,北击匈奴,南击百越。

(秦朝疆域,图片来自网络)

但一旦建立了大一统王朝,接下来需要给新建的王朝与人民调养生息与恢复的时间,这样才有利于王朝的稳固和发展。

比如,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所以有“文景之治”。还有唐朝初期,唐太宗也采取宽松政策,所以才有“贞观之治”。

(唐太宗)

一个古代王朝的发展期需要和平的环境,此时“好战”就是贬义词,对于王朝的统治弊大于利。

一个古代王朝就像现代的公司企业,初创期可以要求员工多加加班少给些工资,员工可以理解,可以忍。但是,如果初创企业进入了发展期,还一味要求员工加班却不加薪,那这个企业公司是不可能持续的,是不得人心的。

同理,秦朝、隋朝和元朝在建立大一统王朝后仍然很“好战”,不给人民休养生息的时间,所以秦朝与隋朝“二世而亡”,元朝的大帝国也分崩离析,勉强维持。

(元朝版图与汗国,图片来自网络)

元朝因为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所以存在着许多特殊性,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有着诸多的差异与矛盾。主要表现在草原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融合问题,元朝的汉化与同化速度太慢了,所以导致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相互交织互相激化。这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对比同为周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元朝统治者不如清朝统治者,清朝的汉化与同化更快更彻底,所以清朝的统治更为稳固。

“马上得天下”却不可“马上治天下”,这个道理清朝统治者明白,但元朝统治者不懂!

(清朝统治者)

秦朝与隋朝的暴政、残酷剥削、沉重的徭役、大规模征伐与大兴土木是导致两朝快速失去民心与激化社会矛盾,是两朝短命的共同原因。

秦朝北击匈奴,南击百越;而隋朝三征高丽;

秦朝筑长城、修直道、建阿房宫与皇陵这些都加重了徭役;而隋朝建大兴城,开大运河等也加重了徭役。

两朝的统治者对以暴政而闻名,所以短命也是共同的特征。

总结:

归根到底,一个国家或者王朝的统治是否稳固与能够长远,与是否获得人民的支持有重大关系。

强大的国家领导体系与人民的支持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没有好的国家顶层设计,那国家难以走向强大;而没有底层人民的支持,再好的顶层设计也如空中楼阁无法实现。

文人鬼说自己的观点,欢迎关注与交流。你的点赞、评论、转发与关注都是对我的支持!

5

导读:通常秦、隋作为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通常都会放到一起,这两个朝代的建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的同时也孕育了汉唐两个伟大的王朝。但是这两个王朝灭亡原因和形式其实又有所不同,与元朝灭亡更是截然不同。强大与否、疆域大小都不是三个王朝短命的原因:汉唐的强大不次于秦隋,疆域甚至远大于秦隋都可以以两百多年的国祚寿终正寝。而元朝的灭亡除了残暴以外更多的是内乱,中后期皇帝更换如同走马灯一样的频繁。由元仁宗改变和哥哥武宗达成的叔侄相传的誓约,导致后来元朝长达二十年的政治混乱及宫廷斗争。高层为争夺权利不断的刺杀、兵变谁好有精力好好治理国家,这才是元朝迅速衰亡的主要原因。


俗话说幸福的人都是类似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元顺帝这三位末代帝王都有贪图享乐坏习惯,也是史书抨击的主要层面。而秦二世的残暴弑杀以及秦朝的严刑酷法;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元朝的粗暴统治以及宗室内部的残酷斗争是各自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朝:继承人胡亥残暴、贪图享乐,严刑酷法让承平数百年已经灭亡的东方六国非常不适用;加上赵高等人操权乱政,导致天下烽烟滚滚

秦国立国数百年后,经过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才能完成“吞二周而亡诸侯”统一六国的历史重任。但是仅仅十几年后因为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曾经强大的秦帝国就在战争中分崩离析。究其原因有很多,但是统一后的秦朝以法家治国的严刑酷法让六国遗民非常不适应。商鞅变法后奖励耕战,让老秦人通过军功获得上升通道。老秦人闻战则喜,赤裸上身高呼“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誓不休战”的口号追杀敌人。在这种类似战时的苛刻体制,让秦国战斗力迅速上升。凭借八百里秦川和天府之国的物产,支撑了数十万秦国大军长期征战。从商鞅变法到统一全国,以法家治国的秦国战时体制经过百余年已经磨合的非常纯熟。


