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只从贾雨村得50两银子以后就走,这一件事来看,他确实重视自己的学业,而更加重视学业考试,即科举考试,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没有什么不好的。

然而联系贾雨村的前后表现,他如此举动确实让人觉得不妥,甚至觉出他就是无礼。

先看他对恩人之女英莲。

甄士隐显然是贾雨村在科举考试道路上的恩人,可是面对甄士隐的女儿英莲一案时,他却徇私枉法,知恩不报。其原因很简单,案件的一方薛蟠,家里有钱有势,而且四大家族联络有亲,这正是他贾雨村要投靠的一方。为此,他只有把英莲一脚踢开了。

再看他对为自已服务的门子。

门子把案情实底交给了贾雨村,护官符也讲明给他,贾雨村对门子表现了异常的亲热,而待断完案子,他又一脚把门子踢开了,而且是越远越好。

可以说贾雨村的人生观那就是一个字“利”,有利,则亲近之;无利,则一脚踢开。尽管你曾经对我有恩,但雨村不讲这些。

第三看他如何对待贾赦。

贾赦喜欢扇子,而石呆子就有好扇子,贾雨村怎么办呢?因为他要依靠贾家,所以他就不择手段,宁可逼出人命来,也要把扇子拿到手。贾雨村达到目的地了。

我们反观贾雨村,他得到50辆银子以后,不辞而别离开了甄士隐,应该说这是贾雨村之前早就要达到的目的。为此他曾在甄世隐面前表现雄心壮志,而他的吟诗作赋又无外乎为了引起甄士隐的注意,引起甄士隐的同情心,从而来帮助他。

既然我达到了目的,你甄士隐的价值也就到头了。我还需要你干什么呢?其实这里也是一脚踢开了甄士隐。

总之,贾雨村就是一个从骨子里坏的人。

最佳贡献者
2

红楼梦开篇并未直接写贾府,而是先从两个小人物入手,甄士隐和贾雨村,说是小人物,其实却贯通了整部书的线索,时隐时现,有着不同寻常的寓意。

彼时,甄士隐是姑苏阊门外一个乡宦,小有家资,禀性恬淡,不求功名,却乐善好施,人品一流。在其附近的葫芦庙里住着一位穷儒,以卖字作文为生,常与甄士隐来往,此人便是贾雨村。

贾雨村并不是一般的穷儒,其祖上也是诗书仕宦的旺族,因是到了他这一辈,祖业已消亡殆尽,只剩他一人,本想进京求取功名,只是因路途境遇困顿在此耽搁住了,只得等待机会再出发。



恰适中秋节,甄士隐特备了酒席邀雨村来家,在席间贾雨村直言因行囊路费无着落而耽误了上京求取功名,甄士隐速封了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送给他,并嘱咐:“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但是雨村却并未听从甄士隐的建议,而是留下一句让和尚转告士隐,第二天早起便进京去了。

从人情事故上来讲似乎不大妥当,恩人救济银两,自当感激不尽,哪有不辞而别的道理。但是我们从某些细节分析,贾雨村的这种行为却正是符合了他的特点。

甄士隐与贾雨村的交往一向比较随性

看甄士隐和贾雨村的日常交往,两人已经十分熟识,因此免去了许多的客套。

一次,甄士隐与雨村正在家中闲谈,有家人来报“严老爷来拜”,士隐慌的忙起身谢罪道:“恕诳驾之罪,略坐,弟即来陪。”雨村亦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首,士隐已出前厅去了。

看来这个严老爷是个极为重要人物,士隐忙忙的丢下雨村便快步的走了。而雨村并不因主人离去就告辞,而是自己在房里翻弄书籍解闷。而等到最后,雨村才从小童口里打听前面已经留饭,便自己从夹道中出门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

士隐留客吃饭却并没有通知雨村,而是由他自便。是忘了吗?这个可能性不太大。而贾雨村受到如此慢待却也没有任何怨言,只是自己去了。只能说甄士隐与贾雨村之间的少了礼数与客套,比较随性,两人并不因此而生疏计较起来。

这也就不难理解,后来贾雨村为何会不告而别而不顾及甄士隐的感受了。



贾雨村虽落魄,但面对甄士隐这样的乡宦却十分自负与孤傲

自古尊崇读书人,因此,不论是否状元及弟,凡是读书人便有几分清高。而贾雨村更是如此,他自认为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家道中落致使他的抱负不得施展,因此才有了“玉在匵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感叹。

