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朝”是指一代王朝或政权存续期间,由于执政者死亡或其他原因失去统治权,新的执政者接替主政的事实行为,如封建社会父死子继就叫改朝。尽快人们都希望长命百岁,特别是封建社会里高高在上的自命为“天之子”的皇帝,更梦想能永享富贵,万寿无疆,但客观规律如此,高贵如天子的皇帝也难以摆脱生老病死的命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是“改朝”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换代”,王朝或政权被替代或取代谓之换代,如明亡清兴。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社会现实都揭示,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特征。朝代的寿命同人的寿命一样,也都有个生老病死的过程和结果。

虽然说,改朝换代是其事物本质和自然规律,但怎么样“改朝”,如何“换代”却大有分野,大有不同,从人类社会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来看,尽管有其特殊或特别情况发生,但总体看,布德政、行仁政的政权或朝代总是受人民群众爱戴和拥护,因此,这样的“朝”和“代”的寿命相对比较长,失去时人们会怀念并感到惋惜和不舍,反之,其寿命就会缩短,人们就会弃之如敝履。

最佳贡献者
2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朝代更迭,古来有之。

纵观历史,每一个朝代的开国都是以武力解决,推翻旧有的制度,开创新的法治法度,开始都是以老百姓的需求为自己的宗旨。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统一货币、统一文字,避免了老百姓在常年的战火中生灵涂炭。可他后来劳民伤财的大搞奢华建筑,特别是秦二世胡亥,更是奢侈之极,残酷暴君。逼得各路诸侯群起而攻之,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还有我们的大明天子朱元璋,在元朝末期连顿饱饭都吃不上,一场瘟疫,全家基本丧生。乱世当中想当个和尚都当不成,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一步一步的走上了大明的天子之路。等等吧那就就不一一举例了。

打江山的时候都会鞠躬尽瘁,可是一代代的传下来,守江山的时候。却忘了初心使命,奢侈腐败,掷百姓的生死与不顾,这时必有新的豪杰拔杆而起,崭新的朝代又将诞生。

所以打江山重要,守江山更重要。

3

题主的问题,也就是说古代出现政权更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纵观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自从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开始。就从远古时代的禅让制,进入到了家天下的时代。

不论是夏、商、周三代,还是秦汉至清朝的封建王朝时代。都逃脱不了,兴盛、衰落乃至被灭亡的命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这应该从这些朝代的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的原因说起。

首先,王朝的更替与政治方面的原因有关。

就是因为这些朝代,都是家天下的情况。所以这些王朝的继任者,能选择的范围就很少。

而一旦,执政能力不强的,或者根本没有执政能力的人继任。就会造成君弱臣强的局面,朝政就会被强臣或外戚们篡权。

这些情况如果长期存在,王朝就有可能被别人最终取代而覆灭。也有的既使王朝暂时存在,国家也会造成四分五裂的局面。

王朝最终被别人取代而覆灭的,最典型的就是王莽篡汉建立的新朝。而王莽就是利用外戚的身份,逐渐掌握朝中大权的。

秦二世胡亥,就是因为执政能力弱,而被宦官赵高抢权后杀害的。其后不久,就使刚统一全国的秦朝,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

而另一个,虽然王朝的继任者,有执政能力,但由于执政激进残暴也导致王朝最终灭亡。

如隋炀帝杨广,继任后对人民大施徭役,使人们民不聊生。最后使隋王朝毁于一旦。

其次,王朝的更替与经济方面的原因密不可分。

一个新王朝,往往是在乱世之后建立的。由于人口的减少,大片的土地荒芜。整个国家都处于民生凋敝,无税可征的局面。

因而大多数的王朝建立者,都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减少税赋,让人民开垦土地迅速恢复生产。

到了王朝的中后期,随着王朝政权的稳定发展,人口的增加。土地也又逐渐地集中到一些王公贵族、官僚乡伸的手中。

由于这些王朝,都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土地收入的税赋成为了王朝的主要税源。

比如明王朝的末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大多数土地的持有者,又都是国家政策要优惠照顾的一个群体。

所以,王朝的税赋的很难增加的。而王朝的支出随着发展是不断增加的,这就要不断地增加普通人民的税赋。

这也就使人民逐渐地,又步入了民不聊生的地步。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人民就又陷入了难以生存的地步。

