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一个好问题,提及孙权,还真一下子说不出有啥值得称道的事。但仔细阅读孙权的史料,就感觉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人物。孙权具有非凡的才略,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妥协、示弱,这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

曹操文采斐然,那诗写得叫一个好,但他绝非靠这个混天下的,雄才大略是曹操成就霸业的根本。

刘备能骑马打仗,诸葛亮坐在小车上一样能打仗。刘备是依靠屡败屡战,凭借着打不死的小强精神,靠死了老江湖,最终找到了一个软柿子,才有了自己的基业。

的确,孙权写诗不如曹操,骑马没有刘备跑得快,但不影响他三分天下有其一。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第一,孙权凭借父兄的基业,长江天堑,能够坐镇江东称雄五十多年,这是很重要的因素,但绝不是仅仅依靠这些。

孙策刚刚平定江东,地方士民及宾旅寄寓之士仍然存有异心。

初掌江东,庐江太守李术就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篡权夺位,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孙权面临着很严峻的局势,孙策被刺,本身就说明了当时不稳定的局势有多么严重。

第二,非凡的执政能力。

孙权为人旷达开朗、仁爱明断,崇尚侠义,喜欢供养贤才。很小就跟随在其兄孙策左右,经常参与军队内部的决策,其才能令孙策自叹不如。

每当宴请宾客,孙策总是回过头来,看着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是你的部下。”此时的孙权还在吴郡读书。

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夺取丹阳、吴、会稽三郡,十五岁的孙权被任命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先举孝廉,后举茂才,代理奉义校尉。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被刺杀身亡以后,孙权受命接受其职位,当时才十九岁。孙权被东汉朝廷册封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

孙权以张昭为师傅,以周瑜、程普等旧臣,统御诸将。先是率军消灭了李术,得其部众三万余人;阻止了宗室动乱;消灭山越六千人,收编万余。

孙权广招贤才,聘请名士,诸葛瑾、鲁肃、严畯、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人被招至麾下。既安定了地方大族和宾旅寄寓士人之心,又获得了大量的治国人才,很快就稳定住了江南局势。

建安八年到十三年(203年--208年),孙权三次讨伐黄祖,最终将其击杀,不仅报了父亲一箭之仇,而且吞并了江夏郡大部,并收得大将甘宁。

第三,审时度势,善于决策。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刘琮主动投降,刘备被打得大败。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东吴内部分为以周瑜、鲁肃为主战和张昭为首主和两派,而且主和派占据上风。

孙权权衡利弊,力排众议,最后决定与曹操开战。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联合刘备,最终在赤壁大败曹操,确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之后,孙权联合刘备,击败驻守南郡的曹仁,将曹操势力赶回到襄阳附近。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称臣,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节度。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也是刘备的故交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被步骘斩杀。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取得益州,孙权派遣诸葛瑾讨要荆州,刘备不从。盛怒之下,孙权以吕蒙为将,连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刘备亲自率领五万大军奔赴公安,关羽率领三万将士在益阳与鲁肃对峙。

此时,曹操占据了汉中,图谋蜀中。刘备被迫与孙权湘水划界,孙权趁机收回了长沙、桂阳、江夏三郡。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孙权趁机袭取荆州,得到了刘备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至此,孙权占据了除曹操控制的荆州北方三郡之外全部的疆域。

孙权根据时势,每一次完美的决策,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很难得的。

第四,慧眼识珠,善于发掘和使用人才。

赤壁之战,接受鲁肃的建议,与刘备联盟,而且委任周瑜全权负责,一举击败曹操,稳定了江东的局势;

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顺利占据交州,扩大了东吴的势力;

以吕蒙为大将,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全权负责对关羽作战,一举收复荆州;

以年轻的陆逊为大将,对抗来势汹汹的刘备,在夷陵之战大败刘备,令蜀汉一蹶不振。

从这些战役来看,孙权具有非凡的魄力,用人不疑,这是战役成败的关键。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能够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了杰出的成就,这是孙权善于识人、用人的结果。没有孙权的信任,他们不可能有如此的成就,也证明了孙权具有强大的掌控力。

每次出兵都事关东吴的命运,而且是举国之兵。可以说,每次出兵,孙权都把自己和整个东吴的命运交给了带兵的统帅。如果他们有一点异心和闪失,整个孙吴就会立马崩溃,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和信任。

