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按照刘邦的说法,雍齿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刘邦对他恨之入骨。之所以后来不杀他,还将其封侯,完全是出于政治需要。

刘邦有一次看很多大臣聚在一起交头接耳、嘀嘀咕咕的,就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就很从容的答道:“他们在商议造反啊。”刘邦大吃一惊,“好好的,为什么要造反?”张良说:“就因为你老是不封人家,人家很生气,结果很严重呗。”刘邦很着急,问道:“那怎么办?”张良就向他献计,问他平时最恨谁?刘邦说道:“我最恨雍齿这个小人。”张良:“那就将雍齿封侯,这样那些人见到连雍齿这种人都封侯了。他们也就没什么好担心了。”于是,刘邦就将雍齿封了侯。

刘邦将雍齿封侯,完全是出于政治动机,与个人情感无关。由此可见,刘邦这个人在处理事物的时候,有多么客观理性,完全不受个人情感左右。不愧是干大事的人,想想都感到这样的人很可怕!

最佳贡献者
2

刘邦封自己最讨厌的人雍齿为侯,主要是表现张良的计谋,而不是刘邦,接下来我会给大家分析。

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刘邦能够取得天下并非是自己有能耐,而是有更多的人帮助他,在刘邦夺取天下论功行赏前还曾不无得意地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完全是因为自己用人得当。

将功劳都推给了张良、萧何、韩信,还算是有君子之风,但是刘邦能够夺得天下,那绝对不是三个人五个人,而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

论功行赏也是一个麻烦事,像刘邦、朱元璋这种白手起家的皇帝,最是头疼,因为好多人都是能打仗,功劳很大,却并不擅长治国,给他们巨大的功劳的话,反而容易威胁到皇权。

刘邦虽未杀功臣,但是也在临死之前将异姓王消灭,一直到文景之治才把这些开国功臣给处理干净。

朱元璋建国初期对功臣很好,结果还是尾大不掉,最终多次兴大狱把功臣全干报废。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在刚刚得天下的时候,怎么封确实是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张良出力最大,贡献最多,当时刘邦认为张良很大,要让张良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但是却被张良谢绝了,张良说自己的才能能够得到发挥,主要是因为刘邦的重用,功劳是刘邦的,自己不敢居功,于是刘邦就封张良为留侯,跟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其实,张良是很精明的,他深知功劳太多后面容易被清算,不如少要一点打个样,这样别人看到张良这么大的功最后封这些,而自己功劳没有张良大,又怎么敢求封更多呢?

在一顿操作后,刘邦封赏了20多个大臣,但是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有一天刘邦走路的时候发现,一些将领坐在沙地上议论纷纷,估计刘邦连续几天封赏头都大了,就问随行的张良,“这些人是在讨论什么?”

张良说:“陛下难道不知道,这些人在商量造反啊!”

刘邦还以为张良在开玩笑,就说到:“天下刚刚安定,怎么会有人要谋反呢?”

但是张良却很严肃的说:“陛下能够成事是因为支持人多,现在大家都担心您分封不过来,而且您分封的都是跟你亲密的人,那些曾经跟你有过节的功臣都担心遭受清算,现在在一起正是密谋造反啊!”

刘邦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问张良该怎么办?

张良问刘邦:“陛下平生最憎恨的人是谁,这个人又是群臣都知道的?”

刘邦想都不想:“是雍齿啊!雍齿与我有很深的仇恨,曾经多次让我深处险境,我原本就想杀掉他,只是因为他的功劳太多,不忍心下手”。

这个雍齿早年也是刘邦的老乡,而且是豪族出身,在刘邦起事的时候,助力很大,刘邦也对其很信任,曾经对其委以重任,在刘邦出征期间,曾将丰邑交给他来看守,但是雍齿是豪族出身,有点看不上刘邦的混混,在刘邦最艰难的时候,竟然献出丰邑,投靠了魏国,刘邦十分生气,想要回来攻打雍齿,结果没打下来,无奈之下只能去投靠项梁。