甄士隐邀他中秋佳节共饮,他并不推辞,欣然前往。并没有穷书生的自卑感,在席间更是高谈阔论,那首有名的诗便道出了他并不甘于人下,并且对于自己将来定能飞黄腾达的肯定。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睛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对于这样的自我肯定,甄士隐是认可的,他其实是一直想资助贾雨村,又怕太唐突了,伤了贾雨村的自尊心。因此及待贾雨村自言需要路费上京时,甄士隐仿佛是早就盼望这一天似的,赶紧封了五十两银子并两套冬衣,并且期待一年之后待贾雨村高中之时再相聚。

而贾雨村急急盼望的路费到手之后,他的态度并不是想像中的那样喜形于色,感恩戴德。而是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直到三更方散。这又是为什么呢?

  1. 与甄士隐交往已久,他已经深知甄士隐的意思,借着酒意说出囊中羞涩,既不失面子,又能促成这桩美事。这是贾雨村意料之中的。
  2. 贾雨村虽潦倒,但是比起商贾乡宦仍然有一种优越感,如若表现过于急切,便失了他的面子,虽内心狂喜,也不能流露半分。



贾雨村心机深重,深知甄士隐这五十两银子是自己仕途之路的开端,但仅限于此,之后再无帮助,因此,辞与不辞,得罪与否都不妨碍他今后的发展

甄仕隐只是一名乡宦,无权无势,只是手中有些银钱,他爱惜贾雨村的才华,愿意解囊相助,是他的乐善好施,至于回报或许并没有想太多。

贾雨村对于甄士隐的帮助固然是感激的,虽未面辞,也留了话,说得入情入理,也无可厚非。只是这淡淡的态度让人们感觉不舒服。

五十两银子对于贾雨村是及时雨,但是也仅是银钱上的帮助,今后怎样还要靠他自己筹谋,甄士隐的最大价值便是送贾雨村上京,至于之后的事,甄士隐再也帮不上什么忙了。

贾雨村也是看中了这一点,类似于平时做生意时讲的“一锤子买卖”,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贾雨村后来对贾府的态度便知。

贾雨村后来因林如海举荐拜到了贾政门下,贾政又帮他谋到了金陵应天府的职位,真是青云直上了。

同样是帮助贾雨村的恩人,一个给了银钱,一个谋了官职。最终的结果如何呢?其实是一样的。

贾府不仅能帮得了贾雨村一时,而且能帮他一路扶摇直上,对于权势这东西,贾雨村是深知其厉害的,因此,频繁出入贾府是在寻求更多更有价值的机会。

而一旦贾府势败,贾雨村又寻了更强有力的依靠,同样也是一脚将贾府踢到了一边,甚至还落井下石,毫不顾念昔日恩情。

读完全书再回头来看,连贾府这样对贾雨村恩情深厚的世家旺族,一朝失势,也会被他弃如敝履,何况甄士隐这区区五十两银子的资助呢?



贾雨村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善于钻营,冷酷无情,忘恩负义,这些词都不足以形容他骨子里的那种贪婪势利,但同时他又手段颇高,善于运用一切资源为己所用,凡有利的必趋之,凡无用的必弃之。

3

大丈夫做事不拖泥带水,文人做事不拘细行,贾雨村是个什么人呢?按《红楼梦》的描述,他是一个“奸雄”------人品不好,本事是有的。这样的人,连夜走才符合他的“人设”啊。


设想一下,以前就想上京,是没钱困在庙里,没办法就算了。如今拿到了50俩,不走更待何时,如果留到白天,和甄士隐正式道个别再走,那还是贾雨村吗?就不是了,那就成了懂“礼貌”的贾政了。


再说这个连夜走,细想大有学问,古代不太平,古人一般是能不走夜路就不走夜路的,又不赶时间,上京考试的时间绰绰有余。


那为什么连夜走呢?这就要推断他连夜着急走是去干吗了。之前说贾雨村在屋子里等甄士隐,结果就看到了一个姑娘,甄家的丫鬟,我记得好像是叫骄杏的。按曹雪芹的描写我们晓得这个姑娘不是多出色的人物,可是贾雨村呢,居然就遐想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贾雨村,穷,住庙里,一切是在熬着啊,火大懂吧,所以他一拿到银子,马上连夜,走了,去那里呢?我猜,是去青楼了。


这事儿他干的出来!

