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并不是孝庄皇后痛恨多尔衮,而是孝庄皇后的儿子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已经忍了他太久了,在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终于出手以泄心头之恨。

Δ孝庄皇后

多尔衮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在皇太极死后顺治登基。顺治登基的时候才六岁,因为年龄太小。多尔衮作为摄政王之一,辅佐顺治皇帝。做了八年摄政王之后,正值壮年的多尔衮薨天。但是因为多尔衮在世的时候曾经做了两件错事,早让顺治有了杀他的想法。

第一:意图篡位

多尔衮在世期间,顺治皇帝为了尊敬多尔衮,以及感谢多尔衮当初帮助自己登基。特别给了多尔衮特殊优待,然而多尔衮有点得意忘形。认为不仅是摄政王,还做得了太上皇。

比如在衣服上面,冒顶用珠子十三颗,但是皇帝才用十四颗。穿的衣服是八龙服,然而皇帝才用九龙袍 。除了多尔衮的俸禄是其他亲王的几倍之外,房子修建上面,气势丝毫不比皇宫差。

Δ多尔衮

为了展现多尔衮的尊重地位,上朝除了给皇帝请安外,还要给多尔衮请安。在朝廷里面,多尔衮已经算得上是一个二皇帝了。到了后期,完全不请示皇帝,自己直接的批阅奏折。除了没有证实名字上是皇帝外,完全在行使皇帝的权利。

但是多尔衮毕竟扶持顺治登基,顺治尚还年幼,没有能力对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被架空。顺治虽然年轻,但是内心将这些事情暗暗记下来,准备早晚有一天会把所有东西夺回来。

第二:与孝庄皇后有染

在顺治登基之前,因为皇太极驾崩的太突然,什么东西都还没安排好,便撒手人寰。皇位悬空,八旗之间剑拔弩张。朝廷中分为两派,一派是多尔衮为首。另一边是豪格为首,双方针锋相对。就在内战一触即发之时,多尔衮突然退出,并且宣布支持顺治登基。

Δ孝庄皇后与多尔衮

顺治是孝庄皇后的儿子,为了让顺治登基,孝庄皇后事事都顺着多尔衮。顺治后面甚至是封多尔衮皇父摄政王,究竟是多尔衮的想法,还是顺治自己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顺治看到孝庄皇后做出的牺牲,自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然而就在顺治七年的时候,多尔衮在一次狩猎的时候,坠马受伤。没过多久,多尔衮薨天。消息传到北京后,顺治悲痛万分,带着满朝文武,出城迎接五里远的位置。多尔衮死后半个月,封多尔衮成宗义皇帝,按照皇帝礼仪下葬。

然而就在第二年的时候,多尔衮的部下苏克沙哈突然跳出来指责多尔衮。上书称多尔衮在世期间私藏龙袍,并且将龙袍放在棺材内陪葬。接下来引起一系列的反应,还暴露出仪仗、出行、衣食等等都已经是皇帝的规格。

Δ顺治皇帝

这些罪名几乎每个拉出来,都有被杀头的可能。顺治皇帝最后认为多尔衮的犯罪事实确凿,于是剥夺了多尔衮所有的爵位,并且毁掉多尔衮的陵墓,将他的尸体挖出来鞭尸、斩首。

如果说看在多尔衮生前的功劳,作为侄子的顺治,完全可以找个借口:多尔衮已经死了,死者为大,一切都盖棺定论。如果要惩罚多尔衮,只需要削官罢爵、追回封赏就够了。完全是没有必要将尸体挖出来鞭尸的地步,可见在之前顺治是由多么憎恨多尔衮,只是一直隐忍不发,现在找到了借口,完全是把之前压抑多年的积怨爆发出来。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由冬眠蛇来回答此问题。

多尔衮死后两月即遭到毁墓鞭尸的惩罚,应当说这是政治斗争的结果,跟孝庄太后的关系不大,跟顺治皇帝的关系也不大,虽然很多演义着重描述了清初这对叔嫂和这对叔侄之间不平凡的过往,但是他们并不是普通大户人家那点家长里短,这里涉及到皇权,涉及到很多人的利益,自然,政治意义就变成主要的了。野史可以把他们写成大宅门,可这毕竟是皇宫里发生的事,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去说说这件事的始末吧。

所谓时势造英雄,这话用在爱新觉罗家族身上一点没错,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因为年龄小而失去了争夺帝位的机会,努尔哈赤死后,帝位由当时出众的皇太极继承。但是人有本事总是有机会的,多尔衮在皇子中出类拔萃,以军功升到亲王爵位,而且功劳远在诸王之上,不仅如此,更大的机会还在前方等着他。

那就是后来的皇太极驾崩和之后李自成打入了北京城,两件事只隔了一年,这两件事对多尔衮来说是成就历史的时刻,很可惜,他成就了历史,历史却未成全他,他在皇太极死后稳定清朝统治和趁明灭亡入关这两件事上居功至伟,但是始终未获其实,还成了一个反面典型,最终一系列错误就此铸成。


因为清朝内部的势力纷争,皇太极死后,最有实力接续皇统的多尔衮遭到豪格(皇太极长子)和代善(努尔哈赤长子)的制衡,最终讲皇位让给了仅有六岁的福临(皇太极幼子),但即便如此,随着满清入关,多尔衮的时代还是到来了,在这重要的事件当中,整个清朝都得依靠多尔衮的才能才可以顺利入主中原,也就是说,多尔衮是满清入主中原的第一功臣,可惜他却不是皇帝,所谓功高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也许从这时起,他的悲剧就已经注定。