即便是曹操、刘备、诸葛亮都不敢有如此的用兵。每有大军行动,曹操、刘备、诸葛亮都是亲自坐镇,这也不仅仅是便于直接指挥作战,也是避免兵变最保险的措施。

孙权尽管有无奈之举的成分,但也说明了他特殊的驾驭政权的能力。

第五,善于妥协,具备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韬光养晦的谋略。

正如题主所说,孙权给人的感觉就是啥也不会,但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在内,孙权与当地世族豪强妥协,重用陆逊、顾雍等豪门世族子弟为官,将他们的利益与孙吴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败俱败,结成命运共同体。

在外坚持联盟,孙刘联盟的存在是对抗曹魏最优先的策略,但孙权使用得非常娴熟。

赤壁之战,依靠孙刘联盟击败了曹操,并且把曹仁从南郡挤走,利用蜀汉的力量牵制曹魏的同时,不断蚕食江北,将势力扩展到江淮之间;

收回荆州后,为防御刘备复仇,在曹丕称帝后,立马向曹丕称帝,结好曹魏,准备与刘备开战时,避免曹魏夹击,腹背受敌。

在刘备发动东征之前,就主动求和,在刘备夷陵战败后,再次与刘备求和。并非孙权惧怕刘备,妥协是最大的政治智慧,是维持生存,图谋发展最高明的策略。

第六,善于笼络人心。

江陵之战,斩杀关羽,夺回荆州,吕蒙居功至伟。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

吕蒙推辞再三,不肯接受,孙权不许。封爵还未颁布,吕蒙疾病发作,孙权时在公安,就把吕蒙接来安置在内殿,千方百计护理,而且下令在全国招募医者,有能治好吕蒙疾病的人,赏赐千金。

孙权尽心为吕蒙治疗,每当医者给吕蒙针灸,孙权就为之难过。孙权想多看看吕蒙,又怕他太过劳累,于是命人凿通墙壁,暗中观看。如果发现吕蒙能够吃下点东西,孙权就很高兴,对手下有说有笑;如果发现吕蒙不进饮食,孙权就长吁短叹,夜不能寐。吕蒙病情略有好转,孙权就下达赦令,让群臣都来庆贺。

后来,吕蒙病情加重,孙权亲自到床前探视,并且请道士为他祈祷,想保全他的性命。

吕蒙最终在孙权内殿病逝,死时四十二岁。孙权悲痛万分,缩食减眠以示哀悼。

吕蒙生前,将其所得的金银财宝和各种赏赐,全部交到府库中收藏。他命令主管人员,待其死后,全部交还给朝廷。他还留下遗言,丧事务求俭约,不得奢侈。

孙权得知后,愈加悲伤。孙权让吕蒙的儿子吕霸继承了他的爵位,并赐给他守家墓的人家三百户,免收田赋的田地五十顷。

孙权不仅仅依靠赏赐来激励将士和臣僚,更善于利用情感来感化、笼络人心。从这一点来看,孙权的确非常人性,也是性情中人,与传说中的刘备善于哭泣,有得一拼。

由此看来,孙权能够坐稳江东五十多年,绝非偶然。孙权实际上是很有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的,同时,也是情商很高的政治家。积极进取和善于妥协是孙权成功的关键,值得称道。

最佳贡献者
2

刘邦论打仗不如韩信,论谋略不如张良,论治国不如萧何,在与项羽四年的楚汉战争中,没有打赢过一次,为什么刘邦能夺取天下?

没错,就是用人,当领导的不需要事事强于对手,只需要正确、合理的用人,用其所长,帮助自已成就事业,最终就能成功,而孙权就是这样的领导。

孙权15岁就被他哥孙策任命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参与从政,19岁时,他的哥哥孙策遇刺身亡,年轻的孙权立即被推到江东军事集团的前台。

想想一个19岁的少年,成为一个军事集团的领导,而且这个集团内部纷争不断、叛乱四起,外部强敌虎视眈眈、随时进犯,孙权面临多大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时江东的庐江太守李术公开反叛,孙权的堂兄庐陵太守孙辅私通曹操,孙权的堂弟定武中郎将孙暠准备起兵夺取政权,而江东六郡辖地内的山越人也准备起兵反叛,重重危机之下,孙权没有慌乱,沉着应对。

