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上皇制度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的特殊产物,是作为皇帝的儿子、弟弟在处理尚在世的皇帝父亲、兄长时提出的变通性称呼。据统计,中国古代真正在位的皇帝共有420多位,“太上皇”寥寥可数,仅有23位。其中的情形却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厌倦政事主动让位给儿子的,如宋高宗传位给孝宗,孝宗传位光宗。有的是因为战乱,自己的儿子、兄弟登上皇位,原来的皇帝只能被尊为“太上皇”,如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就遥尊父亲为“太上皇”。“土木之变”发生后,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为“太上皇”。有的则是迫于形势,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门之变”后的李渊最具代表性。

总的来说,这些被尊称“太上皇”的人都要做过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却十分特殊,从一介平民直接晋级为太上皇,他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一、太上皇其人

刘太公(约前271~197年),其名不详(有史书称其本名刘煓,字执嘉,皆非正史),沛郡丰邑人(今江苏徐州丰县)。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别是儿子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女儿宣夫人(名不详),全家都以务农为业。

刘太公

儿子刘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对孤儿寡母。二儿子刘仲对农活十分精通,田种的好,积累下了一点儿产业,刘太公很看好这个儿子。三儿子刘季(后改名刘邦)整天吊儿郎当,不干农活,凭着自己的擅长交游的优势在当地做了一个亭长的小官,天天领着一帮狐朋狗友回家蹭吃蹭喝,有时候还到大哥、二哥家里去,惹得两位嫂子很不高兴,父亲刘太公也整天数落他。小儿子刘交是刘邦的异母弟,母亲李氏。他与前边三个哥哥都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多才多艺。

蹭吃蹭喝的刘邦

刘太公一家人忙时种田,闲时纺织,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家里有个让他不省心的儿子,日子过得也算平平淡淡,没什么波澜。然而,事情还是发生了,给刘太公一家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始皇末年,刘邦以泗水亭长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服苦力,走到半路上,这批犯人跑的没剩下几个。按照秦律,刘邦这是属于严重的失职罪,就算到了骊山也是要判刑的。刘邦一合计,干脆就和这些犯人一道跑了,四处躲藏。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反抗秦朝,刘邦也趁着这股东风加入了打击秦朝的行列。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斗争,刘邦率领从丰沛出来的一批草根阶层竟然大获全胜,把秦朝灭亡后,又把劲敌项羽打败,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定名为汉。刘邦摇身一变,成为了汉朝的开国之君,刘太公也变成了皇帝的老爸,跟着过上了人人艳羡的生活。

登基为帝的刘邦

二、政治上无权

刘邦最初把都城定在了洛阳,在戍卒娄敬的建议下,又把都城迁到了长安。不过,在战争的破坏下,长安往昔的繁华不在,需要花费时间重新修整,就先以栎阳作为临时都城。

刘太公并未跟着儿子刘邦一起生活,而是在远离皇宫的栎阳居住。刘邦给太公安排了一个得力管家,带着一大帮人,负责照顾太公的饮食起居。刘邦也一改之前的匪气,变得异常孝顺,每隔五天来栎阳拜见一次太公,非常准时,场面浩浩荡荡,太公也很受用。

不过,有人从这种看似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此人就是后世不知姓甚名谁的太公管家。他对太公说:

天亡二日,士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归结起来就是,您老人家的儿子不再是您一个人的儿子了,而是天下万民的皇帝了,您虽然是父亲,却只是皇帝的臣子。现在皇帝每次来都带着浩浩荡荡的一群人,以人主之尊来拜见您,给您行礼,您却还把他当成是儿子来看望父亲,安然受用,这让皇帝的脸面往哪搁呢?

太公听后,大吃一惊,又回忆起今天儿子来看望自己的种种细节,后背忍不住泛起了些微凉意,他连忙向管家讨教了一个主意。

五天后,等到刘邦再次到栎阳拜见父亲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刘邦再次带着群臣来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时,太公提前拿着扫把等候在门口,见到儿子后,立刻边扫地边往后退,以示自己以臣子之礼迎接皇帝。刘邦见状大惊,立刻去扶太公,太公摆手示意停止,又继续说道:“皇帝,您贵为天下之主,不能因为我而扰乱了天下之法。”

太公的做法虽着实令刘邦大吃一惊,却也让他很满意。事后,他知晓原来这是太公管家出的主意,下令赏赐管家黄金五百斤。

明叔的刘邦至今仍被视作经典

为了解决去看望父亲到底要不要行礼的问题,几天后,他直接颁发了一道诏书,云: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这道诏书中,刘邦把父亲刘太公大大夸奖了一番,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现在我是皇帝了,为了报答父亲的教养之恩,现在我要正式尊奉父亲为太上皇。

父亲教育得好

刘太公知道自己成为太上皇了,心里却说不出有什么高兴劲儿。毕竟,对儿子的脾气他比谁都了解,自己是太上皇,却什么事儿都插不上手。刘邦在前一阵大封群臣的时候,连他最讨厌的雍齿都封侯了,而刘邦大哥唯一的儿子刘信明明也有不少战功,却没被封侯。

