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小编更加喜欢姜维,尤其是姜维的忠肝义胆、执着不倦的北伐,但是不得不承认,陆逊显然比姜维强了一个档次。
单纯的比较两个人的才能,比的一定是综合能力,陆逊的综合能力明显强于姜维,不仅仅在于陆逊打的都是胜仗,而在于陆逊表现出来的全局意识和军事谋略,真不是姜维可比的。
从两个人的官职似乎就能说明一些问题,姜维最后的官职是蜀汉的大将军,而陆逊则官至丞相,大将军是纯粹的武将官职,而丞相则为百官之首,文官之长。文官靠才能,武将凭战功,一个纯粹的武将,一般是当不了丞相的。
在二十四史之一的《三国志》中,陆逊和诸葛亮是享受同等待遇,是东吴唯一一个单独列传的将领,与之对应的则是蜀汉的诸葛亮,换句话说,在陈寿眼中,陆逊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而姜维自然比不上诸葛亮。
如果对两人做一个综合评价的话,陆逊是社稷之臣,与诸葛亮处于同一水平或稍差,姜维是中兴之将,与邓艾、钟会之才不相上下。
姜维出身普通家庭,是因为接了父亲的班才在魏国做了一个天水郡参军,因为受到太守的怀疑,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投降诸葛亮,受到了诸葛亮相当程度的重用。姜维以降将身份,成长成为蜀汉在军事上的一把手大将军,除了蜀汉人才调零外,姜维靠的就是自已的能力,在蜀汉一系列的名臣名将去世后,姜维成了蜀汉中后期的顶梁柱,姜维一生的才能都体现在军事上。
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前后进行了11次北伐之多,战绩是:大胜2次,小胜3次,平手4次,大败1次,小败1次,总体来说,姜维是胜多负少,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为姜维打过败仗,就否定姜维的才能。
姜维在军事上的战术是成功,但战略却是失败的,姜维的战略失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北伐在朝廷中缺乏支持,除了皇帝刘禅外,蜀汉朝廷几无一人支持北伐;二是姜维改变了诸葛亮时代的汉中防御战略,将诸葛亮的汉中防御由“据险以守、御敌于国门之外”改为“集中防御、诱敌深入、围而聚歼”。
姜维的北伐无人支持不难理解,主要是蜀汉的国力日渐衰弱,已经与诸葛亮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就连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都反对北伐,何况其他人呢,姜维有军事才华,但在政治上是一片空白,在朝廷无人支持,也是姜维政治失败的原因,反观陆逊,不仅在政治上有作为,而且在军事上作为也很大。
再一个姜维改变了汉中防御战略,诸葛亮时代,蜀军全部是前出到关中进入汉中的五条主要道路,在险要关口布防,优点是利用了险要地势阻止敌人攻进汉中,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缺点是兵力分散,不能有效杀伤敌人,只能击退敌人。
虽然姜维有迫不得及的原因,但诸葛亮时代的汉中防御战略确实是成功的,魏军一次也没有攻进过汉中,姜维主政军事后,将前出防御的蜀军全部撤退回汉中的主要据点,如汉城、乐城及阳平关,放敌军进入汉中,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军补给线,与守城蜀军一起歼灭来犯魏军,这一战略在司马昭灭蜀之战中得到体验,结果就是蜀汉灭亡。
原因很简单,魏军有兵力优势,有强大雄厚财力,数倍于蜀军,蜀军将魏军放进来后,却没有办法全歼灭魏军,而且魏军进入汉中时, 汉中都督胡济不在汉中,大将军姜维也不在汉中,导致汉中防御一塌糊涂,最终就是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
姜维在军事上确实负有一定的责任,反观陆逊在军事上的作为则大气得多,夷陵之战,陆逊战略撤退,拉长蜀军补给线,在夷陵地区寻找到刘备的破绽,利用水军绕到刘备军身后加火攻的办法,大败刘备军,战略上极其完美成功,不仅成功的击败了来势汹汹的刘备军,而且也没有让虎视眈眈的曹魏军占到一丝的便宜,在战略上,陆逊是成功的。
还有石亭之战,陆逊的战略也是完美的,虽然很多人批评陆逊没有扩大战果,乘胜追击,从而放弃大好战机,我只想说陆逊的做法是对的,东吴不具备扩大战果的实力和能力,就算按照朱桓的建议,阻断曹休的退路,攻取寿春,割据准南,也是守不住的。
因为曹魏已经动员了大军支援,贾逵已经率领大军前来,并且魏军频繁调动,东吴虽然能击败曹休,也是强弩之末,再也没有进攻的实力,所 以陆逊的见好就收是正确的,否则按照朱桓的说法,势必要将东吴拖入魏吴两国的大决战,到底会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不如稳妥的见好就收,还能获得极大的收获,并避免了决战失败的风险。
陆逊不仅在军事上颇有建树,在政治上也很有作为,曾经辅佐孙权的太子主持军国大事,在东吴也是出将入相,权倾一方,陆逊晚年因为支持太子,反对废长立幼而被孙权逼死。
姜维死于为国捐躯,在蜀汉皇帝刘禅都放弃了国家的情况下,降将出身的姜维却为蜀汉奋斗到最后一滴血,为了蜀汉的复国大计,姜维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还搭上了魏国两大军事天才邓艾和钟会一起死。
相对来说,陆逊则死得有些冤枉了,被孙权逼死了,真正的原因是陆逊背后的江东大族,孙权不能让这样的人活到自已身后,才逼死了陆逊。
论赤胆忠心,姜维强于陆逊,论军事能力,两人旗鼓相当,论战略,陆逊远胜姜维,论政治能力,陆逊远胜姜维,所以论综合才能,陆逊强于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