从1644年入关,到1648年末,他的称号从皇叔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已经无可复加,而他帽子上的东珠(十三颗,皇帝为十四颗)和朝服上的龙(八条,皇帝为九条)都已经加到和皇帝只差一的地步,俸禄待遇和所住府邸更是群臣莫敢望其项背,俨然就是一个准皇帝了。

很多野史描述孝庄太后为了阻止多尔衮称帝,夺了自己儿子的帝位而委身下嫁给多尔衮,还说什么这是满族的婚姻传统,兄死弟妻嫂,其实不然,一来多尔衮是因为皇族内部制衡而登不上帝位的,只要八旗制度还在,他很难迈出这一步,兄死,弟妻嫂这种事是为了保住家族财产的做法,这是贫穷之下的惯例,但现在他们都富有四海了,根本不必这么做,而且多尔衮妻妾颇多,他跟孝庄,呵呵,即便有其实,也不用有什么庆典吧。



至于他跟豪格的恩怨,完全是上一代人的恩怨的延续,当年皇太极逼死多尔衮的母亲,夺得大位,豪格是以皇太极长子身份兼两黄旗主的,要凭他的才能,他差的太远,多尔衮也恨他靠父辈取得高位,抗衡了自己登基的可能,所以设计杀了他,这跟孝庄还有福临没有多大关系,关于豪格的老婆被多尔衮霸占,那就是更是小事了,连孝庄都,呵呵。

多尔衮于1650年十二月在承德狩猎时因坠马摔伤膝盖不治身亡的,古代那时候缺医少药的,这很有可能,据说成吉思汗也是坠马摔伤不治的,所以没啥大惊小怪,即便有什么能成为阴谋的,也不是大事,总之,多尔衮突然就死了。



开始的时候,顺治皇帝福临还亲自到东直门外迎接棺材,并且追赠多尔衮为成宗皇帝,连葬礼都按皇帝规格操办,实际上,这也是实至名归,天下没有白给的荣耀。

但是两个月后,顺治亲政,事情突然发生了断崖式回转,先是多尔衮的正白旗大臣苏克沙哈状告多尔衮谋反,紧接着官员们纷纷跟进,罪名更是多如牛毛,连和皇帝近侍多说了几句话都成了罪名,什么拉拢皇帝近臣附己等等,然后福临趁机把正白旗纳入皇帝自己掌握,和两黄旗并称上三旗,这才是上三旗的由来。



明白了吧!什么痛恨多尔衮,这都是扯淡,重新分配利益才是关键,多尔衮虽然死了,但他一天不倒,他所编织的这个利益关系大网就在,包括皇帝福临在内的众多人员的利益就得不到伸张,这完全是权臣死后利益的重新整合,就好像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样,不过是改朝换代的降级版罢了。

为了表达对多尔衮的彻底推翻,还把他墓也毁了,首级也割了示众,尸体也鞭了泄恨,其实哪有什么人恨,活着恨,死了高兴还来不及呢!其实孝庄和福临心里明白,没有多尔衮,他们能不能在紫禁城都是一个巨大的问号,但为了福临的将来,为了皇家的利益,多尔衮必须得倒。一百多年后,当乾隆翻看这段历史时,才发现个中曲直,念古怀今,就算给多尔衮平了反,还善待了多尔衮的后人。

一切功过恩怨随风去,历史总有评说。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3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诸子中最优秀的儿子之一,他能力突出,有匡国之才,为清朝的建立立下赫赫功劳。他身前策反明朝关宁守将吴三桂倒戈向清,最终清军挥师入关定鼎天下。他身居摄政王的高位,为清朝前期巩固统治贡献极大。多尔衮为人强势,独断专行,与顺治帝关系并不好,在死后不久即遭到顺治帝毁墓掘尸。



清太宗皇太极没能实现挥师入关,定鼎天下的夙愿,但是他把这个夙愿留给了自己最信任和重视的弟弟多尔衮来实现。在皇太极死后,面对立储之争,多尔衮以一己之力,联合孝庄太后,打败皇长子豪格,年仅八岁的福临被扶为皇帝继任大统。此后,多尔衮又策反明平西伯吴三桂倒戈向清,最终在山海关大战中出其不意大败大顺军,清军顺利入关。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多尔衮以摄政王的身份辅政,为清朝定鼎天下,稳定统治鞠躬尽瘁,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但天妒英才,一代枭雄如多尔衮却是个短命鬼。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游猎塞外,于十二月初九日病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年仅三十九岁。多尔衮生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摄政王,但是他死后不过两个月即遭大臣交相弹劾,最终顺治帝下旨将多尔衮毁墓掘尸,这是有多大的仇恨,会让多尔衮死不安宁?


