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谋”,是指计谋,就是说要有计划地去达到目的,这其中大致可以分为“阳谋”和“阴谋”两种。

“阴谋”,是一个贬义词,是指引导对方犯大家公认的错误,方法是基于编织偏离事实的谎言。

“阳谋”,是相对于阴谋而言的,是一个中性词,是指在现有条件下,不影响别人、也不依赖别人,正大光明的改变自己的资源配置,提高效率,达到一个更好的结果,或者是实现更高的期望。

阴谋,一般是指做坏事,是有迹可寻,是有破绽的,而阳谋一般都不是做坏事,且是随势而动,是无迹可寻,比起阴谋来高明多了,也更加难以实施。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一个被大家公认为“千古第一阳谋”的故事,这比起那些见不得人的阴谋,不知道要狠多少倍,而且中招者还一个接一个的被迫跳下去。

这个“千古第一阳谋”就是汉武帝在位之时,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推行的“推恩令”,削藩于无形之中,不可谓不狠。

公元前202年,刘邦在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中获胜,在山东定陶登基即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在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之时,认为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施行郡县制,改用分封诸侯王,施行郡国并行制的形式,控制全国。

起初刘邦分封了八大异姓诸侯王和一批同姓诸侯王,但是后来八大异姓诸侯王除了长沙王吴芮,其他人都相继起兵叛乱,步入晚年的刘邦拖着年迈体弱的身体,这才平定了异姓诸侯王的叛乱。公元前195年,刘邦立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

到了汉文帝时期,西汉的统治已经巩固,可是朝廷直接控制地区仅限于关中、河东等地区,控制区还不到汉朝疆域的一般,其他地区皆在诸侯王的统治下。日益强大的诸侯王势力,已经极大地威胁到了汉帝的皇权。

汉文帝在位之时,淮南王刘安意图谋反,被朝廷以雷霆手段镇压,这给汉文帝敲响了警钟,在贾谊的建议下,汉文帝采取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措施,但却并未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

到了汉景帝时期,诸侯王问题已经成为了汉朝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汉景帝接受了大臣晁错的建议,直接削藩,结果吴、楚等七国联手发动了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其余诸侯王也蠢蠢欲动,汉景帝无奈之下只能诛杀晁错,以平息各个诸侯王的怒火,随后又派遣大将军周亚夫率军平叛。虽然叛乱被平定了,诸侯王的势力也受到一定的打击,但是诸侯王问题仍旧没有得到解决。

汉武帝即位之后,诸侯王问题仍未彻底根治,诸侯王骄奢淫逸,其中的大国的诸侯王出游阵势都要比汉帝的阵势大,尤其是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的梁王(汉景帝之弟),连城数十,地方千里,武装力量极其强大,严重威胁到了汉武帝的统治。

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主父偃提出了被称之为“千古第一阳谋”的“推恩令”,即建议各诸侯王将除王太子之外的子嗣分封为列侯,名义上是对诸侯王的子嗣施加恩惠,实际上则是使得各个诸侯国越分越小,从此失去对抗中央朝廷的实力。这一建议迎合了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想法,被汉武帝所采纳。

此时正值梁王上书请求将自己的封地分出一半给弟弟城阳王,汉武帝趁机开始推行“推恩令”,而各个诸侯王见势力最强的梁王都主动分出封地,又怎么会生得出反抗之心?

就这样,中招的这些人,也就是汉朝的诸侯王们,只能老老实实地跳进火坑,将自己的封国越分越小。而后,汉武帝又找借口收回了近半的封国,从此之后,诸侯王问题得以彻底解决,诸侯王再也不能威胁中央朝廷的统治。

最佳贡献者
2

说到千古第一阳谋那必须就是汉武帝所施行了推恩令了!

在西汉建立之初,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而且随着分封出去的诸侯越来越多,导致有些诸侯的实力非常强大,所以怎样分化这些诸侯就成了当时皇帝比较头疼的事情了,汉景帝就因为想要削藩而出现了七国之乱。

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在主父偃的建议下,实行了推恩令。所谓的推恩令,其实就是分化,以前的各诸侯领地只由长子继承,而推恩令则要求所有的儿子都有份,这样诸侯国就会越来越小了。藩王诸侯的威胁也就解除了,向历史上著名的刘秀、刘备,俩人都是汉景帝的后代,但是因为推恩令的原因到他们这一辈都成了普通人了!

而这个政令诸侯又不得不遵守,因为他不遵守的话先不说皇帝会不会办他,首先他儿子就不会同意,所以所有诸侯只能是打碎牙往肚子里咽了,而推恩令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一阳谋!

3

前两天看到有人说千古第一阳谋说的是刘邦建汉之后,采取了分封制,但几十年之后,诸侯掌握军政大权,眼看天下又要陷入战国时代。在汉景帝时期,就发生过七国之乱,给国家造成了巨大伤害,更难以合力对付匈奴。然而,如果主动削藩,会造成更大的动荡,比如康熙逼反吴三桂,就打了八年内战。

所以,主父偃给汉武帝出了一个主意:推恩令!原本,诸侯产业全部传给一个人,往往是嫡长子,这样诸侯实力永远难以得到削弱。但推恩令却是“恩及诸子”,诸侯也要分封次子、庶子等。于是,原本是一个大势力,在推恩令之下,却可能变成几十个小国,实力越来越小,自然就没有能力叛乱。

但我觉得我下面要说的才是千古第一阳谋,为什么,且听我一一道来。在古代书是王公贵族才有的,那时候还是竹简,而且还是手抄的,平民买不起也学不到,能识几个大字就相当了不起了。书是什么,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所以人才都出自王公贵族,自然就有了世袭官爵,这很合理。

