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青龙偃月刀与武圣关羽如影随形,成为关羽形象不可或缺的。

《三国演义》更是将青龙偃月刀和赤兔马作为关羽得标签一样描述,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有说:“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

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描述的如此神奇,关羽真的用过这把刀吗?

《三国志》上说:“曹公使张辽及关羽为先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显然,陈寿用“刺”来叙述关羽杀颜良这件事,说明关羽用不是刀,如果是刀,应该用”砍”或“劈”才对。

在汉末时,虽然骑马作战也有用刀的,但多是一种短的”环首刀”。三国时期各国军队都大量使用环首刀。

《太平御览.蒲元传》记载,三国时诸葛亮命蒲元造刀,蒲元在斜谷开工,为造出好刀,蒲元指定用蜀江水淬火,造出三千口精良的“精刀”。如果关羽用的是刀,最多也就是这种好点短刀。

关于青龙偃月刀的传说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关羽真没有用过这种武器。这种刀最早出现在北宋的《武经总要》,但由于其笨重,只是用于锻炼,基本不用于打仗。

在古代战争当中,并不是像小说和影视剧里表演的那样,武将单挑,看谁武艺高强,兵器先进,而多是混战冲杀。像骑兵的武器多是短刀为主,以便于快速奔袭冲杀。

所以,关羽使用的武器应该是环首刀,这种刀可以使关羽完成杀颜良的快速动作:刺良于马下,斩其首。如果是长矛,也只能完成刺的动作。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肯定不是青龙偃月刀。

根据目前出土文物及文献史料,青龙偃月刀是唐宋时期才出现的兵器。三国时期可没有这种武器。

偃月刀,也称“掩月刀”,最早记载于北宋年间的《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军事和兵器大百科全书,应该是比较权威的。

那么问题来了,武圣关羽究竟用的什么兵器呢?

《三国志》等正史中,并没有明文记载关羽到底用什么兵器,所以我们只能从关羽的战斗场面来推测一二。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我推测有两种:一是长矛,二是环首刀。

三国时代,战马装备有高桥马鞍,但还没有双马镫,所以骑兵很难骑在马上挥舞大刀砍杀敌人,倾斜身体劈砍的动作会让骑兵重心不稳,容易落马。而使用长矛突刺敌人就适合多了。所以,我认为关羽在马上的武器很大可能为长矛,这也与“策马良於万众之中”的记载相吻合。

另一个,“斩其首还”。我认为是关羽随身带的环首刀。当时环首刀风靡三国,成为主流武器,基本人手一把。

南朝《刀剑录》记载:

孙权在黄武五年(226年)造剑十口、刀万口。

这说明环首刀已是军队必备武器

关羽有一柄环首刀不意外。

综上

关羽的的武器有两把,一是长矛,二是环首刀

3

从《三国志》来看,关公杀颜良于马下“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下”,综合汉代史料。汉代长兵器中,排前三甲的有:矛、戟、斧


戟是这三种长兵器的明星,使用者不局限于武将,文人有时也用它。东方朔曾执戟站在未央宫前殿,为汉武帝站岗。

三国里头“孙权乘马射虎,投以双戟”,甘宁舞双戟;陈琳为袁绍写的檄文,就这样说道“折冲宇宙,长戟百万”。可见当时将士用戟十分普遍!

众所周知;张飞用长矛。诸葛亮曾“作五折钢铠,十折矛”,据出土的文物看,汉代的矛十分长,多八尺,称。也就是长4米多。


战斧在汉代亦出土不少,可斧头怎么也不会用刺。

也就是说,关公的武器,只能在矛、戟中选,不会用到斧;那有没有可能用到刀?

要知道,三国时期都是爱刀发烧期。曹操曾“百辟刀五口,所谓百炼利器”;孙吴造刀万口,蜀汉造五万口,到了西晋,造刀八千。不过,很遗憾,这里所说刀,是是短兵器。

4

关羽用的武器是长柄大刀。

自古以来,关羽使用什么武器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讨论的焦点无非有三个,分别为青龙偃月刀、长矛以及长柄大刀。下面我们来一一分析一下。

首先是“青龙偃月刀”。

这种说法最早不是出自我们熟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而是大约兴起于北宋末南宋初。

据南宋文学家周密《癸辛杂识续集》记载,龚圣与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中说:“大刀关胜,岂云长孙?云长义勇,当其后昆。”

