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有什么统帅,接受将领的建议,打了胜仗!

这个问题讲的毛泽东主席和粟裕大将的事吧?



粟裕将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先后三次给毛主席和党中央发电,斗胆直陈,提出自己的见解,使得统帅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改变了最初的决定,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



第一次“斗胆直陈”,取得苏中“七战七捷”,平息了“陈粟之争”!

1946年,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解放区实施全面进攻。其中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长官李默庵统率5个整编师15个旅12万人进攻苏中解放区。当时驻防苏中解放区的是不足3万人的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是粟裕。而原任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则率领山东野战军在山东境内驻防。



毛泽东和党中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做出了放弃苏中、华中野战军将部队调到外线、配合陈毅的山东野战军西出淮南作战、伺机建立大别山根据地的战略决策。

陈毅接到中央电报后,立即回电拥护中央决策,并给粟裕发电报要求粟裕兵出苏中、西移淮南。粟裕和华中野战军的领导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研究后,认为不应该立即外线作战,而应该利用内线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苏中打一仗再走。为此,粟裕先后两次给中央和陈毅发报,阐明了不宜立即外线作战的意见。陈毅拒绝了粟裕的建议,要求粟裕按中央和毛主席要求,移兵淮南。这就是“陈粟之争”。

毛泽东倒是非常重视粟裕的“斗胆直陈”,与中央领导反复权衡后,同意华中野战军留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走,这样在政治上更有利。

粟裕得到毛主席的“尚方宝剑”后,精心组织了苏中保卫战。



首战就主动进攻,老虎嘴里拔牙,敲掉了全部美式装备、有铁军之称的整编83师的两个团3000余人。

次战如南,俘虏6000多人,并歼灭49师师部大部。

三战海安,俘虏5000多人,毙伤3000多人。

四战李堡,歼敌8000余人。

五战丁林,歼灭交通警察五个大队,俘虏2000多人,毙伤1500多人。

六战如黄,俘虏1.2万余人,取得了自卫战争以来缴获俘虏最多的成绩。

七战邵乔,毙伤2000余人 七战七捷,共歼敌5.3万余人,华中野战军牺牲3000余人,伤1.3万余人。



七战七捷被毛泽东和中央军委 作为典范向各战区推广,并促进了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军事思想的形成。

第二次、第三次“斗胆直陈”,改变了中央跃进下江南的战略决策,取得了豫东、济南、淮海战役的胜利,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8年1月,为扩大战略进攻,配合刘邓大军行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研究决定,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主力纵队下江南,成立东南野战军。



粟裕认真总结了我军作战经验,反复考虑,慎重决策,斗胆给毛泽东、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著名的“子养电”,提出了暂不过江、在中原战场上打大仗的战略构思。毛泽东和中央研究后,决定过江的计划不变,让粟裕做好过江准备,“熟筹见复”。

粟裕在做好过江准备的同时,反复考虑两个多月后,4月18日第三次“斗胆直陈”,发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提出暂不过江的主张,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电令陈毅、粟裕到当时中央驻地河北城南庄当面向中央汇报。

1948年4月底陈粟到城南庄后,就自己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仗的构想向五大书记做了详细汇报,中央当场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同意三个纵队暂不过江,留在中原打大仗,并要粟裕立下军令状:4-8个月内,歼敌5-12个旅,同时争取消灭邱清泉的第五军。



因工作需要,中央军委决定调陈毅到中原野战军组建中原局,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朱德总司令亲自到濮阳华野总部宣布中央决定,并进行了动员。随后,粟裕就发起了豫东战役。



1948年6-7月,粟裕为了寻歼五军,出其不意地发动了开封战役,攻占开封,全歼整编66师;随后放弃开封,围歼了区寿年一个兵团及整编75师,并重创了从兖州赶来增援的黄伯韬整编25师。要不是胡琏的11师加入中原战局,黄伯韬25师有希望全歼。整个豫东战役三个阶段,共歼敌9万多人,一战就基本完成了中央要求的歼敌5-12个旅的歼敌目标。



1948年9月,华野山东兵团解放兖州后,中央军委要求立即发起济南战役。粟裕全权指挥济南战役,并率领重兵担任阻击任务,攻打济南由许世友、王建安、谭震林负责,经过8天攻坚,解放了济南府,活捉了王耀武,并全歼守敌10.4万人。



济南战役刚结束第三天,粟裕就给中央军委起草电报,建议发起“小淮海战役”,解放淮阴、淮安、海州,经过中央研究决定,改为发起大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与国民党在中原决战。在60万对80万的不利情况下,华野中野相互配合,通过三个阶段的战斗,全歼了黄伯韬、黄维、杜聿明三个集团。其中,华东野战军包打了第一、第三阶段,并派副参谋长陈士榘率三个纵队参加了第二阶段。取得了歼敌55万的战果,其中华野歼敌44万,生俘杜聿明、黄维,击毙黄伯韬、邱清泉,连带着消灭了第五军。



从1948年5月到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粟裕用了8个月多一点时间,超额圆满地完成了在城南庄立下的军令状。



将领斗胆直陈、统帅虚心纳谏、取得战略决战决定性胜利,永远都会成为美谈!

