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1日,台湾省著名学者李敖先生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表示,他将捐出35万人民币在北大给胡适先生立一座铜像,不过,这尊铜像至今并没有在北大立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作为台湾省著名学者,红遍两岸三地的李敖非常推崇胡适,他本人和胡适也颇有渊源。李敖的父亲李鼎彝在北大求学时,胡适便是他的老师。而李敖在台湾大学的恩师姚从吾,也曾师从胡适,李敖自己也与胡适相识相交。李敖也把胡适看成台湾民主的播种者,为此专门为胡适写过一本书叫《胡适评传》,对胡适及其思想学术有很深的研究和理解。胡适对于这个忘年之交也甚是喜欢,生前曾对李敖说过:“你简直比我胡适之还了解胡适之”。可见,文人之间也是惺惺相惜,互相欣赏真的。
(李敖在北大演讲,北大图书馆胡适“手迹”赠李敖)
胡适在台大教书育人很多年,与李敖亦师亦友,李敖在演讲时还回忆自己当年在台湾困顿潦倒之际,胡适曾雪中送炭赠他1000块钱,助他度过难关,如今李敖成名多年,红遍两岸三地,今日莅临北大演讲,他要以1500倍的人情来报答,李敖并且还认为胡适的思想很“温和”,“对我们最有利”,对这位前辈可谓是非常的尊崇。
不过,李敖最终没能了了心愿,北大不仅拒绝了李敖为胡适立雕像的请求,还把他所捐35万人民币退了回去,但李敖拒绝收回这笔钱,并表示:”什么时候北大想通了就什么时候立。”那么北大为什么拒绝为胡适树雕像呢?
胡适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1946年至1948年,胡适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北大历任校长中最受争议的一位,对于他的争议,其实更多的是他在思想上的改变,胡适早年是一位思想开明,勇于去旧革新的新青年。胡适曾表示自己只关心文化,对政治并没有兴趣,然而“五四运动”后,作为新青年杰出代表的胡适,却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此后胡适一头扎进政治的洪流,开始以文人的身份从政。
胡适投笔从政,背离了初衷,也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改变,他怀着忧国之心曾经自荐出任驻日大使,未获国民政府应允。胡适早年曾求学于美国,英语流利,七七事件爆发后,受蒋介石之邀出任驻美国大使,希望他能凭借自己的外交手段能争取美方对中国的支持。1942年,胡适辞去驻美大使职务,1945年,以中华民国代表的身份率领国民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成立会议。
胡适与北大最大的渊源莫过于他1946年到1948年出任北大校长,此时的胡适声望已经达到了顶峰,蒋介石甚至推荐胡适担任中华民国“总统”,由他自己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可见当时的胡适深受蒋介石的欣赏和器重。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恳切希望胡适能留下,继续担任北大校长,但胡适并不为所动,毅然决定离开北平。
胡适离开北平飞往台湾,是自绝于人民,将自己陷于不复之地,在民族大义面前,胡适选择了与祖国走向对立面。赴台后的胡适,受蒋介石之托,飞往美国为和平解决国共内战问题寻求美国政府的介入,但人民解放军统一大陆的大势已不可逆转,胡适在美国的行程自然毫无结果。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主人士,胡适关键时候没能与新中国共进退,而是选择了一条与自己前半生完全相反的路,他作为一个文人从政,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政治上的成就远不如他在文学、思想上。时至今日,胡适在北大依然是一个极受争议的校长,因此,在北大校园为胡适立雕像,显然不太可能,也不现实,胡适这一生有功有过,胡适曾在北大执教二十年有余。他所提倡的自由主义教育哲学对北大精神影响深远。然而,在北大最需要胡适的时候,他却选择了离开,虽然胡适到老都对北大念念不忘,但他的这一个选择,已经铸成了自己的千古遗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