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结束后,西方还真有人认真考虑过立即进攻苏联,彻底消灭这个红色威胁,但是在权衡了利弊之后,这个计划无果而终,化为几十年的冷战和若干场局部战争。

当时进攻苏联的一个有力理由是:

苏联在卫国战争中伤亡巨大,军民伤亡高达2000万人,如果此时进攻苏联,苏联恐怕没有多少预备队了,所以说,趁他病,要他命!

西方阵营里最热心于此的莫过于英国首相丘吉尔,根据1998年的公布的档案,丘吉尔命令英国武装力量联合参谋部制定了名叫“不可思议行动”的计划,将使用英美联军、英国装备训练的波兰流亡军队,再从二战德军老兵中招募至少10万军队进攻苏联。

丘吉尔不仅仅地用如此作战计划鼓动西方阵营备战,1946年3月5日,他还跑到美国去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鼓动美苏对抗。

下图为后世重现的兵棋推演:

然而,相信美国决策层中的理智人士经过周密的思考之后,是不愿意进攻苏联的,除了丘吉尔这个积极鼓动者是外国人之外,原因可能有怎么几点:

1.美国持类似看法的著名人物是二战名将巴顿将军,他在战争刚结束的时候就在美苏军队的官方会面中以非常不友好的态度对待苏联军官,发表过重新武装德军,然后去进攻苏军的言论。但是巴顿与1945年12月21日在离奇的车祸中重伤不治而死,不管车祸真的是意外还是“被安排”,总之美军中少了一个进攻苏联的热心鼓动者。

2.而苏联方面,显然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西方的种种动向。为此,进攻柏林的大部分精锐部队都编入了驻德集群,并以驻营人民警察的名义组织亲苏的德国军队,在双方的边境摩擦中,双方互有得失,让美国意识到与苏联冲突并不容易。

下图是苏联向西方展示的斯大林-3坦克,让西方倍感压力

然而下面两点可能更重要:

3.从法国在大战中的表现来看,不尽如人意,英国的陆军规模不大,美国在二战后实际上已经是西方诸国的盟主。那么进攻主力也只能是美军。

如果美国全力以赴征服了苏联,势必两败俱伤。那么实力略逊一筹的英法肯定会恢复一战前的强国地位,美国不划算。

如果苏联在战争中获胜,美国元气大伤,法国这个40年迅速向德国投降的国家恐怕会“眼疾手快”地再次投降。

而英国更是纵横捭阖的高手,战前反苏,而苏德战争爆发后宣布和苏联联合,斯大林战役结束后,丘吉尔更是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向斯大林赠送斯大林格勒之剑以示庆祝,二战后又积极反苏,这个国家对于美国来说,其实并不可靠。美国还是不划算。

丘吉尔向斯大林赠送斯大林格勒之剑,证明此公也是个变色龙:

所以美国何必要放弃西方诸国的盟主地位,去追求有很大风险的未来?

4.美苏在战后利益分割方面存在着某种默契,那就是用不流血的手段去瓜分英法的海外殖民地。在亚非拉各个摆脱殖民统治的新生国家中,美苏迫不及待地送来援助,培养代理人,赶走英法的影响。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是其中影响重大,表现明显的事件之一。

所以,西方的盟主美国不愿意进攻苏联,开战就无从谈起。

而且,49年苏联的首颗原子弹爆炸,苏联的原子弹技术有很多来自美国的线人提供的资料。后来就有说法指出,有很多线人并不是处于信仰或者喜欢苏联而交出这些资料,而是因为他们担忧美苏开战,觉得原子弹能阻止世界大战再次爆发,所以主动向苏联透露这些信息的。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最佳贡献者
2

北约对苏联开战?除非北约疯了,惟恐毛熊的钢铁洪流不会分分钟把欧洲踏平。

苏联至1945年初,拥有作战部队等940万人(鼎盛时期苏军军队数量达到了120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4万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5万余辆、作战飞机2.2万余架。要知道美国才1050万。区别在于,苏联这几百万人就是趴在欧洲大陆上的,美军的一千多万要坐船漂洋过海,还要登陆,还要物资运输,还要后勤保障,等你搞完了,红军士兵端着波波沙骑着斯大林-II,已经把欧洲这些城市碾成渣渣了。

