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涎—夏桀王庭光怪陆离的传说

史籍记载的传说扑朔迷离,人神交互的故事很多,其中就有一件二龙降于王庭的奇事。说的是大禹建立夏朝,治理洪水,规划古中国为九个州,传位給启的时候,是在公元前21世纪,经过500年到夏桀王朝,那时人们的聪明才智与现在没什么不同。王宫的殿宇越造越大,男人喜好酗酒吃烤肉。

桀身体壮硕,当夏王的时间很长,史书有记载共52年。前期还能励精图治,后期自觉流年似水,留给自己称王的时间不多,于是好大喜功,征调万名民夫,修造“倾宫”“瑶台”。

只用三年时间, “倾宫”“瑶台”造好了。“倾宫”巍峨高耸、阔大宏丽,“瑶台”琼楼玉宇、如在云端,夏桀王欲与天帝比奢华。

夏桀王晚年还喜欢淫逸挥霍,他宠爱一个叫妹喜的妃子,督造“酒池肉林”,男女聚集一起,称为“夜宫”,如同夜总会,好似嬉皮士末日来临,花天酒地胡闹。

夏桀离现在很远,4000多年过去了,但夏桀王的生活方式却与西方时下的生活没什么不同,本质几差不多,无非是日夜酗酒,男男女女 ,东倒西歪,走路走不直,抱树绕圈子。

夏桀王的臣子终古穿着麻衣草鞋,进谏道:“古代的圣贤,都勤俭朴素才得以长久。今天大王这样骄奢淫逸,天下怎么得以安稳。”

桀王哪里听得进去,傲然说:“我有天下,如同天地拥有太阳,太阳不落,天地会消亡吗?”

百姓沮丧地说:“太阳啊太阳,你为什么不消亡!”

夏桀在“倾宫瑶台”笙歌燕舞,做着齐天梦想,在“酒池肉林”尽情戏耍,恣意享乐。

夏王宫发生的这一切,亿万光年之外的一颗星球—龙星已经感知到了。统治这棵星球的是龙族,龙族已经进化成为高等智慧生物。

一天暴雨过后,忽然有二龙落于夏王的庭院,口中流着涎沫。一龙对夏桀说:“俺们是龙庭之客,来你这里借宿一晚,请行个方便。”另一龙说:“快一点,就一晚。”

夏桀王见二龙作人言,哆哆嗦嗦,不知如何是好。跟班的大监说:“大王,请太卜给占占?”桀王醒悟:“太卜太卜!占卜占卜!”那时候,每逢大事,都要有卜师占卜,神灵显象,才能决定是否采取什么行动。

太卜用火柱炙烤龟甲,龟甲显示出神秘的卦象:杀龙,凶象!把龙赶走,也是凶象! 太卜奏到:“杀龙不可,驱赶龙也不可。神龙下降王庭,必主吉祥。大王何不请其口水而收藏起来?龙的口水乃龙的精气,藏之必主福气。”夏桀命令太卜再占,能否收藏龙的口水,得大吉之兆。

于是,丞相设坛祭于龙前,用金盘收龙口中的涎沫,盛于朱漆木盒内。忽然风雨大作,二龙腾空而起,飞入云空之中。夏王于是率群臣向龙祷告,将龙涎藏于神庙。

至于龙的口水也就是现代人说的唾沫,受上天唾弃,是不是吉兆?后人知道夏桀王结局的时候,也就知道兆应了。

黄河南岸有个地方称陕陌涌热泉,称为汤,就是现今三门峡的温汤。汤人种麻织布贸易,又称为商人。商汤幼年时常在温汤沐浴,至成年继承王位,成为体健心智的君王。商汤在伊洛河畔寻访到伊尹,并聘任伊尹为相,商汤部落渐渐强大起来。

夏桀渐渐感到商汤的威胁,就诏令汤到盐池夏都,囚于狱舍夏台。伊尹带着珍宝、玩好和美女贿赂夏桀,夏桀释放了商汤。

终于在前1600年,商汤发布《汤誓》,昭告各部落说:“你们大家听我说,并不是我小子敢于随便的以臣伐君,犯上作乱。乃是由于夏王桀有许多罪恶,上天命我去诛伐他。你们大家都知道桀的罪在于他不顾我们稼穑之事,侵夺人民农事生产的成果,伤害了夏朝传统的政事。正如我听见大家所说的,桀之罪还不仅是和他的一些奸谀臣子侵夺人民的农事生产成果。为了他们淫逸享乐,还聚敛诸侯的财物,供他们挥霍。害得夏朝的人都不得安居。大家都一致的不与桀一条心,还指着太阳来咒骂他,何日灭亡,大家都愿同他一起亡。这已经是天怒人怨。桀的罪如此之多,上帝命我征伐,我怕上帝惩罚我,不敢不率领大家征伐他。大家辅助我征伐,如果上帝要惩罚,由我一人去领受,而我将给大家很大的赏赐。你们不要不相信我的话,我决不食言。如果你们有不听我誓言的,我就要杀戮不赦,希望你们不要受罚。”