4

得到了甄士隐赠的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贾雨村不辞而别。其中原因,就在于和尚转达的一句话: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从这句话,可以窥探出“假语村”的真性情。

先看“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古代人都比较迷信,做什么事情一般先选个黄道吉日,赶考的人尤其重视这个。可是,读书人还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梦想呢。在梦想面前,一切都得让路。中秋赏月,想到回顾他两次的丫环娇杏,贾雨村有感而发: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试想,一个穷酸秀才,连赶考的路费都没有,怎样抱得美人归?想到平生抱负,贾雨村又随口一句: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玉和钗遇不到识货的人,不会有价值。对于功名的追求,已经让他迫不及待了。于是,赶考!赶考!赶考!管他什么吉日凶日,赶紧去!

总以事理为要”,是贾雨村的冷酷心理在作怪。儒家比较看重“礼”,这是贾雨村所不能回避的。恩公又赠银子又赠冬衣,却捂不热贾雨村的心,连句当面道谢都没有。他家道败落,在葫芦庙替人写字为生,看惯了太多的冷眼嘲讽,一颗渴望飞黄腾达的心,在日益膨胀着。甄士隐的善举,非但没得到他的感恩,反而成了打狗的肉包子,这为后来“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埋下了伏笔。

不及面辞了”,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贾雨村自己有欺骗别人的毛病,答应封肃替他们找英莲,等知道下落了,又不敢得罪薛蟠,用扶乩的托辞,把案件乱判一气,保住了自己的纱帽,让孤女结局凄惨。推己及人,他怕甄士隐酒后反悔,怕自己受到欺骗,所以三十六计走为上,连夜就出发了。

了解了贾雨村的真性情,那么他收到银两后连夜开拔,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5

这个细节能充分说明贾雨村是个忘恩负义的人,而且是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人,前面铺垫这个细节非常重要,为日后贾雨村的种种行为埋线了伏笔。贾雨村的这个连夜离开的行为至少有三层意思是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

第一 贾雨村并不懂得感恩。甄士隐一下子给了贾雨村五十两银子,这么大手笔的钱,彻底解决了贾雨村没钱进京赶考的难题,对于贾雨村来说这笔钱对他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人之常情,这本事甄士隐请贾雨村吃饭的家宴上直接给的贾雨村,贾雨村理应挑个时间回请一顿郑重感谢一下甄士隐,但是贾雨村丝毫没有感激之情,连夜就走了,说明贾雨村是个完全不懂感恩的人。

第二 贾雨村这个人是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做事是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兔突破一般人的做事规则的。

我们一般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有几个好朋友很正常,临行前总要做个告别吧,你偷偷摸摸走算怎么回事,当时甄士隐正在给贾雨村写推荐信,说明他也完全没有料到贾雨村会不辞而别,做出如此违背常理的事情。在贾雨村心里,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进京赶考,只要目地达到了,其他的任何事情他都不在乎。

第三 这件小事还反映出贾雨村这个人非常好面子,当仆人问他怎么不挑选一个好日子进京的时候,他的回答是读书人的事不在乎什么黄道不黄道,表面上看贾雨村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实际上说这话就是为了掩盖自己急于进京赶考的事实。

而且后开贾雨村做了大官之后,遇到之前那个葫芦庙的门子,因为这个门子是知道贾雨村底细的人,所以贾雨村终究还是找个了借口把门子远远的发配了。

这件事与贾雨村着急进京遥相呼应,说明他不但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且是做了之后还非常的要面子。

总结:贾雨村拿了五十两之后,就连夜走了,一件小事就充刻画了贾雨村的嘴脸和性格,为日后他的种种行径埋下了伏笔。

6

第一:可见贾雨村求取功名之急切。

贾雨村虽然后来黑化成为一名枭雄,但是初期却不失为一位有志青年。

他的诗作很见才情,也见气魄。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看贾雨村这诗作写得是何等的雄心壮志。诗词中的气象,往往透露出作者后来的命运。贾雨村虽然是一代枭雄,但是,此时的他尚未黑化,算得上是一名有志青年。

