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操不愧为奸雄,选择了一个非常隐秘的复仇方式,自己落下好名声,张绣却被活活累死;张绣女儿为死去的曹昂生儿子续香火;张绣的儿子最终被斩首灭门。


曹操好色害死了长子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征讨张绣,张绣一看打不过,就献城投降。

曹操进了城想哈皮一下,就问侄子曹安民,城里可有娱乐城?曹安民说:“何必去娱乐城,张绣的婶子就是国色天香。”曹操有个毛病——好人妻,就是喜欢别人的老婆,听完屁颠屁颠跑到了张绣叔父家,把他婶婶邹氏霸占了。


张绣投降曹操本来就很憋屈,结果婶婶被侮辱了,脸更是没处搁,于是趁曹操沉浸在温柔乡时,攻入曹营。

曹操做梦也没想到,刚投降没几天的张绣又反了,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喝得大醉的侍卫典韦被乱刃分尸,出歪点子的曹安民被踩死在马蹄下。


曹操的大宛宝马绝影眼睛、腿上、身上中了三箭,曹操也右臂中箭,跌落马下,危急关头,大儿子曹昂冲到跟前,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了受伤的父亲。结果曹操跑了,曹昂被乱箭射成了刺猬。


报仇征讨没有结果

198年,曹操缓过劲来,要找张绣报仇。荀攸对曹操说:“现在张绣和刘表正在蜜月期,亲的像两口子,你去揍张绣,刘表如果帮架,咱们就占不到便宜了。不如再等一阵子,刘表和张绣的感情淡了,再去收拾张绣,就容易很多。”

当时曹操的老婆丁夫人天天在他跟前念咒,埋怨他好色害死了曹昂,曹操正烦着呢,哪能听进荀攸的话,带着人马找张绣算账。



张绣一看曹操兵强马壮,打不过,干脆当缩头乌龟,坚守不战。反正在自己地盘,还有刘表送吃送喝。

曹操不一样啊,远途征伐,人马众多,光人吃粮、马吃草就很难供足,包围了没多久,就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曹操接受张绣再次投降

又过了一年,袁绍与曹操闹翻了脸,两人剑拔弩张,准备干仗。

袁绍知道张绣和曹操不合,就派人拉笼张绣,一起对付曹操。没想到张绣的谋士贾诩直怼袁绍的使者:“滚回去吧,我们和曹操合伙啦。”


张绣吓了一跳,老贾这是喝多了,咋乱说话啊!一把拉住贾诩:“你想害死我啊,你知道我和曹操有杀子之仇,你往火炕里推我啊!”

贾诩嘿嘿一笑,说:“曹操是奉汉天子之命号令天下,袁绍是反贼啊,我们当然要归顺曹操了。现在袁绍很强盛,我们归顺他,他肯定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曹操实力弱,正需要人马,他看到我们归附,一定会很高兴,会重用咱们。至于你和曹操仇吗,有霸王志向的人,心胸宽广,曹操不但不会因私怨杀你,反而利用这件事向天下之人表明自己品德高尚,招揽人才。你就把心安稳地放肚子里吧。


曹操让张绣战场上卖命

还真让贾诩全说对了,张绣提心吊胆地去归顺,曹操根本不提以前的事,还夸他谋略过人,开始重用张绣。

200年,张绣随曹操参加官渡之战,因勇猛善战被封为破羌将军。

205年,张绣击败了袁绍的儿子袁潭,曹操还给他增加了封地,还是最肥的地盘。

207年,张绣随军征乌桓,结果这次还没走到地方,积劳成疾,旧伤复发,死了。


张绣投降后,日程被安排的满满的,曹操把张绣当骡子使,民间传说张绣武功不错,号称北地枪王,于是有战争他就出征,有硬仗他就去啃硬骨头,最终累死在最前线。

这就是曹操的阴损之处,表面上是重用张绣,实际上是让他用性命来补偿曹操失去大将典韦、儿子曹昂的损失。


曹操还有更损的一招

曹操不但累死了张绣,还让张绣女儿为曹昂生儿子。

25个儿子中,曹操最喜欢的就是长子曹昂。没想到他做风流鬼,儿子做了替死鬼。曹昂死时还没有生儿子,这就相当于断了香火,曹操觉得对不起曹昂。

张绣投降后,曹操想了个损招,让张绣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曹钧。张绣认为曹操和自己攀亲家,看得起自己,非常得意。


