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侍卫反佩腰刀的形式是乾隆后期才形成的!乾隆早期及之前的清朝士兵虽然也有反佩腰刀的情况,但不是普遍现象,我想只有在骑上战马时才反着戴的。

关于清朝侍卫反佩腰刀这种形式的议论还是很多的,下面我们从其中两个方面分析下:

一,清朝侍卫反佩腰刀是一种礼仪。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个礼仪之邦,做什么事都得讲究个礼仪,已显示我国格所在。

清侍卫的佩刀名叫“太平腰刀”,顾名思义,太平、和谐之腰刀。乍一看去,好像有自相矛盾的意思,你想,太平又和谐这样的字眼放在刀上恐怕不合适吧……不过既然叫做太平腰刀,肯定有其内在意思。古人是这么解释的:反佩腰刀,刀鞘尾部冲前,刀把冲后,有友善之意。反过来说就是,虽然我有刀,但是是反着佩带的,显示出佩刀者是没有恶意的。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刀把冲着自己,总感觉没有安全感一样是吧~

二,清朝侍卫反佩腰刀是骑射战术的广泛应用。

清朝人以前是金人,跟中原人不一样,中原的军队大多为步兵,而清朝是以骑兵为主。

既然是骑兵作战,那么士兵武器装备的佩戴可就有讲究了,因为满族士兵不仅要控制战马,而且还要在运动中熟练运用身上的武器,他们在马上要用刀,要射箭,这时如何协调武器装备的佩戴就至关重要了。

我们都知道,清兵的腰刀是在左边的,弓也是放在左边的。这时如果刀把冲前,我想会一直和弓弩在摩擦在碰撞。这样容易损坏兵器不说,单单拔刀这个动作就够受的,因为有弓弩在碍着事呢,短兵相接,慌乱之中估计拔刀速度会大大降低。而且这样拔刀后容易伤及战马,从而影响战斗机。

这时候清兵的智慧就显现出来了,反佩腰刀不就解决了?反佩腰刀不但解决了刀和弓弩的打架问题,而且还不会伤害战马。还有一点就是,右手背后拔刀后可以直接向前砍杀,自带惯性使战刀更有杀伤力。我们都知道,一个物体在运行中,重力加速度可以增强物体的势能!

所以我认为,正是由于这种技战术的成功验证,到了乾隆后期才全面开展应用的。无论普通士兵也好,皇宫侍卫也好,腰刀一律反着佩戴,最终形成了一种规则。

三,个人感觉反佩腰刀更帅气。

感觉帅气纯属个人感觉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把刀把冲前和冲后互相对比,是不是感觉刀把冲后刀鞘冲前显得更沉稳?一般刀把末端还有吊坠,在后面随着身体转动而摆动,是不是显得更潇洒?所以我感觉反佩腰刀从形象上来说更帅气一些。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斧正!谢谢!我是@玺印芳华 感谢您的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清朝侍卫“腰刀反佩”的问题众说纷纭,有资料表明是从乾隆皇帝那是兴起的。

常识告诉我们,腰间佩刀都是刀鞘在身后,刀柄在前,这样便于抽刀,也符合人的习惯。

但是清朝侍卫的腰刀却是反佩着(见上图),清朝的侍卫为什么和多数人的习惯不一样呢?

清朝在关外时,也就是在努尔哈赤时期,女真人打猎是不带腰刀的,主要是骑马射箭狩猎。

带刀最多带一个匕首,也就是很短的刀子,用来切割猎物。狩猎根本用不着长刀,没有猎手用腰刀捕获猎物的。

用弓箭捕猎危险系数小,女真人善于骑射,加之带刀骑马不方便,所以那时候的女真人很少带腰刀。

到后来情况有所改变,努尔哈赤要掠夺明朝的土地扩充地盘,这样就和明军发生了冲突,冲突升级就是战争。

明军除了有弓箭以外,还善于用刀和枪,虽然明军的骑兵不如清朝的骑兵强大。但清朝为了适应具体情况,效仿明军为八旗兵配备了腰刀。

清朝的铁骑以速度著称,来时如秋风扫落叶,佩戴腰刀如虎添翼。

但是问题来了,如果像明军一样刀柄在前,刀鞘在后,刀鞘和背在身后的箭袋经常发生碰撞,而刀鞘在前,刀柄在后则不会发生这种碰撞情况。

到后来,八旗兵慢慢就形成了反佩腰刀的习惯。

有人肯定会问,明军的骑兵不一样有这样的困惑吗?为什么明军骑兵正佩腰刀呢?

