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来说,弱者没资格,强者没意愿。

中原政权想要占领朝鲜,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山东出海,直接在朝鲜半岛登录;另一条是沿着海岸绕过去,经河北、辽东,从陆路进入朝鲜半岛北部。

就古代那个航海条件,想从海路进攻朝鲜半岛,恐怕得等到明朝,元朝时进攻日本还经常翻船呢。

单单陆路这一个条件,就可以刷掉历史上大多数政权。分裂时期全都可以排除,内部还没统一的情况下,压根不会有人去想着对外扩张,除非外患闹腾地太严重了。

那么就只剩下秦、西汉、新、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这几个统一政权,但他们大多多朝鲜缺乏兴趣,原因有二,一是没太多收益,二是有一定难度。

秦朝太短,六国都没稳住就急着南收百越、北击匈奴了,一时间漏了朝鲜半岛北部的箕子朝鲜和南部的三韩,也没机会想起来了。


到了汉武帝时期,箕子朝鲜已经变成了卫满朝鲜,汉武帝派使者想加强与卫满朝鲜的宗藩关系,但日渐强大的卫满朝鲜并不安于做汉朝的藩属,于是双方反目,汉武帝发兵攻灭卫满朝鲜,将其国土划为汉四郡。不过对于三韩,汉武帝缺乏兴趣,并未攻略。

汉四郡远离长安,汉朝的掌控并不强,历经西汉、新朝和东汉,汉四郡其实不断被异族政权蚕食。汉朝灭亡后,除西晋短暂统一外,中原陷入近四百年的战乱,别说汉四郡顾不上,就是辽东,也落入高句丽的手中。

到隋朝重新统一,高句丽已然是横跨辽东与朝鲜半岛北部的小型强国,对隋朝的东北边防构成了巨大威胁。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目的没问题,可操作很有问题,导致结果很悲催,隋朝不仅没有拿下高句丽,还把自己搞成半残,乃至一命呜呼。


出于同样的目的,唐初也对高句丽展开了征伐,历经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代人的努力,终于将高句丽消灭,中原政权再次统一朝鲜半岛北部,还灭掉了搬到西南部的百济,只是这中间付出的艰辛,比汉武帝攻取卫满朝鲜难上太多了。

与之相反的是,唐朝的控制力衰退地更快,朝鲜半岛东南部的新罗趁机拿下唐朝领地,首次统一了朝鲜半岛,并向唐朝称藩。唐朝顺水推舟,将安东都护府迁到辽东,默许了新罗的扩张。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的力量很难穿过河北,无心也无力征伐朝鲜半岛。唐朝灭亡后,下一个大一统王朝是元朝。

元朝时期朝鲜半岛的地位是很特殊的,当时半岛由高丽王朝占据,元朝将高丽的国土设置为征东行省,但行省的长官由高丽国王兼任,实际上是由高丽自治。

元朝末年,来自中原的红巾起义军还曾杀入高丽,很是让高丽国王头疼。元朝灭亡后,高丽国王紧抱北元大腿,不愿臣服于明朝,还想与明朝开战,结果派出去的大军转头杀回了王城,大将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取高丽而代之。



朝鲜对明朝是百依百顺,明朝的重心又长期放在北边的蒙古上面,自然无心攻取朝鲜。明末日本入侵朝鲜,明朝还出兵援救,如果想要占领,这时候是最好的机会,但明廷并不想杀狗。

清朝的意愿跟明朝一样,虽然清朝早期(未入关时)为把朝鲜拉离明朝怀抱两度进攻朝鲜,但其目的只是为了断明朝臂膀,与明朝的繁盛相比,朝鲜那苦寒山地实在不值一提。

到了清末,吞并朝鲜倒是曾经出现在清朝君臣的议论中,可以此时清朝的国力,纯粹是有心无力。

综合来说,中原政权没有长期统治朝鲜,跟他们的重心长期不在此有关,这些政权要么关注西边,要么关注南边,只要朝鲜不搞事,他们并不想付出巨大代价去占领之。

最佳贡献者
2

半岛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两千多年岁月之中,半岛虽然深受中原王朝的影响,并且长期作为藩臣,但整体上极少真正纳入中原的直接辖制之内。晚清时期,袁世凯曾提议在半岛设省,并入中国,但也并未成功

