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江苏高考状元无缘报考清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江苏高考状元无缘报考清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2020-07-29 17:02阅读(98)

江苏高考状元无缘报考清北,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今年江苏的文科状元是两名女生!第一位是来自淮阴中学的白湘菱同学,高考裸分是430分,但选修科

1

江苏2020年文科高考状元白湘菱,高考裸分430分,因选修科目历史成绩为B+,目前基本上已经无缘清北。而另一位裸分429分的王雅迪,却因历史政治双A+,被清北预定。当无数网友在同情白湘菱同学时,却都在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我是这样看的。

在清北的历史上,破格录取的专才,基本上都成为行业内颇有建树之人,并且这些人大都留在了国内,非常值得人思考。

清北作为两名百年名校,历史上都有过录取专才的例子,下面我列举几个:

1、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吴晗从小就喜欢文史,便报考了北大,可是吴晗数学却考了零分,于是吴晗与北大失之交臂,然而戏剧的一幕出现了,一转身竟清华大学录取,后来成为了著名的历史学家。

2、文学巨匠钱钟书,十分热爱文史,结果数学仅考了15分,仍然与北大无缘,可后来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他。

3、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数学考了零分,而语文满分100分,却考了98分,因成绩突出,被北京大学破格录取。

4、作家蒋方舟,当年清华大学降60分破格录取了她。

5、第六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一等奖获得者,杭州俞舒扬高考成绩650分,排名全省4700+,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再回头看今天要谈的主角白湘菱同学,尽管她是江苏省文科状元,但是如果从破格录取的条件来看,明显缺少特别专长的学科。在同等条件下,没有专长自然就会因选修科目历史成绩为B+所拖累。

图片说明:青年吴晗

专才如今是越来越难得,极少有家长冒着风险去培养孩子专长学科,这也恰导致清北破格录取也日渐稀少。

在应试教育这条路上,如今是专才越来越稀少,纵观其原因,对于家长来说不愿意冒风险去培养孩子专长学科,对学校来说从小升初,到初升高,也都要求讲究综合素质考核,而具有专长学科的孩子,往往被定义为“偏科”生,以高分为王的时代,偏科必然在闯关过程中被淘汰。所以说,现在清北破格录取现象也日渐少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让人反思的现象。原本有不少专才,却因为培养机制不健全,最终埋没了有天赋专长的孩子,你说这是遗憾还是悲哀呢?

一味追求全才教育时,实际上仍然是一场智力比拼游戏,而培养科学技术和发明创造人才培养模式明显为短板,这才导致近代出不了大师的关键所在。

2005年7月,病榻上的钱学森先生,曾向温家宝总理感叹:“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钱老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去了,但是他的话却让无数人深思。

结合现代学校育人模式,一味追求高分数,全国都在比拼高考状元,都在比拼高考所取得的成绩时,实际上已经将高考演变成了一场十足的智力比拼游戏,而情商培养明显被忽视,再加上钱老所讲的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结果就导致现在所谓的全才中真的很难发现专才。

结束语:大家可曾记得西南联大?这所大学有多牛一看培养的人才便知,172名院士,8位两弹元勋,2个诺贝尔奖!再看南联大的教授队伍,绝大多数都是毕业于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等。如此高水平的教授团队,教学内容绝对是高水平,有将专才们直接送达世界科学的前沿。

2

江苏2020年文科高考状元白湘菱,高考裸分430分,清华北大却都不要;

而另一位学生王雅迪,高考裸分429分,却被清华、北大预定;

两位学生成绩相当,前者还比后者多了1分,为啥北大清华就都不要呢?

因为,白湘菱偏科,修科目历史成绩为B+,而王雅迪的历史政治是双A+。

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确定北大和清华不要偏科的孩子?


01.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数学0分,被清华破格录取;

02.文学巨匠钱钟书,数学15分,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03.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数学0分,被北大破格录取;

这就是说明,北大、清华不是不要专才,而是,白湘菱的专科水平还没有达到,能让北大和清华破格录取的标准。

所以,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但是,也可以培养专才.只是,如果想做专才,就得特别突出,一般突出,或者很突出都不行。

3

考生白湘菱获得该省文科第一名,却因选修历史科目B+无缘“清北”,让人倍感遗憾。白湘菱说:她没想到历史成绩会是B+,比起后悔,不过她认为更重要的是“接受缺憾”。



因为她的历史科目选修是B+,所以有很多学校不能报考。在江苏现行高考政策中,高考总分480,额外两门选修不算分值、算等级。



全国C9联盟高校对江苏高考的招生政策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全都要求选修科目等级在A以上。所以,白湘菱的情况是不能被录取的。



白湘菱之前也没想到历史科目会拿到B+。以前她选修的课程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她说:虽然意外,但后来就释然了。肯定还是有点遗憾的,但比起后悔,更重要的是接受缺憾吧!

