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回答后一个问题,因为第一个问题需要比较大的篇幅来讲清楚。

说到夏朝存在有什么确切的证据吧,目前按最严谨的科考角度来看,答案是:没有。

最简单粗暴的答案是:因为还没有发现一个遗址、文物上带有“夏”的标识。例如作为史籍中的夏朝之继承者的殷商王朝,在目前确认的4000多个甲骨文里可训诂的1500多个里,就没有一个“夏”字,不仅如此,殷商的天文历法里还没有“夏冬”两个季节,只有“春秋”,夏天与冬天的两季要到周代春秋时期才出现。

这一点可以说是“无夏论”的一个相当强的证据。在这样的前提下,要说还是“有夏”的话,那么就只能假设“夏可能原名不叫‘夏’”,假设,是可以的。但是很遗憾,却没有相关发现与资料能证明,因为史书的确一直称“夏朝”为“夏”。

好吧,那我们试着放低一下标准,看看能不能“有夏”,因为,毕竟还有2500多个甲骨文没有辨认了,那2500个字里可能有“夏”或“夏朝”存在的证明,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例如周文王之父“王季”,很多史学家曾经质疑过这个周先王的存在,但是近几年,却在“周原甲骨”里发现了“王季”字眼。

从年限说起:

《史记》中的殷商世系表,已经通过甲骨文的发现确认。据推算,殷商大约有646年国祚,而夏朝的国祚,以文献推算大约有471年。殷墟的测年上限,最高为3600年,已知我国“夏商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夏朝的建立年限推算为BC2070年,也就是距今约4100多年。

那么,以夏、商的享国年限相加:471+646=1013年。

已知“武王伐纣”为BC1057年,那么:4100-3057=1043年。

也就是说:夏+商的享国年限大致为1000年上下,是合理的推测。

用“武王伐纣”+殷商国祚:3057+646=3703年。

也就是说:3703年至4100年的397年间,大概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代“了。

而现在最接近夏、商代交替的考古遗址,偃师二里头与武汉盘龙城都符合其条件,其中前者共有4期,第一、二其约为3750年前,盘龙城的上限约3800年前。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盘龙城不太可能与史籍中的”夏“有关系,而二里头则处于史籍中的”夏朝“的”精确“地带,因此,二里头早期或可为”晚夏“,考虑到测年的”±“误差(最小为50年,最大为200年),说二里头早期可能是”中夏“亦未尝不可。当然,这个可能性就很小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二里头还是盘龙城都不太理想,很难完整地确认”夏代“的存在,因为既然根据史籍的指引,”夏“作为一个王朝,你只发现了晚期遗址,那史籍中的几百年之国祚就难以圆说了:要是它根本就不是一个稳定的政权,只存在二里头早期的那100多年上下了?

是不是?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的,毕竟春秋时的人离夏朝都快1000年了,记错的可能性是颇大(但个人认为全错是不可能的)。

好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发现”早夏“那就别提”夏“了。

不巧,近几年真的有了新发现:

东赵遗址:距今约4000年,位于郑州西郊的高新区,东距郑州商城遗址约14公里,北距大师姑城址约7公里,东北距小双桥遗址约9.5公里,西距荥阳关帝庙商代晚期遗址不到2公里,处于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区域。2012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发现大、中、小三座城址,清理出城墙、城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疑似祭祀坑区、灰坑、窖穴、水井等重要遗迹,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等夏、商、周时期文化遗物。2015年1月4日,在东赵遗址再次发现大、中、小三座“叠套”在一起的古城里,并发现“中城”存在“婴儿奠基”现象。

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回字形宫殿建筑基址,面积为3000平方米——这表明,东赵遗址具有大型城市或某个部落式的“王城”之特征