而始作俑者是民族英雄岳飞,他曾亲手绘制关羽全身画像,其中关羽铠甲鲜明,横刀立马,顾盼回眸,长髯飘动,犹如疆场获捷,缓辔回营之状。头上悬“汉寿亭侯”封印,旁落“岳飞之印”。有好事之人还把此画刻于石上,存留至今,现保存在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研究院。

或许是受此影响,到元代刊行的《三国志平话》里面,关羽就使用大刀在沙场上冲锋陷阵了。随着偃月刀的锻造工艺在宋代出现,从外形上看比原先的长柄大刀更显威武,更具震撼力。

到了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民间说书艺人口耳相传的三国故事话本,以《三国志平话》为蓝本,创作出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为了塑造关公“义绝”的形象,罗贯中除了将他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的外貌写得非同凡响外,更是让他腰胯赤兔千里驹,手提青龙偃月刀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第一回是这样描绘青龙偃月刀的: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冷艳锯”突出了此刀的肃杀之气,“重八十二斤”更是突出了“义绝”关公有楚霸王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盖世武力。 由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魅力和影响力太大了,以至于长久以来人们习惯性的以为关羽使用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但据相关方面的专家如成都武侯祠谭良啸先生等人严肃考证,发现“偃月刀”的锻造工艺是在宋代被发现的,所以将近1000年前的关羽是不可能使用“青龙偃月刀”的。

其次是“长矛”。

这个说法来自于《三国志》中的一段话:“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于是有人据此认为关羽所用武器乃是“长矛”或枪、戟之类顶端尖锐的武器。其实这也是一种想当然的臆测。因为我们说“刺杀”,并非是用“刺”去杀,就比如荆轲刺秦王,用的就是匕首,其实就是小刀的一种;民国时期特务刺杀爱国志士,用的是手枪炸弹。所以“刺”表现的是攻击的迅疾性和隐蔽性,跟使用什么武器并无多大关系。而翻阅史料,并未有任何一则关于关羽使用“长矛”的记载,因此此项可以排除。

而关羽在史籍和民间传说中一直是使用刀的。

今人任继愈主编、王兆春主笔的《中国古代兵器》一书中这样写道:“东汉以后,钢制长柄刀的使用增多。三国时期使用长柄刀的名将甚多,如关羽、黄忠、庞德等。晋代的长柄刀柄长四尺,刀长三尺,下有鐏,装备步兵使用。”此中明确提出关羽所用乃长柄大刀,并由此可知,东汉末年,不是没有出现长柄刀,而是在步兵中还未普及。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中记载了关羽“单刀赴会”的情景,当时吴蜀双方为了交还荆州的问题几经交涉无果,差点酿起战争。为了和平处理事端,鲁肃约定关羽当面磋商,于是“各驻兵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赴会”。其时场景与我们熟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描绘并无多大不同。大约是关羽的裨将越级应答鲁肃的提问,鲁肃变脸,“羽操刀起谓曰:‘此国家事,是人何知?’” 从“羽操刀起”的记载中可知,关羽使用的武器是刀。

南朝梁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载:“关羽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铁为二刀,铭曰万人,及羽败,惜刀,投之水。”南朝离关羽活动的年代距离并不甚远,因此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武都山”这个山名在四川、甘肃、陕西皆有,从“自采”这个词语可以断定不会是四川的武都山,因为关羽未到过蜀地。据笔者考证,应为今天陕西省宝鸡市的凤县武都山,也即东汉末年的京畿右扶风梁泉戍境内的武都山。据《方舆纪要·卷五十六》 记载:“在县 (今凤州镇) 南六十里。山有谷,产雄黄。”因此关羽亲自采铁铸刀的年代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记载“青龙偃月刀”的铸造时间是相近的,都是在起兵征讨黄巾军的期间。因为到了后来,他已经没有机会和时间回到西北了。

历史并未有关羽将二刀赠人的记录,因为曹操、刘备、诸葛亮铸刀赠人的事迹都被记录下来了。因此这二刀是关羽自用的。二刀不可能都是腰刀(短刀)或都是长柄刀,这样随身携带太不方便,那二刀只能是一长一短。 东汉末年战阵之间使用长柄武器已较为普遍了。如《三国志·魏书·典韦传》记载:“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其它记载就不一一例举了,总之,在东汉末年,长刀、长戟等长兵刃已是比较常见的武器了。

综上所述,关羽所使用的武器乃长柄大刀。

5

青龙偃月刀

6

胯下赤兔马,掌中青龙偃月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