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老十三?这不就是胤祥吗?您要问他俩的关系?那不是亲兄弟而胜过亲兄弟。

大家伙也清楚雍正这人,第一个抠门,第二个薄情,第三个寡义,总之这人给人感觉不好相处。但对于老十三,雍正那叫个大度,这些让人诟病的性格缺陷,到了老十三这压根就没有。

最简单的例子,大家伙都知道搁过去,当皇帝的人都有一个避讳,自己的名就是自己的名,天下间其他人压根就不能用自己名中的任何一个字。

雍正叫胤禛,作为同一辈的兄弟,他其他的哥们胤字必须改了,不然犯忌讳,所以一帮子兄弟咔咔咔胤字全整成了允字。可到了老十三这头,这就不好使了。

“啥允祥不允祥的,给哥哥改回来,你呀还叫胤祥,咱爹给起的,咋能改了呢。”雍正嘴巴一咧咧,很不高兴:“咱兄弟还讲究这个,俺的后背丢给你都踏实,不就一个字的事吗?”

得,您瞅见没,这就是两兄弟好的能穿一条裤子的表现。

那么雍正为嘛独独对这老十三例外呢?

这事得从根子上讲。

话说老十三的亲妈,那叫章佳氏,开头就是一宫女。后来康熙瞅着挺水灵的,这就拉到小黑屋了那个啥了。

这事弄的,这就中靶了,就有了老十三。老话说母以子贵,得咧,这章佳氏也就正式的成为了康熙庞大后宫中有那么一小脸的一个人。

说道这里有人要问了:“那么康熙是不是特喜欢这章佳氏?”

咋说呢?喜欢是喜欢,但不能加个特字。为嘛呢?因为毕竟章佳氏给康熙生了三娃娃,一个大小子老十三,还有俩闺女,而且这俩闺女不仅是公主还都加了和硕二字,不可谓不尊贵。(满清那爵位封号但凡加了和硕的那都是这一级别中的佼佼者)

所以喜欢二字没跑,但不是特字,为嘛呢?因为康熙到死都没有把章佳氏他们家包衣奴才的身份给剥离出来,在康熙的手上就封了个庶妃,这说的好听,其实搁老百姓家里就是个侍妾的地位。

也是因为这个身份的原因太低了,所以按照满清那祖宗的规矩,老十三不能养在章佳氏的身边,丢给了雍正的生母乌雅氏身边养着。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层的关系,雍正和这老十三才有了交际。

因为雍正的母亲乌雅氏他开头的身份也是宫女,生了雍正这才破格成为了康熙的老婆中的一员,也是因为身份的原因,就把雍正丢给了当时身份显贵的佟佳氏养着。

因为遭遇相同,而且他们还有一个交集人物乌雅氏,所以俩人就走的比较近。

再加上,雍正他有一个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老十四。按说是亲兄弟雍正应该和老十四走的近才对,但乌雅氏这人有点子偏心,对这没有养育之恩的雍正横挑眉毛竖挑眼压根就是一陌生人,但对这老十四那叫个疼到了心尖上了,连带着老十四也不待见这哥哥。(老十四是养在乌雅氏身边的,那会乌雅氏的身份已经高了)

雍正这心里就苦,有阴影,这事弄的。所以他是把对亲弟弟的感情给了老十三。

老十三那数学还都是雍正手把手教的,从这一点您就能吧嗒出个味来。

咱也知道,外人除了老师教你,其他人都不愿意,尤其是这数学,教的时候特招人恨,特招人烦。这家里边教的人不是爹就是妈,他们教你开头还能和颜悦色,后头恨不得拿大嘴巴抽你。教的最好的其实就是哥哥和姐姐,没人整这差事。

老十三这人

话说这老十三他也聪明,不然十二岁的时候,康熙就把他带到了身边指导了很长一段时间。

反观老十三这里边。人都说母以子贵,这话不假,但他还有半句是子凭母贵。

老十三他母亲身份不高,娘家地位也不显赫,这就造成了他受其他兄弟的排挤。雍正这人眼里揉不得沙子,他其实想把这老十三当弟弟的看,所以小时候有个啥欺负的,雍正就站出来给老十三挡事,毕竟雍正的养母那是佟佳氏,虽然顶着个皇贵妃的头衔,可人家是后宫之首。(后来的皇后封号是死的时候加封的)

所以虽然蹲在雍正身边有点子冷,这是雍正的性格使然,但好歹有片可以晒太阳的好天气,所以这俩人的心就算是栓在了一起,老十三愿意给雍正挡枪。

咱说说挡枪的事。

当年康熙废了皇太子,这事之后一帮子急红了眼的兄弟这就开始对这那皇太子的位子发起了总攻,捎带着就想弄死皇太子。

这事弄的太过激烈了,康熙恼了,哦,你们这帮子家伙对自己个哥哥都能下狠手,那俺呢?有机会,你们是不是也要上手啊!