这种人应该说是最让人讨厌的,后来刘邦跟项梁借兵,才打败雍齿夺回了丰邑,后来雍齿辗转又成为刘邦的属下,并且为刘邦立下很多功劳。

张良于是就说:“那就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都放心了”

于是刘邦封雍齿为什方侯,食邑二千五百户,当时大臣听了这件事也不争功了,连雍齿都能封侯,他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据民间说法,刘邦是咬着牙封的雍齿为侯。

司马光通过这件事感悟很深,他极力称赞了张良的做法,其实大臣们哪里会想到造反,如果是真的造反早就应该告诉刘邦了,何故还要等到刘邦发现大臣们聚集在一起问他的时候,他才说?

因为张良深知当一个人得到太多的权势,往往会被胜利冲昏了头,估计刘邦当时没少做让人头疼的事,因此,张良采取这种迂回的方式进谏,不让刘邦方案,最后却达到了“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利及后世”的事情。

韩信曾经评价项羽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不喜欢给人爵位,而刘邦比较大方,但是这种大方通常都是给那些自己信任的人,对自己有帮助的,对于雍齿这样曾经坑过自己的人却还有功劳的人,还是有保留的,张良一番话应该是点醒了刘邦,才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3

雍齿和吕布差不多,居然也是一个三姓的家伮。吕布从丁原到董卓,好歹人家也没有吃过回头草。

雍齿却是从背叛刘邦开始,在好几家那里转来转去,最后竟然又转回到了刘邦那里!

在那段时期,背叛刘邦然后又重新投到刘邦,这样的人有很多。只要他们肯回到刘邦那里,刘邦依然还是付以重用。

俺通过看书听戏知道,刘邦根本就不是个小心眼的人。可是刘邦为什么恨雍齿会恨得牙根痒痒呢?

雍齿原来和刘邦就是老乡,从一开始反秦就被刘邦所重用。等到刘邦打败了前来剿灭他们的秦军之后,就命雍齿镇守丰邑。

刘邦前脚刚走,陈胜就派周市来了。周市左手拿着胡萝卜,右手拿着大棒,把这两样东西往雍齿面前一放。

雍齿一看魏国开出的条件挺丰厚,就此背叛了刘邦。刘邦掉头回去攻打雍齿,没想到还打不过他。

这下子刘邦就没有了落脚点,只能到处去投靠别人。要不是项梁在关键时刻拉了他一把,刘邦也就跟刘备一个熊样了。

雍齿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从魏国又跑到了赵国,最后又跟着跑回到刘邦那里。

刘邦看着又跑回来的雍齿,露出那副痒痒的牙齿,开心地笑了起来。那副笑容笑地雍齿心里直发毛。

等到刘邦开始论功行赏的时候,那帮子功臣一个个猴急得要命。

看到刘邦只封赏了萧何、张良等人,心里就老大不痛快。大家就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像雍齿这样心里有鬼的人,也就趁机窜动其他人开始谋反。

刘邦开始觉得大事不妙,就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刘邦立刻就下令封雍齿为什邡侯。

雍齿原本以为刘邦能放过自己就很不错了,没想到自己居然还能被封喉。

其他群臣跟着雍齿一起喝了一顿庆功酒。

雍齿都能被封为侯,咱们还怕什么呀?都喜滋滋地回家等着去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4

“汉高祖咬牙封雍齿”是著名典故,《史记》中为“高祖封雍齿为什邡侯”。

雍齿“出身豪强”,是刘邦同乡。他随刘邦起兵,被委以重任,驻守丰邑。此人素来轻视刘邦,故被诱反转投魏国。刘邦投奔项梁夺回丰邑,雍齿因魏亡又改投赵国。后见楚军势壮,改换门庭又抱项羽大腿,曾给项羽献计烹食刘太公未遂。在项羽四面楚歌之际,他又见风使舵归顺刘邦。此人可谓刘邦最痛恨之人,没有之一。

汉建,刘邦论功行赏,初封心腹“汉初三杰”等二十余人,其他功臣心怀不满,常聚众在沙地发牢骚,大有反叛之势。张良建议刘邦先封“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者”以稳定人心。刘邦遂封“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的雍齿“为什方侯”,同时催促丞相等人加快“定功行封”速度。

心怀不满的“群臣见雍齿封”,个个欣喜,再不撒酒疯,相互安慰:“皇上连雍齿都封侯,我等劳苦功高的老革命着的什么急!”