东赵遗址的发现,在时间节点上、王城的规模上、地理位置上,都基本上对上了“夏”国。

同一时刻,与东赵遗址同属“新砦期文化”的河南省新密市的“新砦村遗址”中。

附近有一条河叫双洎河,其河床高度距离遗址约25米,这个高度上表明这里曾经有洪水泛滥的迹象,说明洪水曾高达25米,把当时的遗址都淹没了。

好吧,4000年前,又处于中原腹心地带,那我们当然会很直观地想起下面这个人:

大禹,是史籍中夏朝的开国君主“启”的老爸,“新砦村遗址”的发现与水灾的地质残留,无疑是为东赵遗址的地点、规模、时间的“三证”添加了一道更加接近史实的佐证。

不过,现在要说东赵与新砦村是“夏都”或“夏城”还太早了,毕竟没有可以确定的标识。

但是,“夏代”倒总算是有实物了,而且“新砦期文化”的年限与殷商的年限相去甚远,所以“夏代”可以说是呼之欲出。就是说,夏“国”还不能证明。但夏“代”(times)却大体能敲定了。

由于长期“无夏论”的长期存在,所以导致了国内外都不承认“夏朝”,同时也导致了他们否认“夏代”,比如上面提到的二里头的早期,即使地点、时间与文化都与史籍中的“夏”对上了,可是在我国的考古界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人,顽固地将其称为“早商”或“先商”。

讲道理:既然我们的史书中都写明“殷”之前就是夏,而你的考古与史籍对照测算商的上限又达不到二里头早期,更加达不到“新砦期文化”的年限,那你还不称“夏代”而称“早商”或“先商”就属于无理取闹,罔顾事实。

因为“先商”:史书无载。史书与商人自己的甲骨文明明写着成汤就是殷商的开国君主,那在成汤以前怎么可能还会有“先商"?

说到这里,要顺道澄清一个谣言,在”无夏派“的理论里,经常能听到一个理论,他们说:“据甲骨文记载,商汤不是殷商的开国皇帝,而是中兴之主,其实,商人很早就称王了”——这里面的“很早就称王”之“王”,有人说是王亥,根据甲骨文记载,王亥确实被殷人称为“高祖王亥”。”

但很遗憾的是,在甲骨文里被称为“高祖”的不止王亥一个人,同时被称为“高祖"的还有商人的始祖”契“与成汤自己——很明显,三个相差一百几十年的人,是不可能同时是开国君主的,根据正史记载,”契“为大禹治水的帮手,王亥为夏朝的官员,因此,殷商的开国君主只能是成汤。甲骨文中两位商先祖的封号,显然是成汤称王后所追封的,只要这样才能合理解释为何会有三位高祖。

继续正题,就是说,既然没有”先商“,那么“新砦期文化”就只能是”夏代“的产物。但是,有些人却连”夏代“这一代称也不想用,为什么呢?

这就要回答第一个问题了,即:为什么不承认夏朝?

考古学这门学问是西方人发明的,人家也比我们最挖两百年,所以标准也是人家定的,例如”文明“的标准:

1、金属工具,即青铜器的发现,因为人类是以进入“青铜时代”才算得上“文明”,所以这点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争议;

2、文字的发现;

3、大型城市建筑,也就是拥有类似“都城”、“王城”这样的建筑发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判断考古遗址是否具有“国家”形态。

根据第2点,那二里头与“新砦期文化”都得”死翘翘“,因为没有发现文字,不过二里头倒是有发现24个”类文字“?”符号“??

但是没有卵用,因为无法破译,就算破译了,也得看它有没有叙事性,能不能与我国的可考史籍相印证,要是不能,那也无法证明它就是”夏“。

所以现在”夏“作为国家或朝代,还真的不能证实。

但是问题来了:由于我国的史书是”有夏“的,但考古中又无法证明史籍——既不能证伪也不能证实。不过作为时间(times)线条来说,却又发现了疑似”朝代“(具有统治力的遗址及社会形态),而我们的一些考古学者却不愿意称这段时间(times)为”夏代“,那就是一个悖论,一个相当矛盾、相当精神分裂症的悖论。

而且 可以说是相当严重的症状的那种精神分裂症,说夸张点,就像个疯子:一面拼命用史籍来比照考古,一面又用考古来拼命否认史籍。

归根结底,问题还是出在”西方标准“4个大字身上。

那么, 我们来看看何为”西方标准“?