而这事上,大家伙都挤兑雍正,隐隐的康熙感觉这事是雍正闹腾的,这不老十三挺着个脑壳蹦出来,把这枪给挡下来了。

得咧,这老十三一家伙就被康熙给圈禁起来了,这一圈禁老十三生病了,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那腿就出了毛病,一家伙就成了一瘸子。

就这事,您感觉雍正不会记在心里,这才是能掏心的亲兄弟。

但也因为这事,虽然康熙也喜欢这老十三,但也预示着老十三在康熙的晚年走不到前边来了。

以后的事

回头雍正登基,第二天就把这老十三提成了和硕怡亲王,军权政权都压他肩膀上了。

而老十三他也对得起雍正对他的信任和器重,干嘛事都很出色,这其实就是雍正朝的二把手。有些事您直接找雍正办,他拿大脚丫子踹你,但你饶个弯去找老十三,让老十三给搭个线,这事一准就成。

你比方说老十七胤礼的事,雍正最恨的就是他这帮子兄弟,压根就不准备重用。可回头老十三就说这胤礼心术不坏,怎么怎么滴,得咧,试试就试试呗,雍正根本就没有怀疑,这一试确实好,后来也受到了雍正的重用。

咱就说了,一般人那有这面子。

你别看俩人好的都能穿一条裤子了,但老十三一直严守臣子的本分,不敢逾越一步,这也是雍正看重他的一点。

您比方说,这雍正登基,按照祖宗的规矩,这就要分家,这一分家就会有分家费。老十三一家伙就得到了二十三万两。

咋说呢?那会雍正的国库里都能饿死耗子,满打满算就八百万两的碎银子,这新朝一开,用银子的地方海了去了。

所以老十三一开头坚决不要,雍正那是说了好几次,就要了十三万两,剩下的十万两退了回去。毕竟祖宗的规矩不能破,拿得少这也不成,这不打雍正的脸吗?做的恰到好处。

这不,后来雍正又要赏老十三,让他可以支配宫物六年,这其实也是按照康熙过去的例子整的,这事老十三又推迟了。这样的好人不赏这不行,这是雍正自己个想法。

所以回头,雍正又赏了老十三一顶郡王的帽子,让老十三从自己个的儿子挑一个出来戴上。

老十三一听,脑袋摇的像个拨浪鼓似的:“俺已经是怡亲王了,家里边有一个儿子已经是郡王了,您再给俺的儿子来一个郡王,这使不得啊,这么些年下来祖宗就没这规矩。”

这不又推了,雍正说了好多次,老十三压根就不接受。

其实这些个东西,雍正都给他留着呢,直到老十三死了,这些个东西又赐给了老十三的后人。

“这回闭嘴了吧!给你的东西能拿着了哇!”雍正边说边哭了。

最后再说一件事,这事叫吞土受陵。

话说,当年雍正要给自己选一块吉地,死后好安葬,这差事他就交给老十三。

老十三找了大半天,找到了,雍正表示很满意,回头就把这万年吉地附近的一块所谓的“中吉”之地赐给老十三,让他死后葬到这里。

听了这话老十三压根就不要,说这种地方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他压根就不能享受,坚决不要。

回头雍正非要给,老十三就说:“俺看上了你这万年之地六十里之外的一块地,虽然比不过您赐的那中吉之地,但很符合俺的身份,就那吧!”

得咧,皇帝一看这事就这么定了,所以就下了旨意。老十三得到了旨意之后,就命令自己的侍卫,从那块地去回了一块土。而老十三就把这块土吃了:“这样的话,俺就心安了,子孙有福了!”

这事是真的,不是啥野史里边的,在《内务府档》里边就有记载。

这不后来老十三下葬的礼都远超一般王爷的规格,老十三死后多年雍正都还在作诗怀念这个弟弟。

在补充一句,老十三那怡亲王那是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的,不是啥隔代就降级的水货,真真的第九个铁帽子王。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最佳贡献者
2

雍正与十三弟胤祥的关系在所有兄弟中是最好的,两人之间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手足情深,肝胆相照”。雍正将十三弟名字“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在清代是绝无仅有的,足以可见感情之深。

胤祥从小就很聪慧,不仅文武双全,还能吟诗作画,得到康熙的极大恩宠。雍正比十三弟胤祥大八岁,胤祥小时候的数学就是雍正给教的。

胤祥十三岁时,生母敏妃章佳氏病逝,之后一直由雍正生母德妃乌雅氏抚养成人。胤祥长大后,跟随雍正四处办差得到历练,感情也更加深厚。

因为太子允礽被废事件,胤祥遭到康熙圈禁,之后彻底退出了太子争夺战,坚定的站在了雍正一边,助其夺得大位。雍正即位第二天,便任命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之一,同日晋升为和硕怡亲王。

胤祥在被康熙冷落了十几年后,得到了雍正的重用,给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胤祥成为雍正的左膀右臂,两人感情愈发深厚。胤祥得到重用后,使自己的才干得到发挥,为雍正稳定吏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胤祥真心辅佐雍正

胤祥虽然在雍正朝仅有八年,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为雍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雍正初期施行的各项新政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雍正初期,财政亏空严重,怡亲王胤祥总理户部,大力追缴亏空,革除弊政,使得亏空问题得到迅速扭转,为雍正朝的改革打下了经济基础。