二战末期,欧洲疲敝,意大利、德国基本上已经被炸平了,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被苏联吞并占领,唯一有一点实力的法国刚刚光复,西班牙又玩自己的,并且经济十分落后,英国除了海军强大,陆军乏善可陈。而北约1949年才刚刚成立,可以说当时苏联就是欧洲大陆上唯一的霸主。即便是在今天,整个西欧11国的陆军装甲部队才拥有一千多辆主战坦克。而俄罗斯一个集团军就是上千辆。

苏联驻德集群(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二方面军构成,正式成立于1945年7月9日)就是苏联在二战中实力达到鼎盛的军队的代表。

以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为例,50年代下辖:

第61军

波兰第1军

第47军

第3打击军

第5打击军

第8亲卫军团

第69军

第33军

第16空军

第18空军

第1近卫坦克军

第2近卫坦克军

第3军

其中近卫坦克第1军即顿河坦克军,又名顿河坦克军,荣获列宁勋章、苏沃洛夫勋章等,1942年7月在莫斯科州组建,番号为坦克第26军。编有坦克第19、第157、第216旅、摩托化步兵第14旅和其他部队。

当时苏军的坦克,主要是T34, 斯大林-II, III, 二战后期的斯大林III,在防御力,攻击力,机动性上已经可以和德国最强的坦克虎式、豹式一分高下,那时候英国和美国还在用五辆才能单挑一辆虎式坦克的谢尔曼。

到1994年红军撤离东德时,留下了一个由1500多个军事设施构成的庞大网络,撤退人数高达50万,带走大约4300辆坦克和10万辆机动车,3600门火炮和180套导弹系统,苏联人的坦克压在欧洲大陆,北约一点也不感动,只要一动,西欧立刻就被碾平,美国有本事朝巴黎、罗马、柏林扔原子弹么?没有,还是只有派小伙子们登陆,当年打一个德国就够呛,现在要面对苏联,用脚趾头也想得到结果。

而且一旦北约主动开战,外交上便失去了主动权,苏联正好磨刀霍霍嫌一个东德还不够,趁机打到诺曼底甚至加莱都不在话下。

北约的将军们,想想地上的天启和头顶上的基洛夫,核弹算什么?No作No die,还是算了。

3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同见面。

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它的成立时间是1949年8月25日,它的目的在于防卫,不在于进攻。

美国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曼哈顿计划,1945年7月16日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之后,苏联也于1949年8月29日拥有了原子弹,打破了美国单方面的核恐吓、核威胁。

北约是后于苏联拥有原子弹成立的,所以无法趁机对苏联开战,所谓趁机就是趁苏联还没有原子弹,苏联已拥有了原子弹,北约就没有了趁机的可能,这是其一。其二,北约的成立并不是为了进攻苏联,而是集体防务和维护和平,主要是促进大西洋地区的稳定和繁荣。

抛开北约不谈单谈谈美国,美国挟原子弹之威,有没有可能带领西方盟友向苏联进攻呢?这就要整理出个时间段了,“二战”结束是1945年9月2日,以日本在“密苏里”号签订投降协议为标志,之前,苏联和美国同为同盟国,赢得“二战”胜利是并肩作战的,此时两国不但不为敌,而且为友。美国若要攻打苏联,只能在“二战”结束后至苏联试爆原子弹成功的三年多时间里。

