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一九六二年中印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

一九六二年中印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

2020-07-29 07:03阅读(157)

一九六二年中印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中印战争之前,我国的战略重点原本就不在南亚方向,打完之后,也依然不在。所以中印战争对于我们国内的影响,其实很

1

中印战争之前,我国的战略重点原本就不在南亚方向,打完之后,也依然不在。所以中印战争对于我们国内的影响,其实很有限。

不过,这场战争对印度和整个南亚次大陆的影响很大。

主要影响有三点。

其一是印军惨败后,印度人极度憋屈,对执政的国大党极为不满。当时作风偏务实的印度总理尼赫鲁本来还想凭借自身威望搞印度版的土改,希望在有生之年整合印度,但就因为这次惨败,打得他在印度人心中的威信不存,原本计划的土改也流产了。

后来的印度继任者的威望都不如尼赫鲁,印度土改自然也就拖到现在都没搞。

土改的意义是什么?

简单点说,就是一国工业化的基础,尤其是对印度这种人口密度大的国家而言,不搞土地改革,根本不可能顺利实行工业化。而没有工业化基础,印度的崛起也是无从谈起。

为啥印度人自己建航母,搞了十几年都搞不出来?这就是印度工业化缓慢导致的。他们连造航母需要的HY100型特种钢都无法自己造,建航母船坞用的龙门吊是从英国买的二手货(生产厂商是上海振华重工)。这种制造水平,印度怎么可能真正崛起?

现如今印度国内的高种姓既得利益者,继续把持着印度的经济命脉,控制或者说阻碍着印度的发展。还有今天的印度依旧是一盘散沙,近13亿印度人拧不成一股绳。

或多或少,都跟印度在当年的中印战争中被打断了国运进程有一些关系。

其二,印度自建国以后,拳打巴基斯坦,脚踢印度土邦,拿下东北七邦,武力驱逐葡萄牙军队,在中印开战前,未尝一败。当时印军真的就这么横。南亚国家没有不怕它的。

当时锡金半死不活,尼泊尔、不丹基本也都属于“躺死”状态。

也就巴基斯坦稍微强硬一点,但其也对未来很渺茫,看不到希望。

至于印度人,则对自己统一原英属印度殖民地充满了信心。缅甸在一旁吓得瑟瑟发抖。

当时咱们出兵的之前,倒是没有想过战争会激发后续的一连串的反应,咱们主要是想阻止尼赫鲁的前进政策,避免四面为敌。

但没想到的是,就这一战,把印度人的底裤全打出来了。导致围观战争的南亚诸国都是唏嘘连连:原来印度就是这个熊样啊?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这种情境?

举个例子。当时的中印两国,就好比金庸小说中的北乔峰南慕容,一直是齐名的。但少室山一战后,慕容复直接被虐出一流高手之列,成为武林笑柄,羞愧到甚至想自杀时的地步,几乎是无地自容。

现实中印度就是这样,被一场战争打得国际影响力一落千丈,不再与中国齐名。巴基斯坦见状,主动开始与我国接触。其它小国见状,也是蠢蠢欲动,不再等死。

原本对印度一片大好的形势,一战就这么被打断了。

前段时间尼泊尔和印度杠的很厉害,尼泊尔趁中印冲突,把之前尼印争议领土全部划到了自己的版图内。印度人气得要命,但也是无可奈何。这个结果,就是当年中印战争的遗产。

第三,中印战争让印度认清了现实,不再对吞并西藏抱有幻想。

当年英国分割印巴的时候,印度国土面积没有现在这么大,现在印度有29个邦,但当时只有15个邦。

从15到29,这是很明显的增长,印度的军心民心也就伴随着这种扩张,达到了顶点。当时的印度人无知者无畏,认为印度就应该一直前进前进,遇到阻碍就干掉阻碍,没什么困难是印度不能解决的。

包括中国。

在咱们看来,西藏是中国的,任何势力都不能染指西藏。但在印度人看来,西藏应该是印度的。中国人说西藏是中国的,凭什么?

中国算了老几啊?

咱们明白,跟印度人说理,说不清楚了,于是就打了一仗。即中印战争。

这一战打完后,印度人被扇醒了,中国人算老几,不好说,但反正印度不算什么。然后印度明白了:解放军脚下站着的土地,都是中国领土,中印边界就这么大致确定了。

回到这个问题说。中印战争对于我们国内的影响不大。但如果一定要找,也有遗产。就是咱们通过这一战,稳定了大西南形势。尤其是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

自辛亥革命后,西藏当局在英国扶持下,一直是半独立状态,长达四十年之久。国民政府对西藏的前、后藏地区,几乎没什么控制力。仅有的一点影响力,还是名义上的。

中印开战之前,中央对西藏的控制也不算特别强(没有现在人想象的那么强),藏区的分裂势力很强,印度在幕后一直资助这伙分子,并在其国内叫嚣,咄咄逼人,导致中印边境形势严峻,爆发战争只是时间问题。

