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俺就想说麻烦您把那吗字给去了,这就得了。电视剧演的算个啥也,现实中只有更严更重的,这叫不提不知道,一提吓一跳。

嫡子和庶子的区分其实从根子上讲,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一个衍化。

在解决问题之前,咱先简单的提一鼻子啥是嫡长子继承制?

这么说老爷子拼死拼活的打下了老大一片的基业,到了这气都快捯不匀了,这就想把自己个家业留给后代,让儿子,孙子把这份家业发扬光大。

得咧!老爷子也不费那劲了,一家伙就把家业全留给大老婆的大儿子,其他儿子连个搓澡剩下的泥巴都没留一撮。

这就叫嫡长子继承制,当然当爹的心疼其他儿子,给其他儿子留个三瓜两枣的,但相对于庞大的家业,这三瓜两枣跟块鼻屎差不了多少。

所以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家业,这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公不公平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要说了:“这也太不地道了吧,其他的儿子就不是儿子了吗?这不公平!”

啥叫公平?三大小子,把家业分成三份?十个大小子,就把家业分成十份?这就公平了?

这压根就不是公平不公平的事,古人老早就明白,只有五个手指头攥紧了才是拳头,打出去才具有威慑力。五根手指头散开抡圆了,只能扇耳光,羞辱可以,威慑力还是算了。

西边那国家搁过去有个庞大的帝国罗马帝国,就是因为老爷子心疼俩孩子,一家伙把个庞大的帝国分成了东西俩个罗马,结果呢?没多久这不就完了,所以这么干的都是扯淡中的战斗机——傻帽。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嫡长子继承制压根就是个错的,应该是立贤才对!”

俺就呵呵了,这事咱老祖宗都讨论过,论证了几千年了,他们能不明白吗?立贤是好啊,出来的继承人优秀。

但您想过一个问题没有,如果真要是立贤,这继承制就真成了养蛊一样了,把兄弟几个弄到一起,他们只会残杀在一起,决出最狠的那一个。贤吗?不一定,但狠却是一定的。

所以您这是在提倡兄弟相残啊!这事那个给人当爹当老祖宗的都不愿意看到。

为嘛是嫡长子继承制呢

说道这里,估计又有人要说了:“拉倒吧,嫡长子继承制,他们就不互相祸祸了,也没见他们有多团结!”

说这话就没见识了。咱一般情况下,正妻是啥?那都是娘家是个同样庞大的家族。

搁过去,咱讲究门当户对,人家娶你姑娘当大老婆,那都是瞅你的家底和人家的家底差不离,这才会有的事,

正妻有娘家人给看着,你这当妾的娘家人下场走一个溜溜。所以正妻生的娃,那是有人罩着的,动一个试试,后果自负。

话说这正妻生的娃他也不止一个,所以父亲就给定了,就年龄最大的那个,为嘛这么干呢?

年龄大的,思想毕竟成熟,摆脱娘家人的控制,所以嫡长子继承制这就既要你罩着,也不让你控制。

所以搁过去嫡长子继承制大行其道,不是没有道理的。您就算是想要下个黑手啥的,那手段就得高明了,这嫡长子能躲过一茬又一茬的攻击长大。多多少少自己不会太蠢,或者身边有着一群高明的人。

说不好听的,立这么一个靶子,吸引火力,避免大规模的为了那些个利益,而发生看不下去的流血事件。

所以嫡长子继承制从官方上就在极力维护这事,那么到了民间,这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事。

到了衙门口说事,他都会拿这嫡长子继承制和你掰扯,毕竟这关乎皇帝的正统性。

要不当年朱棣造反成功,非要拉着马皇后当自己个妈,这是有原因的。

所以衙门口他就拿这当条例的使唤。

除非这当老子的在还没死的时候,给你这庶子留点东西,衙门口还保护,但偏开这一茬,您没理。

搁过去,那些个有爵位的官宦世家,这爵位都是留给嫡长子的,至于其他的儿子,洗洗睡吧,压根就没你啥事,长大了有能力自己整一个,没能力的,啃老吧。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说了:“那如果嫡长子整个就是个傻子,那咋办啊?”

