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要不要杀关羽一事,史书与演义的说法相差并不很大。
在说正史之前,先说一下演义描写的情况:
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孙权采纳吕蒙之计,派遣朱然、潘璋小路设伏,由潘璋部将马忠俘获了关羽父子,然后将他们押解到了孙权跟前。
孙权爱慕云长世之豪杰,就想招抚关羽。主薄左咸说:“不可。以前曹操得到此人时,封侯赐爵,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如此恩礼,都不能留得住他。致使今日被逼迫几乎迁都以避其锋。如今主公既然把他擒住了,如果不除掉,恐怕贻患无穷。”
孙权沉吟半饷,说:“你说的有道理。”
于是,就把关羽父子推出杀掉。
演义中是说主薄左咸的主意,孙权才杀掉了关羽父子。
但史料中并没有左咸其人,一般认为是罗贯中虚构的人物。但至少说明,杀害关羽并非吕蒙的主意。
看一下史料是如何说的吧。
据《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裴松之注引《蜀记》记载:
权遣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
《蜀记》是晋朝史学家王隐所著三国时期蜀汉的史书,裴松之注解《三国志》从该书引用了许多的史料,可信度比较高。
该书记载,关羽父子被擒后,孙权想招降关羽以对抗刘备、曹操。左右说“狼子不可养,否则后患无穷。曹公没有及时除掉,招致了大患,差点到了迁徙都城的地步。现在不可以留着他”。于是,孙权就把关羽杀掉了。
这与演义描写的情景差不多,只是提这个建议的人不一样。《蜀记》说得是孙权身边左右的人,演义说是左咸,有人认为罗贯中有意无意而为之。“左右”与“左咸”字面上差不多,不清楚老罗是咋想的。
根本而言,《蜀记》与演义所言相差不大。
但裴松之在此评论道:
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又云“权欲活羽以敌刘、曹”,此之不然,可以绝智者之口。
裴松之根据《吴书》认为:孙权派遣潘璋截断了关羽的退路,抓住关羽就应该把他杀掉。况且临沮离江陵二三百里,哪里可能不杀关羽,来来回回商议要不要杀关羽呢?
其意是说,恐怕夜长梦多,直接杀掉就省心了。
又说“留着关羽来对抗刘备、曹操”,这不可能,只不过想堵住一些人的嘴而已。
不管咋说,这都不是吕蒙执意要杀关羽。
在杀关羽这事上,吕蒙究竟是个啥态度呢?
据《周瑜鲁肃吕蒙传》记载:
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之前,吕蒙接替鲁肃驻守陆口时,吕蒙表现的非常低调,与关羽的关系还是比较友好的。关羽从襄樊撤军后,在半路上就多次派遣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对关羽的使者很客气,而且留他们在江陵城中游览,到将士家中去致意,有些还捎来了书信问候。
关羽的使者回来,把消息告诉了众将士,都知道家门无恙,而且吕蒙照顾的比他们平时还好,关羽的将士都没有了斗志。
从关羽派出使者与吕蒙联系来看,关羽还是存有想法的,是否有与吕蒙谈判的意图不得而知,但起码关羽并没有准备直接与吕蒙开战,来抢夺江陵。
而此时也看不出,吕蒙执意要置关羽于死地的意思。
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不久,孙权来到了江陵,关羽自己感到穷途末路,于是败走麦城。西行到了临漳县,众将士都背叛关羽投降了孙权。孙权派遣朱然、潘璋截断了关羽逃走的小路,关羽父子被擒获。
但在这里,并没有介绍关羽父子是被谁杀死的。
一般认为是马忠杀死了关羽父子,但许多有影响的史书,都没有记载。
这个事是与孙吴有关,毕竟是他们杀死的关羽父子,但这是件大事,孙权恐怕是尽量减少刘备集团的愤怒,不好大力张扬,也就比较低调吧。
孙吴不说,蜀汉、曹魏就不可能了解其中具体的过程了。
因此,关羽没有选择主动投降孙权,孙权也没有派人去劝降关羽。关羽败逃后,的确是吕蒙的主意,在小路设伏擒获了关羽。但在擒获关羽之后,吕蒙并没有表现出执意要杀关羽的记载。
无论演义和史书,都找不到吕蒙执意要杀关羽的记载,更何况二人之间并不存在私人恩怨,反而是关系还比较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