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不当皇帝,而更愿意做西楚霸王?为什么项羽不趁机建立一个大楚帝国,反而是裂土封侯,大封十八路诸侯王呢?结合秦末灭亡时的情况,让我们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大背景下探寻真实原因。

  • 秦朝灭亡后的主流社会思潮

在今天人们所固有的认知中,秦代开创的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应当受到人民的欢迎,但现实却是截然相反的。秦国统一天下后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当时的人们总结了两点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一是秦法暴虐,民众不堪其苦;其二便是秦代没有实行分邦建国的传统政治制度。

在秦代以前,虽然整个华夏地区虽然诸侯混战,但人们更多地将原因归咎于礼崩乐坏,而不是因为分封诸侯的错误。人们相信如果能再度出现一个周公般的人物,天下又会回到安居乐业的状态了。况且,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并没有让人们生活幸福,对于经历秦朝暴政统治的人,是绝对不会怀念秦的政治制度的。

秦代灭亡后,社会的普遍思潮是: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帝国注定会失败的,谁也无法有效地维持帝国的统一。在这种思潮下,人们更倾向于回到战国时代,建立众多的国家,来分散统一帝国的风险。

  • 项羽困于国仇家恨,缺乏与秦和解的智慧

楚国灭亡之时,项羽已是青葱少年,经历祖父项燕惨死和国家灭亡的双重悲剧后,从此跟随叔父项梁开始了四处逃亡颠沛流离的生活,至此仇恨的种子深埋于项羽的心中。后来,在叔父二人起兵反秦的战斗中,项梁也因不敌章邯的秦军而被杀,项羽对秦的憎恨厌恶又添了一笔血债。

等到进入秦都咸阳,项羽为了宣泄心中长久以来对秦的仇恨,杀秦王子婴,焚宫室阿房,展现在秦人面前的完全不像是一个拯救万千民众于水深火热中的英雄,反倒是一个残暴的莽夫,更不要说此前项羽坑杀已投降的二十万秦军,种种行径,导致项羽与较早进入咸阳并约法三章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秦人民心尽失。从这方面看,项羽根本就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做事仅凭个人好恶,完全不顾及后果。

面对项羽的过失,也曾有人向他提过在关中之地称帝的建议。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有人劝说项羽,表示“关中阻山河西塞,土地肥饶,可定都以霸有天下”,然而项羽却言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秦朝灭亡了,大仇得报,作为灭秦的英雄,项羽想的完全是衣锦还乡回到楚国,而不是在秦地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帝国自己当皇帝,这确实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

  • 项羽没有完成政治整合,缺乏对诸侯的掌控

项羽为何在秦亡后裂土封侯,没有称帝,这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现状脱不开的。

自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后,帝国各地的叛乱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舞台上,有两股势力趁机崛起并发展壮大,一股是原本被秦灭掉的山东六国,民变不久,六国残存的遗老遗少们寻回各自的王室后裔纷纷称王复国;另一股则是各地掌握了军权的各将领,如刘邦、彭越、英布等人,他们虽不属于六国宗室后裔,但因崛起于军旅,实力比原本的六国还要强大。等到秦朝灭亡之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或多或少的独立割据一方土地了,项羽的封王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这些诸侯的既得利益,若是在缺乏对诸侯掌控的时候骤然称帝,势必会遭到诸侯的强烈反对,群起而攻之。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项羽一直忘不掉楚国,一直只是想恢复六国并立的状态,总是想安然的当个带头大哥,总想回到故乡,总想回到童年;建国叫西楚,定都在彭城;可叹可笑!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项羽就是执着于一时一域,纵然项羽不亡夺了天下,到他儿子时天下瓦解,照样亡国灭家!

这只证明了项羽缺爱!他根本放不开过去,没胆量走出去,不敢丢弃父祖之业,不敢开创新天;

3

西楚霸王项羽在巨鹿之战以少胜多,随后又在新安旧城坑杀降卒二十万,进入关中后杀子婴、烧秦宫,完成灭秦大业。随后,项羽并没有像秦朝一样称帝,而是分封十八路诸侯,主要有三大阻碍,一是义帝,二是诸侯,三是项羽自己。具体分析如下:

一、阻碍之一是楚怀王熊心更有称帝资格

1、熊心与项羽有君臣名分

项羽叔父项梁在江东起兵,得知陈胜死后,于是听从谋士范增建议,寻找到原楚国王室后裔、正在给人家放牛的熊心,立他为楚怀王,定都盱眙,项梁自为武信君,这时候便确定了项氏与熊心的君臣关系。

