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视剧《粟裕大将》里有个情节,是师长胡烟袋率领部队按照华野总部指示要求,赶到小尖山的时候,刚好赶上下雨,加上部队刚经历了长途行军,比较疲劳,又冻又饿。粟裕要求马上展开攻击,胡师长不肯,坚持要求让部队休息一下,吃完饭再开始攻击。粟裕再三好言相劝,胡师长就是不肯。

陈老总大怒,抢过电话说,要求马上开始攻击。胡师长还是推三阻四,说部队太累了,太疲劳了,天又下雨,能不能缓一缓,让部队吃个饭,等雨小一点了再开始攻击,保证完成任务。陈老总说,你的部队是豆腐部队吗,你的部队苦,哪个部队不苦,哪个部队不累!敌人不苦,敌人不累吗?别的部队都在战斗刚一打响就扑上去了,都没有叫苦叫累,你凭什么叫累!

正在气头上的陈老总接着说,现在我以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名义宣布,你被撤职了,把你们政委叫过来!正在胡师长旁边的政委李东平马上接过电话说,报告陈老总,我是李东平!陈老总说,你们师长被撤职了,现在由你代理师长职务,我命令你,马上开始攻击!仗打不好,你和师长一起垮台!


李东平一边答应马上开始攻击,一边给师长求情,问给胡师长的处分能不能缓期执行,等打完这一仗再说?陈老总又大怒,干啥子,你跟我陈毅还要讨价还价吗?旁边的粟裕见状也帮胡师长说话,说等打完这一仗再说。陈老总消了消气,对李东平说,现在粟司令帮你们求情,不要讲条件了,马上开始攻击!李东平再不敢说什么,只能在电话里大喊:保证完成任务!

在任何战争中,牺牲都是免不了的。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减少牺牲,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快的消灭敌人。尤其是在这种迂回担任阻击任务的情况下,只有在敌人大部队赶来增援之前,先攻占山头,占据有利地形,才能反客为主,让敌人陷入被动攻山头的局面,自己的牺牲才有可能最大幅度的减少。

也正是因此,在《大决战》里,林总才会对参谋长刘亚楼说,告诉程子华,我不要伤亡数字,只要塔山!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不在乎塔山方面的伤亡情况,因为伤亡过多,导致部队战斗力下降,万一塔山失守,东进兵团打过来了,增援锦州,那么廖耀湘兵团也会马上增援过来,内外夹击,东野部队就被动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林总的要求就是,程子华兵团要不惜伤亡,不计代价,坚决顶住敌人的狂轰滥炸,守住塔山,为攻城部队攻占锦州争取时间。只要能够守住塔山,攻城部队能够迅速攻占锦州,东进兵团就会失去继续进攻塔山的战斗意志,廖耀湘兵团也就不会西进,两个兵团无法汇合,这样就可以为接下来消灭廖耀湘兵团创造机会。

塔山这边当时承受的压力确实很大。国军出动了六十二军和五十四军两个军,加上独立九十五师攻击塔山,炮火非常猛烈。而且,委员长还下令海军用舰炮猛轰解放军在塔山的阵地,为国军助战。虽然从兵力来说,解放军这边并不吃亏,但因为重武器基本上都集中使用在了攻城方向上,塔山这边的重武器并不多。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敌人猛烈的炮火之下守住塔山,其实并不容易。

虽然还有李天佑的一纵始终没有投入战斗,在当预备队,但这显然是为了应付塔山万一失守的情况的,而不是用来在塔山守阵地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塔山守阵地的部队付出的代价是非常高的,牺牲很大。如果林总在总部一听到前线伤亡的数字就心慌,这个仗就没法打了。所以他只能给程子华下一个死命令,坚决守住塔山,为攻城争取时间。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辽沈战役中的塔山阻击战,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在塔山组织保卫战的是东野的第二兵团,负责正面防守的是四纵,实际摆在前线的是34、35、36团。

