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答 | 江隐龙

一言以蔽之,诸葛亮哭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

诸葛亮听到赵云之死仅仅是放声大哭,而听到张苞死了却哭到吐血的情节并非史实,而出自《三国演义》。赵云之死是在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诈献书”中,诸葛亮在议事时听说赵云病死,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张苞之死则是在九十九回“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中,张苞负伤后被诸葛亮送回成都养伤,旋即而亡,诸葛亮“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

从两件事来看,一则赵云是病死,张苞是战争中负伤后医治无效而亡,带给诸葛亮的心理冲击力自然不同;二则赵云年迈,生老病死也是自然之理,而张苞正值壮年却英年早逝,自然更令人心痛。这一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也符合人之常情。

但以上两个原因,都不是最主要的。诸葛亮之所以更为张苞之死而痛心,是因为张苞之死的确牵引出了蜀汉最为脆弱的一面,那就是将相断代、后继无人。如果要问蜀汉为什么不能克服中原,其国小民贫的确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是便人才出现了断档。孙吴末期,丁奉、陆抗皆是国之栋梁;曹魏末期更是出现了“曹魏双璧”邓艾与钟会。而蜀汉呢?

诸葛亮之后,蒋琬、费祎、董允均主内政而非军政,且非一流人才,而北伐是蜀汉的立国之本,诸葛亮的北伐大计一定要有精通军法、能征善战的将领才能实现,而张苞等人无疑是新一代青年将领的翘楚,是蜀汉未来的希望。蜀汉是老子的,也是儿子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那帮孙子的,然而现在老子还没死,孙子先死了,这让人才原本匮乏的蜀汉更是雪上加霜。我们看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是怎么写的: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现在可好,寄以厚望的张苞先死了,诸葛亮怎能不肝肠寸断呢?

最佳贡献者
2

这问题也只能试着从三国演绎中推测,《三国志》中对于赵云和张苞的死都是一句话就带过了,张苞更是早夭没有传记。

《三国演义》原文中对于两人死后诸葛亮的反应是这样描述的:

① , 时孔明兵强马壮,粮草丰足, 所用之物,一切完备,正要出师。听知此信,即设宴大会诸将,计议出师。忽一阵 大风自东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众皆大惊。孔明就占一课,曰:“此风主 损一大将。”诸将未信。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 丞相。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 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去吾一臂也!”众 将无不挥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 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


老版三国演义中赵云二子报丧

② ,张苞望见,骤马赶来;不期连人带马,跌入涧内,后军急忙救起,头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养病。

这一阵,魏军死者极多,遗弃马匹器械无数。却说孔明收得胜军马入寨,又欲起兵进取。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诸将无不感激。后人有诗叹曰:“悍勇张苞欲建功,可怜天不助英雄!武侯泪向西风洒,为念无人佐鞠躬。”

张苞追击郭淮,孙礼,老版没有拍出张苞跌澗的镜头

张苞死后的“后人有诗”也是对此问题作出了一些解释。前两句是写张苞的不幸,后两句是写孔明的不幸。张苞在演义中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武艺超绝,多次战败一些演义中的一流武将,应当说,张苞的武艺是能够挤进一流武将甚至超一流武将,除了年轻力壮,还有一点就是用起来顺手,不像他老爹一样在演义中时不时给孔明搞点事情。能打又听话,又是蜀国的后备力量,而诸葛亮在五虎相继去世之后,身边可用的人手已然不多,北伐之时,张苞关兴屡屡被委以重任,而张苞一死,诸葛亮就痛失一大助力,北伐的难度系数就更高了,加之诸葛亮此时岁数也不小了,一时急火攻心,至于吐血,也不是不可理解。

