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一生为蜀国殚精竭虑、披肝沥胆,是我国封建社会有名的贤臣和良臣,他与刘备在我国历史舞台上,演绎了完美的“君臣配”,其优良的品格和作风,得到后人敬仰,《三国演义》更是将诸葛亮描写成一个完人、圣人。

但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北伐的失败就是诸葛亮大意和错误指挥的表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终结了“三足鼎立”之势。

一代伟人毛泽东谙熟三国历史,他曾点评过诸葛亮北伐这件事。毛泽东说:“初战,亮宜自临阵”。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攻打祁山,没有亲自上阵,而是派了马谡作为主帅北伐,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开始。

此前,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然而,诸葛亮没有顾及刘备临终遗言。就在“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的大好形势下,马谡仍然丧失街亭。街亭是一个关键点和核心位置,街亭失守,标志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甚至也预示着“六出祁山”失败的不可逆转性。自此以后,北伐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一样,再没有吹鼓起来。

街亭失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请求“自贬三等”,然而这些都无济于事,这次失败让诸葛亮前期的擒夏侯、斩崔谅、杀杨陵、取上、袭冀县、骂王朗、破曹真这些工作都付之东流。毛泽东后来评价说:“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诸葛亮也吸取了经验教训,后面陆续的北伐工作,自己都亲自上阵、亲力亲为。

我们知道,蜀营还有一员大将不得不提,他就是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说的就是关羽。“隆中对”时,诸葛亮为刘备描绘了一幅三国鼎立的蓝图:主力部队可先向南、向西攻取荆、益二州,之后若天下有变,可命一大将率荆州之众向宛、洛,而后出于秦川,以北伐复兴汉室。

从这段隆中对不难看出,诸葛亮对于荆州地位的重视和志在必得。后来,三足鼎立形成之后,诸葛亮本应该亲自镇守荆州,然而他却留下关羽镇守。我们知道,关羽此人性格心高气傲,自始至终,对于诸葛亮的联吴抗曹战略计划都持懈怠状态,把关羽留在荆州,这是诸葛亮的一步错棋。

毛泽东后来曾评价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在毛主席看来,蜀国大军已经兵分两路,而且荆州、益州相距千里之遥,何况关羽、刘备、诸葛亮又兵分三路,更加削弱了蜀国仅有的兵力,所以这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北伐,这一场博弈,最终以诸葛亮的失败而告终。诸葛亮一生“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然而北伐失败,不得不说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也有难以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时候。

最佳贡献者
2

三国实力大小依此为,魏、吴、蜀,其中,魏国最强大,蜀国最弱小。就领土来说,魏的领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徐州、兖州、豫州、司州(洛阳一带)、雍州(关中和陇右)、凉州以上十个州;吴的领土包括扬州、荆州和交州这三个州(其中扬州和荆州与魏分割所有);蜀的领土只有益州这一个州。三国人口魏国人口四百多万,吴国二百多万,蜀国九十万。

如此大的差距决定了诸葛亮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实力去战胜曹魏,匡扶汉室。这一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已经提出了。”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所以,诸葛亮才提出要占据荆、益,东和孙权,两路出兵夺取天下。有了这些,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天下有变”。只有这样,才是诸葛亮以小博大的布局。

但是事实上却是,虽然刘备成功占有益州,但关羽大意失荆州,让两线出击失去可能。更关键的是“天下有变”这一条件,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一直没有出现。三国鼎立时期,各国内部趋于稳定,其实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由乱而治的趋势。占据中原的曹魏经历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政局稳固,国势一直处在上升期。而这一时期正是诸葛亮执政的时期。等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发生变动时,诸葛亮已经去世。再加上蜀地道路艰险,虽然易守难攻,但也导致自己进攻不易,诸葛亮多次因为粮草问题不得不退兵。从这方面说,诸葛亮北伐失败正是这些客观条件不具备,最终失败。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我们也不能说诸葛亮是失败的。他以益州一地,雄据西南,屡次用兵,以攻为守,让曹魏数十年不敢加兵蜀汉,从这里讲,他也是成功的。
3

诸葛亮北伐,其本质上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惊世豪赌,为什么失败?