从雍正三年起,胤祥开始负责水利事宜,曾向雍正提出很多有益见解。使得京畿地区的水患得到抑制,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

胤祥还为雍正举荐了很多贤能之人,如十七弟胤礼,雍正刚即位时对他有所怀疑并没有得到重用。但胤祥向雍正进言,夸赞胤礼心术不坏,是个忠君明义之人。

雍正欣然接受了胤祥的建议,胤礼得到重用,他也没有辜负胤祥的举荐,为雍正朝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胤祥在执掌养心殿造办处时,烧制的珐琅彩瓷,颇得雍正喜爱。

雍正即位后,胤祥就担负起了为其寻找万年吉地的重任。先后多次实地勘察选址,最终将雍正陵址选在易县泰宁山太平峪,使其成为清西陵的首陵。

除此之外,胤祥还辅助军机处处理西北战事问题。总之,胤祥得到雍正的重用后,并没有养尊处优,而是全力以赴辅助雍正,可以说是为雍正付出了所有的心血。

雍正倾力对待胤祥

在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的同时,其长子弘昌就被雍正封为固山贝子。同年,雍正按照康熙朝皇子分家惯例,赏赐胤祥二十三万两白银,胤祥是死活不要,最终在雍正的再三谕令下,胤祥仅要了十三万两。

雍正是变着法给胤祥赏赐,他又找到裕亲王的例子,准许其支配官物六年,胤祥同样是选择了婉拒。据史料记载,雍正曾说:如胤祥这样诚心效力者,若不加恩褒异,则将来之诸王为国效力之心,必至懈怠矣。

于是雍正决定再赏胤祥一个郡王爵位,让胤祥从诸子中指名奏请受封。胤祥本就是和硕怡亲王,其子又被封为郡王,这在清代也是史无前例的。胤祥对此坚持不受,在胤祥的多次恳请之下,雍正只能作罢。

在胤祥去世后,雍正还是将郡王的爵位赐给胤祥之子弘皎。雍正四年,雍正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扁额赐给胤祥,当雍正还是觉得这八个字未能尽善尽美,不能完全表达他对胤祥的感激之情。

在雍正七年,胤祥的仪仗又被雍正增加一倍。次年,胤祥病逝,雍正极为悲恸,以致于食之无味,坐卧不安。雍正身穿素服一月,他认为自古无此忠公体国之贤王。雍正亲自为臣子素服,史上罕见。

在胤祥病逝的当天,雍正就交代了自己的后事,他下旨将孝庄太后赐的数珠,康熙赐的数珠,及胤祥所进鼻烟壶归于一处,在其万年之后放于梓宫之中。由此可见,雍正对这位十三弟的感情是至深的。

雍正赐胤祥谥号为“贤”,并以泪研磨而书之。还将“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其谥号之前,又将在胤祥葬礼上迟到的三哥允祉革爵圈禁。允祉因胤祥丧礼而被革爵,足见雍正对胤祥的感情。

雍正登基后,为避讳圣讳,将所有兄弟改胤为允,胤祥病逝后,雍正准许其恢复原名胤祥,开创大清之先例。雍正曾欲将中吉之地赐给胤祥为吉地,最后胤祥在病重时多次婉拒,雍正不得已才同意。

雍正如何对待胤祥子嗣?

胤祥生母章佳氏去世后,康熙给她的谥号为敏妃,只是普通嫔妃,雍正继位后将其连升两级,进封为敬敏皇贵妃,并附葬景陵,开创大清妃子附葬的先例。

对于胤祥的子女,雍正同样是眷顾有加。三子弘暾、六子弘昑早逝,雍正皆按贝勒礼制下葬。长子弘昌初被封为贝子,后来晋封为贝勒。七子弘晓承袭怡亲王爵位,四子弘晈晋封宁郡王,世袭罔替。

据清实录记载,雍正规定胤祥七子弘晓承袭的怡亲王爵位,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是他加与胤祥的恩典,后代子孙不可任意稍减。雍正不仅封弘晓为世袭罔替的怡亲王,而且封弘晈也为世袭罔替的郡王。

这份殊荣亘古未见,胤祥成为大清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是第一位恩封的铁帽子王。雍正对胤祥的恩宠,终其一朝有增无减。胤祥去世后,雍正帝久久不能释怀,多次写祭文诗词表达思念之情。

胤祥病逝两年后,雍正仍然不能释怀,在端午节时仍不让欢庆。这些都体现了胤祥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其与雍正之间的棠棣之情也感人至深。

3

说雍正和十三爷胤祥的关系又多好,史学家都会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棠棣情深”。

实际上,雍正和十三爷在很小的时候,就建立起了亲密而友好的关系。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去世,年仅13岁的胤祥被安排交由德妃乌雅氏抚养,而乌雅氏正是雍正的生母。

由于雍正从小也是由当时的皇贵妃,后来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所以有着相同的寄养经历的二人,迅速建立了同理心,关系自然非常密切。

