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项羽在推翻秦朝之后不当皇帝,而更愿意做西楚霸王?为什么项羽不趁机建立一个大楚帝国,反而是裂土封侯,大封十八路诸侯王呢?结合秦末灭亡时的情况,让我们在风起云涌的时代变革大背景下探寻真实原因。
- 秦朝灭亡后的主流社会思潮
在今天人们所固有的认知中,秦代开创的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应当受到人民的欢迎,但现实却是截然相反的。秦国统一天下后只存在了短短十五年,当时的人们总结了两点秦朝灭亡的原因:其一是秦法暴虐,民众不堪其苦;其二便是秦代没有实行分邦建国的传统政治制度。
在秦代以前,虽然整个华夏地区虽然诸侯混战,但人们更多地将原因归咎于礼崩乐坏,而不是因为分封诸侯的错误。人们相信如果能再度出现一个周公般的人物,天下又会回到安居乐业的状态了。况且,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并没有让人们生活幸福,对于经历秦朝暴政统治的人,是绝对不会怀念秦的政治制度的。
秦代灭亡后,社会的普遍思潮是:建立这样一个庞大的中央集权帝国注定会失败的,谁也无法有效地维持帝国的统一。在这种思潮下,人们更倾向于回到战国时代,建立众多的国家,来分散统一帝国的风险。
- 项羽困于国仇家恨,缺乏与秦和解的智慧
楚国灭亡之时,项羽已是青葱少年,经历祖父项燕惨死和国家灭亡的双重悲剧后,从此跟随叔父项梁开始了四处逃亡颠沛流离的生活,至此仇恨的种子深埋于项羽的心中。后来,在叔父二人起兵反秦的战斗中,项梁也因不敌章邯的秦军而被杀,项羽对秦的憎恨厌恶又添了一笔血债。
等到进入秦都咸阳,项羽为了宣泄心中长久以来对秦的仇恨,杀秦王子婴,焚宫室阿房,展现在秦人面前的完全不像是一个拯救万千民众于水深火热中的英雄,反倒是一个残暴的莽夫,更不要说此前项羽坑杀已投降的二十万秦军,种种行径,导致项羽与较早进入咸阳并约法三章的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秦人民心尽失。从这方面看,项羽根本就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做事仅凭个人好恶,完全不顾及后果。
面对项羽的过失,也曾有人向他提过在关中之地称帝的建议。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有人劝说项羽,表示“关中阻山河西塞,土地肥饶,可定都以霸有天下”,然而项羽却言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秦朝灭亡了,大仇得报,作为灭秦的英雄,项羽想的完全是衣锦还乡回到楚国,而不是在秦地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帝国自己当皇帝,这确实大大出乎人们意料的。
- 项羽没有完成政治整合,缺乏对诸侯的掌控
项羽为何在秦亡后裂土封侯,没有称帝,这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现状脱不开的。
自陈胜吴广大泽乡揭竿而起后,帝国各地的叛乱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舞台上,有两股势力趁机崛起并发展壮大,一股是原本被秦灭掉的山东六国,民变不久,六国残存的遗老遗少们寻回各自的王室后裔纷纷称王复国;另一股则是各地掌握了军权的各将领,如刘邦、彭越、英布等人,他们虽不属于六国宗室后裔,但因崛起于军旅,实力比原本的六国还要强大。等到秦朝灭亡之时,他们实际上已经或多或少的独立割据一方土地了,项羽的封王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这些诸侯的既得利益,若是在缺乏对诸侯掌控的时候骤然称帝,势必会遭到诸侯的强烈反对,群起而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