凉拌呗!还能咋办!又不是没有过,傻子皇帝司马衷走一个,就那个何不食肉糜的货。

其实从这事,咱也能瞅出来嫡长子继承制在咱大华夏地头上的强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最佳贡献者
2

真有电视剧里演的那么严重吗?事实上大部分的电视剧在讲古代嫡庶的时候都有意淡化处理,真正的嫡庶之分,已经不为现在人所能理解。

我们现在看的电视剧大部分都是隋唐以后的历史,而以明清居多,清宫剧是最火爆的,尽管人们对清朝有着各种各样的看不上,实际上清朝的统治代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的巅峰,很多社会文化观念都是最符合现在社会的,再往前,真的怕大家理解不了。

古代社会就是一部吃人的社会!

从周朝进行分封开始,维系了几百年的统治就是依靠宗法分封制,而这个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大宗,其他子嗣为小宗,这种继承制也是引发春秋战国几百年战争的根源。

一直到汉朝时期,汉武帝对诸侯实行推恩令,才将诸侯中的庶子地位相对提高,在推恩令之前,只有嫡长子才能够继承诸侯的爵位,而其他的子嗣是没有机会的,推恩令就是嫡长子依然继承大份,但是也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的封地来给其他子嗣。

然而推恩令并非是从根本上否定嫡长子继承制。

在后世当中,嫡庶之分依然十分严重。

中国古代实行的并非是三妻四妾的,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妾并非是妻子,只有妻子在婚姻中才有合法的地位,妻子剩下的儿子才是嫡子,而各种各样的妾生下的孩子是无法与嫡子争夺继承关系的。

因为古代的社会就是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制度,而嫡庶之分是在财产、爵位继承上的重要依据,只有“辨上下,明贵贱”的情况下,才能合乎于礼。

在前一阵子大火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就着重讲述了宋代的婚姻关系,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嫡庶之分有多严重,可能一下子颠覆了人的三观,我们最为推崇的宋朝竟然是这个德性?

真实的宋朝比这个还要完蛋,在宋代妾是没有任何地位可言的,有的时候宗族为了传承子嗣,不但可以借,还可以租。

苏东坡谪官黄州的时候有人为他饯行,在席间看上了苏东坡的婢女,就说要用马换这个婢,结果苏东坡竟然同意了,他竟然同意了,还写了一首诗“春娘此去太匆匆,不敢啼叹懊恨中。只为山行多险阴,故将红粉换追风。”

这个婢也写了一首诗“为人莫作妇人身,百般苦乐由他人。今时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然后自尽了。

而这还是在女性地位相对较高的宋代,在宋代之后,更加打压妇女的地位,要女人尊崇三从四德,妾室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妾的地位都如此低下,那么生下的庶子就更别提了,到了明清时期,从统治者的角度来看,皇后虽然还是一个,但是多了皇贵妃,贵妃这样的身份,而身份低微的妃子生下孩子后依然可以母凭子贵,晋升自己的地位,从这一点来说,相对于之前的朝代还是有一定的进步的。

清朝九子夺嫡中,就是嫡庶之争最激烈的爆发,皇长子是庶出,皇二子是嫡长子也是太子,其他的皇子也都是庶出,尤其是皇八子的母亲地位更低,然而在皇八子与太子的第一个回合中就干掉了太子,可见在清朝时期,嫡庶虽然是重要的考量,但已经不是唯一,在清朝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寥寥无几,只有道光皇帝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的皇位。

可见,大家都拍清宫剧也不是没有缘由,再往前一点,真的可能过不了审,或者观众接受不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里面的糟粕也是数不胜数。

最后感谢和谐社会让我这个家里的次子能够取得和我哥一样的家庭地位!

3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嫡庶观念还是非常强的。

大家可以看看红楼梦,嫡出的儿子贾宝玉和庶出的儿子贾环,地位简直有天壤之别。

贾宝玉基本就是内定的荣国府继承人,即便他行为怪异,不爱读书,性格软弱,留恋女色,不走正道。

相比起来,贾环比较爱学习,也不那么喜欢女人,但仍然没有什么资格继承家业。

其实,中华文化圈的国家都是如此。

朝鲜古代庶出的孩子,甚至不能称自己的贵族父亲叫做爸爸,只能喊“大人”。

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原因有2:

