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231年,诸葛亮开始了第四次北伐。由于此时曹真身体不好,魏明帝曹叡抽调原本坐镇荆州的司马懿前往关中迎击诸葛亮。结果司马懿却在诸葛亮手下连吃败仗,被打了一个落花流水。好在后来诸葛亮因为李严运粮不力,军中粮草不足不得不撤军。

司马懿见有机可乘,下令张郃率兵追击。张郃认为“归军勿追”,但是司马懿坚持己见,下令张郃前去追赶。结果张郃在木门道中计,膝盖中箭而死。

现在网上有些人认为张郃之死时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目的是为了清除忠于曹魏的将领,以便为日后夺取曹魏江山做准备。这个只能说他们想的太多的。张郃的死只是个意外,并不是司马懿刻意所为。

司马懿后来确实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不过司马懿能发动高平陵之变很重要的前提是曹叡英年早逝,命司马懿和曹爽为顾命大臣,辅佐年幼的曹芳。而且司马懿在辅政初期也并没有夺取曹魏军政大权的想法。只是后来曹爽极力排斥司马懿,又重用自己的亲信,引发了朝中大部分大臣的反对。最终司马懿为了自保,联合朝臣们共同政变,夺取了权力。

所以如果曹叡没有早死,司马懿可能根本没机会出任顾命大臣,更不要说在10年以后发动高平陵政变。曹叡去世是在公元239年,死的时候只有35岁,司马懿足足比他大了25岁。显然在231年的时候司马懿不大可能预见到曹叡会早死,自己还有机会再次出任顾明大臣,更不会想到自己能活到70岁还得被逼着发动政变。

所以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不可能想到需要铲除张郃,以为自己扫清夺权之路。张郃之死只是单纯的司马懿如不诸葛亮,被玩弄于股掌之上而已。

最佳贡献者
2

司马懿让张颌追击撤退的蜀军,是司马懿出的一招对杀,诸葛亮再弊屈也得应招。

当时诸葛亮接到李严的假信,忽悠他吴魏要联手,立即退兵。诸葛亮大吃一惊,命令部队退回西川。

司马懿得知蜀军莫名其妙的退兵,按照他一向谨慎的性格,一定会担心这是诸葛亮诱敌深入的计谋。正确的操作是尾随侦察,时机成熟再出击。

可是这一回司马懿却一改以往的性情,命令张颌兜着屁股打。俗话说:“穷寇莫追”,追的急了,兔子也咬人,何况而这只“兔子”还不是一般的兔子,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一定会制定一套安全的撤退策略。

木道门已经进入了地形复杂的祁山,山道狭窄险要,张颌追击很容易进入死胡同。司马懿走出了胜率极低的险招,等于将张颌这块肥肉往诸葛亮嘴里送,而且诸葛亮必须吞下。

蜀军当时是在撤退,士气不高,面对士气高昂的张颌部队如果一味忍让,闷头逃跑,那么势必军心散乱,被张颌痛击。这种结局就不是战略转移,而是大败而归,更糟糕的是魏军可能乘胜深入西川腹地。

想安全撤军,不但要痛击追军,而且要击杀他们的元帅,才能挫败曹魏军队的锐气,断绝司马懿过多的幻想,全身而退。

司马懿为何明知胜率极低,还要张颌追击呢?一是诸葛亮五次北伐,搞得司马懿很头疼,此次诸葛亮突然撤兵,司马懿一定会猜测蜀国内部出了大问题,他也许是想改变一次套路,他乘机尾随蜀军进入西川腹地,趁乱灭掉蜀国。

二是司马懿早有篡位之心,当时魏国五子良将只剩下张颌。此次追击如果张颌大胜,对蜀军主力将是致命打击,为司马家族篡位增加了砝码。如果张颌失败,正好除去他心头大患,为篡位铺平了道路。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一招看似损失一员大将,实则政治利益丰厚。

诸葛亮与司马懿交锋多次,两个人相互知根知底。但司马懿这一招可谓歹毒,从大局着想,诸葛亮硬着头皮也得替他杀了张颌。如果单单为了和司马懿斗智,那么付出的是蜀军的重大伤亡,甚至是蜀国的疆土丢失,代价过于沉重。

蜀魏斗智中,诸葛经常侮辱一下司马的智商。欠下的,终究要还。

3

诸葛亮擒杀张郃之后,不无遗憾地说道:“我欲射一马,误中一獐,可惜啊!”,马就是司马懿,獐就是张郃。

张郃对于蜀汉来说,是极为头疼的人物,他本领高强,作战无数,经验丰富,是蜀汉的劲敌,当年,黄忠定军山斩杀了夏侯渊,刘备听说了之后,叹息道:

“要是杀了张郃就好了!”