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商军经商汤动誓师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

商汤和伊尹带领各部落北渡黄河,翻越中条山,在运城这个地方与夏桀争夺盐池,爆发“鸣条之战”,夏桀战败。

夏桀战败后,先逃到历山,又逃之巢湖。夏桀对人说:“我很后悔,没有将汤在夏台杀掉,才落得如此下场。”夏朝就这样灭亡了。‘‘

最佳贡献者
2

夏朝的灭亡是由其内部的严重危机与外部商汤灭夏等因素所致。大禹死后,其儿子启继位,废除了传统的禅让制,建立起王位由家族父子世袭的制度并开创了夏王朝。夏朝统治我国400多年,到了夏桀统治时期,夏王朝产生了严重的危机。

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位国君,也是的暴君。他生活奢靡,饭菜少有不合口,就会杀掉做饭的厨师。整天处于醉生梦死的状态,简直是嗜酒如命。夏桀继位后,在洛阳建造新的王宫,动用几十万劳工耗时7年才完工。

成千上万的奴隶在建王宫时死去,夏桀还将劝谏他改过自新的关龙逢杀掉,大臣们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敢上谏了。而夏桀却对奸臣深信不疑,其中有个叫于莘的奸佞,专门从事阿谀奉承、陷害忠良的勾当。

由于夏桀的昏庸与残暴,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夏王朝的统治已到大厦将倾的状态。他对内不施仁政,用暴力来残害人民,搜刮人民财富,大建宫室台榭。夏桀无休止的征发民众服劳役,以致人民都希望夏桀灭亡的时刻早日到来。

夏朝在桀的残暴统治下,国内矛盾尖锐,四周的方国也起来反抗夏朝的暴政。崛起于东方的商族首领商汤便是其中之一,商汤在国内施行仁政,对内发展生产、减轻剥削,对外采取团结之计,商汤的政策迅速起到效果。

商汤赢得了民心,一时天下效果皆归附其下。夏桀害怕商汤如此发展下去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曾一度将商汤囚禁,但由于诸侯国的拥戴与声援,使得夏桀不得不放了商汤。

商汤为更快扩充势力,任命贤人伊尹为相国,伊尹是商汤妻子带过来的陪嫁奴隶。伊尹以烹调做饭的特长接近了商汤,他的才华才被逐渐发现。伊尹为商汤献上了灭夏建国的大计,之后便出使夏朝,将夏桀更加昏暗残暴的统治情况报告给商汤。

于是,商汤在伊尹和各诸侯国帮助下开始了灭夏战争。葛国是商汤的首要目标,因为它处于夏商之间,要想灭亡夏朝,必先征服葛国。商汤曾想拉拢葛国,多次送给其粮食、种子等,但葛国一概拒绝,还派人将送饭的儿童杀害,引起了商族人的愤慨。

商汤乘势一举歼灭了葛国,兵锋直指夏朝。夏桀为了转移国内人的反抗情绪,开始起兵征伐它国,这使得国内人民遭受了更大的苦难,并且迫使诸侯国纷纷揭竿而起。商汤的军队所到之处均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一路奏起凯歌,大军直逼夏朝国都。

双方在娥之墟和鸣条之战中,夏桀大败,后被商汤放逐而死,夏朝就这样灭亡了。商汤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的建立,是3700多年前新兴奴隶制政权的胜利;夏朝的灭亡,是夏桀暴虐无道,障碍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商汤灭夏促进和推动了奴隶制王朝的发展。

3

夏王朝是被商王朝取代的。汤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帝舜崩,禹即天子位,国号日夏后,姓姒氏。禹崩,子启即天子位,禅让制结束。

帝启之后经太康、中康、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厪至孔甲。

《史记.夏本纪第二》载: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俱而迁去。

这段话大意是说孔甲,喜欢鬼神之术,荒淫无耻,从他开始,夏后氏德衰,诸侯都不再服他管束,天上降下两条龙,孔甲降服不了,陶唐氏的后人刘累学过豢龙术,来给孔甲豢养龙,孔甲封他为御龙氏。后来雌龙死了,孔甲把龙肉做成美味进献给孔甲,孔甲说好吃,还要刘累再做,刘累害怕孔甲知道龙死了这件事,逃走了。

