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语:帮助清朝打下江山、统一中国的很多都是汉人,这确实说明明朝是真的不得人心。

客观地说,明朝末年的确是天怒人怨,濒临绝境,无可救药了。当时各个阶层都已经认识到明朝的统治已是江河日下,无可挽救了。因此,李自成才能够轻易地攻入北京城,推翻了明朝。

由于李自成大顺政权在北京没有迅速向封建地主政权转变,还是采取农民军对官僚士绅阶层进行追赃助饷的老政策,这就严重地侵犯了官僚士大夫们的切身利益。而这一阶层应该是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统治中国必须取得他们的支持。

当李自成严重侵犯了官僚士绅的切身利益之后,他们就不再对李自成抱有幻想,以吴三桂为代表的官僚阶层选择了投降满清,来保住自己的利益。

于是,在汉族官僚士绅阶层的大力协助之下,清军轻易地消灭了李自成大顺政权、南明弘光朝廷以及张献忠大西政权,统一了中国。

在清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许多汉族出身的文臣武将都殚精竭虑地为清廷出谋划策、东征西伐。这其中最著名的有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三顺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

范文程是辽东人,是个士子。可是,明朝末年,阶层已经固化,下层寒门子弟已经没有了向上的空间。于是,范文程就投奔了刚刚崛起的努尔哈赤,开始为异族统治者效力,以便博取个大好前程。

洪承畴是文臣出身,却精通军事;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政干才。可是,由于明朝朝廷的腐败,致使他不得不放弃既定战略,草率出征,落得个兵败被俘的悲惨下场。所以,洪承畴深知明朝的政治腐败程度,在皇太极的百般笼络之下,洪承畴两相对比,归降了清朝。从此,洪承畴成为清朝入主中原的带路人。

吴三桂是辽东明军的主要将领。他与满清血战多年,双方有着血海深仇。但是,因为明朝政治腐败,军制废驰,明军接连惨败。明朝覆亡后,吴三桂本来是要投降李自成的,可是,大顺政权的追赃助饷,侵犯了吴三桂的利益。最后,吴三桂无奈之下,才投降了清朝。

而三顺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则是因为老领导被杀,失去了靠山。再加上明军长期缺饷,吃不饱肚子,还得行军打仗。怨怒之下,他们举兵造反,反抗明朝。兵败以后,才投降了清朝。

这些人都受到了满清统治者的青睐和厚待,所以,他们充当了满清征服中国的急先锋,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清军进入中原之后,因为南明朝廷乌烟瘴气,腐朽不堪,所以,明军缺粮少饷,毫无斗志;清军一到,他们纷纷投降。转过头去,就勇不可当。大概原因就是清廷给予他们优渥的待遇,他们吃得饱,穿得暖,因此,他们要立大功,来向清廷表示忠心和感谢。

结语:如果朝廷没有推行剃发令,不强制汉族人民改换满洲服装,恐怕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反清战争发生了。

最佳贡献者
2

肯定是不得民心。

土地兼并厉害天灾人祸,在天灾人祸的情况之下,还保持那种固有的户口制,不准人们去流浪找食。才搞成了李自成的流民。

而他朱家子孙,到处占土地,那个肥头大耳。

朝堂上面党争的厉害,为了自己的私欲与国家的利益而不顾。

不能加江南富户的税收,江南商业税收为个位数,不准玉米土豆番薯在全国播种。

小冰川时代就把自己搞死了。而反而清朝混下来了。

长年累月拖欠士兵工资,没有工资,鬼才给你打仗呢!所以说一投降了清朝以后马上要打的鸡血一样的膨胀起来了,有钱了噻!

南明退到南方的时候。

弘光政权一天忙着去争权夺利,加重赋税。

而大明将领高杰,在满人前就先屠过杨州了。

隆武政权被郑家掌握,大肆收刮百姓,横征暴敛。

还有什么张献忠在四川搞屠杀。

这些南明的军队,这些所谓的农民起义军,和清军有何差异?