原来是刘邦当亭长的时候,经常带着人到大哥、大嫂家蹭吃,大嫂很烦,有一次就故意用勺子刮锅底,提醒刘邦锅里没饭了,刘邦的那群朋友见状就走了。刘邦回头看到锅里明明还有不少饭,对大嫂心生不满。现在他不愿意封大嫂的儿子为侯,就是记着当年的仇呢。

在太公的劝说下,刘邦还是封了大嫂的儿子为侯,名字却教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刮羹候”。在要不要给侄子刘信封侯这件事上,刘邦也明确地和太公说“手提三尺剑争夺天下是我”,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枪拼着命挣下来的,您只管安心养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经此一事,太公也明白自己是没有资格插手政治的,自己空有一个太上皇的名号。

高祖斩白蛇

三、娱乐生活很丰富

在成功劝说儿子刘邦给侄子刘信封侯之后,刘太公再也不插手任何政事了,就算是后来自己的两个孙子刘盈和刘如意为太子之位争得热火朝天,他也说不上任何话了。

在栎阳的日子过得虽然富足,没过多久刘太公就觉得有些压抑,整日闷闷不乐。刘邦看到后,急在心里,就悄悄地向太公的管家打听缘由。管家说,太公最近一直念叨说想念家乡的老哥们儿了,年轻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苦一些,但是大家可以经常聚在一起斗斗鸡、踢踢球,说说笑笑。现在自己老了,虽然是享福了,却见不着往日的老哥们儿。栎阳宫里伺候的人不少,却没有一个人能和他说说话,一起玩玩啥的,老太公心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刘太公怀念的当年生活(图取其意)

刘邦听说后,为了缓解父亲的思乡之苦,又为了让父亲高兴,能够安享晚年,从全国各地找来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宽的带领下,仿照家乡丰邑,在栎阳重建了一座新丰城。为了让父亲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刘邦下令直接让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都迁居到栎阳,陪伴自己的老父亲。更有意思的是,丰邑的民众到了新丰之后,还能立马找到自己的家,就连那些犬羊鸡鸭也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可见匠人技术之高超。

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又加上远离政治中心,刘太公似乎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斗鸡蹴鞠,玩的不亦乐乎。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安详地渡过了一生,死后埋葬在万年县(今西安临潼区)。

文史君说: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他生前并未做过一天皇帝,年逾半百之后,又被尊为太上皇,尽情安享富贵尊荣。虽说没有任何政治权力不免有点尴尬,但与其他太上皇相比,刘太公能够富足的安享晚年,无疑也是幸运的。

参考文献:

冯尔康:《闲话太上皇》,《紫禁城》1981年第4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太上皇》,《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楚元王世家》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最佳贡献者
2

刘太公的地位比较特殊,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也是唯一一位从平民晋升的太上皇。有资料说他叫刘煓、刘执嘉,不过是书上并没有留下他的姓名,这个名字很可能是后人讹传。作为第一位平民太上皇,因为在历史上无先例,所以有关待遇情况怎么厘定,着实让大臣们为难了好一阵子。

刘邦虽然很粗鲁,但对父亲还是比较孝顺的,有时候还拿旧事跟父亲打打趣。史料关于刘太公的事迹非常少,刘邦对父亲的态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封太上皇

刘邦做皇帝,刘太公尚在世,按规矩,刘邦至少每五天就要拜见父亲。拜见父亲就要行礼,理所当然,要行“子拜父礼”。可问题是,子拜父是家礼,对一个国家来说,刘邦是君,刘太公是臣,哪有君拜臣的道理?

刘太公的管家提醒刘太公:虽然皇帝是您儿子,但他毕竟是君,您是臣,这不合适!

刘太公实诚人,一听有道理。等刘邦再次来拜见父亲的时候,刘太公手持扫帚,站在门口,恭恭敬敬地等刘邦。意思是,我是为您打扫庭院的仆人!

刘邦一见,大吃一惊,这哪成,传过去,我这皇帝目中无父,该怎么治国?

这件事被丢给大臣们讨论,有大臣建议: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这样刘太公的身份就变成君了。

在封建社会,可以称为君的,包括皇帝、太上皇、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太子等,嫡系一支。大臣们见了他们,都要行君臣之礼,他们相互间,行家礼。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国家君臣大礼,又兼顾了家庭伦理。

建新丰村

这个故事不见载于正史。说刘老太公住进偌大的宫殿,开始还很新鲜,把御花园改造成菜园子,自娱自乐,挺高兴。但时间一久,不开心了,以前的街坊邻居不见了,村头纳凉的老槐树也没了,平时可以摸点鱼虾的小河沟也没有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很不习惯。

刘邦一看老父亲闷闷不乐,一问明白了,人老了,不习惯环境的变化,思念家乡的山山水水,大妹子老兄弟的了。

过了段时间,刘邦对刘太公说,咱回乡去。把老头乐坏了,跳上车就要走。

车行不远就停了,刘太公一撩帘子:远远一条黄土大道,道路尽头一颗大槐树,一条不宽的小河沟,弯弯曲曲伸进一个小村子。

咦!这不就是家乡的小村子吗?人还没靠近,路两边,那些熟悉的大妹子老兄弟,甚至大黄狗,都在路两边等着他!

原来,刘邦特地在长安附近,完全按家长的结构,重新建了一个村子,并且把家长的父老,全部移居过来!