多尔衮灵柩回京时,顺治帝亲率大臣出郊跪迎,在哀诏里顺治帝高度评价多尔衮的功绩:

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群臣拥戴皇父摄政王。我皇父摄政王坚持退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戊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率土衔哀,中外丧仪,合依帝礼。

下旨,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并封多尔衮的元妃为“义皇后”,可以说,顺治帝在多尔衮死后给予了他最高的肯定和最大的荣耀,追封为“皇帝”就是最大的体现。



多尔衮身为摄政王,治国能力毋庸置疑,但他滥用职权,树敌太多。他害死帝位之争的头号政敌太宗长子豪格,对反对他的两黄旗大臣极力压制,他藉越追封自己的生母,努尔哈赤大妃纳喇氏为太皇太后,这是皇帝才能做的决定,此举无疑加深了多尔衮和顺治帝之间君臣关系的不和谐。多尔衮表面上与顺治帝和平相处,实际上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早已经架空了顺治帝。

多尔衮在顺利扶立顺治帝后,依然没有放过顺治帝的最大竞争对手,他的皇兄豪格,多尔衮将豪格以谋反罪逮系下狱,顺治帝曾苦苦哀求多尔衮留豪格性命,但豪格最后仍死在狱中。害死豪格早已经让顺治帝对多尔衮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另外,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能顺利登上皇位,顺治帝的生母孝庄太后不惜委身于多尔衮,更盛传多尔衮还迎娶皇嫂为妻,此事不管真假,但毕竟是宫廷丑闻,顺治帝凭空多出个后爹,此等奇耻大辱顺治帝不可能坐视不管,因此,他对多尔衮表面上“以父事之”,实际上早就想治罪多尔衮。




多尔衮去世后的第二年,即顺治八年(1651年),陆续有人站出来揭发多尔衮的许多不法之事,诸王大臣对死去的多尔衮毫不留情的群起而攻之,称多尔衮专擅朝柄,为所欲为,有谋逆之心。在汹汹众口之下,顺治帝“顺应人心”,下诏将多尔衮削爵,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博归宗(多尔衮膝下无子,抚其弟多铎之子多尔博为嗣)。更有甚者,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短短两个多月,多尔衮从云端跌落谷底,其一生名誉尽数被否定,而且是由自己一手扶立的侄儿下的旨,多尔衮泉下有知定难瞑目。

4

这个问题问的有深度。

多尔衮:

大清最有钱权势的皇父摄政王,他生前不是皇帝,但是却比皇帝还风光。他是努尔哈赤第14子,出身极其高贵,生母阿巴亥是努尔哈赤嫡福晋,他最宠爱的女人。

他的一生主要经历了两件大事:

14岁时额娘阿巴亥陷入权力斗争被迫殉葬;31岁以皇叔父摄政王身份辅佐福临登基。

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去世,刚封了贝勒的多尔衮只有14岁,因年龄太小,最后皇太极即位大汗。多尔衮之后跟随皇太极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他为大清进关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1643年,皇太极在入关前去世,大清国面临一场政治危机,因为皇太极突发脑溢血,他死的太突然,没有立储君,大清国面临一场皇位之战。

皇位继承人之争,主要人员是多尔衮和豪格。

多尔衮战功最大。

早年父汗努尔哈赤去世时,留下遗言让他最爱的儿子多尔衮继位,但他只有14岁,毫无战功,所以错过了皇位,并且额娘被迫殉葬还需要他雪耻,所以这次争夺皇位之战,不得不战。

多尔衮“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战功赫赫,时年31正当年,手中有正白旗和镶白旗的支持,有同胞俩兄弟骁勇善战,还有观望的镶蓝旗济尔哈朗也不是全心全意支持豪格。胜算极大。

豪格是嫡长子。

他时年34岁,也是壮年,并且做事有勇有谋,虽然有时候优柔寡断但是皇太极嫡长子身份,所以仍然得到正黄旗、镶黄旗和镶蓝旗的支持,加上他自己还是正蓝旗旗主。所以真正开战,也不定会输。

根基未稳的大清国,一场内战眼看一触即发。

两黄旗为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希望由豪格即位,迟迟不肯同意多尔衮即位。势均力敌的态势争锋相对,这注定是一场剑拔弩张的战争。

最后,早已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的努尔哈赤长子代善,最终表态支持豪格。两红旗虽然实力遭受到削弱,但是态度却能左右民心所向。

多尔衮见民心已定,强取强夺,就算赢也会很惨,大清入关在即,每个人都知道谁引发战争,谁就是大清朝的开国罪人。

无奈之下,多尔衮听从了孝庄的折中方案:以皇叔父身份辅佐孝庄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即位。

多尔衮同意这个方案,当然还有一个极大隐情,他与福临的母亲孝庄有着极大的关系。多尔衮比孝庄大1岁,两人小时候情窦初开相识,男才女貌,是否曾海誓山盟无从考证,但是曾相互有过好感是一定的,后来孝庄成了自己的嫂子,这份感情就成了永恒的遗憾。

多尔衮“皇叔父摄政王”这个身份暧昧极了,多尔衮当然知道这个身份的诱惑:

一,可以让自己保持实力。“皇叔父摄政王”,地位高于其他诸王,可以说除了名份,与皇帝也无异了,不费一兵一卒,争取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二,还可以与自己的初恋情人,以合理的名义,朝夕相处。

顺治五年,多尔衮直接升格为了“皇父摄政王”,地位已经与皇帝无异。这时顺治帝已经11岁了,这五年他恨极了多尔衮。因为:

顺治四年,多尔衮罢免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实权,一人开始独揽朝政,并且摄政王对皇帝停止行跪拜礼。

顺治五年,肃亲王豪格获罪,福临不忍心处置他,本想将其幽禁起来,但不久便被多尔衮害死了。

这一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礼仪排场上已经俨如皇帝。凡一切政务,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可以下达诏书,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并且命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还命令他们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更过分的是,随着权力的膨胀,多尔衮生活也穷奢极欲。这也为后来孝庄默许大臣和顺治给多尔衮翻案埋下了伏笔。

《清史稿》记载:“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还逼娶朝鲜公主,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朝野大怨。