第一,也曾短期被中原王朝直辖过

半岛目前最早的明文历史记载,是先秦时期的箕子朝鲜,商朝灭亡后,殷商贵族箕子不愿臣服周王室,而率领商朝遗民远走半岛,建立了半岛地区最初的王权,并将中土文明传入当地。此后,半岛北部出现了卫满朝鲜,取代了箕子王权。

汉武帝时期,卫氏朝鲜被武帝攻灭,汉朝直接在半岛北方设立真番、乐浪、玄菟与临屯四郡,合称“汉四郡”,此后直到高句丽真正兴起之前,半岛北方都受制于中原王权

唐朝高宗时代,困扰隋唐数代帝王的高句丽终于被灭,而当时的唐朝还顺带把半岛上的百济王国给灭了,除了新罗之外,整个半岛其他地区全都处于唐王朝的直接辖制之下,设有熊津都督府等,隶属于当时的唐朝安东都护府。只不过这样的状态并未持续很久,而后因为新罗反叛,当时的唐朝忙着应付吐蕃无暇顾及,撤出了半岛南部

而中原最后一次直接管理半岛是在元朝,蒙古高丽战争之后,在半岛设立“征东行省”,不同于内地的是,征东行省依旧保留了高丽的国号,而高丽王室也作为名义上的行省主宰。

可以说,古代的半岛也不完全是从未纳入过中原的直接统治之下,只不过时间比较短而且影响力也比较小,所以并不引人注意。不过有一点,那就是半岛北部尤其是大同江北,长期都直属于中原,直到明朝时期,中原王朝才彻底离开半岛范围

第二,贫瘠荒蛮,没有足够经济价值

古代的中原积累土地的速度通常都比较慢,主动大规模对外开拓的情况也比较少,而且瞄准的通常都是有农业价值的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半岛对中原来说,并没有什么价值。

半岛维度比较高,气候上比较寒冷,而且整个半岛大多数地方都是山地,农田非常少。在农耕文明时代,半岛地区并没有什么开发的价值,所以古代的半岛相当贫困,高丽王朝时代,高丽向元朝进献的贡品除了品质很差的丝绸之外,就是青瓷与美女,还有皮毛、人参之类的土特产,大多都没什么经济利益

进入李朝时代之后,半岛与中原之间进行朝贡贸易,然而当时的半岛输出的依旧是各种土特产、铜矿之类,而李朝需要从中原购买大量的粮食、金属制品、茶叶、丝绸等手工艺品。

很显然,对于古代的中原来说,半岛这块荒蛮之地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不值得去废什么心思,与其开拓半岛,倒还不如去开发当时人烟稀少的南方

第三,华夷之别,看不上眼

从先秦时代开始,古代的中原就将天下分成了好几重部分,而华夏之外,有南蛮、东夷、北狄与西戎,都是与蛮夷,农耕时代,中原腹地的人都认为自己所在的地方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必然是瞧不上其他的蛮荒之地的,而半岛也在蛮荒的范围之内

虽然半岛接受中原文明很早,汉化程度也非常高,甚至自称是“小中华”,但是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其依旧是藩臣,并非华夏。

再者,半岛虽然大多数时候没有纳入中原王朝的统治,但是上千年岁月中,半岛的王权都长期臣服于中原,称臣纳贡,古代的中原王朝对于边远地区采取的都是羁縻之制,换句话说只要你听话,认我做老大,那我也罩着你,并且保留你的自由

无论是曾经的新罗,还是后来的高丽、朝鲜等,都与中原王朝之间有紧密的宗藩关系,在朝鲜王朝时代,几乎照搬照抄了明朝的规制与文化,国王、王妃、世子的继承与册封全都需要中原派人册封承认,这样的情况下,中原也没必要再进一步。