赵云在演义中算是最完美的武将了,老将军最后一次上战场已然七十高龄(演义中赵云的年龄争议相当大,按照一次北伐前赵云请战的描述,赵云甚至比刘备还大),而老将军的离世也是自然死亡。诸葛亮伤心是肯定的,因为即使差了辈分,诸葛亮和赵云在演义中的无间配合也足以了使诸葛亮跌足而哭了。这里的跌足,说明其也是因为伤心而站立不稳,可见也不是如提问者所说的没有哭。一般的话,我们中很多人也可能遇到过身边人有至亲好友离世时,并不是特别伤心的,不是因为其不孝不义,而是因为至亲好友离世的平平安安,无疾而终,自然死亡。另外从子龙一次北伐时尚能枪挑韩德一家五口来说,并不是说诸葛亮因为子龙年老无用方面的而不伤心欲绝。

其实倒还有一种戏说,就是孔明是因为张苞的死吐血有一半是给气的。悠悠苍天,何薄于我之极唉!(TM的好不容易有个能打的小家伙你就这么轻易的go die,还死的这么狗血了?)

3


蜀汉车骑将军张飞的长子张苞,历史记载其早夭。《三国演义》说张苞在一次北伐战争中追赶郭淮等人,不小心滚下山崖致使头部受到撞击,回成都养伤期间不幸去世。

张苞死后,诸葛亮悲伤过度,又是吐血又是昏绝于地。有人感觉五虎上将死的时候,诸葛亮也没有如此悲痛。为何张苞之死令诸葛亮哭得死去活来呢?

张苞之死是蜀汉的巨大损失

《三国演义》中张苞的出现是在关羽死后,张苞真正的表现在关张死后跟随先主刘备伐吴。张苞在对吴作战中和关兴一直是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屡破敌营而受到刘备称赞。


张苞可以说是在蜀汉真正成长起来的将二代,以作战威猛著称。随着以五虎上将为代表的蜀汉将星不断陨落,新生代的张苞、关兴崭露头角。他们跟随诸葛亮东征西讨,深受诸葛亮器重。蜀汉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乏人才,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之才少之又少。古人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张苞之死,无疑对于蜀汉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对于以中兴蜀汉江山为己任的诸葛亮来说,张苞之死犹如伤筋动骨般巨痛,怎能不过度悲伤!

张苞和诸葛亮的私人感情深厚

A.政治支持:张苞的父亲张飞是蜀汉前车骑将军,姐姐是蜀汉后主刘禅的皇后,张苞无论在朝中还是在蜀汉军营都有一定的威望,他是诸葛亮北伐的铁杆支持者。


B.军事支持:
大家从《三国演义》可以知道,五虎上将可以说是刘备的御前大将,只有刘备用得转。诸葛亮初出茅庐,调兵遣将的时候,关张心里根本不服气。就是后来的蜀汉第二梯队的大将魏延,对诸葛亮也是心里有所不服。张苞就不同了,诸葛亮的令箭一出那是指到哪打到哪,从来都是唯诸葛马首是瞻,从无半点推脱或者怨言。


C.人身安全的护卫:
一般两军对阵的情况下,张苞、关兴总是列马于诸葛亮之侧。从这种排列不难看出,万一敌将要想擒拿或者袭击诸葛亮的行动,必先过了张苞、关兴这一关。以张苞、关兴之勇,一般敌将很难伤到诸葛亮。对于诸葛亮而言,张苞相当于董卓之吕布,曹操之典韦、许褚。

相对于蜀汉五虎将来说,他们基本上大多时间只听命于刘备,而且后来各自镇守一方,他们生前无论从蜀汉的角度还是个人的角度,都和诸葛亮没有太多的交集。张苞则是寄托了诸葛亮太多的希望,掺杂了和诸葛亮太多的感情色彩。不用说,诸葛亮对张苞的死更加悲痛、伤心、绝望。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点击加关注!欢迎转发、留言!

