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亮剑》打到淮海战役,楚云飞的第89师向赵庄急进,楚师长发现部队没开早饭,就逮住一个团长询问,这厮声称要拿下赵庄再埋锅造饭。楚云飞也跟着渲染气氛,说什么打下赵庄“我给你们发罐头”!这事看着好像挺靠谱?假的,饿着肚子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古今中外,任何一场战争和任何一支军队,都把粮食和吃饭当作头等大事,我们说解放战争期间五大战略区中西北野战军最苦,不仅因为彭总麾下的兵力最少(西北野战兵团初建时只有26000人),更严重的问题就是陕北地贫民瘠,粮食不足始终困扰着西北野战军和后来改称的第一野战军。

1947年夏秋之后,陕北地区先旱后涝,粮食普遍欠收,这里的黄土地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很难养活当地百姓,而若是天气稍有变化,就会导致饥殍遍地,更别提供养军队了。所以,是否有粮食、战士们能否吃上饭,决定着西北野战军能否打仗、打什么规模的仗以及仗最后打的什么样。



在当时的陕北,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普通战士,日常伙食都是一种叫“糠菜糊糊”的东西,就是用米糠、秕谷、瓜菜和黑豆加水熬煮,制成的粥状食物。而西野战士们每天能吃到两顿这样的东西,那就不算断粮,可问题是这东西也根本保障不了。不妨看看彭总与中央的往来电文,便知道粮食和吃饭问题给西野带来多大的困难:

1947年8月31日彭德怀电:“本日以备战伏击姿态,积极筹带两天粮食,半月以来给养不定,前日遇雨,部队有疲劳现象”。又及:“本日筹粮,两天敌亦未动,野战军明拂晓前出发南进”。



1947年9月3日军委来电:“敌人南进甚快,如陇东三县有粮,又有歼敌机会,则打一二仗再出去也好。。。如粮食许可,请考虑在九里山地区歼灭九十师(指胡部整编第90师)一部”。

可见能够让战士们吃上饭,已经成为将帅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到9月初,军委命令西北野战军拦截向南撤退的敌人。然而由于部队严重缺粮,彭总只能集中粮食给王震将军的第2纵队,令其先行南下打击敌人,而大部队需要休整两到三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筹粮,否则无法继续作战。



王震所部于9月9日在延川西北,伏击了敌人整编第76师和整编第1师的167旅,仗打得非常勉强,主要原因还是缺粮。饥饿的干部战士们体力严重不足,加上大雨不断,使战斗伤亡很大,第二纵队政治部要求指战员们要与敌人“比忍受困难的能力”,但无论如何人总归是要吃饭的,哪怕是糠菜糊糊。

1948年2月,在根本改变陕北战略局面的“宜瓦大捷”中,由于增援宜川的敌整编29军刘勘所部小心翼翼行军迟缓,彭总一度忧心如焚。因为到2月28日,西北野战军已经断粮,如果刘勘三日内不钻进伏击圈,彭总只能收兵撤围。所幸在胡宗南的严令下,刘勘率领两个整编师还是钻进了口袋,次日凌晨,战斗打响。



真的无法想象,埋伏起来的西北野战军的干部战士们,是如何在雪地中如何度过漫漫饥寒之夜的。是役,经过三天激战,饿着肚子的战士们将敌人分割包围后,几乎是用刺刀全歼敌人一个整编军部、两个整编师部、五个整编旅10个团29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辎重粮食,陕北战场的局势终于“过山坳”了。

所以“士兵上战场前饿着肚子”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除非像西北野战军这样极度困难的局面,否则吃上饭才是士兵维持体能和作战能力的基本条件。唯一貼点边的是,战前不可以吃的太饱,否则在剧烈运动下肠胃会出现问题反而影响了作战,另外如果吃得太饱,人会出现困乏和精神不振的现象,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但是饿着肚子上战场,绝对是无稽之谈。

最佳贡献者
2

上战场前要饿着肚子?难道死也要做个饿死鬼吗?

前线战士太难了,不能让战士们流血又流泪!上战场前一定要吃饱!后勤保障一定要充分!