故,刘邦虽恨极雍齿,却正因其存在才安抚了群臣情绪,堪称从谏如流。

5

雍齿算是汉高祖刘邦的家乡人儿,他们都是沛县人。所谓: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故乡水。因此本来雍齿应该是和刘邦,同荣辱共进退的!

然而在秦末天下大乱,四方枭雄竞相逐鹿中原之际。原本依附于刘邦的雍齿,居然在刘邦吃紧之时,禁不住别人的诱惑,选择背叛刘邦投入了他人的怀抱!

刘邦极为痛恨雍齿的背叛,认为如果连自己的家乡人,都能在自己的背后捅刀子,那么还有谁人值得信任呢?而且雍齿的背叛也让刘邦感到大失颜面!

此后虽然雍齿又回到了刘邦身边,而刘邦也因顾念昔日的情义没有杀掉他,但是这口恶气却是憋下了!

而后刘邦率先攻入关中灭掉了秦国,又在与项羽大战了近四年之后,终于得以扫平群雄,建立了西汉王朝。

不过没有及时封赏有功之臣,险些酿出了兵变!最终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决定反其道而行之:先封最让自己讨厌的雍齿为侯,以安众将之心!

因为大家都知道汉高祖刘邦最痛恨雍齿了,没想到而今连雍齿这个家伙都被封侯了,那么还少得了其他人的爵位吗?

如此一来,众将之心便安定下来了。紧接着刘邦又赶紧下令,让大臣加快封赏功臣的进度,终于让西汉王朝度过了这次危机!

由此可见,这哪里是汉高祖刘邦大度啊?而是由于受形势所迫,他才不得不封最令自己讨厌倒雍齿为侯!而雍齿也就转祸为福,不仅没被刘邦找借口干掉,而且还捞了一个侯爵的位子!

6

雍齿是一个屡次背叛刘邦,最后又投靠刘邦,具有军事才能又让刘邦恨得咬牙切齿的人。

刘邦在外打仗,将丰邑交给了他信任的雍齿。然而,待刘邦打了胜仗,高高兴兴地回大本营时。才发现雍齿背叛了他,投降魏国了。

刘邦成了没有窝的丧家犬,只好再次隐匿于深山老林中。本来想投靠景驹的,结果景驹又被项羽杀了。无奈的刘邦,若不是项梁借他五千精兵良将,夺回了老窝丰邑,恐怕刘邦后来的路更难走。

雍齿背叛刘邦的原因

刘邦起义前,只是小吏泗水亭长,而雍齿则是贵族。那时刘邦在雍齿的眼中,不过是个到处混酒喝的小无赖。起义后,他成了刘邦的跟班,心中自然是有一百个不爽。奈何刘邦手下有兵,雍齿也只能委屈求全跟在刘邦的屁股后面转。

秦末起义后,六国纷纷复国,虽然国君已经不再是旧王族,而是一群起义军头领,但地盘各国新国君还是想恢复战国时期的各国版图。丰邑战国时期属魏国,魏国当然想收回丰邑了。于是,魏国给雍齿开出了做大将军的价码,收买雍齿叛楚归魏。

赵国灭魏后,雍齿又归了赵。直到韩信灭赵后,雍齿又回归了刘邦。刘邦当时正是用人之际,念在雍齿是他的老乡,又有军事才能,不但没杀雍齿反而还重用他。毕竟是有才呀,刘邦没杀雍齿,雍齿为建汉立下了很多大军功,成为建汉的有功之臣。

刘邦封侯

大汉初建,凡建汉有功者,刘邦一定封侯,这是刘邦当初的承诺,刘邦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开始大封各路诸侯。

开始封侯比较容易,七个异姓诸侯王军功显赫,无人可及。萧何、张良、曹参怎么封,也无人敢比。可是,越封就越难分出到底谁的军功比谁多一点,或少一点。如此,刘邦也在犹豫怎么封。这事一放下一年过去了,再放下一年又过去了。

刘邦封雍齿

一日刘邦站在天桥上看风景,见他手下的臣子们三一群,两一伙地叽咕着什么。就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商量什么?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一听惊慌了:“子房,为之奈何?”