张郃是刘备一生的梦魇,有好几次,张郃追着刘备满世界乱跑,刘备只要听到张郃两字,不由得头皮发麻,两腿发颤,一个劲地想跑。

此番张郃死在乱箭之下,刘备九泉之下可以心安了。

对于诸葛亮来说,杀了张郃,同样有些遗憾,因为最令他头疼的不是张郃,而是司马懿,张郃再厉害,不过一员久经沙场的老将而已,而司马懿是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其智谋之高,心思之深,用兵之奇,让诸葛亮暗暗心惊:

司马懿,实乃我平生第一劲敌!


有阴谋论者说,诸葛亮杀了张郃,实乃误中了司马懿借刀杀人之计,司马懿故意借诸葛亮之手,铲除了曹魏的拥趸张郃,为日后篡权扫除了障碍,所以,诸葛亮看似占了便宜,实则被司马懿利用了,真的是这样吗?

不是的!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退兵之后,第一反应不是“追”,而是“疑”,他怀疑这是诸葛亮的诡计,后来,巡哨连续来报,说蜀军已退,城中已空,司马懿这才相信蜀军真的撤退了!

司马懿下令追,这时候,张郃主动请缨,司马懿说这次非同寻常,诸葛亮素来谨慎,途中或设了埋伏,要万分小心才是,张郃答应了,便去了……


司马懿并不想张郃死:

一则司马懿并不确定有埋伏,二则司马懿觉得即便有伏兵,凭张郃的本事,就算打不赢,逃命没问题,三则飞箭不长眼睛,不分你是张郃还是李和,这次活该张郃倒霉。

4

诸葛亮在木门道设计伏杀张郃,等于变相的帮助司马懿剪除了张郃这个眼中钉,此举可谓正是司马懿老贼的借刀杀人之计。

(司马懿剧照)

蜀汉建兴九年(231年)春天,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兵围祁山堡。司马懿率张郃、戴陵等人迎战,本着守而不战、挫敌锐气的战术,司马懿高挂免战牌,任凭诸葛亮给他送女人衣服来侮辱他也不应战,耍起了诬赖。这个战术还真让诸葛亮头疼不已,士气高昂的蜀军用尽全力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拖不起的诸葛亮无奈只得退兵。

蜀军撤退时,司马懿却下达了一项违反常规战术的命令,让张合亲自率兵去追击。兵法云:穷寇莫追!张郃也对此提出异议,但司马懿固执己见,严令张郃执行军令。官大一级压死人,无奈的张郃引兵追击诸葛亮,却被诸葛亮打了伏击,惨死在木门道。

张郃之死,历来颇受质疑,仔细分析前因后果,很明显是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老贼算计,而诸葛亮,正中了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

(诸葛亮剧照)

为何说张郃之死是司马懿故意为之,在我看来,有下列三个疑点:

??首先,司马懿老奸巨猾,可以说是诸葛亮最有威胁的对手,他在和诸葛亮的多次交锋中,一向是扮演缩头乌龟的角色,高挂免战牌,逼得远道而来的蜀军每次都无功而返。这一次诸葛亮退兵,司马懿反而打破常规战术,派张郃追击,很不正常。

??其次,这次追击不符合兵法的基本常识。兵法云“归师勿追”,况且人家诸葛亮并没有打败仗,实力没有受损,只是整顿大军有序退兵,按道理说,肯定留有后手断后,按照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了解,派兵追击得不偿失。但司马懿不顾张郃异议,坚持让他去追,这一点不得不让人怀疑司马懿的动机不纯。

??最后,司马懿派谁去追击不好,偏偏派曹魏当时唯独活着的“五子良将”张郃,因为一旦张郃出事儿,司马懿将成为曹魏唯一炙手可热的领兵主将,事实证明张郃死后,司马懿确实一手遮天。

这么看来,司马懿难以摆脱借刀杀人的嫌疑,而智慧如诸葛亮,也被这老贼当成了杀人之刀摆了一道。所以说诸葛亮设计伏杀张郃,就是中了司马老贼之计!

此外,张郃还有可能是被自己人偷偷干掉的,《三国志》描述张郃受伤是“飞矢中合右膝”,而《魏略》则说“矢中左髀”,但不管是右膝盖还是左髀骨,怎么可能一箭致命呢?可见,张郃有可能只是被诸葛亮伏击所伤,但却是被自己人内讧所杀。

(张郃剧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马上删除!

