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清时期火炮仿自西洋舰用长炮,因此保留了类似的构造和形制,其中就包括炮身尾部的球状物——尾钮(cascable)

众所周知,火炮发射时会产生很大后坐力,再加上舰船漂浮海上不断摇晃、震动(开火时),一旦火炮没有被“拴牢”就会四处乱撞,造成很大麻烦。而且,装载于木质风帆战舰上的舰炮考虑到舱内空间狭窄和为了提高射速,也需要控制反冲作用以稳定炮身

为此,西洋舰炮的尾钮上通常穿有孔洞或铸有挂环,可用来连接滑轮组绳索以前后移动火炮,便于炮手装填弹药、清理炮膛,同时能将后坐移位的火炮尽快拖拽复位,从而准备下一轮开火。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西洋火炮的尾钮并非与炮身一体铸造,而是通过螺栓固定在炮尾,也就是说当尾钮被取下来后,炮身就变成了两头开孔的“炮管”。有意思的是,明清仿造红衣大炮时似乎没有意识到尾钮的实际作用,只是“依葫芦画瓢”地将之铸造成为炮身不可拆卸的一部分。

究其原因,除了没有搞清楚相关原理外,可能还与明清时代主要将红衣大炮用于陆战有关——选择硬实平整地面(包括城墙上)安放炮位,并借助炮架、木楔甚至就地挖坑即可有效克制后坐力,并不需要过多考虑海上射击的各种复杂干扰因素

另外,明清火炮铸造技术不算发达,保留一体铸造的尾钮也可增加火炮抗压强度。而从西洋传教士南怀仁为清廷铸造的“大将军”系列火炮实物来看,尾钮则被箍上套环螺纹杆与炮架直接相连,杆上带有把手可平面旋转,从而达到调节火炮射角之目的

可见,尾钮是前装火炮(特别是风帆海军)时代的产物,而随着19世纪下半叶后膛火炮不断普及,其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谈谈个人关点,首先这样的火炮是前膛装药火炮,发射药,弹丸都从炮口装入。炮后上部有个孔,放上引火绳,用明火点燃,等着他响就是了。由于此类火炮没有任何妨止后座的机构,也没有任何发炮时的运动导向机构,所以火炮开炮后处于啥状态,跑哪去,不好说,所以需要用绳子,铁索固定,另外这类火炮同样没有机械瞄准机构,高低要靠人,装药靠人,搬运等等都靠人。所以这个东西就有用了,功能很多,用途很大,是此类火炮不可缺少的重要装备,但对于提高火炮性能没一毛钱的作用。我们仔细看看它的作用。1.瞄准,此类火炮的瞄准是靠人工,这个炮耳用于抬高,压低,左右,方便握持。2.装药,由于是前膛装药,需要把炮口调到一定高度,便于装药,射击后清理留膛残渣。抬高后面炮耳炮口就低头了。3.防止开炮后由于后座大,火炮乱跑,用绳索等通过炮耳固定火炮。4其它用途,如搬运,调整炮位等等。其实这个就像我的的水杯的把,目的就是方便使用。

3

“一门二十吨重的大炮滑脱了,这是海上事故中最可怕的一种,对于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军舰来说,没有什么事故比这更可怕。

一门大炮挣断了铁链,突然変成了一头叫不上名字的怪兽,即一架机器变成了一个怪物。这个带有轮子的粗短的庞然大物,像球一样滚动着,随着船的横和纵摇忽高忽低,滚过来,滚过去,沉思般停歇片刻,又滚动起来,箭一样从船舱的这头射到另一头,旋转着,闪避着,逃逸着,像马一样直立起来,横冲直推,碰上什么撞毁什么,碰上什么轧死什么,碾碎什么。它恰似一个破城锤,不顾一切地撞击着城墙,不过值得提一句的是;这破城锤是铁的,而这城墙是木头的。这可谓物质获得了自由,也可谓永恒的奴隶获得了复仇的机会。我们称为无生命的物体里所蕴藏的那股恶气,突然爆发出来了。仿佛这物体再也不肯忍耐,要进行异乎寻常、不可思议的报复了。没有生命的东西发起疯来比什么都可怕。这个狂怒的庞然大物像豹子一样敏捷,像大象一样沉重,像老鼠一样机灵,像斧头一样顽强,像波涛一样突然,像闪电一样迅捷,像坟墓一样呆聋。它重达万磅,却像小皮球一样弹跳,旋转之中常常成直角拐弯。怎么办?如何让它停下来?一场风暴会停息,就是台风也会刮过去。总会有停止的时候,槌杆断了可以換一根,漏水可以堵塞,火灾可以扑灭。可是,这个青铜铸造的庞然大物会怎样呢?用什么办法对付它呢?你可以使一条恶狗听话,可以镇住一头斗牛,迷惑一条巨蟒,吓唬一只老虎,打动一头狮子。可是,面对这个怪物,这门挣脱了铁链的大炮,你却束手无策。你不能杀死它,它本来就是死的。可是,它同时又是活的。使它活起来的,是来自无限的可怖生命力。它底下的甲板颠簸着它。它被船颠簸,船被海颠簸,海被风颠簸。这个毁灭一切的东西只是一个玩具。船,波涛和风,一切都在逗它玩,这就赋予了它可怕的生命力。怎样对付这一连串互为因果的因素呢?怎样阻止这可能导致沉船的可怕运动呢?怎样阻止它这样来去,这样旋转,停顿,碰撞?它对船板的每一下撞击,都可能撞出一个大窟。它这样四处乱撞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可怕的后果呢?人们面对的,仿佛是一个有思想的抛掷物,它不断改变主意,时时改变方向。怎样阻止必须避免的事情发生呢?这门可怕的大炮狂奔乱跑,忽而前进,忽而后退,左冲右突,一闪而过,不可预料,把障碍物轧得粉碎,把人像苍绳一样轧扁。情势之所以异常可怕,是因为甲板在不停地颠簸,怎么能阻止倾斜的甲板乱摇乱晃呢?简直可以说,这艘船的腹腔里囚禁着雷电,而雷电正试图奔逃出来。这情景,真有点像脚下地动山摇,头上电闪雷鸣!