此时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正在形成过程中,双方展开了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较量,这期间是以政治和经济为主,军事只是依附于政治和经济的,双方还没想到用军事手段去瓦解对方,再说双方阵营都足够庞大,无法一击即溃,若战试必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谁也负担不起,国家需重建,人民皆厌战,美国政府不能也不敢挑起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说到当时的核武器原子弹的威力,并没有现在的那么巨大,实际当量1.5万吨左右,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了二颗,直接死亡不到10万人,如果美国用原子弹打击苏联,那得需要多少颗原子弹啊?不计算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单单苏联就有22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估计扔不了几颗,美国就破产了,因为当时制造原子弹成本是很高的,美国试制第一颗时就花费了20亿美金,再说,苏联早在美国曼哈顿计划之前,就已派克格勃开始窃取原子弹技术资料了,苏联研制成功也就是眼前的事,如果美国率先使用,今后试必遭到报复,所以,美国不会用原子弹为常规武器去进攻苏联。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之间也没有爆发过战争,北约也没有和华约正面冲突过,双方只是冷战,暗地里较劲,说明双方还是理智的,不知大家意下如何?。

谢谢阅读

4

1945年到1949年,美国独家拥有原子弹,足以威慑苏联,这期间并没有北约,它产生于1949年4月4日,最初的功能也不是防御苏联的单一性,而是“拉来美国人,摁住德国人,提防俄国人”。

二战后局势初定的数年里,西方有能力对付苏联吗?

回答是否定的。

战争的巨大创伤让欧洲乃至世界总结反思和疗伤止痛

二战造成的死亡人数在4000万-5500万人之间,其中苏联军人就有1000万,德国军民650万,波兰400多万,南斯拉夫150万,犹太人600万。还有难以详尽统计的物质损失,巨大的灾难之下,再有战争爆发将是对人类的极大犯罪,没有哪国的政治家敢冒开战的风险。

美苏英三巨头在战后初期尚有信任关系,特别是罗斯福和斯大林

战争中大国间虽有不和与猜忌,但彻底消灭法西斯,惩治战犯,恢复建设,保卫和平的愿望是一致的。而且经过德黑兰、开罗和雅尔塔等数次峰会,三巨头的信任关系在提升,从另一角度看,两大阵营基本划定势力范围,需要消化吸收稳定,而不是开战。

从各方面回忆和资料看,罗斯福一直是个开明人士,对世界和平有着执着的追求,对苏联没有敌意。而斯大林在1945年之前也是抱着信任西方的态度行事。只有丘吉尔城府最深且“慧眼独具”,早早做出“铁幕”论断,为冷战奠定理论基础和最初实践。

战后有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成立运作,各国需要在新形势下和平、合作,战争违背历史潮流

战胜国主导了联合国的创立,并占据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席位,不管从哪方面看,国际协调、合作都在战后初期压倒一切,国际环境决不允许再发战争。

5

北约哪来的实力跟苏联开战?有句话说的好:何不食肉糜。既然你说到核武器,那么我们就从核武器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这个事情

美国从1945年7月16日试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到1949年8月29日苏联试爆第一颗原子弹这4年的时间里的确处于核武器的绝对垄断。然而我们必须要认清一个事实:即便是美国也无法在那个年代里能将核武器做到”白菜化“,而且核武器投送手段非常单一。所以在面对庞大的苏联,原始的核武器技术、落后的投送方式和极少的数量并不足以支持对苏联发动全面核战争。下图为空头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全重达到4吨,需要由轰炸机飞临目标上空进行投掷

下图为美国1945年-1960年核武器保有数量,其实可以看到美国在1949年时只有170枚原子弹,总爆炸当量419万吨,平均爆炸当量为2.5万吨TNT,只是比长崎原子弹略大一些而已。按此估计如果想要摧毁莫斯科的全部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那么保守来讲需要消耗10枚原子弹。如果将这种级别的原子弹用于对抗苏联大规模装甲部队,那么按照核武器有效毁伤半径来算,2.5万吨级的核武器有效毁伤半径(人员装备90%毁伤)只有2公里,也就说只有2个装甲营覆盖地域。换句话说这170枚原子弹对大规模苏联装甲集群的突击都无法彻底摧毁。

而早期原子弹的产量一直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1945年8月开始到1946年初美国只能保证每10天1颗的产量,也就是每个月3颗。即便是后来原子弹实现了”量产“,但是早期核武器核燃料提纯耗费资金和资源极其巨大,整个曼哈顿计划到1947年1月消耗资金高达21.91亿美元(相当于近1000亿美元),其中90%用于核燃料提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可能短时间内做到让用核武器来摧毁整个苏联。