张绣的女儿生了儿子曹琬,曹操就把这个儿子过继给死去的曹昂,为他延续香火。这就等于张绣断了曹昂家的香火,让张绣外孙子补偿。

不过曹操没有亏待曹琬,封他为中都公,后来封为丰王,后代都沾了曹昂的光。


欠下的,终究还是要还的。张绣死后,他的儿子张泉继承了他的爵位,后来被安了一个谋反罪,被诛九族,封邑也被取消。

曹操才是高人,他的复仇方式确实高于其他人,复仇于无形中,在张绣的感恩声中,曹操完成了报仇的使命。

最佳贡献者
2

张绣曾经先后两次投降曹操。

汉建安二年春(公元197年),曹操征讨驻军在淯水的张绣,张绣畏惧曹操军威,归降了曹操。可曹操膨胀了,刚到人家的地盘上就要显示老大的做派,收纳了张绣的婶母做妻室。

张绣的婶母是名将张济的妻子,张济就是当年董卓手下的四员大将之一,即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张绣一直追随叔父张济,张济中流矢死后,他接管了张济的军队,成为一方军阀。可以说张绣就是靠叔父起家的,可曹操居然刚一来就收了婶母,这对张绣来说简直就是“叔可忍婶儿不可忍”,恨得牙根儿痒痒。曹操也发现了张绣的变化,本想设伏杀了张绣,不想计谋被张绣识破,反倒是张绣先发制人,掩杀曹操军马,曹操逃命之时,侄子曹安民、二子曹昂和大将典韦都死在乱军之中。

(注意,在《三国演义》里写的是张绣为报复而直接伏兵谋反,而《三国志》里,曹操不但有错在先,且还是他想先动手。)

这段历史在《三国演义》中就是“战宛城”的故事,历史和演义的内容出入不大。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向曹操投降,也使得二人的恩怨情仇故事变得尤其跌宕起伏。

曹操不计前嫌,拉着张绣的手同赴酒宴。《三国志》只寥寥数字,可我们也能想象当时二人的心理对话,一个被霸占了婶娘,一个被斩杀了儿侄,算是扯平了。

曹操对张绣的待遇真是不薄,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张绣投桃报李,在官渡之战等战役中立下大功,被封破羌将军,封地之内的居民有二千户。当时,战乱频仍,人口凋敝,封地内过千户的将领都是凤毛麟角,而他居然有两千户,可见其地位之高,权势之显赫。对于这样一个红极一时的人物,任谁也难以想象他和当朝宰相曹操有着杀子之仇。

有人说,曹操这是玩虚的,“君子报仇十年未晚”,在下不太赞同这个说法。

曹操这样的奸雄不可以用常情去揣度,可以说,私事完全无法和他的“大事”并论,他的大事业在于成就帝王霸业。用个容易理解的比喻:曹操就像一个世界500强的老总,一个大产业和大批人员都指着跟他活呢,他必须把“企业”利益放在首位,私人恩怨必须丢在一边。

跟曹操相比,袁绍就是一个反面典型。他就因为把私人情感置于企业利益之上,而导致彻底失败。

曹操攻打刘备时,后方虚弱。袁绍的谋士田丰劝他袭击曹军后方,可是袁绍却说家里的小baby病得厉害,没心情,不发兵了。就这样袁绍不但失去了一次重大机遇,还被天下人耻笑,及至最后身败名裂。

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群雄逐鹿之时,人们崇尚的是曹操这样的狠人,能屈能伸,胸怀海量,不以私情为转移。

那么,史书上记载的张绣到底是怎么死的呢?一说是在征讨乌桓的路途中病死的。

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三国志》)

但也有一说,是说曹丕容不下张绣。他对张绣说道:“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

张绣听了心中不安,最终自杀。

后来,张绣的儿子因为牵涉到魏讽谋反案被魏文帝曹丕杀死。

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一下,对于张绣或许曹操真的是没记仇,或许曹操是为了大局而留用此人,但到了儿子曹丕那儿就不行了,当年自己两个兄弟的深仇大恨一定要清算,哪怕这个仇人已经跟自己家有了姻亲关系。什么牵连到谋反案只是一个由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所谓“秋后算账”。

张绣和他儿子终归没有逃过那句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3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曹操比十年不晚还要牛,他隔代报了仇。张绣诛杀曹操的长子曹昂,以及侄子曹安民,包括他的心腹大将典韦,这已经不是仇恨这么简单的事情了。

曹操对张绣是有切齿之痛的,但是为什么曹操不杀张绣?因为他的实力当时还不达标。他要招揽更多人才,他要壮大自己的实力。

杀一个张绣轻而易举,但是如何让这件事更有意义,这是曹操需要考虑的事情。儿子已经被杀了,事实已经形成,就算杀了张绣也改变不了,除了泄愤,没有任何作用。

为此曹操不仅没有杀张绣,反而将张绣加官进爵,好吃好喝地伺候着。为什么?就是为了告诉天下人:我曹操是个胸襟大度的人,你们都来投靠我,儿子随便杀,大官随便做!