第四,易守难攻之地,难以持久

朝鲜半岛整体呈现长条形,从西北向东南,三面环海,与大陆相接的地方是长白山与鸭绿江、图们江,在古代交通条件并不是很好的状态下,半岛其实处于一种相对比较偏僻而且封闭的状态,从中原到达半岛,相当费劲。

而这样的地理条件,就注定半岛是个易守难攻之地,无论是当年的唐朝大军,还是蒙古与满洲的铁骑,直接攻入半岛都不太费劲,几乎都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然而,外来的力量,想要真正守住半岛却非常困难。

半岛面积虽然不大,但是中间全都是山区,使得东南西三边的沿海地区都相对孤立,而且这样的地形非常容易打游击,外来的力量再强大,一时之间攻下很简单,可时间一长,这里就成为了虚耗过甚的地方,非常不划算

对于这么一块,得到了没什么好处,反而可能还要赔本的地方,中原王朝自然是没什么兴趣将其纳入自家地盘的,再者,半岛之上历代都对中原王朝恭顺勤谨,恪守为臣之礼,既然如此,中原也没有必要将一块异族之地收进来

3

中原王朝要染指西域,就得打通河西走廊,打不通河西走廊,西域想也别想。同理,中原王朝要染指朝鲜,就得打通辽西走廊,打不通辽西走廊,东北想也别想,更别说朝鲜了。



中原王朝的支柱力量,主要是关中和中原。但,即便是这两个区域也有主次。商朝的支柱力量在河南、周朝的支柱力量在陕西。先秦时代,算是得关中者得天下,以关中制中原。

然而,关中怎么才能制中原呢?

以关中为支柱,以崤函通道为桥梁,以中原为辐射。这就是周朝人的统治模式。所谓崤函通道,主要是连接山西和黄河的崤函古道。



自新安以西,历渑池、硖石、陕州、灵宝、阌乡而至潼关,凡四百八十里。

到了秦汉,中原已经从河南膨胀到了河北、山西、山东和荆楚。这个区域就实在太大了,关中的人力、物力根本就制不住。所以,秦始皇和刘邦的模式,都是以关中形胜携巴蜀财富,继续这个统治辐射。

但是,到了东汉,这个模式可以打下江山却制不住天下。原因还是中原在膨胀。于是,索性直接迁往中原、定都洛阳,就有了以中原为支柱的帝国王朝。

那么,桥梁在哪里呢?有两个桥梁,一个是河西走廊、一个是辽西走廊。以这两个走廊为桥梁,向西控制西域、以西域为辐射;向东控制汉四郡,以东北和朝鲜为辐射。



草原呢?草原被打服了。中原和草原的,这两个区域的体量太大、战线太长,所以要么中原把草原打服、要么草原把中原打服,彻底地零和博弈。

西魏、北周以及隋唐,再次成就了一个关中时代,主要是在关中这个地方搞成了胡汉融合的试验田,制度优势成就了关中再辉煌。

因为长安位置地接河西,而河西又与草原力量密切相关,所以中原王朝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河西走廊方面。至于辽西走廊以及东北和朝鲜,因为搞不定契丹人,所以始终扩张不过去。



天宝年间,大唐缘边十节度使,虽然范阳节度使力量最强,但河西走廊一带就有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以及西域节度使。这些节度使的力量加在一起就比范阳大多了。可以判断,帝国重心还是在西边,因为首都在长安。

历经唐末和五代十国,到了北宋,基本上就失去了两大走廊,即河西走廊和辽西走廊。所以,宋朝难以称之为帝国,统治区域基本上全是支柱而无辐射,所以宋朝可以很富但不具备帝国的影响力。

契丹的大辽和女真的大金,可以把统治区域辐射到朝鲜。但这两个家伙首先是关心草原,因为得先成为草原霸主,然后就得是中原。至于朝鲜也就那么回事了。



到了明朝,东北的女真人成了大患,后来就直接退出辽西走廊、守在山海关不动了。所以,也就没工夫在往朝鲜拓展了。

因此,朝鲜未能成为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跟中原王朝的扩张瓶颈有关系。无论中原征服草原还是草原征服中原,一定要控制河西走廊,然后以西域为统治辐射。但是,打通辽西走廊,首先面对的不是朝鲜而是东胡系,如鲜卑、契丹、女真这些人。而这些人的力量也很强强。中原王朝不仅打不动,而且往往是草原和中原打累了,东胡系开始崛起。于是,即便控制了辽西走廊,统治辐射也就只能限定在东北,而很难再有力量继续东扩。