就是说夏朝至孔甲时开始衰落,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

桀:夏后氏名履癸。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不堪重负。夏桀召囚禁在夏台,后来又把他放了。汤修德,诸侯都归顺他,汤遂率兵讨伐夏桀,桀逃走至鸣条,遂放而死。桀对人言:悔不当初把汤杀死于夏台,以至有今日。

汤乃践天子位。汤祖先契,封于商,姓子氏。所以汤叫商汤,也叫成汤。成汤江山乃商王朝。

4

夏朝的消亡归结为四大原因:

一、导火线——美女乱国

纵观中国历史,一个极其相似的结果就是:一个国家的消亡,怎么会没有美女的出现呢?

朝有个绝色美女就叫妹喜,有施氏的公主,为举国第一美女。有美女出现的国度,乱国的桥段都是相似的,世人都传夏桀,极其聪慧,但为人暴戾,不修德政,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夏桀的这些嗜好,这是有源可追的。

妹喜:

有句俗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从夏朝的首代君王夏启开始,贪图安逸,纵情享乐,就成为了宫廷的一种文化,直接就导致了夏朝中期被有穷族后羿,篡国夺政,后羿被寒浞谋杀之后,又把持政权40余年。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英雄,夏朝也不乏其例,少康帝,隐姓埋名,发愤图强,终于斩杀寒浞,恢复帝位,实现了少康中兴,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根本无法挽救夏朝的灭亡。经过少康努力的夏朝,刚刚有了一点点起色,又出现了一个混世魔王太甲,继承了先辈的大统,这个大统不是励精图治,而是荒淫无度,别吓着这条破船,又打上了几个窟窿,让他又开始风雨飘摇起来

夏桀和妹喜:

最终导致沉船的是夏桀,美女妹喜是承担不起亡国的责任的,她只不过用自己的温柔和美貌,让夏桀不愿意处理国政,更喜欢玩乐而已,给本来就比较乱的摊子,添了一把火而已,其最根本的还是夏桀,自己德政不修,已失了天下民心,同时还诛杀忠臣,杀了天下第一诤臣关龙逄,让朝廷上下,一片哗然,再也没有人敢讲真话大家都开始和稀泥,国政日趋颓败,最后亡国。

二、自作孽——孔甲乱夏

孔子给我们后世人传达了一种思想,尧、舜、禹时代,是一个非常和谐,非常温柔的时代,大家都是谦谦君子,非常的有礼貌,天子是禅让的。但到夏朝,人家可没这么干。第一次让老百姓大跌眼睛的事。

夏禹快死的时候,根据传统做法,第1次选了皋陶当自己的候选人,没想到皋陶死了,没办法又选了伯益当自己的继承人,但是夏禹却将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夏启,伯夷傻乎乎的,也学夏禹一样躲起来,等着人来找他当天子。

夏启:

这个黄粱美梦做大了,人家夏启就没客气,就直接就当了天子。伯益气不过,带人去攻打夏启,最后被启打败,天子坐稳了!这违背先人做法的事情,老百姓总觉得哪里不对,但也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就将就接受了!第二次让老百姓大跌眼睛的事儿。

你们夏禹家把位子第一次传给儿子,我们老百姓认了,毕竟这个启还不错,老百姓干了一些事儿,加上咱们现行的制度是世袭世禄制,老子传给儿子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你们家传到第3代的时候,又来了一个“五子乱政”,这是什么样的操作呢?有点颠覆老百姓的观念。咱们不是说好了吗?

天子传位,要干两件事儿,一个是问天,是向上天推荐谁下一任谁当皇帝?一个是问事。问天下老百姓答不答应?你们夏禹家也太欺负人了,你们传位问天了没有?老天同意吗?你问我们老百姓了吗?你们不问天,也不问问老百姓,我们都可以忍,那你们自己都打起来,这又是什么操作?还要不要你们俩的礼义廉耻由此造成了各路诸侯背叛离心。

孔甲:

第三次让老百姓大跌眼睛的事儿。你们五子乱政,也算是一个锅里搅稀稠,到孔甲这里,又出乱子,孔甲他爹不降,觉得自己已经不行,有点二,就把位子传给了扃,扃传给儿子,这个也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你们孔甲也太过分了,直接夺权了,自己又当天子了,而且是个王八蛋天子。