中国历史上以小博大的战役数不胜数,远的不说,同样发生在三国时代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便是非常经典的以小博大并且赌赢了。上过初中的基本都知道诸葛亮最后病逝五丈原,含恨而终,其北伐也宣告失败,笔者认为其失败有着必然性和偶然性。

  • 汉室衰微,人心不思汉

自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后,东汉王朝便陷入无休止的烽烟战乱中,先是爆发了席卷天下的黄巾之乱,待到黄巾乱定,凉州、幽州等地又先后出现叛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腐朽的东汉王朝又顾此失彼,刚平定一股叛军又出现另一股叛军,加之地方又逐渐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老百姓渴望大汉天子能够还天下太平的愿望破灭,自然也就对中央政府(汉室)的归属感越来越低。毕竟在古代,老百姓可不管谁当皇帝,只要谁能带来和平与幸福,他们就认同谁。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的出现符合了北方百姓的需求。曹操通过多年努力,将群雄割据的北方重新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使北方重归太平。而且曹操在施政方面也颇有成就,例如在攻破邺城后,其鉴于东汉后期沉重的人头税,改为户调制,对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农和地主)收田租每亩为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这一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一致的拥护。又比如在人才人用方面,敢于打破两汉的举荐制,强调“唯才是举”。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质、出身下层的人,他也会给予提拔。久而久之,北方大部分阶层都不再“愚忠”所谓的汉室,而是转投到曹操(曹氏集团)的旗帜下。因此诸葛亮北伐中原之时,北方归魏已久,人心早不思汉,(蜀)汉军失去了民意基础,大军到了魏国境内,不但没有想象中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反而是十分强烈的反击。

▲曹操

  • 益州疲弊,回天乏术

正如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说,“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政权在覆亡前也才过百万人口,而魏国确有四百多万人口,是蜀国的四倍多。在冷兵器时代,人口就是第一资源,在战争时期是评价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诸葛亮多次北伐,人是越打越少,虽然魏国也死了不少人,但是人家恢复能力比你强,便是双方不打硬仗,也实在耗不过。此消彼长之下,蜀汉政权越来越难以翻盘,加之魏国庞大的人口基础,人才的出货率也远大于蜀汉,导致蜀汉方面越来越没有“大将”和“能臣”。因此,诸葛亮即使有经天纬地之才,只要魏国不再来一次像“赤壁之战”那样的大败,其翻盘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

▲诸葛亮

  • 时运不济,棋逢敌手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诸葛亮最后硬生生被司马懿耗死在五丈原,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本来已经顺利收复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因为马谡丢失街亭而功败垂成,三郡得而复失,这与诸葛亮用错人脱不了关系,但魏明帝曹叡的合理布局也是关键因素。诸葛亮几次北伐,都是在魏明帝在位期间,魏明帝知人善任,在战略上未犯下什么大的错误,不给诸葛亮有机可乘。司马懿更是被说书人称作诸葛亮的克星,司马懿虽然在军事上不能战胜诸葛亮,但司马懿扬长避短,筑起高磊,不予应战,使诸葛亮寸步难行,最后耗死了诸葛亮。

▲司马懿和曹叡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失败既有“人心归魏”、“益州疲弊”的必然性,又有“棋逢敌手”、遇到魏国明主能臣的偶然性。

4

刘备死后,后主刘禅即位。诸葛亮迫害李严,趁机夺权,自领益州牧(前任益州牧是刘备),已然篡国。

当时蜀汉建国不久,地方不稳,朝野动荡,百废待兴,理应休养生息,囤积粮草,整理内务,积聚实力再谋求北伐。并且曹魏人口众多,兵多将广,实力雄厚,粮草器械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且一直和东吴眉来眼去,互相利用,互为犄角。

但是,诸葛亮为了夺取蜀汉开国元勋魏延手中的汉中军权,执意北伐,对魏延明升暗降,夺其兵权。自此,刘禅彻底成为傀儡。

综上,蜀汉民穷国弱,魏国地广人众,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夺权,这个目的己经实现了。至于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那都是口号而己,连诸葛亮自己都不相信。

5

人穷输不起,穷家难当!

曹魏谋士如云,猛将如雨。

蜀汉就厉害了,大将都没有,廖化作先锋。

6

题主自己都说了,本质是以小博大。以小博大,失败才是常态,赢是偶然现象。

后世各种以小博大的案例,唯有后金代明是真正胜利了。其他都是失败,日本那样,从甲午开始就一次次的赌国运,一直赌到1942年中途岛,还是输掉了。

小国想拼大国,不仅仅是要求自己不犯错,还必须寄希望于对方犯错和有其他各种有利因素,这里面不能人为干预的元素太多了,因此才很难保证能胜利。

7

谢谢邀请,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导读:诸葛亮前后共发动了5次北伐战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集团的内部矛盾,巩固了自己的威信地位,同时也让军队得到锻炼和成长。但它其实并不符合当时蜀汉政权的国情和民意,也注定了是一场失败的战争。