打趣逗乐

在朝堂上,刘邦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回到刘太公身边,他还是刘季,一家人还经常开开玩笑,打打趣。

有一次,刘邦像个恶作剧的“坏小子”,得意洋洋地问刘太公:当年你老是说我败家,游手好闲,总夸二哥好,说他会置家业,您老现在看看,我跟二哥,到底谁置下的家业大!

史书没交代刘太公怎么答复的,要是我就甩他一鞋底:你他娘的,为你这个家业,老子提心吊胆做了多少年俘虏,还差点被人炖了,你得意个屁!

当年刘邦兵败彭城,把刘太公和吕雉扔给了项羽做俘虏。楚汉战争焦灼之际,项羽一急眼,差点烹了刘太公,大锅都架上了。老头看着滚开的水,想想自己即将变成一锅肉汤,吓得两腿直哆嗦。

更让刘太公绝望的是,混蛋儿子竟然对项羽说: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炖了咱爹,别忘了分我一碗汤!

天下有这么混的儿子吗!

估计提问者及后世很多人,以此认为刘邦就是个不孝子,当了皇帝也不会对刘太公好到哪里。

其实,不能以极端环境下的言行,来考量一个人品行。在当时情况下,即便刘邦痛哭流涕,哀求项羽,有用吗?答应项羽退兵,项羽就一定会饶过刘太公吗?即便都是肯定的答案,作为政治家的刘邦,他也无法拿天下这个大利益做赌注。

刘邦的混话,实际上是一种聪明的攻心策略,我怀疑,这话是陈平教他说的。

事实上,刘邦做皇帝后,对刘太公还是非常孝顺的。

3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起于细微”的低贱草民刘邦,被秦末风起云涌的天下大势推上了皇帝宝座。天地翻覆,秩序颠倒,刘邦破天荒首开西汉初期“布衣将相之局”,打破了世卿世禄的旧有格局,一切都须重新审视、重新对待了。比如父子关系,自古都是父尊子卑,可如今却不同了,刘邦之父刘老太公一向瞧不起好吃懒做、不事产业的三儿子阿季,居然鱼化为龙,做了皇帝。刘太公虽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但此时又成了天子治下的子民。刘邦贵为天子,自然不能抑或不愿像从前那样对老爹低三下四,即便被唾骂成“无赖”也不敢还嘴。刘太公却和过去一样,大咧咧地摆着皇帝老子的架子,刘邦为了恪守忠、孝、节、义之道,同时给普天之民做个孝子贤孙的表率,也不得不放下九五之尊的高贵身段,对老爹“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礼”。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

史载,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夏五月,在西汉最早的国都栎阳,刘邦已经称帝一年多了。这天,刘邦照惯例去朝拜刘太公,心里还有些老大不情愿。快到刘太公居住的宫门前时,只见老爹一改旧习,手握一把笤帚(扫把),毕恭毕敬地恭候在大门口,见刘邦到来,立刻一边扫地一边倒退而行。刘邦一愣,很快又明白过来——老爹和普通臣民一样,用接待帝王的礼仪在恭迎朕大驾光临呢。他心中大喜,但为人子的孝道还得遵守,于是赶忙下车去搀扶老太公,意思是老爸您行如此大礼,儿子我可不敢当啊。刘太公却硬要如此,口里还念念有词道:“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大意是:您是皇帝,是天下所有臣民的共主,怎能因为我这个乡下糟老头子而乱了国家法度呢?刘邦见老爹突然“开窍”,不再坚持,遂顺水推舟,任由老爹“拥慧(扫帚)(退)”。

刘邦心里很清楚,老爹在乡下面朝黄土背朝天,操持了一辈子农活,哪有如此智商?更不会知晓这标准经典的礼仪做派,他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一追问,果然有幕后高人点化并导演了这出精彩异常的好戏,原来是太公府家令(属官)指点老爷子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史记》”。太公家令一席话,正搔着了刘邦痒处,也是他一直想说又难以启齿的,如今太公家令替自己说了,岂不快哉。刘邦喜出望外,一高兴就赏给家令五百斤黄金(古人以铜为金)。

乡下老农被尊为“太上皇”

司马迁给刘邦定性是“流氓加文盲”。他虽缺文少墨,对那套繁琐复杂的周礼更是一窍不通,但他身边早就聚集了一大批儒生,比如陆贾、隋何以及被骂作“儒狗”的叔孙通,这些饱学之士为他引经据典,制定礼仪,以供参考,只要刘邦需要,啥锦囊奇计都立等可取。

刘太公“拥慧而行” 恭迎儿子的谐剧上演不久,刘邦特地颁了道圣旨,尊刘老太公为太上皇。史载,诏书是这样写的:“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方前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如今,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刘太公从此被尊为“太上皇”。

刘邦对老爹很够意思,给足了面子,荣耀无比。他谦逊的以为,自己之所以能得天下,全赖太公教子有方;儿子登基称帝,老子的名号也应该在皇帝之上,所以尊老爹为“太上皇”。当然,太上皇是虚位,也即荣誉职位,无论如何尊贵,都不可能凌驾于皇帝之上,一分实权皆无,更不能治国理政。据记载,刘太公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把沛县丰邑的老哥们全搬到栎阳 ,以取悦太上皇