对老百姓来说谁当权都无所谓,主要是穿吃的饱,穿的暖,人生安全得到保障而己!

3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解史。

明朝的不得人心在北明,和南明没有关系,崇祯皇帝的昏庸无能让明朝的大多数文臣武将失去了信心,心寒的时候又遇到了满清入关,在巨大的利益许诺下,帮助满清打南明也就不难理解了!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最后不是死在满人的手上,是死在了汉人的心上!

吴三桂用一根弓弦绞死了崇祯皇帝,彻底断绝了自己和明朝的缘分;陆秀夫背着南明最后的小皇帝在汉人将领组织的围剿中跳海自尽,成了孤魂野鬼!

我们可以发现,在满清攻打明朝的时候,当时的三个政权即明朝,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也曾出现过汉人军队打得满清军队溃不成军的,汉人将领也杀过满清将领的;在兵员上,更数倍于清兵!

汉人将领为什么要帮助满清攻打自己的国家,屠杀自己的袍泽,主要原因在于:

一、南明前的明朝

崇祯皇帝时期,朝廷刻薄寡恩,对待大臣极度苛刻,崇祯的无能和薄情逼的明朝大部分官员对朝廷失去了耐心和信心。

《明史》记载“传庭死,而明亡矣”!充分说明了孙传庭对当时的大明朝是何等重要。但是孙传庭在被朝廷催促威胁着紧急出战死后,崇祯皇帝曾向大臣询问“孙传庭不会是因为打了败仗,偷偷跑了吧”。导致最后在抚恤金上,孙传庭和一起战死的明朝士兵什么也没有得到。

这也是导致明朝将领和士兵在和满清作战的时候,不会拼死抵抗的原因!

二、满清对明朝将领的拉拢

满清入关的时候,兵力并不算多,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30万,虽然听起来也不少了,但是对于整个大明来说,这个数字明显不可能占领大明的所有地区。

所以满清就向明朝的将领许出了丰厚的报酬,以此拉拢明朝边疆重臣的加入。

比如吴三桂,耿仲明,孔有德等,这些原本是明朝的军事将领本身对崇祯朝廷的所做所为都已经难以忍受,再加上满清巨大的利益拉拢,于是就纷纷导向了满清,帮助满清由北往南不断的消灭汉人的势力!

最后这些在消灭汉人政权中立下巨大功劳的明朝降臣纷纷被满清朝廷封王拜侯!


满清的利益和明朝的狭隘形成了鲜明对比,很多明朝将领在看到这种对比后,对于崇祯朝廷更加离心离德!

三、南明时的明朝

南明作为明朝的延续,并没有继承北方战场上几乎一面倒的局势,反而在面对满清攻击的时候,众志成城,作战积极勇敢!

这是因为明朝在满清的进攻下,南方地区并没有受到多少波折,保存了明朝大部分的民心所向,重新建立的南明朝廷相对于崇祯时期的明朝更让人可以接受,更重要的这个新建立的朝廷是所有汉人的信仰!

满清在明朝北方作战的时候,通常都是以投降的汉人将领负责具体的战斗安排,以汉人军队为主力进攻部队。但是在南明,抱着必死之心进行作战的将领和军队大有人在,往往都是战斗到一兵一卒也不妥协,文臣则是举家自焚,气节无双!

总结:帮助清朝攻击明朝的汉人将领大多数是在明朝北方投降的,南明时期则没有这么明显。

在最后的崖山海战时,为陆秀夫和小皇帝陪葬的汉人更以十万数计,可见整个明朝也并不是不得人心的!