《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这些神操作把老百姓的道德底线,戳得七零八落满是窟窿。夏朝到这的时候,天下的老百姓对夏朝已完全失去了信心,已有无民心可言,老百姓天天盼着你们灭亡呢!孔甲这个事办完,已经挑战了天下人心的极限,再无容忍之说。

三、死亡隐线——九州分封

夏禹上台干的第一件大事,就将华夏国土烈封为九州之地,本是一件好事,更利于一个地区的管理,坏就坏在了是人才选拔上,为地方的割据势力奠定了基础,夏朝运行的人才选拔机制是第1周负责各地州人才的甄选,每年给国家进贡一两个人才就可以了,其他征选的人才,都可以留这自己用,这个做法加速了夏朝的灭亡。

分封九州:

有一个成语叫上行下效,你们夏禹家,为了权力都打得你死我活,我们是九州诸侯,能指望上你们吗?都颠覆了天下人心,我们做了一个篡权的好样子,有穷族的后羿,给我做了一个模板,寒浞强化了一下我们的印象,那我们九州诸侯就没有当皇帝的资格吗?

《礼记礼运》记载:今大道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及。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现在大公无私的那种社会已经隐没了,不存在了,谁做统治者就把天下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去亲近,只把自己的儿子当作儿子去对待,自己的努力都是为自己。父以子继父为世,以弟继兄为袭。父亲死了,儿子继承,哥哥死了以后没有传给儿子,是传给弟弟。礼记的记载充分显示了,当时诸侯的心境,夏朝的灭亡只剩下时间问题。

四、背后推手——世卿世禄制

就在这里,夏朝已经逼着各路诸侯,开始储备自己的人才,在道义上他已经不占不住脚,现在就差最后的这一推,这是什么呢?就是人才和国力。整体国家运行的机制世卿世禄制,它的本质就是,贵族的官职爵位,俸禄在他死了以后,是由他的儿子继承,不用去选拔。

诸侯:

夏朝历经百年,对于世卿世禄制的沿袭,造成朝廷内有的官员都是世袭先人的,不用通过自己的努力,造成整个国家是兵骄将怠,文恬武嬉,没有战力。同时造成人才流失,各谋其主。后世史书上有这样一个记载: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翻译成白话文:选出来的秀才不识字,查出来的笑脸跟他父母分开住,清廉和贪浊混淆不清,高高在上的武将胆怯的像鸡一样。用这个来描述下朝廷当时的情况,再恰当不过了。

综上所述,夏朝的灭亡,既有人文上的原因,又有制度的原因,又有个人身上的原因,也有社会风气上的原因,不一而足。如果把所有的罪责都推在夏桀身上,有些言过其实,虽然夏桀是骄奢淫欲,不理国政导致最后亡国,但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不能算在他身上。

原创,侵权必究!

5

关于夏朝的灭亡,通说都围绕着传统的德政观念来解释,但近些年的古文字发现已经推翻了“孔甲失德”的传说。因此,有必要对夏朝灭亡做一个新的猜想。


一、“孔甲乱夏”辨正

夏朝的史料极少,主要集中在夏禹时期。此后,夏朝400多年里记载的大事屈指可数,一是后羿寒浞事件,一是孔甲豢龙失德,最后是夏桀妹喜之祸。这些大事之间没有连贯性,因此后世难于得到一个准确主线。《史记》、《国语》皆认为孔甲是夏朝的转折性人物,指出夏朝因他的宗教信仰状况而引发衰败;而豢龙的传说,则是这个转折的隐喻,谓其已失天命。

《国语·周语》:《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史记·夏本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後。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具体看《左传》记载的比较详细的“豢龙”传说,完全看不出来孔甲有什么过错。翻遍各种史料也看不到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乱”的具体情节。反而是近年考释出版的《清华简·厚父》明确称孔甲为“哲王、典型”,印证了杜预等一些古代学者的判断:孔甲是一位有德之君。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天降龙二”的隐喻,指向了隐蔽的真实世界。


二、夏朝统治体系的罅隙

《竹书纪年(古本)》的一些零星线索,给出了“孔甲转折”的更完整的说法:其一,孔甲之前的帝廑“作西音”,仅仅九年之后,孔甲便“作东音”,这应该是宗教文化政策的转变;其二,孔甲废除了一位非常重要的外邦诸侯豕韦氏。这就提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线索,自少康中兴后不久,夏朝的权力体系出现了大洗牌,昆吾氏、豕韦氏这两大诸侯忽然变得很重要,频繁地出现在史料中。而孔甲之后的帝昊,又在即位的第一年就恢复了豕韦氏的封国。这种摇摆不定,就透露出很严重的地缘政治问题了。

