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你看一看二战期间苏联的照片,你会发现苏联老兵似乎不喜欢戴头盔,更多的人更喜欢戴布帽。

一位二战老兵回忆道:“我们嘲笑这群新兵,他们每个人都戴着头盔。我还说,戴头盔的人是懦夫。被打表明你很不幸!“苏联老兵不仅不喜欢戴头盔,还会嘲笑新兵戴头盔。

因为退伍军人在长期的实际战斗中摸索出一条规律:戴头盔的士兵在战斗中头部中弹身亡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不戴头盔的士兵则没有这么高的死亡率。这是许多刚进入战场的新兵所不知道的。

这很奇怪,头盔的发明不是用来保护士兵吗?如果你戴上头盔,怎么能死得更快?

因为:

1、戴头盔会大大地限制你的运动和灵活性。扭脖子时候会很不灵活,会严重阻碍战场观察和战术实施,士兵的体力消耗也极其严重。

2、苏联生产的头盔还有另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们太重了。他们生产的头盔重量超过4公斤,比美国使用的头盔重约1公斤。不要低估这1公斤的重量,当你把它戴在头上时,它是完全不同的。虽然一开始我没有注意到,但不久我就发现我的脖子已经扭了。

新兵蛋子通常非常注意规章制度,并基本上遵守它们。然而,经历过多次生死战争的老兵会劝说新兵们摘下头盔。经过几次战争,绝大多数新兵将失去头盔,戴上布帽。

脱下你的头盔,戴上布帽子看似会使你处于危险之中。然而,即使是头盔也不能完全抵挡敌人的子弹。如果你运气不好,不戴头盔是没有用的。然而,摘下头盔会使士兵随时受到流弹、飞溅的石块、炸弹碎片等物品的攻击。士兵们可以牺牲其中任何一种物品。

3、就算戴了钢盔,如果被子弹击中后,脖子也承受不住子弹的冲击力!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头盔的设计是一个圆弧形状。它的主要功能是防止弹片和碎片伤害头部。如果子弹没有直接击中头盔,大部分子弹就会滑落。这是头盔保护的原则。它是用来保护头部的,但并不是说子弹不能穿透。即使子弹射出,一个人的脖子也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冲击力。困惑的新兵常常会被老兵提醒:就算带上钢盔,被子弹击中后,你的脖子也受不了子弹的冲击力。

事实上,战场上没有人会专门盯着敌人的头部瞄准,很多人都是随意开枪。如果你的头中弹了,你只能说你太幸运了。

如果一个士兵是为了保护头部去带上钢盔,从而失去灵活性,很可能他的身体将会受到敌人子弹的袭击。保护你的头部,让你的身体更脆弱,弊大于利!(日军头盔有黄色五角星)

抗战期间,日军头盔中间的黄色五角星,成了八路军的活靶子(这段是意淫的,仅供娱乐)

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坚持在敌后作战,多次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伏击鬼子。俘获了许多日本士兵的头盔。但在一些历史照片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新兵喜欢戴着头盔,但是八路军老兵很少戴头盔。这是为什么呢?

日本军队直到研究后才明白。原来,当时日本军队佩戴的头盔中间有一颗大大的黄星,这是日本军队的象征。红色是最引人注目的。(八路军缴获的日军头盔)

因此,八路军的老兵可以在很远的地方找到日本士兵,向头盔中间的黄五角星开火。当时,八路军老兵装备了许多莫辛纳甘步枪。炮声清脆,弹道稳定,精度高。老兵们枪法都很好,准确又准确,往往一枪就能打中红星,大多数日本人还没有反应到底发生了什么,机已经被八路军老兵狙击手打死了。

以上,这就是老兵们不爱戴钢盔的原因。

我是【搞史人】,欢迎关注

最佳贡献者
2

二战时期俄国老兵M.科瓦洛夫回忆称:“我们当时笑了那群新兵,一个个戴着钢盔,我还说谁带钢盔谁就是胆小鬼,被击中说明你们运气差!”