在《亮剑》种,有这样一个镜头:

淮海战役战场上,楚云飞视察阵地,却发现战士们没有吃早饭,就问团长。团长说,拿下赵庄阵地再吃饭!听着很燃是不是?其实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时期。

《左传·成公二年》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打鲁国,晋国带着卫国来打齐国,齐国很瞧不起晋国,对敌人们说“欲勇者,贾余余勇!”双方约定第二天早晨开战,第二天齐顷公迫不及待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这里面用了两个成语,“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余勇可贾的意思是我们的勇气很充足,要不要分一点给你们啊!灭此朝食的意思则是今天灭了这帮敌人再吃早饭!

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的结果必然是骄兵必败,这一战,齐国大败亏输,齐国国君齐顷公差点被俘虏。

齐顷公的故事告诉我们,灭掉敌人没有那么着急,让士兵们吃饱饭在上战场,是很重要的。当然,如果真的想要趁着敌人吃饭睡觉时发动奇袭,那可以把士兵们吃饭睡觉的时间提前,但不能推后。

《亮剑》中这个镜头,本来是嘲笑国军虚张声势,不关心战士死活,结果演出来的效果却成了国军战士嗷嗷叫士气旺盛,彻底跑偏了。很大程度上说,是因为主创人员和观众们大都不知道“灭此朝食”发明者的战斗结果。

说完这些,来给大家讲讲战士们出战前为什么一定要吃饱饭。我分析理由可能至少有三个:

1,战斗时间可能很长,不吃饱根本没有力气。

一场战斗能持续多长时间,通常来说是一天,当然一触即溃的国军渣渣例外。解放军打阻击常常以一天一夜为单位,白天敌人(国军和美韩军都是)借助炮火和空军掩护发动攻击,解放军拼死抵抗,往往丢失阵地。到了晚上,志愿军借助夜色发动反击,夺回阵地。以诞生“最可爱的人”的松骨峰阻击战为例,第38军112师335团一个连,抵抗美韩军冲锋长达十几个小时,其实就是天亮的时间。天一黑,志愿军发动总攻,敌人全面崩溃,成了赶羊抓俘虏。

2,一线阵地没法吃饭,不在后方吃点热的,可能这辈子再没机会了。

一线阵地是什么样的情况,恐怕和平时期的人们很难想到。抗美援朝时的38军军长梁兴初在前线吃饭,一枚弹片直接掉进碗里。梁兴初说,没有肉,哪里来的骨头?前线为了隐蔽目标,不能生火做饭,志愿军常常是一口炒面一口雪,互相鼓励的话就是“等回去了咱们包饺子吃!”有个部队损失很大伤兵在修整,却发现没有打好配合的兄弟部队却在开开心心吃饺子,二话不说去给他把锅砸了。官司打到志愿军司令部,彭总说,砸的好!打不好仗还吃什么饺子!

3,不吃饱,没力气打阻击,更没力气打冲锋,战斗可能要失败。

在轻步兵时代,尤其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我军战士补充能量的主要方式就是吃各种主食粮食。不像现在,可以带着一条士力架,一吃就来劲。战前吃饭时,战士们都有一顿饭顶一天的觉悟,自然不会让自己饿着。如果吃饭不吃饱,阻击时丢不动手榴弹,冲锋时被敌人一推一个趔趄,这样的弱鸡,能打胜仗吗?

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进入上甘岭一线阵地的士兵,一直就是饿着肚子作战,他们不是不愿意吃饱,他们实在是没有补给。当时送上去一个苹果一个水果糖就算立大功。曾经入选小学课本的《一个苹果》,讲的就是上甘岭的故事。

不懂战争,就不要随便给战士们规定条条框框了,上次就有网友说不许捡敌人的枪,现在不许吃饭,下次估计是不是有人要规定不许戴头盔了(这个好像真有)。

3

不是因为不给吃饭或者粮食不够,而是上战场前,饿着肚子紧急时刻能救命,吃饱了有得自己好受的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们都知道人要吃饱了才有力气做事情,也才能把事情做好,不然肚子一饿起来,咕噜噜的叫,什么事情都办不好。但这句话放在战场上就一定适用了,一般情况下,士兵上战场前都不会吃的太饱,或者饿着肚子。

  •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个要从人体本身说起。因为人在吃饱的时候,身体的机能就会促使血液循环加快,带动身体消化食物,这个时候人很容易进入疲劳状态。要知道这是在战场之上,一个犯困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下一秒可能命就没了。