《竹书纪年(古本)》:帝廑,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四年,作西音。……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三年,王畋于掞山。五年,作东音。七年,刘累迁于鲁阳。
《吕氏春秋·音初》:夏后氏孔甲田于东阳萯山。天大风,晦盲,孔甲迷惑,入于民室。主人方乳,或曰:“后来,是良日也,之子是必大吉。”或曰:“不胜也,之子是必有殃。”后乃取其子以归,曰:“以为余子,谁敢殃之?”子长成人,幕动坼橑,斧斫斩其足,遂为守门者。孔甲曰:“呜呼!有疾,命矣夫!”乃作为“破斧”之歌,实始为东音。……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此处的“殷整甲”当为“(帝)廑胤甲”之误

根据《史记·夏本纪》可知,夏人的宗亲之邦共有12个,其中并不包括昆吾氏、豕韦氏,可见这两家诸侯是夏朝中后期才崛起的外族,与之同时崛起的,还有殷侯(或商侯)。与昆吾氏、豕韦氏不同,殷商族群在这个期间里非常活跃,按照《竹书纪年(古本)》,首先是少康时期的“商侯冥治河”,紧接着是帝芒时期的“商侯迁殷”,然后是帝泄时期的王亥和上甲微复仇有易氏事件,再后来是帝不降时期的“殷灭皮氏”,接着是帝孔甲时期“殷侯复归商丘”,最后就是商侯迁亳、攻伐昆吾氏和韦、顾二邦,最后突袭夏邑。

《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後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襃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由此可见,夏朝最晚在帝不降时期,就已经面临相当危险的地缘政治态势。这个时候,殷人已经崛起,甚至灭了一个邦国,即“殷灭皮氏”,对夏人构成了很大威胁。这个皮氏在文献中仅见,未知其族属。要知道,就在四五十年之前,殷人还是很弱小的,其王子亥因宴会非礼而被有易氏杀害,但没有足够兵力复仇,向河伯借兵(上甲微借兵复仇的事,也见于《清华简·保训》,故为可信之事)。但就在这四五十年里,殷人忽然变得强大了。从帝不降时期开始,一直开挂狂奔,直到灭了夏朝。


很明显,昆吾氏、豕韦氏就是夏人抵抗殷商族群崛起的主要力量,他们因地缘战略位置重要,被夏人升格为伯国,其中昆吾氏似乎更重要,它不仅是轩辕后裔、夏人同宗,也是夏都的捍卫者。《商颂》说“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可见殷人最顾忌的是韦、顾、昆吾几个邦氏,必须剪除这些盟友,才能攻打夏邑。这几个盟邦大致上都位于黄淮地区,其中韦氏,在西周的《逸周书》里被称为“百韦”,应该是泛指一个很大的族群集团;按《元和姓纂》,韦氏“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家彭城”。彭城,其地缘战略的重要性当然是非常明显的。


回过头来再看帝廑、孔甲、帝昊三位夏后,就会更清楚他们在地缘战略上的摇摆性了。这三帝一会儿倾向于西部盟友,一会儿倾向于东部盟友,即西音、东音之别,最后选择了东部。这就是“孔甲乱夏”的真相——他选择了东部的同宗昆吾氏、顾氏及外邦的豕韦氏、九夷等作为盟友,以围困殷人,同时也对宗教文化进行了改革、变得更“东方化”了,这次改革被后世认为就是夏亡的主要原因,按照后世写史的惯例,这就叫做“事淫乱”。那么,夏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转变呢?


三、公元前17世纪的世界

关于上述夏代孔甲时期,即公元前17世纪,史料几乎是空白的。从考古上看,整个欧亚大陆也陷入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可知的只有中亚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青铜)有过向东方的播迁,有证据表明了到了西域和阿尔泰山西部。但没有证据显示这个文化曾影响到了中国西北部。真正的巨变要晚一二百年才发生,即雅利安人的大迁徙,在此之前是一个相当沉闷的时期。