为何说诸葛亮北伐注定失败呢?具体原因如下:

一、北伐仅仅是统治者的意愿,它违背了民意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严重,长期的混战人民苦不堪言,他们急切的希望战争停止。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无论谁发动战争,都会使苦难加剧。但诸葛亮切没看到这一点,他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发动北伐,以为能引起人民的共鸣,没想到适得其反,不当没得到支持,反而遭到了广大平民的反对和反抗。

二、北伐战争与蜀国当时的国情相背离

多年的征战使得益州,经济衰惫极为严重。刘备讨吴之时,诸葛亮平定南中之时都消耗了蜀汉大的人力、物力。这样的消耗对于常年征战、人口匮乏的蜀国来说,在短时间要恢复是不可能的。但是仅仅过了两年,诸葛亮就不顾及民生贸然发动北伐战争,要知道仅仅凭借蜀汉小小的一州之地,根本就无力供应北伐的战争消耗。

三、刘备死后蜀汉政权不稳

刘禅本身极为懦弱,在刘备死后,早年跟随刘备的大臣猛将也相继去世。这就导致了蜀汉政权的统治力量大大的消弱,虽然有诸葛亮的辅助,但是蜀汉内部矛盾重重,文臣武将相互倾轧严重影响了北伐的执行。蜀汉内部意见不一致,官吏相互倾排斥,使北伐战 争没有巩固的政权基础,所以必然失败。

四、北伐战线太长后勤困难

益州处于盆地之中,四周都是大山,交通十分不便。每次北伐蜀军的补给路线就长达数百里,十万大军的衣食、辎重只靠“木牛马”在崇山峻岭中运来,其艰难可想而知。后勤供给的不足常常导致北伐战争的失败。曹操也正是利用诸葛亮后勤弱这一点,“以 近待远、以逸待劳”,弄的诸葛亮进退两难。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注定是要失败的,这也根本算不上豪赌,因为一点赢面都没有!

8

其实诸葛亮本人也非常疑惑,当初为什么刘邦北伐可以成功,自己却屡屡失败。

有地理方面专家曾分析,秦末从巴中到汉中到关中,有水路相通,粮草可以非常容易北上供给军队。

可是四五百年后,到了汉末,河道改变,水路已经断绝。北上运粮太过艰难。多少次北伐都是因为粮草供给出现问题,难以继续下去。

其实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蜀地人口太少了。曹操从汉中撤退时用优厚的条件,非常鸡贼的把人口全迁到关中去了。蜀地后备力量跟不上,缺钱缺粮缺兵,内部又不稳定。诸葛亮治理蜀地方法也失当。

诸葛亮治蜀太难了,殚精竭虑,却无力回天。其实武侯祠的一副对联“攻心联”已经解释的非常清楚了:“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主席非常认同此联总结,建国后曾对去蜀地任职的官员交代要去武侯祠好好学习一下。

#历史回眸# #历史# #我要上头条#





9

三国以蜀国人数至少,国力最为弱小

刘备虽然一生都在征战, 但前期一直没有一个稳定的据点,没有地盘就收不到钱粮,招不到兵卒,更加吸引不了人才

此时曹操虽然也在四处征战,可他的地盘总体来说,是在不断扩大的,在他最早占领的地方,如青州豫州等,除了早期,基本一直在安心发展,为曹操提供钱粮,兵卒,使得曹操越打越强,打胜了有新的地盘作为战利品使自己变得更强,打输了也可以依靠自己现有地盘坚守阵地 ,恢复元

东吴孙权也是这样,基本一直都是稳步发展,虽然对外攻击不足,但长期发展之下稳守自保有余

刘备就不同了,刘备前期最大的失误就是丢了徐州,作为刘备占据的第一个大州,徐州对于刘备有着极高的战略意义,首先,徐州是陶谦三让得来的,大义上无亏,不存在后来荆州方面和东吴的借荆州的争论以及蜀地关于刘备反客为主的不好的议论,其实,徐州人口众多,钱粮丰厚,作为天下有数的大州,一州之力可抵其他两三州之和了,其三,徐州盛产精兵,丹阳精兵天下闻名,跟随刘备的一支丹阳兵一直都是刘备军中最可靠的战力,最后,徐州本地士族的支持,徐州士家大族,以糜, 陈为首,曹家次之,而此时糜陈两家都是全力支持刘备的,糜家甚至整个家族都押宝了进去,可以说,只要刘备稳守徐州,猥琐发育,只待中原战乱,大有可为

