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性别不同,注定人是要互相避讳的。这是羞耻感的需要,也是伦理道德之必须。

但是,由于人生阶段的不同,也是可以不相避讳的。人们有幼年不避父母,青年不避夫妻,老年不避子女之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幼年时,由于父母要给他们抓屎抹尿,穿衣洗澡,所以他们的身体是无法避开父母的。但是一旦他们长大,甚至七八岁以后他们就开始有意识的避开父母,而维护自己的尊严了。

到了青年,结婚生子,两口子由于特殊关系,就不会相互避讳,而把自己的讳莫如深的那一部分展示给自己的配偶。

人老了,生活不能自理了。一切都要靠孩子们料理了。而此时,抓屎抹尿,脱衣擦身的事时有出现,此时老人就不必忌讳孩子们的眼睛,而任由他们摆布了。

象你说的,儿大避母,我是赞同的,因为毕竟男女有别,即使是母亲,也是要避讳的。如果女大不必避父,我就难以苟同了。

女儿大了,身体发生了变化,变得青春成熟,如果不避讳父亲,可以任其观看自己的身体,那做女儿的羞耻感何在。如果做父亲的是个畜牲,对女儿动了不规之心,女儿怎么反抗?如果顺从了父亲,岂不是乱伦了么?

其实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其实也应该儿大避父,女大避母的。



最佳贡献者
2

谢谢邀请。

我今年六十多岁了,但实话实说,对这种说法还是第一次听到。

当然,如果说是上古时代,混沌未开,男女是无别的,几代之内甚至亲人之间都可发生性关系。但那是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已是公认的行为准则。

我也并不是老顽固,食古不化(笑)。但我以为既使是夫妻之间,也应该有所避讳,整天赤裸裸的,倒是坦诚相见了,可没点神秘感了,就像是天天面对满汉全席,你烦不烦啊?真正有教养,有思想的夫妻,特别是女性,既使是面对自已的丈夫,也是要有所保留,使夫妻间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的。

男孩该避母,女孩更应避父。我们这里,一般三、四岁以后,男孩就不能跟妈妈洗澡了,女孩更是从小也不跟爸爸去洗。男孩成长期的问题,女孩成长期的问题,都是由爸妈分别给以指教。

当然,从感情上说,男孩一般跟妈妈近些,女孩一般与爸爸更亲,这是常情。同时,对孩子青春期的教育,做父母的都不应该缺席,但应根据专家的指导和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毕竟,这一点谁也不会否认,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已的儿女能有一个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归宿。

最后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美国。在研讨会上,主持人向一著名作家提了个问题: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迴避谈性?他怎么答?他首先指了指坐席前桌上对方赠送的一个礼品盒说,这是民族习惯的不同。就像这个礼品,你们要是接过来,会马上当着客人面打开,然后哇的一声,这个礼品太美了;而我们民族的习惯呢?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是不礼貌的,只能拿回家去再打开慢慢欣赏。

3

儿大避母,女大不避父这种观点是严重错误的!

首先,从生理上讲,儿女长大成人后,在正常情况下,都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已经有了性的萌动,因为没处发泄,于是就出现了手淫行为,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避免一切容易激发孩子性反应的行为,同时正确引导,避免出现任何不应出现的问题。

其次,从道德上讲,儿大避母,女大避父也是必须的,否则延续了这种亲密关系,或许造成儿女性晚熟,或许在把控不住的情况下,出现乱伦行为,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影响。

做父母的要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青春期的性冲动这一关,这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4

从小进行性教育有必要,让他们知道什么不该看和不该干,既便是父母也一样回避,减少不必要的尴尬或伤害。

5

其实,在最早的中国俗语里是“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并作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传承了几千年。这句话的本身意思就是:“当儿子长大了,要减少对母亲的依恋;女儿长大了要减少对父亲依恋”。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幼儿教育以及心理方面的深入探究,这句传承了几千年的俗语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为了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教育正确的性别意识以及培养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品性,“儿大避母,女大避父” 已经改为了“儿大避母,女大无需避父”,也就是说当女儿长大时并不需要刻意地与父亲保持距离。

“儿大避母”不仅仅是从生理方面应该回避母亲,更重要的是男孩应该从心理上远离母亲的庇护,这样男孩才会开始学会独立。如果男孩到了一定的年龄仍过度的依恋母亲,就很容易变成在社会上没主见、在行为上没有独立思想的不良性格,而且过分的依赖母亲也容易产生“恋母情结”,对孩子的成长与未来都很不利。

