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祖虽然“稍逊风骚”,但在终结五代十国以来中原以南地区的军阀混战,还民众以安定和平的生存环境,在武力上实现了除辽和大理外的一统,还是功绩巨大。

因害怕手下带兵的再次上演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后,通过军制改革,虽然严重束缚了带兵作战将帅的临场发挥本领,甚至很多武将郁郁而终,甚至被冤杀,在文官面前地位低下,但确保了南北两宋没有发生带兵大将夺权的现象。

通过仰文抑武,有宋一朝文风极盛,唐宋八大家占据六席,词风盛极一时,欧阳修,三苏,范仲淹,李清照,辛弃疾等等举不胜举。间接来看,也可以说宋祖在促进文学昌盛方面做出了巨大功绩。

可以说宋祖的功绩是促成了封建政权的长期统一、稳定,促进了文风昌盛。

最佳贡献者
2

  •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河南洛阳人,是大宋开国皇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评价很高的一位帝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一代明君。
  • 宋太祖赵匡胤一生主要有以下功绩:

(1)一统天下,结束纷争。

(2)“太祖誓碑”,文武制衡

(3)“杯酒释兵权”,优待功臣

(4)改革科举制度,实行监考

(5)轻徭薄税,多次治理黄河

(6)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军事政策。

  • 历史评价

是他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是他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他的统一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基本条件。

总结:

宋太祖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所以宋太祖赵匡胤也是一位没有明显黑点的优秀帝王。


3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两宋因为外战的不堪,在历史上的评价一向不高,可是宋太祖却是能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齐名的帝王,他何德何能可以和这些人并列呢?欢迎收看本期的瞎扯栏目,论宋太祖的功绩。

宋太祖之所以伟大,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束了一个大周期的分裂,重新建立了一个统一国家的信念,一个新的稳定的国家组织体系。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对外,再无太宗时,动不动就抓一大票国王可汗之类的在长安献俘的盛景了,周边的少数民族,都学会了帝国这种高级的统治形式,和中原政权,在文明程度上,已经到了很接近的水平,吐蕃契丹还有后来的党项女真,再不是从前的匈奴突厥,中原政权一战即可将其百年优势彻底抹去的角色了。开国还不到百年,吐蕃就打进了长安,杜甫都见证了这一幕,还要靠郭子仪在回纥和吐蕃之间长袖善舞才能维持唐帝国的安全,说起来那时的郭子仪,和后世的李鸿章还有点像,国家到了那地步,空有一副吓人的皮囊,实则一触即溃。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安史之乱后,帝国丢失了河西走廊,这有几个重大的影响,一则河西为中原政权重要马场,后来宋朝军事的孱弱,骑兵的缺乏,都可以说由此而始。再则河西走廊一失,西域必不能保,汉人政权在此地自汉朝以来上千年的存在,一朝覆灭,我们再回到那片土地,昔年的佛国千里已然是伊斯兰遍地,西域的游戏规则和文明环境都彻底变了。三则河西一失,长安失去了屏障,从统治中心、中国腹地沦为了边地,关中战火不断,直到故事的最后,朱温一把火烧了长安,中国前一千年的文明中心,周王朝开始的地方,彻底失去了再次成为首都的资格,汉文化的中心彻底东移。这是宋之前的国际形势,总结一句就是,周边民族不断提升不断扩张,汉民族不断收缩,在文明程度上被大幅度赶上,退缩幅度之大历史罕见,甚至在民族发源的根本之地退缩,形势很严峻啊!

在内,中央外,藩镇割据愈演愈烈,安史之乱起,国家可以说是碎片化再碎片化,天下再不是一个完整的天下了。这样的情况持续十来年,那自然是无所谓的,但是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几百年,地方的割据就成为了既成事实,中央权威的沦丧也成为了一种理所应当。到了这地步才是可怕的,谎言说了一千遍,就成为了真理,分裂成为了习惯,要想走出来,那比在帝国崩溃时花个数十年重新收拾天下的光武魏武,难度就不知高了多少了。在当时能与之比肩的混乱只有南北朝数百年的混乱了,可是南北朝,也是两个大区的对立,天下的破碎还不到这样的地步。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所谓宋朝,不过是北方黄河两岸那一小片地区而已,要不是宋朝最后统一了全国,五代是不是五代都不见得,天下正统的地位,南唐可是觊觎已久的。而对于天下,他和郭威刘知远石敬瑭,是没有区别的,不过是随便又换了个皇帝罢了。五代十国的历史,就是,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他的臣民对他,忠诚度敬畏度和前代开国皇帝是没得比的。