4

朝鲜半岛土地贫瘠,距离核心中原地区路途遥远,管理的成本高,统治者没油水可捞,再加上半岛的统治者听话,一直依附于中原王朝,所以就懒得去征服了。

首先从文化上来看,这里不是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就算是汉武帝后期,也只是统治了半岛北部而已。想要统治这样一个蛮荒之地,需要持续的消化影响,一旦统治中途断绝,让当地滋生了本土文化,再想统治就很麻烦了。

西晋之后大部分时期,朝鲜半岛就没有被中原王朝统治过了。到了明朝,朝鲜半岛彻底依附于大明,成了大明的卫星国,文化上其实已经被中原文明征服了,这时候大明的统治者也就懒得再去征服这么个偏远的地方了。

其次是经济上,朝鲜半岛土地贫瘠,尤其是南朝鲜半岛更加是有很多无法耕种的山地。在农耕文明时代,统治者感兴趣的是大量可以耕种的土地,很显然朝鲜半岛不是,这里没有太大的油水可捞。

统治这样的地方,不仅收不到什么税,而且还要倒赔钱,这样的买卖不划算。当初朱元璋把陈友谅的儿子发配到这里来,就是看中这里是落后地区,陈理翻不起什么大浪,不然朱元璋也不敢这么对政敌。

最后是军事上,大多数时候,中原王朝面临的威胁都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统治者的主要任务也是防范游牧民族南下,自从高句丽被灭以后,就没有任何半岛政权可以在军事上威胁中原王朝。

朝鲜半岛的军事意义是作为前哨站,防范日本作乱,作为中日之间的缓冲地带,能够控制他不倒向日本就行了。历史上大部分时期,日本都很羸弱,朝鲜也很听话,这个军事缓冲区,让他自己维持就行。

综上可知,古代的朝鲜半岛对农耕文明的中原政权来说,确实比较鸡肋。与其花大力气征服这么个偏远的地方,每年倒贴钱养他,还不如让他自己过,做我们的属国就行。朝鲜统治者也清楚这一点,所以很识时务,随着中原王朝轮替,他也及时的臣服新统治者,就这么相安无事的过了几千年。

5

这里我们可以看一下毛于久制作的中华帝国核心区平原的区域地图:

上图中,4个黑圈分别是商王朝青铜的主要来源,也就是河北北部及辽西地区,江西地区,湖北地区,晋南的中条山地区。

以上内容可能看上去和中国历朝历代对朝鲜事宜的话题无关,但随着后面的讲述会逐渐给出答案。

从上图可以看出:

中国古王朝的扩张诉求并不一定只是要获取可供农耕的土地,这里也可能包括有一些重要资源,比如铜矿,再比如盐巴。

在周武王灭亡商朝以后,周室将商王子武庚封于殷,并在周边设有三监视,再之后立即将两位重臣召公奭、太公望封到了燕国和齐国。

管蔡之乱以后,周公旦设置雒邑,并继而分封了宋、鲁、卫、晋等一系列诸侯国。

周武王及周公旦分封的情况大致如下:

图中:

左红圈为丰镐地区,周武王于中红圈的今鹤壁市地区安置有武庚及三监,之后在上红圈的今北京市地区设置有燕国,在右红圈地的今淄博市地区设置有齐国。

管蔡之乱以后,周公旦在左下蓝圈的今洛阳市设置有雒邑,以此为基础发展出成周及成周八师,又在左上蓝圈的今临汾市地区设置有晋国,在中上蓝圈的今鹤壁市地区设置有卫国(其实和红圈有相当重叠,因此略有偏移,单纯是为了看得清楚),在右上蓝圈的泰山以南地区设置有鲁国,在右下蓝圈地区设置有宋国。

从西周初期的分封部署上看:

周室诸侯名为“临封”,实为以商帝取代者的名义征服商王朝的周边领土。

其中,召公奭、太公望的分封明显有过急之嫌,之后宋、鲁、卫等国分封的目的之一应当在于对燕、齐后方的补充和接应。

至于当初为什么这么着急,很有可能有以下2点政治诉求:

其一,由于商王朝过于强大,周武王尤其希望快速接收商朝全境,从而坐实周朝统治的事实;

其二,居住在关中地区的周室很有可能对铜、盐这两项资源的重要性有着十分清醒的认识,因此周武王就会在第一时间命令两位重臣迅速把控东北铜矿和海盐的来源。

至于当时南方的铜矿,可能因为淮夷等南部方国的强大而被阻断,此时周室尚不能腾出手来进行处理。

到了周成王时期,楚君及鲜牟之君参与了周室主持的岐阳之会,典礼中负责看守火炬。

从周室的安排看,楚君和鲜牟之君的处境确实有点“寒碜”,但这种“寒碜”不排除只是礼仪上的——周室之所以让两位蛮夷之君参与,谁也不能肯定在底下就没有拉拢的运作。

如果你愿意把视线拉回上文关于西周初期分封的地图的话,你会发现还有一个紫圈和紫箭头没有讲到——紫圈的位置大致就是鲜牟国的所在地,而紫箭头往下则是楚国的所在地。

从两者的位置上看,楚国和鲜牟国很有可能是周室在西南、东南两方面的部署。尤其需要指出:

实际周室一直对楚国十分慷慨——我们必须要看到,周室在南中国所封的申、随、鄀乃至邓国都与楚国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在西周早期,楚国在周室的政治规划里应当有着相当的地位。

从具体历史事件中看,周公旦和周成王产生矛盾时,周公旦所投奔的地方正是楚国。而周成王据说是看到了周公旦曾经的书信而感动,又从楚国请回了周公旦,至于单纯是出于感情原因还是也存在一些政治运作,这一点并不能做绝对的论断。

到此为止,我们从上文中可以看出西周前期的政治规划:

周室以成周坐镇天下中央,以宗周控制西方,以燕控制北方青铜通道,以齐控制东方海盐通道,以随控制南方青铜通道,并拉拢楚国以便于控制当时蛮夷横行的南中国。

在这里,也就补充了 @首阳大君 未提及的上古时期的情况:

为什么周代并没有继承商代在今辽宁地区的势力,也并没有向朝鲜北部扩张?

实际也是“起为无奈,后为习惯”,因为这是曾经雄踞东亚长达6个世纪的商王朝,因为这是经营了600年的商帝基业,因为真正奠定古典中国版图的实际是商代而非秦代。归根结底,在于商帝统治的疆域过于辽阔,以至周室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消化——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去管辽东和朝鲜半岛的事。

再之后,就是历代周天子的征伐:

图中,蓝箭头及蓝圈所示大致是西周中前期,周廷对东夷、鬼方、犬戎的征伐,也包括对南方楚国的征讨。

以上战争看上去是征服,但如果撇开商周两朝的断代的话,其实更像是周朝给商朝“擦屁股”。

另外,补充一点:

上图中红圈所示那些守卫重要资源通道的诸侯国,也就是随、燕及中条山一带的虞、倗等国,在西周时期可能没一个日子过得很顺的——以上列国在春秋时期均为弱国。另外,东边的那个齐国虽然是强国,但日子也不是特顺,比如齐哀公就因为纪国的诬告被周夷王给煮了。

周夷王之时,周室微弱,渚侯或不朝,或相伐。

这个时候,周室抬手就把齐侯炖了,是否有类似杀一儆百的政治目的并不好说,为什么非挑齐侯炖更不好说。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明显看出周室对于掌握重要资源的诸侯国的态度:

绝对要加以限制。

进而,又能看出对辽东及朝鲜半岛的态度:

对于周室而言,虽然辽东半岛及朝鲜半岛均有丰富的资源,但如果下令燕国攻取只会造成燕国坐大,并进一步降低周室的权威。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如果周室真的很希望获取辽东及朝鲜半岛的资源,完全可以通过经济手段获取,比如使用中原的产品与之进行交换。尤其,渤海地区还能提供适合大宗商品贸易的海运。那么,相比于征服辽东及朝鲜引发的政治风险,比如导致燕国坐大,甚至齐国坐大,周室放任箕子朝鲜的存在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到了春秋前期,诸侯和大夫之间的政治平衡被打破,曾一度出现有血腥的灭国和弑君的狂潮。

等到了春秋中期,诸侯们逐渐达成了一定默契,列国开始以降服、复国等方式尝试绕过大夫的统治实现扩张。

不过,即使如此,到了春秋后期,卿大夫的崛起还是无法被有效控制。最终出现了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一系列大洗牌。

由于史料的缺失,在这段时间内燕国究竟干了什么不太清楚。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就是:

燕侯如果想要征服辽东及朝鲜半岛,那纯碎是没事找事——因为辽西走廊的客观因素限制,燕侯就算顺利征服了辽东半岛和朝鲜,也只会给自己的东方培养出一个强悍的大夫。

就最终的结果而言,燕吞辽东的时候已经是战国晚期了,具体可能在燕昭王时期,也有可能在燕武成王时期——不过,无论是在哪段时期,都是在燕王哙的闹剧之后,燕公室在燕国其实已经失去了相当的公信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外籍重臣的跋扈和秦末无人拥立燕公室就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秦开一口气吞并辽东,是否真的出于燕廷的理性抉择并不好说。

等到了汉代以后,随着郡县制的完善,中原王朝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开始产生兴趣。

毛于久的这张图就能很大说明问题。

当时汉廷沿着辽河平原进行扩张,是可以一口气捅到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在这条狭长的平原地带建立统治有利于控制朝鲜北部的相关矿产资源。

不过,由于地理上的原因,辽东及朝鲜北部的郡县还是容易出现割据的倾向。这种割据倾向从汉末到隋唐一直连绵不绝,甚至在高句丽时期还一度出现了分离主义倾向。

再之后,随着唐朝的崩溃,辽朝最终继承了唐帝国在东北亚、北亚、中亚的版图。本人对唐代、宋代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但从大致形式上看,虽然朝鲜能够帮助宋朝从东方钳击辽朝,不过这个小玩闹实在有些微不足道。辽朝自然会把主要经历投入到宋朝和西夏的事务中去,也就没必要搭理朝鲜小打小闹的扩张。

总结的话:

中国在帝国时期对朝鲜半岛的态度,内核上其实就是商周两朝对东北亚的态度。

中原帝国对朝鲜的征服,虽然带来资源的进账,但更带来地方上的政治风险——况且,其中资源上的进账又能通过贸易手段解决。

这样一来,忙的时候懒得搭理,闲的时候没必要收拾,大概是朝鲜能在东亚之主身侧活到现在的重要原因。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朝鲜绝对安全,因为朝鲜太适合拿来刷政治声望了。

当中原王朝或中国割据政权特别需要获取政治声望的时候,朝鲜是否恭顺、是否富饶、是否道路艰难就都不重要了

6

问主,你还真别说,自中华中原王朝,于周初建议统一的政权以来,朝鲜半岛,一直处于要么自有王朝,要么尊中原王朝为宗主国的处境,但人自身,一直保持着独立,这又是为何呢:

第一,中原王朝弱时,不愿意去占有。

比如,像大周王朝诸侯国时期,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这个时期,中原王朝,临近朝鲜半岛的势力,就不愿意去占有朝鲜半岛。

理由是,你占了下来,实质上是培养了又一个新的诸侯王朝啊,那不是给自己树敌呢吗?

战国时代的燕国,就处于这种尴尬的境地,所以,最终,燕国,也没有把朝鲜半岛,给吃下去。

第二,中原王朝强大时,贸易就能解决了,人家自认宗主了,为啥要占?