对于这种情况,网友们都为其感到可惜。我们现在的教育,到底是应该培养出全才还是专才?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1.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培养专才,因为人的时间有限。

文理科之分,就是针对孩子的兴趣来分的,让孩子根据自己的擅长和兴趣来选择。孩子上了大学后,也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因为人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完,面面俱到,学海无涯。如果只培养全才的话,最后的结果就可能是在几个领域里都象蜻蜓点水那样,出不了专家。



2.只有专才才能在一个领域里把事情做到极致。

很多专家就是在一个领域中进行深耕,最终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他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一个领域上,自然比那些东一锤、西一锤做事的人要更专业。这是毋庸置疑的!

比如:我们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等,他们一辈子从事的就是医学工作。所以,才能在这个领域中成为专家。他们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如果他们又从事别的事情,那就没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在这医学上。



培养专才并不等于培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国家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有些知识是都要学习了解的,也就是必学课程,并不是闭门造车的学习。其他事什么不了解。专才是在自己的领域中持续的学习和研究,把事情做到极致。如果没有专才,人人的是全才,那就不会持续的在一个领域深入地研究发展。



因选修单科成绩遗憾错失“清北”,白湘菱曾被网友称作“史上最惨第一名”。不过,象她这种情况并不多,也是个例。没有完美的人生,人们总会犯各种错,这对她来说也是一次成长的经历。乐观看待就好!



目前,因报考学校所受限制较多,她现在志愿还没想好,正在考虑,比较纠结。她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

4

“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对教育的思考,具体来说,涉及到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之一——所以,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但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全才”“专才”做个限定,否则,就会是各说各话,毫无意义。

全才,指的是在广阔的知识平台,多个领域才能全面发展的人才。 说白了,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精。

专才,是指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

一,从历史上来看,专才多,全才少之又少

从古至今,人才辈出,但我们如果用专才和全才这两个角度来看,你会发现,专才很多,全才真的非常之少,甚至,严格上来说,就没有什么全才。林语堂先生纵览中国历史,提出了10个全才型人物,他们分别是:姜尚、范蠡、班超、诸葛亮、周瑜、曹操、李世民、范仲淹、王阳明、曾国藩。

我们一大家最熟悉的诸葛亮为例,那确实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精通文学、诗词歌赋、吹拉弹唱,可谓全才。

但遑遑数千年,这样的人能有几个?

二,从社会需要看,全才可遇不可求,专才其实更重要

任何时代,全才都是最畅销的。但什么都精通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培养全才、通才这种说法,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而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我们其实更多的,需要的是专才,特别是在专业技术领域。前段时间,我国的火星探测器升空,就是若干专才在各自专业的领域密切配合而成的。

或许有人会反对,我们不是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吗?那不是全才是什么?其实,这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限定了一个底线——真正的人才,岂能只是一个底线呢?

三,高考录取的本质,侧重的是公平,与全才、专才是无关的

这一次关于全才、专才的争论,是因为江苏的文科第一名白湘菱同学,因为选修课历史没有得到A+,与清北复交等知名高校无缘。

其实,对高考分数的要求、选修课登记的要求,只是一个录取的标准,这个标准,只是一种录取的要求,背后是对专业知识和相关领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可能性判断,而不是必然的判定。

也就是说,通过一次考试的分数,就能断定某人在某领域的知识能力高低吗?

再说了,考上北大的就是全才,没考上就不是吗?

总之,对于教育而言,基础教育重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高等教育,则要突出专业,至于全才,是教不出来的!

5

江苏一直是高考改革的先行省,明年的新高考3+1+2,江苏又是第一批。

首先,题主所说的是事实。至于这个录取结果到底对“状元”公不公平,我们不作过多评价,这里只回答题主所问: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教育是分阶段、持久性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活动,更讲究循序渐进。从小培养孩子,注重的是让孩子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知道什么是日月星辰,什么是山海湖泊,什么是花草树木,什么是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个过程和这些内容,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因为他们的知识储备和人生阅历本身就是有限的——而是为了让孩子有更丰富的见识,就好比认字,低年级的孩子可能不知道这个字词或成语是什么意思,但是会读会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让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很大,需要去学的东西很多。

等孩子长大一些,真正要进行研究和创造的时候,或者需要依靠一份技能去养家糊口的时候,专才才是有意义的。专才也并不是会一种技能,要想在某一领域有突破,肯定是需要其他知识辅助的。数学来做计算,语文来写论文,英语来扩大领域,物化来搞研究,历史政治来规范思想。不是吗?