为了生存,只要有人高臂一呼。人民就会遥相呼应地,进入了反抗王朝的浪潮中。

明末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到推翻明王朝政权的。

最后,王朝的更替与军事方面也有联系。

由于我们国家的疆土太大,由其是在古代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王朝对各个地方的统治是极其不易的。

所以有的王朝,如唐朝就采用节度使来掌管地方军队的情况。一旦中央王朝,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

就造成了,如安史之乱及唐后期的藩阵割据的局面。最后,唐王朝终究没能扭转局势。终被覆灭的命运。

还有如清末,也是因为失去了对军队的掌控。最终因为武昌起义的爆发,而又被掌握新军的袁世凯逼迫下。清帝溥仪不得已而退位,造成清朝的覆灭。

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改朝换代的现象。应是家天下这种思想下,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世代轮回。一个国家及一个民族,只有跳出私利发展的思维。站在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的思想下,才能获得永久的发展。人民也才能永远生活的幸福安康。

4

为什么改朝换代?因为有些统治者太过残暴,同时人和土地之间也出现了矛盾!在农业社会里改朝换代,是因为贵族阶级对土地的侵占越来越多。导致老百姓无田可耕,颗粒无收,而不得不进行的一次更迭。人口和土地这两个因素就像矛盾的统一体,一旦相冲突,这个朝代就会走到灭亡的边缘。

古代的农民是很容易满足的,吃不饱也没关系,只要还有有口吃就可以。要是发展到连口吃的都没有了,那就剩下等死了。人的本性啊,谁也不愿意坐以待毙。自然就会有人带头起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古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

秦末时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

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派人修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夫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

到二世即位,又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和民夫,大规模修造秦始皇的陵墓。这座坟开得很大很深,把大量的铜熔化了灌下去铸地基,上面盖了石室、墓道和墓穴。二世又叫工匠在大坟里挖成江河湖海的样子,灌上了水银。然后把秦始皇葬在那里。安葬完了,为了防备将来可能有人盗坟,还叫工匠在墓穴里装了杀人的设备,最后竟残酷地把所有造坟的工匠全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出来。

大坟没完工,二世和赵高又继续建造阿房宫。那时候,全中国人口不过二千万,前前后后被征发去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造大坟和别的劳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且不概幼儿和妇女。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逼得百姓怨声载道。“伐无道,诛暴秦。”可见人民已被压迫到活不下去了就会起来反抗。

底子厚运气也好的王朝会把起义镇压下来,可自身也元气大伤,更危险的还是一些在镇压起义崛起的豪强势力,往往他们才是王朝的掘墓人,强大的汉朝如是,繁盛的唐朝也如是。

一个王朝灭亡了人口必然会大量减少,有在交战中牺牲的,有被杀的,有饿死的,有病死的,总之尸横遍野。人口急剧下降。

那么之后新的政权建立,经济萧条百废待兴,新建立的王朝自然有了大量的发展空间,由于人口大量减少,耕地就会相对增加,于是人口就会大量发展起来。在人口比土地占比上合理分配之后,就不会轻易出现粮食问题,人民的愿望很容易满足,也就是吃饱喝足,没事谁想起来闹事。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口又很容易的饱和了。周而复始,往复循环。

当然了历史需要前进、要发展,更新换代是自然避免不了的。

5

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改朝换代?

一个社会政权的建立,总会有反社会的团体作乱运动。国家机制管理的强,朝代延续的年代相对就长;国家机制管理的不强,朝就被推翻,新的集团取而代之。

朝若几百年上延续,时代百姓安居乐业。出现动荡,百姓遭难。

大清朝下陆太平天国事件,上陆回乱事件国力削弱,人口死亡上亿。

安定团结的和平局面是百姓的福气,百业振兴,愿国家永固

6

这个问题非常宏大,笔者不揣鄙陋尝试作答。王朝更迭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自我内部崩塌,第二种是外来力量冲击。这两种改朝换代的方式的共同点在于以下几点:

首先,每一个王朝的存在实际上都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在暗中支撑。不同的时期,它有不同的名字,有的叫民心,有的叫天命,有的叫大势。回归到物质世界之后,我们发现它在各个王朝的表现形式都不同。秦代依靠的凶悍的秦军和公平的经济制度,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从汉代开始,国家就开始寻求社会当中的力量支持,帮助自己共治天下。汉代和贵族权臣共天下。魏晋南北朝和世家大族共天下,唐朝和武将藩镇共天下,宋朝和文人士大夫共天下,元朝和高僧贵胄共天下。明朝和清流文官共天下,清朝和八旗缙绅共天下。这些就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力量,一旦失去了这些力量的支持,天下立刻就会动乱。这也是南北朝时期皇位更迭频繁的原因,这种力量就是国家的支柱,一旦丧失,国家内部立刻就会乱起来,地方失去秩序,财政濒临崩溃,中央就会失去权力。即使能够勉强支撑,但是也无法抵御来自外族的攻击,明朝晚期就是明显的例子,清流文官人人皆贪,重臣误国,并非虚言。

其次,国家内部的统治秩序混乱。也就是所谓的亲小人远贤臣,这种问题会从内部慢慢腐蚀国家统治的基石,虽然不要命,但是国家会从此危机四伏。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很容易在一场大的危机面前一次性爆发,比如东汉末年的黄巾军之乱。有志之士的支持是一个风向标,会带来一波又一波的延续性支持。像是西汉末年的王莽就是因为得罪了太多的人,虽然有人支持他,但是反对他的人更多,所以他坐不稳江山。而东汉末年的曹操,正是因为有识之士不断的投靠,才带来了政权的基础,逼迫汉献帝退位就是民心士气的结果,不仅仅是单纯的政治行为。

7

传问答,有问有答,我是小蜗,我来答题

题主问:古代历史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中国古代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因概括较广,我们就以封建社会来谈谈更朝换代的原因。

《管子·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古代更朝换代,一为内部原因造成统治崩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忧,二为外部原因造成的国土丧失、国破家亡,也就是我们长说的外患。这就是古代封建王朝一直在重复的历史,无论是始皇帝创建的大秦帝国还是以强大而灭亡的大汉王朝,都没有逃脱灭亡的宿命。

何为内忧

古代封建王朝,所谓国家强盛,均以人口和土地为基础,在以农耕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国土的辽阔和人口的繁荣,往往就代表着强大。俗语说“弹丸之国”就是用来形容小的国家或者比较缩小的政权。在古代,人和土地是国家最大的资源比如在三国时期,曹操最先创办“屯田”制度,来开垦荒地和收留流民,所以造就了曹操的崛起,因为人口和土地为曹操的征战提供了最大的资源保障。而对于古代朝代更替,更多的是围绕着这两点来展开。这也就行成了古代最大的社会矛盾,这种矛盾尖锐而又无法调节。一般在朝代建国之初,开国帝王多会实行休养生息的办法来提升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盛世或者中兴多集中于朝代前期的原因所在。因为因为战争,土地荒芜,人口损失和流动较大,加上战争造成旧贵族泯灭,国家土地呈现出一种无主的状态,国家资源可以再次实现再分配,作为社会主体的农民可以通过资源的再分配,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所以造就了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国家得到发展,百业振兴,经济回复或者超出战争前的状态。

而随着国家的运转,国家新的贵族的诞生,新的历史矛盾也就慢慢出现,也就是资源的再次分配,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永远都是失败的一方,土地开始向贵族和大地主阶层集中,每个朝代末期,土地兼并是统治阶层无法解决和化解的矛盾,从而也就出现了各朝各代所推行的“变法”,而变法的目的就是通过国家干预,来抑制土地兼并,避免出现动乱,而反观历史,变法多以失败告终,如“王安石变法”,世人多以王安石用人不当来解释为失败的原因,其实却不然,其失败最大的原因,依旧是贵族及大地主阶层的反扑,是即得权益者与社会底层斗争的结果,宋朝中期已经无法扭转这种趋势,不是王安石不行,面临那种状态,换做其他人,其结果依旧是失败。

当贵族阶层与农民阶层矛盾达到彻底无法调节时,就会爆发各种农民起义,也就会重复前朝的往事,再次行成新的贵族统治,完成其历史使命。

而另外一种内部矛盾,就是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这种矛盾多是贵族阶级及皇权的斗争还有王朝党争。党争造成的结果如果在皇权的干涉下,能够有限平衡,也并不会造成国家损害,如康熙时期的“明珠与索额图”之争,在康熙皇帝的有效控制下,不到未对王朝造成损坏,还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开端,而明珠和索额图也均算是治世之能臣。但明朝崇祯帝,无法有效东林党之争,就造成了国家的败亡。而权臣和皇权的斗争,就比党争要尖锐的多,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更朝换代,是一种你死我活的状态。如隋唐变迁,从表面来看是农民战争,而其根本正是杨坚起家的陇中集团就皇权的一次更替,只不过是从隋朝变更为了唐朝而已,而统治阶层,依旧是陇中集团。这其中农民起义只是加重了皇权的衰弱,权臣随之而崛起。又如三国时期“两晋代魏”,也同样是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集团,对曹魏政权的颠覆,遭到清洗的也仅仅是曹魏皇族团体,而对于其他士族门阀来说,虽有影响但也不大。