最佳贡献者
2

注意两个军史节点,东北野战军在平津战役期间尚只有两个兵团的番号(第12、第13兵团),各兵团也没有完全固定的军级部队编制,1949年3月11日改称“第四野战军”后情况依然如此。而为了牵制武汉白崇禧集团配合二野和三野渡江,东野早在2月25日就组建了先遣兵团自北平城郊南下。

(洪学智)

这支部队由萧劲光的第12兵团司令部率领第40军(韩先楚)和第43军(洪学智)组成,下辖八个师和配属部队共12万人马。直到1949年4月28日,四野主力在南下到达河南境内时,才重新调整了作战序列,新建第14和第15兵团部,同时将各军正式划入所属兵团。

其中第40军仍然隶属于第12兵团,军长韩先楚兼兵团第二副司令员,而第43军却划归了第15兵团序列(洪学智任兵团副司令员,军长易人)。然而此时这两个军作为四野前锋,已经挺进到武汉附近,所以在四野南线大追歼的过程中,尽管第40军和第43军始终并肩战斗,其实却是分属两个兵团。

(韩先楚)

四野在二野陈赓兵团的配合下,于1949年12月初彻底消灭白崇禧和余汉谋集团残部,第15兵团司令邓华率领第40、第43两个军开入雷州半岛,着手进行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准备。此时韩先楚的位置其实非常尴尬,第一,第40军只是临时配属给15兵团,第二他这个副司令员还不是该兵团的首长,第三,他又兼着40军的军长,根据四野前指的明确命令,必须受第15兵团司令部的指挥。

四野的两个军兵力有10万人,海南岛上的我琼崖纵队有1万余人,而薛岳的敌“海南防卫总司令部”指挥的部队也有11万人,敌我双方兵力半斤八两。但问题是我军的海空力量是零,之前第三野战军金门失利的阴影,一定程度上让我军从上到下不得不谨慎起来,我军统帅部为海南战役多次致电林彪,其中12月18日第一电要求:“要一次渡过一个军(四、五万人),不依靠后援,独立进攻”。

(邓华)

这可就难了,最大的问题就是船只不足,薛岳绝非善类,在控制渡船这一招棋上下的又快又狠又毒,早在我军进入雷州半岛之前,他就命令蒋军出动部队强迫北海沿海全部大小船只,必须驶往海口附近的白沙岛海面,违令者立即焚毁或者击沉。尽管有少数渔船藏进了小河叉漏网,但被劫持的仍然占绝大部分,而若没有大批质量好、载量大的船只,一次性渡海四五万人几无可能。

另外,第15兵团制定的解放海南岛作战计划中,是以先期分批偷渡和主力强渡相结合的战术指导思想,而偷渡部队的船只那肯定是有去无回的,这更加重了船只紧张的局面。为此,15兵团在抓紧搜集渡船的同时,还曾派专人前往港澳购买登陆艇以及发动机,这些都需要时间。有鉴于此,1950年2月,渡海作战前指在广州召开了海南岛战役的作战会议。

(薛岳)

会议由华南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叶剑英主持,与会人员有:第15兵团首长邓华、赖传珠、洪学智,第12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以及第40和第43两个军的主要干部。会议经过讨论最后决定,5月底必须完成渡海作战的所有准备工作,然后于6月份实施渡海登陆作战。当然,那个时候没有人会预见另外一场战争的爆发,留足充分的准备时间是为了稳妥。

然而韩先楚保留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他坚持认为:“如果在谷雨前的五天内即4月20日前,不发动攻打海南岛的战役,就要往后再拖整整一年。因为解放军的渡海工具基本上是风帆船,非得依靠谷雨前的季风过海不可”。 韩先楚从广州回到军部后立即提出要求:“关于6月份登陆作战的时间问题,不向下传达,对部队要强调渡海时间只能提前,不能拖延,一切准备工作,必须在3月份前完成”!