可惜轻信吕布 ,引狼入室,最后全部便宜了曹操

而刘备自己又多奔波了许多年,费了许多周转,才有了蜀地和半个荆州,而此时,曹操已经平定了北方诸侯,一统北地,地盘广大,兵精粮足,绝对实力以远在孙刘两家之上

而刘备以一腔孤勇,激励麾下将士,汉中一战,正面击败了曹操,保住了 蜀地 夺下汉中,可以说大大打击了曹操,此时刘备一方气势如虹,魏吴两方皆惧之

而后关羽攻襄樊,水淹七军,斩杀庞德,生擒曹军外姓将领第一人于禁,兵围樊城,兵锋直指徐都,曹魏内部乱象纷呈,不断有人暗地联通关羽,曹操几欲迁都避之

此时是刘备一方最有可能重创曹魏,扩大地盘和影响力,改变双方实力对比的时候,可惜东吴此时突然背盟偷袭,刘备小舅子糜芳不战而降,导致荆州陷落,关羽军中兵无战心,最终兵败被擒杀

此时的刘备一方实力已损失四分之一强,而后刘备伐吴,夷陵之战大败,蜀汉国力大损,基本已经确定只能勉强自保而不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了

至于后面的诸葛亮北伐,姜维北伐 ,即是为了自保,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算是忠于汉室江山的人,最后的努力了


10

  •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 说的没错,诸葛亮六出祁山,北进伐魏就是一场以小博大的豪赌,为什么会失败呢?小编就跟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 原因之一,刘备死后,后主刘婵即位。诸葛亮辅政,深感责任重大。当时蜀汉建国不久,地方不稳,朝野动荡,百废待兴,理应休养生息,囤积粮草,整理内务,积聚实力再谋求北伐。并且曹魏在曹操多年的治理下,国家人口众多,兵多将广,实力雄厚,粮草器械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而且一直和东吴眉来眼去,互相利用,互为犄角。相反,刘备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亲率70万大军伐吴,两家联盟彻底闹掰。最后陆逊一把火把刘备的大军烧的几乎全军覆灭,也间接造成了刘备之死。自此两家结下了深仇大恨。所谓“唇齿存亡”,东吴反而会和曹魏暗地里勾搭上,以求自保。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还是执意北伐,东吴是有很大的隐患的,诸葛亮也必须防上一手,不然会造成两面受敌的局面。所以诸葛亮伐魏在天时上已经落在下风了。
  • 原因之二,大家都知道,当年关羽大意失荆州,走麦城,被东吴的吕蒙杀死。刘备哭其弟,诸葛亮暗地里在哭我的荆州啊。因为他明白,荆州这个地方对于蜀汉来说太重要了。当时的荆州,是处在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的交集地。地处长江中游地区,北过江可攻宛洛,东顺江可取江东,西逆流可进益州,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蜀汉拥有荆州,便可实现隆中对,即携荆襄之兵以向宛洛,东又可顺江而取江东,又是保护西线的一道战略屏障,可以低抗东吴,曹魏,减轻益州方面的压力。如果东吴占有这里,同样北可提荆襄之兵以向宛洛,西可逆流而上攻取蜀中,同样也是一道战略屏障,减轻和缓解东线压力。若曹魏取得这里,可同时分两线攻东吴,也可以分两线进入蜀中取蜀汉。同样的,也可以保护豫州地区,缓解豫州平原所面对的军事压力。可惜,荆州一失,蜀汉伐魏最好的突破口没有了,只能选择出岐山突长安洛阳这条线。缺点很明显,战线拉的太长,供给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所以多次北伐都是供给出现问题而不得不退。所以,诸葛亮北伐,地利也是彻头彻尾的短板。
  • 原因之三,“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深刻的反应了当时蜀汉朝政的窘迫。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操碎了心,他日理万机,事必躬亲,殚精竭力,举轻若重,如老牛般努力撑起蜀汉一片天。无奈的是,蜀汉始终没有发掘出优秀的将领和治国能臣。只是靠诸葛亮一人是不能逆天改命的呀!本身北伐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蜀汉国家实力状况来看,蜀汉人民赋税偏重,民生怨道,阶级矛盾比较尖锐。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蜀汉已经失了民心。诸葛亮自知自己寿命有限,想在自己临死之前完成先帝托孤的大业,便不得不逆天而行,只希望灭了曹魏再休养生息。只可惜一场大雨彻底浇灭了他的所有希望。他郁郁而终,死不甘心啊。可悲可叹可敬。
  • 在历史上以小博大,以少胜多的战役也不乏先例,奈何诸葛亮北伐天时,地利,人和都没有任何优势,所以说注定要失败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