第一,妾的地位低下。

在古代,妾基本是生育工具和泄欲工具,并没有什么地位。

比如红楼梦里面的赵姨娘,为荣国府当家贾政生了2个孩子,不亚于嫡妻王夫人。

然而,赵姨娘的地位很低,连八竿子打不着且辈分很低的王熙凤,也能将她骂的狗血喷头。

这种人生的儿子,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会被比较重视,就是嫡妻没有生育。

如果嫡妻有孩子,那么庶出的孩子就没机会。

第二,妾的关系低下

古代婚姻很多是政治和经济,因为不是自由恋爱。

这种婚姻强调门当户对,通常嫡妻的家庭和丈夫差不多。

两家结合,对双方都有很大帮助。

不过,妾的社会关系就差了。她们说白了很多就是女仆,家庭也都是仆人或者底层市民。

在重视门第的古代,妾和他的儿子因为这些背景,导致被人瞧不起,也失去了继承权。

4

可以这么说,其实如今的影视作品对于古时候的嫡庶尊卑观念已经很大程度进行淡化了。历史上真正的嫡庶制度,要比如今通过影视剧所展现的更加严格苛刻。“侧室扶正”“母凭子贵”极其罕见。即便是进入封建王朝后期的明清两朝,嫡庶观也开始逐渐淡化,仍旧比如今影视剧里表现得严重

古代嫡庶观念究竟多严苛呢?

  • 第一,嫡尊庶卑严格区分,地位与继承权顺序绝不能乱;
  • 第二,嫡可废不可降,庶想扶正难比登天


古代施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以为了保证家族爵位、财产等顺利继承,以宗法制为根基的嫡长子继承制诞生,而嫡庶制度也伴随产生
。简单来说,正妻与正妻的子嗣为嫡,侧室与侧室的子嗣为庶。

在嫡长子继承制中有基本的规制——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选择继承人要选生母最高贵的,嫡子若在庶子一般就没有机会;而同是嫡子那就选最年长的。总而言之,即便嫡子年幼甚至无能,但只要是嫡子就有绝对优先的继承权。


其实直到唐朝,庶子才拥有了财产继承权,但仍旧不能承袭爵位。而魏晋时代,庶子则完全没有继承权,在家族中被视作奴仆对待,士大夫阶层甚至不会让庶子进入宗族族谱

商纣王帝辛与其兄长微子启都是同母所生,只是因为其母生微子启的时候是姬妾,成为王后之后才生育帝辛,所以帝辛为嫡,而微子启为庶。

通常影视作品中有一种情景很常见,就是妾室得宠欺压正室,甚至将妾室扶正。然而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相当少见,而且是难比登天

比如清末的袁世凯,因其母是妾室,死后被其正房所生的兄长拒绝葬入家族坟地,当时的袁世凯已经是直隶总督,仍旧无能为力。

古代所谓“娶妻纳妾”,就是说妻子需要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而妾如同奴婢只需要纳也就是购买而已,两者地位差别可见一斑。同时,正妻可以废黜休弃但不得降为妾,而妾也不能轻易扶正。即便正妻被废或者离世,家主也会另娶一位正妻而不是扶正侧室。很长时间里,士大夫阶层与官吏如果扶正侧室会被惩处。

唐朝对于妻妾地位待遇颠倒还有对应的罪名叫做“妻妾失序”,所谓母凭子贵、侧室扶正是不可能的。明清之后嫡庶观念淡化,但妾室想扶正依旧困难。像是明清藩属的李朝实行“从母法”,子嗣跟随其母阶层,庶子不能参加科举,庶女将来也只能做妾室甚至妓生与奴婢,即便其父亲是贵族也不能更改。

澹奕认为,嫡庶有别严格区分是古代宗法制奉行的必然,只有比想象中更加严格而没有宽松,封建王朝若乱了嫡庶尊卑,那么宗法制就难以为继,所以也就注定了侧室、庶出们的悲哀

5

当然。事实上,古代人真实的嫡庶区别,比电视剧中表现得更加严重。比如,电视剧中的有些小妾仗着老爷的宠爱,敢在夫人面前恃宠而骄,这简直是笑话。小妾不管如何受宠,在正妻夫人面前的地位,连夫人面前的当红丫鬟都不如。

这一点,曹雪芹的《红楼梦》写得比较接近真实。赵姨娘虽然是贾政的心头肉,而且还生了儿子贾环,可是赵姨娘在贾府的地位,还不如那几个当红的丫鬟。而庶子贾环的地位,和嫡子贾宝玉相比更是天壤之别。连一个没什么地位的小丫鬟,都敢戏弄、欺负贾环。

按照儒家的道德观念,古代男子纳妾并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繁育后代——当然,实际为了什么,大家心知肚明。但是,这些后代的地位是不同的。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做嫡子;其他小妾所生的儿子,一律称为庶子。

嫡子和庶子在礼法上的地位差距,最终表现在了实际的利益争夺中。在古代的爵位继承中,只要有嫡子在,庶子是没有任何机会的。老爷死后,他最多分得一点家产,然后分家单过。真正继承老爷爵位府邸,代表这个家族的,只能是嫡子。

