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使谁回到三国也不可能一统天下,倒是孙刘联盟对付曹操,或可灭操统一天下。曹操兵多将广,又是军事家,灭操不是容易的事。
东吴只可据江险而固守,偏安一隅,孙权再能,灭刘操而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既使谁回到三国也不可能一统天下,倒是孙刘联盟对付曹操,或可灭操统一天下。曹操兵多将广,又是军事家,灭操不是容易的事。
东吴只可据江险而固守,偏安一隅,孙权再能,灭刘操而一统天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没有
孙权面临的问题相当复杂,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就能很好地解决的。
我们都知道孙策临终的时候对孙权说过这样的话:创甚,请张昭等谓曰:“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至夜卒,时年二十六。孙策26岁就死了,这一年孙权18岁。一个18岁的小伙子,何德何能“举贤任能、各尽其心”而且还比久经沙场的孙策还要强于“保江东”?孙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孙策是在忽悠他的将领们吗?
当然不是,孙策临死说的话应该肺腑之言!也就是说孙策面临的问题他自己也知道他解决不了,换成孙权就很有可能会解决。为什么?
陆康是吴郡陆氏子弟,忠于东汉朝廷,有相当显著的政绩,陆康年轻时就有义烈之名。出任高成县令时,遣散征发修建城墙的民众??,百姓大悦,又以树立恩信为方法,连盗贼都逐渐被收服了。州郡上表彰他的功绩,于光和元年(178年)升任武陵太守,后来又转任桂阳、乐安两地,所到之处都得到称赞。
袁术的割据势力屯重兵在邻郡九江郡的郡治-寿春,因为军队缺粮,向陆康索要米三万斛。陆康认为袁术是叛逆,闭门不与之来往,而且整修战备准备迎敌。袁术大怒,派遣孙策攻打陆康,将庐江城池层层包围。陆康率军队固守,手下士兵之前有休假外出的,闻讯皆返庐江,乘夜爬城墙回来帮助守卫。陆康一直坚守了二年,城池才陷落。之后月余,他就病逝,时年70岁。陆康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朝廷怜悯他守城的气节,拜其子陆俊为郎中。
孙策以前在舒县时曾去拜访过陆康,陆康看不起孙策,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来相见,为此,孙策也对陆康怀恨在心。庐江城被孙策攻克之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吴郡。陆康的幼子、陆逊从父陆绩比陆逊小六岁,所以,陆逊帮他支撑门户,当时的吴县人士中,陆绩和顾邵(顾雍之子)以博览书传最为知名,陆逊、张敦、卜静、吾粲次之……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从历阳渡江,打败了刘繇。刘繇放弃丹徒西逃。于是孙策令朱治从钱塘进攻吴郡,吴郡太守许贡在由拳抵抗朱治,朱治大败许贡,许贡逃走依附山贼严白虎,朱治于是代理吴郡太守的职责。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进攻会稽。王朗败溃后投降,于是会稽平定。占据会稽后,孙策将原有长吏全部更换,自己兼任会稽太守,又以吴景为丹杨太守,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另置庐陵郡,以孙贲弟弟孙辅为庐陵太守,朱治为吴郡太守。彭城人张昭、广陵人张纮、秦松、陈端等为谋士。同年,孙策派遣奉正都尉刘由、五官掾高承拿着孙策的奏章拜谒许都朝廷,并向朝廷进贡礼物。
孙策逐一安插了江东的官吏,你道他安排了官吏人家就俯首称臣了吗!??。他的这种强取豪夺的手段,一定会惹怒江东义士及其豪门大族。其实,就算许贡的家人不刺杀他,陆逊、顾雍这些豪门大族也绝饶不了他!正因如此,郭嘉才说: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连郭嘉都看出来了,孙策政局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孙策自己怎么会不知道呢!他在江东无异于一个独行客。而且,孙策武功水平也就是一个人的对手而已,他如果有赵云那样的武功,一个人能够抵挡千军万马,也不至于被许贡的三个家人给暗算了(孙策是有准备的,他射倒了其中之一!!!)……
然而,孙策也是非常聪明的,他知道他自己不能做到的事情,他弟弟孙权未必不能?建安五年(200年),孙权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先率军消灭李术,得其部众三万余人;阻止宗室动乱;又灭山越六千,收编万余。他又广招贤才,聘求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宾旅寄寓之士之心,稳定了江南局势。
其中顾雍、步骘、陆逊、顾邵就是孙策的世仇,又是地方大族。孙权苟且于他们之间,利用这些人的才能、智慧服务于孙策交给他的江山,在乱世之中开创一片天地。
我相信,没有什么人可以比孙权做的更好了,既然这么多优秀的人才都没有能力辅佐孙权统一天下,只能说明孙权也不是历史的选择,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当然我也不排除孙权有可能是记仇的?他的哥哥死于非命,他哥哥的仇人们也别想好!