数月后,项梁战死,熊心从盱眙来到彭城,收回项羽、吕臣的兵权并自己统军,仿照楚国旧官制,立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不久任宋义为上将军,封项羽为鲁公、任次将,一起统兵北上救赵。途中,项羽擅杀宋义,禀报楚怀王,于是项羽被任上将军,统兵前往巨鹿。这说项羽官职均由熊心任免,自然不可能越过熊心去称帝。

2、熊心确定“先入关中者王”的总策划

项梁死后,熊心重新部署了楚政权的军事行动,一是北上救赵,二是西行攻秦,而为激励项羽、刘邦及诸侯齐心抗秦,提出了“先入关中王”的许诺。这个封王的承诺,在当时还是极具诱惑力的,因为三十年前的王,相当于独立一方的诸侯。

这句口号意味着楚怀王有意恢复周朝旧制,即周天子居中,诸侯分封的格局,与秦朝天子称帝、地方郡县的做法迥然不同。项羽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实行帝制,是严重违反楚怀王规划和天下人心的。

二、阻碍之二是诸侯都希望分封

1、周朝分封制相比郡县制深入人心

分封制是贯彻夏商周三代的重要治理制度,只不过实施的程度不同,而在周朝得到最大程度的完善,匹配了一系列对应的政治、军事、礼法体系,在过去八百年充分验证了这种体系的价值。

而秦朝废分封,立郡县,在全天下实行时间只有十几年,远没有达到人人认可的地步,而秦末暴乱之后,秦朝王室只能靠章邯而没有宗族帮忙,也证明了郡县制度的弊端。

2、六国后裔期待恢复祖业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接过起义大旗的多是六国旧贵族及重臣,如楚国项梁、项羽,魏国魏咎、魏豹,赵国赵歇、张耳,韩国韩成,燕国韩广、臧荼,齐国田荣、田假等。他们一方面拥有比一般民众更强的能力和社会资源,另一方面为恢复先祖遗业,拥有更强的动力。

在抗秦作战中,这些人率军队在各地响应,随后又坚持抵抗章邯等秦国军队的反攻,与项羽一起迫降章邯、攻入关中,立下了功勋,所以项羽也说:“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从项羽最后分封的十八路诸侯来看,除了刘邦及投降项羽的章邯、司马欣、董翳,其他都属于六国贵族之后或者重臣,拥护分封的占据绝对优势。

三、阻碍之三是项羽本人没有称帝打算

1、称帝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秦末,秦始皇首先用的皇帝这个概念,还是新鲜词儿,取“功过三皇,德高五帝”之义。而诸侯当时沿袭战国以来的旧观念,认为称王就足以光宗耀祖了,而且自身功业并没达到秦始皇那种高度,称皇帝自然不合适。

另外,秦始皇去掉谥法,想让秦朝二世、三世,传至千世、万世,结果二世而亡,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讽刺,皇帝这个名号也让诸侯觉得不够吉利。

2、项羽个人目标就是称王

项羽灭掉秦国后,并没有长期的规划,第一想法便想自己称王,原本依仗自己的战功想问楚怀王怎么办,楚怀王回复说“如约”,这意味着要封刘邦为关中王。项羽于是玩了把政治手段,把所有抗秦有功的人都分封为王,自己也如愿以偿的成为西楚霸王,尊奉楚怀王为有名无实的义帝,并找机会杀了他。

项羽虽然自己称王,但自我感觉要比其他的王高级一些,一方面在分配封地时把好的土地给自己的亲信,把偏远的给自己有仇怨的,引发新一轮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对于违反自己意愿的,干脆出兵攻打他们。最终众叛亲离,在楚汉战争中逐渐被刘邦磨掉锐气,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如果项羽当时有称帝想法,就不会烧掉秦朝宫殿,杀死劝他定都关中的书生,反而回到西楚旧地,定都彭城了。

4

项羽是历史上一位千古无二的英雄人物,号为西楚霸王。那么为什么秦朝灭亡后,项羽为诸侯之主,却不称帝呢?