再说唐朝中后期以来中央内的形势,那就是太监们空前膨胀的权力,甘露之变后,天可汗的子孙后代,那是被一群太监们随意废立的。皇帝和前代大一统皇朝的皇帝们的地位比起来真是还不如条狗,也就是南北朝时,各种被宰的皇帝们可以与之媲美了。

所有这一切,几乎可以说,皇权是前所未有的衰弱,人心是前所未有的散乱,中央是前所未有的无力,国家是前所未有的细碎。

宋太祖,把这一切终结了。他结束的乱世,不是五代十国那短短的五十年,而是唐朝自安史以来近三百年的乱世,唐朝皇帝要做的事,是他做完了。他所终结的乱世,是和两晋南北朝相当的乱世,因之,他自然是可以和真正终结两晋南北朝的唐太宗相提并论。而且不止于此,宋太祖还建立了一套新的稳定的政治结构,散乱的人心又被收了回来,皇帝的地位再度不可动摇了起来,中央的权威再也无人能挑战。后来的元明清的大一统,可谓也是由宋肇始。

4

宋太祖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呈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来路不正,从人家孤儿寡母中强夺而来,所以深怕有朝一日,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强化巩固尚在襁褓中的赵宋王朝,加强王权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通过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产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制度为宋朝对外军事上的软弱埋下了祸患。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进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5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十六,洛阳夹马营(今河南洛阳瀍河区),后唐飞捷军指挥使赵弘殷家中,他的次子出生了,赵弘殷给这个孩子取名“匡胤”。这就是三十三年后建立大宋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

后晋开运三年(946年),赵匡胤已经二十岁了。在那个藩镇割据、各行其道的年代,国家频繁更换统治者,自他父亲那一辈到现在不过四十年,朝代都更替了三回(后梁代唐、后唐代后梁、后晋代后唐),皇帝也换了七、八个。每一次政权更迭都伴随着混乱、动荡以及血腥的战争。

战乱纷飞的年代,普通百姓们生活困顿不堪,想要个安稳日子都是奢求,虽然赵家不是普通百姓,赵匡胤父亲还是是后晋禁军的中高级将领,但是在那个皇帝都难说富裕安逸的乱世中,赵弘殷也不过是依靠着不多的俸禄勉力维持着赵家而已,绝谈不上富贵。二十岁的赵匡胤已经成婚两年,儿女都有了 ,却一直没有立业,在家闲居,这种依靠父母吃闲饭的情况实在使他不能再忍受下去了。于是,未来的宋太祖在这一年毅然辞别父母妻儿,离开洛阳,独自一人踏上了外出闯荡、以求谋取前程的路途。

在外出闯荡的两年里,年轻的赵匡胤先后投靠过父亲的同僚复州(河北沔阳)防御使王彦超、随州(湖北随州)防御使董宗本。王彦超只是请他吃了顿饭,并送了些钱给他,客客气气地把他送走,没有将他留在复州。董宗本倒是很欣赏赵匡胤,留他在随州军中,委以重任。但是其子董遵诲却嫉妒赵匡胤获得父亲的信任和重用,于是处处刁难欺压他,使得赵匡胤在随州只呆了不到半年,就被迫离开。(三十多年后,已经当了皇帝的赵匡胤召见了王彦超和董遵诲,没有为难他们,还封授官职给他们,两个人都平安富贵到老。董遵诲因此甚至成为宋太祖的铁杆拥趸,为宋朝驻守西北多年,官至灵州都巡检。)

离开南方后,无处可去的赵匡胤流落到襄阳,一度落魄到要偷食寺庙和尚种的菜为生、寓居庙中的地步,而此时北方再一次政权更替,后晋已被刘知远所建立的后汉所代。在庙中和尚的指引下,他北返投入后汉枢密使郭威军中,成为郭威的侍卫亲军。自此,赵匡胤随同郭威父子(即郭威与养子郭荣(柴荣))南征北讨,为郭威建立后周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郭威在掌握了后汉军政大权后,于出征契丹经过澶州时发动兵变,暗命军士将一面黄旗加在自己身上,同时诸军皆大呼万岁,奉其为新皇帝。于是郭威顺势返回汴京,逼迫后汉李太后授其为“监国”,夺取后汉国政后自立为帝,建立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当时作为郭威帐下东西班行首的赵匡胤正在澶州军中,很有可能全程参与了这一次兵变。十年后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就是照搬郭威的模板。