4

《三国演义》里面的赵云实在年纪很大的时候去世的。在赵云去世之前,诸葛亮其实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虽然诸葛亮一直很倚重赵云,但是并不把未来蜀汉政权的命运与赵云联系在一起,毕竟年纪已经很大了,迟早会离世,即使不会很快离世也会因为年老体衰而退居二线,所以赵云再英勇已经不是当初蜀汉政权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了。在获悉赵云去世后,诸葛亮当即大哭。相反张苞是一员猛将,而且很年轻,有着无比广阔的发展前途,可是才出征没有几次就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坠下山涧,摔破了头,送回成都救治,结果不幸身亡。这件事对诸葛亮的打击很大,因为这是很不吉利的事情——白发人送黑发人。再说像张苞这样的年轻有为的将军正是蜀汉正确急需紧缺的人才,刘备从镇压黄巾起义军开始,不断扩充实力,数十年间集中了一大批文臣武将,这是蜀汉政权得以建立的基础,也是诸葛亮安汉兴刘的资本,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臣武将纷纷衰老、死亡,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正在急需人才的时候张苞、关兴子承父业到军中效力,这如同一场及时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蜀汉政权人才匮乏的问题,而且这些人都是蜀汉政权的老干部子女,政治上非常过硬,业务上又很精通,是难得的人才,所以诸葛亮十分倚重他们,指望着依靠这些年轻人打出一片新天地,甚至于继承自己的事业。但是战争很残酷,张苞这员小将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依靠。所以他内心十分悲痛。其次,在诸葛亮这样的道家人物眼里,人的生死不仅是生命的开始和终结,更是上天对人类的暗示。张苞这样的蜀汉政权的老干部子女年纪轻轻就死去,说明上天不保佑蜀汉政权,这是蜀汉政权甚至整个汉王朝期数已尽的征兆。所以诸葛亮在得知张苞伤重不治之后,不仅极为悲痛,而且口吐鲜血。诸葛亮这个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的政治家军事家,隐隐的感到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了,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违背天意的事情。所以才会有如此剧烈的反应。

诸葛亮对宇宙人生的敏锐干汊河思考使他可以轻易地从一些司空见惯的生活小事看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所以在常人看来张苞之死这样的事情是极为平常的,但在诸葛亮眼中这件事情包含的政治军事甚至是天命的意义就太广泛了太深刻了,所以他遭到了无比沉重的打击。这就是圣哲和凡夫的区别。

5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兵强马壮,粮草丰足,准备北伐。忽然一阵大风刮起,把庭前松树吹了。孔明一看,大事不好,就算了一卦,然后说:“看来要折损一员大将了!”大伙都不相信,正喝酒呢,正饮酒间,忽然有人来报赵云的两个儿子来见丞相。孔明大惊,把杯子扔在地上说:“完了,子龙没了!”二人进来,哭着说:“我父亲昨天晚上去世了。”孔明哭到:“子龙离去,我折损一个臂膀啊!”

蜀汉建兴七年夏四月,孔明兵发祁山,大败郭淮、孙礼 ,郭、孙二人弃马爬山逃走。张苞贪功,驱马赶来;不小心连人带马掉入沟中,摔得头破血流。孔明赶忙派人送回成都养病......孔明收得胜军马入寨,又欲起兵进取。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

读到这里,相信每个人都有一种疑问,要说感情,孔明和赵云的感情要比和张苞好多了吧。为什么赵云死了,他只是哭哭,而张苞一个晚辈死了,他却急得吐血,晕厥呢?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诸葛亮为啥要三番五次急着北伐,因为他知道自己身体每况愈下,等不了了。必须在活着的时候有所作为,以报刘备知遇之恩也好,为了自己的私心也好,这仗他是非打不可了。所以也不顾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了,没条件也要强上。赵云和诸葛亮关系是好,但是赵云毕竟年迈多病,再不能打仗了。而张苞关兴之流,在蜀国五虎上将先后离去后,已成中坚,甚至是诸葛亮打仗取胜的必不可少的重器。

