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答题,荆州益州派分道扬镳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派系间并没有太多的斗争。

首先,刘备手下其实主要只有荆州和益州两大派系,所谓旧部其实并没有几个,到了蜀汉失败的后期更是基本可以忽略了。

刘备从寄寓荆州刘表期间到赤壁战后割据荆州,通过招揽、笼络、收买荆襄的风云人物,而日后成为蜀汉政权的中坚力量,我们将其称为荆州集团。据《三国志》卷三十九《蜀书·刘巴传》载:“表卒,曹公征荆州,先主奔江南,荆楚群士从之如云” 荆州人士的核心人物是诸葛亮,然后是凤雏庞统,其余的还有蒋琬、董允、杨仪、刘敏、向朗、伊籍、马良等人。



益州处在三国西南端,易守难攻。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凭借这个地方的有利条件,建立了帝业。益州在三国时期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刘备入蜀这件事,刘璋势力内部分裂为两派:一是以张松和法正为首的赞成派,他们认为如果刘备入蜀,刘璋下野,益州土著士人的势力就可以进一步壮大;另一派以黄权和王累为代表,他们认为刘备入蜀必然会形成一山二虎的局 面,两个势力的冲突会一发不可收拾,最终遭殃是益州土著士人。

后来,益州的平定,大部分功劳可以说是荆州集团所立下的,刘备入蜀时的主将为黄忠、魏延,军师为庞统,均为荆州集团的核心人物。 诸葛亮率军入蜀,此行兵分三路,分别由诸葛亮、张飞、赵云率领,很快攻下川东、川北、川南各郡县,与刘备大军会合后即合围成都。

当然,也有不少益州人士的支持,刘备才能如此顺利。刘备入蜀后,曾经刘璋势力下的东州人士与益州土著人士的矛盾暂时缓和,逐渐形成新的政治集团——益州集团,其中以法正为领导核心。

最终,在荆州集团与益州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刘备攻取益州,从而形成了新的政治集团——益州集团。从此,蜀汉政权的雏形基本形成。刘备坐拥荆、益两州,掌控荆、益两大集团,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刘备治下的荆州、益州集团。在这个时期,刘备入蜀后对于逐渐形成益州集团的益州人士采取了笼络的措施。而荆州集团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在荆州负责荆州的攻略,另一部分人参与益州的大小事务 。刘备非常注意平衡两大集团的地位,并不因为荆州集团形成早,政治待遇就好。两大集团的核心人物诸葛亮与法正就是很好的例子。先主“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对法正非常信任。

益州集团与荆州集团虽然有潜在的矛盾,但是在一致对外上,还是能够保持合作的。《三国志·蜀书·伊籍传》记载,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共造蜀科”,以推行诸葛亮“以法治蜀’’的主张。其中诸葛亮、伊籍为荆州集团人士,法正、李严乃益州集团代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病笃,托孤于诸葛亮,尚书李严为副。” 所以托孤时,正好选了荆州集团诸葛亮和益州集团李严俩人。也可以看出,刘备直到死,也在力求平衡两大集团的实力,在知人善任这个方面,刘备确实是有雄才大略的,他在托孤之时特意安排李严为副,就是防止荆州集团政治上独大。

刘备驾崩前命李严与诸葛亮一起受遗诏辅佐少主,委任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建兴元年(223),李严受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诸葛亮执政后,对益州土著地主更注意笼络和擢用。其中,对秦宓、杜微、杨洪等人加以任用,不仅仅是看中他们的才能,也是注意尊重益州士族领袖人物、维护益州士族正当利益的体现。这些政策对稳定民心和集团的统治是不无裨益的 。