西方人总说我们的”三皇五帝“是”传说“,夏朝是”传说“(原来还说殷商也是传说,只是殷墟发现后才改口的)不可信,可是他们自己却毫无犹豫地拿起了充满神话色彩的《荷马史诗》来做他们的《史记》,我就不说太史公的《史记》吧,我就说我们同样充满神话色彩,但却上能通天文、下能通地理、中能达人文风俗的《山海经》也要比它的《荷马史诗》靠谱多了该没疑问了吧?

距今4300年前的”陶寺遗址“有一个陶壶,上面用朱砂写着两个字,我国的部分考古学家,如”夏商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工程师李学勤老先生认为它们是字,其中右边那个像”父“字一样的是“文”字,左边的还未破解。但是这个结论西方不认可,它说数量太少,又没有“叙事性”,所以不能证实是文字。

好吧,那我们再看看下面这张图:

这块泥板上的这些“疙瘩”,每个“字”都一样的,西方人却声称它是《字典》,说是距今约4300年前的阿卡德帝国的文字。而且单方面宣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说实话,我挺汗的~这种排列方式,明显就是结绳记事的特点,较真地问一下西方人,它”写“的是什么内容 ?

答:没有叙事性,只是货物清单。

那按”西方标准“这不就是不能证实它带有”阿卡德“之”标识“吗?

其实,西方考古的诸多发现,大多数并不是真的实牙实齿地在能在石头上、文物上找得到所谓的”朝代“或”国家“标识。比如说著名的”特洛伊城“中就没有发现特洛伊的相关标识,无论 是文字还是文物也没有,而且其遗址的几个楼层明显不是处于同一时期。西方人将它定为”特洛伊城“一样是运用文献上的大致地理位置与测年(当年没有C14测年技术,纯粹是凭经验来测年,现在也未重测过)来确定的。

你看,按这个”西方标准“运用到我们的”夏朝”便不行了,即使地理位置、时间、规模、风格以及人物(大禹治水)都对上了,也不行。在此,需要强调一下,二里头的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上,是一模一样着的。

再说一次,不是“大概是”,而是一模一样!

你看,都这样了,我国的某些专家和N多民众们还是坚持说:神话不可信。

恕我直言,这种表现与其否认的逻辑,已经超出了我可能理解的理性范围,而且我看也超过了大多数普通人的智商,还是让网友自己判断吧。我只想说一段话,好好看清楚!

中国的国祚之连续性与朝代的更迭之两大特性,决定了其历史建筑遗存、文物遗存,大多数时期都必然会处于毁弃、更新的状态,不可能每一次的朝代更迭中发生大变革的时代仍然能处于物与人的不变——这一点,中国的主体民族和多民族构成,同样存在这样的规律。

所以,在中国搞考古,就不能盲目用西方的那种思维。

这个规律不一定和“有夏”、“无夏”发生直接联系,但是至少目前发现的3600年前的大型古城,如陶寺、石峁都发现了被弃用的证据,这些例子与上述规律表明,中国的古代遗址,越久远的就保存的越少。

在这个基础上:史籍的重要性就显格外格外之重要。

西方是因为没有那么全面、丰富、翔实的史料才只好主要借力考古发现!

而不是它的历史记载也很翔实!

也所以:著名的古史辩派领袖顾颉刚的“历史的层累说”就是一个伪逻辑——欧洲的历史之记载连续性才一千年上下,怎么能跟我2400多年(以春秋为起点)的连续记载来比???