唯一可以推知的是,当时的气候发生了极大变化,按照《国语·周语》的“昔伊、洛竭而夏亡”的记录,可以推知可能发生了长期的干旱。这场干旱可能引发了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它可能导致了中国西部或者黄河上游地区的贫瘠化,使得夏人失去了西部的支持。东部的黄河下游地区获得了比较优势,最大受益者就是殷人。而夏人的根据地长期以来就位于上游,常年对东方九夷用兵,在下游地区没有特别深的根基。因此,夏人无奈之下向东发展,选择了顾、昆吾等传统亲族之邦和豕韦等外邦作为铁杆盟友,但这批盟友毕竟不是殷人的对手,导致“孔甲转折”实际上成了自投罗网。

《国语·周语》: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最后,夏朝不仅在考古上很烧脑,文献上也同样贫瘠,但可以在仅有的文献资料上尽可能的挖掘线索,为探源中华文明找到新的启发。(完)

6

说到夏朝灭亡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伊尹。这人原本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职业其实是个厨师。

伊尹,本名挈,被后人称为伊尹。尹是商代的官职,相当于右相。他的一生,说起来很有励志意义。伊尹自出生起父母就杳无音讯,被有莘国君的一个厨子收养。伊尹自小跟养父学做饭,手艺相当精。据说,只要他家一开火,十里八村的人都能闻到香味。

青年时期的伊尹还种过地。那个时期的他,因为跟穷苦人民接触,而萌生了要解救广大人民于水火的愿望,开始钻研治国之道。久而久之,成汤也知道了他,费尽心机把他要到了身边。只是,成汤一开始并没有重用他,而是把他安排到厨房当厨子。俗话说得好,想抓住一个男人的心,先抓住他的胃。伊尹正是靠绝佳的厨艺,打开了通向成汤心底的那条路。有一天,因为一道大雁汤做得非常好喝,成汤找伊尹问话。伊尹从食材、调味、火候等方面一一道来,并把做菜和治国的道理巧妙结合。这番话,被后世演绎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在这段对话结束的时候,伊尹“引诱”对美食入迷的成汤:想吃到天下最好吃的美食,你就得有足够大的地盘,才能保证得到足够多的食材。现在啥也别想,先准备起兵灭夏吧!

成汤之所以考虑起兵灭夏的事儿,有可能是被美食诱惑了。反正,说这番话的伊尹开始被重用了。

为了灭掉夏桀,伊尹和成汤多次商量后,决定亲自出马去做“卧底”。为了取得夏王朝统治者的信任,成汤和伊尹故意制造了君臣不和的假象,还用了苦肉计,让成汤亲自拿箭射伤了伊尹,又派兵到处缉拿他。苦肉计很成功。“逃”到了夏朝都城斟鄩(今巩义,也有说是今山东潍坊西南)的伊尹,据说还当上了一个小官。

卧底也很成功。他不仅在民间收集了很多情报,还收买了几个被夏桀迫害的大臣,离间了夏桀和几个大臣的关系。

最厉害的是,貌不惊人的伊尹不知道用什么手段,居然“勾搭”上了夏桀的枕边人妺喜,让妺喜和她的家族心甘情愿地为他刺探情报,并成为商灭夏的内应。伊尹的这段卧底生涯,对商灭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连《孙子兵法》都对他赞赏有加,浓墨重彩地写了一笔。

7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夏王朝经过后羿和寒浞之乱重建以后,少康死,其子杼即位。杼在即位以前,曾经历过长期的政治斗争的风浪。幼年时,随少康流亡在外,长大后,协助少康进行消灭有穷氏的斗争。《左传》襄公四年载:“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可见,在这场斗每中,杼起了很大作用。

杼即位以后,继承了少康的功业,使夏政权的统治继续稳固下来。史籍中曾称赞他是“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报”是祭祀的名称。有功劳的祖先才用“报”祭。杼在巩固夏王朝的统治方面,有一定功绩,因而受到后世的尊重。

《墨子·非攻下》:“杼作甲”。《世本》中除有同样记载外,还提到“杼作矛”。这些传说,反映了抒在甲和矛的制作方面,曾经起了一定作用。

此后,夏代政权又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后期,自孔甲开始,由于统治阶级日趋淫乱腐化,使夏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孔甲是夏代一个昏乱的国王,《史记·夏本纪》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国语·周语》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孔甲传四世,郎是夏代最末一个国王夏桀。夏桀统治时期,夏政权已经面临着濒于灭亡的局面。

夏代末年,危及夏政权存亡的,主要是两方面问题,一个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另一个是与周围其它部落和方国的矛盾。

一、国内的阶级矛盾尖锐

夏桀时,统治集团内部十分混乱,《淮南子·览冥训》云:

逮至夏桀之时,主暗晦而不明,道澜漫而不修,弃捐五帝之恩刑,推蹶三王之法籍,是以至德而不扬,帝道掩面不兴,举事戾苍天,发号逆四时,春秋缩其和,天地除其德,仁君处位而不安,大夫隐道而不亩,群臣准上意而怀当,疏骨肉而自容,邪人参藕,比周而阴谋,居君臣父子之间,而竞载骄主而像其意,乱人以成共事,是故君臣乖而不亲,骨肉疏而不附……

这里描绘出夏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幅混乱的景象。在这种“君臣乖而不亲,骨肉疏而不附”的离心离德的情况下。夏政权确是岌发可危了。

在夏王朝统治下,人民生活很困苦。《逸周书·文传解》说:“《夏箴》曰:小人无兼年之食,遇天饥,妻子非其有也’”。这里提到的《夏箴》,传说是夏代流传下来的古逸书。这段内容,谈的是备荒问题。在残酷的阶级压迫下,人民大众平日生活尚难得温饱,那里还有储备下“兼年之食”以为备荒的需要呢!当时妻离子散的情况是可以想见的。



考古学资料也表明,当时的阶级压迫很残酷。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一些墓中埋有被残害至死的奴隶的尸骨,死者躯肢弯曲、手腕相交,似捆缚以后被活埋的。二里头乱葬坑内的人骨架散乱叠压,肢骨不全。

有的只有躯骨和下肢骨而无头骨,有的只有下颌骨和下肢骨,有的只有头骨肢骨。这样的乱葬坑与一般墓葬不同,它可能是祭祀坑。奴隶主贵族为了祭祀祖先鬼神,杀死奴隶作为祭品,然后将尸骨埋在坑中。这说明,当时社会上,存在着残酷的阶级压迫。

奴隶们进受非人的待遇,奴隶主贵族却过着纵情享乐的生活。在夏王朝中,奢侈腐化最突出的国王是夏桀,据《史记》所载,夏桀为帝发之子,名履癸。他被作为一个淫乱之君载入史册,《殷本纪》说他“为虐政淫荒”,《吕氏春秋》说他“暴戾顽贪”。刘向《列女传》说:桀既弃礼义,淫于妇人,求美女积之于后宫,收倡优、侏倡、狎徒能为奇伟戏者,聚之于旁。造烂漫之乐,日夜与末喜及官女饮酒,无有休时,置妹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骄奢自恣,为酒池可以运舟…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为乐。

夏桀宠爱妹喜之事,史书记载甚多,《帝王世纪》云:“末喜好闻裂缯之声而笑,夏桀为发缯裂之,以顺适其意”。

史书所记夏桀情况,有很多是后人附会之辞,其中某些情节可能有夸张和不实之处,正如孔子的弟子子贡所说:“君子恶归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夏桀的事迹,可能也有这种情况。



然而无可否认,夏桀的生活确是相当奢侈。《管子·轻重甲篇》说:

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晨乐闻于三衢,是无不服文绣衣者……夏桀无天下忧,饰妇女钟鼓之乐。

《竹书纪年》说:

桀[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必然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上的阶级矛盾。《说苑·反质篇》说:桀以奢亡,纣以淫败”。然而,说得比较完全,比较概括的,是《孔子家语》中所讲的下面这句话:夏桀“斩刈黎民如草木焉,天下讨之如疋夫”。

阶级矛盾的尖锐,势必危及夏王朝的统治,然而,夏桀为了保住自己统治地位,却自吹自擂地宣称,他的政权不但不会灭亡,甚而能够与日共存。他说天之有日,猶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

由于夏桀这样“自比于日”,所以人民便咒骂他:“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王朝的统治危机,已经明显地显露出来了。

二、与周边方国和部落的矛盾

不仅如此,在夏桀统治期间,夏王朝与周围的部落和方国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紧张。夏桀曾几次征伐其他小国,如征伐有施氏,“有施氏以妹喜女焉”。又征伐岷山氏,岷山氏“进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岷山也作蒙山,屈原在《楚辞·天问》中说:“桀伐蒙山,何所得焉?”柳宗元在《天对》中回答说:“惟桀嗜色,戎得蒙妹”。这是说,夏桀伐崏山氏,是与攫取美女相联系的。

夏继所进行的战争,未必专为攫取美女,从总的原因说是为了夺取奴隶和财富。这样掠夺性的战争,当然要引起各部落的反对。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各部落反抗夏王朝的记载。《左传》云:“夏桀为有仍之会,有缗叛之”。《史记·夏本纪》云:夏桀时“诺侯多畔夏”。《后汉书·东夷传》说:“夏桀为暴虐,诸侯内侵”。



