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武以一介纯粹文人搞政治,最后确实搞得一塌糊涂,之所以说他是一个“纯粹文人”,是因为他过于理想化。
他的朋友陆费逵曾对他说过:“你是文学家、工业家、教育家,我国应该做的事多得很,你的脾气,不宜搞政治,何不做本行的事呢?”
只不过,当时的马君武却不这么认为,他一直想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自己的有用之身,又岂会甘心居于幕后?
马君武一度视康、梁之说为救国良方,深受康有为的影响,即便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他仍远赴新加坡去见康有为,向康询问救国之法。
只不过,他于1903年在日本见到了孙中山先生之后,和孙先生一番畅谈之后,他的思想却发生了转变。
康、孙二人,一人保清曰“改良”,一人反清曰“革命”,马君武迅速明白了此中关窍,于是决定抛开康、梁,站到孙先生这一边,并且坦言:“康、梁者,过去之人物也;孙公者,则未来之人物也!”
这言外之意便是康、梁之流,终究会被历史抛弃。
所以,马君武自此之后便一直追随于孙之左右,1905年孙、黄等人在东京组织成立同盟会之时,马君武便是同盟会章程的9个起草人之一,可见孙先生也对马君武破有重视、栽培之意。
1905年因日本碍于清廷所请,颁布了所谓的“取缔清韩留学生规则”,禁止留学生参加革命活动,促使一批爱国留学生离日回国,马君武也是其中之一。
这批留学生回国之后,由清廷拨费成立了中国公学,郑孝胥为校监,马君武则任总教习一职。但因为他们仍暗中从事革命活动,遂遭清政府的批捕,为了避开这次危机,马君武急忙向郑孝胥申请赴德留学,经两广总督岑春煊从中斡旋,他顺利获得官费留德资格,随后于1907年离开中国去了德国。
马君武之所以申请赴德留学只是为了避开政治危机,所以到了德国之后,自然也不会就此放弃革命,而是继续为革命奔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恰好取得了工科博士学位的马君武听闻此事后,亦颇感兴奋,于是离德回国。
马君武回国之后,仍然继续追随孙的左右,始终以孙之马首是瞻,绝对算得上是孙先生铁杆支持者和追随者。
他后来之所以能够坐上广西省长的位置,也正是因为孙先生对他的信任。
1920年,孙中山组织力量驱逐了盘踞在粤境之内的桂系军阀势力,取得了广东的控制权,随后又让陈炯明兵出广东,扫入广西,打散了陆荣廷所部,从而暂时控制了广西。
陆荣廷出走安南之后,因为当时“粤人治粤、桂人治桂”的呼声极高,马君武声望也高,所以孙先生便委任马为广西省长。
可是,马君武回桂任广西省长一职不过10个月,为何便气得出走、此职,并且声称再也不从政了呢?
1920年8月,马君武就任广西省长之后,不得不说这时候的他可谓是斗志满满,充满了干劲,也对未来的局势充满了憧憬,做好了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兴办教育、修筑公路及编练军队等一系列的规划。
然而,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件事,自己虽是省长,可他的一纸政令根本出不了南宁,即便是在南宁,也没几个人听他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手里没有枪、没有军队呀!他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也曾试图建立一支军队来维护自己省长的权威,从而继续推行他的改革,可惜他兜里没有钱。
当时,陆荣廷虽然通电下野、出走安南,可是他的残部仍然在广西,并没有被陈炯明所清剿,说白了陈炯明也没这个实力和精力去清剿散乱的地方军队,如李宗仁、黄绍竑他们也正是因为陆荣廷的出走,从而得以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
所以,没有军队作为后盾的马君武想要以一个省长的头衔在广西施展自己的抱负,显然是痴人说梦。
后来,陈炯明将驻桂粤军调回广东之后,马君武更加掌控不了广西的局面,陆荣廷旧部一见陈炯明走了,又开始冒头了,集结起来逼向南宁。
马君武能怎么办?唯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他在途径贵县的时候还遭到了俞作柏的洗劫,不仅钱和军械被抢了去,他的小妾彭文蟾更是为了保护他而中弹身亡。
这件事对马君武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偏偏他到了广州之后,又碰上了陈炯明叛变,派兵炮轰总统府,他因此更加心灰意冷。
他也终于意识到了政治的残酷,身处这样一个乱世当中,手里没有军队,空谈政治又有何用?
或受军阀所制,或陷于派系之争,这样的革命真的不适合他。
于是,马君武心灰意冷之下又离开了广州,去了上海。
他在上海见到了自己的好朋友陆费逵,忍不住感叹道:“政治生活,真是我所不能过的,悔不听你的话。此次种种损失、种种危险,我都不在意,可惜数千册心爱的书籍和许多未刊的诗文译稿完全丢了,实在令我心痛,以后我再也不从事政治生活了。”
这才是一个纯粹文人该有的模样呀!不论自己的危险,却心痛于书籍、诗文和译稿。
从此之后,马君武绝于政治,投身于教育事业。
周总理评价马君武为:“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