俄国老兵之所以这样说也都是经验之谈,并非是忽悠新兵,对他们的生命不负责,相反更像是一种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他们,戴着这种钢盔的缺点。

如果现在翻看二战时期俄国老兵的照片,会发现他们的确不怎么带钢盔,反而戴布帽的比较多。这又是为什么?

(大多戴布帽)

有人说是因为俄国当时生产力有限,没办法供应这么多的钢盔,其实不是的,俄国的1940年式的钢盔产量很高,完全可以满足士兵们的需求,并且也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钢盔有个通病,那就是太大太笨重,据了解,当时的俄国钢盔重量超过了4斤,相比美军使用的M1钢盔重了一斤多,别小看这一斤,戴起来感觉完全不一样。

俄国老兵会跟新兵说为什么不戴钢盔,正是因为在战争中钢盔太重限制了自己的行动和灵活性,尤其是带上去之后没多久整个脖子都觉得扭不动,完全妨碍战场上的观察和战术实行,降低士兵的灵活性的同时还大大消耗了士兵的体力。

俄国老兵认为戴上这样的钢盔反而容易战死,当然如果能有更好的钢盔的话,就另当别论了。

除了钢盔的以上缺点,还有个就是这种钢盔夏天戴着很难受,天气炎热,有的士兵因为长时间没有及时脱下来清洗,导致后面很难拿下来,有的士兵头皮很容易与钢盔粘在一起。

冬天戴同样很麻烦,因为冬天要先戴上棉帽或者布帽,之后再将钢盔戴上去,就像俄国老兵说的,穿戴成这样完全就是去送性命。

事实证明,老兵是对的,几场战争下来,新兵也逐渐不戴钢盔了。

直到后面讲钢盔的材料以及新型钢盔的投入使用,才逐渐有士兵戴上钢盔,毕竟在保证不降低身体灵活性的情况下,戴上钢盔还是有必要的。

(新钢盔)

【感谢关注、评论、点赞】

3

钢盔,关键时候能保命,不过,对二战的苏军来说,相当时候却是比较大的累赘。

在战场上,钢盔几乎就是如影随形的士兵护身符之一,毕竟,流弹、溅起的石子、炸弹碎片等等都可能让士兵瞬间挂了。

好在有钢盔,护住了脑袋,减少了伤亡,简直就是圣母玛利亚随时护身。

苏联军队在二战前后先后普遍列装了1936式和1940式钢盔,包括战后苏联几代钢盔都有它们的痕迹。

不过苏联式的“皮实”在钢盔上也展现的淋漓尽致,1940式的钢盔竟然超过了4斤重,而同时期美军使用的M1钢盔只有2斤多

不管是蹲战壕还是打实战,顶着这么一个钢盔实在不舒服,时间一久,脑袋也累,身体的机动性受损

那时的苏军的饮食也很一般,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很多士兵都吃不饱,这么重的钢盔,消耗了许多不必要的体力

还有一个因素,由于材料的问题,苏联的冬天又太冷,士兵们冬天戴这种钢盔,得先在里面垫一层东西,不然头皮很容易粘在钢盔上,而到了夏天,戴这种钢盔又太闷热了,很难受。

由于灵活性受损,许多士兵因为钢盔而死,渐渐地,很多老兵就索性不戴这种钢盔,而是选择船形帽或者大盖帽,甚至啥也不戴。

一些老兵,看到遇上战斗就把钢盔扣在脑袋上惊慌失措的新兵,就忍不住要嘲笑他们。

一名叫科瓦洛夫在的苏联老兵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是一名中士,他说:我们对于那些新补充的新兵,狠狠地嘲笑了,因为他们个个都戴着钢盔,我对他们大喊,谁戴钢盔谁就是胆小鬼,中了子弹是你的运气不好,现在,小伙子们,把钢盔放下来。