孙权重用了一批人,内部朝政由张昭处理,外部军事由周瑜和程普主持,自已坐镇中心,依靠兄长孙策留下的一批重臣、忠臣平定了李术的叛乱,剿灭了山越,稳定了宗室及江东政权的稳定。

这就是孙权成为领导后的第一次用人,就稳定了内部复杂多变的局势。孙权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都没有关系,内部政事可以让张昭处理,孙权可以学习,外部军事镇压可以让周瑜和程普领导,孙权同样可以学习。

用人是一门学问,尤其是领导的用人,这种能力是孙权与生俱来的,作为江东政权的领导人,既要与父兄留下的重臣交流熟悉,又要对这些人才进行一个初步的评判,先知人再用人,孙权首先要先了解这些人,才能用这些人。

张昭文采过人,正直耿直,所以孙权信任张昭,即使张昭冒犯孙权,孙权终身也没有动过张昭;周瑜忠诚有军事才能,与孙权的兄长孙策情同兄弟,又对孙权首先行君臣大礼,是孙权可以重用的人才,孙权是个聪明人,知道如何用人,是孙权成功的第一步。

在战略方面,孙权重用了鲁肃,鲁肃在孙权即位之初就向孙权提出了著名的战略规划榻上对,劝孙权与曹操、刘表三分天下,作为刚刚即位的少年领导,孙权并没有表现出狂热和冒进,而且逐渐接受了鲁肃的战略,作为江东集团的整体战略,鲁肃的战略直到鲁肃去世前,都 一直是江东集团的整体战略。

在成功渡过即位之初的艰难之后,孙权稳定了内部局势,开始稳步向外扩张,孙权将荆州作为自已扩张的首要方向,三次攻打荆州江夏郡,并在最后一次攻打中杀死了刘表任命的江夏太守黄祖。

孙权杀死黄祖,最重要的同样是任用了一批人,孙权在军队中提拔了一批少壮派出军官,比如吕蒙、凌统以及从荆州投奔而来的甘宁,尤其是甘宁,甘宁是降将,但是孙权对甘宁非常信任,甘宁还向孙权提供了夺取荆州的计划,并得到孙权的批准。

凌统与甘宁有着杀父之仇,孙权处处调节凌统与甘宁的关系,尽量不让两人共事,同时告诫凌统不可因私废公,让两个有仇的人同在军中没有闹出大事。

孙权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在自已27岁做出抵抗曹操的战略,当满朝大臣包括张昭都劝孙权投降之时,孙权在鲁肃、周瑜等少壮派的支持下作出正确的战略,以抵抗曹操获得政权的独立性,这个决定也是之后孙权能三分天下的原因所在。

赤壁之战中,孙权任命周瑜为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统领三万大军与刘备合军一处作为抵抗曹操的第一道防线,而自已亲率军队驻守九江作为第二道防线,结果在赤壁前线,周瑜就击败了曹操数十万大军,赢得了赤壁之战以及之后的南郡之战,保住了江东政权,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孙权的用人英明还体现在四任都督的任职上,周瑜作为江东集团孙策之后的第一位军事栋梁,用自已的所作所为证明了孙权的眼光是正确的,周瑜在稳定孙权政权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又在抵御外敌曹操的对外战争中赢得了胜利。

周瑜之后,孙权作用了鲁肃这个文人和战略家作为东吴的第二任都督,鲁肃可不仅仅是一个文人和战略家,他在充当军事统帅的时候,同样不输武将,比如单刀赴会就是说鲁肃单独与关羽为争夺荆州地盘而进行的一次会面,鲁肃是毫无惧色。

鲁肃时代,总体来说是江东稳定的时代,鲁肃也成功也完成江东军事都督的过渡,鲁肃去世后,孙权提拔了昔日吴下阿蒙的吕蒙为东吴第三任都督,吕蒙是东吴内部少壮派的武将,主张各荆州扩张,正是吕蒙与孙权密谋,才夺取了蜀汉在荆州最后三郡的地盘。

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兵不血刃,占领荆州,正是吕蒙职业生涯的辉煌,自此,赤壁之战后,荆州的地盘皆归孙权所有,不仅如此,孙权还杀死了蜀汉政权二号人物,唯一的名将关羽,大大削弱了蜀汉的实力。

