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由于有宋一代都始终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攻击,且几乎屡战屡败,故而史书上和民间对他的评价既不客观也不全面。假如没有宋太宗赵匡义的那出“烛光斧影”的宫廷政变,谋害了赵匡胤并攫取了皇位的话,非但赵宋,乃至后续的历史必将呈现完全不同的格局,而对于中华帝国来说,则极有可能成功的避免先后两次被异族蹂躏惨痛命运。
与继任者太宗赵匡义相比,宋太祖赵匡胤具有超卓的全局意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出类拔萃的战略眼光,而这些方面的欠缺则直接导致了后者在对契丹用兵的惨败!
宋太祖在“陈桥兵变”之前的职位是后周的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掌握后周的军权,而在他多年的军旅生涯里,一直追随在周世宗左右,南征北战并深受其赏识。但是,登上皇位之后,宋太祖根据自己的经验,慎重考虑,仔细对比权衡了周遭的割据势力和潜在敌人,得出了契丹人的辽朝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对手,故而应该暂时避其锋芒的结论:当今劲敌,唯在契丹!
将契丹当作劲敌,宋太祖赵匡胤有三个层面的考虑:第一,赵宋刚刚立国,继承的是后周的疆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几个省份,包括现在的山西南部、山东河南全境,陕西东部,以及湖北、安徽、江苏三省的长江以北部分,与完全控制了北方草原和河北大部、山西北部(通过傀儡政权北汉)的辽朝相比,连后者五分之一都不到,更何况后者占据了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燕云十六州。
第二,尽管地处肥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但狭小的疆域和延续多年的战乱(契丹人曾经在公园947年攻入中原腹地,开封),百姓流离失所,承担赋税和兵役的人口数量严重不足,而辽朝既有作为骑兵来源的本族和附庸的游牧民,又有河北大部的农耕人口来提供粮食,战争的潜力远远高过草创的赵宋。
第三,辽朝的统治阶层已经从早前几次不成功的尝试中明白,他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征服中国,故而采取了相对比较消极的防御策略,即保留后汉这个沙陀人的傀儡政权作为与中原王朝之间的缓冲区,从而能够有效的将未来的军事冲突限制在边境的南部区域。
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契丹人开始全面的照搬中国的制度,并任用汉族士大夫担任政府官员,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获得汉族平民和士大夫的阶层的认同和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宋太祖赵匡胤决定避开实力强大的辽朝,全力向南发展,具体战略部署是:先取西川,次及荆广、江南。意思是实行大迂回战略,首先攻灭最弱小的四川,再顺长江而下,拿下湖南湖北、广州,最后再取江南。后续在战争的进行过程中,由于荆州方面发生内乱,临时调整了攻击次序,不过,总体而言,基本上还是按照赵匡胤的战略部署来进行的,足以证明其眼光的老辣。
太宗赵匡义虽然直接参与了平定南方的战役,但作为战场指挥官,显然他属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类型,虽然在老老实实的执行兄长的命令,但内心深处并不是十分的认同。篡位之后的第三年,即公元979年,吴越投降赵宋,太宗赵匡义随即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契丹人扶植的傀儡政权,北汉,发起了全面进攻。
虽然在前期的军事进攻中宋朝军队获得了胜利,成功的击溃辽朝的援军和北汉军的顽抗,攻克太原,俘虏了北汉的皇帝,但是,从战略上来说,这绝对是一次轻率的战略冒险——辽朝对北汉的战略定位是作为与汉人的中原王朝之间的战略缓冲区,既然宋朝已经不顾警告灭亡了北汉,那么不难想象,对方的战略意图必将是要将自己赶回草原,面对这种生死攸关的局面,辽朝必然要以倾国之力来反击!
平心而论,从表面上看,初步完成统一大业的宋朝似乎具备了挑战辽朝的资源,可是大部分地区都是新近征服的,或明或暗的反抗者和不满人群需要驻军进行压制(南唐后主的千古传奇足以说明问题),政令能否有效的传达和执行都还是个问题,更别说征税和募兵了,实际上宋朝挑战辽朝的战争资源,仍然是靠后周继承来的部分,而作战部队的中坚,只能是用来扫平南方的主力。不错,他们是百战雄狮,同样的,也是疲惫不堪的军队,于是乎宋太宗一手导演了其兄极力避免的局面:以后周一国之力来与强大的辽朝进行战略决战!
原本宋太宗还有一次挽回错误的机会,那就是在攻克太原后止步于此,以守代攻,修整军队,待过上三五年后,南方各地能够提供充足的兵力和钱粮,再重整大军,北上决战。然而,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宋太宗,不顾所有将领的反对,直接进军河北,结果在高粱河一战几乎全军覆没,自己也负了伤。
(恶意的揣测下,当时宋太宗是迫切的想通过降服契丹、收复燕云十六州来证明自己比兄长更有能力,因为此前的扫平天下仅仅是在执行后者的战略部署而已,这也是篡位者给自己留下的心理阴影导致的。)
其实,即便是宋太宗能够在高粱河战役中胜出,也难以真正的收复燕云十六州,不说辽朝的全力反击,单单是当地居民的反抗就难以收拾,要知道,燕云十六州早在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之前的晚唐,就已经是多民族混居之地,而其中沙陀等族占比相当高,对中原王朝的认同是极其淡漠的。无法得到居民的配合和认同,又没有压倒性的军事力量,最终结局必然是像那位仓促占领开封,又不得不灰溜溜的撤退的辽太宗一样,落个灰头土脸的下场。
高粱河的惨败彻底的打垮了宋太宗的锐气,终其一生再也没有胆量向辽朝发起新的挑战,从而暴露出与宋太祖之间的又一大差距,坚忍!
赵匡胤大权在握,却一直隐忍不发,直到周世宗驾崩之后方才篡位,而赵匡义大权在握之后,连等亲哥哥过世的耐心都没有,直接毒杀,两相对比,高下立判——至刚易折,至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