虽然老兵们的话有些大大咧咧,但确实有着战场的现实考虑:戴着这个钢盔,脑袋扭动很不灵活,很妨碍战场观察和战术动作,

对于苏军士兵的冲锋和单兵作战很不利,也加大了体力消耗,反而容易送命。

对于老兵们来说,还不如不要戴钢盔,这样能更好地观察和跑动,生存概率大大提升,毕竟,机动和灵活性是最重要的。

所以老兵们经常劝新兵们,尽量别戴钢盔。

战后,许多老兵回忆说:自己的钢盔重的简直要把脑袋给压断了,感觉头上就像压了一个大铁陀,很难受,根本无心打仗。

新兵们,即使不听老兵的劝,一般在打了几仗后,也渐渐地不怎么戴钢盔了。

又过了很长时间,直到俄军装备了新材料的新式头盔,士兵们对钢盔的抵制才大大降低。

当然,在1980年代复合材料、特殊材料出现之前,钢盔就是钢材料,一般步枪弹都能打穿,但在传统战场上,好歹能防住炮弹碎片、飞溅的石块等致命伤,这对于纯粹填人头的战争非常重要,多个人就是多个战斗力。所以,不管德军、美军之类,在战争中都是规规矩矩地戴好头盔,不过他们的钢材材料相对苏联的更好一些,更轻一些,俄国人则更多的是拼“战斗民族”的锐气。

4

这个指的是二战苏德战场吗?现代战场简直不可能,虽然不知道这个流言的真假,但是战场上戴头盔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根据美军统计,仅仅因为戴头盔,美军在二战中的伤亡就减少了近一半,那么俄国老兵为什么劝新兵不戴头盔呢?如果消息是真的,我只能做出以下猜想。

往好了想

第一、俄国战场太冷,钢盔直接和头皮接触很可能因为温度过低而粘在一起,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还不如直接戴个棉帽来的实在。

第二、俄国钢盔太重,士兵脖子受不了,会影响士兵的舒适和灵活性,战斗力会减退,还不如光着膀子,喊着“乌拉”冲锋好使。

第三、二战中的头盔表面光滑,容易反光,这在苏德战场很容易被狙击手发现并爆头。

往坏了想

第一、苏德战场最恶劣的时候,苏联大片工业区被占领,军工生产损失大半,有时候人手一把枪都做不到,更别提钢盔了,老兵可能是为了保证自己戴头盔,不愿意让新兵和自己抢夺有限的资源,所以才使坏假意告诉新兵不戴头盔的一万种好处。

第二、苏德战争打的太苦了,老兵无处发泄,心理状态已经接近变态,只能拿新兵来发泄,让他们去当炮灰,看着他们死去。

5


题目中的问题有些奇怪,要是老兵苦劝新兵不管钢盔戴着有多难受也一定要戴这才是正确的,反之相劝一定是有仇希望这些年轻人挂的快点。

钢盔自一战出现至今经过不断地改进变化其作用在多个战场上已经有了非常大的验证,佩戴钢盔的死亡率远远低于不戴钢盔的伤亡。钢盔其实在近距离并不能抵挡步枪子弹的贯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钢盔在近距离的确无法有效的保护头部,但是对于流弹、弹片、被炸起的碎石等的防护还是非常有效的。

在战场上因为头部中弹而伤亡的只是一个小的数字,但佩戴钢盔的士兵能大大降低头部受伤死亡率,今天的头盔已不再是笨重、厚重的铁皮,士兵戴在头上非常的难受,而是复合材料制成的重量轻、舒适感强而且美观的新型头盔。

上战场一定要带上头盔!!!!!!???

6

因为苏联气候太热,这些老兵想让新兵凉得更快一些。

本来是一个前辈关心后辈,老人保护新人的美好故事。但是一旦加上“俄国老兵”几个字样,瞬间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因为在俄罗斯,老兵虐待和欺负新兵早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战斗民族在反抗侵略时很强悍,在欺负新兵蛋子时也不含糊。

在俄罗斯当兵,新兵蛋子基本不知道什么叫同志般的温暖,反而深刻懂得了什么叫西伯利亚般的寒冷。这样不怀好意的老兵,会把战场求生的经验给新兵倾囊相授?再说了,就是老兵破天荒地愿意传授,新兵会言听计从地完全相信?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钢盔没用,俄罗斯在战场上为何会大量生产?尤其是二战期间,难道国家领导人和总参谋部的那些个高官都是不学无术的弱智白痴?