到后来,很多益州土著地主都做到重要的职位,如张裔、马忠、王平、句扶、张翼、张嶷、李恢等,他们的官职只是比丞相、大将军低些罢了。这些都说明诸葛亮虽然是荆州集团领袖,但在维护蜀汉政权方面,为平衡两大集团的地位方面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诸葛亮死后,益州集团名士李邈就公开对后主说:“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蒋琬、费讳当政的二十年间,蜀汉保持了政治上的安定,国力也有一定恢复。荆州集团与益州集团并没有爆发大的冲突,但是益州集团的地位逐渐超越了荆州集团。 景耀元年,蒋琬、费讳已经去世,荆州集团大势已去,在蜀汉政权的地位更加衰落,相反,益州集团却如日中天。身为益州集团一员的谯周抛出了著名的《仇国论》,含沙射影地表明了对蜀国统治者不审强弱、不恤民众的不满,他指出蜀汉政权“可为文王,难为汉祖", “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至此,益州集团的灭国思想已经成为了蜀国的主导思想了,荆州集团离蜀国的实际权力渐行渐远。



景耀六年(263)九月,魏国兵分三路,大举伐蜀。蜀国失去东吴的支援,益州集团对此袖手旁观。邓艾如入无人之境,直捣成都,百姓“众皆四散"。成都只有荆州集团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兵拼死抵挡,最后战死绵竹,也算为荆州集团挽回了最后一点颜面。最后,曹魏兵临城下,益州集团领袖谯周主张投降,刘禅听从意见,举国投降。魏国攻蜀到灭蜀,前后仅两个月,存在四十多年的蜀汉政权在益州集团的怂恿与出卖下迅速灭亡。

蜀汉政权下的荆州与益州两大集团既有共同利益,又有矛盾,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态度,时而合作,时而对峙。君权与地方大族制约与平衡的关系也贯穿其中。直到蜀汉末期,荆州、益州集团两大集团的主张和实力都分道扬镳,最后由掌权派直接决定了国家对外政策和国家去向——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问答官方邀请!答案是肯定的。

史载刘备对手下三股势力的驾驶之法是“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掌朝政,继续沿用了刘备的策略。早年随刘备转战中原的旧日文武,随刘备入蜀的“荆楚群士”,都得到重用,如霍峻为梓潼太守,陈震为汶山太守,后来官至尚书令,刘邕为江阳太守,董恢、辅弼为巴郡太守,邓芝为广汉太守,蒋琬继诸葛亮为丞相,正所谓刘备入蜀,“荆楚人贵”。对于益州土著地主集团(包括原属刘璋的旧部),蜀汉政权也是极力拉拢。刘璋集团的实力派吴懿,是刘备首先拉拢的对象,于是刘备娶吴懿之妹为妻。还有董和,被刘备授予要职,“内干机衡二十余年”,董和的儿子董允官至尚书令,蜀人称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为四相;其中费祎原是刘璋的远亲。刘巴、吕艾、李严原来也是刘璋旧部,先后为尚书令。法正就更不用说了,他本来受刘璋之命请刘备入蜀,后来投靠了刘备。刘备入蜀后,法正为蜀郡太守,刘备称帝后,法正为尚书令。在蜀汉政权中,是仅次于诸葛亮的二号人物。对于益州土著地主集团,刘备和诸葛亮的态度则多变的多。既有打击的一面,又有拉拢的一面。由于益州土著地主集团在当地势力庞大,根基坚深,代表了蜀地土著百姓的利益,因此,诸葛亮和刘备总体上采取吸收、拉拢的策略。但是,对于不肯和蜀汉政权合作或立场不坚定者,刘备和诸葛亮则毫不留情的加以打击。比如广汉彭漾,因不愿外放到江阳,就游说马超造反,结果被直接处死。蜀郡张裕,因轻视刘备,又造谣生事,被刘备市上斩首。有的人对诸葛亮说道:“你们到四川来,你们是客人,四川是主人,客人应该对主人宽和一些。”诸葛亮干脆答道:“我们是不走刘焉、刘璋父子老路的。”由此可见,刘备、诸葛亮的蜀汉集团对益州土著地主集团怀有深深地不信任和敌视。

公元263年,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时,荆楚集团和刘璋旧部,有的战死,有的主张投奔东吴,有的建议逃往南中。以谯周为首的益州土著地主集团,却公开主张投降。在益州土著地主集团看来,蜀汉政权并不能代表他们的全部利益,它的灭亡,也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灾害,相反,这一政权的覆灭,反而可以将荆楚等外来势力逐出益州,使他们土著地主集团获得更加宽广和长足的发展。另外,通过历史的经验得知,任何外来势力都不会或不敢得罪土著地主集团。所以,即使曹魏灭蜀,益州土著地主集团也不会减少他们在新政权的话语权和发展力。