除了核武器本身的因素之外,1949年之前能做到远程核打击的只有B-29、B-36这类大型轰炸机在目标上空直接投放。而刚刚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洗礼的苏联空军有能力对大规模轰炸机群实施拦截,也就是说这些投放核武器的载机在生存能力方面十分有限。

其实按照美国人一开始的推算,苏联拥有核武器的时间大概在1950-1960年之间。但是美国人的这个估计是错误的,苏联在1949年8月29日就完成了首颗原子弹爆炸,所以美国进一步加紧氢弹的研制。虽然美国在1952年成功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迈克“,然而迈克只是一个74吨重的聚变装置而非实战化氢弹,反倒是苏联在1953年8月直接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实战化氢弹。至此美国在核力量方面的绝对垄断已经全部丧失。下图为苏联R7洲际导弹,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这使得苏联直接具备了对美国本土的核打击能力

所以美国如何拿核武器来征服苏联呢?这仅仅是从核武器的角度考虑,你还要考虑北约是否真的愿意在二战刚刚结束4年后对苏联发动进攻,要知道苏联刚刚经历了二战对德对日战争,没有人愿意在自己低谷的时候去进攻一个鼎盛的国家。

6

一九四九年之前的欧洲战场,这时美国和北约的力量同苏联力量大抵相当,德国战败投降以后,东西方二大力量瓜分了整个欧洲,一边是美,英,法及他们控制的西德,意大利,比利时等国,一边是苏联控制的东德,罗马尼亚,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如果此时北约向苏联进攻,必须越过苏联前面的那些国家,而当时的苏军是刚战胜德军的胜利之师,兵力强大,北约是不会轻举妄动的,光靠美国几颗原子弹,对广阔的苏欧战场,起不了大的作用,况且,苏联此时也开始研制核武器,力量对比不会向美国方向倾斜。

7

看到这个问题,杜鲁门一拍脑门:对呀!我咋就没有想到呢?来来来,总统位置让给你,你来领导世界!

说起核武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这两颗当量并不太大的原子弹,却几乎完全将两个城市夷为平地,所以用“毁天灭地”来形容原子弹甚至核武器的威力毫不为过。

而这样的武器,在1949年之前,是美国一家所独有的。也就是说,如果此时的美国想要以核武器征服全世界,尤其是消灭苏联,理论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美国却完全没有利用好这4年时间,而且好像是故意等待苏联在1949年原子弹研制成功,然后和苏联剑拔弩张地进行冷战。

那么,是美国杜鲁门政府的脑子秀逗了吗?当然不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原子弹不是说有就有

二战作为迄今为止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二战彻底埋葬了大英帝国、德意志帝国和法兰西帝国,成就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

虽然苏德战争是二战期间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但付出极大伤亡代价的苏联却获得了更多资本,除了苏德战争期间美英等盟国大量的物资支持,帮助苏联在战争期间迅速恢复工业生产能力,苏联在战争结束后还从德国、日本等战败国掠夺了大量资源,帮助苏联迅速复兴。

最重要的是,此时的苏联红军经过4年锤炼,伤亡交换律已经从5:1下降到1:1甚至更低,战斗力水平和战争思想获得了质的飞跃。

可以说,二战结束后的苏军,是常规战争的王者,美国想要在常规战争中击败甚至消灭苏联,根本就不可能。

而对于刚刚研制出原子弹的美国而言,制造原子弹需要的不仅是材料,还有时间。想要毁灭苏联,几颗原子弹是绝对不够的,而制造原子弹的工夫,苏联已经完成了核武器的从无到有。

2、打垮苏联麻烦会更多

虽然有原子弹的美国和没有原子弹的苏联在技术层面是完全不对等的。但不代表美国可以随心所欲地拿原子弹当烟花放。

因为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注定了苏联比苏德战争时期更加英勇顽强,这样的国家,常规战无解,核武器可能有解。