一方面是在当时皇帝制度的出现不过二十年,分封制的影响仍然存在

因而项羽在灭亡秦朝后,分封领地给各个手握重兵的军阀。

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后,汉朝虽施行了秦朝的郡县制,但也有分封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各个诸侯在为其夺取天下的一系列战争中都出力不小,尤其是韩信。

因而汉初的分封异姓王,导致汉高祖刘邦在位期间多有发起征讨之战来解决他们的威胁。

这种分封制带来的后果不只是在异姓王之中存在,同姓王亦如是,因而汉朝之后爆发“七王之乱”,直到汉武帝刘彻时期这一问题才慢慢解决。

项羽时期,当时的十八路诸侯哪一个都是战功赫赫,这一点项羽也是明白的,他称帝其他诸侯或多或少都有不服。

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史记》


另外我认为项羽的初心是复国而不是称帝。

少年时期的项羽已目睹了楚国灭亡,作为楚国贵族之后,国亡之仇岂能不报。

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是韩国贵族之后,他曾趁秦始皇出巡时于博浪沙伏击,后失败逃亡。

汉朝建立后,张良功成身退,明哲保身,以一句话说服刘邦:

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汉书》

从这段记载可知,张良的愿望不过是报仇和暴富。

同是贵族之后的项羽,想来人生理想大致相同。


以上就是我的拙见,欢迎批评指教。

5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巨鹿之战,二十几岁的项羽一战成名,一举打败秦军主力,成为天下反秦义军的首领。名义上的“盟主”楚怀王奈何他不得,率先攻入关中接受秦王投降的刘邦也奈何他不得,就连手握重兵的各路诸侯也唯他马首是瞻——项羽已执天下之牛耳。他如果要当皇帝,可以说是一句话的事,但为何项羽最终选择做霸王而不愿做帝王呢?

首先,皇帝这个概念在当时并没有深入人心。“皇帝”一词是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后给自己加的尊号,可以说是一次创新之举。而赢政给自己加尊号到秦朝覆灭,也就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光景,皇帝的概念并没有深入到各地义军首领的内心。在他们心中,七国分治,各为王侯的观念更为强烈。项羽身为楚国旧贵族的后代,他的想法恐怕也是如此。

其次,秦朝帝制终结的时间太短。项羽认为秦始皇废分封而行郡县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也是秦王朝迅速覆灭的原因之一。由于地方上没有相应的拥护秦朝的封国,使得秦朝中央在面对众多起义军的时候不得不以一敌众,终至寡不敌众。项羽亲身经历了这次变故,亲身感受到了秦朝中央的自顾不暇,所以在他看来,帝制并不是能够很好保护他掌控天下的最佳选择。

相反,周王朝所实行的分封制,虽在日后也陷入覆灭,但好歹也延续了800年之久。所以,项羽觉得,如果自己要保持楚国长久的统治,保持自己长久地掌握权力,那最好的选择便是周朝的分封制,让其他封国前来拥护自己的统治,如此才能做到长治久安。刘邦做皇帝之后依旧没有放弃分封制,而是让郡县和封国并存,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再次,当时的局势也迫使项羽必须采取分封制。由于反秦起义军不止楚国一家,还有许多人马,秦朝灭亡之后到了要瓜分胜利果实之时,项羽如果不拿出土地来分封则势必会使众诸侯对他产生怨恨。因此,分封变成了项羽当时的必然选择,而分封之后再去当皇帝,则势必会造成皇位的不稳,就像日后的刘邦一样,一向心思不甚缜密以及不善于玩弄政治的项羽自然不会喜欢这种做法。

最后,也有项羽个人的原因。项羽本人是非常仇恨秦国的,因为他的国和他的家就是被秦国所灭。那么既然项羽如此仇恨秦国,依照项羽的性格,他势必会仇恨秦国的一切东西,包括秦国建立的这一套新的政治制度——帝制。项羽如果要当皇帝,那岂不是表明他本人心中认同秦国所创立的“皇帝”?因此,从个人的感情角度而言,项羽也会对当皇帝没什么感觉。毕竟,做皇帝和做霸王一样,都是掌管天下权力之人,只不过名称不同罢了。

所以,“皇帝”这一概念尚未普及,帝制带来的政权迅速毁灭,分封所能带来的长治久安以及项羽本人对帝制的“不感冒”,都导致项羽宁愿做一个称霸一方的霸王,也不愿做一个皇帝。

6

这个问题,前面的人回答的差不多都齐了,我就不再重复,就从当时的形势分析一下。

秦末农民暴动,表面上看是人民忍受不了秦朝的压迫和剥削而引发的反秦战争。实际上是六国贵族势力借助农民起义事件策划的反秦复国运动,真正能够走到最后的大多是六国贵族。

这些反秦势力在反秦战争中都积攒了或多或少的家底,要兵有兵,要马有马,谁都不是软柿子。其中,项羽的队伍在众多势力是最强大的。

但是,项羽并非楚国的王。在项羽之上,还有一个楚怀王,古人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项梁起义之初,为了拉拢楚国的子民,凝聚力量,不得不找了个傀儡楚王,借助楚王的正统位置,项梁才在众多势力中扎下了脚跟。