贾雨村府上原也是有势力的人家,后来没落寄居寺庙。他收到赠银不及告别就动身,说明他心中等这个机会等得实在太久太久。

第二点:贾雨村的不为礼法所拘,也隐隐透露出他日后的胆大妄为。

甄士隐算得上是贾雨村的知己兼恩人。他欣赏贾雨村,资助贾雨村,是看中贾雨村的才华和志气。

贾雨村不告而别,甄士隐并不以为意,这说明甄士隐为人豁达,但也看出贾雨村之为人不为小节和礼法所拘。

贾雨村这种特征,以及他的才华和志气,注定不是普通人。要么就是英雄,要么就是枭雄。

而事实上,贾雨村初期为官,并没有完全黑化。文本内说他被参侍才侮上。又扶正了奴婢出生的小妾娇杏为正妻,这些都说明贾雨村此时为人为官,尚在一种侍才自傲任性妄为的阶段。与后来的完全黑化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这与他跟甄士隐不辞而别的举动是相符合的。

第三:薄情寡义,见利忘义等性格特征,皆初露端倪。

贾雨村走时,竟然不曾通知一声甄士隐,这无论如何都是有点怪异的。

如果是一个心中有情义的人,小别甄士隐这种知己兼恩人的朋友,无论如何心中还是有些留恋之情。道个别,不止是礼节问题,更多的一份,对于欣赏自己,资助自己的感恩眷恋之情。

但是,贾雨村走时甚匆忙,也透露出此人是个寡情薄义之辈。

所以这里也是作者,为他日后为了利益,对恩人甄士隐的女儿甄英莲,见死不救,活活把甄英莲送入火坑,埋下伏笔。

总结:红楼梦确实是一篇世事大观的书。

不仅是其中包罗万象的美学,美食,香道,茶道,礼法等等的知识,也更包括人情义理的描写。

贾雨村一生岌岌于功名利禄,做尽了丧尽天良之事,最后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认真读这个人,其实也很感概。

人生有时终须有,人生无时莫强求。算计尽了世人,算计不过天理循环。贾雨村后来枷锁抗肩之日,不知道怀不怀念,当日在葫芦庙,读书抄经卖字画之时的简朴,却安详宁静的日子呢?

7

从表面看,贾雨村乃一介读书人,饱读不受嗟来之食的影响,但却因为生活所困,不得不接受甄士隐的馈赠,心中当然羞愧,自然不愿当面辞行了。

但是,贾雨村真的就急在这一时,要不辞而别吗?从心理学来分析,是贾雨村身上具有以下特质:

一、说明贾雨村此人极端自私。俗语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贾雨村受的还不是滴水之恩。可是,对于一个自私的人来说,别人对自己好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其实关于贾雨村的自私,这里还有表现,那就是接受甄士隐的厚礼时,他的表现,是“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你看看,白吃还白拿,感觉理所当然,只有自私的人才会如此坦然。

二、说明贾雨村此人极端冷酷。换做一个受到别人这样帮助的人,一定是感激涕零的,一定要充分的表达自己对恩公的感激之情和尊重之意,可是,贾雨村想的根本就不是这些,他想着的是怎么尽快去做自己的事情。可见此人冷酷无情之极。

三、说明贾雨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贾雨村早早的不辞而别,在我看来,除了充分暴露出贾雨村的极端自私和极端冷酷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贾雨村连最基本的礼节都不顾,一走了之。不然的话,再自私再冷酷的人,装装样子也是可能。那么,是什么使得贾雨村连装样子都不愿意呢?上京赶考就那么急吗?急到晚一个上午出发都不行?显然不是。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注意几点:

1.甄士隐并非大富贵之人,不过是小康之家的乡宦,小说里说了甄士隐“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

2.然而,甄士隐资助贾雨村的礼很重,是五十两白银和两件冬衣;

3.这件事,换做贾雨村本人是绝对不会做的,哪怕要资助的对象是才高八斗的人物,那怕付出比这个小很多,在贾雨村看来,这样的事情显得极端的不真实,也不稳妥,总觉得悬;

4.而且,甄士隐对贾雨村的资助是两人酒后兴浓之际做出的;

5.所以,贾雨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觉得甄士隐的资助是酒后一时冲动,生怕甄士隐第二天早上醒来酒醒了,反悔,前来索要资助之物,这种事情,换做贾雨村也绝对是做得出来的。