那么事实是这样的吗?曹操其实并不是大度,再大度杀子之仇,也是要报的。曹操是个能够压制内心怒火的人,这种人是很可怕的。他的仇恨,在曹丕上位后,终究给报了。


张绣没有好下场,后世家族依旧被曹丕诛灭。

在魏略里,对张绣的下场有另外一个安排。曹丕请大家来喝酒,张绣也厚着脸皮过来,结果曹丕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张绣,说他杀了自己的哥哥曹昂,有什么脸面来见他?张绣羞愧难当,当场就自杀了。

而三国志里,张绣的下场就要好得多了。他跟随曹操一起北伐征讨乌丸,结果在半道上就病死了。死后被曹操封为定侯,让他儿子张泉继承了爵位

一般以三国志里的描述为准,曹操好歹还给了张绣一个侯爵,更是让他儿子张泉继承了爵位,这也算是天大的恩情了,不过事情还没有完。

建安24年,曹操已经老得不中用了,这个时候是曹丕负责朝中大小事务。恰逢关羽带兵北伐围攻樊城,搞得人心惶惶,吓得曹操打算要迁都。

魏讽这个人心里是想着汉朝的,所以他打算趁着曹魏内乱的时候,鼓动众人造反。这里牵涉到的人就非常多了,结果长乐卫尉陈祎把魏讽给出卖了。


这件事被曹丕得知以后,他便处理了一大批人,其中受到牵连被杀的多达数千人,而张绣的儿子张泉就是其中之一。

从破袁谭於南皮,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子泉嗣,坐与魏讽谋反诛,国除。---《三国志》

这么一来张绣这一脉就算断了,历史上也没有记录张绣有孙子的说法,估计有也被杀了。所以说曹昂的仇,在曹丕手里算是彻底报了。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会不知道这件事吗?

张绣的儿子张泉被杀的时候,曹操还没死呢!虽然曹操已经年迈了,再过一年就要挂了。但是那个时候他还能指挥徐晃前去救援荆州,这就说明曹操还有意识。

既然曹操还没老得不中用,那么曹丕贸然杀掉几千人,这么大的事情,曹操怎么可能不过问?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曹操的首肯,曹丕敢杀这么多人吗?

这里面牵扯的大多数都是在朝廷做官的人,再小也是个带兵的将军,所以说曹操不可能不管这件事。

既然曹操知道并且管理了这件事,他还是让曹丕下手杀掉这帮人,那就说明这也是曹操的意思。而张泉作为一个比较敏感的人物,被杀曹操自然也不会不知道。

当年曹操就是借助了张绣,给自己换来了大度的好名声。此后源源不断的人才前来投靠曹操,让张泉活到现在,已经算是报恩了。


既然恩情报了,那么仇恨也得想办法报了。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那么曹操杀掉张绣的儿子,这岂不是对等了?

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绣还保穰,太祖比年攻之,不克。太祖拒袁绍於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语在诩传。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三国志》

历史上没有任何张泉和魏讽勾结的证据,所以我们无法断定张泉真的参与了谋反。但是要给张泉安一个谋反的罪名,那再轻松不过了。

为此这件事表面上是曹丕做的,实际上我认为,还是曹操做的。曹操始终对儿子的死带有遗憾,在自己临死前,要弥补这一遗憾才行。至少下去了,也可以给曹昂一个交代了。


曹操这家伙,好色成性,害死了儿子。

曹操有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别人的老婆。小姑娘他不爱,他专挑那些成熟少妇下手,在收编张绣部队的时候,他就看中了张绣的婶娘,张济的媳妇儿邹夫人。

张济和曹操是一个时代的人,两人还一起讨伐过董卓,张济死后,部队交给了张绣,而他媳妇儿一直也就受到张绣的照顾。

可是曹操看上邹夫人以后,当晚就带着他去军营开心去了,气得张绣在家里直跺脚,认为这是奇耻大辱。

于是他的谋士贾诩就给张绣出了个主意,让他起兵造反。结果就是在这一场兵祸中,张绣杀掉了曹昂、曹安民和典韦。

所以说曹昂的死,都要归罪于曹操的好色。如果曹操不贪恋邹夫人的美色,哪里会把儿子给害死呢?

