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值得。

对于宋朝这个既懦弱又富有的朝代来说,喜欢花钱买平安,只要能保住江山,宋朝朝廷就觉得值,尽管后来还丢了江山。

最佳贡献者
2

宋朝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但未能实现全国统一,这点北宋统治者是清醒的,而辽也认为代表中国,以“正统”自居,两政权并存的情况下都坚持一个中国,在实力地位为前提的情况下,签订了澶渊之盟,也称辽宋结盟,有点类似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会盟形式,在濮阳签订的,盟约签署后换来了两国政权一百多年的和平共处局面。

宋《契丹使朝聘图》。

《辽史》记载是宋朝先求和的,《宋史》记载是辽国先求和的,明摆着两国都有点忌讳谁先提出来,有失颜面,当年能促成和谈的关键人物是王继忠,两国史料都有重点写这个人,王继忠也很尴尬,他本是宋朝的河北路都转运使,辽军南下被逮到,又授予他官职,等于说王继忠身兼两国官职,来回充当谈判使者,最后达成和谈,辽国虽为城下之盟,但先抛出橄榄枝,宋朝虽有乞和之嫌,但还算体面。

宋仁宗下令将真宗回銮诗刻于澶州,建回銮碑,图为澶渊之盟遗址上的回銮碑。

宋辽两国接受“南北两地,古今所同”的观点,同意双方正式互称南、北朝,于是辽宋就成了兄弟之邦。谁为兄长谁为小弟以当朝皇帝的年龄计算,宋真宗赵恒年长于辽圣宗耶律隆绪,签订时宋真宗是大哥,辽圣宗是小弟,宋给辽递国书时,宋真宗把萧太后喊婶儿,真宗死后儿子赵祯继位为仁宗,当时辽圣宗耶律隆绪还在位,于是宋仁宗把耶律隆绪喊叔儿,到了辽兴宗耶律宗真时,他又把宋仁宗喊哥,仅称呼上看,两国尽显骨肉亲情,一片祥和。

澶渊之盟终结了20多年的征战,缔结了100多年的和平,当初为达成和平协议,两国皇帝共同发表誓书,图为大宋誓书。

在这件事件中,北宋的寇准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澶渊一仗寇准稳住了宋军战线,遏制了辽军的攻势,他本是位刚正的爱国诤臣,在和谈期间,严定了条件和底线,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宋真宗说百万亦可,寇准知道后,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准将斩汝。后来也就订了每年30万,10万两银,20万匹绢,但这30万既不是战争赔款,更不是纳贡,而是岁币,就是赐的钱,作为哥哥,每年赐点钱给弟弟过生活,按现在话来说就是资助。

图为大辽誓书。

30万岁币多吗?对于北宋来说,毛毛雨,北宋每年朝廷税收都是1亿打底,北宋连年征战,消耗的军费无数,放在别的朝代早就崩溃了,但北宋依然能顶着,百姓生活依然有资有色,30万的开销根本不构成负担,另外两国开通贸易,宋朝通过贸易获得的顺差数额海了去了,所以这个盟约既不是丧权辱国,在当时对宋朝是有利的,对两国百姓更是偌大好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后世看来,推动了民族和谐融合,中华文明的发展。

3


大家好我是青岩。宋辽签订《檀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我认为不值。

宋朝建国之初。乃是宋太祖赵匡胤趁后周皇帝柴邵突然病死,趁其子柴宗训年少。诈称边患祸起,领兵至陈桥发动兵变登基为帝。赵匡胤16年后病死,其弟赵匡义篡位为皇。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宋太祖和宋太宗都采取了《重文抑武》的处事理念极力压制军队中的武将阶级。到宋真宗时期,空有雄兵百万钱粮无数却不能压制辽国的进犯。实为以文官统领武官,以内行统领外行的必然结果。辽圣宗进犯大宋之时,国力已然衰退。虚弱的国力不足以支撑他大规模的用兵更不用说统一中原。以降将王继忠为纽带,促成的《檀渊之盟》。宋真宗高兴,辽圣宗也喜欢。大家来了一个皆大欢喜。真乃可笑之极。宋朝皇帝继承有中原大地,占有经济和科技再加人口的3重优势。本应该《应天道顺民意改革军政一统中华的大好河山,重震大唐的威仪》。