正是因为孙权这一系列的政治密谋,让蜀汉永远失去了发展壮大的实力和统一天下的所有机会,三国鼎立更加牢固不可破。

而孙权的行为引来了蜀汉政权的强力报复,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而这一切早在孙权的意料之中,而孙权重用的陆逊又成功的挡住了刘备的进攻,并且击碎了刘备的复仇梦,再次重挫蜀汉实力,而这也正是孙权的用人。

除了上面提到的张昭、周瑜、程普、鲁肃等人,孙权还重用了诸葛瑾、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名将名相,为东吴政权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基础和保证。

正是因为孙权的用人,才稳定和保证了东吴政权的独立 ,才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当然除了用人,孙权身上还有很多帝王身上具有的品质,比如政治智慧,比如厚黑,比如容人之量。

所以曹操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生个儿子就要像孙权这样的人。曹操既是孙权的父辈,又是曹魏政权的领导人,他当然希望有个像孙权这样能力的儿子可以继承他的事业和庞大的帝国。

3

此话谬也!

即便按《三国演义》的说法,曹操为奸雄,刘备为枭雄,孙权则为英雄。可人看三国为何倾向汉呢?正统观念使然。

民间有一趣谈,嫂嫂欲戏弄正看三国的小姑,岀一双关语上联:妹妹看书心思汉。

这恰恰说明了罗贯中在《三国志》基础上写成的《三国演义》对汉的倾向性。而《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为汉臣,倾向汉是自然的事情。

不知题中的问题出自何处?还是随意编的?

好在经过几百上千年的沉淀,后人对三人己有了盖棺定论的结语。

一,曹操,做为文学家的三曹之首,更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怎一个"只懂文"能概括得了的?同时期的许攸评价他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明了他的政治智慧,麾下战将如云,帝位唾手可得,却不染指,说明他是一个有大智慧之人。

二,刘备能武不知从何谈起。他是三人中最不能武之人。"刘皇叔"的身份给他留下了生存空间,能用人是他最大的长处。他三分天下居其一是众将谋臣争来的。遇事只会哭,所以他的江山被后人笑论是哭来的。

三,说孙权什么都不会,更属无稽之谈。小霸王孙策临死前未传位于儿子而传给了孙权这个弟弟,是有一定道理的,正如他说:开疆拓土汝不如兄,但稳定民心,知人善任,兄不如弟。所以才把重担交给了孙权。

4

用李宗吾《厚黑学》的理论说,曹操是黑,刘备是厚,孙权是既黑又厚,但黑不及曹操,厚不及刘备。因此,三人谁也战胜不了谁,半斤八两,结果当然就天下三分了。我觉得这个说法还是挺有道理的。

很多人有一种印象,认为孙权什么也不会,论谋略不及曹操,论勇武不及刘备。其实,孙权并非如此不堪。下面我就来说说孙权的优点。

第一,孙策为什么要把大权交给孙权

最了解孙权才能的人,当然是他的哥哥孙策。孙策意外被刺身亡,临死前把大权交给孙权,什么道理呢?孙策这样对弟弟说:“若论统率江东兵马,与敌人决战沙场,争雄天下,那么你不如我;若论举贤任能,让他们尽忠职守,保卫江东,则我不如你。”

自从父亲孙坚死后,孙策以长兄肩负起半个父亲的责任,对各位弟弟的优劣了解得一清二楚。孙权的魄力略显不足,非创业奠基型人才,但是,创业固然艰难,守成也非易事,值此乱世,英雄争雄,若能守住江东,也算不辜负自己的一片苦心了。

后来事实证明孙策的判断,孙权一辈子也想开疆拓土,但是屡屡失败,北伐魏国,一打到合肥就不行了;派舟师经略海外,也一无所获。但是,在守疆捍土上,还是可圈可点的。

第二,孙权善于用人

读三国史的人都知道曹操很会用人,其实孙权也是非常善于用人。

比如说对张纮。张纮是江东集团的元老之一,他本是孙策的部下,被孙策尊为老师。后来张纮代表孙策前去朝廷进贡,曹操把他留了下来,并授予侍御史之职。后来张纮回归东吴时,很多人认为在朝廷呆了那么久,究竟有没有变心呢?纷纷劝说孙权不可重用张纮。孙权不为所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对张纮的人品毫不怀疑。