但在战后,印度被打老实了,彻底的断了一口吞下我国西藏的幻想。现在的印度,顶多就只敢搞点小动作了,不敢再叫嚣大打,打全面战争,这个结果无疑就是中印战争的宝贵遗产。

2

中印之战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绕不开。正是这条线将边界由山脚移到山脊侵占中国领土9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浙江省领土面积。中国是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才进行自卫反击的。1962年中印战争给我们留下的遗产是:第一,边界问题只能通过谈判解决,靠武力行不通。军事斗争必须服从于政治斗争,正是一场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迎来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和边境谈判。第二,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当时在美、苏反华势力唆使下,尼赫鲁撕下“不结盟运动领袖”面纱,干起偷鸡摸狗行当。中国不得不奋起反击,寸土必争是人民军队神圣使命。第三,军民是胜利之本。我军之所以战无不胜,靠的不是先进武器,而是与人民大众血肉相连,这就是人民军队与外国军队的本质区别。







3

印度和日本一样,都是欺软怕硬,只对强者低头,只有将其打服了,才能换来和平的曙光,以戈止武成为日后我国对外关系的宝贵经验。而我军在1962年克服我国三年困难时期,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军事实力在越南渗透的压力等重重反华国际势力合围的不利影响下,还能将印度的精锐部队击溃,形成了我军的积极心理暗示,鼓舞我军日后在面对强敌时敢于亮剑,提高击败对手的自信。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战争爆发前,我国还处于西方国家的军事和外交封锁,印度凭借甘地的知名度和尼赫鲁提倡的不结盟运动,在国际的影响力上具有优势。然而印度却披着伪善的外衣,趁着我国实力虚弱时暗地里蚕食藏南地区。

中印两国的边界一般分为东,中,西三段,在英国殖民者统治印度后,英国人单方面在地图上划了一条所谓的“约翰逊线”和一条“麦克马洪线”,侵吞了自古就属于我国的约12.5万公里的土地划入了英属印度的版图,为此埋下了中印边境冲突的祸根。


朝鲜战争爆发后,印度趁着我国无暇西顾,在1951年将军队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并占领了藏南重镇达旺。考虑到当时国际形势的险峻,我国争取一切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可能而不断进行外交斡旋。然而在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兴风作浪,偏袒印度的立场。美国也想以此牵制我国的发展。

有了两大强援的支持,尼赫鲁开始飘了,嗓门也开始变得大了起来。到1959年中印边界已经从冷对抗变成了可以听到枪响的军事冲突。1959年8月25日,在中印边界东段的郎久爆发了双方军队第一次军事冲突。10月印军又几次在西段的空喀山口向我方边防部队开火。

11月7日,周恩来总理致函尼赫鲁,建议两国部队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公里,并呼吁双方早日对此进行磋商。然而这却被尼赫鲁断然拒绝了,为了表达和平解决边境问题的诚意,我军单方面从中印边境后撤20公里,而且履行不开枪,不打靶,不打猎,不演习,不爆破等自我约束的军事行为。

1960年4月19日,周恩来总理亲自飞往新德里进行辩解会谈,这已经是我方第四次对此进行外交斡旋。尼赫鲁还是铁板一块,不肯退让,再次提出了12.5万平方公里的蛮横领土要求。第二年尼赫鲁还刺激中印边境的冲突,宣布了其“前进政策”,尽一切可能把国境线向前推进。到了1962年,印度已经在中印边境地区部署了20多个军事据点,有的甚至已经直接越过了我军哨所的背后。


1962年9月17日,我国向印度发出了措词强硬的最后照会,而印度非但没有悬崖勒马,反而在这一天将印度的王牌部队派到了边境线的东段。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向我国境内的克节郎地区开进。这支部队是绰号“红鹰”的印度第4师第7步兵旅。二战中这支部队曾被编入英军第八集团军,参加过北非阿拉曼战役,而它的对手是隆美尔。印军这支部队是执行代号为“里窝那”的秘密军事行动,它的任务是在东线向我军发起进攻,妄想将麦克马洪线以北11公里的我国境内塔格拉山脊变成印度实际国界。

尼赫鲁还为此委任印度陆军总部参谋局长考尔中将任印军第四军军长,这个没有实战经验,仅凭与尼赫鲁的姻亲关系而扶摇直上的将军,很快就迎来了迎头痛击。此时时任西藏军区的司令员张国华主动请缨,我军很快组建了代号为419部队的前线作战指挥机构,下辖154团,155团,157团三个步兵团,以及32师的32团,和31团的一个营,炮兵308团,工兵136团,人数大约是10300人。

打的就是精锐

1962年10月4日,考尔抵达印度前线边防重镇提斯普尔,在他的排兵布阵中,克节郎河是主攻方向,那里已经部署了印军战斗力最强的第九遮普联队,还有一个连和一个中型机枪排。但是这支部队的4个步兵连却分布在大约12公里的沿河前线上,分布非常松散。它的整个部署过于前重后轻,从而让战线拉得过长而造成补给上的困难。

(考尔)