何为外患

外患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文明的同化,也就是文明的国度对落后国度通过文化经济或者军事干预,导致落后文明政权的颠覆。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典故“夜郎自大”,在汉朝时期,中原文化相对于夜郎文化要强大的多,在军事和文化双重的打击下,闭关自封的夜郎国,也就走向了泯灭。而反观近代史,清王朝的灭亡,也同样是受到西方文明的打击,而逐渐消亡。

而另外一种外患,就是蛮横民族对文明文化的摧残,从而导致王朝更替,这段历史对于国人来讲,是一段悲惨的过往,愤怒而无奈。如晋朝的“八王之乱”,直接造成了汉族文化严重的损失,导致了著名的“衣冠南渡”。又如元朝的铁马金刀,璀摧残了当时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宋王朝,汉人更是被列为低等名族。

而无论是内忧还是外患,一旦国家更替,都会造成大量的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是一种苦难,而所有的外患更多的源自于内忧,城堡永远溃于内,而后死于外。

8

这个问题是历代学者,统治者都想弄清楚的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也非常的宏大,详细分析可以写一本书,因为王朝的更替所牵涉到的问题非常的多。在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朝代,都是由于自身内部出现了问题导致灭亡,也有一些朝代是由于外力的因素被灭亡,例如南宋,南明。

简单的说,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刚刚建立的时候,必然是经历过了长年的战争,战争导致大量的人口损失,十室九空。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无主土地,土地数量足够养活剩下的人。同时一个王朝的初期统治者还是比较体恤民力的,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个时期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开始恢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逐渐增多,后世的统治者也失去了立朝初期时皇帝的雄才大略,有的开始滥用民力,有的不顾朝政,所以整个国家开始出现乱象,其中对历朝历代伤害最大的就是土地兼并。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流民。加上统治者的不作为,甚至是恶政苛政,更加的激化了社会矛盾。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之时。就爆发了农民起义。于是,又开始了连年的战争。战争结束以后,新朝建立,人口又因为战争而减少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又得到了缓解。于是又是一个轮回。

其实这个王朝更替的问题毛主席已经回答过的。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看到作为抗战合作者的国共两党可能在战后爆发冲突,黄炎培等六名身处两党夹缝中的知识分子,以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的身份,前往延安会见中共领导人,既是为了缓解心中对未来的焦虑,也是试图为经历外敌入侵劫难之后的中国寻找一条正确的出路。有社会主义思想倾向的黄炎培,既为他在延安看到的清新蓬勃的风气感到振奋,也为这种气象能否始终持续产生担忧。他与毛泽东之间发生了著名的“窑洞对”。

针对黄炎培的主要疑虑——“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初起时意气勃发,人人奋进,一旦成功之后,逐渐懈怠,惰性逐步取代活力,最终走向僵化,乃至无药可救的灭亡——毛泽东的回答是,已经找到一条新路,可以走出这历史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监督政府,防止政府的松懈,让人们各负其责,避免产生“人亡政息”的情况。

9

引言

中华历史五千年,朝代更迭无数。一个朝代都会经历“新兴~鼎盛~衰败~灭亡”,这四个阶段。纵观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王朝,能够逃出这个怪圈!究其原因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以下几个原因!

不到百年的大元帝国

统治者内部腐朽不堪

一个王朝灭亡之时,它的统治者内部必定腐朽不堪!

我们翻看每个朝代的灭亡历史,不难发现一个事实。每个灭亡的朝代,它的统治集团都是到末期都成为了腐朽的代名词。偶有能人出现,也无法改变这个既定的结果!