所以,哪有什么全才,谁能掌握所有才能?而专才是有的,可也需要其它能力来做支撑的。所以,全才和专才,是需要辩证来看的。

最后,说一说题外话:我估计,江苏的这种情况,将会在全国推广。为什么?彻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要求孩子全面发展。理论知识只是第一步,后续随着制度和基础设备的进步,一定会融入实验操作的。

6

太让人惋惜了!明明考到了江苏省的高考状元,却无法报考全国最好的大学(清华、北大),甚至很多985院校都不能接收!

江苏2020年文科高考状元白湘菱(女生),高考裸分430分(江苏省高考满分480分),但是因选修科目历史成绩为B+,目前基本上已经无缘清华北方,而另一位裸分429分的王雅迪,却因历史政治双A+,被清华、北大预定。

当无数网友在同情白湘菱同学时,却都在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我是这样看的。

我认为:虽然有惋惜,但是结果也是合理的。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的都是全才,不光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物理,数学,化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历史,语文,地理)。

而高中阶段属于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与大学(专业教育阶段)的过渡阶段,不学习专业知识,所以不是在培养通才,但要选学、选考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的科目。如果选修了历史科目,那就应该对历史有所较高要求!


高中是掌握知识的考察,也是学习能力的考察,所以是培养通才的阶段。

只有高中具有一定能力和基础知识之后,在进入大学之后,再开始专业人才阶段的培养!

综上所述,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进入大学之后您考虑的,而在高中阶段主要还是倾向于通才。

当然,不排除对有特殊能力的人才,要打小进行专业技术培养,但是在中国主要是针对运动员。运动员在小时候表现出运动天赋的时候就会进专门的运动学校培养,但是在学习方面很难在一开始就进行专业培养。

7

专才还是全才教育实际上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了,但是从现在本科教育的现状来说,目前本科教育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倾向于全才培养。

本科要求学生各个科目都需要涉及,特别是大一的时候。随后在大二和大三才开始在该专业方面进行通识性教育,相对来说也还是在把学生往全才方面培养。

只要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才是真正的培养专才。

对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江苏这么多年来的高考教育改革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高考总分已经排到了第一名的文科状元都进不了清华北大,选修科目成绩真的这么重要么?

个人觉得,高考只是一种学习能力和智能水平的考试,通过该考试选拔一批优秀的人进入大学再进行培养。

对于淮阴中学的白湘菱同学来说,高考裸分430分,已经证明了她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是完全符合进入更好大学的条件,甚至是清华北大的。

但是由于选修科目仅仅B+而无法进入,感觉这就可能是一种制度缺陷。

实际上,有很多人才是有一定的偏科的,如果都以全才取人,那么选才真的很难。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在各个科目都能够实现高分的。

在美国,很多人能够凭着自己的某一方面的成绩,获得优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而这种专才往往能够带领一个领域实现快速突破,进而引领全球。

因此,个人觉得,只需要学生在主要方面证明了自己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在各个方面都行!

因为,那种人不管是以前还是以后,都是属于少数中的少数!而且很多所谓的全才,最后更大概率会泯然众人矣!



8

对于江苏高考状元无缘报清华北大,许多人表示惋惜,幸好状元白湘菱同学心态比较乐观,于是引发了世人一系列的思考,到底教育要培养的是全才还是专才?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能一概而论,要看什么阶段,对于小学到高中这个学习的基础阶段来说,教育还是应该从全才的角度来培养人才。

首先,从孩子的成长规律来讲。这个阶段孩子的心性尚未成熟,思想及人生观尚未成形,此时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接触不同的知识,可以锻炼其思维,拓展其见识,同时还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如果在这个阶段就进行专才培养,那么孩子的能力可能会只偏向于某一个方面发展,而忽视了其他才能的学习,这对他的终身成长不利,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利。

其次,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各个科目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科目都是互相关联。

比如理科思维较好的孩子,他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较好的发展,但是这些科目的学习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没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也很难在这些领域拿高分。

我曾经教过一个孩子,父亲是数学老师,这孩子从小在数学方面很有天赋,可是他不重视语文科的学习,做数学题时常常读不懂题意,仅凭自己的感觉做题,小学时期尚且能应付得了,到了初中数学成绩便明显下降了。

这个孩子在高考的时候成绩自然不佳,最后只考了一个二本b类学校。

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应该从全才的角度来培训人才。

当然到了大学时期,那就不一样了,经过了高考,在大学的时候,我们便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有发展前景的专业来学习。

对北大,清华这些名校对学生综合素质高要求来说,我觉得无可非议,作为一个高端人才,他必须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都很强。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都要非常优秀。

纵观历史上出名的才子,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十分出色,比如苏东坡,它不仅是一个政治家,文学家,他在音乐建筑、美食方面的造诣都很高。

因此,我赞成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全才的培养,虽然这样学生的学习压力会很重,但是这是时代的要求,是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

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知您有什么意见呢?