10月12日,尼赫鲁进行了战争总动员,扬言要把我军从中印边境上清除掉。张国华抵达拉萨后抱病坚持拟定作战计划。印军在克节郎地区大约部署了1300人,呈丁字形排列,这种正面宽纵深浅的特点,暴露了其左翼的要害。在初战慎重且一击必中的原则指示下,我军先进攻印军在克节郎的沙则一个旅的据点。

为了全歼印军第四师第七旅,张国华决定集中兵力从印军两翼猛攻,从其左翼实施突破,同时再迂回到印军背后的章多,对其指挥机构和补给基地进行打击,通过穿插将其切成数块后在各个击破。

(张国华)

而此时印度上下都以为我军不敢反击,对我军频繁的调动竟然没有引起其警觉,印度当时弥漫着一股迷之自信,还作着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美梦。我军在无人的边境地区,依靠藏民人肩挑背扛或者牦牛运送军需物资,印度明显低估了我国军民的战斗决心。

1962年10月19日晚,我军各参战部队抵达克节郎河北岸,各部队进入前线阵地。此时河对岸的印军还被蒙在鼓里,在夜色的掩护下,我军中路部队开始横渡克节郎河,向其敌后穿插,我军一万多人部队在印军河边滩头阵地静悄悄地潜伏了下来。

1962年10月20日7点30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了,在我军枪林弹雨中,克节郎和章多的印军阵地猝不及防,所有在外露营的印军被赶进到了地堡掩体。期间印军曾尝试进行反炮火准备,不过已经为时已晚。在15分钟的炮火打击后,我军地面部队冲锋开始打响,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后来回忆道,那是令人窒息味道。

(达尔维)

印军暗堡密集,我军步兵不得不分批攻克。在短兵相接中,我军刚换装完毕的全新56式装备派上了用场,当时印军装备的冲锋枪是英军二战时期用过的司登冲锋枪,由于其射程较近(只有几十米)在高原并不适用,在高原上非常空旷,很远就能看到对方,印军的武器远距离打不着,近距离时早被我军的56式冲锋枪火力压制了。

此时我军集中三个步兵团和一个炮兵团猛攻印度中路,直指印军在扯东哨所的据点。由于事先早已经被切断通讯联络,印军不能遥相呼应,在战斗阵型被炮火打乱后,印军陷入了各自为战的窘境。在10月20日清晨的战斗中,仅印度第四师第七旅就阵亡493人,所有建制部队作鸟兽散,印军只能选择撤退。首战我军共歼灭印军1897人,达尔维被俘。我军以牺牲451人,负伤334人的代价,换来了24小时消灭印军一个旅的军史奇迹。

遏制印军的嚣张气焰

印军首战兵败如山倒传到新德里后,尼赫鲁感觉自己捅了马蜂窝,连忙写信给美国求援。战前考尔曾戏谑地说,假如他的使命失败了,印度政府也难免要垮台。一语成谶几乎快要实现,1962年10月25日,印军在仓皇逃窜中,不发一枪一弹就向达旺河南逃,我军兵不血刃就收复了自1950年起被印度占领的藏南重镇达旺,我军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完美收官。


在休战期间,我国曾希望印度积极响应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并且双方武装力量各自后撤20公里,为此尼赫鲁依然拒绝。此时美国驻印度大使加尔布雷斯明确告诉尼赫鲁,肯尼迪支持印度在麦克马洪线的立场,并且美国将向印度提供十亿美元的援助。1962年11月4日,美国第一批军火援助抵达印度加尔各答,里面全是美制的重型武器。

印度此时以为只要配备了美制武器,就可能击败我军。此时我国军民仅用22天的时间,修建了一条从西藏山南的错那直通达旺前线的战备公路。印军在获得美国军援后,开始向中印边境增兵,在东段印军部署了一个军部,4个师部,8个旅,28个营约3万人。在达旺以南,印军已有陆军第四师的5个旅15个营约1.5万人。双方都意识到达旺将成中印边界东线的主战场。

达旺河以南是山势险峻的西山口,印军将其视为自然屏障,可以居高临下占领有利地形。西山口距印军在邦迪拉的据点仅一条公路,但印军沿着这条公路部署了大量的兵力,确保西山口一线不容有失。

这时我军陆军第55师从西宁调往到了达旺前线,第11师主力也从日喀则一带全部到达达旺。为了突破印军在西山口一带铜墙铁壁般的军事防御,张国华决定把主要突击方向选择在敌左侧后,大胆采取大纵深,大迂回的作战计划,吞掉西山口和德让宗的印军后,择机攻占邦迪拉。

而计划还为实施,印军就率先进攻。在此前惨败的考尔卷土重来,因为11月14日是尼赫鲁76岁的生日,为了拍其马屁,考尔想着拿下一场胜利为其贺寿,便下令在这一天发动对我军在瓦弄的进攻。而在瓦弄地区,我军的精锐部队第54军130师已经在等着他,130师是四野最能打的一个师之一,战前已经枕戈待旦,并且换上了苏制装备。