虽然饿着肚子也挺难受的,但是这也有利于精神的高度集中。然后就涉及我国的传统思想了,留着饭等打完了,回来吃,这是一个念想,提醒自己留着命,不要做一个饿死鬼。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关乎士兵们的性命。战场上刀剑无眼,炮火无情,士兵们难免会受伤。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手术了,如果士兵体内有大量的食物的话,便会很致命,因为这些体内残留的食物残渣很容易滋生细菌,严重话,直接会导致手术的失败,造成士兵死亡。

这两点就是为什么士兵上战场前要饿着肚子的原因。关键时刻能保命,只是真的上了战场又有几个能回来呢?

4

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竖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至少在古代很多的时候,当兵就是为了吃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粮食对于军事行动,是重中之重。让士兵饿一顿或许还能保持基本秩序,饥饿超过三顿,军队必乱。所以就别提让士兵饿着肚子上战场了。


设营扎寨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埋锅造饭。有重要军事行动,也都是“三更造饭,五更拔营”。所以就是必须让士兵吃饱了才能去上战场。连这点基本保障达不到,该要士兵卖命,那是不科学的。有些重要的攻坚敢死的战斗,还必须准备酒肉,让死士们吃饱喝足,上战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主要是古代生产力低下,粮食单一,且供应不足。很多士兵长年实际上保持着饥饿与半饥饿的状态。打仗是耗费体力的事情,饿着肚子上战场,不但影响战斗力,还影响士兵的战斗意志。


但是上战场前,对于长期保持饥饿状态的士兵,却只允许吃七八成饱,剩下带着定量的干粮随身。

这实际上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士兵长期以来保持饥饿状态的情况下,突然吃多了,容易血糖升高,容易犯困,视力下降。而且饱腹以后剧烈运动,容易引发消化器官得受伤。

所以特别是到了近代战争中,战士们会在战斗的间隙,随时多餐补充能量。

在《集结号》中,在淮海战役中,突然整个战场安静了下来,九连连长谷子地一边向敌军喊话,“九连给国军弟兄们准备了两样吃的,一个是子弹,一个是饺子。把枪举起来换双筷子,九连陪弟兄们一起坐下来吃饺子。”


而就在谷子地喊话的时候,焦大鹏和姜茂才等人就在那啃饼子。因为都已经默契了,接下来谷子地就要安排焦大鹏带几个人,去探情况了。不抓紧这点时间补充一下体力,不但多一份因为体力亏欠引发的危险,而且这种探营的冒险,牺牲几率比其他人更大,弄不好就是最后一顿。


所以在战斗间隙,在刘泽水的指挥部,在后来的战地医院,有很多吃饭的镜头。谷子地甚至嘲笑赵二斗吃饭的揍性和自己曾经的一个兄弟一样。


实际上这些场面斗说明了,战士们在战斗之余,不停地补充能量。因为谁都不确定下一场战斗什么时候打响,自己什么时候就可能牺牲,下一顿什么时候才能吃上。

所以要随时保持最好的体力状态去迎接将要发生的战斗。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5

吃饱饭,也是提高战斗力的关键。

吃饭对于士兵太重要了,遇到打仗时,军队会想法让士兵能随时随地的及时吃饭、补充能量。

(上图,给志愿军做炒面)

例如古代,给前线的军粮大都是饼子、锅盔、馒头、肉干、咸菜一类的东西。拿起来就能吃,不生火做饭也行。秦军打仗时,就是带干粮锅盔,就着水就能吃饱。这就是为了方便前线士兵,让他们能随时随地及时吃口饭,补充能量。谁也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出现,下一顿饭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吃上。


到了近代,吃饭也是我军非常注重的事。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我军前线士兵吃的最多的“军粮”是大饼!烙饼(煎饼)和缝鞋是妇女们支援前线的最重要两种物资。例如,八路军去伏击日军的时候,附近村庄的抗日武装会联系周边村的妇救会妇女烙饼,给前线士兵提供食物。烙饼的事,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有体现。


朝鲜战争时,我军吃过炒面。这个“即食”的主食是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提议制作。小麦粉占70%,剩下的是大豆粉或者高粱粉,再加入少量的盐。混合后炒熟,装进长条形布袋里。一袋炒面能够给一名志愿军提供7天的能量。