转眼间,全体船员都起来了。过失在炮长身上。他粗心大意,没有把铁链的螺栓拧紧,而且没有把炮身下面的四个轮子卡住,这样,垫板和炮架是活动的,两个平面相互错开来,终于把炮索拉松了。炮索一松,炮就不再牢牢拴在炮架上。那时,还没有使用防止炮身反坐的固定炮索。一个海浪打在炮孔上,拴得不牢的大炮往后一退,就挣断了铁链,在中舱里可怕地滚动起来。这种滚动异乎寻常,令人不禁联想起一滴水珠在玻璃板上液动的情形。

炮索被挣断时,炮手们都在炮舱里,正如一般海军士兵,或几个一组,或单个分散,忙于各种准备工作,以应付可能会发生的战斗。船正前后颠簸,使得炮从人群中间冲过去,一下子就死了四个人。然后,由于船身左右摇晃,它停了停,随即又冲出去,把第五个可怜的人轧断成两截,接着撞在左舷上,把另一门大炮撞坏了。刚才外面听到的惨叫,就是这时发出来的。所有炮手都向梯子奔去,一眨眼工夫,炮舱里一个人也没有了。那个庞然大物再也没有人去管它,完全自由了,成了自己的主人,也成了船的主人,它想把船怎样就怎样。”

上面这段描写是雨果的名著《九三年》中的一幕场景,这就是军舰上炮索滑脱的可怕后果。炮索就是穿在那个圆球中的,这个圆球称为“尾纽”,是用螺栓固定在炮身上的,其主要作用之一就是防止大炮在海上的颠簸中倾倒,造成严重事故。《九三年》中发生事故的军舰叫“克莱摩尔号”,这门大炮滑脱后,把其他三十门炮也撞翻了,这些大炮在船上到处翻滚,船身被撞得千疮百孔,船的肋骨也被撞断,这艘军舰几乎散架了。

由于欧洲当时炮战主要发生在海上,所以“尾纽”是固定炮身必不可少的装置。1620年,澳门的葡萄牙人在珠江口的英国沉船上捞起一批海军长炮,修复后卖给了明朝,这些炮在关锦防线上发挥了巨大威力,重创了努尔哈赤。见识了西洋火炮的威力后,明朝开始仿制,但并不知道“尾纽”的作用,只是依样画葫芦的保留了它,清朝则习惯性地延续了下来。

4

畅谈历史风云,看惜花讲历史。说起陆战最为有效火力装备,无疑就是火炮。所以也有战争之神的称呼。对于武器的更新换代,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明清王朝。老式的思想的束缚、对于科技被其称为奇淫异数被传统观念所摒弃。可见落后思想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呀。

最早西方人在发明火炮后,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交战的主要方式多为海战,而火炮的也处于发展的前期。所有的火炮都是前膛式火炮。火炮在装填炮弹需要从炮口处进行装弹,而交战地域又都在海上,为了提过火炮的稳定性与射击精度。当时的火炮专家们就在火炮的尾部装设了尾钮,一方面可以用绳子将其更好的固定在炮架上,使其更好的固定,同时也能提升射击精度。

而在被明清进行仿制时,对于其作用与使用环境的不够了解。就将其一并进行了仿制,铸造为一体。因此,使得所有的火炮后面都有一个小圆球。变成了一个没有用处的装饰物。

随着社会各行业科技的发展,与战场需要。前膛式火炮越来越不符合现代战争了,随着历史的前进尘封在历史的长河里。而后膛式火炮变成了现代装备的宠儿。火炮也被细分为:炮身、炮架与炮闩等。

喜欢惜花的回答吗?喜欢请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