当然了,军阀手里有权力,自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我可以侮辱你的婶娘,但是你不能杀了我的儿子!

此后贾诩又劝张绣,趁着好机会投降曹操。张绣觉得贾诩疯了,但是也没有其他路可以走,所以就答应了。结果曹操没有杀张绣,居然赢得了全世界人的赞赏。

我就不太明白这个逻辑了,你淫辱了人家的婶娘,人家杀了你的儿子,这不是一报还一报吗?由此可见,实力决定一切。


总结:曹操杀张绣之子,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了。

我认为曹操不会那么大度,他原谅张绣,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给自己留个好名声。可是到了晚年他要死了,就不需要这样的好名声了。

但是曹操丧子之仇到了现在还没有报,好歹也是一代君王,这点事情他办不到,死了也无法瞑目。因此他临死前处决张泉,合情合理。

而且曹操把张绣的女儿,许配给了自己的儿子曹均。并且曹丕将曹均和张氏所生的儿子曹琬,过继给了曹昂,也算是给曹昂的死弥补了遗憾。

参考资料:《三国志》

4

曹操不杀张秀,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首先,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把他描写成一个奸雄形象。这是不准确的。

之所以是演义,那么必然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那样的话必然有失公正和偏颇。

曹操不杀张秀有以下原因:

  1. 曹操具有政治家的头脑和胸怀。凡事都会从大局考虑。杀一个张秀容易,但是那样会失去人心。天下人会认为曹操为了霸占其婶母,想斩尽杀绝。
  2. 曹操不杀张秀,还担心张秀没了,但是他的势力还在,其部下和追随者还会不断制造事端,干扰曹操的统一大业。
  3. 曹操自知理亏。虽然自己长子曹昂和第一勇猛大将典韦再与张秀战斗时候被杀身亡。可以说曹操是咎由自取。当时曹操是在张秀婶母的温柔之乡里,你不霸占人家婶母,张秀能和你拼命吗。
  4. 最主要一定是,曹操想得到张秀谋士贾诩的追随。让贾诩认为自己才是他一生可以为之跟随并能让自己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达到人生顶峰的人。事实证明曹操是正确的,此事不久,贾诩果然来降。

因此说,不杀张秀想要的结果,并不是失去员一员虎将和一个儿子所能比的。但凡能成就大事者,必然会知道取舍。

曹操手下猛将如云 在曹操统一北方进程中,起了决定性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谋臣在其中的份量也是不言而喻的。如,郭嘉,荀彧,荀攸,贾诩等等在曹操统一霸业中起着不可替代和忽视的作用。

5

都说曹操是“宁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是曹操在宛城吃了那么大的亏,为什么不杀了害死他的长子曹昂,以及最亲近的大将典韦的元凶张绣复仇?

羞答答的理由说不出口

说到复仇,那总得把前因后果说清楚,毕竟古人都讲究师出有名。

如果别人问曹操,你最心爱的儿子曹昂以及心腹大将典韦是怎么死的?

曹操该怎么回答呢?

难道他要说自己长期出征在外,寂寞难耐了看上了张绣的婶婶邹夫人,并且强行占有了她吗?

所以导致已主动投降的张绣降而复叛吗?

这种事能做不能说,好说不好听呀!

稳定军心,展示大度

曹操不杀张绣,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曹操只身脱险之后,虽然很快平定了张绣引发的骚乱,重新稳定了局势,而且张绣再次投降了。

但是,当时的曹军惊魂未定,士气低迷,出于稳定军心的目的,曹操必须安抚善待张绣,展示自己的大度,让降将安心。

张绣值得

除了上面两个原因之外,曹操没有杀他报仇也是因为张绣的能力够强,他值得曹操这么做!