11月14日清晨,印军第11旅向我军控制的06高地发起冲击,战斗持续6小时后,在离山顶仅有50米的地方,印军就被我军130师发起反冲锋,激战一昼夜到16日拂晓后,我军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突破了印军的防御阵地。眼看着拍马屁计划不成,考尔只能灰溜溜地选择撤退。但我军岂能让其来去自如,印军第11旅在我军的追击下被切割成小股部队,最后像印军第七旅被围歼全军覆没。


瓦弄大捷后,我军计划在18日进行全线反击。我军在11月13日派遣一支1500人的部队,计划通过贝利小道绕到登班去堵住西山口的印军,将其消灭后,再狙击从新德里增援的印军。印军以为我军的进攻只能沿着公路进行,绝不可能绕道进行穿插。然而我军在当地藏民的向导下,找到了敌后穿插的贝利小道,这是英军贝利上尉划定麦克马洪线,勘察地形时发现的,没想到最终为我军所用。

这支突击部队被要求在18日总攻前到达登班,为了按时完成任务,我军战士在负重30公斤下连续六天五夜进行强行军。在17日晚上这支奇兵按时到达登班,从而切断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唯一的进退之路。

当发现我军穿插部队出现在登班后,印军第四师师长连忙向上级请示,将驻守色拉的第62旅撤往德让宗,这个请求被拒绝后,62旅陷入了绝境。我军总攻开始以后。驻守在达旺的我军第55师和配属的两个炮兵团,开始沿着公路向南正面进攻,我军的神兵天降让印军守卫色拉的62旅一天就被打残了。


在攻下色拉后,我军立即奔向德让宗,驻守的印军第65旅未战斗就撤出了阵地,向已被切断退路的邦迪拉撤退。在遭到我军在邦迪拉的狙击后,恐慌的印军65旅挤在公路上,很快就溃散。到18号上午,驻守在邦迪拉的印军第48旅已经成独苗,此时印度还没知道前线溃败的消息,第48旅被命令派遣一支轻型坦克部队增援德让宗。印军的增援部队在狭窄的公路上与我军相遇,也是一击即溃,还丢掉了邦迪拉。20日凌晨,印军第48旅全部被击溃,我军三战三捷。在西山口—邦迪拉战役中,我军歼灭了印军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了第48旅,第35旅,第67旅,击毙和俘虏印军共5063人,我军牺牲220多人,伤477人。

此时我军已经来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前方已经是印度无险可守的阿萨姆平原,印度的边防重镇提斯普尔也即将面临我军洗礼。而我军西线部队已经突出到喀喇昆仑山口,先遣部队已经逼近印度河上游重镇楚舒勒,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300公里。

此时新德里正在召开议会,尼赫鲁告知了议员印军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全线溃败。在11月20日美国驻印度大使在给华盛顿的紧急报道中写道:“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恐慌,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这时候新德里到处弥漫着恐慌的情绪和谣言,甚至还出现了我军已经占领了提斯普尔,随时可以派伞兵空降新德里的消息。

而在西方镜头前的尼赫鲁仍然故作镇定,宣称其捍卫印度领土的决心。第二天尼赫鲁要求肯尼迪派遣战斗机和轰炸机参战。根据印度的请求,肯尼迪下令美军航母紧急驶往孟加拉湾,而就在这天,我国宣布全线停火,主动后撤,并且从12月1日其,我军将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而且从这条线再后撤20公里。

(沮丧的尼赫鲁)

尼赫鲁不明所以,还特地召见了我国驻印度大使询问。对于中印反击战的定义,实质是政治军事仗。当时我国处于的国际大环境,需要稳定西部边境的安全。而且在西藏高原海拔地区,养1个兵的消耗等于在内地养7个兵,战时的消耗更是相当于养十几个兵,这对于当时一穷二白的艰苦时期确实非常吃力。另外在恶劣环境下,油料和弹药都不可能在当时获得持续的保障,打持久战迟早会被拖垮。在审时度势下,我军将印军的俘虏和缴获的武器一并归还给了印度。

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我军收复了中印边界西段的3.3万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地区,以及东段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可惜的是由于补给跟不上,最终退回了战前的实质控制线。而在此后尽管中印边界的小摩擦不断,但是也凭借此役保持了50多年的和平状态,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成为了印军当时普遍的共识,此役我军打出了气势,打出了高风亮节,赢得了国际的声誉,并遏制了印度想进一步蚕食我国边境领土的趋势。

4

如果说抗美援朝是立国之战,那中印战争就是国运之战。此战对中印两国都有极大的影响,而作为胜利一方的中国,由于开国领导人的正确指挥,对后世的红利更是不可估量。

中印战争背景

其实,中国和印度刚建国的时候关系是比较友好的,毕竟两个国家都是深受西方帝国主义迫害的国家,天生就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情感。