赵匡胤自跟随周太祖、周世宗(郭荣)父子从军征战后,屡立战功,自滑州副指挥使逐步晋升为开封府马直军使、殿前都虞候、殿前都指挥使、殿前都点检,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郭荣北伐契丹,关南三州平定,但是在继续进军途中世宗突然患病,只得匆忙退兵,六月十九,世宗在开封驾崩,子郭宗训继位,即后周恭帝。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借北上抵御契丹入侵的机会,已经是后周殿前都点检的赵匡胤在开封以北的陈桥驿学着旧主郭威当年的样子再次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自立为天子,然后回军开封,夺取了后周社稷,建立宋朝,改元建隆,成为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

宋太祖登基后,先后剿灭了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稳定了内部,然后出兵荆南、湖南,将两地割据政权消灭,开始一统天下的进程。

此后,宋太祖先后灭后蜀、南汉、南唐,基本统一了自唐末以来因藩镇割据而四分五裂的中原王朝传统疆域,使得华夏区域从动乱趋于稳定,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此外,作为武将出身的皇帝,宋太祖深知武人跋扈的危害性,所以继位不久就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了绝大部分手握兵权的高级将领职务,并以高官厚禄作为补偿。同时设立禁军三衙统帅权,“守内虚外、内外相制、文武制衡”,大大减低了武人对于国家的危害,武将依靠军队而割据自立的产生土壤被彻底铲除。这一政策也为后世王朝所遵循,自宋以后,再没有武夫篡位、社稷易主的事情发生。

宋太祖消除武人威胁之后,又以立誓碑的形式确立了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国策,为: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因此,宋朝的政治生态是有史以来最为温和宽厚的,君臣关系融洽,文官治国制度第一次确立于中原王朝政治制度之中。这也为之后的宋代社会文明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宋朝三百年是中华文化最为灿烂辉煌的年代,社会风气宽厚包容,中华文明也发展到了顶峰。

宋太祖还改革了科举制度,创立了“锁院制”、“弥封制”、“誊录制”、“别试制”,将科举制度更加规范化、公平化,革除了前代王朝的科场弊政,使得科举制真正成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得力制度,国家中央集权也借助此力得以贯彻落实。宋以后诸王朝均采用宋太祖所改良过的科举制度以拔取人才,国家也再没有产生过分裂割据的局面。

对于国计民生方面,宋太祖采取了严查吏治、厘定徭役,平均赋税等措施,并颁行“宋刑统”,以法典决狱,避免人治。同时鼓励各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劝课农桑,慎罚薄敛与民休息等诸多贤善策,使宋朝自建立开始就走上了社会繁荣昌盛、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

有宋一代,没有出现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社会空前繁荣,统治相对开明。中华大地迅速从唐末五代的武夫专权、四分五裂、社会黑暗困苦的局面中走出来,持续近二百年的混乱局面得以消除,这都是宋太祖以宽仁大度、勤政爱民、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的个人品德及施政方针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虽然宋太祖有过趁周世宗郭荣薨逝后孤儿寡母内外无助的情况夺取后周社稷江山的污点,也有过分崇文抑武导致后世子孙尚武精神缺失、武将被文官压制而对外开拓受挫,从而为后来宋朝对外军事行动上的软弱埋下祸患、乃至两次亡于异族的结果。但是宋太祖善待前朝皇室、厚遇文武官员,为人宽厚仁德,在位时从无昏聩暴虐之事,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对于他都是心悦诚服、赞誉有加。宋太祖这一生,上对得起江山社稷、下对得起黎民百姓、中间也基本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无愧于一位伟大的帝王。

6

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7

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雪】描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开国伟人这首诗真可谓是文章若天成,全篇大气蓬勃,令人回味无穷。文中写到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代帝王。

其他几个不在此描述,只说宋祖其功绩如下:

1、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推进社会进步。北宋之前,唐末五代以来有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民众饱经战火之苦的。而赵匡胤统一中原主要地区后,史百姓们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以“文以治国,武以安邦”这一理念实施“扬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当然,“扬文抑武”带来的后果就是宋朝开国到灭亡,几乎全程受到北方异族的欺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扬文抑武”下的宋朝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方面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3、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用“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产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凡事有利也有弊,产生的弊端上面说了,就不重提了。