负责对塔山进行进攻的是国民党中央军54军,后来独立95师也加入了进来。双方的兵力非常悬殊,但当时的作战任务也非常明显,必须死死的守住塔山。

如果这个任务没有办法完成,国民党的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将对攻击锦州的东野部队形成合围,整个战争都将陷入被动的境地。

国民党动用优势的炮火,几乎将塔山掀翻了。防守塔山的战士就是用自己的血肉和顽强的意志在阻击敌人的进攻,当时的伤亡非常的惨烈。

34团的一连原本是一个加强连有178人,到战斗结束,只剩下了7个士兵。36团警卫二排在前线阵地上全军覆没。三十四团最后只剩下了21个人,35团最后也不足100人。

正像电视剧描写的一样,当时前线的指挥官向林彪打电话,说自己部队的伤亡太大,请求增援,或者撤下来休息。当时林彪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不要你的伤亡数字,要求你必须守住塔山。

战争是残酷的游戏,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指挥官在很多的时候必须牺牲一部分人的姓性命,去减少整体的伤亡,最终实现事先制定的军事计划。

试想如果当时林彪心一软,同意四纵撤下来,那将会造成非常严峻的后果。进攻锦州的主力军将会遭到国民党中央军的合围,大批的重武器将会丢掉,惨重的伤亡将不可避免。更重要的是打下锦州,把55万国民党军队消灭在关外的计划就破产了。

这就是“慈不掌兵”的重要含义,古今中外的优秀将领都明白这一点。

比如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非常严密的一个军事组织,戚继光对手下的士兵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不能按照他的要求训练和作战,就会遭到非常严厉的处罚。比如在鸳鸯阵中,指挥官如果战死,其他的所有人都要被处死,如果指挥官受伤,战士也要被处罚。

正是凭借着严格的军纪,戚家军才以少胜多,战胜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后来戚家军又到了北方的长城防线,同样把北方的蒙古军打得落花流水。

战国时期的白起正是明白这一点,才将赵国的40万大军活埋。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正是靠着白起的不人道行为,才让赵国这一秦国的重要对手基本上丧失了抵抗的能力,为秦国统一天下打开了门户。

在王宝强饰演的《董存瑞》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别人问董存瑞,你的班长和战友哪儿去了?董存瑞说都死球了。有人说董存瑞冷血,董存瑞回答说,他们都死了,哭有球用,只有替他们报仇才有意义。

这就是战争。所有战争都是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判断战争也不能用常理来推断。战争就是死亡的艺术,只有理智的指挥官才能减少死亡,才会对局部的死亡视若无睹。

只有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慈不掌兵。对一部分人的残忍就是对更多人的仁慈,只有牺牲一部分人才能换来更多人的更好生存。

3

生活中,对于一些优柔寡断或善良懦弱的人,其家长或领导经常用这样一个词予以鞭策,那就是:“慈不掌兵”!

怎样理解"慈不掌兵"?

“慈不掌兵”源自《增广贤文》,其后还有“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

这四句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从字面来看,意思就是:一个人如果过于慈悲,就不适合领兵打仗;一个人如果很讲义气,就不适合管理财务方面的事情;一个人如果过于感情用事,就很难成就事业;一个人如果太过善良,就不适合去做官领导别人。

这几句话可有道理?

当然是有的。我们知道,战场是冷酷的,刀枪无眼,如果指挥者不够刚毅果断,轻则会贻误战机,重则会造成惨众的伤亡;很讲义气的人,考虑别人就会多些,甚至不惜“为朋友两肋插刀”,而钱财,则是诸多利益的交织点,仗义之下,毫不犹豫的伸出援助之手……轻则,可能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给自己或组织带来麻烦;若一个人很容易被感情所操控,那么就很难理智行事,瞻前顾后、缩手缩脚,岂不难成大事?自古官场如战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只凭一已之善良,真的是很难应付的!