不过,印度自从尼赫鲁上台之后,两个国家的关系就逐渐开始变样了。

说句实话,尼赫鲁不仅有野心,而且也比较务实。不过,也正是因此,中印边境才有了冲突。

自从尼赫鲁上台之后,印度便开始以武力平定地区内各个土邦,加强中央集权。也正是因为尼赫鲁的一系列操作,印度才成了现如今的样子。

经过一通收拾后,尼赫鲁总算是把印度打造成了一个散装国家,但接下来问题又出现了。尼赫鲁转头一看,印度这个地形太差劲了,北面的中国控制着喜马拉雅山,印度是受制于人呀,这让尼赫鲁感觉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另外,我国藏南地区还在喜马拉雅山的南麓,这地方如果有中国的军事力量,那就好比中国人在印度头上架了一把刀,印度指不定哪天就玩完了。

显然,印度面临的局势和我国古代宋朝面临的局势差不多,丢掉幽云十六州后,命运就不归自己掌控了。为此,印度开始蚕食我国领土。

刚开始,咱们并没有太多精力,毕竟又是解放战争,又是抗美援朝,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忙活。

不过,尼赫鲁看到这一情况后,就觉得中国懦弱无能,开始更大规模侵略,甚至还越过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其实,这一时期,印度已经对我国藏南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占领。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三年自然灾害,中苏交恶,再加上美国对新中国长时间的封锁,我国的发展确实不尽人意。

看到这儿,尼赫鲁更加狂妄,甚至把触手伸向了阿克塞钦地区。

这里是新疆通往西藏的必经之路,是绝对不允许印度染指的地方,这也是新中国誓死保卫的地方。为此,周总理还专门跑了几趟印度,准备和印度好好念念,以实控线为准,双方都别动手。

但奈何印度有着迷之自信,不仅要吞并我国藏南,还要占领我国阿克塞钦,甚至还支持我国西藏地区的叛军。这简直就是找死的行为!

于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战争由此爆发了。

中印战争对印度,以及我国的影响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嘛,政治的延续,没有利益谁也不会轻易开战。

【中印战争的过程不必多说,在这场短促而猛烈的战争中,印度完败!】

此战对印度的影响

此战前,印度在国际上地位很高,不仅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而且还发起了不结盟运动,俨然已经成为了第三世界的扛把子。

这也是印度外交的底气所在。

但是,此战之后,印度彻底衰落,围观战争的世界各国唏嘘一声;印度,原来你是这个熊样子!

不知道大家能理解这种感受吗?

简单来说,这就好比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在少室山一战被段誉击败,羞愧到甚至想自杀时的地步,几乎是无地自容。

由此,印度的国际影响力一落千丈。

当然,除了国际影响外,对印度的国内影响更大。

前文说了,尼赫鲁相对比较务实,而且也有一定的声望和野心,希望在有生之年整合印度。为此,尼赫鲁还准备在印度实行土地改革政策。

但奈何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来想着拿中国立威,但最终却丢人现眼。因此,此战之后,尼赫鲁的声望跌倒谷底,改革也进行不下去了,国内的高种姓既得利益者继续把持着印度的经济命脉,控制、或者说阻碍着印度的发展。

另外,此战之后,尼赫鲁美国两年也郁郁而终了。而接下来,印度再也没有人能够达到尼赫鲁的声望,改革也就始终无法进行。也因此,直到今天,印度依旧一盘散沙,甚至各邦之间还有关税,对的,你没看错,印度的各个邦之间还有关税,简直匪夷所思。

可以说,此战让印度在国际上颜面扫地,且丧失了最佳发展时机。

【现如今,莫迪在印度声望比较高,而且也想着改革。但中印边境再起冲突,虽然莫迪极力声明,中国军人并没有越过双方实控线,想极力避免与我国冲突。但国内的民族主义者不断地造谣生事,或许他们是想借中国之手,搞垮莫迪政府,中断他的改革。(当然,这只是个人猜测)】

说了这么多对印度的影响,那中印战争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两个对战的国家,对他们不利的,就是对我们有利的。

当时,印度国际声望一落千丈,那我国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头羊,收获了大量国家的友谊。巴基斯坦就是在这一时期和中国越走越近,最终成为巴铁的。另外,像是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也是从此之后和我国拉近了关系,建立了友谊。这一项红利也让我们吃到了现在还没吃完。

除此之外,我国还打破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幻想。此后,无论美苏如果蛊惑印度,印度都不敢再次挑衅天朝威严!当然,不仅印度老实了,我们周边的美国小弟、苏联小弟也都不敢对天朝有所企图,任何与我国接壤的国家,他们所有的对外政策都会询问一下我们的态度(当然,那个越南除外)。

另外,此战也改变了当时国际上对中国的看法。战前,在国际舆论中,大部分国家都站在了印度一边,但我国在大胜印度之后又退回了原来的控制线,这也让全世界看清了印度的嘴脸。国际舆论瞬间对中国有了很大的改善。

除了国际红利之外,此战对我国国内的红利也非常多。

首先,此战之后,印度在我国边境老实了数十年,再也不敢挑衅我们,由此,我国西南边境得以稳定。

大家可千万不要小瞧这件事,这其实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首先,我国与印度的交界在我国西南边陲地区,这里距离我国核心区域遥远且运输不便,而距离印度核心区域非常近。如果此战失败,或者不胜不败,陷入胶着状态,那我国在这里和印度对峙,损失要多的多。