而且“层累说”还有一个更大的伪逻辑,所谓因为“层累”而导致时间越久,资料就离原貌越模糊,这一点的推论从逻辑上讲没有错,但是注意:“越模糊”不代表“全错”!

正确的理解是:无论多么模糊,大致的样子还是在那!

也所以,完全不理会史书上的“夏”而只盲目地借助考古,无疑就是错误的,是借“科学”与所谓的“严谨”、“学术的尊重”之名而行诡辩之事。

缩上所述,夏朝的存在根本上只能是剩下叫不叫“夏”,其朝代或国家规模符合不符合史书记载的的两个问题,而不是存在“有”还是“没有”。

说完!

最佳贡献者
2

夏朝是中国最早的具有国家形态的王朝,这是国内绝大多数历史及考古学者们所主张或承认的,而外国的一些学者是不承认的,甚至有否定的。这是为什么?

中国学者主张夏朝曾存在过,其根据是古人留下来的历史文献以及田野考古成果的辅助证明 。

有些人以为中国历史学家盲目迷信《史记》和司马迁。其实,在中国现存的 更 早 的 文献中绝大多数都提到了夏朝或 大 禹,一般都是夏商周三代并列的。司马迁只是综合已经存在文献而已。

例如,《尚书》有不少篇说到夏朝和商朝,周朝人确认夏、商是“受天命”的正统朝代。 其中 《周书》产生的年代在西周初年,距夏朝不过数百年。 稍晚一些的《春秋左传》中,夏商周三代是并列的,且提到夏朝及《夏书》的地方极多。也直接提到了夏朝君王(夏朝时称为“后”,商周称为王,以后称皇帝)的名字,如启、相、皋、孔甲、桀等。

更多的例子就不举了。更重要的是田野考古的成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支持中国古文献的记载。按照记载,夏朝是商朝以前的王朝,其中心区在豫西、晋南等地,建立了国家,建有宫室,曾铸鼎为国家重器等。豫西二里头遗址,按 14 C测定为3900至3600年之前,其时代恰在商之前,确实开始建立了相当不小的宫室 和 宗庙,及道路及排水体系,其青铜铸造技术已经比再早一些年代的文化有了很大进展,开始铸造鼎、爵等礼器,这和夏朝铸鼎的历史记录是符合的。从这些考古可以相当肯定的说,那时确实到达青铜时代、进入了文明社会、出现了国家,和文献记载相当符合。

虽然还没有田野考古证据直接证明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的都城,但是,从年代上看,它确实 是 夏朝时期的文明遗址,也就是说,它明确的证明了,在文献中记载的夏朝的年代,中原地区确实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有了国家的出现,即使二里头不是夏朝都城,夏朝都城文明也不应比它差,甚至有更高的发展。

这样,按理性的考虑,确证当时的王朝名称为夏,或暂时不能确证或否定这一点,已经没有原则的差别了。不称其为夏,而称为,比如,中国第一王朝,也没质的差别。

这样,承认这时的王朝就是夏朝,或是另一个王朝,就成为对于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相信度问题了。从前面所讲,对于古史中的记载,应有相当程度的相信 。

有些外国学者不承认夏的存在,是什么原因 ? 并不是因为他们治学更严谨。他们对中国古籍是不熟悉的,且不熟悉就容易产生偏见;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囿于其经验。

他们在研究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古代文明曾取得了极大成绩,其研究的基础是考古成果,及乎没有可依据的历史文字记载,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神话传说。当他们转过来看东亚文明时,不熟悉浩如烟海的汉字文献,很自然的他们也会以同样的心态来对待上古历史研究。

比如在我们看来,甲骨文的发现的重要贡献之一是证实了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商文明的记载,而在欧美学者看来,殷墟的发掘发现了一个新文明——商文明。“证实”和“发现”两个词,表征了学者对待中国历史记录的态度的区别 。