6.所以,贾雨村生怕夜长梦多,觉得还是早早的溜之大吉的好。

我以为,这才是贾雨村急匆匆溜走,甚至不和甄士隐当面告别,当面再次致谢的根本原因所在。贾雨村的虚情,在这里就淋漓极致的表现出来了。这个世界,还有什么人比这种人更坏的呢。正是有了这样的“坏”的铺垫,所以当七八年后,贾雨村审理葫芦案的时候,才会毫不犹豫的将恩公甄士隐的失散多年的女儿甄英莲弃之不顾而毫不在意,并且把知情的沙弥小门子发配充军。

四、最后,还要提醒大家注意一点,即便是贾雨村用作不辞而别的理由,也相当恐怖,那就是“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什么意思?

那就是贾雨村这个人根本没有任何敬畏之心,根本不相信老天有眼,也不相信头上三尺有神明,是个极端胆大妄为的人。后来他在为官一任上肆无忌惮的贪酷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8

贾雨村在受到甄士隐资助后连夜就走的原因是:

1、贾雨村心系功名

贾雨村本来就想要考取功名,便迫不及待想要到京城参加春闱。在封建社会,像贾雨村这样贫寒的读书人很多,他们都想要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当时贾雨村是因为没钱上京赶考,当甄士隐资助他之后,他觉得自己已经具备了参与春闱的资格,便急着要走。其实贾雨村这样的行为是很正常的,京城是可能改变他命运的地方,他肯定愿意早日前往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呆着,而不是栖身于葫芦庙中。

虽然贾雨村走了,但是他也给甄士隐留了话说:

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虽然甄士隐说十九日是黄道吉日,但贾雨村辞别甄士隐不久,便决定起身。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换做是我们,可能也会像贾雨村这样,想要到京城一展才华!可见贾雨村只是比较心急而已,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他醉心功名。

2、贾雨村不愿再以落魄的形象面对娇杏

娇杏是甄士隐家的丫鬟,贾雨村本以为娇杏对自己有意。在落魄的时候都还有人钟意于自己,贾雨村内心还是非常高兴的,但是作为一个男子,贾雨村又怎么愿意让自己那么落魄地出现在一个女子面前呢?

贾雨村当时应该也是想要有一番作为之后,再出现在娇杏面前。后来贾雨村为官之后,便娶了娇杏。

结语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是一个醉心功名的人,他自身也有着一定的才华,再加上贾雨村误以为娇杏对他有意,因此才会在得到甄士隐给他的银子之后便急着到京城。

以上就是我对贾雨村受资助后连夜离开的浅薄理解,谢谢大家!

9

贾雨村在穷困潦倒之际得到甄士隐的资助,这五十两银子也许就是是贾雨村当时的东风,无疑也是雪中送炭,为了不节外生枝,为了早日获取功名利禄,他只有连夜进京赶考。这也进一步说明贾雨村人格的劣根性。他的多疑,自私,冷漠等暴露无遗。更重要的是他求功名的心切,尤其在日后博得功名后的劣迹和日后的衰败,再一次证实一颗博大包容感恩善良之心必将成就千古大事。

10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是小说的开篇人物之一,贾雨村在围观之前,曾受到过香菱的父亲甄士隐的帮助。而在小说中,贾雨村在得到甄士隐所赠与的二十两银子之后,连夜便赴京赶考。其实考试并不急于一朝一夕,为什么贾雨村会连夜离开呢?

贾雨村之所以急着离开,大致有以下4个原因,接下来我们便一起来分析下吧!


1、贾雨村醉心于功名利禄,急于改变现状

从古至今,不少人都在追求着功名利禄。有的人内心渴望权势,有的人心系财富,更有的人想要同时拥有权势与富贵。小说中的贾雨村便是一个非常看中功名利禄的人,这可能与贾雨村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宦之家有关,当然也与他自身的追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贾雨村在小说中第一回便感慨了自己的抱负: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可见贾雨村将自己比作玉和钗,他有着自己的规划,只是时机未到。当时的贾雨村在经济方面可以说是捉襟见肘,靠着卖文作字为生。贾雨村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更不要说是上京参加科考了。


当得到甄士隐赠与自己的五十两银子时,贾雨村参加科考的希望也有了,当时的他内心一定也是激动万分。凭借贾雨村的才华,参加科考是没什么问题的,有了甄士隐的雪中送炭,贾雨村便有了机会改变如今的窘迫现状。