再比如诸葛瑾。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兄弟俩却是分属不同的阵营。后来刘备要攻打东吴,孙权就派诸葛瑾去交涉。在东吴内部,便有人站出来造谣说: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哥哥,心怀异志,表面上与刘备议和,暗地里却打算投降刘备。对于这些风言风语,孙权置之不理,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我与诸葛瑾有生死誓盟,他不会负我的,就如同我不会负他一样。”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孙权还是颇能用人的。

第三,孙权善于激励部下

东吴名将吕蒙就是在孙权的激励下,成为一代名将的。

孙权是怎么激励他的呢?

吕蒙是从士兵成长为将军,但是他没什么文化,到了一定阶段就无法提高了。孙权便对吕蒙说:“你现在都手握兵权,应该要多多读书,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

吕蒙辩解道:“只因军务繁忙,实在没有时间读书啊。”

孙权不以为然地说:“我又不是要你们研究经典,去当什么五经博士,只是作为一名大将,应该要涉猎历史,对古代事件有个了解。你们说军务繁多,谁能比我更忙呢?我年轻时就学习《诗》、《书》、《礼记》、《左传》、《国语》等经典,只有《周易》没读。自从掌管政事以来,读了《史记》、《汉书》、《东观汉纪》三部历史,诸家的兵书,自以为大有裨益。你悟性很高,若多多读书,一定收获很多。当务之急,应该先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以及《史记》等三史。孔夫子曾经说:‘整天不吃不睡思考问题,没什么益处,不如读书学习。’想当年光武皇帝,戎马倥偬仍手不释卷。就说曹操吧,还自称‘老而好学’。怎么能不自勉呢?”

这一番话,对吕蒙刺激太大了。

作为一名武将,他没读书的兴趣,却总以军务繁忙为借口。孙权不仅要管军务,还要管内政、经济、民生等方方面面,尚且争分夺秒地读书,人家都有时间,自己怎么却没时间呢?说到底,是惰性在作怪。从此之后,吕蒙发愤读书,无论军务多忙,走到哪里都要随身携带书籍,随时翻阅,笃志不倦。他没什么学问底子,但以勤补拙,不几年时间,所读之书,已远远超过一般的儒生了。随着学问的长进,视野的开阔,吕蒙对军事的理解也达到新的高度,在战争实践中活学活用兵法,战略目光更加宏远。知识就是力量,拥有知识的吕蒙实现了人生的转折,实现由一名赳赳武夫向一代名将的转变。

由上可见,说孙权不能文也不能武,是完全不对的。孙权博览群书,知识渊博得很呢。

5

曹操能文,刘备能武,孙权有命。

不得不说的是,投胎也是一门技术活。孙权有一个好父亲,一个好兄长。孙权的父亲孙坚被称作“江东猛虎”。讨伐董卓时,更是出任先锋大将,阵斩华雄,逼得董卓不得不迁都避其锋芒。在孙坚面前,刘备的“武”估计就要靠边站了。再说孙策,孙策号称是“江东小霸王”,这里霸王指的正是和刘邦争夺天下的项羽。可见孙策的勇猛不亚于其父亲孙坚,甚至犹有过之。孙策南征北战,打下了江东基业,正值壮年,却被刺客刺杀,这就便宜了孙权。在他接受江东时,东吴已经有了三分天下的实力和资本。如果三分是最终目标的话,他完全不需要再进去,仅需守成即可。

那孙权真的是一无是处么?

大家不要以为守成很简单,所谓守业更比创业难。孙权年纪轻轻就接任成为了东吴的主事人,并且在没有朝廷封官的情况下,只以一个讨虏将军的身份控制着偌大江东,殊为不易。荆州刘表的儿子在刘表死后很快就将家业败的干干净净,以至于当曹操进攻孙权,孙权领兵抵抗的时候,曹操说了一句流传至今的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可见孙权并不差。况且,孙权和曹操、刘备并不是同龄人,如果要比的话,孙权也应该和曹丕和刘禅比。相比这二位,孙权可不是强的一点半点。

孙权虽然看起来没有曹操和刘备那样能力突出,但也是三分天下一方雄主。只不过后世要么以曹操为正统,要么以刘备为正统,孙权仿佛就一直是三国里的配角。后世喜欢吴国的人也很少,所以大家就认为孙权能力比较平庸了。