张绣和贾诩以两次攻曹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曹操又是个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英主,所以高高兴兴地接纳了他们。

而张绣和贾诩这一文一武,在后来的战事中也不负所托,立下了不世功勋。

总结

曹操虽然有他自身多疑等各种缺点,但作为一方雄主他的胸襟足够宽广,他的麾下聚集了许许多多的降臣,有文官也有武将。

如五子良将中的张辽、徐晃、张郃,这几员大将都是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吸纳来的降将,根本就不差张绣这一个。

6

众所周知,曹操是一个“宁愿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霸道枭雄。在初平四年的时候,曹操的父亲曹嵩从泰山华县到兖州来探望曹操。但是,曹嵩一行人在经过徐州一带的时候,被黄巾余孽给杀害了。为了给父亲报仇,也为了能够拿下徐州,曹操第一次亲征徐州,并表示要覆灭整个徐州。

但是曹嵩的死亡,曹操就要拿整个徐州来陪葬。而在建安二年的时候,张绣降而复叛,并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爱将典韦等人,曹操不思杀掉张绣,反而在建安四年的时候再一次接受了张绣势力的投降。

在这一点上,很明显和曹操之前的所作所为不符。但实际上,从曹操再次接受张绣一事,却可以看出曹操的心性有多冷血。同时,也足以看出曹操是一个有长远眼光之人。

曹操之所以能够再次接受张绣的投降,很大程度上和曹操的好友袁绍有关。我们都知道,在建安五年之前,袁绍是北方势力最大的诸侯,其手上掌控着青幽冀并四大州,而且麾下人才济济。在这一方面上,仅有一个兖州的曹操是无法何其媲美的。

但是,曹操也是一个逆流直上,不服输的性格。所以,在知晓迟早要和袁绍有一战之后,曹操就开始有意识地以兖州为中心,不断地向四州侵蚀。因此,才有曹操三次征徐州,想要先后击垮徐州的陶谦和刘备,以及吕布等人,避免在和袁绍开战时,这些人想要在后方偷袭自己。

另外,在扫清周边诸侯势力的同时,曹操也有意识地接纳,或者是强制收编势力,扩充自己的队伍。所以,宛城的张绣就入了曹操的视线。

因为张绣很早就跟随叔父张济逐鹿天下,并且在董卓的麾下呆过一段时间。在董卓被吕布所杀,张济也在抢夺荆州的时候被刘表所杀之后,张绣就开始掌控张济遗留下来的势力。张绣的士卒,大部分都是西凉兵,而我们也知道,西凉兵骁勇善战,战斗力极强。

如果张绣的西凉兵能够加入曹操的势力,那么在短时间之内,曹操麾下的整体实力将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况且,还有张绣和胡车儿这等武将,以及“毒士”贾诩这样的谋士。这样一来,曹操将会在布置作战方式时,有了更多的选择。

因此,在本着这样的意图之下,尽管张绣杀了曹操的长子,侄子,以及爱将,但这并不妨碍曹操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做出正确的选择。虽然说这有点冷血和残酷,但以当时的局势来看,曹操没有更多的选择。况且,张绣在贾诩的建议之下曾经把曹操杀了一个打败,这样一来,有着此等战绩的张绣更值得曹操拉拢。否则,等张绣投靠袁绍,曹操在即将打响的官渡之战中更处于劣势。

7

从本质上讲,曹操接纳张绣是曹操当时的最佳选择,我们看待历史事件需要结合历史环境来看,而不是纠结于一件事情。我将从利害的关系来讲曹操为什么不杀张绣,还接纳张绣,并且也说明张绣不是简单的自杀,而曹操暗中指使曹丕逼死张绣,或许大家更好理解张绣的悲剧。

曹操的战略中心许都受到张绣的威胁,迫使曹操发动对于张绣的进攻。

首先张绣在历史上是一个小军阀,地盘和势力范围在东汉南阳郡,下图红色圆圈就是张绣所在区域的大概位置。

我们可以看到张绣的地盘十分靠近许都。而许都则是曹操的大本营。在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来到许昌,并且改许都为许昌。在这里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治中心。

许都有什么?

  • 许都有曹操安置的屯田以及农民,这些人生产粮食,供给曹操政权的赋税和财政;
  • 曹操的军队主力大部分驻扎在许都,这些军队是曹操的直属部队和亲信力量;
  • 曹操和曹氏政权核心人物的妻儿老小都在许都生活。

我们可以看到曹氏政权的军队、粮食、农民、官员都在许都生活。一旦许都遭受别人的攻击,曹氏政权就会遭到重大打击。很有可能崩溃,所以曹操要保证许都的安全。

那在当时对于许都形成威胁比较大的军阀势力是谁呢?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是张绣。