庶子的地位低下,小妾的地位更是如此。

我们常说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这个说法并不完全正确。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

老爷可以拥有很多女人,但这些女人中,只有一个是需要明媒正娶,八抬大轿抬进正门的。这个女人,叫做妻子。如果老爷的地位很高,这个女人便叫做夫人。当然,如果老爷是王爷,这个女人便是王妃;如果这个老爷是皇帝,那这个女人就是皇后。

说句题外话,现在很多人介绍自己的妻子时,竟然恬不知耻地称呼其为“夫人”。这简直是文盲。准确说,夫人也是个爵位。在古代,只有三种人能够称为夫人:一是皇帝的妃嫔,比如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二是诸侯的正妻;三是某些大臣的正妻,比如某某诰命夫人。

你算哪根葱啊,就自称夫人?

扯远了,回到正题。

娶正妻要门当户对,至少要门第清白。正妻之外,所有的小妾都没这个计较。小妾没有门当户对的,也无须清白。袁世凯九个姨太太,两三个都是失足妇女。但他的妻子,却是正经人家。

小妾也是可以买来的。

小妾的地位有多低呢?

我举个例子。小妾的父母如果来到女婿家看闺女,是要给老爷——也就是自己的女婿,磕头的。

吃饭时,是不可能受到女婿招待,在大厅吃饭的,只能在女儿的房间吃饭。

如果是正妻的父母前来,那么女婿必须大摆宴席,在大厅里招待。

区别就是这么大。

所以很多有骨气的古代女子,宁死也不给人做小妾。为的就是无法忍受这种羞辱。

6

当然有!因为庶出的身份确实是很尴尬。这一点并不只是不同老婆生下不同孩子的区别,而是这个庶母身份有问题。

我们都一定听说过通房丫头这个词,一般来说通房丫头会有两个,一个是男方自己养的,一个是女方陪嫁过来的。这个男方自己养的通房丫头实际上就是个童养媳,大约在男孩10~12岁左右的时候,家里就会给他买一个12~14岁的通房丫头,这个童养媳最早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侍奉男公子起居,但是呢,所谓是干柴遇烈火,这男孩子在12 ~13岁时候恰恰进入了青春期,他们会偷看通房丫头洗澡,伸咸猪手偷摸通房丫头,甚至以主人身份上了通房丫头,这样的话就很可能会怀孕,也很可能因此生下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庶出的(长子)。也就是说,庶出长子实际上就是个私生子。

而女方的陪嫁丫鬟也一样,其最早的目的只是给女方嫁到男方家陪伴解闷的,但是呢,男主的精虫上脑,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上一个,怎么可能放过陪嫁丫鬟。所以陪嫁丫鬟很大程度上就会落入男主虎口,并因此怀孕生子,这生下来的也是庶出子,从原则上看,这种也是属于私生子。

在古代,母凭子贵,通房丫头很陪嫁丫鬟生完孩子以后就会被纳为副妻(比妾还高一级),副妻们的孩子本身就已经是被归入庶出了,那比她们地位还低的妾生子自然也只能归入庶出。

7

在古代肯定是有嫡庶观念的,否则也不会有嫡子和庶子的概念了。但是,古代的嫡庶观念其实是包含了两部分概念:一是正妻与小妾,二是嫡子与庶子,真正在身分和地位上有巨大悬殊差距的是正妻与小妾。嫡子和庶子之间的差距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尤其是在清朝,嫡子和庶子在待遇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毕竟庶子也是子,豪门大族会尽可能的给每一个儿子都安排出路。

下面举两个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先说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和他母亲刘氏。



袁世凯就是庶子。他的生父叫袁保中,一生没当过官,只是靠使银子,捐过一个正五品的同知。袁世凯在家中排老四,他的母亲刘氏是侍妾出身,所以袁世凯和他妈妈就是典型的庶出身。不过,庶出身并不影响袁世凯在后来的飞黄腾达。因为在袁世凯还小的时候,他父亲就把他过继给了叔叔袁保庆。而袁家是家大业大的豪门,必然会给每一个晚辈都安排前途。

比如说,袁世凯的嫡子哥哥袁世敦,就是由他父亲袁保中出钱,用银子捐了一个八品的后补官缺。而袁世凯则是由他叔叔袁保恒出钱,为他捐了一个从七品的官缺。兄弟两人虽然是一嫡一庶,有一些地位差距,但是袁家的叔父辈们,还不至于不把袁世凯当袁氏子孙来看待。