肃亲王豪格死后,他曾两度迎娶豪格妻妾,成为自己的王妃。他的壮年猝死,与纵欲过度,不是没有关系。

孝庄究竟是否下嫁多尔衮,虽然至今仍是个疑案,但是史料记载摄政王多尔衮的行为权力已经与皇帝无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这无疑就是把太后置于自己的妻子,皇帝置于自己儿子的位置了。
1649年,清朝廷曾派遣使臣赴朝鲜递交国书,朝鲜国王发现所谓“皇父”的奥妙,便问:“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清朝来使说:“今则去叔字,朝贺之事情,与皇帝一体云。”
康熙二十六年,孝庄在去世前留下遗嘱,不用与皇太极合葬,埋在一旁就行。这种做法显然是违背清朝帝后丧葬制度的,可见她确实有难言苦衷,所以康熙把太皇太后灵柩停放在东陵,直到雍正时才葬于昭西陵地宫。

1650年,多尔衮在塞北狩猎时去世后,12岁的顺治开始提前亲政,孝庄和儿子才真正开始摆脱傀儡地位。

1650年十二月,多尔衮行死后,顺治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也是为了一时安抚多尔衮部下。

不久,多尔衮政敌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不道,恢复了两黄旗的贵族地位,提升两红旗地位等,白旗的部分大臣见势头不对也纷纷倒戈。如此,当然是经过孝庄默许的。最后顺治帝正式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追夺了一切封典,毁墓掘尸。

多尔衮死后两个月,从荣誉的巅峰跌落谷底,绝不是单纯的因为爱或者恨,说到底完全是帝王家内部权力斗争的结果。

5

多尔衮在明清交替之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执政审时度势,处事灵活变通,眼光卓越,为满洲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心而论,多尔衮的哥哥皇太极的能力绝不在多尔衮之下,两人做事皆以务实为本,这与清末的顽固迂腐形成了鲜明地对比。

皇太极在上台之后,一改努尔哈赤对汉人的屠杀和奴役政策,在保障满洲特权的前提下,改善了汉人的生存境遇,并且积极招降明军将领,赐予明朝降将爵位,甚至加封耿仲明、孔有德等人为王爵,这在努尔哈赤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经历松锦大战后,皇太极将明清战线推进到山海关城下,距离入关仅一步之遥。但是天不假年,皇太极在清兵入关的前一年突然暴毙,并且生前也没有指定继任者,导致皇族之间爆发了夺位大战。

皇太极死后,最后希望继位的人选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豪格在当时已经34岁了,做事有勇有谋,且为帝之长子,因此获得了正黄旗、镶黄旗和镶蓝旗的支持,而豪格自己则是正蓝旗旗主,四旗在手的他占据一定的军事优势。

不过皇太极的弟弟,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也有心争夺皇位。多尔衮手中有正白旗和镶白旗,而且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不是全心全意的支持豪格,他本人仍旧在多尔衮和豪格之间徘徊观望。而两红旗也没有明确自己的态度,这使得豪格和多尔衮的皇位之争更加地不可预测。

论绝对实力,豪格是有优势的,但豪格为人优柔寡断,他推举的会议上见镶蓝旗迟迟不肯站出来支持自己,便擅自起身离去。而多尔衮则抓住这一实际,坚决反对立豪格为帝,让豪格陷入被动。

但是由于两黄旗大臣坚决不肯同意多尔衮继位,于是在继位无望的情况下,多尔衮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这个方案最后获得诸位旗主的一致同意,而多尔衮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最大的利益,当上了辅政大臣。

皇太极一共有11个儿子,除了3个早觞之外,还有8个儿子。而福临的年纪在里面是比较小的,多尔衮最后选择了福临,这其中肯定跟福临的母亲孝庄有极大的关系,两人之间100%有私情,坊间甚至盛传孝庄曾下嫁过多尔衮。只不过我们并不知道,孝庄对多尔衮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

正是因为与孝庄的“这段感情”,多尔衮最后拥立福临为帝。在入关之后,多尔衮立即被加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地位高于其他诸王。到顺治五年,多尔衮更是直接升格为“皇父摄政王”,所用礼器已与皇帝无异。

(《美人无泪》中的多尔衮,韩栋饰)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在古北口外行猎时不慎坠马跌伤。一个多月后,多尔衮古北口外喀喇城逝世,时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逝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后,顺治帝震惊,他率领王公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亲自迎多尔衮遗体回京。之后顺治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丧礼依帝礼举行。

顺治八年正月初,顺治又尊多尔衮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为义皇后,祔享太庙。并将豫亲王多铎第五子多尔博过继给多尔衮,世袭睿亲王爵位,食三倍亲王俸禄。到此时为止,多尔衮的待遇是极高的,甚至被追封为皇帝,这是他生前可想而不可得的地位。

但就在多尔衮死后仅仅两个月,事态发展突然发生了重大改变。多尔衮的政敌接连揭发多尔衮生前有谋反之举,而顺治对多尔衮的评价也出现了180°大转弯。多尔衮很快被废除一切头衔,随后被抄家,掘墓鞭尸。

(《美人无泪》中的顺治,吴俊余饰)

从顺治的态度来看,他其实是非常痛恨多尔衮的。之所以在多尔衮去世的头几个月中对他大加褒奖,完全是为了稳固政局。毕竟当时南方还没有被清廷占领,汉人的反抗也很强烈,顺治需要平稳的从多尔衮手中接过大权,防止多尔衮一党出现暴乱。

但在彻底掌握大权之后,顺治就迫不及待的准备收拾多尔衮,不过要动多尔衮就必须得到孝庄的首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孝庄显然是同意了顺治的想法。