不让孙策外出狩猎 就不会出事
第一种情况:北上夺许都 迎回献帝 拿下荆州 西进巴蜀 可招揽的人才:黄忠 魏延 法正 庞统
第二种情况:直接进攻荆州 就算刘备来了 按照孙策周瑜的强硬态度 也不会借出去 反而刘备这一支势力可能被消灭 最终统一南方 毕竟战争打的就是资源 南方确实人力物力少 只能和北方的胜者划江而治
结论:有机会,但不大。以下分为几个问题来讨论。
1.东吴北上的机会有哪些?
最好的机会有三次,都是在易代之时。一次是曹操去世,众所周知曹魏内部此时并非铁板一块,华北四州的豪族基本处于竞争大于合作的阶段,北方豪族也并不是死心塌地的追随曹公,甚至有些反感,九品中正制之所以在曹操时期萌芽,为的不是维护贵族利益,恰恰相反,要知道,曾经的察举制是非士族子弟无人荐举的,九品中正制恰恰给了所有人一个“评分”的机会且在此时还并未恶化,这是插在贵族心中的一把利刃。所以东吴其实是可以联结北方大族煽动魏国内乱的,有两种人是一定会站在东吴一边的:世子之争失败的贵族(即非曹丕党,典型的杨修为代表的弘农杨氏);利益被曹操新政危害的贵族(例如原北方大部分追随袁氏的大族,积压了对曹魏的不满)。东吴利用好这两种人,即使不一定能颠覆曹魏,也可以拿下合肥,推进到淮河一线,甚至推到黄河,一寸土地便是一分优势,并且东吴本身就是江左豪族的“联邦制国家”,和北方贵族一拍即合。而东吴现在正在掐自己的盟友,两败俱伤。
第二次机会是曹丕去世,这时的曹魏远比曹操时期稳定,曹丕有意将九品中正制倒向贵族从而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但东吴依然有机会,曹丕是在死前才确立的太子,群臣也都没见过这位新君主,可以肯定,曹丕时期的储君斗争不亚于曹操时期,甄宓和郭皇后就是典型的两个势力,郭皇后并不心甘情愿让前任的儿子接管权力,而当时的郭氏和司马氏,陈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一股潜在的政治斗争。东吴如果挑拨离间,拉一打一,势必会对曹魏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可能导致北方分裂(当时的郭氏和司马氏在西部势力极大,可能长安,洛阳分而治之)。谁曾想东吴作为“政治老手”却败在了新继位的曹睿手上,并且就试了一试,摸了一下魏国屁股,结果被魏明帝打一巴掌就狼狈的跑回来了。
第三次机会当然就是“高平陵事件”及后续的淮南三叛。“高平陵”之时,要说曹爽失败情有可原,东吴完全可以联合魏国内部大族狠狠地给司马懿一击,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司马懿在政变前十年,为了不惹人疑心断绝了一切交际,这时大部分大族都不心向司马懿,东吴打着帮曹氏报仇的名号一定是势如破竹的。再者,“淮南三叛”都离自己不远,结果是东吴并没有好好地把握机会,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一遇到挫折就马上退走了,老天爷给了三次机会都失败了,也就叹了口气,随东吴自生自灭吧。
2.东吴的国力足不足以把握上述机会?
答案是很吃力。首先是政治上的凝聚力不够,江左豪族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入足北方的意愿,北方统一也扩张不了他们的地盘,反而平添竞争对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东吴的调兵一直有限,诸葛恪失败了一次就身死族灭,可见江东贵族对北伐的敏感。然后是兵源急缺,东吴和蜀汉的实际可利用地盘其实都不足地图上的一半,基本都集中在北部一线,南方大片大片的荒地,整个东吴的人口追上曹魏一半都难,兵源也就随之短缺。再者东吴的指导思想一直在“防守反击”,并不主动进攻,进攻也不能碰钉子,一碰钉子就回撤。这注定了吴国的国家性质,即沿江割据势力,如果没有长江,东吴的灭亡会十分迅速。
3.谁来可以完成统一?
我提名刘裕。贵族结合体政治不利于北伐,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能调动全国的,又有足够的军事实力的人,那么就是刘裕。刘裕不会放过北方三次大乱的机会,大胆敢进取,手下有一批得力干将,那么东吴最不济可能也是划淮河而治了。
孙策还行,孙权就免了!
基本不可能,首先现代人穿越过去连最起码的交流都成问题,现代人的汉语是近代才通用的,古人根本听不懂,我们也听不懂他们说话,连交流都不行你怎么帮助他?还有信任问题,你又不是穿越过去就是个人物,那你怎么靠近他进而取得信任呢?就算你把前两项都解决了,那你以为读读历史就能通晓古今了吗?所有的事情都有规律,比如你知道孙策出去打猎会死,你阻止了他,改变了历史,那之后呢?之后的历史就已经不是你读过的那些历史了,而在未知领域你啥也不是,没有材料技术你造不出来现代的武器,而比战术运用现代人更是没法跟古人相提并论,所以你顶多能改变一下历史,但是并不能帮助他一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