在“九子夺嫡”期间,胤祥是雍正的坚定支持者, 并且帮助雍正挡下了关键的一枪。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皇帝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于是众位皇子一方面积极争夺地位,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奔走计划着将胤礽置于死地。而胤祥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表现太过于活跃而被康熙所察觉。康熙在问及胤祥同党的时候,胤祥一口咬定是自己所为,与他人无关,就此保全了雍正。

但是胤祥却因为此受到了康熙的惩罚,被关进了宗人府长达一年的时间,期间胤祥大病一场,患上了严重的腿疾,并且自他从宗人府放出后,也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冷落,没有任何的封赏与任用,退出了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

但是雍正登基后的第二天,马上册封为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并任命其为总理事务大臣,协助他处理一切军政要务。

而十三爷胤祥也用卓越的政绩以及对雍正鼎力的支持,来回报雍正对他的信任与器重。特别是在年羹尧、隆科多以及八阿哥胤禩等人相继被雍正处死,马齐等淡出政治舞台,胤祥长期担任的是当时的大清王朝“二把手”的角色,而他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雍正评价其曰:

“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

雍正看来,他与胤祥,就是千古君臣兄弟的榜样,千百年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组合,由此可见雍正与胤祥的关系之好,感情之深。

十三爷胤祥能够得到雍正如此的信任,除了十三爷“国士无双”的卓越才能外,更是因为他始终能恪守君臣之道。

十三爷胤祥对于整个雍正王朝以及雍正本人的贡献远远超过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但是不同于这二人的居功自傲与自视甚高,胤祥始终恪守君臣之道,不敢有任何僭越之举,甚至还主动选择退让与拒绝。

雍正要按照当年康熙赏给他的二十三万两白银的标准,给予胤祥赏赐,但是十三爷只要了十三万两。

雍正要将自己原先统领的人丁赏赐也胤祥,胤祥也拒绝了。

雍正已经封了胤祥为和硕怡亲王,他还要在赏赐胤祥一个郡王爵位,让他任选一子来袭承,而这再一次被胤祥所拒绝。

甚至雍正要让胤祥安置在自己的泰陵地区,胤祥不惜用“吞土受陵”的方式,让雍正收回成命,不要让自己与雍正同葬一地。

也正是因为十三爷胤祥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恪守君臣之道,不仅获得了雍正的信任,也得到了雍正的极大推崇。

首先,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得到了破格的封赏。

早在雍正登基之处的时候,雍正就将章佳氏的名分从敏妃,连升两级,封为了敬敏皇贵妃,并且将其棺椁重新按照皇贵妃的标准下葬,而且是葬入康熙的景陵地宫,与康熙和他的地位皇后合葬,这是对于章佳氏和胤祥的极大的殊荣。

其次,就是在胤祥去世后,雍正给予了胤祥一列的破格安排。

雍正为胤祥修建了一座占地面积数倍于亲王陵寝规格的庞大陵园,更是在此亲自主持了胤祥的安葬仪式。

雍正为胤祥上谥号为“贤”,配享太庙的同时,还将在雍正四年(1726年)由他亲书赠予胤祥的“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谥前。

而在雍正一朝,为了避讳,其名字成为了“允祥”,而雍正这次直接下旨将其改回了“胤祥”,是所用雍正兄弟中唯一一个可以用“胤”字而不用避讳的。

再次,就是对于十三爷子嗣的封赏。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8岁的胤祥第五子弘晓,在雍正的安排下,袭承了和硕怡亲王的爵位,并且用旨意与制度的形式确定了“怡亲王”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的“铁帽子王”传承世系。

而此先雍正计划另赏胤祥家族的郡王爵位遭到了胤祥的拒绝,但是雍正却予以了兑现,他将胤祥的第四子弘晈封为宁郡王。

十三爷胤祥希望子孙平安,但是这个愿望却最终未能实现。

“臣心安,子孙蒙福。”

这是十三爷胤祥在“吞土受陵”时发出的感慨,而这也不禁道出了胤祥的心愿,与君王相伴,不求荣华富贵,只求得子孙平安。

但是,胤祥的这一心愿终归是未能实现,原因就在于那场著名的“辛酉政变”。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在弥留之际,册封为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这也就是俗称的“顾命八大臣”,其中载垣为顾命八大臣之首。

载垣便是第五代怡亲王,第四代怡亲王奕勋的次子,于道光五年(1825年)袭承怡亲王的爵位。

但是后来顾命八大臣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以及恭亲王奕訢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也称“祺祥政变”,此后便开始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期。

作为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载垣在“辛酉政变”后,被拿下问罪,之后更是被逼自尽,其“和硕怡亲王”的爵位也被废黜,同时“怡亲王”也别废黜了“铁帽子王”的特权,此后整个世系被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恢复了“怡亲王”世爵。