据《汉书·高帝纪》记载,刘太公被儿子封为太上皇后,着实高兴了一段时间,可不久就悒悒不乐了。刘邦找服侍老爹的人来询问:“太上皇因何凄怆不乐”?原来刘太公世代务农,做升斗小民惯了,如今虽然身居高位,既富且贵,却积习难改,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家乡沛县丰邑中阳里的一草一木与一帮交好的穷哥们。侍者对高祖说:太上皇“所好皆屠贩少年,沽酒卖饼,斗鸡蹴鞠,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不乐......且世居南方,不便北方风物习俗,颇思东归”。 刘邦恍然大悟。他命有司仿照故乡沛县丰邑“城寺街里”的样子,在栎阳宫旁的郦邑复制修建,并“徙诸故人实之”,把太上皇昔日的街坊邻居都搬过来,以解老爹思乡之苦。“太上皇乃悦” ,老太公见到故人,耳听乡音,果然大乐。

汉高祖十年(前197)七月,太上皇殡天,刘邦哀伤之余,干脆把郦邑改名为“新丰(刘氏故里彭城(徐州)沛县丰邑,新丰意思是“新丰邑”)”。这新丰,还真是沛县丰邑在关中栎阳的翻版,街市房舍和丰邑几乎一模一样。在街上游来荡去的人都操一口沛县话,俱是“无赖” 之辈,无“衣冠子弟”,这都是刘老太公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可见刘邦为哄老爹开心,也真是尽心尽力了。

刘邦将太上皇厚葬于万年 (今陕西临潼境内),墓上立太上皇庙。儿子刘邦是史上第一位草根出身的帝王,老子刘太公是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刘氏父子创造了两个史上“第一” ,也算两破天荒吧。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4

史无前例的尴尬

汉高帝四年,西历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汉王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发现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尴尬事儿:那就是自己当皇帝了,但是,自己的老父亲刘太公,还在人世,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

因为如果按照君臣的礼节:刘太公需要朝拜刘邦,但如果按照父子礼节,刘邦要给自己这个一辈子没见过啥世面的父亲请安。

这就尴尬了:到底谁该去朝拜谁?

之前的夏商周秦四个朝代,对刘邦来说没有任何借鉴性:因为夏的创立人启来自禹的传位,而禹来自舜的禅让——这和刘邦的情况,一点可比性都没有。

而至于商汤和周武王,以及秦始皇,人家的老爸本来就是诸侯,也和刘邦这种情况没有可比性。

刘太公的短浅

刘太公住进长安的皇宫以后,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根据正史,刘邦本来叫刘季,刘邦的父母,分别被史书上记载为刘太公和刘媪,从这段记录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真相:那就是刘家人地位非常低,在战国末期——秦朝,就是最普通的农民,因为他们连名字都没有。

因为刘季,说白了就是刘老三——刘老三成了名字,这说明什么?

而刘太公,说白了就是刘老头,刘媪说白了就是刘老太婆——至于现在说什么刘邦他爹叫刘执嘉,他妈叫王含始的,这个说法是晋朝有个叫皇甫谧的书生说的,来源依据可以理解成皇甫谧跳大神得到刘老头、刘老太的托梦而来。

刘太公夫妇活了一辈子,如果不是因为刘邦的关系,多半一辈子连他们村的地界都没走出过,在他们的世界观里,世界就他们村那么大,而他们的世界里,有出息的人,都是一等一的庄稼把式——乐意好好种庄稼、干农活的那种人。

而刘邦非但不愿意当庄稼把式,还看不上这种工作,甚至还曾经在战国时代在外游历,并且,结交一些刘太公眼里不三不四的朋友,以及谈论一些刘太公觉得没啥用的话题。

总之,刘太公眼里,刘邦是一个另类,而且特别没出息、特别不务正业的儿子,而刘邦内心深处,对这个没有啥见识的老父亲,也是持鄙视态度的。

太上皇刘太公

刘邦当上皇帝以后,本着衣锦还乡的心态,把刘太公夫妇接到皇宫,不过刘邦不是出于什么孝心(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刘邦的成长经历受到太多刘太公的白眼,心理阴影总是有的),而是出于炫耀。

因此,刘邦再给刘太公请了几次安以后,就打法刘太公宫里的主管带话给刘太公,告诉刘太公:这皇帝是世界上最高贵的人,而你刘太公还只是个平民,平民怎么能接受皇帝的请安呢?

刘太公没见识,但是不傻,知道这话什么意思,于是,当刘邦再来假惺惺的请安以后,刘太公急忙表示自己是刘邦的臣民,不能接受皇帝的请安。

而刘邦虽然达到目的,但是突然意识到一个新的问题:自己是皇帝,自己的私生子、侄儿也都封了爵位,可刘太公还是个白丁,这也太别扭了?

这时候有人给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可以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让他有个与众不同的称号。

刘邦于是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

不过刘太公这个太上皇当的很不舒服,因为刘邦的心理阴影经常发作,他经常当众调侃、揶揄刘太公:你以前总觉得我没有出息,那么你跟我说说,你以前认为有出息的人,现在都在干嘛?是不是都在沛县(刘邦老家)种地呢?