4

南明不得人心。

上至南明自己那边的将领和官员,下至民间普通的老百姓,都对朝廷没有认同感。这是明朝长期以来荒废朝政的结果。

与明朝的愚蠢相比,清朝的统治者要精明多了,很会拉拢人心。

大家不要看清朝后来推行剃发易服这种比较残暴的政策——这些都是在清朝已经击败南明、基本控制全国局面的前提下,才逐渐提出、落实的。

在入关之初,清朝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名义的。例如,多尔衮就对吴三桂这样说:

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

清朝进京后,军纪严明,严禁八旗士兵扰民。此外,并没有强行推广剃发令,再加上为崇祯发丧,一举确立了官绅的支持。

另外,清朝的军饷非常充足。

并不像是明朝军队那样,都要国破家亡了,将领还在动挪用普通士兵军饷的歪脑筋。

随着清朝的逐渐强大,并一步步突破江淮防线,形势彻底倒向了清朝。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而然,投降清朝的南明将领就会越来越多。最终,都不用清朝出手,汉人就会帮助他们消灭了南明。

像是嘉定三屠这种事,就是和李成栋有直接关系。

总而言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明朝确实是不得人心的。

5

人心是什么东西,很值钱吗?当一个人穷得吃不上饭时,如果这时有人说“跟我混,我管饭”,这些吃不上饭的人就会蜂拥而至。

对老百姓来说,皇帝是谁不重要,他的血统正不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要能给老百姓他们想要的东西,老百姓就听谁的。

明末时期,天怒人怨,连年的荒年让百姓民不聊生,就如同元朝末年,朱元璋朱重八吃不上饭,乡亲们死的死,逃的逃,而造反却能让他能够吃上饭。

这时候该怎么做还用多想吗?干就完事了!

而那些能吃上饭的士人将领为什么也要造反呢?说到底还是利益关系。

以前村子小的时候,村子里内部的人即使有什么仇怨,当有别村的人想侵犯自己村的时候,都会一致对外。因为村子小人不多的时候,每个人的权益占比就大。

后来村子慢慢变大了,人也越来越多了,而阶级已经形成甚至完善,上面的人把蛋糕差不多都分完了,下面的人虽然很上进,但就算挤破头也很难分得一分羹。

这时村外的小混混说,你帮我霸占村子,我做了村长后给你当副村长。

比如说范文程、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人。

当然,村子里面也是有正直的人的,这时小混混对他们说,你看你们村现在这么乱,但我当村长后,就让你来治理,一定会让全村人过上更好的日子,你是全村的希望啊!

比如说洪承畴、吴三桂等人。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朝代更迭,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利益分配不均导致的一次重新洗牌活动,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6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大清自努尔哈赤时,就开始笼络汉臣,只不过力度没有那么大,像李永芳投降后,努尔哈赤把自己女儿嫁给了他,成为额驸。到了皇太极时,更加注重汉臣的笼络,像范文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得到了重用,等到顺治入关,攻打南明,中原幅员辽阔,八旗军兵力有限,再加上多尔衮继承皇太极的政策,以汉治汉的策略,由洪承畴在南京居中调度,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四处攻打南明,也就出现了很多汉人为大清效力,当时的明朝已经破灭,后面的几个南明小朝廷,并没有对清朝有什么威胁,并且南明内部矛盾重重,相互攻伐,朝廷里也是各怀鬼胎,不像是要中兴明朝的意志,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利益的贵族集团,所以有见识的人或者想功成名就的人自然选择为清朝效力,自古有良鸟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所以也就无可厚非了,我的回答完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谢谢!

7

朝史暮想:


人心是什么?在中国的封建历史上,人心的另一种称呼,叫做天命。当然,我不会在这里谈论玄之又玄的宿命论,只是在引出一个封建时期的历史现象,一个长期被主流史观刻意回避的客观现象:中国古代史上,北方外族的南下建立政权,几乎都是因为得到了大量汉民的支持。


金灭宋如此,清灭明亦如是。不得不否认,从耕田种地的老农,到寒窗苦读的士子,甚至是原先在朝为官的士大夫,都存在着这种依附现象,不受阶层的限制。


如果读到这里看得你眉头大皱,那么请你打住即将喷出的口水,听我说完。


中国的封建底层百姓,最大的人生梦想是什么?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坑头。土地,对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民来说,足够丰沃的土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了这个,身强力壮汉子的可以卑躬屈膝,老实地做一个顺民;同样为了这,脊背伛偻的老农可以拿起锄头,和侵略者拼命。当年的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本质上就是因为这个“土地梦”。