但是另一个问题摆在眼前,如果能核平苏联,接下来该怎么走呢?是拍拍屁股走人吗?当然不能,毕竟混血儿可以乱生,但核武器不能乱丢。

如果处理不当,核污染难以控制,欧洲各国遭殃,美国也是难以独善其身的。

更要命的是,美国作为世界霸主,从来都是擅长破坏,不擅长建设。它需要的,不过是个任凭自己摆布的苏联罢了。

而在苏联不可能投降的情况下,即便对苏联肉体消灭,后续的重建工作会要了美国的命,美国的霸主地位可能刚刚开始就偃旗息鼓了。

3、美国敌人不止苏联一个

因为意识形态的水火不容,奉行共产主义制度的苏联当然是美国势不两立的敌人。

但作为志在称霸全球的国家,美国需要针对的,从来不仅仅是苏联和共产主义阵营,在千方百计遏制苏联崛起的同时,美国更需要“关注”的是自己身后的一票小兄弟。

因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所有使用美元结算的国家都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作为美国霸权的重要支撑,美国需要身边小跟班的忠心耿耿。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作为外部敌人要常打不懈,身边的一票兄弟也不能放松。

但美国毕竟远在大西洋彼岸,全天候控制欧洲这些曾经的地主富农实在力不从心。但苏联的存在就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红色帝国的虎视眈眈,这些家道中落的欧洲国家不得不更加紧抱美国大腿。

所以,消灭苏联就成为“亲者痛仇者快”的无脑做法。作为天选之国,美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不会首先受到苏联威胁,所以留着苏联威胁“盟友”是最佳选择。

一直以来,江湖上都流传着苏联美女间谍从爱因斯坦身边窃取原子弹机密帮助苏联研制原子弹的美好故事,甚至还有美国投下三颗原子弹最后一颗没响而后运到苏联的传言。

但不管怎样,美国和苏联同为超级大国在某些方面的“默契”是不言而喻的。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8

现在看来,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时间上非常紧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的各项攻守同盟生效5天后,苏联就核爆成功了,显然是哪儿哪儿都来不及的;第二,刚经历过惨烈大战之后的欧美各国,厌战情绪非常高,欧洲普遍衰落的厉害,短期内没有开战的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三是,此时东西方对峙的级别,还到不了使用核武这种极端手段的程度,而且,核物器的初衷,也并非是想这么用的,更多旨在强调“核威慑”。

(北约成员国的演变)

首先看第一点,虽说《北大西洋公约》是1949年4月4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12国,在华盛顿签订的,但正式生效还等要到1949年8月24日。而苏联原子弹成功爆炸,发生于5天后的1949年8月29日。

也就是说,前面的这个四个多月,北约几乎就是一纸空文,各个成员国都处于准备阶段,均在“走手续”过程中,武装力量也没完全就位,更没有实现完全整合与统一指挥。

因而,筹建中的北约,并不具备联合打击能力,更别说直接拉出去上核武器,用以对峙可能已经秘密掌握了核技术的苏联。这在当年的情形下,显然太高于生活。

第二、战后的西方世界普遍不具备短期内再打一场恶战的条件和民意基础。

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各大城市被炸的到处是残垣断壁,每家每户都有非死即伤的亲人,老百姓曾经一度连饱饭都吃不上,甚至英国的王储伊丽莎白公主拿到一盒美军的“午餐肉罐头”都深感那是“人间美味”。

还有数百万德国战俘,都被苏联拉到了西伯利亚劳改营干苦力去了,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这些战俘们才被彻底遣返。

试想,大量的德国、奥地利青壮年男人们都在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里遭苦受罪呢,属于被苏联方面牢牢控制着的西方“人质”。万一新生的北约贸然对苏联动武,显然,这些战俘的家人们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而西方作为一个民选社会,一旦国家的执政党和领导人背离了大多数人的意愿,无疑于自断政治生命。

要说战后选民的意愿,最典型的,就是1945年夏的英国选举。当时,正在波茨坦开会的“三巨头之一”,丘吉尔首相被告知,自己在国内的选举中落选了,工党党首艾德里将接替他完成后半段会议。

(1945年8月,波茨坦会议上的新三巨头——前排从左到右为赢了丘吉尔的英国新首相艾德礼、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和自始至终稳坐交椅的斯大林)