张良想了一会问刘邦:“你最恨的人是谁?而且是全军都知道你恨他。”刘邦想都不用想说:当然是雍齿啦,这家伙在我最难的时候背叛我,在我快胜利的时候投靠我。这事全军都知道。

张良马上说:封雍齿,而且要立刻封。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将雍齿封侯。从此,大臣们也都安安静静地等待刘邦继续封侯。

刘邦乃一介布衣,之所以开创大汉,与他可以将理智置于感情之上是分不开的。大丈夫有大志,还得有心怀天下的大心胸。

7

我们现代有一个说法叫做“工具人”,说的就是利用某个人的某种价值,然后用完就扔,这种人我们将他称之为工具人。如果按照工具人的这个概念的话,雍齿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工具人。究竟雍齿跟刘邦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请听日航君为您分解。


一、 背叛刘邦的雍齿

说到雍齿,那就是刘邦心中的痛了。雍齿为沛县人,是刘邦的同乡。我们都知道在刘邦起兵的时候,他最信任的人就是自己的同乡好友了,因此往往对他们多加信任、委以重任,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集团。

当时刘邦起兵的时候,雍齿加入了刘邦的起义军。雍齿在沛县一带是出身豪强之人,他知道刘邦早年就是一个小混混,好吃懒做,因此雍齿心里是很瞧不起刘邦的,甚至对于刘邦有几分轻视,这也为后面雍齿的背叛埋下了伏笔。

后来雍齿经魏国人周市引诱,背叛了刘邦,献出了丰邑投靠了魏国周市。刘邦非常愤怒,他感觉自己被自己老乡背叛是一件非常难受的事情,因此调集大军去平叛,想要来个杀一儆百。


刘邦两次攻打丰邑都没有打下来,只好到薛地投奔项梁,项梁随后借兵给刘邦,才得以打败雍齿。由此可见,雍齿是一个有才能的将军。刘邦因此对雍齿非常痛恨。后雍齿属赵,再降刘邦。

也就是说雍齿是个反复横跳的叛将啊。我一直都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刘邦的集团早期与其说是一个成熟的政治集团,不如说是一个类似于“帮派”的小团体,这个团体的凝聚主要靠的就是地域和义气,如果说出了雍齿这个事情,那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雍齿这种行为完全可以来一个“三刀六洞”啊!但是后来刘邦对雍齿的态度却很出乎我们意料。


二、 雍齿封侯了?

雍齿的结局是什么?我想一开始大家想得都和我一样,那自然刘邦就要把雍齿除之而后快了。但是刘邦没有,他反而给雍齿封侯了。这个事情记录在了《留侯世家》之中。其中记载: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雒阳南宫,从复道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柰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这个比较长,我就来给大家用白话来说说。

说的就是刘邦平定天下了,大家要论功行赏了,但是只封了一部分人,还有很多人没有封。大臣们都争得厉害,朝堂上一片混乱。

说有一次刘邦经过的时候看见大臣们坐在一起讨论事情,刘邦就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啊?”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说谋反的事情。”

刘邦一听,这个汗就下来了,赶紧问:“天下都太平了,他们还谋反干嘛啊?”

张良说:“陛下从平民起身,现在取得了天下,但是被封的人只有萧何、曹参等几个老朋友,然后杀的人都是平时很讨厌的人。现在看看大家的军功和职位,会发现官职不够用的,因此大家害怕陛下没法给大家都封赏,又怕因为一些过错被陛下诛杀,因此聚集在一起谋反。”

刘邦很担心说:“那咋办啊?”