4

康熙帝的第十三子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的皇十三子胤祥,这位在康熙年间并不显山露水的皇子实际上并没有卷入康熙帝晚年险象环生的九子夺嫡事件,胤祥在康熙帝诸位皇子中能力和才华都属于中上游,胤祥的母亲不仅出身微贱,还不得圣宠(章佳氏为满洲镶黄旗包衣人,参领海宽女。出初入宫时为宫女),所以胤祥在康熙年间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和重用,然而在雍正即位之后,皇十三子胤祥因为曾经交好于雍正皇帝,又有拥立之功,所以被雍正皇帝封为了和硕怡亲王,并享有世袭罔替的尊荣。怡亲王胤祥在雍正一朝位高权重,颇受重用,因为对雍正皇帝忠心,所以他的权势并未遭到雍正皇帝的猜忌和打压,最终得以善终

雍正王朝唯一的铁帽子王:

胤祥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三子,其母是历史上的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虽然他的母亲贵为位同副后的皇贵妃,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其在康熙时期有多么得宠,事情的真相是章佳氏不仅不得宠,而且在生前都没有一个正式的封号,只是康熙皇帝一位没有编制的小妾而已,章佳氏生前一直是以庶妃的身份居于后宫之中,直到康熙三十八年,章佳氏病逝,康熙皇帝念其侍奉自己多年,又诞育了皇十三子胤祥、和硕温恪公主以及和硕敦恪公主三为子女,于是将其追封为敏妃。这也是章佳氏在康熙一朝的最后结局,然而雍正皇帝即位的第三天就宣布将已经去世了33年的敏妃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并且将章佳氏的遗体从景陵的妃园寝迁葬到康熙帝景陵的地宫之中,与康熙合葬,这在清朝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雍正皇帝的这一举动开了妃子从葬帝陵的先例

雍正皇帝之所以如此厚待这位与他没有任何恩情的庶母,实际上就是为了感谢自己的十三弟胤祥的拥立之功,雍正皇帝能够在康熙晚年激烈的九子夺嫡中脱颖而出,最终战胜了皇八子集团和皇十四子,这背后与他的十三弟胤祥不无关系,也就是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刚刚接手权力仍在忙着料理诸多事宜的雍正帝便下旨晋封胤祥为总理事务大臣,同时加封其为和硕怡亲王,并赏其世袭罔替的荣耀。康熙晚年被冷落了十多年的胤祥瞬间成了新朝炙手可热的人物,不仅如此,由于雍正皇帝继位,其在世的二十多个兄弟因要避讳皇帝的名讳,所以都将胤字统一改成了允字,为此雍正皇帝特意下旨,赐怡亲王胤祥不用避讳的恩典。

雍正皇帝素来以辣手无情和刻薄寡恩著称于世,但是从他对待自己十三弟的做法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雍正皇帝人性善良知恩图报的一面。在康熙晚期,胤禛、胤祥是一对难兄难弟,到雍正朝,则成为亲密无间的君臣。雍正帝作为君主,给胤祥的宠荣无以复加;胤祥作为臣子,对胤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兄弟二人联手扫除了康熙帝晚年的积弊同时又将清王朝统治推向昌盛,而他们兄友弟恭的感情也塑造出一种明君贤相的理想关系。

辛酉政变被赐自尽的载垣:

怡亲王胤祥于雍正八年病逝,谥为怡贤亲王,胤祥去世后,其子弘晓承袭了怡亲王的爵位,后来弘晓于乾隆四十三年去世,怡亲王的王爵又传袭了四代五位怡亲王,此时已经清朝的咸丰年间,这时的怡亲王是载垣。这个载垣可了不得,他是怡贤亲王胤祥的五世孙,咸丰帝时期,他颇得圣心,咸丰皇帝对他很是信任,从原本一个闲散亲王逐渐升职为左宗正、宗令、领侍卫内大臣等实权位置,公元1861年,三十一岁的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行宫,咸丰皇帝临终前遗命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继位为帝。载垣在八名赞襄政务王大臣中排名第一,可见其在咸丰帝心中的重要地位。顾命大臣虽有八人,实际核心确是载垣、端华和肃顺,而这三人中又以肃顺为中心。

随着咸丰皇帝的驾崩,顾命大臣一派与两宫皇太后的帝胤势力在争夺权力方面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种冲突最终演变成了辛酉政变,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和醇郡王发动了北京政变,八大臣被尽数逮捕,最终肃顺被斩首于菜市口,而载垣和端华因为是宗室亲贵,因为得到了保全尸体的处理-赐自尽。载垣死后,怡亲王的爵位曾一度被废止,直到同治三年才由载垣的族弟爱新觉罗·载敦袭爵。后来,怡亲王的爵位又传袭了两代,末代怡亲王是爱新觉罗·毓麒,·毓麒承袭怡亲王爵位是已经是光绪末年,随后不久清朝就灭亡了,末代怡亲王·毓麒最终于1949年10月去世。怡亲王爵位至此废止。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5

十三爷胤祥死后,子孙一代不如一代,王府被迫搬了三次家

十三爷胤祥的一生可谓辉煌,四哥雍正对他极其宠爱,成为大清恩封的第一家铁帽子王,可惜十三爷天不假年,早早地去世了,身后留下怡亲王这个爵位传于后世。而怡亲王府这座曾经是京城的“第一王府”也命运多舛,竟然搬了三次家,最终也出现了三座王府,只不过一座不如一座。