6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完全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曹操和刘备都是开创基业的开拓者。而孙权属于继承者。开创者和守成者可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开创者属于万里挑一,大浪淘沙剩下来的精英。而守成者天生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经历过创业的艰难属于温室的花朵。所以表面上看曹操,刘备,孙权是同一个层面的领袖。但实际上各方面孙权都不如曹刘二人。

曹操虽然也是富二代出生。但曹操的势力可都是自己一刀一枪物拼出来的。从最早举孝廉入朝为官就展现出了自己不畏强权,严格执法的特点。后来朝廷宦官当道干涉朝政。曹操又体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对抗宦官群体。之后黄巾暴动曹操又积极平叛。立下战功无数。后来冀州刺史王芬联合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地方豪强,谋划废黜灵帝立合肥侯的事件。王芬等人曾希望曹操加入他们,但被曹操拒绝。这又表现出曹操忠君爱国的性格特点。

再后来由于大将军何进的错误引董卓入长安造成了董卓霍乱汉室,少帝被废等局面的时候。曹操毅然决然回乡召募军队,让后向天下军阀倡导共击董卓匡扶汉室。虽然最终因为联军内部各自打着小九九导致行动失败。但最起码打击了董卓的野心。后来天下大乱,曹操又四处征战,先后击败刘岱,袁绍,袁术,黑山黄巾,吕布等军阀,彻底称霸北方。之后远征胡族击败乌桓,震慑边关。而此时的曹操挟天子号令天下军阀,已经成了天下间实力最强大的一路军阀。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曹操一手拼回来的。

再说刘备,出身于草根之家。他的奋斗史不可谓不艰辛。因为参与讨伐黄巾立下了功勋。之后在和其他诸侯的争斗中屡屡受挫。之后刘备就开始了寄人篱下的生活。刘备先是投靠公孙瓒,之后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刘备是三姓家奴的话。那么刘备可不止三家了。经过刘备的不懈努力在经历了赤壁之战后。刘备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这种白手起家的皇帝也着实不容易。

而孙权呢?出身于江东孙氏。上有父亲孙坚,其次哥哥孙策。可以说江东所有的一切都是靠着父亲和哥哥打下的基础。比如人才,比如地盘。哪一样不是继承前人的成果。孙策时期,孙权就是一个小官员。孙策死后要不然周瑜力挺孙权。孙权能否平稳的掌握孙氏大权都是一个未知数。要知道当时江东多有人不服孙权。因为孙权在此前并没有什么突出贡献。更何况江东世家大族林立。他们也不惧孙权。孙权的统治就是建立在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之上。要不然有周瑜这个和孙策开创江东基业的最大功臣的存在。其他人不服孙权完全可以架空他。正因为有了周瑜,孙权才能顺利继位。

即使孙权继位之后掣肘也颇多。就把赤壁之战来说吧。整个江东世家大族都想着投降曹操。孙权极力主战都没什么用。最后也是靠周瑜的支持才能顺利对曹开战。所以说不在能力上还是手段上。孙权较之曹操和刘备相比差的太远了。只能说孙权命好。再没有其他的可能了。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7

三分天下,则代表着三方势力的存在。

蛇无头不行,因而每方势力的行成,其开拓者必须拥有足够的文治武功,才能开疆拓土,创下一方政权。

如刘备,曹操,都是从零到有,打下一番基业,崛起于乱世之中。



可孙权文才武略俱不如曹刘二人,为何也能成为一方霸主,与二人并立当世?

我们不妨先来看,孙权是如何成为江东之主的。

孙权不是打来的天下

孙权跟曹刘相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孙权并不是打来的江山,而是继承了他父兄打下来的基业,不用他自己一点本事,便坐享其成,成了江东之主。

虽然说江山不是他凭本事打下来的,但我们只能说孙权称不上一个军事家,却不能否认他是一个优秀的领袖。



自古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如果孙权自身没有过硬的本身,纵然他坐领江东之地,也会被其他军阀轻而易举的吞并。又怎会力保江东不失,鼎足而三于当世。

那他有着什么样的本事呢?