(渡海英雄船)

但是要说服上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韩先楚当时至少有四层上级领导,首先是驻于雷州半岛的第15兵团前指、其次是武汉的四野总部(中南军区)、同时还有广州的华南军区、最后才到北京我军的统帅部。

然而韩先楚并不气馁,反复陈情,电报纷飞,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先后说服了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和四野司令员林彪,最终也得到了正在莫斯科访问的毛主席首肯:同意43军一个团先期渡海,其他部队寻机分批渡海,主力以一次不低于20000人登陆,“如此种办法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岛”。

(进攻海南岛)

在此之前,韩先楚首先解决了船只不足的问题,他根据情报于3月6日亲率部队,夜袭广西海面的涠洲岛,所部第40军119师356团仅用八小时即全歼涠洲岛守敌,俘敌400余,同时缴获大小木船400余艘。韩将军在几十年后回忆道:“这对我军大举登陆海南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确实,第40军这次成功的突袭行动,为渡海部队解决了燃眉之急。

如此经过两批偷渡部队成功登陆后,登岛的四野部队已接近一个师的兵力,他们与琼崖纵队会师后成为强有力的内应,大部队强渡的时机已经成熟。1950年4月16日19时30分,我军主力开始强渡琼州海峡,第40军和第43军共8个团共25000余人,分乘380艘帆船和32艘机帆船向海南岛进发。

韩先楚将军亲自跟随渡海第一梯队出发,次日凌晨突破敌人的海上封锁成功登陆,至5月1日全部解放海南岛,取得了跨海登陆战役的辉煌胜利!



(韩先楚战后与40军干部合影)

3

粟裕将军三次斗胆直陈,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民主决策,这是华东野战军成长过程中最令人称道的佳话。

第一次斗胆直陈——内线作战试试看?

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集中了81%的正规军总共193个整编旅,妄图两三个月解决解放军。此时的党中央还对和平建国有一定的期待,认为“ 大打后 , 估计 6 个月内外时间 ,如我军大胜 , 必可 议和 ; 如胜负相 当, 亦可能议和 ; 如蒋军大胜 , 则不能议和 。 ” 根据这个分析 , 确定了 “ 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 , 争取和平前途 ” 的解 放战争初期 战略方针:蒋介石着重向北 , 我军反其道而行之着重向南, 以外线 出击的胜利迫蒋议和。

想要把蒋介石逼回谈判桌,在苏中来说,就是要求粟裕谭震林带领华野主力15个团离开苏中,与山东部队配合攻击津浦线。粟裕得知这一命令,诚恳地回电“ 苏中是老根据地 , 地形复杂 , 物产丰富 , 群众基础好 , 并且有苏皖、 鲁南 、 豫皖 、 中原各个根据地策应 , 各方面条件都很好 , 现正面临蒋介石的 1 5 个旅 围攻 , 我们留在苏中作战歼敌更为有利 。 ”

就这样,粟裕华中野战军以“在苏中打一仗再转移”的要求,激起了山东野战军的不满。然而中央则是充分征求意见了解事情后答复“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移”。就这样,从7月13日到8月31日华中野战军3万多人再苏中七战七捷,歼灭敌人5.3万人。

提及“斗胆直陈”一言的,则是8月5日的一封电报,粟裕要求调山野的五旅到苏中参战,山野不同意,中央电令“ 尽可能满足粟之要求 , 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方向” 。山野的支持和五旅的到来,对七战七捷有很好的保障。

第二次斗胆直陈——华野西兵团步子应该更大些。

1947年,国军从全面进攻转入了重点进攻,而我军的战略则是发动战略反攻,派出刘邓大局千里挺进大别山,又派出陈赓第四纵队 、 谢 富治与秦基伟 的九纵 、 孔从洲 的三十八军等组成一个集团,到河南西部作战。对于华野来说,则是陈唐叶陶五个纵队到鲁西南与配合作战,从相反方向牵制国军,配合刘邓大军。

这一次,粟裕又一次以个人名义建议中央,要求华野西兵团相机把作 战区域扩 大到陇海路 以南 , 破袭津浦线 , 威胁徐州城 。 主席收到电报,考虑了整整6天,最终接受了这一意见。

9月初,进入鲁西南的粟裕,指挥华野西兵团用三天事件就全歼了国民党军整编第五十七师9500 多人 , 俘虏 中将师长段茂霖和少将旅长罗觉元, 缴获大量枪炮弹药等军用物资。沙土集战役,一战扭转了华东野战军自南麻临朐战役以来的失败,实现了中原战场的大转折。

第三次斗胆直陈——华野不过江,能与国军逐鹿中原。

1848年年初,中央做出了组建东南野战军的决定,而粟裕则是安排到年中带3各纵队渡过江南作战。粟裕则表示“我军在中原战场上已集中十几个能打硬仗的纵队 , 并且有华东、 华北和中原解放区为依托 , 具备了打大歼灭战的条件, 关键在于集中更大兵力 。 只要我们能打两三 个大歼灭 战, 中原局势很快就会改观。”

当中央要求详细回复时,粟裕再1月31日再次发出了2000字的长电报。这时,时间已经到了1月30日。即便如此,中央还是没有改编渡江战略的意思。这年四月粟裕再次斗胆直陈,要求在中原和黄淮地区打大型歼灭战,此时中央已经迁移到了河北阜平。4月29日,粟裕当面向中央汇报,中央召开第一次书记处扩大会议,五大书记全部参与,到5月5日,中央最终决定华野三个纵队不过江,并且把陈毅调入中野,粟裕全面主持华野和华东军区工作。