那么封建王朝的读书人呢?金榜题名,施展才学,青史留名,这是他们的终极梦想。很显然,在北方民族迅猛崛起南下的过程中,无疑给很多读书人提供了这样的捷径。


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北方民族,往往能够快速争取人心,再凭借凶悍的军力,便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南下,建立政权。但这所有的一切,依然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前提条件:——汉化


汉化不仅仅是一种制度上的趋同,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认同。能够南下建立政权,且能形成大一统王朝长治久安的少数民族政权,无一不是如此。只有让汉人产生了同样的文化认同感,这个政权才能够被接受,才有可能得到支持,得到全阶层的认可。反之,这个政权将迅速消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这也是为什么在少数民族政权与原先汉家王朝的战争中,越到中后期,少数民族的军队中,汉军的比例越来越高的原因之一。


只是,被汉化后的少数民族政权,还是原来的他们吗?


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愿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

8

明朝的灭亡还就是不得人心,官心只为一己之私,军民都没饭吃,军心涣散民心造反。埋葬旧王朝,底层的士兵和民间百姓对新朝皇帝姓什么是不是外族并不在意,最在意的是能不能平平安安过上有温饱的好日子。清朝入主中原是打进来的伴随着血淋淋的杀戮,但在安抚百姓和恢复各种秩序做的很不错,最大的败笔就是“剃发令”,引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以江阴民众最为惨烈。至于南明政权,大难临头了内讧从来就没停过,反清力量的分裂甚至自相残杀,而清朝政权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程度包括投降的汉人肯定比南明高,明亡清兴是大势所趋

9

大明王朝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崇祯皇帝自缢。南明政权虽然是大明的血脉延续,但其本质意义上与明朝并不同,更不能代表明朝。南明政权的覆灭虽然是满清主导,但实际的操作者却是汉人。



明朝不得人心是肯定的。一个国家政权从衰败到覆灭往往就是从失去民心开始的。明末时期昏暗腐败的朝政、皇帝的碌碌无为、小冰河时期的特殊自然灾害以及沉重的赋税都是压垮百姓,爆发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老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当政者自然要负直接责任,哪还有什么民心可言?

帮大清打下南明很多都是汉人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出南明政权的不得民心,但主要是跟大清入关初期施行的“以满制汉、以汉制汉”政策有很大关联。

“八旗为本、以满制汉”制度的建立。

腐朽不堪的大明王朝还未等到大清八旗子弟兵入关,便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给就地覆灭了。随着大清的入关以及李自成大顺政权的覆灭,大清正式入主中原并定鼎北京。大清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治理以汉人为主体的国家,不论是生活习俗上、文化差异方面,甚至是人口问题上都是一个重大课题。

满清是游牧民族政权,其八旗子弟兵虽然骁勇善战,战斗力强悍,军事力量远超中原农耕民族政权,但其在军队数量上始终是一个硬伤。如果说清军入关的部队刚刚够用,那么等到统治全国时便明显捉襟见肘了。民族的融合虽然是一个艰难、长远问题,但却也是摆在清朝统治者面前的现实问题。

在军事上,从满洲八旗逐渐发展出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以及绿营军,尊卑等级层次分明,这就是清朝统治者改变治国策略的一个明显标志。大清的军事部队数量急剧扩编和增长,是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举措。所谓的“八旗为本、以满制汉”的制度在清朝军事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取得的效果也是最好的。

“以汉制汉”管理模式的优势。

大清定鼎中原让满蒙成为了最“高贵”的民族,但汉族人民庞大的基数是大清统治阶级不能回避的客观问题。“以汉制汉”制度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汉人管理汉人没有“隔阂”,相同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大大降低了“摩擦”风险,也可以为促进民族融合建立基础。

