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魏延被塑造成了一个脑后有反骨的小人。而诸葛亮则神机妙算,算准了魏延日后必反,对他是百般打压,故意让他的才华得不到抒发。所以演义小说中的诸葛亮自然不可能把魏延培养为接班人。
建兴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国志·魏延传》
督前部就是北伐先锋;
丞相司马就是诸葛亮的副手;
凉州刺史就是了凉州省长;
诸葛亮把这几个重要位置都给魏延,这就足以说明诸葛亮对他的器重。
再比如诸葛亮北伐后期,魏延因为军功获封,诸葛亮还授予了他单独领兵的权限。
建兴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魏延传》
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中,不过由于大雨连绵,最后无功而返。魏军撤走后,魏延率军反击。
就是在这场反击战后,魏延被提拔为前军师加征西大将军,授予假节之权,进封为南郑侯。前军师加假节,此时的魏延可以自领一军,独立作战。
如果诸葛亮打压魏延,提防魏延,为什么还让他假节?还让他独立指挥作战?
所以历史上的诸葛亮其实很器重魏延,不仅给他官位,而且还给他独立的领兵权限,准许他单独作战。根本就没有提防过他。
说到这里,有人要说了,既然诸葛亮如此器重魏延,那为什么诸葛亮没把魏延当作继承人培养呢?
导致这个问题的人,其实不是诸葛亮,而是魏延他自己。
魏延这个人很有才华,而有才华的人,普遍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自负。都说关羽喜欢恃才傲物,人际关系差,可他跟魏延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魏延处理人际关系这方面做的比关羽更差!
诸葛亮活着时,魏延就爱装叉,瞧不起王平等同僚,诸葛亮死后,他更是直接对众人发号施令,说丞相死了,我还在呀!你们现在都听我的,我带领你们继续北伐。
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三国志·魏延传》
结果怎样呢?有人听他的吗?大家平时都烦透魏延了,反感魏延装叉,结果一闹事,大家都迅速站队。这个时候,魏延平时不注意搞好人际关系的恶果出现了——不仅众将领们反感魏延,就连士兵也反感魏延。到最后众叛亲离,变成了光杆司令,被杨仪那种小人鞭尸羞辱。
像这样的人,你觉得他适合接班吗?诸葛亮可能让他接班吗?诸葛亮就算让他接班,他能服众吗?相比之下,让蒋琬这种擅长拉拢人心的老好人接班,比魏延合适的多。
这里多插一段——由于很多人经常拿“子午谷奇谋”来证明诸葛亮打压魏延,我就把这个千百年来的口水战跟大家说清楚。
在《三国志》中,魏延其实没有提出过“子午谷奇谋”。
在《三国志》中,魏延其实没有提出过“子午谷奇谋”。
在《三国志》中,魏延其实没有提出过“子午谷奇谋”。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在魏延的本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但是诸葛亮不允许。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说,魏延想单独领兵,获得军事自主权,与诸葛亮分兵打,就像当年刘邦和韩信分兵,各打各的一样。
全文并没有提过“子午谷”三个字,也没有提到过“偷袭”这个词。
好,既然正史中没提到偷袭子午谷的事,那子午谷奇谋这个故事是从哪来的呢?
这个故事其实记载于《魏略》中。
《魏略》的作者叫鱼豢,他是魏国人,一辈子没去过蜀地。他的这本书书中,记述魏国的内容有极高的可信度,但记载蜀汉和东吴的内容就不怎么靠谱了。比如这本书里面说当初刘备在小沛被曹操打败,慌忙逃跑丢弃家属,当时刘禅几岁,被人贩子拐了,在一个地主家里当书童,直到数年后,刘备攻下益州才与刘备再度相认。
这种记载完全就是胡说八道,就连基本的时间都对不上。所以《魏略》记载的“子午谷奇谋”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是存疑的。
我个人觉得,《三国志》中关于魏延的记载才更符合逻辑。因为魏延自视甚高,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单独领兵,所以才提出了分兵建议。至于要不要偷袭子午谷,魏延根本就没关心过。魏延本传中“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的记载,也能佐证这种逻辑的正确性。
因为走子午谷偷袭长安,先决条件就是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而诸葛亮一伐失利后,魏军已有防备,偷袭已经不可能了。可魏延依然每次北伐都要申请自己单独带兵,这就表明魏延的目的并不是偷袭长安,而单纯就是想自己带兵,不受诸葛亮节制。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想让魏延分兵,大概率就是因为魏延的性格问题。他那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性格,诸葛亮怎么可能放心让他单独自领一军呢?
魏延说完了,再来说姜维。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最早的培养对象是马谡,但马谡失街亭被斩,再加上姜维在保卫天水时的表现良好,让诸葛亮动了收姜维为徒弟的心思。于是姜维后来就成了诸葛亮的接班人之一。
不过历史上的真实情况与这有一点区别。
首先,历史上的姜维没背叛曹魏,是曹魏不要他了,他才投奔蜀汉。
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一伐时,姜维随他的上司天水郡守马遵正在外巡视,后来马遵听到蜀军杀到,而且天水各县都纷起响应,便抛下姜维等人就跑,待姜维发觉,再想去追赶时,已经来不及了。无奈之下,姜维只好回老家冀县,可冀县的守军也不让进城。于是走投无路之下,姜维只好投奔了诸葛亮。当时又恰好马谡在街亭战败,诸葛亮指挥各路人马往汉中撤退,姜维便因而与诸葛亮一起退回蜀汉。
第二,诸葛亮虽然重用姜维,我们也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培养的储备干部之一,但不能说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因为姜维的履历和身份都不适合做诸葛亮的接班人。并且诸葛亮生前也指定了蒋琬为接班人。
(诸葛亮)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蒋琬传》
当然,诸葛亮对姜维非常器重,第一次北伐失败没多久,姜维就先后被封为奉义将军和当阳亭侯(一年时间就封了侯),统领了蜀汉军五千虎步军。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重用姜维,不得而知,我个人觉得可能是三方面原因。
一,可能是姜维有真本事,因为诸葛亮对姜维评价很高。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曾评价姜维是凉州上士,永南、季常(这两个人都当过诸葛亮助理)都不如他。而既然诸葛亮认为姜维有才,那他重用姜维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姜维心存汉室,三观与诸葛亮一样。这一点记载于《三国志》,原话是: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三、姜维是凉州人,他在益州没有亲党关系。由于益州土著在益州容易结党,这是诸葛亮绝不允许的,所以诸葛亮会培养一些外地人来做蜀汉的顶梁柱,这些人既有才干,又没有家族势力,威胁蜀汉皇权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所以诸葛亮用起来放心。
不过还是那句话,诸葛亮重用姜维,这只能说诸葛亮把姜维视为了培养对象,还不能说姜维就是他的接班人。至于费祎死后,姜维成为大将军,那是他自我奋斗的结果,如果他真是诸葛亮指定的正牌接班人,他就不会活得那么憋屈了。(一个太监都能逼得他去沓中种麦子)
总的来说。魏延的死是魏延自己性格缺陷导致的结果,跟诸葛亮没关系。姜维确实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意志,但接班人这种说法并不太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