把中国古史等同于西方古代神话传说,是不合适的。 在《左传》之类历史书中神话传说之类 的成分是很弱 的。当史官们站在宫庭中,把他认为该记的都记录下来 ,可能还经过学者的编辑 而形成《春秋》,然后人们给它再作说明的过程,和编造神话有着根本的不同。不承认这种不同,把中国历史记录看作和神话传说一类,只能走上错误的研究路线。当然,我们不能肯定这些历史记录的细节上都准确,但是,在大关节上,如夏商周并列为三代这在事,是不能乱说的。

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即考古成果和文献并重。这在中国上古史学研究中起到极大的积极作用。而欧美学者则只能有一重证据——考古。

欧美的学者们对于自己的观点,通常是要坚持到最后的。我在国外曾和物理学方面的学者有所接触,他们确是这样。这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原来的观点并不正确,我们当然没必要因为他们坚持就盲从。

所以,不要迷信所谓“主流”。作为主流学者,他们曾认为水稻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中国文字是埃及象形文字的后代,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是从中亚传过来的等,现在来看这些都是错误的。其原因也很简单,因为他们接触中华古文化时,他们对于北非中亚的古文明已经研究了很长时间了,满脑子都是西方考古成就,当时中国又没有足够的田野考古成果,他们对于中国古文献的又是那样生疏,掌握起来又是那样困难,所以,他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他们有权力坚持自己的观点,有权不去下功夫研究中国古代典籍。我们却完全没有必要盲从。

但是,迷信盲从外国人的总是有的。 有人就在没有任何证据条件下, 硬说夏朝的存在是周人为了推翻殷商师出有名而编造的。这种说法真有些滑稽。如果当初根本没有夏朝,周人 凭空 捏造一个夏朝来哄殷商人,一定会起反作用的,殷商人对自己祖先有没有取代夏朝而成为中原共主当然是知道的,捏造其历史只能弄巧成拙。

统观中国历史,一群人为推翻一个王朝时 ,不会 拿它曾推翻更早的王朝为理由的 (除非冒充更早一朝皇族后裔)。 因为,如果以此为理由,按逻辑说,新建立的王朝就应该把统治权交给前面被推翻的王朝的后裔。比如,如果周推翻殷商 的原因 是因为殷商曾推翻夏,那么周在推翻商后,就应把统治权交给夏人后裔才最合逻辑。这样的事是不会发生的,编造一个夏朝的存在也就没有了理由。

有人举出疑古学派大师顾颉刚为不承认夏朝存撑腰。顾颉刚在早期确曾怀疑过夏是否存的,后来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不但承认夏朝曾存在,而且还对夏朝的都城及疆域进行过研究。不轻信古书,但是,但在有了新发现的考古成果后,能据其修正自己的观念,这才是大学者应有风范。

3

这个问题在头条上提出来也不是第一次了,每次提出之后,且不论答案若何,必定有人大骂国内专家软弱唯西方马首是瞻,也必定有人抛出夏文明外来说。

谈到中国古史的质疑问题,我们一般认为这是国外的无端指责和双重标准,加上国内专家无能造成的。

实际背后的问题是,西方人确实是质疑过中国的古史,也确实不愿意轻易的提高中国古史的上限,也有部分人从中作梗,但随着中国考古发掘成果的不断壮大,西方在古中国史的方面话语权也是越来越轻,这些年西方反倒是较为仰仗中国方面有考古数据。

而质疑夏的声音在哪?其实是在国内,国内研究商前史的学者学派可为是汗牛充栋,众说纷芸,有朋友说既然有夏为何商代甲骨文没有夏字,为何不记录夏代。其实夏字之说何止一个,从人型的,从虫型的,代指型的,种种种种,并非没有,而太多。学者们百年来就没断了去寻找夏字的念头,找到了很多。记录夏的记录呢?上古文献就一字之判,伐商,灭国往往如此,夏字很乱,其他字就不乱了吗?一样的。在解读上各有所依,各有所据。搞得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看书都不知所措。