“女大无需避父” 这句话是从父亲与女儿的心理依恋的角度出发。父亲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是起着非常重要的启蒙,父亲的角色也影响着女儿今后的择偶观,婚恋观。女孩在生活中往往都会觉得没有安全感,而父亲则是她们所能依靠的唯一安全感的男性。我们可以从很多的生活中发现父亲对女儿宠爱亲近的家庭里培养出来的女孩都比较乐观、勇敢、阳光且善良;而如果父亲对女儿的态度是冷漠不关心的,这样的女孩往往胆小、懦弱、害羞、不敢与男生交流。所以女儿对爸爸的印象,将会直接导致她将来对待生活的态度,择偶的标准等。但是为了树立孩子的性别意识,在生理上我们依然要遵循“女大避父”。

6

男大避母,女大也要避父。我曾经有过咨询过的案例,一般情况下是这样的家庭容易出问题。夫妻在孩子童年时期离异,男孩跟母亲生活在一起生活,由于男孩接触的女性局限于母亲,进入青春期的后,会爱慕母亲,母亲由于单身,长期性饥渴,所以很容易像干柴烈火一样燃烧。也有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女儿漂亮,觉得这样天姿国色的女儿送给其他男人,还不如自己拥有。所以犯下弥天大罪。这在道德上被称为乱伦。但是性学家李银河认为,只要快乐,任何男女都可能产生爱情。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约定俗成的社会,有这样行为的人,我们都会谴责他们是禽兽。

7

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是父母应该早早告诉孩子的。而不是孩子自觉行为。孩子青春期就像动物一样,思想还未成熟。这时候就需要父母来提示,教育。而不是想着孩子还小,没事儿。尤其现在网络发达,孩子都在似懂非懂的年龄接触了很多他们不应该接触的知识。

8

这都属隐私没必要说出来

9

老话儿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意思是儿子大了之后就不能一直粘着妈妈,女儿长大了也要和父亲保持距离。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孩子长大了就要建立起性别的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其健康成长。

我们说,父母的教育会根据孩子性别的差异而做出不同的选择,男孩会强调阳刚之气,女孩则多一些阴柔之美。那么,对于不同性别的孩子来说,与父母保持什么样的关系和距离才算合适呢?

首先,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婴幼儿时期,最亲近的都是母亲。而且三岁前的时期,也主要是妈妈负责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是不太避讳性别的。当然,也有一些发育超常的孩子会在2岁半左右就建立起了性别的意识,主动要求回避,这是非常特别的情况。

其次,3岁是一个孩子性别区分的重要关口。在这个时期,男孩的母亲必须逐渐开始与男孩保持距离,并由父亲来代替母亲的角色,承担更多的照顾孩子的责任。孩子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增多,则会让孩子适应男性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举止,并明白作为一个男性应该是怎样的,建立起自己的行为规则与边界。而女孩的父亲则应该与孩子建立生活陪伴和生活起居的区别,主动回避并告诉孩子这是必须的。

再次,如果父母没有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建立起性别意识,这个时间就会拉长,而孩子的其他感官与意识仍会继续发育,因此会造成一些特殊的伤害。比如男孩会坚持和母亲一起去女厕所方便,或者去女洗浴间,拒绝和父亲到男性区,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这些都是没有让孩子在关键的时期建立关键的思维所导致的。而女孩没有建立的话,就更加危险,会在与同龄小伙伴的游戏或者交往中受到难以启齿的伤害。

最后,性别意识建立晚的孩子还有一个更为可怕的后果,那就是恋母或恋父。这是孩子心理畸形的表现,更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重大隐患。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单亲家庭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当然,造成这个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是没有及时的进行性别回避是主要原因。比如有个儿子都20岁了还要和母亲同床,否则就睡不着,还有一些女孩必须要找和自己父亲的身材和长相以及性格相似的男朋友,这些都是后遗症。

总之,孩子在3岁就必须要建立起男女有别的意识,这需要父母来引导、教育和坚决的执行。父亲要更多的参与到孩子的互动中来,母亲适当的后退,让孩子们感觉到自己的独立与彼此的区别,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欢迎关注大赛爸爸说,在育儿的路上与您同行!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