(《美人无泪》中的孝庄,袁珊珊饰)

孝庄对多尔衮的态度证明了孝庄并不是真心喜欢多尔衮,她只是为了帮助儿子当上皇帝,被迫委身于多尔衮。并且孝庄在晚年曾叮嘱过康熙皇帝,在她死后不用和皇太极合葬,埋在一旁就行。

虽然孝庄嘴上说是不愿意惊扰皇太极,但孝庄此举明显是自认有愧于皇太极,对不住皇太极,所以死后不愿意去见自己的丈夫。这更加说明了孝庄当初和多尔衮在一起是并非情愿的。因此在多尔衮暴毙后,孝庄满怀着对多尔衮的恨意,同意了顺治对多尔衮的报复。

以上仅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6

对多尔衮掘墓鞭尸的是顺治不是孝庄,要说恨也是顺治恨多尔衮,孝庄没有痛恨多尔衮,反而他们之间有段私情呢。

孝庄十几岁就嫁给了皇太极,开始的婚姻还是美满的,只不过后来皇太极恋上了孝庄的姐姐海兰珠也就冷落了孝庄,一个二十多岁的青春淑女,闺房冷清,能不难受吗,恰好这时的多尔衮走进了孝庄的心房。那是的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可以随时进入皇宫,这一来二去的,就勾搭上了年轻的嫂子。他们两人既有真正的感情,也有报复的心理在里面。孝庄出轨报复皇太极冷落自己,多尔衮也报复皇太极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一个年轻的嫂子,一个英伟强壮的小叔子,闺房寂寞,两人又年龄相仿,就这样热恋上了,这禁忌之恋的确够刺激的,当皇太极死后,这段感情就掺杂了权力的欲望,已经变得不纯净了,只有生理的冲动了。

多尔衮对满清入关到顺治上位这段时间起到了非常大的巩固作用,同时他的权力走向了人生巅峰,只是多尔衮和孝庄之间插上了另外一个男人那就是顺治。顺治是孝庄的儿子,顺治在孝庄的心中地位超越多尔衮排在第一位,理智战胜了私情。孝庄是个聪明理智的女人,什么私情都比不过自己的儿子地位。当然随着时间推移,顺治一天天长大,多尔衮的野心也在一天天膨胀。顺治是很不爽多尔衮的,多尔衮为摄政王,什么事都他管了,顺治还不能发表意见,还笑嘻嘻的面对多尔衮,可想而知有多么憋屈了。顺治这样做完全是孝庄让他那样做的,对多尔衮表面的顺从,就是拖延多尔衮篡位的时间,为了压抑住多尔衮的野心,孝庄还下嫁给多尔衮呢,虽说没有官方证据,但是孝庄用自己的肉体换来多尔衮的暂时屈服这也是事实。顺治看在眼里当然愤怒啦,自己的母亲这样委屈求全,身为儿子却不能做什么,只能留待以后算账了,因为动了多尔衮,顺治别说没皇帝当,他和孝庄命都没有呢!

多尔衮的野心一步步壮大,他和孝庄之间的私情已经不纯洁了,完全就是男女之间的生理冲动。大家都知道矛盾迟早会爆发,孝庄有称号一天天封住多尔衮的脚步,从“皇叔父摄政王”到“皇父摄政王”名号的封赏到无可封之时,就是单兵相见时候。多尔衮确实有做皇帝的打算,暂时忍让只不过是大家互相利用,多尔衮年轻嘛,才三十多岁,等等无妨嘛,时机到了就发动。至于孝庄和多尔衮的肉体关系也维持不了多久,毕竟孝庄也会老,漂亮的女人多的是,玩久了也会腻歪的。多尔衮嚣张跋扈,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目的就是要激怒顺治,你出手了,我才好出手嘛,只不过顺治忍了,孝庄也做好准备,这些年孝庄也是培养了自己的势力,对多尔衮有一定的反手之力。

没想到,没到双方真正摊牌,多尔衮竟然从马上摔下来不治身亡了,真是便宜了孝庄母子啊!多尔衮死后,顺治爽翻了,真是奴隶起来把歌唱啊,现在是到了有仇报仇的时候啦,把以前的怨恨全部发泄出来,顺治下令把多尔衮的家族杀了,把多尔衮的坟墓刨了,尸体还鞭尸,够出气的,可见顺治对多尔衮有多恨了。孝庄对儿子的行为,沉默不出声,因为孝庄知道,从她和多尔衮有私情的那天开始就注定了结局,皇宫里面哪有感情啊,有的就是野心和勾心斗角了,感情在权力面前多么苍白啊!

7

多尔衮落得如此遭遇,是他突然死亡后的必然结果,也是孝庄的必然选择。

多尔衮,明末清初重要人物,率领清军入关,并在之后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弘光、隆武等各政权,是清军入关前后那十来年中清朝事实上的头号人物。

在他去世前,清军已将南明永历朝廷压迫到了西南一隅、岌岌可危,清朝最后能问鼎天下,多尔衮算得上居功至伟。

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多尔衮在顺治七年(1650年)意外暴亡仅两个多月后,他的待遇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顺治下旨宣布了多尔衮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并对多尔衮一党进行严厉清算。