这四句话,并不是消极的教导人们不能心慈、不能义气、不能重情、不能善良,而是告诫人们,要取己之长,补己之短,要在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所以说,“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仍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


4

“慈不掌兵”出自《曾广贤文》,意思是一个仁慈的人是不适合做军队的统帅的。原句为: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这些话都反映了古人处世的智慧,至今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军队是个特殊的集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用之能战,战之能胜。要想实现这个目标,统帅是不能过于仁慈。正像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言:“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对敌人不能仁慈

这一点很好理解,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历史上还真有对敌人仁慈的人,春秋时期,宋和楚之间发生了战争,宋襄公列阵迎击楚军,当楚军渡到河中间时,司马子鱼建议急击勿失,宋襄公不许。楚军渡河完毕,没有摆好阵型,子鱼再次请求攻击,宋襄公仍未同意。等到楚军列阵而战,宋军大败而归。两千多年后,毛泽东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专门提到这件事:“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对自己不能仁慈

  1. 平时不能仁慈:训练多流汗,打仗少流血。平时越是严格要求,才是对战士的真正关爱,否则,上了战场,他们就是给敌人当活靶子,害他们送命。

2. 战时不能仁慈:进攻时让谁主攻,撤退时让谁断后,这都是让人送命的任务,但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指挥员要有钢铁一般的意志和决心 ,为了最后的胜利 ,绝对不能有半点心慈手软和妇人之仁,不然,只会付出更大的牺牲和代价。解放战争期间,为了完成战役任务,实现歼敌计划,有些体弱的战士跑得直接吐血,甚至一头栽倒再也没有醒来。指战员也没有办法,为了胜利,只有做出牺牲。实际上解放军官兵平等,比任何一支旧军队都要公平。

战争确实是残酷的,宁为治世之犬,不为乱世之人,但愿世界上没有战争!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请问,军队是干嘛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的唯一目的,就是从肉体和精神上打垮敌人。

精神上的打垮,也要建立在肉体上的打垮。

所以,军队说通俗点,就是用来杀人,任何一个国家军队都是这个作用。

既然是杀人,本来就是要对敌人施以剥夺生命这种极端的暴力行为,是残酷无比的。

所以,如果过于讲究仁慈,是同军队的组建目的相反的。


这里要说说林彪在东北的剿匪。

开始,林彪宣传“首恶必办、胁从不问”,也就是只是土匪头子,普通喽啰一般释放。

结果,东北土匪打来打去不见少。

因为你杀了一个土匪头子,喽啰拿到路费以后并不回家,而是改投另一伙土匪。

所以,后来改变了策略,对土匪采用严惩。


抓住大土匪谢如东以后,将其枪毙以后,将人头斩下来挂在城头,悬首示众。

这是以往对付胡子的招数,但非常好用,很多喽啰见谢如东死的如此之惨,吓得真的逃回家了。

由此,林彪三下五除,清剿光了东北的土匪,肃清了长达百年的匪患。


所谓慈不带兵,军队如果一味讲究仁慈,其实是在纵容敌人,反而害自己。

用一句名言“对待敌人,要想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6

慈不带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这几句话出自《增广贤文》。必须要说明的是这些话,只适用封建时代,这几句话反映的都是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而在当今看来。只有借鉴意义,而没有现实意义。


慈不掌兵就现在最大的意义在于严肃军纪,忠诚于国家,对于一支军队而言军纪和忠诚是第一位的,有触犯军纪者,绝不姑息。韩信的七十四律五十四斩,以及后世的军纪,军规都指向一个原则,军纪严明,自古凡是名将者,在军纪上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从来没有老好人的名将。为将者要杀伐果断,不要有妇人之仁。慈不掌兵”,兵不厌诈都是必须的因为战争本身就是反人性的,优柔寡断之辈是无法带兵打仗的。当然也有爱兵如子之说。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仁和严是并行不悖的。为将者要淡看生死。对于将领而言,战场上的生死,就是一个数字,无任何实际意义。