就是说,1948年到1月到5月,华野基本上没有大的行动,一方面是忙于新式整军运动,一方面则是与中央战略有分歧。这几个月到修整和讨论是有价值的。到这一年到6月,豫东战役歼敌十万,开创了一次攻克省城到记录,同时襄樊战役和兖州战役胜利,中原局势开始扭转。等到济南战役结束,中央再次采纳粟裕建议,发动了淮海战役,歼灭敌人55万,自此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粟裕三次斗胆直陈,和中央的三次从善如流路,我们能看到粟裕将军高度到党性原则和战略战术上到独到见解,还能看到中央发扬军事民主,群策群力团结一致的顶层设计。不管是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解放军都全面理顺,最后到胜利就是水到渠成了。

4

虎将钟伟:靠山屯一战把林彪都指挥了。

1946年冬,东北国民党军在杜聿明指挥下,依仗其军事优势,集中4个军的兵力,向东北民主联军在南满仅有的临江、靖宇、抚松、长白四县展开大举进攻。

杜聿明这一招,叫做“南攻北守”,林彪早就看出,杜司令苦于兵力不足以维持全面进攻,便企图在东北民主联军实力较弱的南满打开局面,先全部占领南满,然后再集中兵力进攻北满。


钟伟将军

为支援南满我军作战,粉碎国民党军“南攻北守”的意图,迫使其继续南北两面作战,东北民主联军从1947年1月5日至3月16日,连续发起3次南渡松花江作战,史称“三下江南”。

1947年3月初,我军第三次渡过松花江,这一次,原来林彪是要打一只大老虎,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3月8日晚,5师师长钟伟接到林彪命令:部队进至中长路,配合1纵聚歼德惠东北之新1军。

靠山屯战役

3月9日,钟伟率5师到达靠山屯西南。突然侦察人员报告,在附近的姜家屯发现敌军,再探,原来是国民党88师262团的两个营。这一下可把天天盼着打大仗的钟伟乐坏了。

怎么能不乐呢?三下江南,5师任务尽是些打下手的活,又是配合别人作战,又是破坏交通线,可把钟伟憋得不行,此时一听说有敌人可打,钟伟非常开心。

然而林彪的命令在先,这一仗打还是不打?钟伟和政委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讲政治的政委认为:东进是全局,上级的命令是铁的纪律,我们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动摇总部决心,即使这仗打胜了,我们也是错的。

林彪指挥战斗

钟伟坚决主张打,他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战机眼看就要错过,钟伟下了决心:“就这么定了,留在这里打,打错了,砍头掉脑袋我担着,打!”

5师怎么不动?3月10日凌晨5点到下午2点,林彪给钟伟发了三个命令他及时东进的电报,钟伟不为所动,他现在忙着呢:5师围住了88师一个团,87师也在增援。钟伟一面组织部队攻击、打援,一面把战场变化情况报告林彪:现在敌人被我吸引过来了,我就在靠山屯这里打,你赶快调动其他部队配合我吧!

好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林彪敏锐观察到战机到来,迅速命令1纵和2纵支援5师,最后,5师全歼了88师的一个整团,又反过身来拖住前来增援的87师,林彪再率1、2纵西进一举在郭家屯全歼国军87师,共计歼敌1.5万多人,获得大胜。

靠山屯战役把林彪都指挥了,钟伟也因此名声大噪。后来林彪又多次表扬钟伟,1948年初,林彪找钟伟谈话,想让他到12纵当副司令,结果钟伟说:副司令我不干,要当就当正的。林彪当场拍板,于是,钟伟成了东北野战军唯一一个从师长直升纵队司令的指挥员。

5


豫东战役之前,中央本来要求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到敌后去作战,以调动中原战场国军主力回援江南,减轻中原战场解放军的压力,便于经略中原。粟裕在陈老总支持下,斗胆直陈,赶赴城南庄,当面向中央陈述自己的意见,最后和中央实际上达成一个对赌协议,暂缓南进,在中原战场歼灭国军最精锐的第五军,就可以推迟南进的时间。

用粟裕的话说,这是在中央面前立下了军令状,而且还要在规定的一年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否则仍然要按中央意见渡江南进。所以,粟裕返回华野司令部后,便开始着手策划下一步的行动和作战计划。深思熟虑之后,粟裕认为,最合适的战场仍然是在鲁西南,以解放军的调动来吸引第五军来进攻,在半路上设伏围歼。

但行动开始后,国军方面的反应并不积极,而且都是大兵团集体行动,粟裕的设想出了点问题,在鲁西南战场围歼第五军的计划就要落空了。这时候,之前率三纵八纵在中原战场协助中野作战的陈士榘唐亮兵团正在脱离中原战场,返回华野归建,参加下一步的作战。陈士榘在从南线返回的路上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战机,给了粟裕很大帮助。