但张绣只是一个小军阀,他之所以割据南阳郡,是当年西凉军内部斗争,张绣的叔父张济从关中沿着武关跑到了南阳郡,南阳郡隶属于荆州,是荆州牧刘表的地盘,张济攻打南阳郡的穰城时中流箭而死,张绣接管了张济的部众,但是刘表没有消灭张绣,他看中张绣的西凉军战斗力,把张绣安排在南阳郡,替刘表防守北方的军阀。

所以张绣本人不可怕,但是张绣背后的刘表占据荆州,势力庞大,只要刘表支持张绣攻打许都,那许都受到的威胁就很大。于是曹操在建都许都后,立刻带兵攻打张绣。

两次攻打张绣都以惨败告终,迫使曹操接受张绣的投降。

第一次曹操南征张绣。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建设许都后的第二年,曹操带兵南下攻打张绣,当时张绣选择投降曹操,但是曹操做了两件事:

  1. 曹操看中了张济的妻子,使得张绣受辱。
  2. 曹操给张绣的亲信胡车儿送黄金,使得张绣认为曹操要让胡车儿暗害自己。

最终张绣反叛,发动袭击攻打曹军,曹操错不及防,大败而归,曹操的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卫士长官典韦葬身于这场战争。

第二次曹操南征张绣。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再度南下攻打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但是久攻不下,刘表派军援助张绣,加之袁绍和曹操,想要率领大军南下攻打许都,曹操恐惧许都有危险,于是帅军撤退,在路上设下埋伏大败张绣和刘表的援军。

曹操两次试图用武力解决张绣,但都不能够击垮张绣,这证明曹操此时对于张绣根本没有办法,而且在曹操消灭吕布、袁术,袁绍消灭公孙瓒后,曹操和袁绍隔着黄河对峙的局面形成。

袁绍为了对付曹操,秘密派人联系张绣、刘表。意图夹击许都,这对于曹操形成了致命的威胁。试问此时的曹操该怎么办呢?其实曹操也没有办法,此时虽然有荀彧再给曹操吹牛打气,曹操自己也说袁绍无用,但是袁绍的一旦联合张绣夹击许都,曹操还是没有办法。

但是曹操比较幸运,张绣账下的贾诩劝说张绣投降曹操,张绣在一开始还不同意,最后还是贾诩反复劝解,张绣投降了曹操。试问此时的曹操能不接受张绣的投降吗?

利害关系决定了曹操接受张绣投降,但是后来曹操又逼死了张绣。

很简单的一句话,曹操是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前接受张绣投降的。此时曹昂已经死去了4年,曹操如果不答应张绣的投降,就是逼张绣投靠袁绍。

打一个比方,你和邻居吵架的时候,邻居打死了你的儿子,现在出现了一个强盗要杀你,还联系了你的邻居来趁火打劫,但你邻居突然来帮你。你是选择不接受邻居的好意,让他和强盗联手打你;还是选择和邻居联手一起打强盗呢?

这时候有人说我咽不下这口气,我就是要和邻居和强盗打到底,那你的结局很大程度是灭亡。而曹操咽下了这口气,同意了张绣的投降。为了让张绣放心,让自己的儿子曹均迎娶张绣的女儿,以此让张绣安心。张绣为了让曹操安心,于是在官渡之战中十分卖力,《三国志》说: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

张绣的下场当然不好,官渡之战后,曹操扫除了北方的参与袁氏势力,逐渐稳固了自己的势力,所以张绣的作用就变得很小了。所以张绣的命运就注定了。

《魏略》记载,曹丕数次要求去见张绣,见面时说:“你杀了我兄长,如今还有什么面目见我。”,张绣惊悸不安,最后自杀而死。曹丕之所以这么做,很大程度上都是曹操的默许,如果张绣还有一点作用的话,那么曹丕折辱张绣的行为肯定会受到曹操的阻止,但是曹操没有阻止,张绣也就明白曹操的心意,只能自杀而死。

张绣和曹操之间的利害关系,可以比喻一下。张绣就像夜壶,因为形势需要,曹操只能捏着鼻子使用他,还用的很舒服,但是用完之后当然觉得又臭又硬,而且此后也用不到他,索性扔了了事。

8

常人也熟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实际上能否执行就不好说),何况图谋大业的雄才大略者更加深谙此道理并付之于行动之中。身为三国三大佬之一,几百年难得一遇的旷世奇才曹操,怎么会不知此道理?