战争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亡,战争本身,没有第二,只有第一,《大决战》中,林彪的那句著名台词“我要的不是伤亡数字,我要的是塔山”,就是“慈不掌兵”,最好的诠释,在战场上,任何人的生命都不是生命。也就一个数字,为夺取最后的胜利是不一切代价的,淮海战役期间,围歼黄百韬兵团十分艰难,粟裕事后都说,淮海战役两大关键时刻,一个就是围歼黄百韬,黄百韬兵团5个军12万人战斗力出乎意料,前线各个纵队打的很苦,粟裕下令,即便前线所有纵队全部牺牲,也一定要歼灭黄百韬兵团,将领在指挥时考虑只有胜负,除此之外,再没其他的意义。


自古名将,未有军纪不严明者。军纪严明则杀伐不可不果断。军纪和忠诚是军队的两大生命,这两项如果丧失,军队必然失败。爱兵如子和慈不掌兵并不矛盾,岳飞给士卒披战袍,吴起给士卒吮背疮,你看似邀买人心,但关键时刻却可以让战士舍生忘死,同时,这些士卒如果违反军纪,岳飞和吴起也会第一时间将他们枭首示众,以正军规。周亚夫细柳营不是给君王看的,而是给三军看的 。以菩萨心肠,显雷霆手段!这是曾国藩带兵的原则,常凯申天天学曾文正公,也没学好。仅仅是把慈不掌兵当做一种方法。


“慈不掌兵”,是以胜利为根本目的,以士兵生命为代价换取的,所以才有“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之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可见战争是极其残酷和违反人道的。所以避免战争是人类永远的话题。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7

怎样理理解慈不掌兵呢?,士兵在统帅手中就是一粒棋子,一个会说话的机器,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但不付合人和这条原则,是打不了胜仗的。

人就是机器,但机器是要加油和保养的,不然怎么为你工作,怎么才能做到正常运转。

人就是一个棋子,但棋子是死的,一个死人怎么打仗,必需有一个会打仗脑子,做做好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的教育,怎样打仗,战斗力怎样,这些都是你考虑的问题。

带好兵,确保打胜仗,要制定军纪,安照军纪行事,慈不掌兵指你不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就不能打胜仗,不树立这种想法,该前进要前进,不畏牺牲,养兵一日,用在一时,你就不适合带兵打仗,叫慈不撑兵。

总之养兵千日是平时要千方百计做到,用兵一时是在关键时刻保证完成任务。

8

打仗不是过家家,这是你死我活的争斗!


战争的手段人类不愿意用,但是却又不能不用,有时候会话不投机,只能通过战争决定上下尊卑。然而战争总归流血牺牲,将军的荣耀是底下数万枯骨抬起来的。这个时候为将者若是“仁慈”,轻则自己被杀,重则连累数十万军人。

要知道军队最要紧的令行禁止,军人要无条件服从长官命令。

如果长官做事仁慈不果断,对不听话的士兵宽容,那军队将毫无纪律可言,军队战斗力不可期望,若长官对敌人仁爱且同情,往往会露出破绽给敌人战机,最后几十万大军被人家围攻,因此慈不掌兵,这说的一点不假!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9

所谓“慈不掌兵”,我的理解是作为一个带兵的指挥官,他必须实施正确严明的纪律规章,自己以身作则,带领出一组如狼似虎的军队,保家卫国。仁慈是带不出好兵的。在纪律严明的平时训练时,他可以不慈;在战场上他要为自己的军队和战友负责,必须制定完善的作战计划减少伤亡,这时候可以对自己的军队仁慈;在对待敌人时他可以不慈,他指挥自己带领的虎狼之师在战场上骁勇善战、英勇杀敌,最终取得胜利。

1.仁慈是带不出好兵的。作为带兵的将领,必须纪律严明,言出必践,令出如山,以身作则。据《左传》记载,孙武去见吴王讨论带兵打仗的事情。吴王觉得孙武是纸上谈兵,就给他出了个难题,让孙武带领一群宫女姬妃去操练。孙武就选了一百个宫女,并让吴王的两个宠妃担任队长,孙武将操练的要领向她们讲了个清清楚楚,在喊口令训练时,这些宫女们笑着一团,没有一个人听孙武的。孙武又向她们讲了一遍操练要领,并让两个队长以身作则。再一次喊口令训练时,她们还是笑弯了腰,没有人听从指挥。孙武严厉的对她们说道:“这里是演武场,不是王宫,你们现在是军人,不是宫女,我的口令就是军令,两个队长不以身作则,公然违抗军令,理当问斩。”说完就让士兵把这两个姬妃拉出去斩掉。场上的宫女们再也不敢发出笑声,场面一片肃静。再次训练时,这些宫女们动作整齐划一,最后成为了训练有素的军人。