3

强答一波~

根据个人理解,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内部斗争。但是决定一个朝代兴旺的绝不是内部斗争可以决定。从矛盾角度来看,内部斗争属于政权的内部矛盾,一般遇到外敌之后,内部矛盾就会屈服于外部矛盾而统一对外。所以内部矛盾不是决定性因素。

回到蜀汉的问题,蜀汉的失败原因是全面性的,最主要的还是蜀汉的人口与经济势力远远弱于曹魏与孙吴。蜀国的人口不到一百万,经济来源也只有蜀锦与盐铁,民弱国穷,灭亡是迟早的事情。

4

蜀汉的失败跟刘备手下三大集团旧部、荆州、益州三个集团的内斗关系不大。

刘备的手下确实可以分为这四个部分。

像关张,赵云,陈到,简雍,孙乾,糜氏兄弟等从北方就一直跟随刘玄德的旧部。这些人最早跟随刘备,也是刘备最信任的人。

像诸葛亮、庞统、李严,黄忠,刘巴,杨仪,费祎蒋琬,马良马谡兄弟,魏延等荆州时投靠刘备的谋臣和将领。荆州系也基本是刘备的重要班底,像诸葛亮掌握军政大权,其他人也很受刘备重用,像黄忠是汉中之战的主将,刘巴极受刘备的喜爱,费祎蒋琬都是诸葛亮的继承人。

像李严,法正、张松;黄权、彭羕、李恢、吴懿、吴兰、冯习期等益州将领。李严是两大顾命大臣之一,这个既表明了刘备很信重李严的才能,也有平衡本土和外来户的意味。

还有就是马超,马岱兄弟以及姜维这些从陇西过来的降将,但是这些人并不是自成一系,比如马超当年在陇西反曹操,杀了很多人,姜维很可能就和马超有仇。

另外也可以分为两个派系:本土和外来户。

在刘备在世的时候,娶了吴懿的妹妹吴氏为妻,并且后来封为皇后,应该是安蜀人心的一个手段。而且刘备知人善用,基本上没有什么偏私,在各个派系中平衡得比较好。比如让诸葛亮跟随他入益州,庞统留守。夺取益州之后,又是用蜀人法正参赞军机,用魏延为汉中太守,益州出身的李严也受到了重用,在刘备死后是两大顾命大臣之一,另外一个是诸葛亮。总体来说,人尽其用。没有什么派系统斗争。

蜀汉的失败,是因为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前提已经不存在了:即荆州被夺取了,分兵两路北伐中原的战略前提已经不存在了。仅据一州之地,是无法一直和曹魏对抗的。所以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如今敌强我弱,先帝集聚的精锐也在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不伐亡,伐蛮亡,以攻代守,让敌人被动防守,总比让敌人腾出手来进攻蜀国要好一些。

让我们来看后出师表的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不过蜀汉后期各派系之间确实是存在矛盾的:亦即蜀汉本土豪强、文臣武将是不愿意打仗的 ,他们缺乏打仗的动力。原因很简单,就如鲁肃劝孙权所说,即使投降魏国,他们也不失州郡之位,富贵可保。而北伐花的是益州的民力,死的是益州的子弟。只有像继承了刘备和诸葛亮遗志的人,比如姜维,才会孜孜以求北伐。而当刘备的旧部纷纷战死或老死,姜维在朝堂上也越来越孤立,每次北伐的阻力越来越大,能带出去的兵力越来越少,所以才会有姜维领兵于外主力尚在,蜀汉朝庭已经投降的事。