当年,原本认为凭借丘吉尔他老人家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准能顺利成为执政党的保守党,没成想,却在大选中惨败(英国为议会制政体,由选民直接选举议员,再由议会占多数席位的议员所在的政党推举首相)。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其内政外交方针已经不符合战后选民的口味了。

面对百废待兴,只能叼根胡萝卜当下午茶甜点的英国老百姓,保守党并没有下功夫向选民勾画战后重建、改善民生、提高福利方面的“蓝图”;

反而天天叫嚣苏联威胁,耸人听闻地警告人们:现在的和平是假象,战争威胁仍无处不在,东西方必有一战。

此种风格和执政重心,在战争废墟还没收拾干净的英国,显然比较难吸引饿着肚子,买双袜子都得排队,几年没穿过新衣服的基层老百姓。

相比得胜的工党,他们的竞选纲领叫做《让我们面对未来》,主要阐述的,就是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下至个人工资,医保,教育等方面的待遇与福利,全属于英国人最关心和需要的;而非如何对付远在千里之外的苏联威胁。

此外,更有美国国内,甚至还出现过“有良知的”美国科学家故意泄露核技术情报给苏联的事件。即,FBI揪出的“罗森堡夫妇泄密案”。

(上世纪七十年代,古巴为纪念罗森堡夫妇被处以电刑25周年,发行的纪念邮票。注意两人身后的电椅。据记载,在行刑过程中,罗森堡夫人被连续通电三次,在极度痛苦之中,最终辞世)

作为待遇优厚,享受国家殊荣的核物理学家,罗森堡夫妇与苏联契卡(此时克格勃还没组建)的“秘密合作”的初衷,并非图钱或者什么“报复社会”,而是“为了全人类的和平”。

他们认为,作为有良知的科学工作者,研发出来核武器,本身就是个错误的开始。那么,如果想纠正这个错误,就不能仅仅让一个国家垄断,最少得弄两个核国家,互相制衡,这样,才能保证不会爆发毁灭性的战争。

显然,无论是英国老百姓,还是美国科学家,珍惜和极力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属于主流思潮,再发动一场大战,并使用核物器的做法,并不得民心,缺乏群众基础。

再说第三点。

此时的东西方阵营,虽然关系紧张,但无论是柏林危机还是希腊内战,美苏双方都远没有达到直接开火的程度,双方在台面上,也并未撕破脸,联合国里,还在坐一起开会。

而核武呢,事后的发展,也正如当年罗森堡夫妇勾画的那样,更像是一种“以威慑力来维持和平”的手段,而非征服世界的武器。至今,虽然拥核国家早就不止世界两霸,但大多数掌握了核技术的国家,都将核武器定位为一种威慑力量,并不会直接用作现实的进攻性手段。

这种角度看,也算是对罗森堡夫妇在天之灵的一种“慰藉”吧。


9

北约尚不存在。

如何让北约去进攻苏联。

提问题,需要动脑子??。

莫名其妙的傻问题。

被人嗤笑。

故,多用心,少随心。

#凌远长著#

10

北约吃了熊心豹子胆才会对联动武。对苏联开战,北约的小兄弟们西欧一众国家还在苏联钢铁洪流的威胁下颤颤发抖。

二战结束后,苏联红军为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一开始还是正常的步兵阅兵仪式,当苏联黑压压的装甲坦克、火箭炮方阵快速进入受阅方阵,盟军国家的将领都惊呆了,面对苏联以T-34/85组成的坦克钢铁洪流,西欧国家没有任何反击能力。这也导致了战后盟军迅速的将自家坦克进行升级,引发了一场军事装备竞赛。

虽然美国拥有原子弹,但是在轰炸日本时已经用光了国内所有的核原料,而且由于当时技术条件落后提取原子弹的原材料非常困难,虽然苏联并不知道。二战以后,世界的主旋律都是和平建设国家,北约中的西欧国家更是被打成了一片废墟,急需美国的援助,美国此时无力针对苏联发起一场大规模战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