2.慈不掌兵,也可以引申为现代社会的管理者。许多优秀的管理者在制定详细的计划目标时,也遇到了像孙武一样的问题。要么职位比自己高,新的政策无法执行。但是这些管理者只要能够真正的客观公正的执行自己的优秀管理制度,不以个人的私利为前提,相信最后也一定能成功。

仁慈是带不出好兵的。作为带兵的将领,必须制定正确的规章纪律,做到军令如山,纪律严明,言出必践,以身作则。

喜欢我的回答的朋友可以讨论、转发、关注。

10

“慈不掌兵”源自于《增广贤文》,说起这个增广贤文,我记得著名主持人老梁(梁宏达),曾在《老梁故事汇》中对它有过这8个字的评价:闪展腾挪, 进退有度!甚至还曾说过这样的人生感悟:我从弱冠年龄,到而立到不惑,到现在接近知天命,越来越觉得《增广贤文》对指导中国人的人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想很好的理解“慈不掌兵”这句话,我们还要从《增广贤文》这本书说起:

一,慈不掌兵这句话的“前世今生”

①《增广贤文》这本书,它是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除此名外,它还有另外2个名字,分别是《昔时贤文》和《古今贤文》。《增广贤文》这本书是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包罗万象有“礼仪道德、典章制度、风物典故和天文地理等”。

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有内涵,还语言生动丰满,通俗易懂,是一本不需要讲解就能领会到,其文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的经典之作!

“慈不掌兵”出自明朝万历年间的一部民间谚语集《牡丹亭》,在当时来说,属于儿童启蒙书目,不过后来经过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最终改成了我们熟知的《增广贤文》。前两句却是出自此处,至于后面两句则是民间编写的,具体出处已经无从考究了。

二,对慈不掌兵的理解

慈不掌兵是我国古代统兵的古训,原文是这样写的:“仁不行商、义不守财;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监国”。

有人看了这句话后认为,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信,才能做大事,其实这是错误的认知。就拿“慈不掌兵”来说吧,字面意思很好理解,说的就是:过于仁慈的人,不适合领兵打仗。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慈”不是说领兵打仗者,不能有仁爱的心,非得冷酷无情,而是说不能仁慈过度。

你想呀,那可是打仗啊!是战争就会流血,就会有伤亡。过于仁慈肯定会不利于领兵者做出正确的决定,使他们变得优柔寡断,心慈手软。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作战,稍微一犹豫,就会影响到战争的胜败。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事,哪里容得了优柔寡断,心慈手软!

由此可见所谓的领兵者不是不可以有仁爱之心,而是不能仁慈的过了度。如果掌兵者当严不严,心慈手软,姑息迁就,以致于“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这样的领兵者,是不能成为掌兵者的!

③慈不掌兵他的意义在于严肃军纪,忠诚国家,服从命令!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军纪和忠诚是要放在首位的,触犯军纪者,贪生怕死者,绝不能姑息!韩信的七十四律五十四斩,以及后世的军纪军法都有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军纪严明。

总结:从古到今,古今中外,从来没有什么老好人名将。为将者都是杀伐果断的。“慈不掌兵”,“兵不厌诈”可以有因为战争本来就是反人性的,优柔寡断,心慈手软者,是没办法领兵打仗的。

爱兵如子也可以有。孙子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由此可见,仁和严是可以并存的。

用孙子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所以,一个将帅,一个掌兵者,不是不可以有仁爱之心,而是不能仁慈的过了度,只有这样才能带好兵,打好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