但是秦国统一后延续了秦国依法治国的方式,这种秦国百余年已经非常适用的秦国律法对六国遗民来说可是非常难以接受的。但是在秦强大武力的压制下暂时处于平衡状态,另外秦国一刀切实行的直辖郡县制让六国贵族利益受损。即便是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以张良代表的六国旧贵族也对秦始皇进行过刺杀。秦始皇死后赵高矫诏逼复苏自杀,胡亥追求享乐诛杀宗室。赵高擅权粗暴统治,秦国如同过刚的一张弓最终到达崩断的边缘。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在大泽乡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点燃了秦国灭亡的烽火。


隋朝:其实隋炀帝虽然好大喜功,但是做的事都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只不过太过于着急,妄图毕其功于一役导致滥用民力、天下各路诸侯造反推翻了隋朝

隋文帝奠定了隋朝强盛的基础,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奠定了后世王朝的行政和人事选拔制度。可以说隋朝的经济、人口、战力都达到了一个巅峰,隋朝和秦朝一样都结束了长期的乱世。隋文帝时候隋炀帝杨广即位,我们不说杨广即位的合法性;也不说隋炀帝贪图享乐,因为所有帝王几乎都有这爱好。我们不是为杨广翻案,也不认为杨广挥金似土的腐败是正确的。但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三征高丽都没有问题:京杭大运河连通南北多个水系,至今部分河段仍然收益;而高丽的狼子野心成为必然征服的对象,隋唐两代王朝的帝王反复征伐高丽也证明了隋炀帝的正确性。但是杨广妄图毕其功于一役,太过于好大喜功结果造成民力被严重消耗。加上十八路反王的推波助澜,造成隋朝七十二路烟尘最终亡国。



元朝:战争频仍、善于破坏不善于建设、内部争权夺利、民族等级制度都是灭亡的诱因;末年频繁的自然灾害和激化的社会矛盾是农民起义大规模爆发的主要原因

其实蒙古在成吉思汗时期实行传统的分封制就是祸乱的根源,四大汗国相互攻杀、为争夺大汗位置元世祖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汗位都是这个原因。即使忽必烈效仿中原文明建立元朝也不彻底,元朝夹杂了大量的蒙古旧俗。元朝建立后与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长期征战,消耗了大量的财富。而游牧出身的蒙古善于破坏而不擅长经济发展,民族等级制度的划分也非常不利于统治和团结。而从元武宗、元仁宗兄弟二人开始兄终弟及和叔侄传承的承诺被破坏,成为元朝皇族内乱的根源。

此后20余年,元朝宫廷内乱造成的政变、刺杀导致皇位更迭如同走马灯一样频繁。高层为了皇位权力互相攻杀,精力有限本就不被重视的经济和国家治理就更没人管了。高层不管,基层贪官污吏上下其手造成尖锐的阶级社会矛盾激化。加上元朝末年的频繁的自然灾害,民不聊生自然揭竿而起。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6

你好,我是肥星星,我来回答。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比来分析,秦、隋、元,这几个朝代确实相对比汉唐明清确实短一些,但是历史上短命王朝数不胜数,比如五代十国这些,更短。因此王朝的长短和疆域没有直接关系,就比如明朝,和秦、隋两朝类似,到是并没有短命。我们具体分析原因:

一、制度问题

秦朝、隋朝时期离明朝很远,可以说明朝在建立之初,曾以他们作为一种参考,不论在制度、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方面,都要远超于他们。秦朝灭亡是基于长时间的动乱,百姓对于秦朝并没有归属感,对于制度也是在慢慢摸索当中,没有任何的参照物可以模仿。贾谊的《过秦论》也说明了秦朝灭亡是因为制度不完善,只知通过严酷的律法限制百姓,却没有思想来教化众人。