陈士榘发现的这个战机就是敌人的河南省会开封防御兵力很薄弱,是有机会以突然行动围而歼之的。这之前解放军虽然也攻克过洛阳等城市,但是还没有攻克过省会城市,所以粟裕战前没有打过开封的主意,而是将战场选在了鲁西南老根据地一带,而不是在开封附近。但粟裕虚怀若谷,陈士榘的电报一来,一说粟裕就明白了,当即同意了这个方案,并马上开始布置其他部队协助。

于是陈士榘率两个纵队迅速将开封包围,开封守军没有多少人,而且大多数是地方保安部队,战斗力薄弱,陈士榘很快就攻克了开封,全歼守军。因为开封是省会城市,河南的国大代表听到消息,在南京到处造舆论,要求国军迅速收复开封。国军统帅部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之下,不得不马上抽调部队,编为两个兵团,也就是区寿年兵团和胡琏兵团,反攻开封。

区寿年知道,胡琏以往在救援友军的时候都是磨磨蹭蹭,逗留不进,就怕被解放军突然围歼,所以区寿年业不敢大胆西进,希望能和胡琏保持好距离,以便缓急之际相互救援。没想到胡琏这次缺一反常态,接到命令后迅速西进,反攻开封,此时陈士榘已经率部撤出开封,在外围设防阻击。这样,区寿年兵团就在后面落单了,很快被华野各部团团包围。


区寿年被包围后马上组织就地抵抗,死守待援,同时上报国军统帅部,请求支援。国军统帅部马上命令中原战场的各部队积极支援,不仅有胡琏兵团,还调动了以第五军为主的邱清泉兵团,本来正在山东战场的黄百韬兵团也迅速脱离战场,赶往豫东战场。一时间,国军大军云集,豫东地区战云密布,突然间成了国共双方几乎进行决战的战场。

结果是众所周知的,豫东战役不仅全歼了区寿年兵团,区寿年本人被俘,而且赶来救援的黄百韬也被包围起来,差点提前报效党国,好在这次邱清泉救援积极,一个侧翼迂回,突破了解放军的阻击阵地。这时候粟裕的胃口早已经超出了华野的兵力极限,粟裕手上也没有预备队可以用了,最终不得不眼睁睁的放掉已经被咬在嘴里,而且已经吃下了一半的黄百韬兵团,撤军北渡黄河,脱离战场。

此战共歼敌九万余人,是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中原以来单次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此战过后,中央马上致电粟裕,同意将渡江南进计划推迟到一年半以后,现在就专心致志的在中原战场机动作战,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豫东战役可以视为粟裕给中央的淮海战役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也就是把敌人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而这其中的关键一招,就是陈士榘突然建议围攻开封,让整个中原战场的国共双方部队都动起来了,也就出现了歼敌机会。

而此战中有两次都是下级提出了更合理的建议后,上级以虚怀若谷的态度接受了。一个是粟裕斗胆直陈,说服中央暂时推迟执行渡江南进计划,为在中原战场消灭敌人主力争取时间。另一个则是作为战区统帅的粟裕在接到陈士榘先进攻开封的建议后,没有继续坚持自己原来的计划,而是马上改变和调整了部署,因为很显然这是一个更合理的建议。

6

统帅接受部下的建议,最终打了胜仗的战役还是有很多的。我觉得最典型的应该属于是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打响之前,粟裕就多次和毛泽东沟通,要在长江以北和国民党进行几次大规模的战役。

对于粟裕来说,只有消灭长江以北的国民党的大部队,我们就能够更快地解放全国,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本来毛泽东给粟裕的命令,是让他去长江以南,把长江以北的国民党部队给吸引过去。这样好缓解一下长江以北人民解放军的压力。

但是,粟裕对于这个提议,提出来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他的理由如下:

1、粟裕可以带着部下去长江以南,但是,国民党的军队会跟着我们向南走吗?

若是国民党不来,我们即使去了,也是小打小闹,对于当时的战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是要消灭国民党的大部队,从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只有这样才可以对国民党造成致命的打击。

2、若是我们军队到了南方,也就成了孤军,我们辎重,粮饷在那种情况下,是很被动的。若是缺少了粮食,这个战役展开也不是太容易的。

3、长江以北有足够的粮食,而且我们的根据地比较牢固。

粟裕保证在这里可以打几场战役,消灭几十万的国民党军队,应该不成问题的。

当粟裕把这个建议,反馈给毛泽东之后,毛泽东的心情是激动的。这说明毛泽东对于粟裕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

为了确信粟裕提议计划的可行性,毛泽东让粟裕亲自到了党中央所在地一起见面商讨。最后他们商讨的结果是,决定按照粟裕的方式,在长江以北和国民党打几场打仗。

我们都知道,粟裕在华东战场上基本上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苏中七战七捷,孟良崮战役,都对国民党造成了重大的打击。

按照粟裕的规划来打,那时候他没有想到会有后来的淮海战役这样规模大的战役。可以说淮海战役,是在战役进行的过程中,不断的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的。