我们看电影《集结号》,在谷子地对国军喊话的时候,焦大鹏和姜茂才等人都在忙着啃大饼。演的很写实,这才是打仗。战斗太激烈了,争分夺秒,根本没时间“埋锅造饭”的慢慢吃。真是有空档机会,就吃一口。谁也不知道,要打多久,必须随时补充能量,保持体能。

所以,题主说的故意让士兵上前线前饿肚子的事,不存在的。一般情况下,士兵在驻地可以吃到热饭。到前线以后,也能吃到“即食”干粮,肯定不会有意让士兵饿肚子。

6

士兵上战场前要饿着肚子是不正确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士兵刚吃完饭,饱着肚子是不能上战场的。在著名的京剧《定军山》中,黄忠的经典唱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里,就清清楚楚的说明了吃饭和交战之间的时间关系。这段经典唱词是这样的: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进退俱要听令号,违令难免吃一刀。

三军与爷归营号!

到明天午时三刻要成功劳!

我们可以看到,黄忠出战之前,首先要做到的是让将士们饱餐一顿。这段连做饭到吃饭的时间算是一通鼓的时间的话,到和敌人交锋就要到四通鼓的时候了。如果将吃饭时间设定为半个小时,那么上阵交锋就是在吃过饭两个小时左右了。


所以说,让士兵饿着肚子上战场是没有依据的。在战前让士兵吃饱,能够保证士兵的体力精力是至关重要的。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在这方面就吃了大亏。美国的后勤供应比较充足,他们给自己的将士发放的是应急的甜食。在一场海空战的时候,美军一次性的就发放了四十万根糖果条,作为美军将士作战时的能量补充。

而日军给自己的将士准备的则是夹着梅子的饭团。可是,由于战斗激烈,这些饭团根本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没有制作出来,有的没有发放到位,有的根本就没有时间吃。结果,在战位上的日本官兵整整饿了一天肚子。在战斗中,精疲力竭的日军多次发生误判,最后,日本被打得惨败。日本在事后总结经验的时候,后勤问题也被提出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至于说,让士兵饿着肚子上阵,是对命令的曲解。一般军队开饭是在战斗开始前两个小时左右。这个原因和人自身的生理原因有关。在吃过饭后,人的消化系统开始运转,在这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人的身体机能偏向于消化,其他方面就有所削弱。我们有很多人有饭后晕的毛病,吃完饭要休息一会儿,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说,在刚刚吃饱饭就去工作,经常会出问题。就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在参加需要长时间完成的工作时,大家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这项工作不完成,就不吃饭。哪怕干一天,也要饿着肚子干完。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途一吃饭,大家都会摊掉,就无法彻底完成工作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对早晨那顿饭十分重视,曾经有过一个人创下了早餐连吃六个烧饼夹牛肉的记录。


打仗也是一样。在吃完饭休息好后,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战斗。当然,也有人说,饿肚子是为了防止受伤后避免肠道感染,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不过,顺应人的生理特征,进行战斗前的安排,才是真正的原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7

大型战争中,饿肚子的军队打不了仗。

古话说,民以食为天,军队能不能吃上饭,直接影响士气和战斗力。世界上没有饿肚子打仗的军队,让自己军队饿着肚子打仗,这个指挥官一定疯了。

首先在古代,军队并没有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即早餐和晚餐。古代军队作战全是体力活,要行军到战场刀砍斧劈,没有战斗间隙和修整,不吃早餐怎么行?

其次,即使人扛的住饥饿,战马却不行,不给它们喂饱草料,上战场一定掉链子。所以即使想抢先动手,也要提早埋锅造饭、喂饱肚子。只有游动作战的小型部队,才能依靠胡饼、炒面等干粮,解决吃饭问题。

现代战争中,小型战斗才会有先打仗、后吃饭的现象。

现代战争中,战场伙食供应能力大幅提高,单兵有随身携带的口粮,可以因小型作战的需要,如战斗任务不重,两三个小时就能解决,这种时候,指挥官可灵活调整吃饭时间。

但是正常作战中,只要有条件一定是先吃饭,后打仗。毕竟严格吃饭时间,让后勤尽可能提供丰盛、营养的食物,是保持军队士气的重要内容。


部队上战场,是拿性命搏生死,谁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如果这种时候还让部队饿着肚子上战场,是会影响士气的。