张良说:“陛下最讨厌谁?”

刘邦说:“我最讨厌雍齿了。他以前认识我,总是羞辱我,我很想杀了他,但是考虑到他劳苦功高不舍得杀他。”

张良说:“那就赶紧封赏雍齿给大家看,大家一看雍齿这样的人都被奉上了,那我们还怕什么呢?”

就这样,雍齿被封侯了,然后大家都说:“雍齿都封侯了,我们还怕什么呢?”


三、 小故事背后的深意

这个故事,读起来非常有意思。当刘邦将自己最讨厌的人都封侯了,说明其他人肯定能获得更好的封赏,因此大家也不用怕了。

我们前面说了,刘邦集团初期就是一个帮派性质的集团。因此刘邦在用人上面,自己喜欢的人例如说萧何曹参就多用一下,封赏也高;自己不喜欢的人就不用,甚至随便杀了。说实话,这社会习气太重了,难怪手下大将会怀疑。

但是后来,刘邦给了雍齿封侯的封赏,雍齿可以说是他最讨厌的人了。这就是刘邦像一个皇帝一样做事了。作为一个皇帝,他要用自己喜欢的人,也要用自己不喜欢的人,他需要更多的政治考量,刘邦也开始逐渐向着一个帝王转变了。

文:日航通鉴 图:来自网络与站内,侵删

8

雍齿,就是一个让刘邦不断成长的“试金石”。



雍齿是刘邦沛县功臣元老之中的一员,在汉初众多侯爵里不能算是很出众,但绝对是一个有本事的人。

不仅仅如此,在沛县元老之中,如周勃、灌婴、樊哙、夏侯婴、萧何及曹参等人日后或为丞相,或为太仆,或为外戚。在刘邦时代,雍齿虽然一直处于边缘区域,官爵没有什么大的提升。但是,他因有自知之明及些许的顾忌,使得他的后代子孙享受福禄近百年,这在沛县元老之中是不多见的,仅有萧何周勃等几人而已,还是在施行“推恩令”多年之后的汉宣帝时期接到特殊诏令得以复家,即国家给钱给物绵延自家的福禄。

事情起源于,雍齿的决定。

刘邦起事的初期,追随他的人或是遵照律法前往它地服徭役的平民,或是出于义气而加入的屠狗贩狗、贩卖衣料的小贩,

也或者是与刘邦一样处在底层的小吏。只有张良和雍齿有点特殊。张良出身于贵族,祖辈六世相韩,既富且贵。

而雍齿在秦朝时就任武职,懂些军事知识,在刘邦这一帮根本没有多少作战经验的“乌合之众”之中,那肯定是军师兼大将军以及后勤部长的存在。

刘邦对雍齿自然是另眼相待。

刘邦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时,刘邦还在砀山里躲着。在陈胜吴广起义的规模不断扩大时,原楚国故地的郡县百姓纷纷响应,开始杀官自立或官员直接响应。

刘邦的家乡丰邑县令为自保,也只好听从一干人等劝说而响应,为了稳住局面,县令接受萧何曹参的建议,召刘邦入丰邑保境安民。

刘邦此时的队伍经过吕后的宣传及其家族的支持已经达到了近百人。

县令惧怕无法控制住刘邦,关闭城门不放刘邦入城,又下令拘捕萧何曹参,萧何二人逃出城外,投奔刘邦。

刘邦知晓了城中的情景之后,便派人将一封书信射入城内,信的主要内容就一条,不开门就等着屠城。

县令坚决不开,遂被百姓杀死,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刘邦因此占据了丰邑。



丰邑,是刘邦起义的起点也是刘邦的家乡,更是他军中多数子弟的家乡,其父老乡亲等一切关系都在丰邑,可以说是刘邦这支弱小的起义队伍的“死穴”。

刘邦为什么那么恨雍齿?就是因为雍齿背叛了刘邦,将丰邑献给了他人。

雍齿在这期间根本没有显示出任何过人之处,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刘邦轻而易举拿下沛县后,开始经营沛县。一段时间后,刘邦在沛县中征集了2,3千人,实力骤然暴增。那么,众人的目标自然也会提高,不仅仅满足于守御一地而已。刘邦便领兵向外扩张,即是为了自身的安全,也是为了扩张地盘,养护众多的兵员。