4、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推进宋朝的繁荣昌盛。可以说宋朝后面高速发展的经济离不开宋太祖开国时立下的一系列利民政策。

赵匡胤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宋朝的开拓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所以说宋祖与秦皇汉武唐宗天骄齐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8

提起宋太祖赵匡胤,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其实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地区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五代以来长达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混战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作为大宋王朝的奠基人,宋太祖赵匡胤无疑是赵宋帝王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的许多决策,直接决定了宋朝未来三百年的发展。在各项制度中最为重要的,自然是以“杯酒释兵权”为代表的打压武将势力、推行文官政治的一系列举措。宋太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9

我们提起古代的知名皇帝,常常会并列的提起,比如说有秦皇汉武,再比如说有唐宗宋祖。可以说,在这四个并列的皇帝当中,最默默无闻的皇帝就是宋太祖了。宋太祖,我们都知道,这是位开国皇帝,但很多人对这位皇帝的功绩其实了解的并不是那么深刻。因为在很多人的眼中,宋太祖很默默无闻啊。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宋太祖究竟凭什么与其他三位并列?

在关于宋太祖的人物评价中,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们熟记。那就是,宋太祖结束了自唐末五代十国以来长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的时代。可以说,不说其他的,就仅仅是这一个统一,就已经是宋太祖最光鲜,最让人膜拜的履历了。唐末开始,乱世伊始,无数的百姓都挣扎在水深火热的混乱当中。各种势力的此消彼长,地盘的争夺的来去,无数沉重的赋税等等,这些附加在百姓身上的压力,让百姓无法更好的生活。宋太祖的出现,一步步的实现了统一,摆脱了五代的混乱,给百姓一个生活的好机会

另外,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除了夺位让人觉得这人有些问题之外,宋太祖的性格也值得人们称道。他作为一个开国皇帝,心地清正,也嫉恶如仇,更是勤政爱民,给百姓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而且,他作为帝王的这种形象,对于改变五代以来的奢靡风气有着非常好的导向。所以,这样的宋太祖,也值得我们尊敬。

而且,在宋太祖的仁政中,有这样一中说法,那就是对文人的保护。因为唐末五代的风气,宋太祖为了改变在百姓心中武将的形象,积极的推崇文人,并且让文人占据朝堂相当大的地位。因为宋太祖的这种努力,宋朝的文化氛围特别的好。在宋朝,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文人,更是让理学一度成为了一种更为的文化浪潮

而且,宋朝非常重视图书的建设,更是积极的督促各方进行图书的管理和收藏。要知道,在北宋的开包年间,官府的藏书都已经达到了八万卷,更是成为一个有浓厚书墨之香的朝代。

所以,你现在是不是可以理解,宋朝的优秀了呢!而这些,都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宋太祖打下的基础。宋太祖作为一个结束多年割据历史的帝王,与其他三位有着各种丰功伟业的帝王,都是有并立的资格的。这样一来,你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何人们让他与其他帝王并列了吧

10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有宋一代都始终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攻击,且几乎屡战屡败,故而史书上和民间对他的评价既不客观也不全面。假如没有宋太宗赵匡义的那出“烛光斧影”的宫廷政变,谋害了赵匡胤并攫取了皇位的话,非但赵宋,乃至后续的历史必将呈现完全不同的格局,而对于中华帝国来说,则极有可能成功的避免先后两次被异族蹂躏惨痛命运。

与继任者太宗赵匡义相比,宋太祖赵匡胤具有超卓的全局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而这些方面的欠缺则直接导致了后者在对契丹用兵的惨败!

宋太祖在“陈桥兵变”之前的职位是后周的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掌握后周的军权,而在他多年的军旅生涯里,一直追随在周世宗左右,南征北战并深受其赏识。但是,登上皇位之后,宋太祖根据自己的经验,慎重考虑,仔细对比权衡了周遭的割据势力和潜在敌人,得出了契丹人的辽朝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对手,故而应该暂时避其锋芒的结论:当今劲敌,唯在契丹!