而且,西南边陲陷入胶着,会直接导致我国四川等地没有安全发展的空间,对我国的影响也会非常巨大。

另外,此战之前,印度曾经资助我国西藏的叛军,而此战之后,彻底的杜绝了印度对我国西藏的幻想。

总结起来,中印战争的胜利,使我国改善了国际外交环境,且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望,同时也得到了一些关系密切的伙伴国。另外,此战打出来的威严,也保证了我们周围的邻国不会因为美苏的蛊惑而挑衅我国,间接的维持了我国边境线上几十年的稳定,赢得了发展空间。

5

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中国在短短30天内就击溃印军,大捷取胜!而后仅仅过了5年,印度“另起事端”在1967年再次挑衅我军,我军乘胜逐北即刻回击,再次将印军攻回老巢,不敢再犯!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记忆追溯到1962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三年大饥荒时期,而依仗着美苏英作为靠山的印度,便打算要来一回“趁火打劫”,那时的印度军队大肆越过中印边境,并在我国境内筑碉堡、占领地。我国曾对其发出警告,但印度置若罔闻,我军的一再忍让克制,换来的确是印度变本加厉的挑衅,为了保卫神圣的祖国领土不受侵占,在同年10月20日我国进行了反击战。

那时战争条件异常艰苦,我国正面临自然灾害饥荒时期,全军将士的一日三餐都成问题,再加上中印边界线地势险阻,将士们都是铆足一口气才坚持下来的。查阅中印边境地图可以发现,两国的边境线跨度很长,并且大都是高原地貌,空气稀缺、道路陡峭,这些条件对于徒步行走的军队而言就显得尤为艰难,许多士兵在行进的过程中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但秉承着“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信条,我军将士转战千里奔赴边界战场。虽然那时我军的武器装备较为落后,但在经历过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大型战役后,我军的士气及作战能力极为强悍。相比之下当时印度的士兵个个都像“绣花枕头”,并没有几回实战经验,这也让我军从10月20日一路快刀斩乱麻,在短短30天就结束了这场战争,据资料记载,此次战役中印军被击毙人数达4900多人,俘虏3900多人。

本以为经历了这一遭战事后印度会有所收敛,没曾想只过了短短五年,印度军方便再次蠢蠢欲动,屡次越境中印边界线,进行偷建工事、移挪界碑等行为。我国秉承着大国信念一再忍让,结果印军驻锡金的112旅公然强行越境修筑铁丝网,不听劝阻打伤我国士兵,并用机枪扫射公然发起军事挑衅。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1967年9月11日,我军愤然发起反击,迅速集结30多门迫击炮对印军的挑衅予以回击,在历经了4天之久的战事后停止攻击。资料显示此次作战印度伤亡数为607人,印度最终举着白旗到边境取回伤亡者。

然而事件并未完结,10月1日中午时分,印度军方一名排长带着7人小队入侵我国边境,企图俘虏我军士兵出境,见得此景,多名将士上前奋力抵抗救下我军士兵,在冲突过程中我军一名士兵不幸死亡。印军气焰更加嚣张,以迫击炮向我军指挥所射击,我军集结31团炮3连2个排火力全开回击印军。3门82炮对305号敌方火力点进行射击,随后3门57炮支援,对敌方的301号地区全力射击。

据资料显示,在1967年的中印自卫反击中,印军被击毙数为195人、多处工事被摧毁。两次军事挑衅均以失败告终!

一九六二年中印战争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遗产?

第一,遏制住了印度的扩张。

别看印度这个国家实力不强,但扩张主义却深入到骨子里面。可以印度这个国家,有帝国主义思想,只是没有帝国主义实力的国家。如果印度有一天变强,变成超级大国,绝对会四处侵略。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取胜,彻底遏制住了印度的狼子野心,使得印度折服到现在都不敢跟中国再起战端。纵然印度很想报仇,但心里可以说被中国打怕了,没那个信心打赢中国。印度的怕,为中国边境和平,国家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

第二,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敢战能战。

1962年,中国经济困难,再加上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围堵中国,是新中国非常艰困的一年。而印度又在美苏的支持下挑衅中国,测试中国军队能不能战。不过结果好的是中国边防军胜利了,这也就打破了世界两个超级强国的阴谋,保护了新中国。

第三,保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1962年如果不与印度一战,印度的势力已经深入到西藏境内,这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形成极大的挑战。也正因为1962年中国取得胜利,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总结: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我军收复了中印边界西段的3.3万平方公里的阿克赛钦地区,以及东段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可惜的是由于补给跟不上,最终退回了战前的实质控制线。而在此后尽管中印边界的小摩擦不断,但是也凭借此役保持了50多年的和平状态,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成为了印军当时普遍的共识,此役我军打出了气势,打出了高风亮节,赢得了国际的声誉,并遏制了印度想进一步蚕食我国边境领土的趋势。