受惠于秦朝的制度,刘邦这些兵员虽然是直接扔掉锄头拿起了刀戟,可是一般常规的训练还是有的。

接二连三的,攻打了一些小城,效果虽然不尽人意。可是,的确是锻炼了队伍。

随着陈胜吴广起义如火如荼展开,开始危及秦朝的统治,秦二世胡亥下令各郡进行镇压。

沛县的上一级,是泗川郡(治所相县,安徽淮北)。泗川郡监受命率兵来围剿丰邑,一举被刘邦击退。

刘邦的野心也因此又大了一些,便继续向外扩张,甚至攻打了薛县县城(山东藤州),可是刘邦再次大败,退守东海郡戚县(山东临沂)。后因曹无伤(引发鸿门宴的告密者)战胜泗川郡守,刘邦又回到之前攻打的小城方与。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刘邦一直出师不利的时候,雍齿反叛了。

刘邦一直在周边浴血奋战,让雍齿守卫自己的大本营,雍齿竟然听从了陈胜派出的周巿一番言语,举城叛归周巿。让刘邦最为痛心的是,以前推选自己为沛公的父老兄弟竟然也随同一起背叛,无一人敢于站出来杀雍齿,就连一个反对的声音也没有。

而更让刘邦哭笑不得的是,周巿所用的招数和他当初恐吓沛县县令是如出一辙。

刘邦立刻回返丰邑。

谁知,雍齿不仅再次上演了沛县县令的闭门不纳的一幕。



刘邦怒不可遏,下令攻击。

一番争斗后,刘邦竟然攻不下。

无奈之下,刘邦退守沛县。

雍齿的这个不小的举动,在刘邦眼里不仅是背叛,而是让他的立足之地受到了威胁,兵粮供应地也为之减少,遏制了刘邦扩张地盘的速度,对刘邦之前营造的威信给予了巨大的打击,甚至会引发整个起义队伍的崩溃。

为了应对这件事,更为了遏制同类事情的再发生,防止将领在日后为了个人私利而反叛。

刘邦必须将这件事处理的干净利落还得漂亮。

恰逢此时又由新的楚王后裔自立,刘邦决定投奔过去,请求援助。

此时景句刚刚成为新王,最为缺少的是人望和威望,刘邦的到来无疑是景句最希望看到的,刘邦很容易获到了扶植景句的宁成等人援助。

刘邦得到帮助后,转身直奔丰邑。

一场攻防战再次展开。

刘邦围困丰邑多日,还是不能将雍齿拿下。

这对于一般人来讲,战斗打到这个份上,认栽的情况比较大,也或者是主动沟通达成和解,确认名义上的统属关系之后,相安无事修养一段时间后,择机而动。

可是,刘邦就不是认熊的人,也不招降,也不言败。

听说楚国大将项燕之后项梁也聚兵起义,刘邦赶忙过去联系,加入到了项梁阵营之中。

一番接触之后,刘邦再次请求支援,项梁大手一挥,派给刘邦五千人马。

如果加上刘邦之前七拼八凑的五千人马,刘邦手中已是过万人马。

领着这五千人马,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返回丰邑,再次围攻雍齿。

经过一番剧烈的争斗,雍齿终于不敌,杀出重围投奔了魏王。

刘邦终于将丰邑重新夺回。



五年后,即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雍齿也再次因魏王豹的缘故,转投到了刘邦旗下。

那么,为刘邦惹下如此大麻烦的雍齿为何被封侯呢?