再者,如果钢盔真的没用,为何美国德国等其他国家还乐此不疲大量装备?难道就俄国人,尤其是俄国老兵们聪明?

所以,静夜史认为,俄国老兵们的所谓“好言相劝”,是主观上根本没有价值的所谓毒鸡汤,新兵喝了轻则拉肚子,重则见上帝,实在不是什么好药。

在找不出钢盔哪里不如贝雷帽或者大檐帽的理由之前,俄国老兵的“过来人”之谈就没有道理。

钢盔作为士兵的头部防护工具,绝不是一无是处的。因为战场上除了横飞的流弹可能伤及头部,炸弹的碎片以及被炸飞的碎石也可能随时让战士们的头上挂彩。如果还没开始冲锋,头部就因为挂彩丧失了战斗能力或者直接挂掉,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在战场之上,任何头盔都是无法抵御枪械的直瞄的,特别是重机枪或者小口径穿透力强的步枪,如果不幸被击中,那就只能下辈子注意。

但在血肉横飞的战场,除了指挥官,被狙击手特意关照的情况极少,而且大部分士兵的开枪不会特意瞄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不是直接被正面击中,头盔的防护作用就体现地非常明显,带头盔绝对比不戴好得太多。

什么“带头盔的都是懦夫”?在战场上能活下来坚持到最后才是勇士,死在战斗前算什么英雄?最多就是在阵亡人数上+1罢了,很多时候甚至都加不上。

还有什么“被击中说明你们运气差”,这让静夜史想到了那个在春运列车上采访的白痴记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大家都买到了回家的车票,所以春运一点也不紧张”。如果这种幸运者偏差能够说明战场上带头盔与否的生存概率问题,那静夜史建议这些俄国老兵冲锋的时候千万不要猫着腰或者匍匐前进,挺直腰板冲就是了,光着膀子干就行了,反正老子运气好。

所以“不戴钢盔好”绝不是充满生存意识的经验之谈,俄国老兵们之所以不愿意戴头盔,是因为苏联的头盔相比于其他国家,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因为好的钢材都被用于制造精密度更高的武器,头盔的用料就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俄国工业“傻大黑粗”的特点。因为钢材质量不过关,所以只能增加厚度,这就提高了钢盔的重量,达到了4斤多。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任何额外的重量,哪怕很小,也会在长时间的交战过程中变得重若千钧。由于在苏德战争前期,为了巩固阵地,苏联军队不得不经常冲击敌人的阵地,在冲锋的过程中,钢盔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而因为中弹点很少在头部,所以他们认为钢盔无用。

除了“重”,钢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反光,这在任何气候的战场上都是非常要命的问题,就和小情侣旁边的电灯泡一样,有着强烈的指示作用。所以其他国家尤其是日军才在钢盔上蒙上一层网,而俄国的头盔很明显是没有这样的设计的。

有人说俄国的气候冬天太冷粘头皮,夏天闷热不透气,实在是难受。关于这一点,俄国钢盔表示好丢脸,原来自己只是一个半球形的“壳”啊!既然这么嫌弃钢盔,那俄国军队的衣服也挺闷的,为啥不光着膀子冲锋呢?

所以,别人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俄国这里是“听了老兵言,凉凉一瞬间”。

概括起来,不要为俄国钢盔的劣质开脱了,欲盖弥彰永远比承认不足更懦夫!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7

在俄国老兵眼里“钢盔”才是战场上的催命符,这是为什么呢?钢盔不是为了保护士兵而发明的吗?的确,但是钢盔只能保护你的头,而不是把你变成人形“坦克”让你四处冲撞!