第一座怡亲王府在王府井帅府园,即今天新东安市场东侧一带。当年这座王府占地面积很大,气势宏伟。不过,如此宏伟的王府却只有十三爷胤祥一人居住过。因为在胤祥去世后,悲痛万分的雍正为了纪念这位弟弟,下旨将其王府改为贤良寺,还亲自书写御制碑文。

贤良寺在清朝历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由于该地临近皇宫,因此便成了外省朝廷重臣进京朝见时的临时住所,也就类似于国有招待所。特别是在晚晴时期,著名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封疆大吏都曾经寄住于此。

1901年11月7日,一代权臣李鸿章正是在这里怀着无尽的惆怅离开了人世。之后,在几十年的岁月变迁中,原本肃静的贤良寺逐渐淹没在居民的大杂院中。到了上个世纪末的旧城改造中,贤良寺的大部分建筑被拆毁,只剩下东边的一进小院,深藏在高楼当中。

既然十三爷的怡亲王府被改建成了贤良寺,朝廷便要为其继承人安排新的住所,于是便有了第二座怡亲王府。

这座新王府位于朝阳门内北小街,今为国家单位使用。当年这座新王府落成后,继袭怡亲王爵位的胤祥第七子弘晓便迁居于此,此后六代怡亲王均居住在这里。王府虽没有十三爷时那么恢宏气派,却也颇为壮观。

此府占地广阔,堪称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筑,其主体规模和构架至今保存相对比较完好,也是北京现存完整的王府之一。不过自从载垣获罪以后,怡亲王的铁帽子和王府都被慈禧没收。

1864年,该王府又被赐予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后者于1871年晋爵为孚亲王,因其排行第九,故孚王府又称“九爷府”。

民国时期,孚王府先是被售予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部下杨宇霆,后又曾相继用作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国民党励志社总部等。

1864年,朝廷开恩恢复怡亲王的铁帽子爵位,于是又有了第三座怡亲王府。

第三座怡亲王府位于东单北极阁三条,此处原为宁良郡王府。由于当时朝廷决定改宁良郡王弘晈(胤祥次子)的四世孙。镇国公载敦袭怡亲王爵,并令其仍然居住在祖先留下来的宁郡王府,因此宁郡王府便摇身一变成为第三座怡亲王府。

宁郡王府规模自然无法与前两座怡亲王府相比,况且末代怡亲王一生穷困潦倒,家业败落,如今这里早已物是人非,成为某艺术院团的所在地了。

怡亲王这个铁帽子王的命运可以说是坎坷的,在近200年的岁月里,命运极度反复,甚至有怡亲王被赐自尽者,真正意义上来说,怡亲王这顶帽子其实只辉煌了十三爷胤祥这一代,后世再无位高权重者。

6

康熙十三子胤祥与雍正的关系非常之铁,铁到什么程度,请看下面的几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雍正是铁腕人物,登基后收拾他的政敌毫不留情,他整死了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圈禁了他的胞弟允禵,允禵投降了,服软了才没被弄死。但是却有个特例,十七阿哥允礼被雍正认定参与了当时最高权力之争,罚他去守陵寝。胤祥向雍正推荐说,允礼心正,是个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雍正听了胤祥的意见,遂对允礼由惩罚转为重用。这行为和雍正性格相违背,也只有胤祥能让雍正改变主意。



雍正突发奇想,非要把自己陵寝划出一块地给胤祥,这样哥俩就可以在死后长久为伴。雍正的这一想法僭越了君臣之礼,但雍正毫不在乎。胤祥拒绝,雍正非要给,这可把胤祥为难坏了,没办法他自己找了一块墓地,弄来一包墓地的土吞了下去以表决心,雍正这才作罢。

胤祥死了,雍正封他世袭罔替铁帽子王,配享太庙,谥号“贤”,隆重安葬。就这雍正还觉得不够,于是又将其名允祥改为胤祥,成为大清朝唯一一个不避皇帝讳的大臣。就连胤祥葬礼上,三阿哥允祉表现得不够悲伤也受到惩罚。



胤祥有九个儿子,四个女儿。四个女儿一个早夭,一个给了雍正成了和硕惠公主,另外两个都封了郡主。九个儿子在胤祥死时就剩三个,一个是长子已革贝勒弘昌,另一个是第四子多罗宁良郡王弘晈,还有一个是第七子和硕怡僖亲王弘晓。之前曾经让胤祥任意选个儿子,雍正要给他封王,胤祥没答应,不然他的三个儿子都是王爵。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7

不是一个母亲,却自小情意浓浓。不像老十四,一个娘胎的兄弟俩,一直敌对。雍正和十三爷性格相投,政见一致,一生任何的风浪都站在一条战线上,也有小摩擦,但是恨不得死在一起。老十四无私奉献一切,甚至自己性命。他身体一直很好,气概非凡,不亚于老十四,但是从被圈禁后不好是被康熙压的,估计是痨病,也就是肺结核。很惨啊!