有人讲国内学者软弱,何必在意西方评判,这些是有原因的,自清末以来,蛮夷西来,一顿大嘴巴抽醒了我们的千秋上国梦,我们为什么会变弱,我们为什么这么惨,这个问题就成为了反省的源头,谁去反醒?自然不是奔波于生计的升斗小民,当然是知识分子。一部分就反映在了政治上,公车上书,洋务运动。一部分就反映在了文化上,我们思维陈旧是为什么,是我们的历史包袱太重,是儒学把亚州虎变成了两脚羊。漫说是尧舜禹汤,连文王武王都是质疑对象,都是孔子的锅,孔子大规模的编造了上古历史,即便是在30年代发现了殷商遗址,这种声音依然没有停止。只不过乌龟壳保住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夏还是在折腾,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这方面,国学大咖,包括我很崇拜的顾颉刚,还有胡适都发表过文章疑古。你说这些大咖的话尤在耳畔,史学界不能不重视这个问题,在其判定不上不能不慎之又慎。像潘金莲的前世金生那种问题,研究那种问题的人本就不入流,自然也谈不上什么谨慎。

至于西方的标准,我们可以不计城墙,城邦,不计金属,但文字是我们自己需要的,讲句笑话特洛伊,特洛伊存在吗?按照西方人的标准,不存在。区区一个四合院大小遗址就生生断定了特洛伊存在,这是不是特洛伊?没人知道,也没有文字,也与描述不符,就这么定了。当时我们没有现代考古学,人家咋说咋定吧?到现在,相当于夏时期,早于夏时期的文化遗址有的是,我们不缺城市,不缺陶器,玉器青铜器,字符也不缺,缺的是解读。以当时的形制规模,艺术高度和生产力水平,说夏是第一个王朝似乎还有点冤,这就是我们相信夏之存在的依据,并非全部出于民族情绪和爱国情节。

4

因为科学要求的是严谨,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

科学家已经证实古埃及人和埃及人没有什么血缘关系,但科学界依旧把两者认做同一种文明。于是就有了新旧王朝之分了,主要还是考古证据的连贯性有文字有延续性。中国普通老百姓大多相信“夏”朝的存在,但在学术方面没有任何证据不能作为学术依据。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证实“夏”朝的存在。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夏”朝可能是另外一种文明,又或者指的不仅仅是中国呢……

5

1、为啥有人一定要让夏朝不存在?

按照历史纪年,夏朝大概在4000多年前,如果不让夏朝存在,从商朝开始计算,一下子可以节约四五百年,这样一来,整个中国的历史就只剩下3700年。

西方文明如果不诋毁中国的历史,就无法改变中国人民的认知,用现在的词语就叫“策反”。 欲灭其国,先灭其史!

为啥有人一定要让夏朝不存在?三个原因:

第一、觉得自己爹太土,想给自己找个时尚爹。 有些娃看影视剧多了,做梦都希望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等着亲爹来接回家享受荣华富贵。一百多年来这种人真的比较多,那些希望中国全盘西化的人,他们不只是觉得中国历史太土,而且觉得儒家文化也是垃圾。如果不是甲骨文,商朝他们也不会被承认的。

第二,西方国家和西方宗教对中国的文化与信仰已经策反了两个世纪了。 中国的文明是祖先创造的,夏朝就是咱祖先,他们的文明是上帝创造的。东西方神话体系出现了矛盾…要让中国文明也变成上帝创造的…… 如果中国上古文明让整个西方早期的神话体系显得谎话连篇。中国的宗教是为人民所服务,而西方的宗教是人民要为神服务。

第三,韩国式意淫,相信这个词大家一眼就能明白,中国历史上好东西最好都在国外留过学,雨露均沾? 有兴趣的人可以查阅一下这个骨笛的年代。还有仰韶文化时期的万国分布情况。有助于对夏及夏之前社会的了解。

2、夏朝到底是什么样子?