当时粟裕带领的华东野战军,先是对阵黄百韬的第七兵团。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被围,蒋介石坐不住了,他开始组建了一个大兵团,也就是十二兵团,让黄维为总指挥,去解救黄百韬。

黄维的到来,粟裕是比较头疼的。

不过,那时候刘伯承带领的中原野战军,正好腾出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打黄维的任务,就被刘伯承给接了过去。

我们都知道黄维到了淮海战场上,就被刘伯承的华野军给包围了。

蒋介石的嫡系基本上都投入到了战场上,黄维被围蒋介石又让杜聿明带着几个兵团去救黄维。

就这样解放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初具规模了。

杜聿明带兵前来,他也没有能够接触到黄维,因为在黄维被围的期间,粟裕的华野军早就把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给歼灭了。

杜聿明的到来,也就是说正好遇到了粟裕的华野军。

事实上粟裕早就盯上杜聿明了,他深圳不管付出多大的代价,都不要让杜聿明和黄维联合在一起,若是那样的话,战局对我军不利。

我们都知道最终,刘伯承在双堆集打败了黄维的十二兵团,活捉了黄维。粟裕打败了杜聿明并且活捉了杜聿明。

就这样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这也标志着蒋介石败北了。因为他的嫡系部队基本上都被打完了。

所以淮海战役的胜利,就是统帅接受了部下建议,取得了一次伟大的战役的胜利。

7

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期间,东北野战军攻打天津,司令员林彪原想按中央军委指示先攻打塘沽,封住国民党海上撤退通道。但后来又采纳参谋长刘亚楼的建议,直接攻打天津,最终取得我军战史上最畅快的城市攻坚战的胜利。

1948年,平津战役打响后,我军连克新保安张家口,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无奈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但讨价还价,犹豫不决。党中央决定再打下塘沽天津,孤立北平,给傅作义施加更大的压力。

塘沽是华北地区国民党重要的海上通道,中央军委认为首先攻下塘沽,封堵其撤退之路。但塘沽地形复杂,平坦开阔,不利于展开大兵团作战,并且敌守军随时可以乘军舰逃走,很难对其达到全歼。

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为落实作战方案,亲自前往塘沽实地考察。经过与前线指挥员们共同分析,认为攻打塘沽很难速战速决,并且要付出很大的伤亡代价,不是最佳的作战方案。

刘亚楼回到指挥部后,向林彪建议“先打天津,同时继续包围塘沽,即使塘沽守军有部分逃走,也并不影响当下的战局”。林彪深思熟虑之后,致电中央军委,请求改变先打塘沽计划,改为先打天津。

当天晚上,中央军委回电同意。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央军委之所以英明,就在于大的战略方针很少改变,但具体战役实施,又能放心的让指挥员们自行决断。

1949年1月14日,东北野战军对天津发起总攻,刘亚楼为天津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当时,共产党与国民党在 兵力对比上已有了明显的逆转,相比于国民党防守力量的捉襟见肘,东北野战军却兵强马壮,势不可挡。以34万人马攻打13万天津守敌,只用了29小时,以阵亡4千余人,受伤1.9万余人的代价,攻下天津,全歼守敌,活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等一干国民党高级将领。

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作战方案,大胆提出见意,而林彪欣然采纳,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刘亚楼是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治军严谨,《亮剑》中丁伟说“擦皮鞋是门功课,也是参谋长设定的制度”。所说的参谋长就是刘亚楼。后来刘亚楼被授予开国上将,并被毛泽东钦点,成为我国首任空军司令。


我是历史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8

解放战争初期,主席接受了粟裕的建议,粟总在主席支持下率华中野战军取得了苏中七战七捷:三万多人打败国军十二万,消灭五万三千人,更主要的是为我军找到了在战争初期正确的对国军作战方针、原则,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在解放战争初,国共双方的战场放在哪里,是内线还是外线,从领袖到各大军区的首脑都处于摸索阶段。主席在1946年6月22日提出一个南线出击作战的战略计划,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斟酌。主要内容是:山东、晋冀鲁豫、华中三大战略区主力向南外线出击作战。刘邓所部以豫东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军区主力尽可能攻取陇海路沿线南北十几个县城,野战中大量歼敌并相机占领开封;山东野战军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苏皖北部部队攻取津浦路徐蚌间及陇海路黄口、徐州段各点,以期调动徐州之敌野战歼灭之,同时集中主力以对付江北之敌,配合作战,在有利时,太行、山东两区主力南渡淮南,进军大别山、安庆、浦口一线。其时华中军区、山东军区关系比较复杂,它们同属我党的七大战略区,但华中军区又脱胎于新四军,张鼎丞、粟裕的华中客观上又要受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的新四军军长陈毅领导。

