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无论是商还是周这样的朝代,它们在建立之初其实并不能统治所有的土地,所以才会将版图分裂成一个又一个的区域,来交给诸侯国掌管。而诸侯国中又以宗室居多,功臣勋爵、先贤后代、前朝君主等等势力的总和也没有宗室得到分封的土地多。
这些诸侯国以自己的人口来发展各自的土地,是对于资源的最好开发方式。
而随着战乱减少,人口逐渐增多,固定的土地资源会限制国家的发展,所以这些诸侯国实际上还担负着“开疆拓土”的任务。
在当时,国界线并没有那么分明,其实这种现象直到近代都还存在。
国家最初的版图其实并没有后来那么庞大,是经过了几百年的积累,不断地拓展才形成了最终的势力范围。
那么,地处边陲的诸侯国问题还并不大,那些处于版图中央的诸侯国,其发展必然会受到邻国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必然会出现冲突。
久而久之,矛盾愈深,王室的管控也越来越乏力,再加上宗法关系上,血缘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弱,那些强大的诸侯国自然就会萌生成为新的“天下共主”的想法。
这就是分封制下的土地矛盾。
而在大一统形式的国家中,因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人口与土地依然是限制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分封与郡县的变化只不过是国家统治形式的变革,土地公有还是私有才是矛盾冲突的根本。
在朝代建立之初,土地虽然名义上是天子私有,但实际上因为天子所代表的势力就是整个天下,所以土地在实际上是公有的。
那么,影响财富积累最大的因素就是土地占有的数量,土地可以私有的规则又使得土地买卖合法化。
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出现土地逐渐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现象,他们加起来所占有的土地要比皇室能用来赏赐功勋等等用途的土地要多得多。
于是,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和私人地主之间从土地上获得的利益就会此消彼长。
这就是个人与国家争利这一现象出现的根由,实际上就是土地兼并。
如果去看历史的记载就会发现,所有大一统朝代在后期都会出现土地兼并过于严重的现象,这除了会导致私人势力太过庞大之外,还会使得农民与地主间的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没有土地,必然会遭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农民起义也好,权臣篡位也好,都是土地兼并的必然后果。
吏治混乱,是改朝换代的直接原因
如果说土地兼并只能通过一些数据才能总结出来的话,那么吏治混乱在每一个朝代的末尾都是非常鲜明的特征。
这不仅仅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问题,背后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一个朝代在最初的官吏其实还算是比较能干,因为百废俱兴,需要一批能人来使得国家迅速恢复元气。他们可能不是什么忠臣、贤臣、廉臣,但一定是有着非常强大手段的能臣。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如此。
但是,随着生活的安逸,在统治阶级内部就会出现利益的纠纷,最大的体现就是党争,这一点无论是科举前还是科举后都存在,与官员的构成成分无关。
在世家大族把控人才选拔的时代里,各门阀之间也有矛盾,安插人手进入中央、地方更是常见手段,这在汉朝非常明显,袁绍出身的汝南袁氏有“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据。
而科举出现之后,虽然寒门子弟有了进入权力中心的机会,但朝堂之上的党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有以政治主张聚集的,有以科举年限聚集的,更有以出身地域聚集的,种种势力集团不一而足。
那么,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必然会出现“用人唯亲”的现象。不以能力决定官职,治政效率低下就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这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吏治问题。
官吏能力不足,国家机器运行出现滞障,那么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中也必然会出现矛盾的激化。尤其是一些直接与下层社会接触的官吏,更是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
所以,历史上出现的农民起义,往往就是因为地方政府对于当地人民的政策太过严苛,导致了集体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在特定条件下的诱发,往往就会导致起义或者造反的出现,比如灾荒年间,赈灾物资的不及时发放或者依旧征收税物。
这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的吏治问题。
所以,这两个集团中,无论党争之下的权臣坐大,还是猛如虎的苛政,任何一个出现了弊病,都是改朝换代的征兆。
利益失衡,是改朝换代的隐性缘由
考虑了经济、制度的问题,思想上的弊病也不应该被忽略,这主要体现在大一统之后的朝代里。
在先秦时期,因为占据统治地位的都是贵族,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没有一个是平民出身。所以互相之间的利益侵夺是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
但这种情况在汉代之后被改变了。
汉代出现了特殊情况,刘邦不是贵族,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那么就需要重新来解释统治阶级的合法地位。
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让被统治者来认同这一统治者。
经过道家无为的修生养息,地方叛乱不止,说明经济上的宽松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法家严苛的高压治理,朝堂上下人心惶惶,说明政治上的强行压制也不可行。
最后,还是儒家登场,看破了双方的实质,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改朝换代,从表现上说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者阶级的更换,这双方是对立的,但又存在于同一个社会之下,缺一不可。
那就说明双方是有一个都能认可接受的利益基础,儒家所维护的就是这个利益基础。
所以,如果来看儒家思想:
这就是利益基础的平衡。
那么,每一个以儒家为指导思想的朝代末期,所打破的都是这个利益基础,其统治者所施行的政策往往都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让被统治者的利益遭到了严重的损害。
所以,利益基础的失衡,使得既有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出现了直接或间接地对抗行为,其实就是需要一个新的利益基础来使得双方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要么是双方有一个妥协的过程,要么就会出现新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重新建立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利益基础。
从根本上来说,改朝换代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双方赖以平衡、共存的利益基础不断崩溃和重组的过程。
无论是经济、制度还是思想上的原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土地兼并会导致政策的严苛,调高税收就是经常使用的手段,而利益基础的崩溃又肯定会通过官吏的倒行逆施所表现出来。
改朝换代是一件大事,必然是有着复杂的过程和各方面的原因,需要综合考量。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