表面上看是顺治下的旨意,但当时福临刚满十三周岁,这个年龄难以做出如此杀伐决断,这些决定的作出与皇家另一位重要人物——孝庄皇太后显然脱不了关系。

民间流传的孝庄下嫁多尔衮的传说并没有真实凭据,孝庄的政治智商却是公认的。以孝庄为代表的力量对多尔衮进行如此凶狠的清算,实际也是清朝贵族内政治派系的倾轧。

首先,多尔衮入关后实行的一些政策侵犯了清朝其他权贵的权益。

多尔衮进入北京后,首先是力排众议确定了迁都北京,让远在盛京的小皇帝赶到北京再重新登基了一次,北京从此确定为清朝的首都。

但在当时,这些决定在八旗内部是有不同声音的。

清军进入北京之初,迁都北京并未被提上议事日程。虽然多尔衮坚持认为“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但以英郡王阿济格为代表的不少满族将领都表示反对。阿济格认为,汉人跟满人是不会一条心的,应该放手劫掠,让将士妇女财富任取,如同皇太极时代数次入关一样,让大家都满载而归。

这是相当一部分满族将领的心声,他们都流连故土,不愿就此改变生活习惯。

多尔衮的战略眼光无疑高出阿济格许多,他力排众议,坚持迁都北京,并且抬出了皇太极生前说过的“若得北京,立即迁都”来,终于使得阿济格等一众满族将领无法再提出异议。

虽然平息了反对,但这决定无疑是得罪人的,即使从日后来看,这个决定对清朝无比正确,但当时也免不了有守旧派为此怨恨多尔衮。

另外,多尔衮为了缓和满汉矛盾,收拢人心,重用汉人官员。从效果来看,这招很管用,但同样有满洲贵族对此反对,认为这会损害满人的利益。

当然,在封建王朝里,大权独揽的多尔衮用人也难免有自己的喜好,这也成为政敌攻击他的理由。多尔衮死后,就有部下揭发“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官;不合伊者滥降”

多尔衮赏罚严明,清朝贵族将领犯法,他也同样严惩,这又得罪了一部分人。

这些因素加起来,朝中对多尔衮怀恨在心的人就为数不少。

其次,多尔衮大权独揽,对顺治的地位构成严重威胁。

入关后,清朝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是顺治,实际上的皇帝是多尔衮。举个例子,因为政务都需要多尔衮处理,为了方便,他把皇帝的玺印都拿到了自己府上,方便办公。看上去是为了工作,但这种行为放其他人身上,等同于谋反。

1647年以后,多尔衮已经不用再向顺治行跪拜礼,“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他的头衔也从“叔父摄政王”变成“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变成了“皇父摄政王”。

顺治看多尔衮的眼神,越来越像曹髦看司马昭一样。

顺治朝不保夕,孝庄自然也是如此,孤儿寡母只能任多尔衮行事,多尔衮不是皇帝胜似皇帝,顺治在多尔衮死后才敢说“睿王摄政,朕惟拱手以承祭祀。凡天下国家之事,朕既不预,亦未有向朕详陈者”。

多尔衮的飞扬跋扈,无疑在母子二人心中投下恐怖的阴影。并且说实话,如果多尔衮不是狩猎坠马意外死亡,假以时日,正当壮年的多尔衮取代顺治也很有可能。

另外,就是八旗集团内部的互相倾轧。

多尔衮领正白旗、镶白旗两旗,从始至终,他与拥立顺治的正黄旗、镶黄旗两旗的矛盾始终存在。多尔衮为了压制两黄旗,手段也冷酷无情,两黄旗大臣索尼、遏必隆、鳌拜等在多尔衮时代或遭罢黜,或被籍没,结怨极深。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时代的八大贝勒之一,又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他和多尔衮开始同为摄政王,名次在多尔衮之前,在八旗内也是德高望重,却被多尔衮一步步踩在了脚底。虽然济尔哈朗为人低调,主动让出了名次,多尔衮却还要羞辱他,他以济尔哈朗的王府超标为由,罢黜了他的辅政王,换上了自己的弟弟多铎。这份羞辱,济尔哈朗自然会铭记于心。

当初与多尔衮争位的豪格则更是被幽禁至死,死后福晋还被多尔衮所纳,更令许多支持豪格的大臣不平。

以上种种,多尔衮在世时当然没人敢乱发议论。如果多尔衮是正常死亡,死前把身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条,也不会出太大幺蛾子。但多尔衮是突然暴死,也就没来得及安排后事,他自己正值壮年,又怎会想到一次狩猎事故就导致自己离世。

再加上多尔衮本人并无子嗣,弟弟多铎已死,兄长阿济格又是个政治低能,没有了掌握权力的血亲,最后弄得个众叛亲离,群起而攻之后惨遭清算,孝庄和顺治做出如此决定,也就不奇怪了。

8

孝庄并不痛恨多尔衮,但是顺治帝福临痛恨多尔衮。

孝庄这个称呼是死后康熙给她封的諡号,她处置多尔衮的时候还不叫孝庄,叫布木布泰,意为"天降贵人“。布木布泰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女性,其政治才华不在武吕之下,她一生辅佐三代帝王,却一直之幕后默默付出,既不擅自专权,也不垂帘听政,但是却帮儿子和孙子稳定了朝政大局。

皇太极时期,洪承畴被俘,无论皇太极用什么方法,只求一死,坚决不降。布木布泰去监狱见了洪承畴一次,洪承畴立即就降了。为此她不仅仅帮后金(没入关前叫后金)招抚了一员大将,更是给明军树立了一个榜样,为后面明军纷纷来降开启了一个先例。

很多人猜疑说一定是布木布泰对洪承畴使用了美人计,我深深不以为然,觉得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作为一个国家的皇后,皇太极还在极盛时期,再怎么也不可能跑到监狱去给一个又脏又臭的犯人使美人计的,洪承畴虽然重要,但是还没有重要的那个程度。只能说这是一个非常睿智、厉害的女人,她把人性把握的很透彻而已。

后面辅佐福临、康熙更能看的出她深沉的智慧。

多尔衮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不世出的汗马功劳,她为什么要将他鞭尸呢?是因为她为了儿子的帝位不得已委身多尔衮的恨?