比如,大汉王朝、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朝鲜半岛主动跑过来中原王朝,奉中原王朝为宗主国,大力进行贸易,给钱给物给人啊。

这样的情况,就算你占了,不也就是这样吗?而且,要占,还得劳师远征,大费周折。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中原王朝强大时,不屑占有,因为想要的效果,已经有了;中原王朝弱时,不敢去占,怕占了,又培养出来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入主中原。

这种情况,其实运用在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原王朝对日本的心态上,是一样样的。

7

朝鲜半岛三面环海,北部崇山峻岭,南部土地贫瘠,在古代是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绝地,中原民族一向不屑于直接统治那里,只要他们承认中原的宗主地位就行。

8

这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意愿的问题:

朝鲜半岛山多地少,你要来干什么?

中原汉地气候适宜、适合居住和农耕,好好的土地你不耕种,你愿意跑到那种山多地少、还特别冷的地方去耕种?

你当古人有病吗?

不毛之地,就是占有优良耕地的汉人对蒙古草原、东北大部分、朝鲜等地没有丝毫兴趣的原因。

一个亿万富翁会去抢劫一个贫苦户的10块钱吗?

这才有北方蒙古草原部落纷纷南下、东北势力一心要入主中原——理由很简单:

大家没有人想要在苦寒之地生活,都想要在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地方生活。你不给来,那就打架说了算。

因此,中原王朝对于朝鲜,只要它臣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攻打。除了具有积极扩张主义的唐高宗,灭了西突厥,又灭了高句丽和百济,一度占据一半的朝鲜半岛土地。

只是汉人不愿意迁移到平壤、汉朝——条件不如中原,还要远离家乡。




东北亚独立势力一直存在也是中原王朝不愿意花费高成本治理朝鲜半岛的原因

除了朝鲜半岛土地气候不如中原之外,另外一个中原王朝不愿意直接治理朝鲜半岛的原因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东北亚独立势力。

周秦时期的箕子朝鲜

西汉初期的王满朝鲜

西汉末年开始的高句丽

南北朝开始的百济、新罗;

唐朝中期开始的渤海国;

五代时期开始的朝鲜王国。

东北亚的政权虽然都在其开始强大或拒绝服从中原政权时被推翻,但都是前赴后继,始终无法压制。

9

都是因为该死的司马懿家族,把汉民移走了,后面五胡乱华。逐渐脱离中原

10

朝鲜历史发源问题,可以去看看我主页里面的文章,里面有详细介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中原人箕子到达朝鲜,并且教给朝鲜人民纺织、耕种等,并且有了朝鲜早期的法律。箕子对朝鲜文明的影响非常大,虽然今天的朝鲜人不怎么承认,但是中国人箕子是真实存在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朝鲜文明和中原文明是独立的,但是受中原文明影响非常大。几千年来朝鲜半岛也经历了分分合合,然而中原始终无法征服朝鲜,或者说很难征服朝鲜。隋朝当时征朝鲜,最后亡国。唐朝征朝鲜有了一点成绩,然而都不如元朝人来的彻底,直接让朝鲜称臣,即便朝鲜不愿意也不行。元朝征日本靠的也是朝鲜的航海技术和一些专业人员。



几千年来,虽然多次征服朝鲜,但是朝鲜始终就是不并入中国版图。这和当时的环境有关系。朝鲜位于东方,在航海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想要到达朝鲜,走陆路比走海路安全,然而要到达朝鲜就必须经过辽东,而辽东地区常年来都是少数民族的地区,甚至比海路还危险。所以中原人如果不是有太大的必要,是不去朝鲜的。

朝鲜半岛内部斗争也是不断,不论是党争还是热战,小国林立的朝鲜半岛战争不断,这堆烂摊子中原人也没有必要插手,除非动了中原人的奶酪,否则中原人根本无心征服朝鲜。



朝鲜几百年来都是中华文明的附属国,但是并不属于中华文明,也从来没有并入过中国的版图。中原人不行,日本人也不行,日本人两次征朝鲜都失败,虽然朝鲜也损失惨重,但是终究保住了国家。

所以说,朝鲜民族虽然常年向中原俯首称臣,但是并不愿意自身加入其他国家,多个历史事件已经让世人明白,朝鲜适合当“小弟”,而不是“孩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