一、俄国钢盔的背景。

钢盔、钢盔一看就知道材质是“钢”,而俄国当年大量生产的就是“40式”的钢盔,这种钢盔“完美”的保护了士兵的头部,保护了士兵的“生命”安全,钢盔,完成了自己伟大的使命!对钢盔是为了保护士兵的头部,可是士兵不止有头部需要被保护。

你难道要用“钢铁”把士兵包起来,把每个士兵做成“钢铁侠”?战争最重要的就是把握时机,而把握时机就需要士兵的机动性高,你头顶着几斤重的铁家伙能有机动性就怪了。

而俄国地处西伯利亚高原气候寒冷,冬天的铁有多冷我想大家都有过感受,(你小时候在冬天有没有用舌头添过铁呢?)冬天不保暖还使你更加寒冷,夏天又太过严实不散热一般有经验的老兵是绝对不会戴头盔的,只有刚上战场的新兵才会戴头盔。

二、老兵不建议新兵戴头盔的原因。

懦夫说:俄国老兵认为我们身为“战斗民族”我们会怕子弹吗?不会,我们有勇气,只有那些“懦夫”上战场才回戴头盔。这个说法其实很勉强,战争是为了取得胜利的而不是比谁更加有勇气。我想俄国老兵不会因为戴头盔是“懦弱”的表现而不建议新兵上战场戴头盔的,毕竟大家都是在为国家战斗,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才是王道,战争不是勇气比赛。

累赘说:战场上的头盔是为了保护,而不是为了催命,前面提到过“钢盔”的重量严重的限制了士兵的灵活度,试问一下头重脚轻的你能跑的快吗?老兵们也不想看见在战场上奔跑的新兵一头扎进战壕里吧!所以为了提高新兵的作战能力俄国老兵会将他们在多次战争总结的“头盔”无用论传给这些新兵。

头盔无用说:头盔的作用只能保护士兵的头部,而敌人会在混乱的战场上专门瞄准士兵的头部来击杀吗?这是狙击手的专业吧!而每个国家的狙击手都是宝贝,他们会舍得让他们出现在混乱的战场上专门瞄准士兵的头部击杀吗?好像士兵也不值得让狙击手出动,所以说战场上的钢盔没有多大作用,所以俄国老兵们才回提示新兵们上战场不要戴头盔,因为根本就没用!

钢盔催命说:影视剧大家都看过这种场景,一个人被逼在角落里,为了防止敌人将自己射杀他会找一个高高的支架将头盔挂在上面伸出去吸引敌人的注意,所以说在战场上“钢盔”也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目标,尤其是在那种小型战场上。

当钢盔出现就告诉了敌人这里有目标。所以钢盔在这里将士兵暴露了,成了士兵的催命符。

8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苏联陷入到了德国的侵略之中。

由于斯大林早期清洗了太多军队中的军事人才、对纳粹德国没有提前做出太多防备的原因,所以二战爆发没多久,苏联就接连遭受到了大败。

不过那个时候苏联的军事水平虽然比德国落后了不少,但是他们彼此之间的差距却并不是特别大,他们本身是有足够强大的工业基础以及矿产资源的,因此在他们度过了最初的困难之后,他们庞大的战争机器就开始炸裂般地开启了。