只是战前部队要求士兵只吃七八分饱,避免吃的过饱引起犯困、肠胃不适、负担加重等情况,另外给士兵配发简易食品,在战斗间隙可以补充能量。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感谢点赞和关注。

8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标准的胡说八道。

自古有句名言:皇帝不差饿兵。

大家看水浒传的 淮西的王庆。

王庆开始只是房山的草寇,充其量不过一二百喽啰,根本没什么了不起。

然而,王庆却能迅速占领房州城,进而割据淮西,几个月内扩充到2万人规模,成为一方势力强大的军阀。

为啥?

就是因为最初皇帝派来对付王庆的房州军队,连肚子都吃不饱。

书中这么写:朝廷正要让房州兵马去攻打房山,两营军忽然鼓噪起来,却是为两个月无钱米关给,今日扁着肚皮,如何去杀贼?军情汹汹,一时发作,把那兵马总监胡有为杀死。抬手张顾行见势头不好,只护着印信,预先躲避。城中无主,又有本处无赖,附和了叛军,遂将良民焚劫。那强贼王庆,见城中变起,乘势领众多喽罗来打房州。那些叛军及乌合奸徒,反随顺了强人。因此王庆得志,遂被那占据了房州为巢穴。

就是这个道理了。

你连自己士兵的吃饭都解决不了,人家直接就造反了,更别谈为你去打仗。



还有一句话:兵无粮草自散。

任何强悍的军队,如果连基本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必然会瓦解。

邱会作在抗战的延安时期,开始负责驻扎延安军队的军饷问题。

但他所在的军委供给部,压根就没钱,导致部队连最基本的菜金都拿不到(战士们的伙食费)。

这样一来,就闹出很多笑话。


邱会作回忆录这么写:部队多数领导能体谅供给部的处境,但也有人不相信,认为是有钱不发,来吵吵闹闹的事常有发生。有一天,陈奇涵、陈先瑞、武亭三个人同时找我要钱。陈奇涵是绥德五县警备司令,那里是统一战线区。他要上任,我发了一百元钱。他啼笑皆非,领吧实在太少;不要嘛,一文没有,还是打了领条收下了。陈奇涵曾是黄埔军校教官,大革命时的党员,又是我兴国同乡,我一直视他为兄长。但人情是人情,公事公办只能给他一百元钱。

陈先瑞是七十四师师长(后改为警备二团),部队驻洛川,也在统战区。他来领饷,我发了二百元。他嫌少,怒气冲冲地骂:「部队几个月没发菜金了,二百元够个屁用!没有钱就不要养兵嘛!」不想打领条。

武亭是炮兵团团长,也驻在洛川,但无统战任务,我一文没给。武亭说:「他们还领了钱,我一个子儿也没有。这怎么行?」吵了起来。陈奇涵强行拉着他们走了。

滕代远参谋长知道了这件事,找陈先瑞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军委供给部确实没钱。



看看,就是这样了。

所以,保证士兵能够吃上饭,这是军队最低要求。如果士兵整天忍饥挨饿,哪里有体力训练、打仗?

况且,一直军队如果连让士兵吃饱饭都做不到,想要打胜仗恐怕也是很难的,甚至不可能。


即便阿富汗游击队、南斯拉夫游击队,最低程度吃饭也不是问题。

大家记得电影《桥》吗?老虎找到意大利爆破手,几个人一起吃饭。少年游击队员端出来的食物是面包、羊腿、奶酪还有酒类等等。

这不低于当时普通南斯拉夫人的水平,所以游击队员才有战斗力。



今天解放军为什么全力提高士兵伙食,也是同样的道理。

吃饭吃好了,才会有更强的战斗力。

9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实际上都是要先吃饱饭,然后上战场。各类影视剧中都有“三更做饭,五更出发”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

长征是红军最艰难的时候,很多时候战斗都是来不及吃饭,就要立即行军,也有很多时候是没有粮食可吃,但是只要在这有条件的情况下,红军一定会先吃饱饭,然后进行战斗。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已经度过草地,也明确落脚陕北根据地的目标,但是红军经过草地之后,是在是太辛苦了,从干部到士兵,都是忍饥挨饿连续行军十几天,全靠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支撑前行