人在病体缠绵之时,每况愈下,一个小打击就会带来致命的后果。大家还记得陈仓城守将郝昭吧,此人相当了得,能文能武,诸葛亮率军北伐,为郝昭所阻,劝降不成,昼夜相攻二十余日后无计可施,只好被迫退军,魏明帝因此封郝昭为列侯。只可惜郝昭一代名将,身患重病,被诸葛亮用计暗算,当时在病榻上一听城中大乱,立刻惊死。

诸葛亮听到赵云身死,心中必定悲伤,因为几十年的交情在那里,然而不至于悲伤过度,毕竟生老病死也是天道,再说此时赵云已不能披挂打仗了。而张苞不一样,年轻生猛,武艺精良,那可是关系到诸葛获胜的重要人物,在蜀国武将凋零的时候,张苞的死,无疑给诸葛亮兜头一棒,犹如发烧的病人头上浇一瓢凉水,你说诸葛亮能受得了吗?所以当场吐血,晕厥了。

魏蜀吴三国彼此争斗,互相消耗,司马氏暗暗蓄力,最终坐享其成。这是大势所趋,不是诸葛亮凭一人之力可以阻挡的。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诸葛丞相结果只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算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

6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谢谢邀请。

题主的问题回答起来具有挑战性。

主要想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以及功利化的观念。

1.按照大家耳能熟详的三国演义套路,基本信息。

1.1.赵云老死(229年)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此时,诸葛亮47岁,按照演义赵云81岁终老。

1.2.按照《三国志》张苞(约220-259),按照《三国演义》张苞死于二次北伐,二次北伐(228)时诸葛亮49岁。

1.3.蜀汉(221-263年),诸葛亮(181-234)。

2.诸葛亮对两人的感情

2.1从亲情角度:

赵云和诸葛亮是并肩战斗了20余年,且合作非常融洽。如果读者有在部队的经历,明白什么叫战友情。那么诸葛亮与赵云当属于此。

张苞与诸葛亮是战友的二代与父辈战友间的关系,彼时张飞已故。同时诸葛亮是看着张苞长大并成为一名战将的。

念斯人而怀故已让人情伤,更何况英年早逝,悲从心头生。

2.2从上下级关系角度

诸葛亮都尽到了丞相这个职责所应进的责任与礼节。上表国君厚恩,下安专责厚葬。

2.3从功利角度

赵云在诸葛亮筹备北伐时已经病重,诸葛亮对赵云的过世有充分心里准备,并有预案。即使如此,诸葛亮的反应也是符合常人——惊了一下。

张苞按照年谱此时还是少年,是诸葛亮眼中的子辈,蜀汉后继的人才,加之诸葛亮已近天命之年,年轻人的凋零对事业的冲击,甚至目标达成都会造成致命冲击,悲哉后继无人。其情至哀在情理中。

总之,诸葛亮感怀二人不仅有亲情还有事业的功力,否则诸葛亮就是冷血了。

7

谢谢邀请。欢迎大家收看少校柳下惠白话历史。我们先看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听到张苞死后的描写:

忽报有人自成都来,说张苞身死.孔明闻知,放声大哭,口中吐血,昏绝于地,众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卧床不起.

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厥于地,自此卧床不起。这几个词说明诸葛亮是真伤心了,伤心里透出了深深的绝望。蜀国那么多人为什么诸葛亮只有对张苞感情如此之深。请看少校一一分析:

1.情感角度的伤心:白发人送黑发人

张苞是张飞的儿子,在刘备和五虎大将先后去世后,诸葛亮在蜀国已经没有知音了。张苞作为张飞的儿子,实际上就是诸葛亮的子侄,寄托了诸葛亮对刘备和五虎上将的怀念,同时张苞本人也把诸葛亮当成长辈一样去尊敬和爱戴,现在白发人送黑发人,诸葛亮怎么能不伤心?