在他们的战争机器开启后,无数的枪支、大炮、坦克纷纷被制造出来。

在这些被大量制造出来的物品中,也包括了当时不是特别起眼的钢盔。

苏联钢盔不是很受士兵们的欢迎

苏联那时候生产出来的钢盔相比于其他国家并没有太多技术上的亮点,但是却有一个地方是别的国家比不了的,那就是用料足、重量大。

因为苏联本身实在不缺少钢铁资源,所以他们在制造这些钢盔的时候就非常阔绰地用上了很多材料。

最后,一顶顶重达4斤多的钢盔被他们生产了出来。

这个重量,首先就不是当时其他国家军队的头盔重量可以相比的,重量远远超出了其他国家钢盔一大截。

不过,很多习惯了在战场中厮杀的老兵却非常排斥、反感这种钢盔,一有机会或者在没人监督的时候,他们就会把这些钢盔摘下来。


在见到一些新兵规规矩矩带着这些钢盔的时候,他们甚至会出口讽刺、嘲笑这些新兵,“好心”地劝他们不要在战场中戴着些钢盔。

至于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我觉得可能有几个原因。

重量和天气在里面产生到的作用

首先,就是这些钢盔的分量实在太重了,平常我们出门戴个帽子都会感觉非常的不舒服,要是真的天天顶个4斤重的钢盔在头上,那大家就会知道其中的滋味有多么难受了。

前段时间不是有过一个安全帽质量的新闻吗,那时候我还关注了一下,在那些评论中,我看到了一些自称是过来人的说法。

那些过来人在评论中声称,自己平常在工地里干活的时候并不是很喜欢那种质量好的安全帽,因为那意味着安全帽的重量会变重。

在大热天的、干着辛苦的苦力活,再戴上分量沉重无比的安全帽,他们会感觉非常的难受,所以一般他们会在没人监管的时候直接摘下安全帽干活。

这些事情我并没有亲身经历过,因此无法判断这些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但是说来,想必是有那么一些道理的。

如果把这些道理放在当时苏联军队的身上,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些更加直观的了解了。

还有,苏联天气的波动反差是非常巨大的。

在冬天的时候,苏联国内会极其的寒冷,德军后来之所以会失败,跟苏联寒冷的天气就有着不小关系,在这种天气里,如果没有用专门的手段处理,那么这些钢盔是很容易直接结冰、粘在头上的,在夏天的时候,苏联国内则又会变得非常炎热,在这种情况下,湿哒哒的汗水也很容易黏住头盔。

这里面的天气影响,也是苏联老兵建议新兵不要戴头盔的原因之一。

这些钢盔的防护能力不是特别理想

除此之外,就是这些头盔防护能力的问题。

虽然苏联的头盔在当时算得上是最重的,但并不意味着苏联头盔就能抵挡得住德军子弹洪流的攻击。

其实无论是现如今各种材质的军事头盔还是二战时期的钢盔,基本上都没有太大的防护能力。

就如同工地里的安全帽平常只能防护一些普通掉落物而无法防护一些重量级坠物一样,这些军事头盔平常在使用的时候,只能对一些流弹或者炮弹碎片稍加防护一二。

如果这些头盔直面到子弹的轰击,那么这个时候人们就只能祈祷子弹射击的位置不要太过于靠近头颅核心位置了,因为这些头盔,根本无法对动能强大的子弹进行太多防护。

在二战爆发中早期,苏联的那些老兵们就因为觉得戴这些钢盔有点鸡肋,所以在实战中很少使用这些钢盔。

至于对一些流弹的防护能力,在那沉重的重量以及不不适感觉下,则直接就被苏联老兵们给忽略掉了。

后来,一直到了苏联军队针对这些头盔进行了优化,苏联老兵们对于戴头盔才没有了那么大的抵抗心理。

所以说这就是苏联(提问中俄国的说法并不正确)老兵之所以会在战场中劝新兵不要戴钢盔的原因,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钢盔分量重,戴起来不舒服,其次的原因则是苏联天气变化过大,均不适宜戴头盔,最后的原因则是这些钢盔的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还影响作战的敏捷性。

9

钢盔是大多数国家军队中都会配发的一种制式装备。在战场上,钢盔其实起着很大的作用。可以有效避免流弹和炸弹破片对人头部的伤害。

一般来讲,子弹击中钢盔的边缘时,能量会被分散,子弹的弹道也会改变,从而减轻对头部的伤害,由此可见钢盔在战场上有其存在的意义。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苏联士兵都不喜欢佩戴钢盔,甚至有老兵会笑话那些带钢盔上战场的新兵,这是为什么呢?这件事还得从苏联士兵的钢盔说起。