可惜,项梁并没有活到秦朝灭亡,战死在定陶,项羽才接手了项梁的位置。

到了秦朝灭亡,项羽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篡权。

项梁拥立的楚怀王是起义之初的不得已之举,等到了秦朝灭亡,楚怀王就成了项羽掌权的最大障碍。

留给项羽的选择只有两条路,奉楚怀王为主或杀了楚怀王。

奉楚怀王为主是一定不可能的。楚国的土地是项羽带着手底下的人用血换来的,到头来却让楚怀王坐享其成,换作谁不可能也一定不会这么做。

留给项羽的路只有一条,杀了楚怀王。在古代,臣杀主这种事情可不是闹着玩的,一旦这么做势必会受到旧秩序的反扑,被各方势力讨伐。但项羽又不能放任不管,最好的办法就是拉拢同伙,先将楚怀王踢出局,再伺机铲除。

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诸将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诸将为侯王。

拉拢同伙的最佳办法就是寻找利益共同体。所以,才有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事情,虽然存在分封不公的事情。但是,只要各军阀势力接受了项羽的分封,就意味着同意将楚怀王踢出局,成局外人,这对当时的项羽来说,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

7

你好,我是雨霁晚霞hong,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西楚霸王项羽,秦末著名的义军领袖,军事家。项羽身为楚国后裔,国破家亡的他从小就对秦朝的统治有刻骨铭心的仇恨,在他推翻秦朝统治之后,他完全可以统一全国,建立一个大一统的政权,但他没有这么做。因此好多人认为项羽只是一个莽夫,只有冲锋陷阵的能力而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我认为这是片面的。

项羽没有建立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根本原因是他起兵的目的就不是为了统一全国,而是复兴楚国。在他的政治蓝图里,这个世界最美好的状态就是回到秦统一以前的战国乃至春秋时代,而楚国将成为新一届的霸主。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在推翻秦朝的统治之后他拥立楚怀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并把天下分封给包括刘邦在内的十八个诸侯王。他的政治理想终于达到了。

但他没想到的是这个世界已经不是春秋战国那种阳谋至上,崇尚礼乐的时代了。后来的故事无需赘述,天下大乱,楚汉争霸,刘邦一统天下。

我认为项羽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已经不可能实现,这就注定了他将是一个悲剧人物。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对他最好的注解。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8

因为他看到秦朝中央集权一统天下后失败了,打算重新走回封邦建国的老路子。他把天下分封出去,自己也留了一块地,做了一方霸王。有点像想做回周天子的意思。项羽想做王中王,当时也没有那么长远的目光,能看到未来的发展趋势。



9

项羽自从进入秦都咸阳,项羽为了宣泄心中对秦国的仇恨,杀秦王子婴,焚烧阿房宫,之后大获全胜。

项羽取胜之后,有人向他提起过项羽关中称帝的建议。可以是,项羽并未采纳。

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是有记载的,有人劝说项羽,表示“关中阻山河西塞,土地肥饶,可定都以霸有天下”,然而项羽却言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秦朝灭亡了,大仇得报,作为灭秦的英雄,项羽想的完全是衣锦还乡回到楚国,而不是在秦地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帝国自己当皇帝,这确实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

  • 项羽没有底气整合关中 人心不足缺乏对诸侯的掌控

自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后,帝国各地的叛乱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在秦末农民起义有两股势力趁机崛起并发展壮大,一股是原本被秦灭掉的山东六国,民变不久,六国残存的遗老遗少们寻回各自的王室后裔纷纷称王复国;另一股则是各地掌握了军权的各将领,如刘邦、彭越、英布等人,他们虽不属于六国宗室后裔,但因崛起于军旅,实力比原本的六国还要强大。等到秦朝灭亡之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或多或少的独立割据一方土地了,项羽的封王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这些诸侯的既得利益,若是在缺乏对诸侯掌控的时候骤然称帝,势必会遭到诸侯的强烈反对,群起而攻之。所以,项羽才没有称帝,只能自称西楚霸王。

10

楚霸王项羽实际上是没有称帝之心的,因为他是楚国的旧贵族,他们的心里边只想恢复自己以前的地位,而对于皇帝这个东西,他们根本没有概念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