恰巧不是,她为了儿子福临继位,确实太需要多尔衮的协助和帮忙了,但是她委身多尔衮有这方面的需要,却也不是多尔滚胁迫的她,而是她与多尔衮原本也有些郎情妾意的情愫,她只是合理的利用了这段感情而已。

多尔衮落到那个下场,其实是多尔衮自己造成的。多尔衮打下北京,将布木布泰和福临迎到北京登基后,就越来越张扬跋扈,眼中根本没有皇帝、君上,而是把福临看着是儿皇帝。

他虽然拥立了福临,但是却自封为摄政王,实际上国家的权力是他在掌控,到了福临该亲政的时候,他不但不还政,见了皇帝也根本不参拜。我们来看看多尔衮层层加码的得寸进尺: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这一年开始,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

顺治四年(1647年)以后,官员奏书中必须称“皇叔父摄政王”,如果疏忽还称作“九王爷”,或是不用全称而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分。此后凡多尔衮需要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见顺治帝根本无需行礼。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不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就是从表到里的皇帝。

多尔衮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假如不是苍天有眼,把多尔衮从马上落下摔死,恐怕即便是布木布泰那美丽、丰腴的身子也遏制不住多尔衮政变称帝的野心了。实际上,多尔衮只差把顺治帝拿下,自己公然称帝那一步了。在多尔衮步步紧逼的过程中,作为福临的生母,布尔布泰内心一定是痛苦的,也一定劝诫过多尔衮,但是多尔衮那个时候爱江山的欲望已经超越了爱美人。

多尔衮薨世后,布木布泰必须表态,因为孩子大了,她跟多尔衮之间的苟且必须要给孩子一个交代,把多尔衮鞭尸既能出福临一口恶气,树立皇帝威信,也能让福临明白自己为了他才委身多尔衮的苦心,这样母子之间才没有芥蒂,有利于大清统治。

而且鞭尸多尔衮,可以让臣工们明白,多尔衮的时代已经落幕,不要再有幻想,这已经是福临的时代,福临才是当家作主的人。不尊重皇权、不守政治规矩,多尔衮就是前车之鉴。

9

其他解释都不完美,事实是多尔衮先是被高规格厚葬,然后才被翻旧账毁墓掘尸的。蔡东藩老先生的《清史演义》里的说法最为合情合理。

事件背景是:多尔衮害死豪格以后,把豪格老婆据为己有(娶侄媳妇),天天跟侄媳妇鬼混,气死了自己的原配福晋(大老婆)。孝庄一听多尔衮正室老婆死了,就找多尔衮商议他们俩在一起的事(之前就有勾搭,只不过名不正言不顺,现在多尔衮正室死了,机会来了)。

在有心人(多尔衮心腹大臣)的撺掇下,皇母孝庄和皇父多尔衮举行盛大婚礼,就是史料记载的二人“合宫同居”。俩人终成眷属后,多尔衮还惦记侄媳妇,就请求孝庄同意纳侄媳妇为侧福晋(小老婆)。孝庄肯定不乐意,但是勉强同意了。

可是多尔衮这家伙吃着碗里,看在锅里,还惦记隔壁老王家的。没多久多尔衮以打猎为名,去山海关外偷偷接回来朝鲜的一对公主姐妹花。从此多尔衮外出打猎次数越来越频繁,当然要带上姐妹花。而多尔衮就是死在最后一次外出打猎中。(有说法是死于跟姐妹花纵欲过度)

多尔衮死的突然,孝庄和顺治按着正常的高规格厚葬了多尔衮。但是顺治心有不甘、对多尔衮怀恨在心。这样有心大臣就开始搜罗多尔衮的罪状和黑历史。顺治要翻老账定多尔衮的罪名,必须要征求孝庄的意见。好歹多尔衮跟孝庄一日夫妻百日恩,孝庄不同意给多尔衮定罪。

当顺治指使人,把多尔衮跟两个朝鲜公主姐妹花的事跟孝庄一说,而且指出多尔衮可能死在姐妹花肚皮上。有皇太后嫂子和侄媳妇做老婆,他多尔衮还外出偷腥,孝庄醋瓶子一倒,这下孝庄爆发了,骂到:“他死也死得迟了。”这等于告诉顺治,老娘很生气,多尔衮那老不死的随便你处理。

以顺治对多尔衮的强大敌意,这就有了后来的多尔衮被毁墓掘尸的事情。

10

可以说他绝对是大清入关的第一功臣,但其不爱江山爱美人的风范为众多世人所不解,这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皇子,阿巴亥的第二个儿子。在努尔哈赤的十六个儿子中,多尔衮排行第十四,他的同胞兄弟还有排行第十二的阿济格与第十五的多铎。

有两件事情,可能对多尔衮的一生影响巨大:一件是他的亲生母亲大妃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另一件就是推举皇位继承人。

多尔衮亲生母亲阿巴亥殉葬努尔哈赤,这背后有什么样的隐情?