苏联的钢盔主要有两种,前期是SSH36钢盔,后期则是SSH40钢盔。苏联士兵不喜欢戴钢盔其实是有道理的。

首先,这两种钢盔都戴着很不舒服。先看一下SSH36型钢盔,这款钢盔实在太简陋了!早期的SSH36钢盔所使用的内衬材料是及其容易损坏的皮革,采用两片瓦的结构。

它的缺点很明显,不结实不舒适。后来因为损坏率实在太高,皮革材料被换成了布料,比以前稍微好了一点。

再后来随着形式的发展,苏联研制出了更好一点的钢盔——SSH40型钢盔。这种钢盔被称为“胜利钢盔”,是二战中苏联的标志。

比起它的前一代,SSH40钢盔有了一定进步,两片瓦被换成了三片瓦。下颚和内衬材料也有了革新。

然而这种钢盔仍然很简陋,内部悬挂连个汗圈也没有,三片瓦的结构是用一根绳子穿起来的。所以这个钢盔佩戴的舒适型和灵活度也是一言难尽。

当年苏联钢盔非常强调高防护性,受制于当时苏联较为低下的制造工艺,这两种钢盔都极度笨重。

在战场上戴着这种钢盔会使士兵头部的灵活性大打折扣。如果是夏天,戴着这样的钢盔不要说行军打仗了,就是光往那一站都是个巨大的负担。

其次,对于苏军士兵来讲,这两种钢盔确实太鸡肋。何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二战中欧洲战场的战斗强度远远大于亚洲,与战争强度相比钢盔的防护力就显得不足。

1938年参加阻击日本的诺门坎战役的苏军,佩戴SSH36钢盔的比例还是很高的。但是到了后来在欧洲作战时,苏军就不怎么戴钢盔了。

真到了战场上,戴钢盔说没用吧,还真能减轻伤害。说有用吧,有点用还有限。

在战场上戴钢盔牺牲灵活度导致的伤亡,远远大于不带钢盔导致的伤亡,于是很多苏联士兵就放弃了戴钢盔。

另外,戴钢盔还容易暴露目标。其实就这一点,苏联钢盔还是做的蛮好了,钢盔表面都用绿色涂料做了钝化处理,使钢盔不像德国钢盔一般反光发亮。

但是与布帽比起来,钢盔的反光率还是要高一些。

二战期间,苏联和德国等参战国都组织了相当规模的狙击手队伍,在战场上稍有不慎就会被敌方狙击手打个透心凉。

说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一个人。“白色死神”芬兰狙击手西蒙·海耶。

这个芬兰士兵曾经用他的狙击枪狠狠地教了苏联做人,令苏联士兵闻风丧胆。久而久之苏联士兵对于狙击手的恐惧越来越深,都不愿意佩戴容易暴露目标的钢盔了。

最后,其实苏联士兵不戴钢盔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原因——SSH36钢盔的佩戴效果非常像德军。

德国对苏宣战时SSH40钢盔的换装还没有全部完成,还有大批苏联士兵佩戴着SSH36钢盔。想像一下自己刚刚从战壕里露出个头就被自己友军给当成德军干倒了,苏联老兵们默默把手上的钢盔放下了。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在新兵们戴上钢盔准备上战场时,苏联老兵总会站出来,用自己的经验劝说新兵们不要戴钢盔。可以说,他们的这个举动拯救了大批新兵的生命。

10

苏联士兵私自戴钢盔,将被视为怯战,而被处决。

苏联红军的军帽普遍为布帽,比如著名的布琼尼帽和船形帽。

1930年代,为与国际接轨,苏军钢盔出现,分别仿制美军和德军。

虽然苏军也配有钢盔,但和美军,德军相比,苏军士兵仍喜欢布帽,原因如下:

苏联红军严格禁止士兵私自戴钢盔,将此作为怯战的表现,是要执行枪决的。士兵钢盔通常拴在背包上,只有面对重火力压制和空袭时,士兵在军官的允许下,才能戴钢盔。有的士兵戴钢盔,会将布帽摘下,别在腰后;有的士兵则直接把钢盔戴在布帽上。

当然,苏联红军中的炮兵可以不需要军官的允许,自行戴钢盔,因此在很多战争片中,往往能看到苏联红军的大部队,一部分戴钢盔,另一部分戴布帽。

另外,二战中的钢盔并不能起到很大的防护作用。

而且苏联冬季寒冷,布帽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夏季天气炎热,沉重的钢盔远没有布帽轻便实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