一人在河北(古黄河以北)另一人在河南,两人背靠背形成同盟相互协助、支持,逐步扩大各自地盘的袁绍和曹操,只因“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况且均怀图谋大业的野心,曾经的亲密战友,终将分道扬镳,决一雌雄是必然的事情。

对于官渡之战前夕实际情况而言,已统一河北幽州、冀州、并州、青州四州之地的袁绍兵强马壮,实力上更胜于一筹。

虽表面上曹操也具有河南兖州、豫州、徐州、司州四州之地,然而地处四战之地,受到来至北面袁绍,南面刘表、张绣,西面关中诸侯,东南面“小霸王”孙策等四方的威胁,处境相当不利。

在此种生死攸关的大战前夕,张绣听从麾下谋士“毒士”贾诩的劝导归顺了曹操。

毕竟枭雄曹操也不是神仙而是识人间烟火情暖的“凡人”,故此,在心底里对杀死长子曹昂的元凶张绣,肯定咬牙切齿,不知“碎尸万段”多少遍,然而在实际行动上凸显了其与常人的不同之处。

按当时曹操来讲,为子报仇是“小事”,不能以匹夫之勇发泄心中愤怒而搞乱“大谋”。在决定日后发展甚至决定“生存与否”的官渡之战前夕,打赢战争是当务之急,才是硬道理,比起此战任何事情都是无关紧要的,简单而论,连生存也保证不了,谈何报仇?

张绣是建安四年(199)十一月,归顺于曹操;次年(200)二月,袁绍进军黎阳,正式开启了官渡之战。

由此可知,张绣的投降时机不早不晚,正好,时间把持的相当有水准,毕竟是出至当时顶级谋士贾诩之手,时间掌控得恰到好处,且未采取“锦上添花”之举归顺袁绍而是“雪中送炭”于曹操,从而抬高了自身“身价”,可谓是高明之举。

在形势所逼之下,曹操只能顾全大局接受杀子仇人张绣的投降,虽然是增强自身实力,赢得“不计前嫌”名声的一举两得的事情,但是从另一面讲,也是无奈之举。

当时,倘若曹操实力超雄厚,难道谁会保证不会发生另一种版本的故事?

9

曹操之所以没有选择为儿子报仇:

1.张绣再次投降曹操的时机选得很准。当时,正是袁绍与曹操官渡之战期间,袁强曹弱,曹操正值用人之际,正如贾诩所说,“绍强盛,我以少众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曹公众弱,其得我必喜”(《三国志 ·贾诩传》),张绣此时投降曹操,对于曹操来说正是雪中送炭,所以曹操能够放弃杀子大仇,而欢迎张绣得到来,并且“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三国志 ·张绣传》),不仅封官尽爵,还与张绣联姻。曹操此举其实和当初刘邦封痛恨的雍齿为侯,有异曲同工之妙,连杀子大仇的张绣都能重用,还有什么人才投奔到曹操之处不备重用的,这样信号对于官渡之战中,袁绍阵营的许攸、张颌等人纷纷归降曹操,无疑具有促进作用。



2.张绣在曹操处尽心做事。或许因为内心有愧曹操,张绣在投降曹操之后,就作战十分卖力,他参加了官渡之战,并且因为作战有功,还升任了破羌将军;之后,又在南皮击败袁谭,曹操增加食邑两千多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三国志 ·张绣传》)当时,由于战乱,天下户口十不留一,所以,曹操对诸将赏赐,往往不过千,但对张绣仅增加的就超过两千户,是诸将之中最多的。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从曹操的超规格的封赏中也可以看出张绣的战功。正是张绣自己的表现,让爱才的曹操放弃了杀子之仇。



3.虽然曹操没有杀死张绣,但最后张绣还是因此而死。在张绣跟随曹操征讨乌丸的时候,曹丕见到张绣,大骂张绣"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三国志 ·张绣传》)。本来,在曹操处就战战兢兢的张绣明白,虽然曹操可以冰释前嫌,但曹家的人最终是不会放过他的,于是自杀而死。即使这样,曹丕并未善罢甘休,在后来的平定魏讽叛乱中,张绣的儿子张泉也被牵连了进来,被诛杀。当时,曹操统率大军在外,魏讽在邺城叛乱,正是曹丕一手平乱,张泉牵扯进来,恐怕还是有曹丕的私心。从中,也可以看出曹丕的胸怀与格局与曹操相比,相差甚远。