5

农夫答题,蜀汉政权的建立,使三国之势己成,要不是关羽失荆州被吕蒙所杀,后面的好多事是可以避免的,而刘备是可以派诸葛亮等从荆州出兵讨伐曹操的,荆州又是鱼米之地可以供应大军粮草,关于蜀汉的失败,也是因刘备部将多己战死,姜维想攻魏得从陈仓等地出兵,人才,粮晌,都是个问题,四大集团各有己见,刘禅又昏庸,听信宦官黄勃之言,使姜维更加孤立,邓艾区区二千人员便降,可见其软弱无能,究其原因,后主无其父之才,重兵守之,以待援兵,艾岂能成功。

6

应该不是,蜀汉派系虽然成分复杂,但是刘备领导的挺不错,大是大非面前还不至于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

后期刘禅虽然懦弱,但是诸葛亮施展的绝对是铁腕手段,自己独揽大权,还轮不到那些派系指手画脚。

到了姜维时期,姜维的大将军权力也是超高,国内还没有敢逾越其大权之上的。除了被黄皓陷害,其他人没人敢乱说什么。失败,并不是国内党派纷争问题,而是人才凋敝,国力不济的体现。蜀汉灭亡时,真正有能力的大臣已经为数不多。就凭他们的本事,即使没有党派问题,也守不住偌大的益州。

以上是个人浅见,如有不到之处,还望看官海涵。

7

士族阶级与皇权之间的矛盾,不仅是蜀汉,魏蜀吴三国的失败都与士族阶级有关。因为曹孙刘三家都是寒门,与士族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司马懿能成功,也是因为他代表的是士族阶级。

士族的崛起源于东汉的举荐制度,由于制度,逐渐的形成了上流社会抱团垄断,形成士族阶级。到了东汉末年,士族阶级的实力强大到已经可以和皇权抗衡的地步了。

随着天下大乱,有的士族割据自立(比如袁氏兄弟)有的士族则依靠地方军阀。随着逐渐的优胜劣汰,曹孙刘三家瓜分了天下。

由于寒门与士族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三国皇权对待士族的态度就决定了其命数:

吴国是以吴治吴,对士族是完全信任,军政大权全在士族手上。

魏国是既打压又拉拢,

蜀国则是依法行事,对士族是完全打压。

我们今天说的蜀国主要有三大政治力量组成: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益州集团。

荆州集团就是刘备的心腹,是蜀汉政权的最高层;其次是东州集团;最底层才是益州本地士族集团。

东州集团是刘璋的嫡系,也是外来政权。刘璋时期也是大力打压益州本地士族,益州士族利益得不到满足但力量上又一直被压制。所以益州士族渴望再引进第三方力量打击刘璋,好让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这个第三方力量就是刘备的荆州集团】

刘备入川后为稳定局面对益州士族也是大幅给利;而刘璋倒台后,没有了依靠的东州集团也靠向了刘备,并且地位逐渐提升。不管怎样,蜀汉终究是以荆州政治集团为核心。至于益州士族,也逐渐的形成打压趋势【因为益州士族作为地头蛇,不能给他们太大太多的权利,不然不好控制】

就这样,益州集团又回归到刘璋时期那样,被打压,利益得不到满足。尤其是诸葛亮执政期间,益州士族被打压的之惨。

在蜀汉打压益州士族的时候,魏国却在积极拉拢士族,颁布了九品中正制,大幅让利给士族阶级。这样就让益州士族更加眼红,巴不得北方赶快来解放益州。

就这样,益州士族被剥削的受不了,奈何军政大权全在荆州集团手上,无法翻身。而荆州集团又担心益州士族搞事情,又越加打压。矛盾就这样越来越激化...直到后来,荆州集团的势力被魏国吃的差不多了,蜀汉政权得依靠益州士族的时候,益州士族果断提出投降算了,赶紧到魏国享受高等待遇了。

8

在一定程度上有牵制。

荆州和益州作为刘的根据地,粮草都是从这两地提供,而刘旧部作为外来户来生存。一年两年的战争,消耗荆州益州的物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当地百姓的负担,使之供不应求。死亡伤病造成老龄化严重了,就更无法耕种了。

人们都渴望和平,安家乐业。才会出现后来将军在外未降,朝廷已降的事情。

朝局必然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谢邀

9

有,其实蜀汉政权内部这三派系的关系一直,一直就没处理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