8

雍正朝真正掌握实权又忠心办实事的少数几个臣子中,胤祥是最突出的一位。尤其在康熙晚年的“夺嫡之争”中,其他成年皇子无一人站队胤禛,只有胤祥坚定支持胤禛,这也就奠定了胤祥在雍正朝平步青云的基础。

胤祥的一生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太子之前,共二十三年;从“一废太子”到康熙去世,共十四年;雍正上位到胤祥去世的最后八年。

在前二十三年,胤祥在康熙面前比较得宠;中间的那十四年,是其低谷落魄时期;雍正朝的八年,是胤祥的高光时刻。他一生的命运与轨迹,呈现出“U”字形,即中间低,两头高。其中间的低谷与后期的高光,都与胤禛有莫大的关联。

胤祥14岁那年,生母去世,对他的性格会产生很大影响,也让他更加珍惜父爱,“圣祖过,寻履迹伏地嗅之,其孺慕诚切如此。”让康熙也为之动容。康熙将胤祥交给德妃抚养,也就是胤禛的母亲,这在无形之中也拉进了他们兄弟两的关系。史书上有记载:

“康熙三十七年,从上谒陵。自是有巡幸,辄从。”

也就是说,从康熙三十七年,胤祥随着康熙去盛京祭拜先祖陵寝后,直到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的十年间,康熙不管去哪儿,就会带着胤祥一同前往。这足已说明康熙对胤祥是与众不同的,相比之下,康熙四十五年去避暑山庄,四十六年游江南,四十七年巡塞外,连续三次都没有带胤禛。

康熙四十三年前后,皇八子胤禩的老师何焯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也提到胤祥被康熙所器重,前景光明。不到二十岁的胤祥受到康熙赏识,连朝廷的汉族文人都明白。但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当时,几乎所有的成年皇子都牵连进“废太子事件”,康熙给了胤祥一句批语:“胤祥乃大不勤学忠孝之人。”这相当于在堵死了胤祥在康熙朝的仕途。多年之后,雍正曾提及此事:

“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

胤祥到底做过什么而无辜牵连,甚至得罪康熙?

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大阿哥因魇镇胤礽,谋求太子之位而被囚禁。此事是三阿哥向康熙揭发的,但没见三阿哥揭发胤祥。有历史研究学者考据,雍正所说的受到“二阿哥之事”牵连,应是受到大阿哥牵涉。很有可能是大阿哥供出,魇镇的神棍是十三阿哥向其引荐,这才有了得罪康熙,因而被囚禁。在那件事里面,胤禛也是参与者,但胤祥为了兄弟情义,而故意知情不报,对康熙隐瞒,这才会出现康熙痛骂其“不大忠孝”。

不管是什么具体的原因被囚禁,胤祥为胤禛背了“黑锅”。这口“黑锅”,一背就是十几年。胤祥为何心甘情愿的背“黑锅”呢?

兄弟两情深义重,胤祥不忍心拉胤禛下水。胤祥曾写过一首诗,表达兄弟之情:

“霁色来西爽,云端见远峰。翠含新雨重,青爱晚烟浓。逸兴登山屐,清音隔寺钟——《西山》”

西山是京城许多寺庙所在地。这首诗直接点出了他年轻时与四阿哥同游寺庙、同登山屐的场景。

即使在胤祥落难时,兄弟两依旧保持密切关系。胤禛过生日时,胤祥还会亲自为其写诗,留下的作品有《恭祝兄雍亲王寿》、《奉和兄雍亲王山居偶成元韵》等等。

直至康熙临终,整整十四年,胤祥都是委曲求全,也未曾得到任何封赏。雍正上位,立刻重用被囚禁的胤祥,任命他为中理事务大臣,封为怡亲王,由此开启了胤祥的黄金八年。

当时,户部亏空,雍正成立了会考府,命胤祥全权负责,同时管理户部。经过胤祥的苦心经营,国库也逐渐充盈。

雍正发号施令时,胤祥是经常用作传旨的亲王。能够传达旨意的人,在朝堂的地位都非比寻常,是参与高级政务的表现,说明皇帝对其信任远超他人。雍正不仅让胤祥传旨,而且特别通知一些大臣,有些事如果不方便直接跟皇帝说,可以先禀报胤祥,再由胤祥报告皇帝。也就是说,雍正让胤祥充当他的代言人,与臣子沟通。这种行为换作其他人就成了朋党或弄权,但胤祥就是公忠体国。

在用人方面,雍正也采纳胤祥的许多建议,比如李卫能成为栋梁,离不开胤祥的举荐。还有胤礼,雍正本来罚他去守皇陵,多亏胤祥在雍正面前的极力举荐,说他“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才成为雍正的得力助手。

在公事之外,胤祥还帮雍正做过许多私事。比如,雍正喜欢鼻烟壶和高级瓷器,而且对品质要求很高,这些东西都是胤祥亲自督办;雍正炼丹以及选帝王陵墓的任务,都是胤祥参与完成。

胤祥在公事和私事上都为雍正尽心尽力,雍正对其赏赐也不少。雍正三年,雍正对其从优议叙,还给其亲王双俸。胤祥病重后,胤禛又是派御医又是亲自探望。史书记载:

“怡亲王后来患病乞假。八年五月初三日逝于昌运宫。上亲四问其疾。两临其丧。葬水东村,设守冢官兵。创庙京师,诏天下立王祠岁祀。”

皇后、年妃病重时,雍正也不过如此,可见雍正对胤祥是真关心。胤祥去世后,雍正为表彰贤王,让其配享太庙,命其第七子弘晓继承亲王爵,此外,还加封胤祥第四子弘皎为郡王。

到乾隆时,为了纪念十三叔公忠体国,乾隆特地允许怡亲王爵位世代相传。由此,也成就了胤祥的铁帽子。

虽然胤祥生前力保四爷江山,享尽荣华富贵,但到了下一代就来了一个波折。1739年,皇家内部发生一桩行刺乾隆的案件,主谋是弘皙,参与者就有胤祥的长子弘昌和四子弘皎。

总的来说,胤祥的后代大多都成了闲散宗室,并没有没沾到他多少光芒,有好几代亲王都命运多舛,比如怡亲王载垣,就被慈禧给端了。怡亲王这顶铁帽,到了清末已经基本失去份量。

秋媚说:胤祥与雍正的兄弟情,皇室少有;作为君臣,胤祥至忠至诚,雍正充分信任,这才是君臣知遇的榜样。

9

这么说吧,有清一代276年,满清皇室总共封了十二个铁帽子王。所谓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的,不会一代一代的逐渐降低爵位,换句话说,家族可以一直享受荣华富贵。

这十二个铁帽子王中,有八个是清初开国的时候封的,时开国功臣。另外四位属于恩封,是因在清朝中后期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这四位中,三位分别是恭亲王和硕恭亲王奕欣、和硕醇亲王奕譞、和硕庆亲王奕劻,都是道光的儿子,在咸丰年间封的。

换句话说,在康雍乾三朝共135年中,只封了一个铁帽子王,这就是雍正的弟弟——十三爷胤祥,也是清朝的第九位铁帽子王。不仅如此,十三爷死后还配享太庙,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将雍正刻薄寡恩的性格以及他对待重臣年羹尧和隆科多的手段相比较,他能够如此恩宠十三爷,足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有多么的密切了。

10

雍正和十三爷爱新觉罗·胤祥的关系有多好?雍正时期唯一的铁帽子王这个名头就能解释了。两人从小因为有相同的身世而建立了密切的感情,九子夺嫡期间十三爷还挺身而出保全了雍正。



康熙帝的第十三子胤祥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的,在康熙年间,胤祥一直是比较收敛,与其他皇子比起来一直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在九子夺嫡的时候其实胤祥也是不被牵扯其中的,因为本身胤祥的实力也不是很强,他的母亲又出身卑微,所以一直都没有得到重用。



雍正之所以能够在九子夺嫡中打败老八和十四爷脱颖而出,胤祥给了他很大的助力,为兄弟两肋插刀。康熙废了皇太子胤礽之后,储君位置空缺,成了众皇子争夺的对象。康熙自然也察觉到这种境况,恰巧这时一直不动声响的胤祥活跃了一些,这立马就被康熙察觉到了,在康熙盘问他同党的时候,胤祥为了保全雍正,一口咬定是自己一人所为。因此胤祥受到了康熙的严厉惩罚,被关进宗人府整整一年,被放出之后也受到了冷落,还身患腿疾,境况凄惨。

(胤祥)

雍正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慰问昔日的好兄弟胤祥,封他为和硕怡亲王,协助他处理军务。胤祥也没辜负雍正所托,用自己毕生所学来辅佐雍正,即使胤祥的权势越来越大,他也从没有想过做威胁朝廷的事。胤祥对雍正王朝做的贡献要远远高于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人,但是胤祥做这些并不是为了赏赐和权势,雍正曾赏赐给他财宝和爵位也都被他拒绝了,由此看来,这胤祥确实对雍正忠心至极。

胤祥对雍正如此尽心尽力,雍正都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对胤祥的家人后代很是庇护,刚登基的时候就将胤祥的母亲名分连升两级,封为了敬敏皇贵妃,并且葬入康熙的景陵地宫与康熙合葬,这是极大的殊荣。而且在胤祥去世之后,雍正为胤祥修建了一座占地极广的陵园,还为他亲自主持了安葬仪式,谥号为“贤”,配享太庙。

另外,胤祥8岁的儿子弘晓在雍正的安排下承袭了和硕怡亲王的爵位,雍正还下旨怡亲王的爵位世代传承,隔代不降爵,也就是“铁帽子王”。还封胤祥的第四子弘皎为宁郡王,其余的儿女家人也在雍正的庇佑下衣食无忧。虽然最后在“辛酉政变"中怡亲王受到牵连被废黜,胤祥希望子孙世代平安的愿望没能最终实现,但是雍正也尽心尽力的去帮他实现了。

雍正曾这样评价胤祥:“朕实赖王翼赞升平,王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数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在雍正看来,他与胤祥是千古君臣兄弟的好榜样,是千百年难得一见的,这足以体现两人感情之深。

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请点赞和转发。祝愿友友们天天开心!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