9

这个问题很好!从教几十年,看到许多专才走不到最后的。显然我们的高考,是要求全才的。

先说专才,为啥走不到最后?

因为中招考试就可能是专才的同学败下阵来。他只有物理好,物理满分是70分,如果英语他只考了30分,他绝对上不了好高中。我见过的上班就有这样一个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收音机之类他都会修,但是其他学科一塌糊涂。中招考试自然是名落孙山。

所以我们经常给学生说,不要出现短板,给他们讲木桶效应。不就是希望他们成为全才的人吗?

江苏省这两个例子也足以证明是我们培养的是全才。第一名的白湘菱就由于历史弱一些,就导致不被清华北大录取。而第二名王雅迪,各科都比较均衡,就被清华北大录取了。

这也是我们培养不出来创新人才的原因所在吧!

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要学好七八门功课,真的不是一件易的事,他们是人才,因为能把这些科目都均衡好的人,肯定智商是不会差的。但是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育,功利性太强,培养的学生就缺乏了一点创新的能力。

再一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机制,而不培养专才呢?

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是一个人情味十足的国家,一旦专才可以破格录取,势必会带来教育的不公平,会带来有些人钻空子。前两年的自主招生不就是一个例子,造假现象非常的严重,还有行贿受贿教育的腐败。

所以,只有培养全才了。

我是@初中语文李老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10

江苏文科状元白湘菱高考裸分430分,因为选修科目的历史成绩为B+,无比清北,而另一位是考生王雅迪裸分429分,但因历史政治双A+经被清北“预定”。

高考状元不能去清北,反而是榜眼被录取,奇怪吗?其实并不奇怪。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跟江苏目前的高考模式和清北在江苏省的录取规则有关。

江苏高考既不同于新高考模式,也跟普通高考模式不一样。江苏的高考总分是480:语文160分,数学160分,英语120分。文理科学生分别有40分的附加题。

状元白湘菱能考430分,按750总分折算约等于671分,但其难度却比其它高考模式下的671分更大,这确实是一个令人仰望的成绩。

但是,江苏的考生除了要考语、数、外,文科生还需要在历史以及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择一门作为选测科目;理科生则在物理以及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中,选一门作为选测科目。

在高考录取中,江苏考生要满足两个条件:除了高考成绩,还要看选修等级。两个条件只要有一个不符合,就不能录取

选修科目不算分值 ,而是以等级计算。北大清华对选修科目等级的要求是A+,一般的985双A

白湘菱虽然总分高达430分,但是作为文科生必选的历史科目等级只有B+。因此她无缘清北,只能上其它好的985,而王雅迪虽然部分少1分,但因历史政治双A+而被录取,这是录取规则所至。规则合不合理暂且不说,但按规则录取,是公平公正的体现,没有什么问题。

而且,白湘菱同学虽然与清北无缘,但她的心态是很积极的,并没有受到此事过多的影响。


至于题主所问: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全才,还是专才?”

虽然此次江苏状元录取一事,跟“全才”和“专才”没有绝对的关系,但培养“全才”还是“专才”,这确实是目前中国教育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全才”和“专才”哪个更重要?

如果把小学到高中看作文化知识的基础储备阶段,那么大学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培养阶段。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高考过后大家才要选学校、选专业。

无论是985、211还是“双一流”,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理论上都是在培养专业人才。只是由于高考分数,将大学分为了三六九等。大家以读本科,甚至是本科中的重点为荣,对专科或二本、三本却不以为然。这个追求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读什么样的学校,意味着将来走什么样的路。

但是,就中国目前人才\"过剩\"的状况而言,真正缺乏的人才有两种:

一种是在高端领域,涉及高科技研发,能改变行业、引领世界的人才;

一种是在民生领域,能在各行各业从事专业制造、精细操作的人才。

前面一种由重点大学培养,后面一种则更多是由被人们看不起的专科或二本院校培养。

从这个角度来说,“专才”重于“全才”,这样也有利于行业统筹发展、社会精准分工,达到“人尽其才”的效果。


结束语:

白湘菱虽然与清北失之交臂,但以她优秀的成绩,一定能被其它顶尖的985录取,也相信将来的她一定能达到人生的新高度。

明年江苏将开始实行“新高考”模式,也将改变江苏考生的录取模式,这要引起区域内高三学子的高度重视。了解、熟悉“新高考”模式,做到心中有数,了然于胸,才能在学习中做到学习有“姿势”,在录取中避开“坑”。

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