从宋朝发展来看《檀渊之盟》带来的经济繁荣,国富民足。但跳出宋史站在整个中华民族史的至高点上看《檀渊之盟》带来的和平消磨了宋朝皇帝的斗志,使他们安于现状。经济的繁荣带来国力的增强,反观军队,军纪涣散形同散沙毫无战斗力可言。经济与军力带来了巨大的反差。中原民族何时这样不堪,只知安逸不思进取。面对大辽,西夏,大金,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的崛起。宋朝的皇帝不思进取,只是一味的防守。从《檀渊之盟》结束后到明朝建立的500年间,中原民族一直深受北方少数民族的侵害屠戮压迫。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侵建国,中原民族饱受压迫不断南迁。中原人口减少一半以上,这500年浸满中原民族的血和泪。(笔者绝非戏言,客家人就是北宋灭亡时南迁的汉人在南方的直系后裔。客家人的意思就是客居于此,在此做客的意思。也表达了他们思念家乡,愿意重回故里的美好意愿。)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百年的和平消磨了大宋皇帝的斗志也消磨了大宋的国运。金朝和元朝大举入主中原与大宋朝的腐败无能有直接关系。历史中所说的脏唐乱宋中的《乱》字,起源就是《檀渊之盟》所带来的百年和平。

从北宋灭亡到明朝的建立,前后将近600年的民族苦难,岂是一个《檀渊之盟》百年的和平所能弥补的。

4

公元1004年,辽宋达成“澶渊之盟”。根据盟约,宋辽平等、和平相处,约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给予辽朝岁币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从“澶渊之盟”生效,到北宋末宋朝与女真秘密订立“海上之盟”,辽国两国实现了一百余年的和平。

那么宋朝用每年30万的岁币来换这100年的和平,到底值不值得?我们先来算经济账,这笔帐宋朝人也算过。宋人是这么算的:“虽每岁赠送,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岁遗差优,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什么意思?意思是说,宋辽达成和约不打仗,宋朝方面每年要支付30万岁币;但如果没有达成和约,双方打起仗来,则战争经费将是岁币的100倍。

日本汉学家斯波义信从另一个角度算过账:由于宋朝对辽朝的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每年的岁币基本上又流回宋人手里,通过对辽贸易,宋王朝每年可获80万贯价值的顺差,数额超过送出去的岁币。

更重要的账我们还未算,那就是和平的价值。打仗是需要传出生命代价的,战火燃过,将是无数老百姓流离失所,无数士兵马革裹尸。这个代价更大。

说到这里,相信你对“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这个问题,心里应该有了答案。

5

首先说结论,宋辽签订的澶渊之盟对宋朝来说是绝对值得的,北宋得到的好处远远超过辽国,甚至连宋朝自己都想不到,而且两国都觉得自己占了便宜。

我们先了解一下澶渊之盟的两条主要内容,北宋景德元年(1004),宋辽澶渊之盟主要有两条内容:1、宋每年给辽十万岁币以及二十万匹绢,宋辽两国展开自由贸易。2、宋辽为兄弟之国,谁的君主年长谁就为兄长。总的来说,除了每年的岁币,整个澶渊还是非常平等的,而宋朝财政巅峰达到了1.6亿贯,在宋辽战争期间军费开支达到三千万两,这些岁币相比对辽战争的开支简直不值一提。

了解了内容,我们再了解澶渊之盟的背景,看看为什么北宋和辽会签订这样一个条约。澶渊之盟的直接原因,是景德之役,根本原因是宋辽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都意识到难以彻底消灭对方,而在此期间宋辽每年都白白付出大量的金钱和人力。从宋太宗高粱河之战开始,两国就开始了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到了宋真宗时期,萧太后和辽圣宗孤注一掷发动了南征战役。当时辽国的主要战力是辽圣宗的亲征军队,大概二十余万,而宋朝军力是宋真宗的率领的十万人和王超率领的十万定州军,两边战力大概平衡。由于辽国军队不擅攻城,因此直接绕过了定州军在澶州与宋真宗御驾亲征的主力接战了。