2.政治角度的伤心:无人再能继承诸葛亮北伐的政治理念。

可能很多人会说,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北伐意愿的是诸葛亮选择接班人。实际上诸葛亮真正选择的政治继承人应该是张苞,少校这么说有三点原因:

(1)张苞是土生土长的蜀国人,后期被蜀国政坛接受的程度比较高。

(2)张苞和刘禅的父辈是结义兄弟,所以张苞和刘禅的关系会非常好。

(3)张苞另一个身份是皇亲国戚。他的姐妹嫁给了刘禅,并先后被立为皇后,张苞作为皇帝刘禅的小舅子,以后能够更好的实现诸葛亮的遗志。

3.军事角度的伤心:

赵云去世后,蜀国的将才只剩下了一个魏延,而魏延和诸葛亮又是极端不对付的(他们矛盾的起源是,魏延献子午谷奇谋,而诸葛亮不采用),诸葛亮作为当时蜀国的政治和军事统帅,已经意识到了蜀国最大的隐患:没有将才。张苞出现后,诸葛亮一直在重点培养张苞,他想把张苞培养成蜀国新一代的将帅之才。谁知天妒英才,张苞三十四岁去世了。诸葛亮看到了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悲惨结局。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说,与张苞一起出现的,还有关羽的次子关兴,为什么诸葛亮不培养关兴呢?

原因有两个:

1.张苞公元231年去世,去世后诸葛亮因为伤心便已经卧病在床,无力再培养关兴。

2.关心是关羽的次子(关于长子关平,随关羽一起战死),而张苞是张飞的长子。张苞比关兴还大一岁,所以张苞死后,诸葛亮心如死灰,绝望,于三年后病死五丈原。


如果您看到这儿,觉得少校说的还有一定的道理,请动动发财小手,关注,评论,点赞,转发。

8

题主要讲道理,张苞死了诸葛亮哭到吐血是《三国演义》里的剧情,而《三国演义》里赵云去世的时候诸葛亮也是哭了的。

在《三国演义》第97回,诸葛亮准备再次北伐时,赵云的长子赵统和次子赵广赶来报告噩耗,说赵云病重而死,诸葛亮“跌足而哭”。赵云去世以后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也特意提到了此事,可见他对此事也很痛惜。

当然,在诸葛亮听闻张苞去世时,他的反应更为强烈,不仅当场放声大哭,还口吐献血,昏绝于地。诸葛亮在听到两人死讯时反应这么强烈,并非因为他和张苞感情更好,而是因为他对赵云的死已经有了预期,而张苞之死出乎意料之外,所以才会差别这么大。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按照《三国演义》里所述,此时赵云已经70岁,所以诸葛亮认为赵云年迈而不想让他出战,只是赵云坚持主动请战才同意他为先锋。

在诸葛亮听到赵云死讯时,正是打算北伐所以设宴大会众将,商量出师北伐。诸葛亮要北伐请众将而不请赵云,显然此时赵云已经身体不佳,否则按照他的脾气肯定还会主动出来请战的。

古代70岁已经是高寿,被称为古稀之年,赵云又生病在家,此时诸葛亮多少也是有点心理准备的。所以在听到赵云死讯时虽然伤心,却不至于过于悲痛。

而张苞出场是在《三国演义》第81回,张飞遇刺身亡之后,也就是公元221年,此时的张苞不过是一员小将,最多不过20岁。张苞死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也就是公元229年,此时距离张飞去世不过8年时间,张苞尚未到3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从另一方面说,蜀汉后期人才凋零,诸葛亮手下的勇将不过魏延、姜维、关兴、张苞、王平等寥寥数人。而且魏延等人年纪也大了,新生一代只有姜维、关兴、张苞三人,此时损失任何一个对于蜀汉来说都是难以弥补的。

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张苞的去世是一个意外,突然之间听闻噩耗,加之心痛蜀汉又损失一员大将,才会吐血昏倒,倒不是他对赵云和张苞之间有亲疏之分。

9

蜀汉,或者说刘备集团的建立,和曹操、孙权集团不同。

这在《隆中对》里面提到过,概括起来:曹操和孙权所具备的条件,刘备不具备。因此刘备一来不能盲目照搬曹操、孙权的成功经验;二来,曹操、孙权的实力根深蒂固,刘备应该避其锋芒,选择在荆州和益州建立地盘。

而刘备的优势,则在于人和。

什么是人和?