连夜就走的贾雨村,有可能就是想要早点到达京城,在天子脚下这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呆着,迫切地想要获得成功,步入仕途改变自己的命运。

2、娇杏的出现,使得贾雨村倍感窘迫

在异性面前,人都想要展示出自己好的一面来,就像是男女朋友在见面之前,都会提前刻意打扮自己一样。贾雨村在甄士隐家偶遇娇杏之后,误以为娇杏对自己有爱慕之心,而贾雨村应该也为自己当时的形象感到难堪,当时的贾雨村在娇杏心里是这样的:

“这人生的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褛,我家并无这样贫窘亲友。想他定是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每每有意帮助周济他,只是没什么机会。’”

后来贾雨村在飞黄腾达之后,又回来娶了娇杏,可见贾雨村在甄士隐家的时候,便喜欢上了娇杏。娇杏是甄士隐家的丫环,贾雨村去甄士隐家,就极有可能再与娇杏见面。贾雨村说来不及当面与甄士隐辞别,可能也是为了避免再以当时的落魄形象面见娇杏吧!

3、担心甄士隐反悔,贾雨村担心事情生变

通过曹雪芹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贾雨村其实在葫芦庙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仍然迟迟未能筹集到上京赶考的费用。可见当时贾雨村的收入并不如人意,当贾雨村得到甄士隐的资助之后,他可能也会担心甄士隐是酒后冲动才送银子给自己。


贾雨村一直想要通过科考来改变命运,如今什么都不缺了,如果甄士隐反悔的话,贾雨村可能又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去京城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贾雨村便想到了尽早离开,就算甄士隐后悔也来不及了。而甄士隐却从未有过要收回银子的想法:

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写荐书

两封与雨村带至都中去,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身之地。

对于封建社会的书生而言,尤其是像贾雨村这样家境不好的书生来说,参加科举考试几乎就是他们最好的出路了。贾雨村应该也是也不想继续在葫芦庙卖字谋生,拿到这五十两银子的时候,贾雨村也觉得自己离自己的愿望又近了一步,可能也是彻夜难眠。因此才会觉得不能让甄士隐有后悔的机会,便尽早离开了。


4、从写作手法上分析,为贾雨村的忘恩负义做了铺垫

人们常说,时间就像是海绵,挤一挤总会有的。一个重情重义的人,肯定不会忘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按理说甄士隐给予了贾雨村这么大的帮助,帮他解决了进京考试最大的难题,无论如何贾雨村都应该在走之前亲自像甄士隐道声谢。而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却连夜离开了,这也为后来贾雨村的忘恩负义做好了铺垫。

贾雨村收到甄士隐资助时,并没有向甄士隐表示十分感谢,并且贾雨村甄士隐托和尚转达甄士隐自己已离开时也没有说一个谢字。可见贾雨村虽然接受了甄士隐的好意,但是却不愿放下自己的傲气。


将这些细节之处与贾雨村的不辞而别结合起来思考,我们便可以发现贾雨村为人自私,并且不知感恩。以至于后来贾雨村知道香菱是自己恩人的女儿也并没有出手相救,反而视若无睹。

我们做人不能同贾雨村一样忘恩负义。如果说一个人连一颗感恩的心都没有的话,在社会上也是很难立足的。就像《红楼梦》里面的贾雨村,虽然他在仕途上也有所发展,但是在高鹗的续书中,他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品行失去了官职。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贾雨村连夜离开的原因大概有4个:

一是贾雨村想要摆脱现状,踏入仕途;二是贾雨村不愿意一副窘态出现在喜欢的人——娇杏面前;三是贾雨村担心甄士隐资助自己只是酒后的冲动,怕甄士隐酒醒之后要回银两而自己也将推迟上京考试的时间;四是曹雪芹为贾雨村后来的忘恩负义作了铺垫。

生活中,其实也有不少类似于贾雨村这样的人,他们连自身的品行都没有修好,又怎能担起大任呢?就算是他们能够成功,但也容易从高处衰落。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应该坚守着内心的真诚与善良,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事业和人生走得更远。

以上就是我对此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提出自己的见解,谢谢大家!

注:回答中部分内容引用《红楼梦》第一回原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