按道理来说辽国此时受前后夹击,战局对宋朝应该是极度有利的,但是宋真宗却一点也开心不起来,因为他发现王超已经不听指挥了:车驾幸澶州,大将王超拥兵数十万屯定州,逗留不进,知节屡讽之,超不为动。而宋朝不知道的是,辽国主将萧挞凛居然在澶州城外被伏驽射杀了,因此两国都有议和之心,这才有了澶渊之盟这一个双方都满意的和平条约。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边境地区开始了长期和平,史书记载“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而且和平并不是澶渊之盟唯一的好处,两国边境的自由贸易更是给宋朝带来了巨大好处。宋朝的商品经济极度发达,辽宋边境的贸易为宋朝赚回了更多财富,不仅导致辽国财富大量流失,而且更是深刻的影响了辽国的经济。契丹人是马背上的民族,对于经济学一窍不通,在长年与宋朝的贸易之中,宋朝的铜币逐渐在辽国内部流通,甚至辽国政府都觉得宋朝的铜币比起本国铜币更加稳定且使用广泛(除了金银,只有宋朝铜币可以直接与宋朝交易,而辽国铜币不行)逐渐减少甚至放弃了铸造铜币,直接使用宋朝铜币。

货币的发行权对一个国家经济的影响极大,而辽国直接将货币发行权让渡给了宋朝,可以说是将本国商人、手工业者等人那本就微小的利益,毫无保留的交给了宋朝这个强大的生产贸易机器。这些人仅有的一部分利润,也在宋朝的贸易侵略中被掠夺,成为宋朝经济的养分,宋朝空前繁荣的经济,其中就有不少是辽国的“无私贡献”。

澶渊之盟宋朝只付出了每年的三十万岁币,却换来了百年和平和辽国整体经济的“供养”,这对宋朝来说绝对是稳赚不赔的。

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30万岁币对于大宋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九牛一毛而已。

澶渊之盟规定,宋朝每年送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称萧太后为叔母,互约为兄弟之国。

大家知道其中白银10万两,对于大宋是什么概念?

同一时期,宋军和辽军进行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双方总兵力10万规模),就要花费300万两白银。


这种规模战役,一般是金兵入侵某次大会战其中一部分而已。

即便如此,打一场这样战役的军费,大宋可以给辽国30年的岁币。

北宋财政收入很高。

宋真宗继位当年,光是钱币收入就高达2200万两以上,布匹、粮食的收入还不计在内。

就是因为给的太少,辽兴宗重熙年间辽国又要求增加岁币。

檀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约120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就岁币方面对大宋根本不值得一提。

然而,宋人包括宋神宗在内,都感到很大的屈辱。


在汉人的传统观念看来,契丹人是野蛮人,堂堂汉人怎能和他们称兄道弟,平起平坐,这岂不是当面骂人?

而檀渊之盟的主要问题是并不是赔款,而是造成北宋的虚假和平。

随后几代宋朝皇帝并没有整戈待战,导致军事上更加荒废。

毕竟辽军不会随便攻击,宋军也就失去了危机感,将领权力一再被削弱。

在面对实力并不算很强的西夏,宋军长期处于战略防御态势。

到了金国突然崛起,北宋军队则根本不是对手。


另外,就是燕云十六州长期被契丹人控制,导致北宋首都开封的防御极为不利。

后来金军攻打开封相当轻松,北宋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女真骑兵可以从河北长驱直入,一直冲到首都城下!

北宋处于这种不利的局面,想不亡国都很困难。

7

从宋朝的财政收入来说,30万岁币确实不高,而且还得到了与辽国的基本和平,这在许多人来说非常值得。然而,值不值不仅仅看钱,能用钱衡量的东西都不是真东西。爱国之心、爱心、爱情这些不能用钱衡量的东西才是真东西。

宋朝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失去的是“历史责任”与为了自身统治可以抛弃一切的“自私之心”。