直到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平民才有机会读书识字但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平民中人才辈出,有的人学识大大超越了那些王公贵族,这严重威胁到了统治者,试想一下,原来我门懂得没你多,你统治我没问题,但是现在,我和你一样甚至比你还强,我还能忍受被你统治吗?不能啊,所谓王侯将相另有种乎对吧,你能做皇帝,我觉得我也可以,你学兵法会打仗,不好意思,我学的比你好,分分钟打败你。

这样一来王公贵族的地位严重受到威胁了,那么统治者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杀了这些人才?这显然不可取,江山代有才人出,杀不尽,而且还会引来反弹。但是如果让这些人才为我所用呢?这样既可以削弱平民的力量,又可以增强自己的力量,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一削一涨,天差地别呀。

既然要用,那就得量才适用,所以就出现了科举制度,让他们通过一层层的竞争最后获得无限的光荣,这样天下世子都有了目标,有了用武之地,而且还是为统治者所用,完美结局。

简单来说科举制度就是从被统治着中选出最尖端的人才来帮助统治者统治,即加大了统治者的力量,又削弱了被统治者的力量,而且还能让这些人才有个奋斗目标,不会因为怀才不遇而产生造反心里。

我觉得前者谋的是藩王,说白了还是家事,而我说的科举制度却关乎天下,所谋者乃天下大事,这才是第一阳谋,你觉得呢?

4

称得上阳谋的,就是打着正义的幌子做着不地道的事情

1.清君侧

多少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都是这个口号,真正做到大公无私的也没有几个,都是野心家的借口托词而已。

2.挟天子以令诸侯

把天子这个招牌揽自己手里,把天下当做傀儡,把对手当做叛臣,用朝廷的制度满足自己的私心。

3.推恩令

逐步削弱地方诸侯的实力,让其没有实力对抗中央,诸侯明知是阴谋,却不得不执行,这就是阳谋。

5

千古第一阳谋指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

汉初实行的是郡县、封国并行的制度。

刘邦建立汉朝后,认为秦迅速灭亡的原因,是秦始皇帝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使皇室陷于孤立,于是他大封同姓王,企图用刘氏血缘关系来维持大汉的一统天下。

刘邦影视剧形象

他所分封的同姓王,有齐、燕、赵、梁、代、淮阳、淮南、楚、吴等。这些王国的封地,竟然达到39郡,占西汉整个疆土的大半,属于皇帝直辖的才15郡!诸侯势力大于中央,汉文帝时期出现了淮南王谋反,汉景帝时期,甚至出现了七国之乱,虽然最后都被平定,但是给汉帝国带来了极大的动荡!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虽已大大削弱,但还是“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汉帝国的中央政权。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

推恩令规定,各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侯国不再受原王国节制,直接由各郡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推恩令直接的后果是,多了很多封侯的刘氏子弟,而各诸侯国会越分越小!

那为什么说“推恩令”是无解的阳谋呢?

所谓的阳谋,就是光明正大的阴谋!

各诸侯王都不是笨蛋,都能一眼看出推恩令的目的所在:就是削弱诸侯国的实力!

主父偃影视剧形象

但是他能反对吗?

不能!这就是推恩令奥妙的地方!

推恩令是将原本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的诸侯王土地,改成诸侯王的儿子们都能继承各自的封地。在诸侯王看来,原先将几乎一无所有的众多庶子也能封侯挣得一份基业,虽然自己死后诸侯国会损失一些土地,但是损失的土地毕竟还是给了自己的儿子啊?

所以,虽然诸侯王看出推恩令目的,但是却没有十足的理由激烈反抗!

诸侯王的嫡长子会反对推恩令,但是嫡长子的其他兄弟们都会赞成!赞成的人肯定是绝对多数!

退一步说,推恩令也并没有剥夺嫡长子的王国继承权,只不过是缩小了,被其他兄弟分了!

在其他兄弟都赞成的情况下,嫡长子的反对,声音也会非常弱小,非常谨慎。

所以,推恩令颁布之后,遇到的阻力很小。诸侯王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封国慢慢变小,而很多他的子孙对此还感恩戴德!

汉武帝影视剧形象

推恩令的实施效果

推恩令实施后,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大国不过十余城,小国不过数十里”,在整个国家范围内,“汉郡八九十”,中央控制的郡占全国的80%-90%。

各诸侯国再也无法与中央对抗了。

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实现了中央集权,消除了诸侯国势力,同时还让诸侯国的人对自己心怀感念,不得不说是算无遗策的千古第一阳谋!

6

中国千年史册里阴谋多,阳谋也多,流传最广的阳谋应该是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一事。

当年赵匡胤被部下黄袍加身逼扶上马,半推半就、兵不血刃地登上帝位得了天下,依靠超群的胆略和智慧建立了大宋王朝。

不过赵匡胤对自己的上位经历是有清醒而深刻地认知的。自己能被武将们推上皇位,那么换成别人也能。

了防患于未然,赵匡胤策划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召集了最为得力的武官,以几句肺腑之言、几杯美酒,成功的解除了当时根基深厚且具有威望的将领兵权。

“杯酒释兵权”以阳谋保了时局稳定,没有流血牺牲,没有动摇政局根本;保了君臣情谊,让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安全退休,也保了自己仁治天下的贤君之名。是君王安内的“阳谋”,尽管从此种下了宋朝轻武重文的前因,那是后话了,这一“阳谋”本身还是值得赞誉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