6

1962年的中印标战争给我们留下的最大、也是最宝贵的遗产,就是这一战打下了50年的边疆和平。

爆发1962年的10月20日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前后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在平均海拔4千米以上、后勤补给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中国边防部队将蓄谋已久的印军打得落花流水。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不但收复了印度侵占的领土,还击毙俘虏了印军超过8700人,取得了极为辉煌的胜利。也正是这一场战争,打出了中印边境50年的和平。

一九四七年印度独立之后,面对英国对于印度的200多年殖民,印度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开始以英属殖民地继承者自居。

因此,印度对开始对于中印边界地区指手画脚,试图如同英国殖民者一样侵占中国领土。而且最为糟糕的是,印度是一个十分奇葩的民族,很多时候甚至不能用逻辑和道理来说服他。

印度将自己占便宜视作天经地义,并对自己的军队有着莫名其妙的信心和优越感。所以,自我感觉良好的印度开始频频挑衅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用事实彻底打掉印度莫名其妙的优越感和自信心,中国的边疆地区根本不可能和平。而中国和印度的边境不但地处环境严酷的高原山地地区,而且由于距离中原地区遥远,中国边防部队的补给也极端困难。

而相反,边境线一侧的印度不但地势平坦,而且人烟稠密,最短的直线距离距印度首都新德里只有300余公里。所以,如果印度铁了心的在边境地区找麻烦,中国边防部队不但疲于奔命,被牵扯巨大精力,而由于后勤补给的问题还要耗费巨资。

在这种情况之下,面对印度的一再挑衅,忍无可忍的中国边防部队在领袖的命令之下,打出了一场虽然规模时间有限,却酣畅淋漓地大胜仗。

也正是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的失利,使得不可一世的印度军队和印度政府终于发现,原来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如此强大,原来中国其实并不好惹,也惹不起。

从此之后,虽然印度内心无比憋屈,感到十分屈辱,但是,印度开始小心翼翼的收敛,再不敢在边界地区肆无忌惮的挑衅,以此维持了中国边境50年的和平,而这,这也给了中国和平崛起之机。

7

打断了印度现代化的进程,维持了长时间的边境稳定,提升了我们的国际地位。

首先是打断了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印度自从开国以来,一直想做第三世界的领袖。他们在五六十年代同时受到美苏两国的拉拢,相对应的是我们同时被美苏两国打压,这时候印度正是如日中天,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能量比较大。


那时候印度的尼赫鲁想凭借个人威望来改革,比如说废除种姓制度的枷锁,逐步工业化。但是我们一巴掌他们打蒙了,这些改革因为尼赫鲁的下台停止了,从这以后印度缺乏那种威望的领导人来领导现代化改革了。

其次是维持了长时间的边境稳定,之前印度一直在边境搞事情,甚至还图谋西藏。因为没有跟我们交过手,他们一直以为我们还是八国联军那时的中国,所以肆无忌惮的在边境挑起事端,甚至是公开支持ZD团伙。



我们趁着美苏争霸的空档,狠狠地教训了一下印度人。从那以后,印度知道自己干不过我们,也就收敛了一些,甚至是患上了“恐中症”。这些年穷兵黩武,一直想要报一箭之仇,但是又不敢轻易动手,怕被再收拾一次。

再次是提升了我们的国际地位,之前第三世界的国家天天听印度在那里瞎比比,以为他们很厉害,现在看到了印度原来是这么不堪一击,肯定要转换码头。换码头的话,自然会找我们了,这样我们的威望就提升了。



美苏这两个国家看到自己扶持的小弟被干惨了,也对我们更加的忌惮了,他们知道了正面硬刚干不过,只能背后使坏了。后来我们恢复联合国的席位,也是因为这场战争提升了我们的国际地位,让我们获得了第三年世界的支持。

8

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向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给我们带来的遗憾如下:

第一,50年代以来,中印保持的友好关系,以及双方会谈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没有很好的落实,1955年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也没有被印方所遵循,他们调起的战争使得长期和平局面被打破,这是我方不愿看到的,更是双方人民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我方军队在战争刚开始后不久就很快击溃印军,期间,全歼印度王牌部队第七旅,活捉旅长达尔维准将,俘虏印军士兵3968名,最大的遗憾就是我方有2人被印方俘虏。

第三,战争后期,我军先头部队推进到了距离印度首都新德里不足300公里附近,致使新德里居民开始逃跑,印度政府被迫迁都至孟买。很遗憾此时,我方宣布停火,表达出极大的善意,印度政府对这个善意举动不予理睬,并拒绝谈判,如果谈判能进行,将是我们双方明确双方边界的好机会。

第四,因为中印边界交通不便,极大限制了我军的战斗能力,物资补给人员补充都很困难,这是我们很大的遗憾,如果交通问题可以解决,比如像今天这样,青藏铁路修成,各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公路修成,我们的后勤实力会有极大提升。

中印双方都不希望看到冲突甚至是战争发生,但以中国今天的综合国力,我们不惧怕任何势力对我国领土的侵犯,就像历史上那句名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到那时,我们不留遗憾。