5

因为司马懿研究看透了,韩信他不能杀,要不然唐僧会让贾宝玉攻上南天门,卢俊义也会趁火打劫,帮着楚云飞要李云龙欠的那一营装备。

6

张郃,原属袁绍,在官渡之战后投靠曹操,为五子良将之一。关于张郃的最终结局,在正史上和演义上皆有不同的版本。

首先,先来说一下演义的版本。在演义中,张郃中了诸葛亮的计谋而导致死亡,究其缘由,是张郃自取灭亡。

先锋张郃曰:“吾愿往。”懿阻曰:“公性急躁,不可去。”

懿曰:“公自欲去,莫要追悔。”郃曰:“大丈夫舍身报国,虽万死无恨。”

从司马懿和张郃的对话来看,当时司马懿是看出诸葛亮的计谋的,而且在任命追击的人选上,司马懿根本没有想过张郃。毕竟,在司马懿看来,张郃性子急躁,容易中埋伏。所以,司马懿是千般阻拦张郃的。

但可惜的是,张郃想要建功,硬是要担任追击蜀军的任务。所以,在迫不得已之下才同意了张郃的要求。

但是,从罗贯中写演义中的“拥刘贬曹”等思想主张来看,罗贯中是对张郃的整体实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压制的。而且,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智如妖孽,算无遗策,罗贯中需要以张郃和司马懿为侧面来彰显诸葛亮的形象。

所以,在演义版本中的张郃之死一事来看,可能存在疑点。

而在正史上,张郃的最终结局同样是中了诸葛亮的计谋被杀。但是,其直接推动人不再是张郃自己,而是曹军主帅司马懿。

正史上的张郃,以巧变著称,文武双全。张郃无论是谋略还是胆量,其都不输于其他人。在三国后期,正是因为张郃的存在,使得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时常要对张郃进行全面的防御和布置才行。

而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面对诸葛亮的撤军,张郃是抱有怀疑和谨慎态度的,他认为率军追击必然会受到埋伏。

在《魏略》中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司马懿)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从这一句话不难发现,张郃是在劝说司马懿无效之后,被司马懿逼着去追击蜀军的。而事实也确如张郃所料,诸葛亮撤退时设下了埋伏。尽管张郃一再谨慎,还是中了计。

所以,也正是因为司马懿逼迫张郃追击诸葛亮,才让人认为张郃是被司马懿害死的。而且,司马懿还借用了诸葛亮这一把利刃。就如司马懿所说的一样,“我挥剑只有一次,可我磨剑磨了十几年呢!”

而诸葛亮在事后了解到被杀的是曹魏名将张郃之后,才不由感叹自己中了司马懿的计谋,为其铲除了政敌。

7

应该不是,乍一看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看就知道不是很可信了

前方可能有埋伏这种事情,诸葛亮知道,司马懿知道,张郃一定也是知道的,假设你处于张郃的位置上你会怎么做?



可能大家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直接拒绝,如果拒绝不了,那你会怎么做呢,我估计你在追击的时候一定会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的,随便应付应付意思意思也就拉倒了,如果按照这种方法来做的话,张郃应该是很难中埋伏的,可他偏偏就中了,按理来说,咱们普通人都明白的事情,张郃不可能不懂啊,



因此我认为,张郃应该是在追击的途中发现了某个机会,或者说看出了蜀军的某种破绽(这种机会或破绽可能是诸葛亮故意留的),认为加速追击可能会取得非常大的战果,因此一激动,头脑发热,结果就被埋伏了。



因此张郃之死应该只能怪他自己麻痹大意了,或者说诸葛亮布的局非常的巧妙,成功的忽悠了张郃。

8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表示他们只想把对手打败,为各自的帝王建功立业,没算计那么多个人的得失,只是被后世的龟孙为了标新立异、胡编乱造,这样的龟孙会不得好死!

9

因为诸葛亮算出2000年后阴谋论盛行,黑的会解释成白的,对的会解释成错的,没中计会解释成中计。所以嘛,话要往反里说

10

孔明退兵,神鬼莫测,一般人都不敢去追击,老对手手司马懿比谁都清楚。张颌作为自曹操起兵以来的坚定追随者,和诸葛亮也多次在正面战场硬刚,怎么可能对此一无所知。我想,他之所以敢追击,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他有信心、有实力去赢。到了三国后期,名将屈指可数,张颌算得上一流战将,几乎无人能敌。他多次在困境出入自由,颇有当年赵子龙风采。在他看来,谁能奈我何?没有金刚钻,不拦瓷器活。第二,他作战经验丰富,觉得自己看出了诸葛亮的计谋,觉得可以取胜,于是贸然追击。第三,本事大的人,但同时和自己不是一队的人,最容易被排挤和打击。张颌忠的是曹氏集团,不是司马懿。司马懿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也有担忧。不然,作为上级,怎么可能让他带兵追击呢?损兵折将,又不是什么光荣的事。他心里是默许了这种做法,如果胜利了,自然是好事。如果失败了,有张颌顶着。于是,就发生了张颌中计殒身的事情。以上只是个人看法,欢迎大家评论。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