先说结果:夏朝和我们后来中央集权的秦汉朝不是一样的,夏朝是类似于【联邦制,万国之国】,有点类似于美国几十个州那种形式,但没有现代化这种先进管理。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你们村有一个德高望重的大哥,还有一群小弟村民,平时互相不管自给自足,关键时刻大哥一声喊,小弟都捐钱捐物服从指挥,保护村里人利益与安全。 清楚了?万国之国,以德治国,以武力指挥,互相不拿工资不交税。君王自己有足够的土地和帮他干活的人,衣食无忧,多出的部分还会送给其他人。

商灭夏的时候就是因为夏桀破坏了万国之国这个共主的规矩,各国诸侯一看这个老大开始贪婪腐化,就不跟他玩了……这给了商汤灭夏的机会。

3、夏朝存在能证明什么?

能证明在四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完整的国家治理体系。

4、反对夏朝存在的都是些什么人?

这个在第一条里说过,网上很多起哄的网民,不过是被煽动的无知百姓。 如今,如果夏朝实在消失不掉,那就让夏朝变成从非洲移民过来的……编剧搞笑的很。

6

謝!站在中國人的角度和熟悉中國文化的人,一定認為夏朝是存在的!

華夏之所以稱華夏,是人文始祖伏羲的母親為華胥氏,夏是禹啟父子建立的第一個朝代,故取華與夏代表我們民族!

中國古先民的傳說都是有所本的,不會空穴來風,只能傳神了,或幾千幾百年來積累的偉績集於一人,比如三皇五帝的傳說!中國神話塑淵於人神化的,而非西臘傳說的神人化,比如姜太公,關羽等!

《史記》中記載的商周史觀與現考古攪掘發現都基本吻合!

綜上述,夏朝確在!

那西方學者質疑夏的存在,僅是無足夠的實證可考,不象埃及有金字塔,巴比倫有通天塔遺址,當上世紀甲骨文被發現後,商被認可!

中國是一個把土哂脴O至的民族,陶器、瓷器,包括磚瓦,中國人的腦袋太靈光,就地取材,用土與木建巢故至今仍稱工程為土木工程!

而西方他建築幾乎都是巨石,宜傳遺!

夏遺址靜靜地等待我們的發現,總有一天會象良諸古國一樣與我們見面!

7

商朝才出现甲骨文 在此之前没有文字记载 历史久远 所以充满了未知 故而显得神秘。

此外,当年秦始皇焚书把夏商周的史料都给烧了,导致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查不到夏朝的事,只能查出帝王世系。


现在支持夏朝存在的史书都是周以后的。比如史记,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记载了鬼神的存在。那也是真的咯。何况史记成书的汉代距离传说中的夏朝那么远。如无意外,应该是根据稍早的书籍。尚书的话,现存尚书已经由清华简证实了伪书,它的价值另说。


作为夏朝存在的证据不可信。现存竹书纪年也被证明是伪书。不过出土的文物里的尚书和竹书纪年倒是确实提到了夏朝。问题还是年代,这两本出土的是战国时期,离传说的夏朝还是隔了近千年。也许史记对夏朝的记载就是根据这些战国时代的记载。对夏朝争论的焦点是出土的甲骨文里根本没有夏字

8

因为目前认定文明史是采取西方学者的观点,即要有史实的文字记载,这样中国文明史只有3700年,这个底限是商始,自然把夏朝排除在外了。实际上夏朝形态是基本确立的。1,文字:陕西发现了黄帝时代的骨刻文字(比甲骨文老了2000~3000年),山东大纹口文化中晚期的陶文(距今5000年),2,遗址,河南淮阳一座属于黄帝时代的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发现了标志文明的青铜器,文字,距今5000年。3,湖南城头山遗址发现距今6000多年的古城遗址4,河姆渡遗址文明程度也证明距今5000年。。。。。。这些都证明夏朝的存在。