情况很明显,夏桀之时,内有严重的阶级矛盾,外有各部落的反抗,夏王朝正面临着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

三、商灭夏的进程

就在这个时期,临近夏王朝东部边界的商族,已经兴起来了。商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发展,这时候,在商汤的领导下,逐渐强盛起来,积极作灭夏的准备。

商的兴起,对周围各小国的影响很大,一些不满夏王朝统治的部落和方国,都聚集在商的周围,商族成为东方反对夏政权的一面旗帜。甚至夏政权内部的一些臣僚。由于对夏桀不满,也纷纷投奔商汤。

《吕氏春秋·先识览》中有一段记载了夏太史令终古投奔商汤的情况: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感,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这里说的“轻其贤良,弃义听谗”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夏桀杀关龙逢的事件。



《韩诗外传》记其情况说:

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日:“古之人君,身行礼义,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今君用财若无穷,杀人若恐弗胜,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诛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囚而杀之。

《竹书纪年》亦云

大夫关龙逄谏瑶台,桀杀之。

关龙逢因谏被杀,此事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很大不满,以致“众庶泯泯,皆有远志,莫敢直言”。

助汤灭夏的伊尹,原来也是夏桀的臣属。这时,他也弃夏奔商,后来成为商汤的重要辅佐。就在夏桀处于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商汤起兵灭夏。夏桀毫无准备,商军到后,仓皇逃去,被围于鸣条。商军全歼夏军于鸣条,夏桀逃奔,死于南巢。夏王朝灭亡。



夏代共经历了四、五百年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竹书纪年》载,夏代包括羿和寒浞在内,“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8

夏朝,典籍有记载。发掘于济南市章丘的龙山文化遗址~城子崖遗址,就有了城,距今4600~4000年,在夏之前,专家认为可以称为国,侯仰军先生认为,若果有虞朝,正好对应龙山文化的王油坊类型,位于鲁西豫东。夏朝在距今4000年后,为什么因为没有相对应年代的城就可以否定典籍记载呢?根据侯仰军考证,夏的区域在古济水流域,以菏泽市为中心,由于黄河瘀土,许多遗址被掩埋,现山大考古专业的师生正在发掘。专家考证,夏商周等部落在龙山文化之后是同时存在的,夏的消亡,是部落之间的纷争,也就是说作为统治部落的姒姓宗族没能搞好各部落之间的利益共享,导致离心离德,正如孔子所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汤领导的殷商部落振臂一呼,群起而攻之,夏后氏就倒了台,夏桀之后及拥护者西串 。部分姒姓做了殷商臣民,如杞国、鄫国等。到了周武王伐纣灭商,也是如法炮制,只不过商比夏大,周比商大,秦又比周大。武王灭商时尚且没力量灭商之宗主部落,俗话说得好,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国文明就是这样,能和平解决,就不动用武力。并且给武庚也封了国,周公东征三年,才平定了殷商反抗 势力,现在东夷正宗的徐姓,仍是大姓。

9

中国历史有明确记载的,从商朝开始,商朝以前的历史都属于传说,不能较真,也无法较真,因为没有证据让他们你较真,听听就好,较真是没有结果的。

我最近在写夏朝的文章,已经写了夏朝的四代帝王:

夏朝第一代帝王:大禹,你以为他是治水的农民工,他其实是夏朝开国皇帝。

夏朝第二代帝王:夏启,他吹牛逼说他的王位是全民拥戴得来的,可他一辈子都在用武力镇压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夏朝第三代帝王:太康,因为喜欢打猎,上位不到一年,就被人半路埋伏,成了流浪汉,流浪了四年就死了。

夏朝第四代帝王:后羿,你以为他是传说中的神箭手,你以为他是游戏里的热门英雄,他其实是处心积虑的阴谋家,他就是通过在半路埋伏太康,然后占领夏朝首都,而成为夏朝第四代帝王的。

想了解夏朝详情,可以到我头条号查看,这里篇幅所限,只能写这么多。

10

夏顶多是部落联盟,不存在朝代一说。文明的两大标志都出现在商周时期。没有文字,怎么能够使政令有效的上传下达?政体怎么有效运作?没有金属工具,怎么来固守政权?所以夏应该就是以早期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夏朝的历史只体现在书中记载,至今没有任何考古实物来佐证,所以等待考古的新发现,拿到实物来印证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