5

刘邦当上皇帝后对自己的父亲刘太公还是不错的,虽说刘太公在刘邦年轻时骂他是个混蛋臭小子,整天吊儿郎当不务正业,可父子就是父子,刘太公这第三子刘邦还是疼爱的,所以刘邦做了皇帝后也是奉养了父亲,让父亲安度晚年。

刘邦做了皇帝后,就把刘太公接到了京城住进了皇宫,刘邦每五天就去拜见老爸,执的是父子礼,刘太公也是很享受儿子对自己毕恭毕敬的。可是一个管家对刘太公说,这于礼不合啊,所说你是刘邦的父亲,可是刘邦是皇帝啊,你还是臣子,哪有皇帝拜见臣子道理呢,长期下去,刘邦会怨恨你啊!刘太公清楚了,所以刘邦下次拜见的时候,刘太公不接受,还拿出扫把赶刘邦走,说自己是打扫的奴仆,你是皇帝,以后就不要拜见我啦!刘邦挺郁闷的,其实内心很高兴,他知道父亲说需要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让自己不尴尬,维护他的面子。刘邦就和大臣们商议,大臣们说你封刘太公为太上皇不就解决了嘛,都是君,就可以拜见了啊,维护了你的孝义,不就两全其美了嘛,刘邦于是就封了刘太公当太上皇,刘太公就是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刘邦就可以往常那样拜见他了,扮演一个孝子!

一个糟老头突然一跃二上从平民当上太上皇,尊贵显赫啊,刘太公也是过上尊贵安逸的生活,他把御花园给改造成菜园子自娱自乐,可是时间一长,刘太公就感到枯燥乏味了,尊贵的生活虽说不错,可是内心空虚啊,没有以前农村的那种开心生活啊!刘邦看到老爸闷闷不乐的,就问他什么事啊,刘太公说,自己住在这华丽的皇宫,是风光的,可是不开心,观念以前在农村的日子多开心啊,平常和邻居吹牛聊天,喝酒斗鸡,甚至提提球,那种日子才是开心的日子啊!刘邦听到心里去了,于是按照老家的样子新建了一座城池,叫新丰城,还把老家所有的邻居朋友就迁到新丰城陪刘太公生活,刘太公有了他们终于又开心了,过上以前那种开心安逸的生活,可见刘邦是个孝子呢!



当然刘邦有时也会调侃老爸,一天未央宫建成了,豪宅新入伙刘邦自然要请客吃饭,刘太公也被请来了,刘邦高兴喝酒喝多了,就胡言乱语了,他问老爸,你当年老说大哥二哥比我有出息,说我是个混混臭小子没出息,可现在你看看我多牛啊,我是皇帝,大哥们都要跪在我脚下,老爸你着实看错眼,我才是最有出息的儿子,说完哈哈大笑。刘太公听了很气愤,真想骂刘邦,你这个混蛋儿子还好意思说你牛,当初你和项羽打,我和家人都被俘虏了,你不但不向项羽求情,还说项羽如果把我当肉炖了,就分给你一碗肉汤,有这么混蛋没心没肺的儿子吗,刘太公真想骂刘邦,可是这个场合刘太公还是忍了,毕竟儿子喝醉了嘛,何必要计较呢,大臣们很精明集体高喊万岁就把尴尬对付过去了!

安度晚年的刘太公活到了85岁,这也算高寿了,可见刘邦没有亏待老爸!




6

依《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起于细微”的刘邦本身就是个二流子,这家伙会骗吃骗喝。早期没有工作,又不事稼穑。成天东游西逛,与一帮狐朋狗友撩鸡逗狗,不务正业,为人所不齿。如此,还喜欢喝酒吃肉,时常腆着脸去酒楼大吃大喝,吃完了然后赊账。酒楼老板知道他有一帮小弟(樊哙、周勃等),也不敢不赊。但他无信用,从来不还账。他老子也奈何不了他。

村里面有个姓曹的寡妇,刘邦时常半夜三更去敲她的门,然后行男女苟且之事(后来生下了儿子刘肥)。久而久之,如此下作行为被左邻右舍熟知,都鄙夷他,也把他老子刘太公直接气成了高血压。

他还喜欢吹大话,吕雉的父亲吕公请客时,刘邦本身无分文。但在大庭广众之中,众目睽睽之 下,他面不改色心不跳地高声喊出自己的礼是“贺一万”,这地痞显然是要吃白食的!不想这干云之豪气,感染了吕公,他觉得这是英雄气!还把自己的千金小姐吕雉嫁给了他。他有了美女吕雉,又忘了寡妇曹氏。唉,高祖早期还真没有个人样。也因此遭受了父亲不少的斥责与辱骂。

但,就是这位低贱草民,标准的流氓,却顺应秦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大势当上了皇帝。他还破天荒地首开“布衣将相之局”,打破了世袭制的旧有格局,成为了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后代誉之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他也的的确确对汉族的发展和中国的统一作出过突出的贡献。

刘邦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对待自己还在世的老父亲刘太公的?