不过,袁世凯还能沾点袁家的光,他妈妈刘氏就没有那么好运了。

(袁世凯与其母刘氏)

前面说过,刘氏是侍妾出身。这个身份在古代是很低贱的。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刘氏年轻时在袁家的遭遇。但是依常理来推断,刘氏以侍妾之身在袁家生活,必然少不了被各种欺负。

刘氏去世前夕,袁世凯一路高升,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慈禧太后面前的红人。于是当刘氏去世后,袁世凯就有了一个想法:让妈妈进袁家的祖坟,和早已去世的父亲袁保中葬在一起。

可是对于让刘氏进祖坟这件事,袁世凯的嫡兄袁世敦就是不同意。

当时袁世敦不同意,也不是袁家有祖训,不让侍妾出身的女人进祖坟。而是袁世敦因为义和团一事,替袁世凯背了黑锅,官职被撸了,对袁世凯有火气。

回到老家待职的袁世敦越想越气,兄弟间的裂痕越来越大。于是,他也就把火气撒到小妈刘氏身上了。他以刘氏非袁家正妻为由不准其葬在袁氏祖坟。尽管此时的袁世凯已经是叱咤风云的直隶总督,然而在封建礼教面前,他只能乖乖认怂。

后来袁世凯耐着性子给兄长反复做工作,甚至是低声哀求,但袁世敦就是死活不肯让步,无奈之下,袁世凯只得让人寻找一处新坟安葬母亲。

这件事对袁世凯的刺激非常大,既让其愤怒痛苦,又充满屈辱之感,于是他发誓此城永不回项城老家。

归隐安阳洹上村“垂钓”的袁世凯

再说第二个故事——公孙瓒欺辱袁绍。

这个事情说起来就比较搞笑了。据东晋史学家孙盛在《魏氏春秋》中的记载,袁绍与公孙瓒在河北互相攻伐的时候,公孙瓒曾经向朝廷上疏,指责袁绍有十大罪状,其中的第九款罪状就是指责袁绍的出身

绍母亲为婢使,绍实微贱,不可以为人后,以义不宜,乃据丰隆之重任,忝污王爵,损辱袁宗,绍罪九也。——《魏氏春秋》

公孙瓒的意思是说:袁绍的妈妈只不过是个婢女,地位很下贱。现在袁绍势力大了,他居然让自己的婢女出身的母亲,享受到了与礼法不合的待遇(享受正妻待遇),真是太罪恶了



后世很多人看了这段记载后,都会觉得公孙瓒是不是脑子有病?因为,公孙瓒生母的地位其实也一样很低贱。

瓒以母贱,遂为郡小吏。——《三国志》

但是,只要研究一下三国的相关史料就可以发现,公孙瓒确实有实力辱骂袁绍

因为,公孙瓒的母亲虽然下贱,但他妈妈属于小妇和妾室级别,而袁绍他妈的地位,是比妾室还要低下的侍婢。

虽然,他们两位的母亲都不是正妻。但是袁绍妈妈的地位太下贱,而公孙瓒他妈的身份要高一点。

也就是说,在东汉时期,大家都认可的妻妾鄙视链是这样的:

侍婢受妾室鄙视→袁绍受公孙瓒鄙视

妾室受正妻鄙视→公孙瓒和袁绍一起受袁术的鄙视

这个鄙视链,表面上是男人之间的鄙视,是嫡子对庶子,是庶子对私生子的鄙视。但是归根到底,是旧社会对女人的身份鄙视。



总的来说,古代社会确实有嫡庶之分。但是嫡庶都是儿子,除了某些历史阶段外,嫡子和庶子的区别不算大。尤其是豪门大族,嫡庶都是家中的合法孩子,都能享受少主人的地位,除了个别礼仪外,得到的物质、教育等待遇,区别并不大。要说有区别,那也仅仅在继承权上的区别——嫡子的继承权要高于庶子,现在不也一样么

相比于嫡庶儿子,古代真正有鸿沟差距的是正妻与小妾。妻就是妻,妾就是妾,一日为妾,终生为妾。即便丈夫把小妾给扶正为妻了,这个当了正妻的小妾也一样会被社会给歧视。这才是古代真正可悲的嫡庶之分。

8

古人的嫡庶观念不是强不强的问题,而是关乎道统。

商朝时嫡庶分得令人叹为观止,这里有个例子:


商朝君主帝乙有三个同父同母的儿子,分别时子启、中衍、受德。但是由于生前两个孩子的时候,母亲还只是一个妾的身份,还不是正妻。但是生小儿子受德的时候,母亲已经被册封为正妻了。

所以虽然是一母所生,但是因为不同时期,母亲以不同身份生的,这三个孩子的身份和命运就截然不同。

最终最小的孩子受德就成为了商纣王帝辛,而子启就成了诸侯国宋国的国君,子启死后,其二弟中衍继承宋国君主的位置。两个大哥只能给最小的弟弟做臣子。

女的嫡出命运可能还能作为政治联姻的手段,作为女主嫁给别人,庶出的只能坐陪嫁,做媵妾。这里也有个例子:


秦国的宣太后,原本就是楚国王室的一个庶出公主,跟着嫡出的公主陪嫁到了秦国,只能做媵妾,所以即便给秦惠文王嬴驷生了3个儿子,也不过就是一个八子。

她的出身决定了她不可能成为王后。但是嬴驷的嫡子嬴荡雄心太大,结果玩鼎玩现了,把自己砸死了。在芈八子的同母异父的兄弟魏冉的帮助下,最终让芈八子的儿子嬴稷在皇位争夺战中胜出。

最后芈八子母凭子贵,成了历史上的第一个太后——宣太后,牢牢把持可秦国的权柄几十年。

实际上嫡长子继承制度一直到明清,仍然对世俗继承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年朱元璋之所以一意孤行要传位给朱允炆,说白了就是基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考量。所以朱棣这些人由于实际庶出身份,被排除出了朱元璋皇位继承人的考量。


而后来朱棣强行把自己算成马皇后的儿子,实际上就是给自己安排一个嫡出身份。

清朝得唯一一个太子胤礽就是典型的嫡长子。他选本也只是皇后赫舍里得第二个儿子,但是真正的嫡长子病死了,由于太小都未序齿,所以胤礽就成了嫡长子。

康熙要废胤礽的时候,之所以皇长子胤禔会利令智昏,要替康熙除去“庆父之忧”。也是跟“嫡长子继承制度”有关。因为胤礽没有嫡子,所以他若被废,就不会往他下一代去顺延,只会往同辈顺延。


但是康熙嫡子只有胤礽一个,所以按照制度,只能往长子顺延。而胤禔虽然庶出,但是他是康熙事实上的长子。

但是自从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被废除后,实际上就不存在嫡庶之别了。

但是长子还是存在的,所以长兄如父,长姐如母,体现的都是对家庭的责任。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9

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嫡庶之分呢?大约在商朝就有了,经过周公定礼之后,成为法规定律,才有了流传千年的嫡庶之分的阶级差异。

首先是怎么分辨谁是嫡谁是庶?这是根据其母亲的出身来判断的。现在人多认为古代都是三妻四妾,这种观点是根本性的错误,我国自古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只有一位,正妻所生的就是嫡子嫡母,其他女人所生的在根据地位的不同再分等级庶生子,奸生子等等。其中特别说明的一点,就是当原配夫人去世,男人再明媒正娶的夫人,也享有正妻的地位,其所生也为嫡子嫡女。

嫡庶确立之后,他们各自享有的社会地位也是不同的。周公定礼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嫡长子继承制,以这条为准绳确立法统理统。我国古代因为这条制度发生过很多的正统之争,如宋英宗时期的濮礼之争,大家熟知明朝嘉靖时期的大礼仪之争,都是围绕嫡长子继承制发生的。

在春秋时生育技术低下,男性人口都是宝贵资源。这种情况下嫡庶之分不是不可以逾越的,当时私生子也比较多,要是能力强也可以得到超过嫡子的待遇,著名的有春秋赵国的建立者赵襄子,他就是以庶子的身伤继承家主,最后建立赵国。

到秦汉之后,嫡庶之分就有了严格的界限,嫡子得到最优等的待遇,庶子也就比家中奴婢高一等,要是不受家中长辈喜爱,也与奴婢同等了。庶子还好一点,要是庶女就更惨。在宋朝时不受喜爱的皇家庶女,也经常下嫁给富豪商户,士、农、工、商四等,连皇家庶女也被下嫁最下等商户,就可见普通人家的庶女是什么待遇了。

庶子女的母亲多为主家买来,或是奴婢之身受宠后提拔为妾室。妾的身份卑微在家中仅作为取悦男主的工具,苏轼就曾将怀孕的妾室送于他人,然而不管悲哀与否,合理与否,这便是我国千年以来的社会规则伦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