其实,整件事情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雍齿的不断抵抗,对于刘邦来说起到了很正面的作用。

首先,丰邑是一座小城,却是对刘邦的后方沛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最为紧要的也是上文提到的兵粮问题。这让还处于创业起始阶段的刘邦面临了巨大的威胁,这种威胁不仅是兵粮,更多的是军心的稳定。刘邦却仍然能够保持队伍不散,可见刘邦已是由众人怕担风险不得已推荐刘邦这一橫行乡里的“无赖”,成长为一个性格坚韧,遇事不挠的军事统帅。

其次,刘邦四处求援,这对刘邦日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为重要的是,刘邦在这其中的交际能力和人脉积累上也是日新月异。使得一个原本不事生产的酒色之徒,在外交能力,政治敏感,军事调配等诸多的事务上,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内,提到巨大的提升。

同时,由于与项梁的接触,使得只在家乡周边打转转的流动大军向专业军队的转变,更为他日后在项梁的羽翼之下继续快速成长提供了条件,延缓了日后与项羽争霸天下了与别的诸侯所缺少的缓冲时间。

最后,雍齿的背叛以及他坚定持久的反抗,让刘邦意识到之前与“贩夫走卒”毫无顾忌厮混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



所以,在刘邦看到众人窃窃私语,而不是喝酒击柱的时候,敏感的发现了其中的不同。

对于张良的解说和劝谏,刘邦根本没有加以思索的答应下来,封雍齿为什邡侯,一下子就稳定住了,同是底层人员出身起兵造反的昔日饮酒作乐的故交好友等的心。

刘邦就此也就稳定住了自己的名份。

而刘邦只不过是对自己昔日的仇人加了侯爵而已。

9

刘邦在当上皇帝后,对那些立下大功的将领们大开杀戒,韩信、英布、彭越等人都被他除掉。但是有一个人,他曾经背叛刘邦,使刘邦差点被搞死,当时但是刘邦非但没有杀他反而封他为候,食邑两千五百户,在人口稀少的西汉初年,食邑两千五百户绝对是相当大的封赏。这个人是刘邦的老乡,名叫雍齿。

公元前209年,刘邦反秦,雍齿一看大家都造反了,自己也想干,谁不想当老大啊?但这可不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下海潮,沛县这一带的螃蟹已经被刘邦吃了,连螃蟹屎都没剩下,只好跟着刘邦干,想着能分点残渣。公元前208年,刘邦让雍齿守丰邑。但是雍齿向来看不起刘邦,毕竟他出身豪强,刘邦以前只是一个亭长。在魏国人周巿﹙fu﹚的劝诱下,背叛了刘邦,投向魏国。刘邦大怒,率兵攻打丰邑,打了两次都没打下来。造成这种结果的解释有两个,要么是刘邦太没用,要么是雍齿太牛逼。

这时候魏国来攻打刘邦,这小子铁定玩完,刘邦只好去投奔项梁,项梁随后借兵给刘邦,这才打败雍齿。后来雍齿投奔赵国,最后才归降刘邦。公元前201年,刘邦封赏了二十多人,其余的人互相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刘邦经常看到一些将领常常做在沙地上讨论什么。刘邦问张良众人在讨论什么,张良说:“他们在谋划造反。”刘邦大惊,问张良是怎么回事,张良说:“陛下靠着这帮人取得了天下,但是你封赏的大多是亲近的人,杀的都是有仇恨的人。这些人即不能得到封赏,又害怕被杀,当然要谋划造反了。”刘邦忙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说:“陛下最恨谁,而且大家都还知道?”刘邦说:“当然是雍齿了,要不是他立功很大,我早就杀了他了。”张良说:“现在抓紧封雍齿为候,这样大家就不会为自己能否受封抱有疑惑了。”于是雍齿被封为什方候。

我想刘邦之所以不杀雍齿,是因为他虽然可恨但是对他造不成危害,杀掉他只会使众人心寒。而雍齿被封候,最大的获利者是刘邦,因为他的江山得到了稳固。

10

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仔细斟酌思考的,很多人的一生看似坎坷,最后却化险为夷,而有的人看似一路顺畅,谁曾想最后一个不注意,就一命呜呼了,做人做事,很多时候都是有规律的,关键就看一个人如何去掌握这些规律,掌握对了,一生平安,掌握错了,一手好牌也打得稀烂。

雍齿是刘邦最讨厌的臣子,没有之一,刘邦曾经上百次在心中默念要把他烹掉,可是最后却不仅没有烹,还封他为诸侯,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呢?