说到父子关系,在中国自古都是父尊子卑,刘邦以前在父亲面前是卑微的。纵使刘太公骂他无赖,他也不敢还嘴。可今非昔比,这个好吃懒做的儿子现在做了皇帝,刘太公就成了天子刘邦治下的子民。贵为天子的刘邦,当然不能像以前那样在老爹低三下四,唯唯诺诺的了。

刘太公呢,一时转不过弯来,动辄还摆出皇帝老子的架子。刘邦为了恪守忠孝礼义之道,为天下人做出好榜样,也屁颠屁颠地放下高贵身段,对老爹“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礼”。

汉六年(公元前201年)夏五月的一天,刘邦照例去朝拜自己的老子刘太公,心里自是老大的不情愿。快到刘太公的宫门前,这老家伙一改往日模样:手握一柄笤帚,毕恭毕敬地伫立在大门口。见刘邦一行到来,立刻一边扫地一边后退。刘邦懂得老爹现在和普通臣民一样,用接待帝王的礼仪在恭迎自己了。于是立即去搀扶刘太公,刘太公却依旧礼让,口中还念念有词道:皇帝是天下的主宰,怎能因为我而乱了国家的法度呢?

刘邦见老爹“开窍”了,就任由老爹“拥慧(扫帚)却(退步)行”。 刘邦为他老子的进步而心花怒放。但他觉得刘太公此举肯定受了高人的指点,否则,这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是不会有如此觉悟的。 一追问,才知道是太公府家令(属官)开导了老爷子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史记》”。刘邦感到欣慰,太公府家令道 出了他一直想说又难以启齿的话,喜出望外之余,刘邦赏给家令五百斤黄金。

刘邦虽是流氓加文盲,但他身边早就聚集了一大批儒生(陆贾、隋何、叔孙通等)。在这些饱学之士的建议下,刘邦尊刘老太公为“太上皇”。对照自己没有发迹时,老爸对自己的态度, 刘邦对老爹真是仁至义尽了。刘太公也成为中华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刘太公被封为太上皇后,悠哉游哉了一段日子,可不久又闷闷不乐了。刘邦一探究竟。原来老爸脸朝黄土背朝天了一辈子,如今养尊处优了,却积习难改,忘不了家乡的一帮种田耕地的穷哥们。 刘邦明白了意思后。立即下令仿照故乡沛县丰邑“城寺街里”的样貌,在栎阳宫旁的郦邑进行复制建造。还把老爸昔日的街坊邻居、三朋四友都搬了过来,以解老爸思乡之苦。老太公终于见到了故人,又听到了乡音,自然快乐不已。

刘邦为人豁达大度,对自己的老爸不计前嫌,对刘太公的关照真正做到了无微不至,堪称后代典范。

7

《史记·高祖本纪》说汉高祖:“父曰太公。”,并没有介绍他的名字。

在民间野史里说太公叫刘昂,字执嘉,也叫做刘煓、刘湍,生于公元前271年,卒于公元前197年,活了七十五岁。

他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刘季就是刘邦。 老刘头就是个本份的老农民。

他一辈子生了四个儿子,刘邦是老三(排行存疑,略过不提)。老头一辈子老实本分,他的梦想就是老老实实种地,能够有一碗饭吃就行了。

可是三儿子是个混混,天天在外面混,又不种地又不经商,整日游手好闲,刘太公是非常看不惯的,所以经常数落这个儿子。

看着哥哥嫂嫂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刘邦还过着四处讨酒喝,欠了一屁股的酒债的日子。 刘邦没有办法啊,这是自己老爹啊,只能每次都低着头让刘太公骂。

所以他对这个老爹是没有多少感情的,有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 公元前203年,楚汉争霸,楚霸王抓住了老刘头全家,对刘邦说:

“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那意思就是你要是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爹煮了吃了。面对项羽的威胁,刘邦说: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我和你是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也分我一碗汤吧!项羽还是心肠软,在项伯的劝阻下,刘太公死里逃生。

刘与项:

刘邦当上皇帝后,还是蛮守孝道的,经常去看望这个老爸。 史书记载他

“五日一朝”,“如家人父子礼”。

可是宫里的人看不下去了,对刘太公说:您现在虽然是皇帝的老爸,可老是让皇帝拜见你也不妥吧。太公一想有理,下次儿子再来时,他便拿着扫把站在外面,像奴仆一样迎接主人一样。

刘邦:

刘邦不知道演的是哪一出,连忙上来搀扶,问是怎么回事。刘太公说:

“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虽然话是这么说,可怎么安置这个老爸,也让刘邦犯愁。有人想出了“太上皇”这么个位置。刘邦一听这主意不错,就让老头当了“太上皇”。

这也是史上第一个活着的 “太上皇”。 太上皇是干嘛的?据记载:

“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

所以说“太上皇”就是个荣誉称号,是没有什么权力的。 虽然当上了“太上皇”后,老头过得还是不怎么开心。《西京杂记》中记载说

“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怆不乐”。

老头爱热闹,平时没事和那些老农民拉拉家常,唠唠嗑,才是他喜欢的生活。像现在这样天天闷在宫里,连个说话的朋友都没有,他怎么开心得起来?


为了老爸能开心点,刘邦大费苦心,在长安建了一个和老家一样的镇子,又把老家的左邻右舍、七大姑八大姨一起接来。《西京杂记》中说:

“士女老幼相携路首,各知其室;放犬羊鸡鸭于通涂,亦竞识其家。”

这下老头开心了,乐不思蜀啊。不过老头也挺有分寸,这些乡亲啥也不懂,太上皇并没有在儿子面前帮他们跑官要官,对于这点,刘邦还是挺满意的。

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去世,葬于临潼。虽然老头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但他生了个好儿子,这个儿子对他还挺好,让他过上了幸福的晚年,刘邦这一点还是值得我们后人多学习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尤在。真好!