举贤任能,物尽其用

首先孙权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他在内政上处理的很好,也会结交士族。这样才使外来户孙氏,深深扎根江东。



他也知道自己打仗不行,所以他举贤任能,广招英雄,让那些有能力的人尽为己用,从而弥补自身的短板。

孙策当初在托孤时就已提到这点:

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孙权继位后,开招贤管,广招天下贤士。

所招人才中,如陆逊,吕蒙,丁奉。分别是日后的两任大都督,以及十二虎臣之一。他们为东吴做出了偌大的贡献,大大保障了东吴,立足于乱世中而不倒的资本。

这都是孙权举贤任能之功。

南方的地理优势



江东位处南面,有长江之险,吴军也极善水战。若要吞吴,必要水战。在大江之上,中原军士的战力自远非吴军可比。此其一也。

南北两地气候不同,北方军士过来大多水土不服,惹上疾病,战斗力更是削弱。此其二也。

凭这两点,孙权在地势上又占了个大优势,跟能稳保江东。

结语



综上所述,孙权虽不如曹操刘备,有打天下的本身。但他生的命好,在孙策逝世后,不费吹灰之力,十八岁便坐领江东。

继位后又凭借自身的政治能力,能妥善的治理江东之地。一凭地利,二靠用人,又很好的帮他挡退来犯之地。

致使在群雄逐鹿的混乱年代,江东一直能稳扎不倒,同曹操刘备三分天下,

8

孙权有空时,喜欢去山中射老虎,是那种野生华南虎~还射死过好几只,你说他有没有勇?

至于他为何能三分天下,其他啥也別说,就看一段赤壁大战前,周瑜对孙权说的话吧,

“将军(孙权)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曹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

此话一听,看看,孙权为什么就不能三分天下!

9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么说吧,虽然孙权和曹操、刘备一样,是魏蜀吴三国的霸主,但是他跟其他两位还差了不少。

首先是曹操,虽然他不是魏国的开国帝王,但没人能否认他不是魏国的奠基者,只要他愿意,他随时都可以取汉献帝而代之,只是他想给自己的儿子罢了。

其次是刘备,可别小瞧了我们的刘皇叔,虽然他征战沙场十几年,曹操称霸北方之时,刘备依然还是寄人篱下,但不可否认,他和曹操一样,是个枭雄。自董卓行谋逆之事以来,豪杰并起,可最终能够走到最后,只有曹操和刘备。怪不得青梅煮酒论英雄之时,曹操就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

而孙权,虽然是吴国的开国帝王,但是在明眼人看来,真正让奠定江东吴国基业的是他老爸孙坚和他老哥孙策,至于孙权,做个守成之君,已经是最大限度了,至于开疆拓土,他不如当年的“江东小霸王”孙策。虽然孙权和曹操、刘备差了一辈,可是论老练,他始终曹操和刘备。始终以来,他都无法北渡长江,每次都是折戟沉沙在合淝。

不过话说回来,孙权能够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还算是有些能力的,刚才我也说了,孙权比较适合做守成之君,所以他能打理好江东,至于开拓进取,他没这个能力。

10

传说孙权的长相,长上而短下,按古代来说这是标准的人王相。他驾驭江东五十三年,与曹、刘二位英雄相抗衡,在三国君主里面是最长寿、执政时间最长的,若没有真本事,这是无法想象的。

一、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苏轼说:亲射虎,看孙郎,辛弃疾说: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古时候的英雄人杰、大文豪们无不认为孙权是个英雄

孙权对手曹操看到孙权的英姿气度,因此感叹道:生儿子应当像孙仲谋一样,刘景升(刘表)的儿子们不过就像猪狗。这既是对不战就投降给他刘琮的蔑视,更是将孙权视为英雄。没错,孙权若论年龄,当真是曹操的儿子辈,曹操和孙坚几乎是同年出生,而曹操的长子曹昂和孙权的年纪应该很接近,曹操这个感叹,真实的表达了他对这个后辈的欣赏与赞叹。

孙权年轻的时候,曾经亲自上马射虎,老虎被激怒,反扑孙权的战马而来,被孙权抽出手戟击退。正是这样骁勇的孙权,让苏轼写出了“亲射虎,看孙郎”的句子。实际上,孙坚几个儿子,除了孙匡提得不多,孙策、孙权、孙翊三个都很骁勇,说孙权什么都不会,这是不对的。