9

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基本上可以说中国得到了以下几个好处。

图源:网络图片

第一,遏制住了印度的扩张。别看印度这个国家实力不强,但扩张主义却深入到骨子里面。可以印度这个国家,有帝国主义思想,只是没有帝国主义实力的国家。如果印度有一天变强,变成超级大国,绝对会四处侵略。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取胜,彻底遏制住了印度的狼子野心,使得印度折服到现在都不敢跟中国再起战端。纵然印度很想报仇,但心里可以说被中国打怕了,没那个信心打赢中国。印度的怕,为中国边境和平,国家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

图源:网络图片

第二,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敢战能战。1962年,中国经济困难,再加上中苏关系破裂,美国围堵中国,是新中国非常艰困的一年。而印度又在美苏的支持下挑衅中国,测试中国军队能不能战。不过结果好的是中国边防军胜利了,这也就打破了世界两个超级强国的阴谋,保护了新中国。

图源:网络图片

第三,保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1962年如果不与印度一战,印度的势力已经深入到西藏境内,这对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形成极大的挑战。也正因为1962年中国取得胜利,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

10

1962年的战争,我们的目标很简单:用一次战争,结束所有战争。

归根结底就是主动出击,一次性把对方的嚣张气焰彻底打废了,把对方不仅打疼,而且以后想起来都会疼,然后快速结束战争,建国后的几次战争,大致都这么个战略思路。

这个战略目标最后大致上也成功了,虽然后来两边也发生了一些对峙和冲突,有的还比较严重,但最终印度都主动“降温”了,嘴炮虽然狠,但身体还是很实诚的:不想真动真格玩大的。

中印边境后来近60年,大体上险而不危,总体保持了相对太平,也是1962年最大的战争红利。

其实,从我们的角度来说,作为惩罚性的战争,中印战争无论是规模、还是各个阶段的战况、战例,其“内容”还不足以上我们这边研究的台面,至少,我们的军事院校要分析战例啥的,应该不会把这场战争作为分析的常用素材,毕竟对手太弱了,我们更习惯于分析和强大的对手进行的战争,从这个角度来说,印度是有点可悲的,这场让印度疼了几十年、铭心刻骨的战争,在世界大国的眼里,可能都懒得去想起。

这就是国家之间实力差距的现实,虽然已经21世纪了,国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越来越悬殊,同样都是打仗,强国不用派地面部队就能对对手造成毁灭性的伤害,而弱国还是只能端着AK互扫,连重武器都缺乏。

印度也算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可惜几千年来,许多强大的民族在这里进进出出,最终,印度文明成了一个揉捏了无数杂烩的受伤的文明,种姓制度,语言和民族的巨大差异、严重的贫民窟问题、宗教问题、环境、贫困、分裂都在不断地撕扯着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国家。

虽然战争因印度而起(之前我们整整忍让、后退了2年多),但战争之后,印度精英阶层考虑的不是如何反思失败,而是失败的耻辱、仇恨,更加的穷兵黩武,政治精英们热衷于拿历史说事,挑起“民粹”主义,为政治利益牟利,以至于当初经济水平还略胜一筹的印度,如今已经在各方面远远落后于我国,这真是值得印度的精英阶层好好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对战争结果最伤感的莫过于印度开国领袖尼赫鲁,从印度独立之初到1960年代初期,尼赫鲁一直是国际舞台的“明星”,美苏至始至终都在拉拢他、支持他,作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领袖,尼赫鲁是大量第三世界国家的带头大哥,国际声望非常高,甚至在战争前期和期间,美苏还争相向印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是一场惨败之后,虽然西方国家和苏联等国还是持续支持印度,但是言辞之间已经有些轻视;而曾经广泛支持印度的第三世界国家里,一直坚定支持印度的国家只剩下2个,大多数国家都选择了沉默,这就是现实的国际政治,如果你不够强,你不能期待别人来主动尊重你。

惨败,不仅让尼赫鲁在国际上饱受冷眼,在国内也是饱受批判,曾经说一不二的领袖,第二年就遭到了议会的不信任案,从政府到民间,对战争失败的深深耻辱感,最终形成巨大的怒火洒向尼赫鲁,最终,尼赫鲁在1963年就患上了中风,1964年5月去世,此时,距离战争结束仅仅一年半。

我军的单方面停火、主动后撤,世界战争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行为,我们看来是善意,印度精英们认为是从未有过的羞辱。

我军把俘虏释放,交还所有印军的武器装备,我们认为是善意,但印度精英们认为这是对印军的极大羞辱。

战后,印军开始急剧地扩军备战,到了1970年代初期,印军的规模已经高达800多万,军费不断倍增,最后涨了3倍多,武器进口年年飙升……当然,这也严重拖累了它的经济。

然后,为了赢回失去的面子,为了更多的安全感,印度在南亚更富于侵略性,在战后的10年内,连续打了2场印巴战争,最终肢解了巴基斯坦,并强化了对锡金的控制以至于在1975年吞并,对不丹和尼泊尔也加强控制和影响,整个南亚大陆,印军基本上没有干不成的事情。

而对于中印边境,印度除了继续暗地里搞小动作,或者发起低层次的挑衅,发泄一下心头的不满,其他的,也不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