10

某种程度上说,曹操是有借刀杀人的嫌疑的。

《魏略》有记载:公元207年,张绣跟随曹操北伐乌桓时,五官中郎将曹丕因曹昂战死之事对张绣不满,说:“你杀了我的兄长,还有什么脸面见人呢!”张绣于是心中不安,自杀。

这段记载就非常耐人寻味了,首先曹昂战死,丁夫人因此离开曹操,而原本的妾卞氏被扶正,曹操继承人的顺位毫无疑问就轮到此时的嫡长子曹丕,这是对他有利的一方面。曹丕对这样一个抬他上位的间接推手本应当不至于那么深仇大恨。况且,按照曹丕对曹植、曹彰等弟弟的态度,恐怕让他做到兄弟和睦、非常怀念去世的哥哥也不太可能。其实,曹丕其实在之前与张绣是有交集的,他本人也参与过197年发生的宛城事件,不过骑马逃脱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当初的宛城事件也是扑朔迷离,历经沙场的曹操骑着名马绝影逃不掉张绣的包围圈,甚至需要曹昂换马才能逃跑;曹安民(有可能是两个人)历史上记载寥寥,是曹操的族子,很有可能也经常跟随曹操在南征北战打下手,也没能逃掉;战场宿将曹操差点没逃掉,曹昂,曹安民没能逃掉,而年仅十余岁的曹丕刚刚学会骑马,就能顺利逃脱,也没受什么大伤,这就很不可思议。


另外,张绣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其出身年份,但是也是可以稍微推测的,曹操197年因美貌想要纳邹夫人为妾,在古代恐怕没那么发达的保养措施和驻颜术,邹夫人当时的年龄最多在30左右。而张绣是邹夫人的侄子,极端推测张绣的年龄可能与她差不多,即使稍大也不会大到哪里去,因此也是30岁左右。而到了207年,曹操早已一统河北,明眼人都能看到曹操优势很大,甚至很可能一统天下,而40岁左右的张绣正当年富力强,创立功业之时,怎么会轻易就自尽呢,这其中恐怕有不可抗的因素。

因此,在这儿大胆推测一下,曹丕责骂张绣这一历史事件,很可能是曹操在背后有意无意地指使曹丕做的。(一方面,曹操对原配丁夫人感情非常深,而丁夫人虽然无子,但是视曹昂为己出;而事实上,曹昂确实是被曹操当为接班人培养的,早早地就放到军中锻炼,曹昂之死,曹操心里恐怕是意难平,寻常人家对杀害子女的凶手尚且咬牙切齿,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换了曹操,面对张绣真能做到完全宽恕?这是非常违背人伦的)而曹丕为了获取曹操的好感,自然需要常常遵从他父亲的指令,毕竟还有曹植这一个争位的弟弟,曹丕的嫡长子地位并非那么稳固,要知道曹操是有点偏爱曹植的。事实上,曹丕在历史记载中气量也没有那么大,族叔曹洪仅仅因为当年一点小摩擦就要被他处死,卞太后求情才被贬为庶人;为曹家打了一辈子仗,战功赫赫的五子之一于禁,因为一场战役晚节不保,先降汉,又降吴,最后被孙权放回去,看了曹丕命人绘制的羞辱壁画忧愤惭愧而死,死后还被封了“历侯”这一恶谥。

再往深层次脑洞一下,宛城事件到张绣自尽死亡,幕后的推手恐怕就是隐藏在张绣身后的贾诩。贾诩可以说是曹丕完完全全的心腹。


《贾诩传》有记载: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原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文帝从之,深自砥砺。太祖又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太祖曰:“与卿言而不答,何也?”诩曰:“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太祖曰:“何思?”诩曰:“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一方面,贾诩劝谏曹丕做到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等等;另一方面,在曹操询问贾诩继承人的问题时,贾诩一边倒地站在曹丕这一边。而曹丕即为后也没有忘了贾诩,他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因此,宛城的反叛时间可以小小地阴谋论一下,聪明人贾诩把筹码投在了年仅十余岁的曹丕身上,借着张绣的反叛行为,全力诛杀曹操的继承人曹昂。这样,在曹丕这边,贾诩的地位自然会抬高不少。毕竟,直接投降曹操,贾诩恐怕只能湮没在人才济济的曹操团队中;论出谋划策,带兵打仗,曹操可用的人才其实不少。当然,以贾诩的为人,恐怕是能做出这种卖主求荣的事的,毕竟当时他就成功挑唆李傕郭汜等西凉人乱长安,张绣这种没前途的军阀,在贾诩心中也许就是个工具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