1620年,努尔哈赤废除了大福晋富察氏,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晋升为嫡福晋。可能是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吧,年幼的多尔衮是当时领有牛录最多的王子。1626年,努尔哈赤因病去世,其母阿巴亥被逼殉葬。年仅十五岁的多尔衮和哥哥阿济格,以及弟弟多铎就成孤儿。

关于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一个人是丈夫努尔哈赤,一个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

在阿巴亥30岁左右时,令努尔哈赤万难接受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发生。每当诸贝勒大臣在汗王家里议事或宴饮时,大妃阿巴亥都会浓妆艳饰,在语言眉目之间对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颇多表示,使在场的其他人很尴尬,只能假装看不见,但努尔哈赤毕竟不是糊涂蛋。

事实上,这种恰恰与女真人的习俗有关。

豪格死后,多尔衮、阿济格两人作为叔叔,各娶了自己的一个侄媳妇。皇太极的五位后妃中,两个妃子是亲姐妹,皇后则是这对姐妹的亲姑姑。努尔哈赤原表示,自己百年之后要将深受宠爱的大妃,还有年幼的子孙们托付给代善。

倒是准太子代善,他可能并不真正了解其父的真实想法与性情,结果是努尔哈赤痛恨自己还活着时就开始眉来眼去的大妃和代善。

随后代善被努尔哈赤削弱了权利,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也成了炮灰。也或许是努尔哈赤根本放不下阿巴亥,没过多久就把她恢复成大妃。什么样的儿子就有什么样的母亲,比起多尔衮后来的嚣张跋扈,阿巴亥更多了一份小心眼。

《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由于大妃有机变且好嫉妒,使努尔哈赤觉得不快,留下她恐怕身后会祸乱国家,于是预先给诸王交代遗言说:“等我死时,必须命令她为我殉葬。”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为何没有演绎清宫版的“陈桥兵变”,反而力推顺治?

在皇太极跟随努尔哈赤驰骋疆场时,多尔衮还没有出生。直到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才对十多岁的多尔衮多次委以重任,扶持着多尔衮一步步成长起来。

也许是女真人就有那个习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对他的宠妃也确实不错。对哪个最好?没错,就是当时还是妃子,后来成为康熙奶奶的孝庄文皇后。

本来想说的陈词滥调暂时掠过,我们可以讨论一下更深刻的问题:孝庄下嫁多尔衮,因为爱情,还是为了权力?

当年皇太极突然去世,迷团重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这让刚刚兴起的大清王朝第一次出现了政治危机。由谁来继承大清的皇位?朝堂上几乎刀枪相见了。虽然当时清王朝分为三股势力,但以多尔衮的本事和正白旗军队,如果他想玩个穿越版的“陈桥兵变”,连件黄袍都可以免了,再把孝庄抢过来,那都不叫个事。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只是象征性的申诉了一把,就听天由命了。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多尔衮将登基时,他把六岁的福临举上了龙椅。

就是因为太爱孝庄,爱到只要孝庄开心,爱到让孝庄的儿子登上皇位,爱到一生都在为清朝拼命,为顺治拼命。

当然,也有人觉得多尔衮并不爱孝庄,让孝庄下嫁给自己,只是为了侮辱顺治。

如果只是为了侮辱顺治,而娶了孝庄,那何必不干脆将顺治拉下马呢?反正,那个时候的多尔衮权力滔天,有足够的能力将顺治拉下马。并且,古代的皇帝也不是没有这个先例,想想朱棣,尽管造反了,还将侄子拉下马成了流浪儿,但是却仍然成了明朝的一代明君。

那么,孝庄爱多尔衮吗?这很难说,如果爱,那便太狠了。毕竟多尔衮遭鞭尸的时候,她没有做任何的阻拦,没有任何的举动。

如果是自己的爱人,她会忍心让自己的爱人落得这个下场吗?可以说,多尔衮的墓,他死后的一切,将一切的真相都道出了。

本是清初最奢华的下葬,为何刚两个月就被顺治掘坟鞭尸?

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给予了其极高的下葬规格,主要是三点:

第一,顺治封多尔衮为义帝,下葬完全按照皇帝的规格进行;

第二,无数珍宝陪葬,顺治几乎搬空了国库;

第三,牌位请进奉先殿,供后世膜拜,给予了其极大的殊荣!

然而,多尔衮死后仅过了两个月的“好日子”就被掘墓鞭尸。

原来多尔衮做摄政王时跟太后(大玉儿)有一腿,又极其跋扈,穿的也是龙袍,八团龙袍,比皇帝的九龙只少一龙。因此,其嚣张难免得罪了一些人,下葬以后立刻有人告发其谋反,而且大臣群起而攻之,最后被定了14项死罪。

气愤的顺治帝,命人将刚刚下葬两个月的多尔衮陵墓平毁,挖出尸体,斩首鞭尸焚尸。而其牌位也被扔出奉先殿,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陵墓里面的财物全部收回国库(真会过日子),并直接开除皇室的“户口”。

后来,康熙继位后曾几度想为多尔衮平反,但想想自己的老爹是顺治,还是算了吧!直到乾隆,或许时间久了,这位十全老人也爱谁谁了。

本文手稿

乾隆经过充分调查了解,证明多尔衮对大清的创立建立了卓著功勋。同时,还考虑到为了使满洲贵族和八旗将领之间能摒除成见,使过去支持过多尔衮的家族能消除怨气,团结一致为乾隆的帝业效力,于是便果断地下诏,为一百二十多年前被削爵掘坟的多尔衮平反,恢复其王爵。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