9

中外考古学家一致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出土的文物也符合时代特征。但是就是找不到确凿的,刻在甲骨上的"夏"字。尽管晚些时候的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但可信度令人存疑。

而且,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看到公认的夏朝的字,只不过在后来商朝的甲骨文中找到了一连串貌似相同的的字,一时间众说纷纭,有说是蟋蟀,有说是天牛,有说是蝗虫。还有人认为这些字都是画的蝉的象形,也就是知了的样子,它就是春夏秋冬的“夏”,主要有两点理由:1、形似。2、义合。

形似:商代的甲骨文有很多象形字,比如说:牛,就画一个牛头;羊,就画羊角。按照这个思路,甲骨文上的好多字就能够破解出来。蝉,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它有触须,宽宽的额头,另一个特征是网络般像纱一样的薄翼,这一些字已经则还有就是具备了这两个特征。

还有就是义合—蝉多见于夏天,鸣叫之声不绝于耳。作为夏天的特征之一,确实可以用蝉来表示。甲骨文的“春”字,表示的草出生的样子,“秋”是庄家成熟的样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样子,“夏”是蝉的意思。表示四季的,都是用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来表达的,具体到夏,就是在夏天里叫着得知了,这也符合我们所说的蝉鸣夏的意思。

时代早于夏朝的辽西红山文化中,江南良渚文化中,已经有了玉蝉,可能当时人们意识到了蝉蛹相变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神秘现象有关系,这种神秘现象。而这种现象又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不断。在商周时代,在青铜礼器上,大量地雕缕蝉纹图像,按照清朝冯云鹏兄弟所写的《金石索》的解释蝉纹的意思是取居高饮清之义。两汉时期,在丧葬的仪式中往死者嘴里放玉蝉,以寄托生命如蝉,获得再生的希望。

从很久远的时代,蝉能够蜕变、转生,蝉处于污秽而化成高洁,蝉居高而鸣远,蝉饮露而清高等等形象,逐渐在古人们脑海中丰富和明显了起来。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启以蝉形的夏字作为国号,大概正是看中蝉代表这些神秘而美好的意义,反映了启似乎心中藏有秦始皇帝嬴政那样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之无穷的愿望?是不是也可以反映全新意义上的,确立了世袭制的夏朝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崇高地位?那个君王不希望自己的天下,延绵不绝、世代永存、居高鸣远呢?

10

我本人是相信夏朝存在的!

至于很多人特别是国外的质疑夏朝的存在,他们的理由是没有发掘出夏朝文字来自证存在性,这个理由说的通,没毛病。但我个人觉得未免太过死板,下面说说我的看法

目前记载夏朝最早的史书是西周时的《尚书》,后来晋国《竹书纪年》等一些先秦史书都有对夏朝的记载。司马迁总结前人的记载和自己考察在《史记》里对夏朝进行了详细的书写,包括历史事件 世系等(这里提一下商朝,商朝在殷墟没发掘之前和夏朝一样是被质疑的,史记中对商朝的事件世系记载已被甲骨文证实,所以夏朝的记载可信度很高)

再者商周朝时“兴灭继絶”的传统,周武王找到夏禹后裔东楼公分封杞国,成王时周公封微子启于宋国。杞国礼夏,宋国礼商,杞国宋国奉夏商为宗祀。

最后要说夏九鼎,九鼎现在虽已遗落,但在先秦史书中确实存在的,秦国楚国有向周王室求鼎的明确记载,九鼎是夏商周三朝的国之重器。

以上这些说明至少在先秦时期夏朝是确信无疑存在的!因为那个年代实在没理由说为了提高国家历史厚度去杜撰个夏朝出来,没那个必要。而且就像九鼎这样的文物,虽说今天没了,但在离夏朝并不久远的先秦应是存在不少了。所以我相信国家的历史,相信夏朝的存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