第二,对于降清的汉族官员是个考验。忠诚度的考验和管理能力上的考验。大清入主中原立足未稳的情况下,选拔有能力、有忠诚度的汉族官员是对地方区域管理的最好方式。

第三,用汉人的军队打击同为汉人的南明政权,既可以达到消灭南明势力的目的,又可以极大的削弱汉族军队的实力。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的三藩势力可以说是当时大清对付南明政权和地方叛乱的主力。

第四、建立了满蒙为尊,其他民族为次的阶梯等级制度。明确了尊卑观念,对于大清有效统治起到决定性作用。

基于大清施行“以汉制汉”的治国策略,真正的八旗子弟兵在入关后的实际军事行动越来越少。以汉人为主体的军队成为了平定南明势力的主力部队,这才是所谓“汉人打败南明”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月关略萌独家原创回答,觉得有几分道理的点个赞加个关注呗,感谢。

10

首先说明一点,南明政权并不能代表明朝。

历史上满清能够取代明朝成为中原大地的统治者,其原因有三,第一,明末农民起义已经把整个中华大地搞得一团糟了,当时中原正是元气大伤的时期。第二,明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取而代之满清的主要对手是农民起义军。显然这些乌合之众根本不是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满清骑兵的对手。第三,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满清在入关后得到了很多明朝降臣、降将对帮助。尤其是成建制的明朝军事集团的帮助。正因为如此清朝才能快速的平灭南明残余势力和农民起义军,实现对整个中原的占有。

在满清入关时期,满八旗加上蒙八旗也不过七八万人而已。这已经是当时满清可以调动的所有的军事力量了。凭借不到十万人的大军,满清可以歼灭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残余势力吗?并不可能!即使满清军队的实力再强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满清就需要来自外力的支持。而这股外力就是明朝灭亡后,那些彷徨无助的明朝旧臣。他们虽然都忠于明朝,但明朝灭亡后,他们失去了依靠,暂时取代明朝的农民起义军又被他们视为敌人。再加上农民起义军虐待明朝旧臣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投靠满清就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在满清入关后,所有投靠满清的明朝旧臣中,最让满清兴奋的就属于吴三桂了。吴三桂不仅能力超强,而且更重要的是,吴三桂可以给满清带去成建制的明朝军队,并且还是战斗力不俗的军队,再加上吴三桂和李自成又有深仇大恨。满清简直不要太喜欢吴三桂。吴三桂最开始也只不过是想要利用满清来对付李自成。但最终迫于形势,吴三桂就不得不真正的效力于满清。

事实上满清入关后,由于实行了高官厚禄收买的政策,明朝旧臣纷纷归降清朝,吴三桂也同样是其中一员,他放弃了拥护明太子,选择了满清,但他也并没有对南明政权动手。相反吴三桂和南明政权还一直存在联系。吴三桂甚至表示过,不忍对南明政权动手。所以吴三桂在初期实际上一直在针对农民起义军。吴三桂的这种“危险思想”满清自然也心知肚明,但他们需要吴三桂,所以并没有动吴三桂。当农民起义军被清除后,吴三桂的立场就开始危险了。所以吴三桂为了自保也开始动手对付一部分明朝的参与反抗势力。

后来随着吴三桂地位的稳固,以及明朝残余势力的逐渐没落,吴三桂也很明白满清取代明朝已经势不可挡了。所以在吴三桂被派遣到云贵地区后,吴三桂迅速的消灭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由此明朝残余势力尽数灭绝。而吴三桂作为成为了满清新的祸患。事实上不论吴三桂还是其他的明朝旧臣降清,他们都谈不上背叛,也说明不了南明政权不得人心。只不过明朝从崇祯自杀北京陷落时就已经灭亡了。他们都有各自的新的选择。南明政权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而且内部争斗不休,别人不愿意替南明殉葬也十分的正常。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