原创,侵权必究!

8

刘太公,不是一般人,戴“绿帽子”不介意,事后还要帮人养儿子。

事情是这样的,某年某月某天,刘太公外出做农活,不巧看到妻子躺在大泽坡上,奇怪的是她身上趴着一条黑龙,正在做羞羞的事。

事后诞生一子,取名叫刘季,用现代化话讲就是刘四。伯仲叔季嘛,现在他们家已经有了刘伯、刘仲,也不知道刘太公为什么不把第三个儿子取名叫刘叔,可能有什么特殊寓意。

这个刘季很争气,逛妓院调戏女子,游手好闲。但见过他的人,都说此人仪表非凡,定有一番大作为。而他自己大概通过狐朋狗友的关系,当上了亭长一职,官位大致相当于现代的乡长,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那时他做过最自豪的事情,不过是出差咸阳,看到秦始皇的车队浩浩荡荡,心生羡慕,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史官,当场记下这句话。

然后各种打怪抢地盘,最终击败大boss项羽,缔造了汉王朝。作为皇帝,“刘季”这个名字实在太土,于是改成刘邦。

作为他的“养父”刘太公,当然在家享清福。有次皇帝刘邦下乡省亲,路过自家茅草屋,免不了要去拜拜父亲刘太公,太公虽然没读多少书,但很会讲话。他严肃地对这个“养子”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上虽为人子,但即为天下之主,我虽然是你的父亲,但是你的臣子,只有这样,臣民才会尊重你!”

后来,太公听说刘邦途径南郡华阳县(今湖南岳阳华容县),当即出门去迎接他,看到白发苍苍的父亲,刘邦大惊,急忙下车去扶太公。

太公说“帝,天下之主,不能因为我乱天下之法”。于是刘邦封太公为太上皇,赐金五百斤。

9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非常忌惮那些和他一起打江山的手握兵权的武将们,他接连不断地诛杀了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一大帮武将。就算手中没有兵权的文臣,他也很忌惮。以至于萧何要通过“自污”的办法,来消除他的怀疑。而张良干脆辞掉一切职务,退隐山林。

刘邦之所以忌惮这些文臣武将,无非是担心这些人或者利用手中的兵权,或者利用自身的影响,夺取他的皇位。

说起来,有一个人,其实刘邦应该是非常忌惮他的,这个人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为什么说刘邦应该很忌惮刘太公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太公是刘邦的父亲。

(刘太公剧照)

中国古代是礼治社会,按照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一般情况下,都是父亲当了君王后,儿子才可能当君王。而且父亲对儿子有巨大的权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话,那时候虽然还没人明确提出来,但其实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认识了。

既然父亲对儿子拥有巨大的权力,那么,理论上刘太公是可以夺去刘邦的皇位的。尽管这江山并不是刘太公打下来的,但是刘太公只要想,或者别人怂恿刘太公这样做,刘邦的江山转移到他父亲手里,也是很有可能的。

然而事实上,我们看见刘邦似乎并没有忌惮刘太公。而且他对刘太公非常孝顺,每隔五天都会去朝见刘太公一次。去见刘太公的时候,也是恭恭敬敬对他行礼,丝毫没有看出刘邦在忌惮他的样子。

那么,刘邦真的对他父亲刘太公这个潜在的威胁,一点儿也不提防吗?

我觉得,按照刘邦的性格,他不提防别人夺取他的皇位,是不太可能的。就算他不提防别人夺位,也提防别人染指他的权力。就算他不提防别人染指他的权力,恐怕也会担心有人会借他父亲的名义,有意搞事。总之,作为一个多疑的人,这不符合刘邦一贯的行事作风。

我认为,刘邦其实也是很警惕刘太公的。从刘邦当了皇帝后,对刘太公非常孝道,五天就会去见刘太公一面,对刘太公嘘寒问暖就可以看出,刘邦有多么提防刘太公。

(刘邦剧照)

有人可能会问,刘邦这不是表现孝心吗?怎么就说他是提防他父亲呢?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我们来看看刘邦当皇帝之前,五十多年里,他对待刘太公的态度。在没有起兵造反之前,刘邦是一个不顾家的人,整天都在外面混吃混喝,从来不照顾家庭。为此,刘太公没有少埋怨他,说他不顾家。可是埋怨归埋怨,刘邦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任何一点照顾家庭、孝敬父亲的举动。也就是说,刘邦之前一点儿也没表现出孝敬父亲的样子,为什么当了皇帝后,却表现得那么孝道呢?

有人可能会说,孝道是要讲能力的。刘邦之前一穷二白,他想孝道,但是没那个能力。这话我认为是不对的。孝道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就算没有能力,堂前问安,也是孝心。古代“二十四孝”中有“卧冰求鱼”的故事,这个故事看起来有点假,但其实不假。因为里面讲的就是这个人没有能力获得鱼,但是他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

刘邦除了在当混混的时候,对刘太公不孝道外,在战争期间,对刘太公也非常不孝道。在和项羽作战中,他的父亲刘太公被项羽捉去了。项羽拿着刘太公威胁刘邦,说刘邦如果不投降,他就要烹了刘太公。当时刘邦说,我和你是兄弟,我爹也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你爹,记得分一杯肉汤给我喝。

(项羽剧照)

对于刘邦的这个回答,有人说,这是因为刘邦了解项羽这个人,知道他有妇人之仁,绝对不会杀掉刘太公。但是,项羽能够不眨眼就坑杀20万秦卒,怎么就不敢杀一个刘太公呢?逼急了,项羽什么都敢做,何况是杀一个人!