辛弃疾认为,配与孙权当对手的,只有曹、刘,是把孙权和曹、刘二人同等看待的。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而死,孙权继位之时不过十七八岁,江东可谓内忧外患十分突出,但孙权却能坐断东南,最终成为吴大帝,这份能耐不是吹出来的,是他自己干出来的。

二、事实上,三国君主里面,曹操能文能武、刘备意志坚强,而孙权最能审时度势

论个人才能,似乎曹操才是最强的,不但能横槊赋诗,其实武功也还不错,史书记载他少年时和袁绍去抢新娘子时,被主家包围,他舞戟而出,好多人都奈何不了他。

历史上的刘备,武功确实不错,是常常亲自上阵力战的老兵,但大家往往忽视了刘备那极为坚强、百折不挠的意志,这点,才是他和刘邦最像的地方。因此,史书上说他有类高祖。

而孙权,恐怕是当时最能看大势、顺大势的君主,什么“坐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关键是又有几个人能有找到风口的眼光。正因为如此,孙权在赤壁大败曹操、在夷陵大败刘备、后又挫败曹丕大军来征的军队。若论决定性的战役,孙权对曹、刘,就没有失败过。

但是可笑的是,尽管孙权骁勇,但若是他亲征的战斗,几乎没有不失败的。赤壁是人家周瑜打的,收回荆州是人家吕蒙干的,挫败刘备、曹丕是人家陆逊的功劳,孙权合肥惨败,被张辽追得屁滚尿流。

尽管如此,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孙权不是战术天才,但是却会用战术天才。这一点,与楚汉相争时的刘邦,清朝末年的曾国藩是一致的。

刘邦和项羽作战,几乎无战不败,曾国藩亲自领军,那就是湘军的噩梦,然而这两个人都成为战胜强敌的胜利者。

三、此处再说说孙权长上短下的长相,古人喜欢把很多性情特长的东西归结到长相上,但恰好说明了孙权的一些特点

古人认为长上短下(上半身特长,而脚短)是一种好长相,因为能够接地气,善于抚众,能屈能伸,当君主也容易出头。其实这也表现了孙权长短处,他不是一个能处理军中作战具体事务的人,但是却善于用人、善于将将。这就是韩信对刘邦所说的:陛下不善将兵,善于将将。

正因为如此,一时的人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张昭等人,都乐于为孙权所用。

孙权最大的长处在哪里?

其一、孙权善于判断大势,对东吴发展的方向性判断都是正确的。这一点很重要,涉及到东吴整个集团的生死,在这一点上,袁绍、袁术兄弟就差远了,因此都从原本势力庞大的集团,最终走向覆灭。

其二、孙权善于处理东吴内部各集团的关系,让内部利益有冲突人能够团结一致对外。东吴内部的各派别是复杂的,从时间上分为孙坚时期老臣、孙策时期重臣和孙权时期新附,从地理上分为淮泗集团、吴郡集团、会稽集团等等,从功能上分为文、武二派,它的派别,恐怕是三国里面最复杂的,但孙权都能将他们安抚好,这就是大能耐了。

其三、孙权善于识拔人才,而且在适当的时候赋予他们绝对权力。都说刘备会识人,提拔魏延于部众之中,早早看出马谡不可重用。然而,孙权的识人,绝不比刘备差,吴国四大都督,无不在他手下人尽其用。更关键的是,在危机之中,孙权敢于对这些人绝对信任,给予他们绝对的权力,这点,恐怕是刘备生前都难以做到的。只是在刘备临死时,他不得不对孔明全权相付。

其四、孙权的文武才干,其实都不低,只是他对战场指挥不擅长。孙权可能不会赋诗吧(这也不敢肯定),但孙权对实际文化知识是绝对不差的,毕竟他孙家本就是地方豪族,后来又是一镇诸侯,自然不会缺教育。孙权的个人武功,前面已经说了。但孙权不太会指挥具体战斗,这点是事实。

其五、当然,孙权的运气也不错。毕竟,孙权的父兄给他留下了偌大的家业,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时,曹操、刘备自己也犯了很多错误。然而,仅仅凭借运气,孙权能够坐断东南五十多年,这是绝不可能的。到了他晚年,孙权甚至流露出汉武帝晚年的一些倾向来,这些东西,都是一时雄主晚年所常见的。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