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为了制衡。
遵义之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凡上过历史课,谁还没听过“遵义会议”呢。很多人以为遵义是贵州所辖,但在数百年前,遵义是归四川管的。
(现在的贵州)
事情还得从贵州建省说起。
贵州属于典型的枢纽地区,她东接湖、南连广、北通川、南控滇,是控制西南地区的军事要地,只要控制住贵州,中原政权就能对西南四面出击,同时还能顺流而下进击两广,反过来,如果失去贵州,中原政权就很难对云南施加影响。
纵使地形限制导致古代的贵州很是贫瘠,但早在西汉,中原政权就起了从贵州(夜郎国)进攻两广(南越国)的心思,也正是在西汉,贵州名义上成了汉朝的领土。
之所以说是名义上,是因为直到明朝,中央政权对贵州的管辖仍很薄弱,真正说话算数的是盘踞在当地的土司,由此导致统一王朝下的乱世纷争。
在元朝时期,为了发挥贵州的枢纽作用,元朝在贵州境内大量屯兵兴修驿道。贵州从此有了一个行省建制的雏形。
明初征伐云贵时,明朝政府大量调集民众迁入贵州北部,这些民众成了明朝改土归流的基础,再结合元朝留下的道路,永乐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朱棣设置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正式建省。
(明初的贵州)
建省并不代表改土归流一日千里,事实上,贵州的改土归流要到清朝才大部分完成,遵义也是在清朝划归贵州的。
遵义之名来自唐朝,贞观十三年(639年),朝廷将隋朝的郎州改名为播州,三年后,又将播州州治改名为遵义县,遵义之名出现,并与播州难解难分。
唐末乾符三年(876年),杨端割据播州,形成世袭土司政权。杨氏政权统治播州达725年之久,直到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出动数十万大军,才将杨氏政权消灭。
好不容易废掉一个土司,明朝中央自然不会再立一个,很快,中央的命令下来,播州被一分为二,分属四川、贵州两省,四川分有遵义军民府,贵州分有平越军民府。
遵义军民府下辖一州四县,分别是:正安州、遵义县、桐梓县、绥阳县和仁怀县,面积比今天的遵义市略小。
到清朝雍正年间,中央对西南地区进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同时也对西南各省的区划进行调整。
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将四川所属遵义府,广西所属荔波及红水河,南盘江以北地区,湖广所属平溪、天柱,均划归贵州管辖,同时将贵州所属永宁州划入四川管辖。
这场区划调整倒不是为了削弱四川,因为少了遵义的四川仍然很大,可多了遵义的贵州就大大不同了。
同时期进行的改土归流并不是和平时期的政策变化,而是动辄就能引发大战的军事政治行动。为了保证改土归流的顺利实施,云贵总督鄂尔泰在雍正四年(1726年)数次上书,其中一项建议就是调整云、贵、川等省边境不合理的行政区划,以便统一事权,使地方官相机行事。
换而言之,就是西南各土司成为朝廷的潜在敌人,贵州已然成为军事区,随时可能用兵。四川则是西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想要平稳推行改土归流,就必须要保证四川的安全。如此一来,在四川和贵州之间划出一个缓冲屏障,就成了当务之急。
毫无疑问,处在川黔边境的遵义就成了这个屏障,一方面,遵义是川黔间军事要地,划归贵州后,一旦贵州有变,平叛大军就可经遵义进入贵州,剿灭叛军;就算叛军势大,有遵义挡着,四川也可无虞。另一方面,遵义地区开发较早,比贵州其他地区要发达,可以带动贵州的发展。
出于军事经济方面的考量,雍正皇帝同意了鄂尔泰的建议,进行区划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