围绕这一作战计划,华东方面陈粟发生了争执。陈老总安全照主席的意图对山野进行了部署。作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栗总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应留苏中,不能立刻西移淮南。27日,粟总给主席、陈老总表明意见。之后,粟总又从前线星夜赶回淮安,同邓子恢、谭震林、张鼎丞等商量,他们联名给主席、陈老总发电阐明理由:华中主力移淮南,粮食仍需苏中供给,民夫运输恐难支持,因淮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苏中地方武装已很弱,难于担任钳制任务。如苏中失陷,淮南战局万一不能速胜,则我方将处于进退两难。陈老总不改初衷。主席对粟总极为重视,第二天复电华中:部队隐蔽待机暂勿动。30日又致电粟总: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即可决定通知你们。7月4日,主席给刘、邓、陈发电,提出了“我(部)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按照主席的这一指示,粟裕于7月13日部署苏中战役。

在战役发起的当天,主席给陈去电:鲁南大军仍不宜此时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地位。“刘邓整训待机,不要轻动。"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陈毅山东)豫北(刘邓部)主力。入战争,最为有利。简言之,主席基本提受了粟总建议,推迟南线外线作战计划。

陈总鉴于国军即将大举进攻苏皖,坚持南线出击计划,7月14日给主席发电,表明此意,并要求粟部主力立刻西移淮南。粟裕在建军节当天发电,坚持己见。8月6日,主席致电陈毅,支持粟裕主张,讲明理由。期间,栗裕的华中野战军(辖第1师、第6师、第7、第10纵队19个团3万余人)与李默庵率领的国军12万人作战,连续取得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七次战斗的胜利,到八月二十三日歼敌5万3千余人,取得了解放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朱老总赞道:“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自己的兵力还多。"

与此相反,陈毅在淮北作战不断受挫,尤其是泗县战役损失巨大,事实终于说服了陈毅。8月13日,陈毅致电粟、谭: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军委有此指示,望照办。9月19日,华中主力北上苏北与山东主力会合,陈毅在10月1日电告中央自我批评。

粟裕这位军事家、战略家深受主席赏识,10月15日,主席给华野电报明确: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重点内容画圈圈: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一言以蔽之:粟裕军事指挥上负全责!对照其他野战军,军事上最后拍板的依次是:西野彭总、东野林总、晋冀鲁豫刘司令员……

这段争论成为解放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主席睿智、从谏如流,粟总登高望远、洞察力惊人、高度的使命感,陈老总知错就改……粟裕同主席及其他军事负责人一起找到了解放初期的我军对国军的正确的作战之路!

粟总因为在解放战争的卓越表现,光荣地和彭总、林总、刘司令员、徐总一起被誉为主席的“五虎上将",粟总当之无愧啊!

9

接受将领建议而打胜仗,毛主席身上有太多这种成功的例子。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集结12万兵力,进攻华东苏皖解放区。老蒋的目的是消灭华中野战军,或逼迫他们转进山东,然后在山东和解放军决战。

当时华中野战军主力不过18个团3.3万兵力,而且武器装备也远远不如国军。毛主席考虑敌我力量悬殊,就建议华中分局早做打算,争取到南线配合山野、中野作战。

从毛主席的电报内容来看,我军对于将领赋予了更多的自主权,一切以战场态势如何对我方有利为基本原则,中央把握的更多是战略决策层面。

粟裕接到电报和部分同志商议后,向中央建议先在内线打几仗,稳住苏中根据地后,再西进津蒲线作战。

粟裕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基于三方面考虑。首先苏中根据地经营多年,群众基础很好,而且很多战士都是本地人,一旦失守不利因素很多。

其次,苏中是富裕地区,而且是粮食产量也很大,对我军的后勤保障至关重要,如果沦为敌手,势必为敌所用,此消彼长对我军更为不利。

另外,苏中根据地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我军打持久战,如果采用集中优势兵力运动歼敌,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

毛主席接到电报后,在和中野、山野商量后,觉得不影响大的战略,就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并对于苏中作战的策略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粟裕充分发挥其高超的指挥艺术,仅一个多月时间就七战七捷的战绩。

不仅实现了保住苏中根据地的战略目的,还一举歼敌近6万人,掌握了苏中战场的主动权。

当然这不是个案,我军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淮海战役时,中央原计划是让华野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再争取围歼援敌邱清泉、李弥兵团。

华野当时抽不出那么多兵力,毛主席就电令中野在阻援黄维兵团的同时,分兵协助华野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

而中野在挺进大别山后,重武器和兵员缩减很严重,刘邓考虑到实际困难,认为如果分兵,可能任何一方任务都很难完成。

于是就给中央建议:抽部分兵力牵制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集中优势兵力歼灭黄维兵团主力,然后再协助华野对付李延年兵团。

此时陈粟就对目前的困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毛主席接到电报,综合评估后,采纳了华野和中野的建议。

反观国军,所有将领只管唯老蒋是从,而老蒋又自比孙武,一贯独断专行。僵化教条的战略战术,导致一个“小淮海”战役,打成了“大淮海”。

从双方统帅的格局和眼界对比,高下立判,所以最终国民党兵败如山倒,一点不奇怪。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10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二的,是李世民的堂哥李孝恭,可能很多朋友对其并不了解:他凭啥排在第二位?莫非因为是亲戚的关系?