10月初,中央红军渡过渭水,距离陕北根据地又近了一步,但是摆在他们面前的西兰(西安到兰州)公路,是一个难关。西兰公路两边并没有可以用来遮挡的障碍物,而大路又便于国民党部队的行动,为了打好这一仗,中央红军在前一夜下达了“大家吃好”的命令。

命令是由政治部提出的,这时中央红军正在通渭县城,这是红军所经过道路上比较富裕的城市了。红军指战员和战士收到政治部“大家吃好”的命令后,这个就开始忙碌的准备了,大家分工明确,一部分到街上、回民手中以高价购买鸡肉、羊肉、牛肉、鸡蛋以及各种蔬菜等事物。

还有一部分则到县城边的河滩上布置会场,工兵花了一天的时间布置了一个临时舞台。因为晚上六点以后,国民党的飞机就不会来,所以聚餐在晚上进行。

会议宣布开始后,全体歌唱《国际歌》,之后由参谋长叶剑英发表讲话,讲话主要说明北上抗日的决心和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心,最后宣布会餐开始,红军战士都高兴的饱吃一餐。

后来毛主席和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也到了通渭县城,负责接待的警卫和接待的耿飚就到城中找到了一家餐馆,拿出五块大洋要订两桌酒菜。这可让酒店老板为难,因为按照当时的消费能力,他们酒店是如论如何也做不出这么贵的一桌菜,最后耿飚就让他赶好的上就行。

  • 晚上毛主席一行人到了小酒馆,在这里他们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这是自长征以来都未有的时刻。不喜欢喝酒的毛主席也喝的微醉,他还请张闻天吃辣椒,张闻天尝了一口连说:“太辣、太辣。”毛主席则开玩笑的说:“吃辣椒的人最能革命嘛。”

第二天一大早,中央红军就开始了突围西兰线的军事行动,在控制西兰线的战斗中,中央红军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最终撕开了一个十几里公里长的口子,中央红军顺利从中间渡过,开始直插陕北与红十五军团汇合。

10

不给早饭吃,你哪来的力气呢?

现在的人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那种情况,也就是巨大的劳动工作量,这种事情你如果持续做一个时期的话,你就会发现一个固定的规律,也就是你肚子饿的时候,你是真的没有力气,或者是真的没有集中力去做事情!

你会发现那个时候肚子饿了,然后整个人想要集中力气想要去集中注意力做事情,但是你整个身体就会一直给你报警!告诉你注意力没法集中,告诉你提不上来力气,你还就是没有办法,知道这个时间段,过了之后就是那一段空伐,饥饿感过了之后你身体才会慢慢的恢复,但是永远不可能恢复到那种高度集中注意力和力气瞬间爆发的那种状态!

不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这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历!

所以这就带来了一个军事上面的谣言的一个破灭!也就是士兵不要吃早饭,这是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一个情况。(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我告诉你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你就算是自己饿肚子,也不能够让士兵饿肚子!战场之上的恶劣情况,这不是说一句简单的精神胜利法就能够成功的!吃不饱饭,即便士兵愿意替你作战,士兵的反应力和注意力不如别人,最后会导致在战场之上会出现一面党徒上。当然,还有一种更恐怖的情况就是士兵反水!

其实现在想想,亮剑里面89师的官兵,之所以没有攻破阵地,是不是因为没吃饱饭的问题……

古今中外,为了这个粮食的问题,可以说都是操碎了心,就怕士兵吃不饱饭。吃不饱饭,士兵跟你闹,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包括曹操,曾经也因为这个事情头疼过!

当兵吃粮吃粮,当兵人家过来当兵,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替你去干活,替你去打仗,不是说过来饿着肚子听你作战的!所以对于士兵来讲,在你这里能领到粮食制天经地义的事情,你如果不给粮食,就是你不要脸的事情!

当时吃饭,不能够吃的全饱,这也是一个事实!同时这是一个军事常识,吃的全保以后你人一旦运动起来,不会有那种恶心想吐的感觉,所以在军队里面一般提上都是吃七八分饱!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