将契丹当作劲敌,宋太祖赵匡胤有三个层面的考虑:第一,赵宋刚刚立国,继承的是后周的疆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几个省份,包括现在的山西南部、山东河南全境,陕西东部,以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长江以北部分,与完全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河北大部、山西北部(通过傀儡政权北汉)的辽朝相比,连后者五分之一都不到,更何况后者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

第二,尽管地处肥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但狭小的疆域和延续多年的战乱(契丹人曾经在公园947年攻入中原腹地,开封),百姓流离失所,承担赋税和兵役的人口数量严重不足,而辽朝既有作为骑兵来源的本族和附庸的游牧民,又有河北大部的农耕人口来提供粮食,战争的潜力远远高过草创的赵宋。

第三,辽朝的统治阶层已经从早前几次不成功的尝试中明白,他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征服中国,故而采取了相对比较消极的防御策略,即保留后汉这个沙陀人的傀儡政权作为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缓冲区,从而能够有效的将未来的军事冲突限制在边境的南部区域。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契丹人开始全面的照搬中国的制度,并任用汉族士大夫担任政府官员,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获得汉族平民和士大夫的阶层的认同和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宋太祖赵匡胤决定避开实力强大的辽朝,全力向南发展,具体战略部署是: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意思是实行大迂回战略,首先攻灭最弱小的四川,再顺长江而下,拿下湖南湖北、广州,最后再取江南。后续在战争的进行过程中,由于荆州方面发生内乱,临时调整了攻击次序,不过,总体而言,基本上还是按照赵匡胤的战略部署来进行的,足以证明其眼光的老辣。

太宗赵匡义虽然直接参与了平定南方的战役,但作为战场指挥官,显然他属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类型,虽然在老老实实的执行兄长的命令,但内心深处并不是十分的认同。篡位之后的第三年,即公元979年,吴越投降赵宋,太宗赵匡义随即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契丹人扶植的傀儡政权,北汉,发起了全面进攻。

虽然在前期的军事进攻中宋朝军队获得了胜利,成功的击溃辽朝的援军和北汉军的顽抗,攻克太原,俘虏了北汉的皇帝,但是,从战略上来说,这绝对是一次轻率的战略冒险——辽朝对北汉的战略定位是作为与汉人的中原王朝之间的战略缓冲区,既然宋朝已经不顾警告灭亡了北汉,那么不难想象,对方的战略意图必将是要将自己赶回草原,面对这种生死攸关的局面,辽朝必然要以倾国之力来反击!

平心而论,从表面上看,初步完成统一大业的宋朝似乎具备了挑战辽朝的资源,可是大部分地区都是新近征服的,或明或暗的反抗者和不满人群需要驻军进行压制(南唐后主的千古传奇足以说明问题),政令能否有效的传达和执行都还是个问题,更别说征税和募兵了,实际上宋朝挑战辽朝的战争资源,仍然是靠后周继承来的部分,而作战部队的中坚,只能是用来扫平南方的主力。不错,他们是百战雄狮,同样的,也是疲惫不堪的军队,于是乎宋太宗一手导演了其兄极力避免的局面:以后周一国之力来与强大的辽朝进行战略决战!

原本宋太宗还有一次挽回错误的机会,那就是在攻克太原后止步于此,以守代攻,修整军队,待过上三五年后,南方各地能够提供充足的兵力和钱粮,再重整大军,北上决战。然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宋太宗,不顾所有将领的反对,直接进军河北,结果在高粱河一战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负了伤。

(恶意的揣测下,当时宋太宗是迫切的想通过降服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来证明自己比兄长更有能力,因为此前的扫平天下仅仅是在执行后者的战略部署而已,这也是篡位者给自己留下的心理阴影导致的。)

其实,即便是宋太宗能够在高粱河战役中胜出,也难以真正的收复燕云十六州,不说辽朝的全力反击,单单是当地居民的反抗就难以收拾,要知道,燕云十六州早在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之前的晚唐,就已经是多民族混居之地,而其中沙陀等族占比相当高,对中原王朝的认同是极其淡漠的。无法得到居民的配合和认同,又没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最终结局必然是像那位仓促占领开封,又不得不灰溜溜的撤退的辽太宗一样,落个灰头土脸的下场。

高粱河的惨败彻底的打垮了宋太宗的锐气,终其一生再也没有胆量向辽朝发起新的挑战,从而暴露出与宋太祖之间的又一大差距,坚忍!

赵匡胤大权在握,却一直隐忍不发,直到周世宗驾崩之后方才篡位,而赵匡义大权在握之后,连等亲哥哥过世的耐心都没有,直接毒杀,两相对比,高下立判——至刚易折,至柔长存!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