朝代灭亡之时,君主大多时候都是暴力弑杀骄奢淫逸之人。还看夏桀、纣王淫逸好杀,秦二世、汉桓令莫不是昏庸无能。崇祯、溥仪之辈虽无亡国之功,却有亡国之实。

再看内部官员,哪一个不是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之徒。赵高、十常侍之类阉党祸国乱政,王莽、司马炎之徒篡位自立。其人莫不是奸诈之辈,亡国之功臣也!虽有岳飞、袁崇焕等英勇之辈,但也徒劳无功!

一颗王朝大树,必定从根部开始腐烂。而这个根部,就是统治集团本身!

南北乱世三百年

百姓无活路

一个王朝的根本在于百姓,如果百姓没有活路那么王朝也必定灭亡!

百姓者,王朝之基石。百姓拥护这个王朝,那么生死存亡之际会重新焕发生机。可是如果一个王朝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毫无生机,那么百姓必定带头毁灭它。

细看历史,我们会发现百姓的根本在于土地。只要有土地,那么百姓再苦再累也还有一口饭吃,他们会继续忍受外界的压迫。可是当统治腐朽时,皇帝宗亲、官员豪强都会利用自己的权利。他们强取豪夺,从百姓手中夺取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这就好比,夺走百姓的生命!

因此一个王朝的灭亡,也必定是因为百姓没有生存空间。他们受到的压迫与剥削,超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时候,百姓便会一起覆灭这吸食人血的王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极端不平等

贫民百姓,感受到统治者极端的不平等对待也会将其覆灭!

古语有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平民百姓也需要统治者尊重他们。而不是将自己看作百姓的天神,随意支配他们的生死践踏他们的灵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是百姓心中最终的追求!

看隋两世而亡,其君也贤、其臣也忠、其世也盛。最终却两世而亡,探其原因就在君王漠视百姓的生命尊严。明知不可为、而叫百姓为之,不顾百姓的死活。最终百姓只有起来夺回他们的尊严,覆灭这冷漠的王朝!

因此天下一家,万民归心方才是国家兴盛之本也!

大隋两世而亡

从我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一个王朝的覆灭首先是从它的统治集团内部开始,而后蔓延至天下百姓,最终受到漠视的百姓终将起来覆灭这腐朽的王朝!

起义军攻破京师

10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恒久的规律,不论是分封制下的夏商周,还是大一统之后的朝代,没有任何一个超脱了这一规律。

而古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致和三个因素有关。

土地兼并,是改朝换代的致命问题

在古代,几乎每一个朝代的兴衰都和土地有关,不论是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在先秦时期,因为人口的稀少,大一统形式下的国家并不能很好的统治所有的土地,所以分封制是最好的选择。

也就是说,无论是商还是周这样的朝代,它们在建立之初其实并不能统治所有的土地,所以才会将版图分裂成一个又一个的区域,来交给诸侯国掌管。而诸侯国中又以宗室居多,功臣勋爵、先贤后代、前朝君主等等势力的总和也没有宗室得到分封的土地多。

这些诸侯国以自己的人口来发展各自的土地,是对于资源的最好开发方式。

而随着战乱减少,人口逐渐增多,固定的土地资源会限制国家的发展,所以这些诸侯国实际上还担负着“开疆拓土”的任务。

在当时,国界线并没有那么分明,其实这种现象直到近代都还存在。

国家最初的版图其实并没有后来那么庞大,是经过了几百年的积累,不断地拓展才形成了最终的势力范围。

那么,地处边陲的诸侯国问题还并不大,那些处于版图中央的诸侯国,其发展必然会受到邻国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必然会出现冲突。

久而久之,矛盾愈深,王室的管控也越来越乏力,再加上宗法关系上,血缘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弱,那些强大的诸侯国自然就会萌生成为新的“天下共主”的想法。

这就是分封制下的土地矛盾。

而在大一统形式的国家中,因为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人口与土地依然是限制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分封与郡县的变化只不过是国家统治形式的变革,土地公有还是私有才是矛盾冲突的根本。

在朝代建立之初,土地虽然名义上是天子私有,但实际上因为天子所代表的势力就是整个天下,所以土地在实际上是公有的。

那么,影响财富积累最大的因素就是土地占有的数量,土地可以私有的规则又使得土地买卖合法化。

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出现土地逐渐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现象,他们加起来所占有的土地要比皇室能用来赏赐功勋等等用途的土地要多得多。

于是,作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税收和私人地主之间从土地上获得的利益就会此消彼长。