雍齿给刘邦的耻辱

刘邦在起义前,可以说是黑白两道通吃,在沛郡虽然名声不咋地,但是没有几个人敢惹。

只有王陵与雍齿等沛郡的豪强大户,一直对刘邦不屑一顾,他们觉得刘邦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王陵第一个组织队伍加入起义队伍,可是与刘邦分道扬镳,各不相干。雍齿虽然一开始也想组织队伍大干一场,可是还没有来得及,刘邦就已经占据了沛郡,雍齿很无奈成为刘邦手下。

这时候的雍齿,一直憋着一股气,他不想跟一个流氓为伍,等待着机会改变自己。而刘邦为了巴结讨好沛郡的豪门大家,对代表性人物雍齿可是委以重任的。

沛郡有两座城池,分别是丰邑和沛县,刘邦在去攻打薛郡的时候,就把丰邑交给雍齿管理。

谁知道刘邦在薛郡打了胜仗,丰邑的雍齿却从背后捅了刘邦一刀。当时周市奉陈胜之命去攻打魏国,结果周市来到丰邑,打算捡个便宜。

周市对雍齿先礼后兵,威胁雍齿说自己已经拿下魏国十座城池,雍齿要是识相就乖乖投降,自己还可以让他继续当丰邑的侯爵。

《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

雍齿本来就对刘邦不满,如今看到周市的实力,一点没有犹豫,就投降了,刘邦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大本营已经丢掉,自己无家可归,一气之下大病一场。

刘邦的信任被雍齿无情亵渎,刘邦感觉这就是奇耻大辱,自此之后,对雍齿十分不满,这块伤疤难以愈合。


雍齿的结局

可是刘邦没有就此一蹶不振,而是先带领几千人马攻打丰邑,失败后又投靠项梁,项梁给了刘邦5000精兵,终于拿下丰邑。

雍齿战败逃跑,先后去了魏国、赵国,最终又无奈回到刘邦麾下,此时刘邦已经基本确定就是天下之主,大局已定,雍齿后悔莫及,对当初看走眼感到后悔,从而在刘邦麾下十分卖力表现。

刘邦一直想找机会收拾雍齿来报仇,可是雍齿表现良好,刘邦没有理由对付他,并且还有丰邑的一些故交在维护雍齿,刘邦更加为难了。

等到天下已定,刘邦对韩信、萧何、张良等人封侯加爵,很多人迫不及待希望也能够得到刘邦封赐,可惜刘邦一直没有动静。

这时张良给刘邦献上一计,以维持天下稳定,张良问刘邦:“你最讨厌的人是谁呢?”

刘邦毫不顾忌,直接就说:

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史记》


说完之后,张良就告诉刘邦,先从最讨厌的雍齿开始分封,这样其他人就不担心自己没有着落了。

刘邦按照张良的计策,封了雍齿为什邡侯,大家一看刘邦连雍齿都封侯了,都感觉不用再担心自己会得不到应有的封赐。

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史记》

不过雍齿被刘邦弄到远处,自己眼不见心不烦,也因为雍齿后来少说话多做事,最终得以善终。

连刘邦最恨的人,都能够明哲保身得以善终,反观韩信、彭越和英布之流,明明一手好牌,却打得稀烂,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想要活着,就需要聪明一点啊!

当然,刘邦对雍齿封侯,其实也是一种政治手段,简单一笑泯恩仇,却换来大汉的稳定,不得不说刘邦还是很高明的。


结语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只要自己足够聪明,懂得在危险之中慎重生存,危险也就自然迎刃而解,要是不懂得明哲保身,即使处于安全的境地,最后也会突然有危险来临,那时候一切也就来不及了!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思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