由此可见,当时刘邦根本就是不把他父亲的性命当一回事。既然他连父亲的性命都不顾,怎么还说他是一个孝道的人呢?

所以说,刘邦当皇帝后对待刘太公所表现出来的,其实不是孝道,而是提防。

后来的事情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很快,就有管家对刘太公说,天上不会有两个太阳,地上也不能有两个皇帝,怎么能让皇上朝拜您老人家呢?您应该主动做出人臣的样子来。于是,下一次,当刘邦去见刘太公的时候,刘太公就拿一把扫帚站在门口恭敬地迎接。再接着,刘邦就把刘太公封为“太上皇”。

刘太公的这个管家说出的这番话,是他自己想到说出来的呢?还是有人教他这么说的呢?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不过,一个小小的,连名字都没留下来的管家,能有这番认识,其实是很让我们怀疑的。

不管怎么说,刘邦通过这事,确立了刘太公的地位,也确立了刘太公的身份,同时也确立了刘太公的职权。这样一番确立,从此后,刘太公对刘邦就不构成任何威胁,刘邦也不用再提防他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刘氏族谱》)

10

刘太公,历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也是唯一在世时没做过皇帝直接做太上皇的人。如此,让一个平头百姓直接跃居为太上皇,然后享受着跟皇帝一样的待遇,你说这是何种的对待的呢?当然是善待。



刘邦此人在未开创帝业时,虽有些冷血,有些不顾亲情。《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项王怒”。

前205年,刘邦大败于项羽,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与妻子吕雉都被项羽所俘虏。前203年,楚汉对峙期间,刘邦兵围项羽,为了让刘邦退兵,项羽就将刘太公拉出来,然后将他放到一个很高的砧板上面,威胁刘邦若不投降就煮了太公,可没曾想刘邦却丝毫不为所动,他反而是冷血的说道:“我和你曾都接受楚怀王的命令,一起结拜为兄弟,因此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真的要煮你父亲,那也分我一碗汤吧!”,他这般不顾刘太公死活的话,最终惹怒了项羽,项羽原本是想直接杀掉刘太公的,但好在项伯的劝阻,刘太公才得以幸免于难。



而后不久,形势对项羽越来越不利,于是项羽为了表示议和的诚意,他就把刘太公和吕雉送还刘邦,以此来换取楚汉以鸿沟为界的条约。

当然刘邦如此对待刘太公或许不是一定就是绝情吧,作为领导者,他不能因儿女情长就枉顾麾下的将士,再者刘邦志在一统天下,此时若是因为父亲就举手投降,这完全是不可能的,毕竟最是无情帝王家,有时候帝王是不能拥有个人的感情的,对敌人仁慈,或许就会连累麾下数千,数万的将士死于战场之上。



因此,刘邦如此在当时如此对待刘太公却并不能说是错的。而且从后来他对刘太公的态度上来看,刘邦也并非是无情之人。

刘邦建立大汉,登基称帝不久,刘太公就接入宫中,居栎阳宫。此后,《史记.高祖本纪》载:“六年,高祖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後高祖朝,太公拥篲,赐金五百斤”。本来刘邦是每隔五天就会前去朝见刘太公一次,且朝见时是执父子之礼,而非君臣之礼。



但不久,太公家令见刘太公一直是心安理得的接受刘邦的朝拜,于是他就出来说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陛下虽是您的儿子,但他确是皇帝,而您虽是陛下的父亲,但确是臣子,所以哪有皇帝跪拜臣子的,如果一直都这样,陛下的皇威何在呢?”,如此刘太公在听到自己管家如此说,他也是幡然醒悟,此后刘邦再次来朝见他的时候,刘太公就拿着扫帚在门口恭敬相迎,刘邦大惊,在得知原因后,他也是醒悟了过来。

当然此时,刘邦依然没有让太公执臣子之礼,他为了让太公能名正言顺的接受他的孝顺,于是就特意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如此刘太公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未曾为人君但却成为太上皇的人。而从这点来看,刘邦真的是十分孝顺刘太公。



试想,刘邦都如此孝顺的对待刘太公,刘太公的生活能不好吗?当然刘太公到底得到了什么好的生活,刘邦是如何的孝顺刘太公,史书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唯一一个事迹是记载在晋代小说式文献《西京杂记》中的,其载:“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余。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此。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乃悦”。

据说当时刘太公一人独居在长安深宫时,因无人陪伴,所以一直都是郁郁寡欢的,而后刘邦见刘太公如此,急忙问原因,刘邦得知刘太公是因为想念在家乡的生活,于是他二话不说就替自己的父亲建了一座新丰城,然后里面的规划都照搬老家的样子,然后让刘太公住了进去,如此刘太公才喜笑颜开。



如果真的如《西京杂记》所言,刘邦为了让刘太公开心,就为他建了一座新城,那刘邦对于刘太公的孝顺真的就是无人可比的人,古今罕至啊!当然无论此时是真还是假,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刘邦对于刘太公的孝顺并非是假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