一来是知人善任,二来则是人力资源丰富。

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认为: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事实上,在古代,建立一个政权也是如此。比如说元末,朱元璋能在群雄里面脱颖而出,主要在于朱元璋注意网罗人才,并且整合人才加以有效利用。

事实上在刘备同期,曹操、孙权也非常重视网罗人才,只不过在知人善任上,曹操和孙权水平不敌刘备。

刘备从一个四处流浪的丧家之犬,到割据一方建立蜀汉王朝,归根结底,靠的是身边的这些人才:谋士方面有诸葛亮、庞统;武将方面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和魏延。

而这个优势,随着蜀汉建立,在逐渐流逝:首先庞统在落凤坡遭遇埋伏,遇袭身亡;关羽被吕蒙偷袭,最终被孙权处决;而张飞也在之后不久,遇刺身亡。

这些对蜀汉非常不利,但形势还没到严峻的状态。

而这一切,到张苞英年早逝的时候,才到了形势严峻的分水岭,或者说临界点。

诸葛亮精明一世,他知道,巴山蜀水不是蜀汉长期的立国根本,蜀汉想长期存在,就该趁着蜀汉人才还算济济的时候,稳住孙权,然后北伐曹魏,最终光复中原。

而一旦拖延下去,曹魏人多地广、财力丰厚的优势就会不断彰显,而蜀汉一旦人才消耗殆尽,等着蜀汉的,除了亡国再无其他(事实上后来的历史走势,确实印证了这个情况)。

而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立刻着手和孙权和好,然后筹备兵马,北伐曹魏。

此时诸葛亮手里的武将,拿得出手的,不过是赵云、张苞和关兴:此时黄忠已经去世,马超常年卧病,赵云则年事已高,虽然还能征善战,但毕竟风烛残年了。
▲张苞

诸葛亮就是带着这样的一副班底,去和强大的曹魏周旋,并且主动出击、主动进攻。

因此,当张苞在北伐中,不慎跌入山涧活活摔死以后,诸葛亮绝望了。

古语有云: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赵云老了,张苞死了,蜀汉军事上还能靠谁?

后继无人带来的绝望,让诸葛亮痛哭不已,甚至呕血——毕竟五虎上将死了,蜀汉希望还在,而作为希望的张苞死了,留给诸葛亮的,只剩下绝望了。
▲痛苦的诸葛亮

10

这有啥好分析的?挺简单一个事,非得搞这么复杂吗?


赵云死的时候都已经年逾七旬,年纪已经很大了!除了第一次北伐做了先锋,后面几次都没有上战场,诸葛亮乃至全蜀都明白,赵云的活着是一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了!赵云活着,还代表蜀国的五虎大将还在,开国武将还在,这对蜀国来说是提振军心的作用! 但是,人生七十古来稀,诸葛亮怎么能不知道赵云命不久矣,他肯定已经有了赵云去世的心理准备了!所以,赵云的死讯对他来说是意料中的事!感叹大于悲伤!毕竟是70多岁的人了!



而张苞则不同,正值壮年,乃是诸葛亮北伐的左膀右臂,是可以拿得出手的不多的大将之一!张苞的去世完全是打断了诸葛亮的胳膊,打乱了北伐的计划!这对诸葛亮的打击可是无法言语的!无论是出于对张苞死得悲痛还是对于北伐所遭受的打击,都是出乎预料的!



所以,赵云的死亡是意料之中的,而张苞的死亡是意料之外的!赵云的死,诸葛亮大部分是对先刘备集团创业的感叹,而张苞的死则是对蜀国集团发展的现实重大打击!两者重要性不言而喻!

仅仅限于《三国演义》,历史吹的就不要发表评论了!谢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