明军确实有这样的困惑,一是明军习惯了正佩腰刀,八旗军从前不配腰刀,从一开始就实行反佩,之后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清朝入关以后,到了乾隆年间,八旗军的一些习惯慢慢汉化,骑马少了,慢慢士兵就正佩腰刀,就是刀柄在前,刀鞘在后。

唯一保持反佩腰刀的是宫中的侍卫。

侍卫的这种腰刀叫做“太平刀”,其实就是一种仪仗式的刀,叫“太平刀”意思是说这种刀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一种佩戴礼仪。

就好比韩信当初佩戴宝剑是一种贵族的习惯,当时你让沿街乞讨的韩信用宝剑杀人他也不敢。清朝侍卫的腰刀和韩信的宝剑一样,都是象征性的兵器。

乾隆皇帝之所以让侍卫反佩腰刀,其真实意图有防止暗杀的意思,如果侍卫真想暗杀皇上,从后面抽刀一是不方便,二是动作幅度比较大,这样容易被人发现。

点赞、转发、评论加关注,春秋君每天给你好看的文章。

文/秉烛读春秋

3

清朝皇宫中,除了有大量的宫女和太监外,还有数量不少的侍卫。这些侍卫都穿着着特定的侍卫服,而且他们常常会在身上佩戴着一把腰刀。这是因为他们需要负责皇宫的安保。但很奇怪的是,清朝的侍卫的腰刀是反着佩戴的。也就是刀柄向后,刀尖向前的佩戴方式。

其实清朝前期的勇士腰刀并不是一直反戴的。道光年间,有一位叫做奕赓的侍卫写了本《侍卫琐言》,其中记载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清朝侍卫的佩刀都是正带,刀柄朝前,刀尖在后,但到了乾隆后期,佩戴方法就截然相反。这种佩刀方法,在说书人的口中也有了一个名字,或许通过这个名字,我们能窥探其中的原因一二。

腰刀反着戴,刀柄就大概会在后腰上,这是右边挂好箭壶,左手拿着弓,保持这样的姿势不管是要射箭还是要拔刀往前劈砍,都可以一气呵成,不会耽误时间,武器之间也不会相互影响。所以说这种反着佩刀对满人来说并没有那么陌生。当然我们说侍卫们反着佩戴腰刀,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我们最开始说的那一点,就是为了礼仪,体现和平的意思。




4

1.乾隆后期才流行的佩刀方式。

在很多资料记载上,士兵或者侍卫的佩刀方式都是刀柄更靠前,刀尖则往后,这样士兵伸手就很容易拔刀。但是清朝时期的士兵,他们的佩刀方式确实完全相反的,是刀柄靠后,刀尖向前。有些学者刚发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因为这是满族内部独特的佩刀方式,可经过考察,却发现不止是这样的。

学者考察到一本由侍卫所编撰的《侍卫琐言》,其中记载了康熙雍正期间,侍卫们的佩刀方式以刀柄在前为主,直到乾隆后期,才大规模使用刀柄向后的反带方式。这也说明了这种反带腰刀的方式,并不是一种习俗,而很可能是一种规则改变或者军事改革。

2反带腰刀不是一种无敌意的暗示

这种独特的佩刀方式被民间的说书人称为“太平”。民间的人认为会这样佩刀,不过是一种礼仪。因为在经历了康熙雍正时期的励精图治后,乾隆时期国力旺盛,平民安居乐业。侍卫和士兵不需要为了国家、皇族的安全而担心。因此将腰刀反向佩戴,向对方表达一种无恶意的意思。

可是经过学者研究,除了上文的《侍卫琐言》外,他们还发现了很多乾隆时期以前的反带腰刀的情况,甚至有康熙帝反带腰刀的画像。这说明反带腰刀与尊重、无敌意这些方面无关。如果与这种象征性的意义无关,那也许可以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考虑。

3.这样的佩刀方式有利于马上作战。

我们知道满族是马上的民族,他们的祖先都是靠着畜牧业为生,天生就很擅长骑射。满清军队的骑兵往往是最厉害的。他们不仅能骑马,还能在马上射箭、用刀。满清的骑兵身上往往会带着挂着弓箭、箭袋、腰刀。

一般来说,腰刀会放在骑兵的右侧,箭袋会挂在右腿,弓箭在左手。如果腰刀是刀柄在前,拔刀的动作变得容易,但是却很容易会碰到箭袋,甚至划伤马匹。如果是刀柄在后,这样拔刀的动作虽然会比较困难,但是骑兵却难过在拔刀和射箭间很快的转换。这样骑兵的战斗力就提高了。

我觉得反带腰刀很可能一开始只是小范围的使用,到了乾隆后期,为了方便战斗,对佩刀方式进行了改革,让所有的侍卫和士兵统一佩刀方式。综上所述,反带腰刀虽然很奇怪,却能大大地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因此逐渐成为了侍卫的佩刀习惯。


5

正代会被任为制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