实际上并不是,李孝恭称得上初唐名将,他的最大功绩,是在公元621年率唐军消灭强大一时的萧铣势力。但这次战役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他的助手-被后世公认为初唐第一名将的战神李靖。

南梁死灰复燃,李靖辅佐李孝恭出征

隋朝末年,在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之际,那些豪强却看到了荣华富贵的机会,他们纷纷自立山头、割据一方。其中,已经灭亡了几十年的南梁也死灰复燃:南北朝时期南梁武帝萧衍的六世孙萧铣,在公元618年正式称帝,并沿用了“梁”的国号。

在人心动荡之际,扯起南梁旗号的萧铣还真的顺风顺水,据史书记载,当时他的实控区西至三峡、南到交趾、北距汉水,兵力达到四十万。

大唐建立后,萧铣势力不断派兵西进,甚至意图经略蜀地,李渊则在公元619年派李靖南下应对。不过这段期间总体上双方处于相持阶段,唐军抓紧机会打造水军。

公元620年,由于手下各位将领拥兵自重,萧铣以“罢兵务农”的名义逐渐去掉他们的兵权,其国内兵力一时分散在各地。严密注意着萧铣的李靖则敏锐注意到了这一机会,第二年,他向赵郡王李孝恭进献了“取萧铣十策”,并得到了李渊的认可。二月,李渊任命李孝恭为行军总管,李靖为长史,率领将士沿江东进,杀向萧氏。

李靖-决定唐军胜败的关键

平定萧铣一役,李靖的军事才华首次得到了系统的展现,李孝恭是否听取他的意见,甚至成了唐军胜负的关键:

在大军开拔之际,峡江水暴涨,众将都认为应该等风平浪静再进军,只有李靖认为兵贵神速,应当趁着江潮猛进。

李孝恭照办,结果萧铣军猝不及防,大将文士弘连续战败,三百多艘战船被唐军俘获,荆门、宜都等地被占领。

唐军马不停蹄的向江陵杀去,萧铣来不及等待援兵,将旗下的数千宿卫兵全部派出迎战。

李孝恭没把这点兵马放在眼里,准备下令全军猛攻。李靖则认为,眼下对方士气正旺,再加上楚人一向彪悍,如果硬碰硬,唐军不一定是对手。因此,他建议拖延一天,待到对方士气懈怠、分兵把守时,唐军再出其不意行动。

也许之前太顺利了,这回李孝恭没听进去,他让李靖留守大营,自己带领精锐亲自进攻萧铣。果不其然,唐军真的被数量劣势的楚兵击败,李孝恭狼狈南撤。

然而,当获胜的萧铣军打扫战场时,李靖乘机出击,敌军大溃,唐军趁势占领江陵外城。

这下李孝恭对李靖心服口服,对他的意见无不言听计从。

摸透人心,李靖兵不血刃逼萧铣投降

在打下江陵外城的水寨后,唐军再次得到大量敌军的战舰,李靖却建议李孝恭把这些船放到江中,任其流到下游。

对此,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匪夷所思:到手的战船不要,却要白白送给下游的敌人?

李靖解释道:江陵城一时难以攻下,而对方各路援兵正源源不断赶来,届时唐军腹背受敌,将面临灭顶之灾;

而面对顺水而下的这些船,下游的敌军只会有一个想法:江陵城已破(不然这些完好的自家战船怎么会被人弃之不用?)。若他们因此犹豫,唐军也就凭空增加了攻城时间。

果然,下游的萧铣军见到战船,果然迟疑;交州刺史丘和等人甚至真的以为萧铣已败,放下武器前来向唐军投降……

而城内的萧铣可就惨了,他迟迟等不到援军,万念俱灰,没多久就开城投降。

进城之后,唐军诸将为了一泄曾被对方暴揍的恶气,建议李孝恭把那些之前顽强抵抗的萧铣军将士杀掉,并抄掉他们的全部家财。李靖对此强烈反对,他认为双方将士各为其主,不应公报私仇;而且唐军此行是以义师出征,不能因私忿坏了大事。

李孝恭再次听从了李靖的意见,城中因此秋毫无犯。萧氏政权境内各地得知,纷纷望风归附;几天后,萧铣的十余万援军终于赶到,见到江陵城一派和谐,他们也放下武器投降。

就这样,曾经威风一时的萧铣政权没用几个月就被平定,李孝恭名震天下,被视为李氏皇室的名将之一。而李靖作为此战的实际胜负手,逐渐步入了大唐名将群体的正中心,其后在李世民的麾下,他的才华得到进一步施展,成为了当之无愧初唐战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