(1)宁我负天下,不许天下负我的心理,已经到了无耻地步

1005年1月,辽宋签订的“澶渊之盟”中划定了双方边界以白沟河为准。这本质上就是放弃了幽云地区。造成该地区汉人在日后的岁月中被称作“汉儿”。

幽云地区本来被宋朝抛弃,在宋朝官方日后理论体系下,反而怪该地区的百姓没有为了所谓的“汉人朝廷”而没有反抗辽人。

正式因为宋朝如此作为,才造成无论是宋朝灭亡还是南宋政权被蒙古灭亡,幽云地区汉人反而最坚决。就是辽国灭亡前,幽云汉人同样对宋朝不欢迎,从而迎来宋朝的敌视甚至罪行。直到今天都有少部分人认为该地区汉人是汉奸。但问题是,宋朝政权及其治下百姓首先要扪心自问,你们该负什么责任。

详见我对“宋代,生活在金地的汉人的族群认同是怎样的”这一问题的回答

(2)宋朝签订“澶渊之盟”是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时代的开始,之后达到“重文辱武”地步。宋辽的百年和平,不是因为这个协议而是因为辽国开始儒家化统治以及内部的权力斗争

宋真宗签订“澶渊之盟”后,宋朝的百万军队某种程度上只是作为“维持统治”的军队。为了维持这支庞大的武装,宋朝在太祖太宗时代就已经存在的“任武将贪腐”态度更加明显。无论宋朝还是南宋地方政权,军队从事“经营性行为”的事情非常普遍且合法,这对军人的战斗力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对于“澶渊之盟”,一些人往往说其是“实力不够”下的“卧薪尝胆”。但问题是,卧薪尝胆的结果是你真的成功了,而不是拿“卧薪尝胆”做借口,号召别人去“卧薪”自己则“卧金”。“卧薪尝胆”成功的案例有很多,例如唐朝的“渭水之盟”。

8

哪里值了呢?

在“静Yes”看来,对《澶渊之盟》吹捧得越厉害,就说明今天的泛和平思潮有多泛滥。

从自诩中原正统的一家独大到被迫承认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到最后约为兄弟之国,平起平坐。对于北宋而言,这意味着从建国以来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是北宋对外政策的巨大失败。

从此以后,北宋不但彻底失去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可能,还不得不每年给辽国岁币20万,绢10万,还要被迫打开边境,设置榷场和辽国展开贸易,无论如何这都不能算是北宋的胜利!

很多人说区区30万的东西,在榷场几天就赚回来了,北宋却获得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

这是典型的阿Q精神,就好像我被别人抢劫了,回头一想,反正这个钱也是自己刚刚买彩中的奖,就当没有中奖就好了嘛。实践证明,北宋政府的自我麻痹精神相比于阿Q不遑多让。

《澶渊之盟》实质

《澶渊之盟》的实质是宋辽的国土交易。即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南部两州,而北宋需要将两州的赋税交给辽国,赋税的数目,大概是30万绢币。

可怜这块本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土地,不但收不回来,还要倒贴侵略者。这样的条约,哪有平等,值在哪里?


边境贸易便宜了谁?

再说边境贸易的事,“静Yes”虽然不认同乾隆皇帝的那句“我天朝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夷互通有无”的狂妄之语,但是在封建社会,真的就是这样一个一家独大的情况。

中原王朝小农经济立国,除了马匹等战略物资,真的没有什么需要从游牧民族那里进口。反而是游牧民族缺少盐铁等战略物资,需要不断从中原贸易获得,而在中原关闭边市进行封锁时不得不南下抢劫。

现在好了,北宋不得不打开边境市场,辽国可以源源不断获得物资。而北宋是无法通过榷场得到自己心爱的战马的,因为辽国限制出口。

榷场实质上是便宜了辽国,而很多后人还在沾沾自喜挣了多少辽国人的钱,真是可笑!

条约换来的和平靠谱吗?