这就是个人与国家争利这一现象出现的根由,实际上就是土地兼并。

如果去看历史的记载就会发现,所有大一统朝代在后期都会出现土地兼并过于严重的现象,这除了会导致私人势力太过庞大之外,还会使得农民与地主间的社会矛盾激化。

农民没有土地,必然会遭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当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农民起义也好,权臣篡位也好,都是土地兼并的必然后果。

吏治混乱,是改朝换代的直接原因

如果说土地兼并只能通过一些数据才能总结出来的话,那么吏治混乱在每一个朝代的末尾都是非常鲜明的特征。

这不仅仅是国家机器运行的问题,背后所反映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

一个朝代在最初的官吏其实还算是比较能干,因为百废俱兴,需要一批能人来使得国家迅速恢复元气。他们可能不是什么忠臣、贤臣、廉臣,但一定是有着非常强大手段的能臣。从中央到地方都是如此。

但是,随着生活的安逸,在统治阶级内部就会出现利益的纠纷,最大的体现就是党争,这一点无论是科举前还是科举后都存在,与官员的构成成分无关。

在世家大族把控人才选拔的时代里,各门阀之间也有矛盾,安插人手进入中央、地方更是常见手段,这在汉朝非常明显,袁绍出身的汝南袁氏有“门生故吏遍天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证据。

而科举出现之后,虽然寒门子弟有了进入权力中心的机会,但朝堂之上的党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有以政治主张聚集的,有以科举年限聚集的,更有以出身地域聚集的,种种势力集团不一而足。

那么,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必然会出现“用人唯亲”的现象。不以能力决定官职,治政效率低下就是必然会出现的结果。

这是统治阶级内部的吏治问题。

官吏能力不足,国家机器运行出现滞障,那么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中也必然会出现矛盾的激化。尤其是一些直接与下层社会接触的官吏,更是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

所以,历史上出现的农民起义,往往就是因为地方政府对于当地人民的政策太过严苛,导致了集体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在特定条件下的诱发,往往就会导致起义或者造反的出现,比如灾荒年间,赈灾物资的不及时发放或者依旧征收税物。

这是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的吏治问题。

所以,这两个集团中,无论党争之下的权臣坐大,还是猛如虎的苛政,任何一个出现了弊病,都是改朝换代的征兆。

利益失衡,是改朝换代的隐性缘由

考虑了经济、制度的问题,思想上的弊病也不应该被忽略,这主要体现在大一统之后的朝代里。

在先秦时期,因为占据统治地位的都是贵族,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没有一个是平民出身。所以互相之间的利益侵夺是改朝换代的主要原因。

但这种情况在汉代之后被改变了。

汉代出现了特殊情况,刘邦不是贵族,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那么就需要重新来解释统治阶级的合法地位。

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让被统治者来认同这一统治者。

经过道家无为的修生养息,地方叛乱不止,说明经济上的宽松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法家严苛的高压治理,朝堂上下人心惶惶,说明政治上的强行压制也不可行。

最后,还是儒家登场,看破了双方的实质,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改朝换代,从表现上说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者阶级的更换,这双方是对立的,但又存在于同一个社会之下,缺一不可。

那就说明双方是有一个都能认可接受的利益基础,儒家所维护的就是这个利益基础。

所以,如果来看儒家思想:

  • 它将统治者放置在了“天子”这一绝高位置,认可了其无上的权威;同时又通过“天人感应”的说法来对其权力进行节制;

  • 它又对被统治者进行思想上的约束,让其服务于统治者的政策之下;但同时又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让他们享受统治者所带来的安定和富足。

这就是利益基础的平衡。

那么,每一个以儒家为指导思想的朝代末期,所打破的都是这个利益基础,其统治者所施行的政策往往都违背了儒家所倡导的“仁政”思想,让被统治者的利益遭到了严重的损害。

所以,利益基础的失衡,使得既有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矛盾激化,出现了直接或间接地对抗行为,其实就是需要一个新的利益基础来使得双方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要么是双方有一个妥协的过程,要么就会出现新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重新建立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利益基础。

从根本上来说,改朝换代就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双方赖以平衡、共存的利益基础不断崩溃和重组的过程。

无论是经济、制度还是思想上的原因,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土地兼并会导致政策的严苛,调高税收就是经常使用的手段,而利益基础的崩溃又肯定会通过官吏的倒行逆施所表现出来。

改朝换代是一件大事,必然是有着复杂的过程和各方面的原因,需要综合考量。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