而隋朝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隋炀帝杨广做了一件功在千古,弊在当代的事。如果他是一位第三任或者第四任皇帝的话,也许隋朝就不会这么快灭亡了,就如汉武帝,他在前人的慢慢积累下,厚积薄发,才做出了千古一帝的举动。但隋朝的底子还不雄厚,杨广穷兵黩武将民怨积攒到顶峰,才导致灭亡的下场。

反观明朝,在制度上可以沿用宋朝制度,丞相制不行、中书省不行,朱元璋就直接亲设四辅官,还不行,就直接套用宋朝制度。这一点从清朝身上体现的更为彻底,清朝很多治国制度,基本上都是照搬明朝制度。所以明朝相比于秦隋两朝,有着先天性的优势。

二、民心所向

纵观秦隋灭亡,皆是因为百姓对整个朝廷没有任何的归属感,想要吃一口饱饭都很难,日子都过不下去了,焉能不造反。只不过当时一些世家子弟趁着这个机会,将前朝推翻建起自己的王朝。对于当时来说,世家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可以左右朝廷的政令。

反观明朝初期,朱元璋虽然杀了很多人,但百姓却十分清楚,这杀的人都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甚至百姓还有权力进行上访。为了让百姓有发言权,更是在午门外设立了“鸣冤鼓”,若是在地方上受了冤屈,可以直接上京鸣冤告御状,这在中国历史上可是极为少见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句话并不是随便说的,秦隋灭亡也可以理解为“实验失败”,但朱元璋所为,却是真的在为百姓谋福利。不过对于酷刑,晚年的朱元璋也明白过来,绝对的酷刑也存在着巨大的弊端,也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改正,这一点在很多皇帝中是极为难得的。

晚年时期,朱元璋也开始逐步将锦衣卫的特权一一废除,还有当初发明沿用的残忍酷刑也都废除,更是选择了仁慈之主朱标和朱允炆,也希望通过他们用仁慈的手段来改善一下这其中的弊端。不难看出来,明朝为何能够屹立276年之久,只不过在明朝末年时,却又走上了每个王朝都会犯的相同错误,让百姓无力生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这样,明朝被李自成这样的农民起义推翻了。

综上所述,王朝的气运并不全在于疆域的大小,实力的强弱,与统治阶层的政策和民心有很直接的关系!

看完记得关注哦,一起交流。

7

看看这些朝代存在的时间秦存在了14年,隋存在了37年,而元存在了97年。

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因素是:

秦朝是从礼教贵族(周礼作为统治工具,贵族是统治阶级)过渡到法家寒族(法家思想作为统治工具,寒族出身可以为官)的一种社会形态。

隋朝正是从南北朝的儒家士族(察举制与征辟制的选官制度导致的官位垄断)过渡到儒家寒族(这是科举制扩大社会基础的作用)。

元朝疆域空前,民族矛盾激烈,社会思想正是从开放迅速走向理学的腐败之中变更。

综上,三个短命王朝的衰败,根本原因是处于社会转型期。他们起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这也可以从秦之后汉代的持久、隋之后唐朝的鼎盛、元之后明朝的繁荣看出来。

8

一下子穷国、民之力。

9

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几千年历史,朝代更迭,看似平常事,其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思索。权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吧。

秦、隋以及元朝,这三个封建大一统时代的王朝,可以说都是昙花一现,尤其是秦和隋二世而亡,套用一下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也可以这样形容这三个王朝,“长久的王朝都有相同的原因,短命的帝国各有各的不幸”。


怎么讲呢?我们先分析下这三个疆域空前的大帝国的相同之处吧:

  1. 结束乱世,统一中国。秦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割据混战的局面,统一山东六国,北击匈奴,南征南越,开疆拓土,一时无二;隋朝终结了南北朝以来的政权割据与对峙局面,重新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帝国,开启了封建盛世“隋唐时代”;元朝,承继成吉思汗的蒙古政权,结束了辽宋金西夏等多政权并立的时代,更是将疆域扩大为中国有史以来的国土最大的帝国。有一句话叫“宁当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可见人心所向,人人都渴望安定与统一的环境,这也可以算作是王朝统一的一个重要条件吧。
  2. 创新社会管理制度,影响后世。旧有的制度已经无法适用新帝国的统治,毕竟面对空前的统治疆域,需要更加行之有效的制度。秦朝开创了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避免地方势力割据成王国势力,后来“汉承秦制”,几乎被西汉王朝照搬;隋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地方采取州县制,中央垂直管理地方,以科举取士,培养行政人才,后来唐承隋制;元朝面对更加广阔的疆域,其行省制度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个人认为,其以宣政院管辖西藏,与今天的“特区”概念类似。
  3. 大基建运动。现代中国“基建狂魔”的名声享誉世界,实际上,中国历来就有大基建的传统,而在这三个朝代尤为明显。秦朝费尽了心思,筑长城,防御匈奴南下破坏生产;修驰道(高速公路),便于各地沟通与军事调遣;凿灵渠,开发大西南。当然,秦始皇陵墓也是浩大工程,虽然并不利于当时,却给今天带来巨大文化和经济财富,这里需要辩证看待。隋朝一项以洛阳为中点的大运河工程就足以留名史册,实际上大运河为唐朝带来更多实惠,唐人有诗为证“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元朝的大运河可能这一点不太广为人知,这却是今天大家更熟悉的“京杭大运河”。

下面问题来了,为什么三个看似强大的王朝,却都短命而终呢?

要知道,历来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面对战争后的山河的满目疮痍,统治者面对的更加棘手的是治理问题,民生要管,生产要恢复,要有政策,也要有实际行动等一系列问题。

首先是结束乱世后,更重要的是治理。显然三个王朝没有处理这个大问题,秦始皇要面对此起彼伏的六国旧人反对与起义,六国人民还需要时间适应秦王朝的法律,因此以前对秦国行之有效的措施未必对六国人有效;元朝也是如此,自以为马上得了天下,还能在马上治理天下,推行人种等级制度这种完全不适应时代和国家发展的措施;而隋朝则穷兵黩武,耗尽国力去打一场难以取胜的对外战争,与高丽一战,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衰落。显然,最高统治者和统治阶层虽然创建了好的制度,但并没有贯彻到统治下去。因此即便是隋朝初年有“开皇之治”的盛世,也经不起好大喜功的二代皇帝的挥霍。

古代中国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因此国家的兴衰,几乎完全取决于农业生产是否得到恢复与保障。从这一点来看,三个王朝都是没有做好。大兴浩大工程,现在看来确实对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问题在于,这种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国力支撑,换句话说,底气足吗?无论是万里长城、灵渠、高速公路、还是开凿大运河,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翻翻史料,这些工程动辄都是发百万民夫修建,天下负担沉重的徭役力役。刚经过战乱,可以说民生凋敝,经济凋零,经不起过多的折腾,而且这些工程的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从效果上看,都是后代王朝受益。然而当时的民力却被耗干殆尽,于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用杜牧的《阿房宫赋》稍微总结下: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是这个道理。

继承人的选择也是重要因素。一般王朝第一代打江山,二代守江山。我们不妨大胆假设下,如果扶苏接替了秦始皇成为秦二世,杨广没有成为隋炀帝,元朝在忽必烈后也有事宜的接班人,局面会不会更好些呢,社会矛盾会不会激化这么快呢?当然,历史无法假设。




有道是荀老夫子所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尊重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民心所向,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以上为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留言指正。

10

两汉,唐,明疆域那里小了,这哪个朝代的统治年限不是两百多年,再说了元朝六十年已经不短了,忽必烈进军中原以前人家祖上还统治好几十年呢,元末帝退出中原以后人家后代又坚持了好几十年,前前后后加起来怎么也得有一百五十朝上了吧,人呢?历史片面性太强,只说对自己有利的,有弊全当不存在,这三个朝代是短,可是人家强大,比汉朝所谓的历代皆以弱亡,独汉以强亡还要强大。南宋倒是时间够长,苟延残喘到最后只剩下一座山了还记载在正史中,中国人一向以华夏正统自居,根本看不到少数民族的存在。故意忽视人家的存在。很多记载过于片面,不可过于信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