最后说一下百年和平的事。我们知道有句俗语叫“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用在北宋身上特别合适。

我们先不假设北宋和辽国一直打下去会不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单看北宋和后来西夏的战争,就知道没有战争熏陶的北宋军队真的就是草包。

在军事上辽国是强于北宋的,这不是一句兄弟之国就可以持平的。而在《澶渊之盟》后,辽国还在北方和高丽干,和其他少数民族干。而北宋,就只剩下被干。

而《澶渊之盟》也没有给北宋带来所谓的安全感,北宋一直在宋辽边境大量种植柳树,以期阻挡辽军铁蹄。而且,这种和平最终让北宋武功尽失,北宋在辽国覆灭后,紧接着成为女真人的刀下鬼。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9

“澶渊之盟”是历史上的北宋与辽朝罢兵休战后订立的和平盟约。根据盟约的内容来看,双方重新确定了边界,并由宋朝每年向辽提供“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此后,一直到童贯北伐前,宋辽之间再未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可以说,澶渊之盟给北宋带来了长期的和平。那么,北宋每年向辽国交割“10万两白银,20万匹绢”的代价到底值不值得呢?

公元1004年秋天,辽国的承天太后萧绰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为了报复当年宋太宗的北伐,亲率辽军40万南下攻宋。辽军恃骑兵之威,舍坚城而不攻,一直向南推进到澶州。在寇准的极力劝说下,一向懦弱的宋真宗才决定御驾亲征澶州。宋军始终坚守城池,又用劲弩射杀了辽国的名将萧挞凛,使得辽军士气大减。辽国眼见攻城无望,又害怕因孤军深入而难以北返,于是提出了和议。

其中的内容主要有4条:第一、宋辽为兄弟之国;第二、宋辽重新划定边界;第三、宋朝每年向辽国提供“军费”,计“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共30万);第四、宋辽双方在边境设置市场,互市贸易。

“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对于富裕的北宋王朝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只用这一点代价就换来了边境长期的和平,双方何乐而不为呢?当然了,在宋辽的边境贸易中,北宋完全能够凭借贸易逆差赢回每年的岁币。因此,从经济角度而言,宋朝付出的代价是值得的。

不过对于澶渊之盟的评价,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其影响当然也是双向的。正是由于“澶渊之盟”,北宋常年处于和平状态下,所以产生了兵不思战,将不思兵的现象。天下承平日久,河北诸路军马几不能战!

宋军在自身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订立和约,本身就是屈辱的。而宋真宗本人自认为是得胜还朝,到处粉饰太平。宋真宗后期的统治是一塌糊涂,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由于战事减少,有宋一代始终不思进取,偏安于一隅。对于宋王朝而言,所丧失的不止是岁币和幽云16州,而是整个王朝的进取心,这是30万岁币买不回的。因此,澶渊之盟注定了北宋没有秦、汉、唐那样的大格局和大野心。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里也埋下了靖康之难的伏笔。

10

凡事要有比较才有意义,北宋的《澶渊之盟》跟大汉横扫匈奴相比,那是不值的;北宋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皇朝,连燕云十六州都没有收复,谈何大一统。但是北宋的《澶渊之盟》跟南宋的《绍兴和议》相比,那就非常值了,甚至可以说是物超所值!《澶渊之盟》基本上算是一个平等条约,但《绍兴和议》则是丧权辱国。

《澶渊之盟》的主要条款有: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送给辽朝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

《绍兴和议》的主要条款有:1、宋向金称臣,金朝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2、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朝,以北属金朝;宋朝割唐、邓、商、秦四州之大半给金;3、宋每年向金国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每逢金主生日及元旦,宋均须遣使称贺。

辽朝比北宋建国早53年,契丹人建国后迅速吸收汉文化,经济、军事并不比北宋弱。宋太祖能打,但是他只平定了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并没有战胜辽国。宋太祖认为打不赢辽朝是一会事,但可以用金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因此他十分节俭,存钱打算赎回燕云十六州。

宋太宗继位后,先后数次发动对辽战役,但效果不佳,双方互有胜负,整体来说北宋收复燕云十州没有进展。宋神宗继位后,又发动了数次攻辽战役,但是结果同样不是很理想。宋辽经过长达25年的战争,双方劳民伤财,军士死伤无数,数也没有占据绝对优势。公元1005年1月,宋辽双方达成平等的《澶渊之盟》,结束了战争敌对状态。

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对宋朝来说不值一提,结束战争状态才是最好的。

《绍兴和议》则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纵观历史,还没有那个中原王朝向外敌称臣纳贡的。赵构的谥号为圣神武文宪孝皇帝,不知他那一点对得起“圣”、“武”、“文”三个谥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